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即将灭亡之时,孟获等南方部落为什么不带兵来解围?

xvnnnjko


诸葛亮征南中地区,收服蛮王孟获,七擒七纵的故事家喻户晓,打仗不是目的,收服人心才是王道,为世人称道!可以这么说,南中地区的归化是为蜀汉帝国奠定了坚实的战略后方,是三国时代汉民族对外扩展的有力之举,堪比曹操北征乌环的壮举,甚至可以说是诸葛孔明事业的又一次巅峰!

但是在蜀汉帝国被邓艾偷袭,在生死存亡之际,南方部落为什么没有带兵来救?这个问题看似很奇怪,实际上则反映了客观事实,梳理一下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来不及!我们都知道,蜀国是被邓艾率一支奇兵,偷渡阴平八百里而成功击败的。说是击败,不如说是主动投降。当时蜀汉的精锐部队都由姜维部署在剑门关一线抵挡魏国。蜀汉帝国到了后期实力最弱,仅有的家当都部署在边境上,内部十分空虚,面对邓艾的神兵天降,心理震慑是巨大的。兵贵神速,此时若征调姜维部南下已经来不及。成都为平原地形,无险可守,姜维南下打不打得赢不说,成都基本守不住。这样的条件下,南部蛮族即使得到信息愿意派兵驰援,从集结到车发在行军到成都,没有半年是不能的。因为南中地区不比成都平原,地形险恶,道路崎岖,姜维南下都来不及,更别提孟获北上了。

二、叫不动!的确,诸葛亮七擒孟获,在心理上收服了人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族融合。但是这样的个人行为,在千百年来形成的习惯面前还是微不足道的。南中地区,既成都平原往南,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在那个时代,基本属于文化经济均十分落后的未开化之地。这个地区同中原文明存在先天的隔阂,一时半会是很难消融的。诸葛亮征南中,其战略目的也仅仅是安定蜀国后方,不至于发生叛乱。想要他们派兵来援,无异于缘木求鱼。同时,蜀汉政权本来就是外来政权,南中个部落很难说对其有多少认同感。再者,诸葛孔明虽智,但此时已作古很多年,孟获本人是否还在也是问题,孟获对他的情分恐怕消失殆尽,更何况现在也不是诸葛亮当家的那个国家了。所以,召之不能是大概率事件。

三、不想召!我们知道,后主刘禅与昭烈帝刘备很大不同,他是一个安乐皇帝。国家的兴衰在他看来不是好大不了的事情。刘禅这个人也可以说有大智慧,诸葛亮去世后,刘禅果断放弃北伐的国策,而是内养民力,外修邻里。专心经营国内。对蜀国积贫积弱的情况他十分清楚,到了三国后期已经基本尚失竞争力,被另外两者之一灭国是迟早的事情。在这样的情况下,再用民力和国力去做无为的挣扎没有必要。所以,投降在刘禅的脑海中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从爱民的角度讲,刘禅投降的的确确给蜀汉子民留下了宝贵的和平发展环境,要不也没有魏晋时期富庶的蜀地。有大智慧的刘禅,在兵临城下时自然会选择妥协,而不是征召南中蛮兵负隅顽抗!

四、没有用。即使前面的分析都没有生效。蜀汉不仅征召了南中蛮兵,而且蛮兵还如期而至,那又怎么样呢?在虎狼似的魏军面前,蛮兵虽勇,恐也无济于事。当年诸葛亮征孟获,七擒七纵,就跟小孩子过家家一样,抓了放,放了抓,收放自如。两者间的实力差距不言而喻,这里面固然有诸葛亮用兵如神的作用,但是双方军队间从物质、素质到战术上的代际差异才是胜败的决定因素。区区几十年,这样的差距很难弥补,更何况这时面对的是比蜀军更强大的魏军。再者,在成都平原,蛮兵失去可以贤淑运用的地形和气候优势,惨败是必然的!所以,来了也没有用。不来才是上策。





周周说古今


蜀汉即将灭亡之时,应当是指263年的司马昭伐蜀,那一年,孟获早就去世了,何谈救蜀汉。

孟获是南中一支少数民族,彝族的首领,在公元223年刘备去世的那一年,跟随益州豪族雍闿在南中起兵反叛蜀汉,两年后,诸葛亮才发兵平定南中地区的叛乱,并俘虏了孟获,诸葛亮为了争取南中地区的民心,没有杀孟获,而是赦免了他,之后,孟获终生不再反叛蜀汉。



