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中,何為節,何為氣?

用戶3841逍遙


二十四節氣中,是十二個節,十二個氣,對應於陰曆十二個月中,一月一節一氣,節在前,氣在後,節代表時間季節,氣代表氣候變化。在干支歷裡,節是代表月份時間的交接點。如立春既是干支年的交接點,又是月的交接點。具體二十四節氣是: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驚蟄春分,三月清明穀雨,四月立夏小滿,五月芒種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處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每月前者為節,後者為氣。節對應時間季節,氣對應氣候變化。節氣就是具有標識性的時間季節和氣候變化的關鍵節點。節氣也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照射形成的夾角。如春分秋分,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用黃經度量是0度,或180度,太陽直射赤道,陰陽晝夜都平分。從0度開始,太陽在黃道上向東移動,每15度為一節或一氣。這節氣反映時間季節及寒冷暑熱變化,是以地球繞太陽運行規律特點來確定的,與月亮運動無關。一節一氣稱為節月。因地球不是按正圓而是照橢圓軌道繞太陽運行,運行的速度有快有慢,所以每個節氣的時間長度並不是一樣相等的。在冬至前後,速度快,節氣時間就短些,不足15天,而夏至前後,速度慢,節氣時間就長些,起於15天。

二十四節氣是依據太陽運行規律而創制出來的,反映的是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和冷熱寒暑氣候的變化,以方便於農耕農事,日常生活等等。








樹德漢碩


古代中國人就把一年的365、6天分為二十四節氣:

立春、雨水、驚蟄、

春分、清明、穀雨、

立夏、小滿、芒種、

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處暑、白露、

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節氣又分為十二節氣(節)與十二中氣(氣),每月有一“節”與一“氣”區分,

“節”為月之始,“氣”的最後一日為月之終.

節:

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氣:

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東北農村節氣歌:

打春陽氣轉,雨水鴨河邊。

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幹。

清明芒種麥,穀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穩,小滿鳥來全。

芒種開了鏟,夏至少帶棉。

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立秋放秋壟,處暑嘔麻桿。

白露煙上架,秋分動刀鐮。

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

立冬封了地,小雪關場院。

大雪糧入囤,冬至肥送田。

小寒天更冷,大寒又過年。

節氣與農業:

一月:

初一宜黑四邊天,大雪調飛是旱年。

但淂立春晴一日,農夫不用力收田。

二月:

驚蟄聞雷米似泥,春分有雨病人稀。

月中但得逢三卯,處處棉花豆麥實。

三月:

風雨相逢初一頭,沿村瘟疫萬人愁。

清風若從 南起,定是農家大收豐。

四月:

立夏東風少病魔,晴逢初八果生多。

雷鳴甲子庚長日,蟥蟲定然侵莊禾。

五月:

端陽夏至雨豐年,芒種聞雷美心間。

夏至風從西北起,瓜菜園裡受熬煎。

六月:

三伏之日逢酷熱,五穀雜糧多不結。

此日若不見災危,三冬必定多雨雪。

七月:

立秋無雨實堪憂,萬物從來只半收。

處暑若逢天下雨,縱然結實也無果。

八月:

秋分天氣白雲多,處處歡歌好晚禾。

只怕此日雷電閃,冬來米價貴得多。

九月:

初一飛雪損農民,重陽雨豐無冬晴。(沒雨冬晴)

月中火色人多病,更遇雷聲菜價增。

十月:

立冬逢壬來年旱,十五天晴冬暖身。

此日若逢壬子口,災害疾病損窮民。

十一月:

初一西風盜賊多,更兼大雷有災魔。

冬至天若無雪色,來年定唱太平歌。

十二月:

初一東風六畜災,又逢人雪旱年來。

但遇此日晴明好,農家儘管放心懷。

中國的廿四節氣已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入在聯合國組織(圖6)。


創新數


二十四節氣,是太陽曆,按一年365日,等分為24段,首日為“節”,中間一日為“氣”,也叫“中氣”,月中之氣。所以節氣的日期對應的公曆的日期基本固定。

下面就是二十四節氣,前面是“節”,後面是“氣”。

月份 地支 12節 12氣
正月 (寅) 立春  雨水
二月 (卯) 驚蟄  春分
三月 (辰) 清明  穀雨
四月 (巳) 立夏  小滿
五月 (午) 芒種  夏至
六月 (未) 小暑  大暑
七月 (申) 立秋  處暑
八月 (酉) 白露  秋分
九月 (戌) 寒露  霜降
十月 (亥) 立冬 小雪
冬月 (子) 大雪  冬至

