武力強盛的秦王朝為何短命?

阿枬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主要是秦始皇同志,缺乏基本的治理國家常識。

中國王朝的特點是,在大一統以後一定要有一個和平時期,輕徭薄稅,讓人民恢復生存能力。

這是因為任何一個王朝的更替,都伴隨著大規模的內戰或者內亂,要不就是有強大的外寇入侵。

這是基本常識!

民眾在王朝建立前,都已經保守蹂躪摧殘,掙扎在生死邊緣。

王朝建立以後想要持久,必須給人民一個喘息的時間。

正面例子是漢朝,劉邦消滅內部敵人以後,對於匈奴持暫時退讓態度,也不大興土木,讓人民喘息。

這是非常正確的。

要知道,秦朝當時有2500多萬人口,漢朝初年僅有1300萬左右,減少的絕大多數是青壯年男性。

因常年戰爭,老百姓幾乎活不下去,物資也極度缺乏。劉邦出遊,想找到幾匹一色的馬都困難,普通高級官員只能坐牛車,老百姓就可想而知。

由此,漢朝人口飛速增加,漢武帝時人口已經達到3600萬。

再看明代,元末天下大亂,人口從8000多萬,驟減到約5000多萬。

朱元璋上臺以後,也是沒有大興土木,也只是進行了對北元局部的征討,讓人民安定下來。

沒有多久,明朝人口就迅速恢復,超過歷朝歷代。葛劍雄認為,1600年明朝實際人口大約1萬9700萬人,明朝人口峰值接近2億。

但是,如果違背這個規律,在王朝剛剛建立以後就亂來,大興土木,對外隨便用兵,王朝就很容易迅速崩潰。

比如隋煬帝,他老子隋文帝辛辛苦苦給他建立了江山,不過真正統一全國只有14年時間。

當時隋朝百廢待興,人民希望和平安寧的生活。

但隋煬帝不體恤人民,胡亂擾民。

就勞役上:僅僅營建東京歷時十個月,每月徵調民夫二百萬人。此類大規模的勞役還多如牛毛,比如修建大運河。

就軍事上,不顧實力胡亂進攻:第一次進攻高句麗,隋軍出動一百一十三萬士兵,因不注重後勤最終慘敗。隨後還有兩次。

當時隋煬帝幾乎徵調了全國的男丁,連女人和老人都被徵用,累死、病死者不計其數。

作為一個根基剛剛十多年的王朝,自然迅速陷入內亂中。

秦始皇的作為和隋煬帝基本一致,區別是他的內部條件更差。

當時平定六國剛剛幾年之久,各地反叛力量還很猖獗,連秦始皇自己都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暗殺。

如此胡亂擾民,秦朝14年壽命也就是必然。


薩沙


春秋爭霸到戰國七雄,常年的分裂致使民心思故,雖然秦國以強大的武力勉強統一了六國,但六國民眾依然依然心思舊國,稍有風吹草動,就都乘勢而起,一見陳勝吳廣大澤鄉揭竿而起,一個個的也都乘機復國了。秦自商鞅變法之後,國力明顯上升,一步步的戰勝六國,但是也讓秦國變成了一臺戰爭機器,這臺機器在七國爭霸的年代,無比的強大,但一到戰爭結束,這臺機器就顯得和世界格格不入了,各國人民明顯的不適應秦國制度,而本國人民也不適應沒仗打後的國家。秦國的變化使人民有沉重的負擔,且都怯於私鬥,勇於立功,相當於是把國內的矛盾都整合到了向外作戰這個窗口,而在戰爭結束後,國內矛盾重重,特別容易亂。一個國家的中央政府要是腐朽了,他的軍隊再強大也要完蛋,秦二世和趙高折騰的太厲害了,且秦末名將章邯當時不是兵敗投降的,而是帝國內部的鬥爭,讓他無可奈何的投降了項羽,堅固的堡壘往往是從內部瓦解的。縱觀中國歷史,每一個朝代在剛剛建國的那些年都很危險,要是有那麼一兩個牛逼的皇帝,帶著他的帝國挺過去了,那麼一個帝國就能延續好多年,而要是有一兩個敗家的皇帝,在這關鍵的時刻自己作死,那麼帝國往往就如曇花一現,很不幸秦帝國的二世皇帝和實際掌權者趙高是作死中的佼佼者,秦帝國很不幸的被他們敲響了喪鐘。