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的38年后,也就是公元263年,司马昭下令三路大军伐蜀,由钟会为主帅,魏军攻入汉中,蜀汉大将军姜维从沓中虚晃一枪,退守剑阁,将魏军全部挡在剑阁,进退不得,由于补给困难,而又无法攻克,钟会已有退兵打算,但邓艾出奇兵,从阴平偷渡到成都,经过700余里的无人区,出现在成都腹地。

主战派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在绵竹战死,魏军兵临成都城下,这个时代蜀汉已到了即将灭亡之际。

这人时候来看一下当时蜀汉国内的军力分布情况:

汉中地区的诸葛亮时代兴建的汉城与乐城,仍在坚守,没有被攻破及投降,只是被钟会军包围。



北边的姜维起先在剑阁,后来退守到东边的郪县,仍有万精兵,可救援成都。

东边的右将军阎宇镇守永安,而罗宪镇守江州,共有精失近万人,也可救援成都。

西边的郫县还有汶山郡,都在蜀汉手中,也有兵可用。

南边虽有很多少数民族,但基本上只是臣服于蜀汉,并不算做是蜀汉的直系,蜀汉在强盛时,命令这些少数民族武装救援也许有可能,一旦到了要即将灭亡之时,这些人 肯定是不会来救援的,他们对蜀汉并没有多少忠心。说到孟获,这个时候早就去世了,离诸葛亮征南中已经过了38年,已经换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了。

南边只有蜀汉的翊军将军霍弋统率南中诸郡,计有精兵数万人,而且霍弋也向后主刘禅请示出兵救援成都。



那么这个时候的成都是什么样子呢?

首先是成都被邓艾率军包围,邓艾军到成都城下时,仅有2万余人,而成都蜀汉朝堂之上关于是降是战还是逃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人主张逃往南中,有人主张投靠东吴,有人主张坚持抵抗,但更多的人主张立即投降,后主刘禅在投降派大儒谯周的忽悠下,决定弃城投降,并且拒绝了蜀汉各方援军的救援。

不是不救啊,是刘禅下令不要救成都,是因为后主决定要投降了,于是蜀汉灭亡 ,灭亡于刘禅之手。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蜀汉灭亡时,按照常理推论,只有南方的南中四郡离成都最近,也保留有一定兵力。那么为什么孟获这些南方部落不带兵前来解围呢?

这其实跟当时的大形势有关,南中四郡分别为益州郡(也称建宁郡)、永昌郡、牂柯郡、越巂郡,其中牂柯郡、越巂郡离成都最近,益州郡、、永昌郡离得最远,基本到东南边界了。而孟获在益州郡,如果他真的有心支援成都,恐怕也是有心无力。

那么孟获等人会支援成都吗?不会。早在夷陵之战时,刘备新败,国力大损,越巂郡、益州郡、、牂柯郡同时发生叛乱,蜀汉东南一片混乱。后来,诸葛亮率军南下一直打到益州腹地,杀死越巂郡叛将高定,牂柯郡叛将朱褒,以及益州叛将雍闓,诸葛亮没有选择杀死益州大族孟获,而是选择多次释放孟获,又多次擒获,最后征服了孟获。

诸葛亮平定南中后,留当地人作为部族首领协助郡守治理,基本达到了纲纪粗安的地步。粗安意思就是马马虎虎,夷汉之间保持相对和平而已。后期叟夷部落数次作乱,多次杀害太守,致使越巂太守没人敢去上任,诸葛亮没有再采取大的军事行动,而是派将军马忠前去治理。

诸葛亮又设置庲降都督总管南中四郡政务,庲降都督张翼执法严厉,造成了夷族首领刘胄发动叛乱。没有办法,诸葛亮又调马忠回来任庲降都督,平定了刘胄叛乱,从此以后,马忠作为镇南将军,镇守南中四郡,确保蜀汉南方的平安。

蜀汉灭亡时很突然,当时邓艾军三万人正奔赴成都,刘禅和朝中大臣如惊弓之鸟,慌忙在朝中议论形式。此时马忠得到消息,成都危矣,已经打算出兵回援成都了,但是孟获这些南方部落是不会跟他去的。为什么呢?

