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故都在哪裡?

誠信做人329


三國資本論III:魏蜀吳的“北上廣”是哪些城市?

現代中國,北上廣深作為一線都市,以其生活富裕、科技發達、交通便利,成為眾多人才一展抱負,追求財富神話的理想國。

而在三國時代,北京不過一邊陲小郡,上海還夠不上縣級,廣州更是沒人理會的南荒之城,至於深圳,估計還處於無人區狀態。

隨著歷史東流,經濟中心的遷移,中國的一線都市時刻發生著變化,有些曾經輝煌一時,人口超過50萬的古都淪為鄉野小鎮,而有些邊緣郡縣走過蠻荒,一躍成為現代中國的超級都市。

1930年代的上海

正所謂,江山代有名城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那麼三國時代的一線都市有哪些呢?下邊跟隨第五郎君的腳步,帶你探析一二。

三國時代,處於農耕經濟的早期,生產力極不發達,中國各個生產區域沒有拉開生產效率的代差,所以人口就是生產力,越是人口密集的區域,糧食產量越多,商貿越頻繁:這個區域的中心城市就越發達。

同時三國時代,戰爭頻繁,人口和糧食是國家的核心資源,國家首都往往選擇經濟發達和人口密集區,以利於徵集軍隊拱衛京師和王公貴族的就食。

所以,三國各自的治所和首都,基本上就是當時最繁華的都市,是當之無愧的一線城市(如三國首都形勢圖)。

清河上河圖描繪的北宋東京城

下邊我們就以魏蜀吳的順序,對各自國家一線都市的人口、面積、商業情況,分別論述之。

一:魏國一線城市:許都(今許昌)、鄴城(今臨漳縣)、洛陽

①許都(196-204)

公元196年,曹操確立“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軍資”的發展大戰略,迎奉漢獻帝劉協於許昌。

定都許昌,並不是因為許都最經濟發達,而是曹操的無奈選擇。

如圖所示,196年,曹操被群敵環伺:

北部有強大的袁紹;

東部有宿敵劉備和呂布;

南部有袁術、張繡、劉表;

西部有李傕&郭汜和張揚;

洛陽處在勢力圈邊緣,且被戰爭破壞嚴重;兗州治所濮陽則靠袁紹太近,

算來算去,只有許昌比較合適:

1. 許昌作為曹操勢力的中心城市,任何一方軍閥來攻,都有很大的戰略緩衝空間;

2. 許昌是當時豫州較為發達的城市,物產豐富,方面安排漢獻帝帶領的皇親國戚和官吏就食;

3. 曹操帳下的文官集團是以荀彧為核心的潁川人,許昌是潁川郡城市之一,定都許昌,更加能夠團結潁川士人。

作為一個臨時居所,關於許都城市大小和商業情況的歷史記載幾乎沒有,第五郎君只能這樣說,對於以下我們接下來將要介紹的,魏國大都市:鄴城、洛陽,許都就是鄭州對比上海、廣州。

②鄴城(220-263)

204年,曹操攻破鄴城,大敗袁紹集團,開始有意的疏離許昌,營建鄴城,以作為曹魏的大本營。

鄴城處於三國第一人口大州-冀州的中心,又經過袁紹的多年經營;無論是人口、城建還是商貿,無疑是當時北方都市的NO.1。

銅雀臺

《崔琰傳》:太祖破袁氏,領冀州牧,謂琰曰:“昨案戶籍,可得三十萬眾,故為大州也;

按照戶均4-5人計算,冀州居住的人口達到了120-150萬,要知道,直到公元263年,魏國戶籍總人口也才443萬;204年的冀州人口就佔到了263年魏國總人口的34%。

《水經注》記載:鄴城規模“東西七里,南北五里”,換算成現代尺寸,大約是南北1825米,東西2555米,城區總面積3.9平方公里。

(PS:魏晉時期的1裡≈365米)

鄴城的主要功能分佈為:南部為商業貿易區,北部中央為王城,北部東區為官吏宅邸,北部西區為園林禁苑,著名的銅雀臺就坐落其中。(如上圖)

為了擴大鄴城作為王都的影響力,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割河內郡、東郡、鉅鹿郡、廣平郡、趙國所屬的部分縣歸屬魏郡(魏郡治所在鄴城),加上魏郡原有的十五縣,共二十九縣,直轄面積約2.4萬平方千米,是現在上海市面積的4倍。

為了充實鄴城人口,魏國先後多次遷徙人口到鄴城。

218年從曹操漢中遷徙到洛陽、鄴城人口八萬餘;李典率宗族13000人從汝南到鄴居住,到220年魏文帝曹丕繼位時,鄴城所在的魏郡有戶數萬,人口幾十萬。

當然人口幾十萬,是整個魏郡的人口,至於鄴城城區有多少人口,沒有明確的記載,我們這裡做一個推測。

清朝北京城區的面積約為60平方公里,順治年間常駐人口55.6萬,人口密度為:9267人/平方公里。

如果三國時代的鄴城人口密度類似清北京的話,鄴城的城區人口=人口密度(9267人/平方公里)×鄴城城區面積(3.9平方公里)=3.6萬

③洛陽

220年,曹丕登基稱帝,定都洛陽,開始將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從鄴城(魏郡)向洛陽(河南郡)傾斜。