渭河源夢魘怪說


秦始皇吞滅六國之後一統天下,但是雖然軍事上統一了天下,政治上卻還不穩定,各國舊地反抗之聲此起彼伏,所以秦始皇就推行了書同文,車同軌,以及郡縣制的一系列動作,希望把秦國的政治制度推廣到全天下,又通過焚書坑儒等手段希望把各國思想也統一起來,意圖達到穩定天下的目的。

但是當時秦始皇推行各項政策的進度有些過激,加上當時山東六國原本施行的就是比較寬鬆的統治政策,並不同於秦國一直施行的法家嚴苛制度,所以一時間各地民眾都一時難以適應,不滿之心比比皆是。

原本秦滅六國以後,各國之間連連征戰的局面結束了,正是需要休養生息的時候,秦始皇卻大動作不斷,除了軍事上征討百越之外,修萬里長城阿房宮,還有連接天下的國道,這些都是世紀大工程,需要徵召數量龐大的民眾服役,而且由於管理上的一些殘酷,致使民夫死亡率極高,這更加導致了各國舊民的不滿情緒。

秦始皇在位的時候,還可以憑藉他的雄才大略穩定天下,可惜秦始皇在走訪的過程中突然暴斃,一時間帝國進入政治交替的情況,若是公子扶蘇上位,尚可以憑藉他的仁政,緩合天下的緊張情緒,可以趙高李斯篡改聖旨,扶持了秦二世上臺。

秦二世上臺後,繼續推行秦始皇的各項政策,隨著各地不滿情緒的累積,終於在陳勝吳廣起義後徹底爆發了,一時間席捲全國,而秦二世又缺乏秦始皇的雄才,導致局面進一步惡化,尤其是一代名將項羽橫空出世,徹底擊潰了秦國生存的希望。


深度讀歷史


18歲就成了秦粉,我回來答吧!寫這文章時就覺得痛心不已。

所有的統治者都認為,權力來自於上。但歷史告訴我們,權力來自於下、來自於民。

秦始皇有沒有這個認知呢?沒有。


(秦始皇劇照)

商滅夏,乃貴族所為;周滅商,乃貴族所為;秦滅周,乃貴族所為。區區草民能滅秦?

笑話!那去哪裡給他找經驗教訓呢?找都沒法找。 那他認為民是什麼呢?

他認為民是草芥,割之又長;民是露水,夕死朝生。所以,拼命壓榨底層編戶齊民的秦帝國,靠的就是以力服人、以力證道,一旦這種力量衰弱,帝國就會轟然倒塌。


(大澤鄉起義)

那真正的民又是什麼呢?民是一滴水,千千萬萬滴水匯合起來就是汪洋大海。

“大澤鄉起義”之後,後世的統治者才相信了荀子的理論。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怎麼說,秦帝國的確是失“道”了。

但歷代秦王不喜歡荀子的理論,卻喜歡商鞅的理論。商鞅變法,使得秦國的國力逐漸強大。


(大秦帝國武力強悍)

但是變法豐富了制度,卻豐富不了人的心靈。

人類的需求來自於兩個方面。

一是物質,一是精神。

二戰時,日本陷入戰場泥潭,再加上軍國主義思想的盛行,讓人們對未來生出“生之為何”空虛和恐懼,這就是精神需求極度缺乏的表現。

一些宗教認為,既然今世活在無窮無盡的痛苦之中無法自拔,那不如到來生的彼岸去尋找幸福。

於是,大量的集體自殺案爆發,有時一次高達數百人。

而處於歐洲心臟、四戰之地的德國,擁有地緣優勢、以及高度的工業和制度優勢,擁有強悍的現代化軍隊,但是一戰、二戰德國都輸掉了底褲,也是因為德國這種嚴肅的種族特性,以及有那麼一丁點的唯物主義所造成的。