蜀汉国力强盛时,南方部落碍于马忠恩威并重的治理,对蜀汉还算忠心。蜀汉北伐的许多兵力都是从南中抽调的。例如著名的无当飞军,就是由南中的少数民族青壮年组成,是北伐军中的特种部队,战斗力相当强悍。

但是如今蜀汉岌岌可危,如同当年刘备新丧时一样,这些南方部落只会趁火打劫,伺机造反,想让他们加入回援成都的队伍,非常困难。因此,马忠想要回援成都,既要考虑南中的稳定,也要考虑成都的危急,这是个非常难以下决断的事情。但是即使这样,马忠也做好了回援的打算。可惜的是,还没有等到马忠回援,刘禅已经开城投降了。

那么既然南方部落不能够回援成都,还有哪些地方能回援成都呢?我们就来整体分析一下当时刘禅面临的形式。

蜀汉军力分布主要在三个地方,一个是永安,由邓芝率兵驻守,目的是防备东吴。二是汉中,由姜维镇守,也是蜀军的主力,既负责镇守汉中,又负责北伐曹魏。汉中主要由胡济防守,姜维主要负责进攻曹魏。三是南中

,由马忠镇守,目的是防止南方叛乱。

蜀汉灭亡时,汉中已经失守,但是姜维的主力还在剑门关防守,而剑门关易守难攻,姜维完全可以抽兵回援成都。邓芝回援成都必须经过汉中,而汉中已经失守,邓芝无法支援成都。南中极易发生叛乱,因此马忠如果支援成都,也抽不出多少兵力。因此,如果支援成都,主要还靠姜维,其次是马忠。至于南方部落就不要想了,他们不发生叛乱已经是上天照顾了。

刘禅最后仓促投降,气的姜维拔剑砍石,马忠也是仰天长叹,因此,大家就不要再说刘禅是一代英主的话了,连大形势都看不清楚,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和富贵,仓促间断送了刘备一辈子辛苦得来的基业,蜀汉至此灭亡,他难道不是罪人吗?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蜀汉灭亡时,南中还有马忠在那里镇守,但是南方部落向来反感外来人的统治,在蜀汉国力强盛时勉强服从,而一旦蜀汉遭遇危险,他们第一选择是叛乱,而不是去援助。因此,虽然南中离成都很近,马忠也抽不出多少兵力去支援成都,至于梦想着孟获这些南方部落去支援,基本是痴心妄想。成都能否躲过一劫,就看姜维是否能够尽快支援成都和刘禅能否坚守住,可惜最后结果是姜维还没来的及出兵支援,刘禅率先投降了,你说气人不气人?


每日趣评


首先,这些异族才不关心中原是谁当政呢,只要不干扰他们的生活就好,他们只会趁火打劫,绝对不会无缘无故出兵帮助某一方。

其次,就算孟获还念着诸葛亮的恩德,带兵前来,也起不到什么作用。连刘禅都投降了,上上下下没有几个人有抵抗之心了。


历史都付笑谈中


据路边史载:孟获自归降担任蜀汉高官之后,对蜀汉幼帝和诸葛先生真诚拜服,五体投地。故而终诸葛亮之世,直到蜀后主刘禅降魏,他居官一生,均兢兢业业,造福乡梓,有大功于南方彝族与其他各少数民族和汉民族相互之间的大融合。

诸葛亮病重,临终时特地召来孟获,当面嘱咐他说:“我虽死了,幼主阿斗仍在,你每年今日至少去看望他一次。”

这天正是立夏时节,孟获是个直性爽快人,一经答应,就要做到,从此,每年立夏日都要往成都拜见蜀主刘禅。数年后蜀汉后主阿斗降魏;

再后,晋武帝司马炎把阿斗掳到洛阳,孟获不忘诸葛亮所嘱,每年立夏日仍然带了亲兵护卫前往洛阳看望阿斗。

孟获粗中有细,唯恐阿斗被亏待,每次都要亲自用大秤称量阿斗体重,并一再告诉晋武帝,如有丝毫差池,他是决不答应的。

孟获之所以在蜀亡国之时没出兵解围大致是以下的原因:

1 当时的形势发展太快,孟获居住的地方太偏收到信息太晚,等到知道时,蜀汉已降了。孟获的力量连蜀国也打不过,就更打不过魏国了,只好作罢。

2 当时蜀国内部斗争太激烈了。蜀国因为是外来的军事政权,也就是军阀。在当时如果想统治好一个地方,就需要和当地的氏族联手。而刘备的主要力量都是湖北河北人,进入四川后,四川的氏族看不起刘备的出身太低,不愿意与他合作。刘备就一直压制四川氏族势力。到了后期,四川本土势力在蜀国内部任职者很多,并直接促成了蜀汉的投降。四川氏族在投降时,也派人告诉了孟获,警告他不要乱来。