曹丕劃洛陽、新鄭、中牟、滎陽等21縣歸洛陽所在的河南郡直轄。面積約6萬平方公里,是上海市的10倍。

同時,一次性遷冀州士家5萬戶於洛陽,按照每戶5人計算,一次性遷移了20多萬人。

同時,魏國政府在洛陽周圍大肆施行屯田政策,招募流民,恢復經濟,鼓吹多生多育,繁衍人口,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洛陽所在的河南郡統縣口有戶ll4400,以每戶6人計,約有人口75萬人。

那麼洛陽城區人口有多少呢?

根據考古挖掘的漢魏古城精確測量,洛陽城區南北:4290米,東西:3700米,總面積15.873平方公里。

按照我們推算鄴城人口的方法,洛陽城區人口=人口密度(9267人/平方公里)×鄴城城區面積(15.873平方公里)=14.7萬.

等於上海靜安區常駐人口的63%。

建都洛陽之後,北方和中原戰亂漸少,商業逐漸繁榮起來,通過洛水的船運便利,來自豫州、冀州、兗州等地方的商賈繽紛踏至,小沛的粟米、合肥的水稻、襄國的絲絹甚至蜀漢的茶葉,琳琅於市場之上,相互貿易,賺取利潤。

為了促進商業發展,魏晉的洛陽政府特別設置了三個專業的交易市場。

1. 金市,位於北宮西邊,專門用於交易金銀首飾、銅鐵金屬,相當於現在的大型Shopping Mall。

2. 馬市,位於上東門外,專門用於交易馬匹的場所。

3. 羊市,坐落在洛河兩岸,是百姓日需品交易的場所,如:肉、糧食、布匹等,是更加親民的百貨小商場。

二:吳國一線城市:建業(今南京)、武昌(今湖北鄂州)、吳縣(今蘇州)

①建業(又稱建鄴。211-220,,229-280)

作為六朝古都的南京,第一次作為首都出現,即是孫吳時期,211年,孫權將治所遷至秣陵,改名建業,寓意建功立業之意,展現了孫權想要一統長江領域,進而進取中原的野望。

孫權在今南至長幹裡,北底總統府,西至漢中門,東至武定門的範圍內,新建都城。

吳國由於史料較少,關於建業城規模和大小的記載幾乎沒有,根據以上描述,我們可以推算:

建業城面積大約為10平方公里。

鼎盛時期的人口預計將達到9萬左右,相當於現在南京建鄴區人口的1/5.

②武昌(今鄂州,221-229)

221-229年,為了爭奪荊州和防備蜀漢,孫權將治所遷移到武昌(今鄂州),並建設了吳王城。

據歷史資料記載和考古發掘證實,吳王城為長方形,周長3000米左右。

以此可估算:吳國武昌城區面積大約為:1平方公里,人口:1萬人。

這個規模,在三國都城裡邊可以算是墊底的存在了,有點類似於美國的華盛頓特區,只是作為政治中心來建設的。

猶如以上所說,孫吳遷都武昌,除了對抗蜀漢,還因為鄂州豐富的鐵礦,可以就近鍛造兵器。

據南朝陶弘景《古今刀劍錄》記載:吳主孫權以黃武四年採武昌銅鐵做千口劍萬口刀。

夷陵之戰後,吳蜀交好,鄂州作為‘天子守國門’的意義性就不大了,所以229年,孫權稱帝,並把首都又遷回了建業,注重經營江東地區。

吳縣(今蘇州),作為江東六郡最富庶的治所,一度也成為孫策和孫權前期的都城,是孫家拿下江東6郡的堅實大本營。由於赤壁大戰後,孫吳經營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戰略,治所需要靠近敵方,以利於防守曹魏給,吳縣失去了治所的地位,但作為一個經濟發達都市,還是發揮著相應的作用。

現蘇州城

三:蜀一線都市:成都、公安(今湖北公安縣)

蜀國的治所-成都一直以來遠離中原戰火,發展的不錯,但囿於人口有限,基宇亦少,所以相對魏國洛陽、鄴城以及吳之建業,較為遜色,更由於蜀國不設史官,關於蜀國成都的情況,我們幾乎只能靠想象了。

一千多年來,由於成都幾乎沒有遭受過毀滅性的打擊,所以大致的位置應同現在的成都老城重合。

成都所在的蜀郡直轄11縣,在東漢和平時期,有人口35萬。在蜀漢時期,總人口應該小於這個數目,假定三國城區人口/所在郡人口的比值一定的話,成都城區人口的應該在5萬左右。