也就是說一切為了戰爭,一切為了擴張,民眾存在的意義、國家存在的意義、所有的資源都只是為了維護戰爭機器的運轉,再無其它。

這就是“秦國化”,即“軍國主義”。

大思想家荀子入秦,對秦國的政治給予極高的肯定,說“秦國四世有勝,數也,非幸也”。

同時又對秦國重用刑法高度的警惕,“縣之以王者之功名,則倜倜然其不遠矣。”

他認為,秦國極度缺乏人本主義和人文精神,這將給秦國帶來大災難。

(荀子入秦)

秦國之滅便是種因於此,秦始皇一方面需要把關中體制向全國推廣,另一方面,隨著戰爭的結束,和平年代的到來,“秦國化”與郡縣制的實施產生激烈的衝突。

社會體制沒有一個完整的向上通道,同時又沒能兼顧各方利益訴求。

因此秦始皇發動了南征百越、北逐匈奴的戰爭,來化解矛盾、釋放壓力。

關東民眾得不到休養生息,所以天下苦秦久矣。

但是在這裡要說的,“秦國化”給老秦人帶來的苦難並不比關東人少。


(糾糾老秦,共赴國難)

或許秦國父老認為,秦王有朝一日會記得他們,記得他們曾經為君王在戰場上玩命撕殺,記得他們曾經為國家在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記得他們的好,給他們休養生息。

但是統一六國的戰爭一打就是十二年,打完了六國,再南征,再北伐,沉重的賦稅的頻繁的戰爭崩斷了他們的最後一口氣。

秦國就此失去了守護國祚的力量。到了後來,劉邦約法三章,輕取關中,關中父老並沒呼喊著“糾糾老秦,共赴國難”來打生打死。


(約法三章、輕入關中)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過秦論》

“不以民為本”、“軍國主義”就是秦國速亡的原因。

公元前207年,秦帝國二世而亡。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剛日讀史


秦朝是我國第一個大統一王朝,也是最短命的王朝之一,這種輝煌與墜落一息之隔的悲劇,千百年來都讓人嗟嘆。


秦朝短命的原因有很多,治國也不單單隻要一個武力強盛就可以,悅史君給大家解析一二。

秦朝武力強盛是公認的,她不僅在戰國後期就一直痛扁其他六國和周王室,還逐步將六國一一滅亡,實現了統一。

不僅如此,秦朝建立後,繼續在北抵抗匈奴,在南打擊百越,武力依舊強盛。

但秦朝的統治卻遭到挑戰,暴亂在蓄積。

一是長期戰爭,百姓生活特別困苦,急需休養生息,但秦始皇等皇帝還是繼續濫用民力,一方面繼續對外用兵,另一方面修長城、蓋宮殿陵寢、大興工程等,給百姓帶來嚴重負擔。


二是六國雖亡,但各國貴族在秦朝壓制下,更加思念故國,他們也有百姓的基礎,時刻尋找機會反秦復國。

三是秦朝律令嚴苛,百姓稍有不慎就可能面臨重刑甚至死亡,於是就出現了陳勝吳廣等人的“死者死,寧死於大義”的呼聲,掀開反秦聲浪。

四是秦朝內部統治分歧,秦始皇駕崩後,秦二世的荒淫無道,給了趙高弄權的機會,統治感覺混亂,百姓的生活更加痛苦。


五是秦朝兵力雖強,但架不住反秦隊伍裡有能人,項羽破釜沉舟,擊潰了秦軍最後的主力,秦朝只有滅亡一途。

……

綜上,悅史君認為,秦朝滅亡是一個綜合原因,武力強大其實不能長久,愛民富民才是根本。


歷史這樣說


第一 ,天下一統六國老貴族不甘接受秦國的統治。舉例項羽,張良等

第二,壓榨民力過重修建長城,秦陵,阿房宮等。詳見阿房宮賦(a,pang,gong)

第三,繼承人昏庸無道。胡亥此人兇殘,眼光短,智力弱被趙高耍的團團轉。殺害30多位自己兄弟姐妹,被趙高殺死時候已成孤家寡人

第四,法律過於嚴苛。詳見史記中的陳涉世家,現在課本中好像被刪除了哦!有些可惜😔


夢旅人的天空


古樓藏書,殘卷論史!大家好!