3 根据上边的史实,大家就能发现孟获始终对蜀汉刘家是忠诚的,在蜀国灭亡后,还很关心阿斗。作为一个力量不强大的人,能做的大概也只有这些了。


新知传习阁


蜀汉政权和以孟获为首的南中部落之间的关系并不像大家想象中的那样好,诸葛亮去世后双方关系非常一般,甚至多次爆发冲突。南中部落不趁机骚扰蜀汉就算好了,至于派兵救援就别想了。



一、孟获其人

孟获在《三国志》中并无记载,只出现在《汉晋春秋》和《襄阳记》中,他是南中地区(四川南部,云南、广西、贵州大部分)部落首领。由于史书中并没有记载他是什么民族,所以有人认为他是南迁的汉族,也有人认为他是彝族的祖先。但不管如何,他曾是南中地区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为夷汉所服”,这是毋庸置疑的。

225年,益州豪族雍闿在东吴的支持下叛乱,孟获同高定、朱褒等人响应,诸葛亮亲征南中。经过艰苦的战斗,诸葛亮平定叛乱,杀掉了雍闿、高定、朱褒等人,并留用孟获管理南中部落。此后关于孟获再无记载,不过我觉得他也不可能活到蜀汉灭亡之时。

二、蜀汉对南中地区的管理

南中地区气候潮湿,山地众多,民族复杂,管理起来非常困难。刘备称帝时,在这里设立庲降都督,驻地在朱提郡(云南昭通),防范南中部落。225年诸葛亮南征平叛后,南中地区的局面是“夷汉粗安”,也就是蛮夷和汉族之间的关系刚刚安定下来。


诸葛亮从南中地区获得了大量的物资,甚至还收编一部分善于山地作战的少数民族组成了精锐的无当飞军和元戎部队,活跃在北伐前线。

诸葛亮死后蜀汉的政治日趋黑暗和腐败,对南中地区的剥削日益加重,南中部落经常发起叛乱,蜀汉为此不断增兵。直至蜀汉灭亡时,安南将军霍弋手下有万余士兵驻扎在南中,可见蜀汉和南中关系之紧张。

三、历任庲降都督

庲降都督与江州都督、永安都督和汉中都督是蜀汉常置的四个都督,庲降都督主要负责防御蜀汉南线。庲降都督共有6任,分别为邓方(215-221)、李恢(215-221)、张翼(231-233)、马忠(233-249)、张表(249-?)和阎宇(?-258)。除邓方驻守在朱提郡(云南昭通)外,其余皆驻守在平夷县(贵州毕节)。最后一任庲降都督阎宇于258年卸任后,防御南线的任务交给了安南将军霍弋(霍峻之子)。


曹魏大军压境之时,霍弋曾要求派兵支援成都,但被刘禅拒绝。蜀汉灭亡后,霍弋归降曹魏,世代镇守南土。

四、刘禅曾想逃亡南中

诸葛瞻战死绵竹后,成都人心惶惶。面对败局刘禅想要逃亡南中地区,但遭到了益州大儒谯周的阻止。

谯周说,南中地区只是摄于诸葛亮才归附,丞相死后我们对他们的剥削很重,他们多有叛乱,并未诚心。再者,如果逃亡需要早做准备,仓促出行恐遭不测。最终刘禅打消了念头,选择出城投降。


石头说历史


蜀汉即将灭亡时,南方部落不来援,原因有三,一是无兵支援,二是无力支援,三是无心支援。

先看第一条,无兵。南中地区的精壮大部分已经被诸葛亮给搬迁到了成都,剩余的战斗力并非很足。

诸葛亮在225年平定南中叛乱之后,对南中地区的豪杰进行了一番整顿。除了委派他们担任蜀汉官职外,特意搬迁了比较彪悍的一万多户到成都平原,并选拔他们作为精锐部队,号称无当飞军。231年蜀军北伐时,王平就是率领这些人马挡住了张郃的围攻,使得诸葛亮得以在正面大破司马懿主力。

蜀汉全国人口不过20多万户,南中地区面积虽大,人口密度较少。搬走1万多户精锐,还是很伤筋动骨的。这当然是诸葛亮一方面充实朝廷兵力,一方面削弱南方势力的计策。所以南方部落能够北援的兵马,在蜀汉灭亡前40年就已经北上了。孟获也已经担任了蜀汉的御史中丞。