臘月 (醜) 小寒  大寒

節氣是用來指導農業的,因為太陽曆所對應的氣候、溫度、降水是比較固定的,什麼時候播種、什麼時候收穫、什麼時候會下雨,能進行預估。如果用太陰曆就不行了。所以我們中國的農曆是“陰陽曆”,月份標定是完全按月亮的朔望而定,氣候標定則按太陽曆的節氣而定。


易就是簡單


二十四節氣,是指干支歷中表示季節、物候、氣候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它最初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確定,斗柄繞東、南、西、北旋轉一圈,為一週期,謂之一“歲”;每一旋轉週期,始於立春,終於大寒。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採用的是“定氣法”劃分,即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行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定氣法”把太陽週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一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週而復始。

“二十四節氣”表達了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

西漢時,“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文獻《淮南子·天文訓》。漢武帝時期,將“二十四節氣”吸收入《太初曆》作為指導農事的歷法補充。採用“平氣法”(即平均時間法)劃分節氣。“平氣法”用立杆測影確定黃河流域的日短至作為冬至日,將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把相鄰“中氣”之間的日期等分,稱為“節氣”;平均每月有一個“中氣”與一個“節氣”,統稱為“二十四節氣”。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是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一個週期作為一個輪迴,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時節太陽在黃道上位置的不同、寒來暑往的準確時間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等自然現象發生的規律。

二十四節氣是24個時間點,“點”具體落在哪天,是天體運動的自然結果。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反映了季節變化、溫度變化、天氣現象、物候現象四種。

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有:根據一年四季將節氣分為“分”、“至”、“啟”、“閉”四組。“分”即春分和秋分,古稱“二分”;“至”即夏至和冬至,古稱“二至”;“啟”是立春和立夏,“閉”則是立秋和立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稱“四立”,這些加起來共為“八節”。民間稱為“四時八節”或“時年八節”。

反映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5個節氣。

反映天氣現象的有: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個節氣。

反映物候現象的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

殷、周之交已分四時,春秋時代已有分至啟閉八節。到戰國晚期就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體系(天文位置已確定)。

二十四節氣又分為十二節氣(節)與十二中氣(氣),每月有一“節”與一“氣”區分,“節”為月之始,“氣”的最後一日為月之終。

古人稱節氣為“氣”,二十四節氣就是24個“氣”,有“節氣”和“中氣”之分:每月第一個即月首的“氣”,稱為“節氣”;第二個即月中的“氣”稱為“中氣”。這樣,全年共有12個節氣、12箇中氣,合起來正好是“二十四節氣”。

節氣簡稱節,中氣簡稱氣。一個月有一個節,一個氣,節在上半月,氣在下半月。如果沒有氣的月份,就算是上個月的閏月。閏月不影響節氣,節氣還是按15天左右依次進行。

除節氣外還有一個候的概念。一個節氣分三候,即五天一候。

立春:初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侯,魚陟負冰。

雨水:初候,獺祭魚;二候,候雁北;三候,草木萌動。

驚蟄:初候,桃始華;陽和發生,自此漸盛。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為鳩。

春分:初候,玄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

清明:初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鴽,牡丹華;三候,虹始見。

穀雨 ,叄月中。自雨水後,土膏脈動,今又雨其谷於水也,蓋谷以此時播種。

穀雨:初候,萍始生;二候,鳴鳩拂其羽;三候,戴勝降於桑。

立夏:初候,螻蟈鳴;螻蛄也;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小滿:初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葶藶之屬;三候,麥秋至。

芒種:初候,螳螂生;二候,鵑始鳴;三候,反舌無聲。

夏至:初候,鹿角解;二候,蜩始鳴;三候,半夏生。

小暑:初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壁;三侯,鷹始摯。

大暑:初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行時。

立秋:初候,涼風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

處暑:初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

白露:初候,鴻雁來;二候,玄鳥歸;三候,群鳥養羞。

秋分:初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

寒露:初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花。

霜降:初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侯,蟄蟲鹹俯。

立冬:初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侯,雉入大水為蜃。

小雪:初候,虹藏不見;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將;三侯,閉塞而成冬。

大雪:初候,鶡鴠不鳴;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

冬至:初候,蚯蚓結;二候,麇角解;三侯,水泉動。

小寒:初候,雁北鄉;二候,鵲始巢;三候,雉雊。

大寒:初候,雞乳;二候,徵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

從天文來看二十四節氣是太陽在天上運行的二十四個節點,而七十二候則是天地之氣對於動物植物的影響後的結果。

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是古人對天氣變化以及對動植物生長的經驗積累,影響中國幾千年的發展,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所做的貢獻。2016年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桃之夭夭老牛


大部分人不知道節氣是怎麼來的,甚至有人認為節氣來自西方,節氣來自中國的歷法——太陽曆,那時,西方的祖先還不知在哪呢?