大秦自商鞅變法,國力增強。奮六世之餘烈,終至始皇帝而一天下!及至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項羽破釜沉舟,鬼哭神嚎,兵至咸陽,大秦灰飛煙滅!秦以武力兼併天下,而至速亡,令人唏噓,秦的速滅,有太多的原因!



一,以法制天下,貴族階層不再享有特權

秦自商鞅以來,依法治國!百姓作為戰爭機器的重要部分,通過完善的軍功獎勵,將秦軍打造成一隻聞戰則喜的虎狼之軍!國力大增!



然而,秦法也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千古規則,貴族階層也不再靠血統獲取爵位,全國臣民一視同仁!有功則獎,有罪則罰!因此天下成秦政為暴政!

秦的這種做法,完全得罪了天下的精英階層,對於貴族階層是不能忍受的,天下苦秦久矣就是他們的奮筆疾呼!

二,二世亂法,庶民苦不堪言

二世皇帝更改法律,法網更密,天下苦不堪言!天下猶如一堆乾柴,及至陳勝大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天下紛紛響應,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作亂的人員成分極其複雜!不滿的貴族階層,苦不堪言的老百姓,趁機取亂的投機者,六國渴望復辟的舊勢利!尤其是以復辟勢力為反秦主力!

三,朝政的腐敗

胡亥昏庸,趙高弄權,帝國政治昏亂!大軍在外征伐卻出處受制,最終本可繼續再戰的章邯等人無奈投降!

綜合而言,內政昏亂是國家滅亡的內因!法制得罪天下權貴是秦亡的根本原因!沒有了廟堂的運籌帷幄,各方統籌,武力再強也是外強中乾!而武力只是一方面的原因而已!



後世之君吸取教訓,與權貴形成利益共同體,對權貴們的所作所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要不過分則可以寬恕對待!這樣情況下,即使百姓再苦也無可奈何!如後世的黃巢起義,李自成起義,太平天國等大規模動亂,也沒有像秦末一樣貴族與官員一同造反的!

假如沒有這些內因與根本原因,即使武力弱若後世之大宋,國家朝政依然清明,亦可持久!秦的滅亡,最根本處在於把自己完全孤立了,到動亂之時,沒有任何的外援,怎能不滅!


古樓殘卷


為什麼大秦王朝挺過了春秋與戰國,統一之後卻活不過兩代人。

其實這個問題非常的好回答。

你知道秦朝時期徭役兵役負擔有多重嗎?

長城一建10萬里。帶來的不僅僅是大國的巍峨氣勢。背後更是無數百姓們的苦難和辛酸,況且長城後面還有阿房宮、皇陵、皇城。

你知道秦朝的賦稅有多重嗎?

農民一年的收成2/3都要上繳賦稅。這是個多麼驚人的數字。在當時又有多少人因為吃不上糧食而家破人亡。

你知道秦朝的刑法有多重嗎?

在當時勞動人民只要稍些反抗面對的就是殘酷至極的刑法。僅僅如此還不算。令人畏懼的連坐更是叫百姓生活在心驚膽戰之中。

秦王嚴厲,秦二世則是殘暴

秦二世是登位之後它的殘忍程度絲毫不亞於其父。秦王朝的暴政與壓迫使他最終走向滅亡的根本原因。

或許有人說秦朝的滅亡歸根於劉邦與項羽的起義,陳勝吳廣起義失敗之後各地得其大軍仍在繼續,這個時候劉邦與項羽登場了,他們各率兩部經過多年與秦王朝的鬥爭,最終消滅了秦軍的主要戰力。曠日持久的戰爭最終在秦朝統治者向劉邦遞交的投降書的那一刻停下了。