再看第二条,无力。南方部族的兵马并不具备千里迢迢北上勤王的能力。

223年到225年南中地区叛乱时,反抗蜀汉的军队人数确实不少,但这些都是本乡本土征集的民兵,无组织无纪律。他们在高定、孟获等当地领袖率领下打打本土防御战、游击战还可以,但稍微遭遇正规的敌人就要吃亏。所以李恢在劣势下一个突袭就能反败为胜,诸葛亮几个月时间中就能玩七擒孟获。经过蜀汉镇压和抽调精锐北上后,剩余的南中本土武装更是无力化,根本不可能千里北上,从云南到成都救援。就算来了,这支疲惫之师遭遇邓艾的精兵,表现也不会比诸葛瞻的成都部队更好。


最后看第三条,无心。南中地区对蜀汉始终是抱有反抗之心的。

虽然孟获被诸葛亮第七次生擒后,说过“南人不复反”,资治通鉴也说“自是终亮之世,夷不复反。”实际上这是错误的。就在诸葛亮班师之后不久,南中又发生了夷人叛乱,杀害当地守将,被李恢迅速的剿灭。公元233年,南中夷人首领刘胄起兵造反,被马忠带领张嶷、张翼等平定。南中地区形势复杂,彻底根除叛乱是不可能的。诸葛亮的军事政治手段主要是让南中地区相对安定,以后发生的叛乱都是小打小闹,不会发生之前数郡叛乱动摇国家根基的事情。诸葛亮死后,南中地区更加动荡,以至于蜀汉必须驻扎一支兵力监视。

所以在蜀汉末年,南中地区对蜀汉并不是很忠诚的。邓艾兵临城下时,刘禅考虑逃到南中去负隅顽抗,谯周就有一番劝告:

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势偪之,穷乃幸从。是后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愁怨,此患国之人也。今以穷迫,欲往依恃,恐必复反叛……若至南方,外当拒敌,内供服御,费用张广,他无所取,耗损诸夷必甚,甚必速叛……

按谯周的说法,刘禅自己跑到南中去,都可能引起南方大举反叛,更别说要南中起兵勤王了。


当然,诸葛亮当初在南中的建设还是有一定成效。传说诸葛瞻的第三子诸葛质在蜀亡后不愿降魏,就前往南中,投奔孟获之后孟虬去了。



(欢迎关注巴山夜雨涮锅,更多三国趣话共享)


巴山夜雨涮锅


蜀汉将灭之时,孟获等南方部落不能带兵来救,说明了蜀汉对南中治理的成功!

孟获不做大哥好多年了

孟获生卒年不详,我们无法知道蜀汉灭亡时孟获还在不在世,但是,即便他在世,他也已不做大哥好多年了。

诸葛亮南征,打服了孟获,孟获表示:南人不复反矣。

诸葛亮是个明白人,口头承诺这玩意,一般是靠不住的,等他大军撤离,天高皇帝远的,什么都说不准!

诸葛亮也很“感动”:既然你们这么有诚意,留在这里太屈才了!不如和我们一起去成都享福!

于是,建宁、朱提的南中大姓,纷纷一起调到了蜀中做官!

所以,孟获早已不做大哥好多年了!他早已经是一个标准的在京退休老干部了!

能战之兵早就被抽走了!

诸葛亮知道:南中偏僻、其民善战好斗,即使孟获这些意见领袖走了,也是不稳定的!

要解决南中造反的问题,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有让南中子弟获得充分的“就业”机会,可以过上比造反更好的日子,才能解决问题!

诸葛亮采取了两个方法:

1、鼓励大姓富豪聘请少数民族“恶夷”做部曲。

这样,这些少数民族子弟跟着大户有吃有喝,自然就不会造反了;

2、征发南中劲卒。

诸葛亮把南中的青羌中能战之士调入蜀军,一起北伐。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无当飞军”。

为了方便管理,也为了解决勇士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干脆把青羌万余户迁移到了蜀地!

如此,南中勇士获得了立功致富的机会,自然造反的少了!蜀汉,也多了一支能战之军!

双赢!

不想好好过日子的,也已经造反了!

诸葛亮尚无力大力发展南中经济,南中落后的状况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造反依然免不了的!

