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艾灸灸出來的,叫灸花,醫書上說“灸花一出,祛病如抓”,你能理解嗎?

國醫俏郎中


灸花不是因為燙或者高溫或者灸的時間久形成的,灸花的形成是身體經脈的不通形成的。灸花一般會在灸後2小時左右形成,有的時間會更長才會形成。


樓夜雨2


這個灸泡我是親身經歷的。右腳大腳趾輕微麻木,下部關節處疼痛,持續將近一年的時間。一次偶然的機會,體驗了一個灸罐的理療項目,是體驗價。很多類似竹製的小罐放在脊背上。做完後回去,發現足心偏左處生出一個大的水泡,就是所說的灸泡。走路時很不舒服,分泌出東西,中間在晚上睡覺時腳趾有反應,到結痂的時候已經快一個月了,最後完好如初。過幾天吃驚地發現大腳趾完全好了,一直到現在沒有復發。


法塵影事


可能不是燙傷,也可能是,我在腿上灸出過,不過當時烤的一些疼,我有些懷疑是燙傷,但是我也在另一個地方灸的,那個地方拿艾灸一烤,不疼,但是直往出冒水,後來一塊朽肉就掉了,還帶著瘀血,那肉糟巴巴的 ,像塊死肉,還帶著一點瘀血,因為之前這裡針灸加受了風導致的。所以這個大水泡有可能是水,而不是燙傷,是排出來的一些水溼。


用戶4460439082614


我就想問一下,我剛開始艾灸的時候沒有任何反應,連續艾灸一個月之後,灸過的地方皮膚上就會出現硬疙瘩,像被蚊子咬了一樣,奇癢無比,全身所有灸過的地方都會起疙瘩,停灸一週後會消除,請問是排病反應,還是過敏?


佳寧36


首先糾正一下,你這個不叫灸花,叫灸泡

不能混淆了灸花和灸泡。

看下圖,這叫灸花,灸出灸花是艾灸效果的體現

好多時候,艾灸時都說皮膚灸到發紅為好,這是樣的發紅,而不是燙紅。

如果灸的時候皮膚表層感覺到燙,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你灸的位置不對,灸對了位置感覺是一股熱流再體內順經絡而行,,從內而外,才會出現灸花。

反則,就會出現想你圖片上的泡,而灸泡也會有先後之分 ,灸的當場出泡(有燙傷嫌疑,不過也不用緊張,小心處理即好。瘢痕灸除外)

艾灸完後,兩個小時以後出現灸泡 甚至於有人灸完1天后才起泡,按老祖宗的說法,是溼或者病邪外散的現象(這個問題因為平時碰到的少,所以無法做太多解釋)

我說這麼多,只是想說明,灸花和灸泡的區別

再者灸花在灸完一到兩個小時會自行消散。

希望對喜歡艾灸的朋友們有所幫助[祈禱][祈禱][祈禱]




為什麼要養生


艾灸屬於傳統文化一部分!(皇帝內經)記載,針之不急,灸之所宜!

醫學入門記載,針之不到,藥之不到須灸之!說明艾灸相對其它方法來說,

有它獨特的優點!

關於灸花記載,要想身體安,三里長不幹!

這裡就是對灸花的一種記載。

要想身體健康,我們就需要把足三里這個穴位,長期的有灸花!

灸瘡必發,祛病如把抓!

這裡也有記載,艾灸出灸花,它的效果是非常。

我們怎麼區分灸花和燙傷?

艾灸時我們一定要保持溫度的溫暖,舒適恰當。

溫暖舒適的溫度,非常的舒服,溫和灸就是這個意思。

當我們在艾灸整個操作過程中,溫度控制的非常的溫和與3月的陽光,暖洋洋的。這個時候如果在,艾灸的相關部位或者其它的地方,出現了灸花,那這種是一種好的表現。

假如說,溫度控制的不是很好,有刺痛,或者有燙的感覺,在當時就起了水泡。那麼這種是技術專業不到位,而出現了燙傷。

灸花是溫度舒適,而產生的,艾灸之後身體排邪反應!

燙傷是溫度過高而出現的,這是它們根本區別所在。!

一般的情況下,不管是灸花也好,輕微起泡也好!自己都會癒合。

要保持乾燥,不讓它碰水。一般的幾天,多則半個月都會自己癒合。

不能讓他碰水,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

有一類人我們需要特別注意,對血糖比較高的人。

他皮膚癒合能力差,他艾灸出現了起泡,這是非常要注意的。因為他皮膚癒合能力不好,會引起潰爛,所以對於皮膚癒合不好的人,艾灸也好泡腳也好。一定要控制溫度,不能出現皮膚的破損。

回答完畢,我是老吳蘄艾,專注蘄艾種植加工,艾灸文化公益傳播!


老吳和蘄艾


這也是忽悠人到極點了才這樣說,灸出泡是灸法不當造成的。還有人講先灸陽後灸陰,等等用倪師講的話就是沒有卡盟甚是。

這恰恰是過灸傷津的表現。在我們古時的教科書《針灸大成》和一些著作裡一直嚴格要求灸的壯數,都是前人經驗的總結。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現象,?灸者久火也,就是烤。只不過隨艾性滲入經絡,凝滯之氣遇火性而化,遂通之。經絡是固定的流向的,取穴位置尤其重要,取穴的壯數也有要求。在病灶之上游灸者,言攻也,在病灶下游灸,言引也。

攻者火性滲經入灶,灶不通,其火自然從皮而出。這是造成起大泡的原因。為什麼?熱量聚集在此處不散了嘛。

如何避免此類失誤,攻者可以攻但必須要控制壯數,再者,要先引,好比我們的河流瘀滯不通,下游開了個小口,慢慢的流水變大,瘀滯自通,怎麼還會出現大泡啊?

看評論有汙我中醫者,不忍同行業,醫患矇蔽,故發聲。有志學中醫的同學可以關注一下。




天強叔愛搗騰


真正的艾灸方法應該是直接灸,是放在穴位處直接灸三樁或五樁等。當時會有泡,泡裡有黃色水液,放出水液,繼續灸,最後會產生皮膚黃色肉,灸好後用紗布蓋好,以防細菌感染。第二天再灸三到五樁。最後皮膚表面留有疤痕。效果很好。這就是直接灸法。。。現在的人大多是隔姜灸。如果有泡,說明姜放此處時間太長,容易燙傷出泡。注意來回流動,不易燙傷。


孫東曙


艾灸足三里,勝吃老母雞。人類的一切慢性疾病,都與傷寒有或多或少的關係,因此中醫誕生了專著《傷寒論》。艾絨火是純陽之火,可驅人體經絡之寒溼之氣。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之合穴,是處於多氣多血的胃經之上,又處於人體的下方,安全可靠。專門調理人體的"後天之本"。太醫劉純雲: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因此,足三里是人體365個穴位之中的第一養生要穴。找準穴位,艾條與皮膚距離調整適當,灸出水泡可消毒針刺破輕輕按出即可,久之成疤痕,謂"三里疤",無礙。


傻瓜尋真


我自己深有體會:不管隔幾條毛巾都會起大水泡,奇癢無比。越灸水泡越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