其實我覺得這僅僅只是表象原因。根本原因還是在秦王朝的內部。或許秦王朝憑藉著嚴苛的律法戰勝了其他的國家一統江山,但是嚴苛的律法並不能幫助他將國家長久維持下去,無法讓自己的人民過上好日子,即使沒有項羽和劉邦的出現在未來也會有別人出現將其推翻。

秦王朝的消亡是註定的,用尊敬的毛主席的話說就是:

國家的背後應當有擁護的群眾。


歷史卸個妝


成也法家,敗也法家。秦國從一個西陲小國最終發展成為橫掃六合,虎視關東的強國,依靠的是貫徹執行以商君為代表的法家思想。歷代秦王僅將百姓視為工具,從未認識到思想麻醉的作用。法家的指導將人民覆成維持國家機器運轉的零部件,而忽略了對人思想上的慰問。當一群從未真正認同過這個國家,又被國家無數的徭役折磨的精疲力竭的人開始反抗,所產生的便是足以滅亡一個國家的恐怖力量。

這也足以解釋,為何後代的王朝推行主張克己的儒教與推崇來世福報的佛教的原因。

畢竟,忍耐總要有那麼一絲希望支撐。

庶民,總是喜歡被麻醉。


章嘉哲布


雖說一代皇帝秦始皇嬴政結束了諸侯爭端、統一了六合,但在之後建立的秦王朝也的確持續了沒多少時間,被隨後而來的農民起義所掀翻。這是大家多少都有所瞭解的一段歷史,大統一王朝和偉大的皇帝制度,是秦始皇近乎天才一般的發明,只不過強盛的秦王朝並沒有存在得太久,究其原因,還是比較複雜的。

並非說強盛的王朝就要存在很久,一代王朝能夠存在很久的關鍵要在於國家治理得很好。想想看何為強盛?軍隊強盛極為強盛?國庫有錢即為強盛?但這些原因和國家長久有什麼必然聯繫?只能說存在著一些間接關係,如果國家的根基動搖了,那麼政權也不會穩定而持久地發展下去。

根基動搖就是秦王朝並不持久的最大原因。而王朝的根基為何?就是人民。不過在那個時代,不注意體恤人民的王將還是有很多的,那時候的統治者們沒有太多的史鑑可供參考,所以只能憑藉自己的摸索來統治國家。每個統治者的統治理念都不一樣,有的人或許可能摸索出來要體恤民眾,但有的統治者就意識不到根基的重要性,認為統治階層即一切,民眾只負責生產。

拿秦王朝和漢朝的人口作比,就能夠輕易看出根基為什麼動搖了。嬴政其實就是一位體恤不太到民心的王,那時候的嬴政也意識不到體恤民情的重要性,國家甫一統一,就接著發號施令壓榨民眾繼續生產作業,並且頻繁出兵對外征伐,不聽令的即當斬,曾一度搞得社會上民不聊生,民眾連連叫苦。

像漢武帝劉邦剛剛坐上皇位的那段時間,就推行“無為而治”的政策,為什麼要“無為而治”?為的就是要讓百姓們有歇息的時間,讓戰爭所帶來的損耗慢慢恢復。要知道王朝和國家剛經歷完一場動盪,無論哪方都是有著極大的損耗的,這些損耗可能是人力、可能是物力,也有可能是群眾百姓的精神力。如果不留時間給這些東西慢慢恢復,接連壓榨的話,國力是不可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人民百姓就是統治根基,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說的也是這麼一回事,百姓像是大樹的樹根,樹根一旦腐損,樹幹和樹枝樹葉也不可能屹立很久。秦王朝的統治者卻意識不到這一點,他們認為統治階級的權力來源於上天,視民眾為草芥。當朝統治者大興土木、胡亂擾民、民不聊生,再加上暴虐的行徑、奢侈的鋪張浪費,民眾的聲音很快就聚浪成海,將這強盛的王朝淹沒。秦王朝的傾頹並非突如其來,還是長久以來埋下的種子終於生根發芽。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正是這個道理。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歷史,就關注那樣的歷史挺有趣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