所以,南中地区,一直断断续续有一些造反。

被诸葛亮称为“精通军事”的向宠,就是在镇压南方少数民族造反时牺牲的。

此外,霍弋也曾多次镇压少数民族造反!

如此,亲近蜀汉的勇士,多已加入蜀军北伐序列,不亲近蜀汉的勇士,多已经造反了。能指望去救蜀汉的兄弟不多了!

被错过的续命机会

即便如此,南中依然曾有两次机会给蜀汉续命!

第一次,魏攻蜀时,南中领建宁太守霍弋曾主动提出带兵北上,包围成都。

可是,后主表示:我们这里防御部署得很好,你们不必来了!

确实,谁能想到诸葛瞻大军败得那么快!

第二次,蜀国在最后一次讨论中,曾提出过:去南中!

不过,后主再次拒绝,果断出降!

当时,即使后主真的退到南中,也只能稍微延续一下蜀汉国祚而已。

汉中、西川都没守住,依靠南中之地,想要抗拒天兵,没什么机会。

总的来说,当时南中少数民族不能救援蜀汉,说明了蜀汉治理的成功。

假如这些少数民族的军力救蜀国,那他们就有实力在早些时候威胁蜀国!

因此,蜀汉要想获得稳定的后方,就必须充分削弱南中地区的少数民族军事力量!

蜀汉通过成功的治理,已经充分动员了南中的战争潜力、削弱了当地的军事力量!

到蜀汉将亡之时,再指望南中少数民族救命,痴人说梦而已!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蜀汉政权同南中诸部落的关系很微妙,公元225年益州豪强雍闿在东吴的支持下叛汉,孟获同高定、朱褒等人响应,诸葛亮亲征南中,苦战之后孔明平息了叛乱,杀掉了雍闿、高定、朱褒等人,留下孟获管理南中诸部。

刘备称帝时于南中设立庲降都督,驻地朱提郡~今云南昭通,以防范南中部落。225年孔明平叛后南中地区的局面是夷汉粗安,诸葛亮凭借着个人望威望摄服南中众酋,还利用当地人擅长山地作战的特点组建了名燥一时的无当飞军,元戎部队,用于北伐作战。

诸葛亮逝后蜀汉政治日愈腐败,对南中地区的盘剥日甚一日,夷人不堪其苦,至使部落多有反叛。蜀汉为此多次派兵弹压,至蜀汉亡时,安南将军霍弋仍统万余士卒镇守南中,可见南中诸部与蜀汉关系之紧张。遣南中部落抵抗曹魏大军只能说是一种美好的想像,毫无操作性可言。

诸葛瞻战死绵竹后刘禅是有逃亡南中的想法,被谯周阻止了。谯周说:南中地区只是摄于丞相恩威才肯归附,丞相亡后我们对他们对盘剥很重,他们多有叛乱,心中怨恨,若出行恐遭不测。由是刘禅打消了南逃的念头,出城投降邓艾军。


賀灏


蜀汉灭亡时,为什么孟获等南方部落不带兵前来解围的原因有三:

一、古代交通、通信闭塞: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孟获居住地方太偏僻,成都与南中道路崎岖难行,互相传递消息时间过长,成都被围,等收到消息,刘禅已自缚率众投降了。

二、无兵可调:

蜀汉全国人口不过20多万户,90多万人口,南中更是地广人稀,225年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之后,为削弱南方势力,特搬迁比较彪悍的一万多户到成都平原,并选拔他们作为精锐部队,号称无当飞军。所以南方部落能够北援的兵马,在蜀汉灭亡前40年就已经北上。现有的兵马属散兵游勇,无组织无纪律,经不堪一击,根本不可能千里北上,主算来了,这支疲惫之师遭遇邓艾的精兵,也是分母。

三、南中部落并未真心归蜀:

诸葛亮南征孟获时,七擒七纵才让孟获心服口服。南中地区总算安定,但也仅仅只是“纲纪粗定,奉汉粗安”的局面。蜀汉强盛时,南中部落碍于恩威并施的治理,还有部落数次作乱,杀害太守,诸葛亮只许派将军马忠前去监视。如今蜀汉岌岌可危,南方部落只会趁火打劫,伺机造反,又怎会以身冒险,去得罪强大的曹魏,出兵去相救呢!

邓艾兵临城下时,刘禅考虑逃到南中去负隅顽抗,谯周就有一番劝告:按谯周的说法,刘禅自己跑到南中去,都可能引起南方大举反叛,更别说要南中起兵勤王了。

祝君阅读愉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