公安(公安縣)曾經作為劉備治所,在209-211年,成為蜀漢實際的首都,因為戰爭時期的特殊性和公安本身的弱小,這裡不在論述。

最後,做一些總結:

A/三國時代由於戰爭、飢餓、瘟疫的消耗,人口相比東漢減少70%,所以都市普遍規模不大,相比隋唐長安、洛陽的百萬人口,就是小巫見大巫了;三國最大的城市洛陽,人口預估不超過15萬左右,不到上海最小行政區-靜安人口的70%。

B/三國時期,淮河以北人口占據了全國人口的67%左右,經濟最發達地區是黃河兩岸和淮河區域的城市群,其中以洛陽、鄴城、濮陽、彭城最為知名,如果查看三國郡縣地圖,你會發現,淮河以北城市密度明顯高於南方,三國的大都市也以鄴城、洛陽為最,遺蹟文獻留下甚多,而吳之建業,蜀之程度,文字少矣。

C/三國的城市,或者說所有明清之前的城市,是沒有市政管理的,政府的職責只是收稅和徭役管理。即使是洛陽這樣的大都市街道,也是土路,一下雨,就泥濘滿地;更可怕的是,沒有公共衛生系統,不少屎尿留在城裡,臭味熏天,和中世紀的歐洲城市一樣。電視裡的城市石板路,更多是一種美化,希望動不動穿越古代的少年們三思哦,是不是能夠忍受這樣的環境。

《權力的遊戲》中對歐洲中世紀城市的吐槽

如今的中國大都市

歡迎關注第十經濟觀察室:《三國資本論》,用經濟視角,為你解讀不一樣的三國。


第十經濟觀察室


三國時期,由於戰爭紛亂,此起彼伏,導致國家的都城都不是很穩定,經常發生遷都之事。這樣,就不是隻有三個都城。



先說最悲催的是名義上的大漢,都城就有三個,開始是洛陽,董卓當政遷至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曹操又將其迎往許都(今河南許昌);



再說曹魏,曹操封魏王時,都城設在鄴城(今河北臨漳縣鄴城鎮),銅雀臺就在鄴城。曹丕稱帝后都城洛陽。



然後是孫吳,最開始是以武昌 (今鄂州)為都城,然後遷至建業(今江蘇南京),以武昌為陪都,與建業並稱“東都”、“西都”。



最後,說下劉備的蜀漢,自劉備稱帝后一直以成都為都城,直至鄧艾伐蜀,劉禪投降,蜀漢滅亡。


白亦詩部落


魏國:曹操在位時,都城在【許都】,後曹丕篡位後,定都【洛陽】

蜀漢:劉備稱帝時,定都【成都】,而劉備初成大業的第一都城是【江凌】

東吳:最早是定於【吳群】(今蘇州),赤壁之戰前孫權遷都到【京口】(今鎮江),幾年後遷至【建業】(今南京),孫權稱帝后,又遷都到【武昌】(今鄂州),最後又再次從武昌回到建業



人人莊園


如果是廣義上三國時期,即黃巾起義至三分歸晉,那麼都城應該從東漢算起。

東漢都城:洛陽—長安(董卓遷都)—許都(曹操遷都)

曹魏都城:鄴城(曹操、曹丕封魏王時期)—洛陽(曹丕稱帝)

東吳都城:武昌(孫權稱帝)—建業(遷都)

蜀漢都城:成都

另外東漢、曹魏時期長安均有陪都地位


胡竹子


三國時期的漢都城,在今天河南省許昌市。


往事如煙251137974


三國故都分三個地方,我本人去過兩個,僅供參考。魏國的國都許昌,蜀國的國都成都。吳國的沒去過!











鴻先生的田園生活



用戶孫國起與花結緣


曹操的魏國的故都在許昌(今河南許縣)我沒去過。此後是邯鄲(曹操打敗袁紹後,佔領了邯鄲,當時叫鄴。著名的銅雀臺就在哪裡)之後,漢獻帝讓位後,曹魏定都洛陽。劉備的蜀國都城一直在成都。孫權的吳國的都城最早在下邳(孫堅時期),之後是長沙(孫堅時期)之後孫策時期的吳郡(現在得上海以及蘇州一帶)後來後來才是建業(現在的南京)。不過也有流傳孫吳還有一處都城,就是武漢三鎮中的武昌。對此我本人不是太清楚。謝謝。


風雨中的梅雲


魏國故都河南許昌,曹操每次打敗戰都跑回了許昌。蜀國是西川成都。東吳是江蘇建業

謝謝!


用戶68063485589


曹操死後,曹丕建立魏朝定都(洛陽)

劉備蜀漢稱帝,建都(成都)

孫權東吳建都(建業)今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