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官员拒绝走后门,如何摆脱尴尬境地

第一次走后门,惨遭拒绝

赵匡胤年轻时曾四处游荡,结果在北方和西部都碰了钉子。不得已,赵匡胤改道南行,来到大汉南端的边防重镇复州(今湖北省天门市)。

这是赵匡胤第一次走后门。他要找的人名叫王彦超,复州的一把手,赵弘殷的老朋友。

一个好汉三个帮。经过河东与关中之行,赵匡胤渐渐觉悟,孤身独行,步履艰难。他终于肯放弃自己的骄傲,前来投靠父亲的故人。

其实找工作靠关系,在当时的军界极为普遍。而且除了少数将门之后,能够从小就跟着亲爹上战场以外,绝大多数靠托关系落实工作的人都没有从军经验。

湖北官员拒绝走后门,如何摆脱尴尬境地

赵匡胤想当然地以为,自己凭借一身武艺和独家经历,加上父亲的面子,必然会得到防御使大人的赏识,成为重点培养对象;有朝一日,必能在边疆破敌斩将,立功持节。

没想到的是,这有生以来的第一次,就给了赵匡胤当头一棒。王彦超连见都没见他,只是派人给了他一把零花钱,就打发他走人。

赵匡胤大受打击,直到称帝后,他仍对这事耿耿于怀。建隆二年(961年)的一次宴会上,酒过三巡的赵匡胤借着酒劲,终于把这纠结十余年的老账翻出来,质问王彦超:“朕当年风尘仆仆地跑去复州投奔你,你干吗不接纳朕?”

赵官家的一句话把王彦超的酒全吓醒了。您老当年投奔过我?好像是有这么回事。那我说当年压根就没看上官家您?这不是找死么!

好在王彦超说话比打仗还在行,他不慌不忙地降阶叩拜,诚恳地说道:“臣当年不过就是一个小小的刺史,这小小的一勺池水,哪能容得下您这样一条神龙呢?要是臣当年真的接纳了官家,官家还能有今天吗?”

湖北官员拒绝走后门,如何摆脱尴尬境地

古籍中的王彦超像

赵匡胤闻言,龙颜大悦。

王彦超的话也没错:大腿要抱粗的,靠山要找硬的。所以您当年就不该来找我。不过,王彦超始终没对赵匡胤说实话。他拒绝赵匡胤,多半是觉得这位故人之子浮躁不踏实,终究是个麻烦。


第二次走后门:惨遭歧视

好在随州(今湖北省随州市)刺史董宗本不嫌麻烦。

董宗本是赵弘殷的老乡,听说老乡的儿子来投奔,高兴得顾不上整理衣衫,急忙赶到府门迎接。

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可老乡的儿子却偏偏彼此看不对眼。董宗本虽然给了赵匡胤一份差事,他儿子董遵诲却十分看不起赵匡胤。这位从小生活在辽国,才随父亲回到中原不久的小将,对赵匡胤有着一种天生的优越感。

平时出门打猎,稍有不如意,董遵诲就会对他破口大骂。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靠人情进来又寸功未立,赵匡胤只好吃哑巴亏。

湖北官员拒绝走后门,如何摆脱尴尬境地

这个整天鄙视赵匡胤的董遵诲,后来成为太祖朝著名的十四边将之一

直到有一天,两人讨论起兵战大事来,董遵诲说不过赵匡胤,拂袖走人。

赵匡胤当年何等霸道,强忍的怒火终于爆发!你董遵诲根本不懂兵法,还要指指画画、仗势压人。你蠢,还想让我跟你一样蠢?

自尊心严重受创的赵匡胤,拎棍上马,谢绝了董宗本的一再挽留,仰天大笑出门去。

可出了随州,他就再也笑不起来了。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天际处,孤雁呷呷,无鸿来和。广袤无垠的蓝天中,落单的大雁,依旧艰难地震动翅膀,顽强地朝着南方飞去。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可偏偏越看越窝心,我该往哪里去呢?

离家两年,差事换了一个又一个,却仍旧一事无成。身后的随州城黑压压地砸断归途,眼前算不上宽阔的涢水又拦住了去路。

或许应该回开封,过那种“我爹是赵弘殷”的生活。爹爹再怎么说也是禁军军官,把自己弄进禁军很容易。虽说升迁的机会少了些,但至少稳定。慢慢积累经验和资历,总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可这种生活太安逸了,安逸得会磨灭自己的雄心。赵匡胤不甘心,他怎能甘心!

或许应该留在这里,可留下能做什么呢?这里远离权力中枢,远离朝廷,哪有接近大人物的机会?这里的各位官大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哪有发挥所长的机会?这里虽然是边境,可是接壤的唐(南唐)、蜀(后蜀)、荆南境内稳定,朝廷既无心也无力征讨,哪有建功立业的机会?

或许可以投奔唐、蜀、荆南等国,但它们统统不成气候。难不成要放弃一个泱泱大邦而蜗居在偏安小国?

又或许继续漫无目的地漂泊。此处不远就是江汉重镇襄阳,就算襄阳不行,也还有齐鲁兖冀……可谁又能保证那里的际遇会比此前更好?


迷茫,挫败,谁来指条路?

落寞的赵匡胤来到一座小村,四处找人讨酒,喝得昏天黑地。据《方舆胜览》记载,赵匡胤曾在西湖村向当地老妇讨酒喝。今日湖北孝感市的“西湖酒馆”遗址,据说就是当年赵匡胤喝酒处。([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三十一《德安府》)

一醉本可忘浮生,但彻骨的寒风,却残忍地将他刺醒,他依然要面对自己一事无成的现实。

迷茫,空前绝后的迷茫;挫败,前所未有的挫败。赵匡胤需要一个指路人,至少给他的未来一个理由。

湖北官员拒绝走后门,如何摆脱尴尬境地

赵匡胤:我能怎么样啊?我也很迷茫啊……

落魄的赵匡胤趴在马背上,晃晃悠悠来到襄阳城下,借宿在一家寺庙中。

慈祥的老僧端详着赵匡胤,这个一口正宗洛阳官话的年轻人,衣衫褴褛,满面风尘,凝眉不展,分明是一份怀才不遇的落魄。

老僧双手合十,淡然说道:“不如北归。”( 《宋史》卷一《太祖本纪一》)

北归?赵匡胤哭笑不得。我就是从北方来的,难道还真回开封,让爹爹给谋个一官半职?

老僧又默默吐露三个字:再向北。

那些被后人称为未卜先知的预言家,难免有瞎猫碰死耗子的江湖骗子,但也不乏时局的洞察者。

同样是根据分析时局得出的结论,如果正八经地据理说来,这样的人就是谋士;把分析过程埋在心里,而以表面上的怪力乱神来指点江山,这样的人往往被视为神人。

襄阳老僧很可能就是这样的神人,他已经敏锐地观察到,有个人即将前往河北招兵买马。他结交俊杰,善待士卒,劝恶扬善,与其他武夫颇为不同。

这位英雄,将改变无数年轻人的生命轨迹,包括赵匡胤。

谁能有这么大本事?

郭威。大汉国的枢密使郭威。

湖北官员拒绝走后门,如何摆脱尴尬境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