二十四節氣: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立夏、 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曆得來,太陽曆是根據圭表的一年的影子長短而確定,具體如下:

1、一年分春秋。最早一年只分春秋,按太陽在圭表的投影,最長與最短點,確定冬至與夏至,以前太陽曆,冬至就是一年之末。以前的過年指過冬至,現在還有許多地方保持過冬至的習俗;

2、春秋分四季,把春秋的中間點按春分、秋分把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

3、四季分八節,將四季的中點分別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把一年分為八節;

4、一節分三氣,八節分二十四氣,每節時間均分為三氣,一年共二十四氣,稱之為節氣;

5、一年360天,每5天為一候,氣候之說,就是這麼來的。


【節】,繁體【節】

《說文》:竹約也。從竹即聲,如竹子的特點,一段一段的。

把季分段成節,四季分為八節。


【氣】,象天上的雲氣,象天上雲氣蒸騰上升的樣子。



關於太陽曆,可以參考《夏小正》,相傳為夏代遺留之物候及農事歷也,文極簡奧,古老。

二十四節氣是誰發明的,中國人不講神話,勞動人民在社會實踐中觀察自然,總結出來的。現在所有的陰曆,實際是陰陽曆,即紀年是太陽曆,紀月是太陰曆。


通過節氣的來源,可以看出,春秋、四季、季節、節氣、氣候等組詞的來源了。



.

.


【專注說文解字、快速識字、K12全語文、海外漢語,漢字創新思維、漢字國學、解字古詩文】

漢字師認證課程,讓你成為一名合格的漢字老師、一名漢字啟蒙師!

想了解詳情,關注本號,私信留言 ”99“ ,

想 瞭解《人字學習法》,私信留言:“

想了解更多的“漢字研學”詳情,關注本號,私信留言 “YY”


漢字谷主


二十四節氣中,何為節,何為氣?

一、二十四節氣:

古人根據季節更替和氣候變化的規律,把週歲太陽年365.25日分為立春、雨水、驚蟄等24個節氣。這些節氣先是平分的,平均每個節氣是15.22日。後代根據太陽移動的速度,有的規定為14日(如冬至前後),有的規定為16日(夏至前後)。24個節氣的名稱和順序如下;

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驚蟄、春分

三月:清明、穀雨

四月:立夏、小滿

五月:芒種、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處暑

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小寒、大寒

這套節氣名最早出現在《淮南子天文訓》。驚蟄古名“啟蟄”,漢朝避景帝名諱改為“驚蟄”。24節氣和月份搭配,但具體日子不是絕對固定年年一致的。因為節氣跟著太陽年走,和朔望月沒有關係。

二、節氣和中氣:

節氣,代表地球在公轉軌道上運行的位置。每十五度設一個,共有24個,兩個節氣間平均差約15天,但因地球繞日速度隨距日運近而變化,所以節氣間距略有不同。古代天文家以24氣分配十二月,在月首的稱為“節氣”,如立春、清明,在月中的稱為“中氣”,二者又通稱“節氣”。

節氣的細分和置閏產生過一些關係。由於1個節氣加上1箇中氣的時間大約是30.5天,要大於一個朔望月,所以每月的節氣加中氣要經上月推遲1至2天,以致推遲到某月就只有節氣沒有中氣,後來就以這個月份置閏。所以古人說“閏月無中氣”。陽曆每月都有節氣和中氣,上半年每月6日和21日左右是交節日期,下半年每月8日和23日是交節期。

三、什麼是氣?

我們看古人是怎樣論及“氣”的。如:

《文子·守弱篇》中說: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元也。

《易·乾卦》中說:同氣相求。《繫辭》中說“精氣為物”。《禮·月令》“孟春之月,天氣下降,地氣上騰”。

元者,始長大也。《九家易》說其“元者、氣之始也。”

氣,被古人認為是生養萬物的本源之物。春天到來,天地交泰,萬物始生並漸壯,那是因為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就是陰陽同氣相求,互相吸引相交面生。

一年24節氣,其本質是24個“氣”的不斷接續,使歲月以及其間的萬物生生不息而至於永久。本質上24個“氣”都是天地之氣的合同體,都是同一個“氣”不斷運轉中的某一點。


水煮周易


要了解二十四節氣中節氣的含義,首先要懂得氣的概念。中國先人們認為,氣是宇宙的本原,是萬物產生的根本。盤古就誕生在一個形同雞蛋的混沌之氣中,盤古甦醒後開天闢地,清氣上升變成了天,濁氣下降變成了地。天和地之間又化生出世間萬物,所以,天地間是充盈著氣的。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老子的宇宙生成論,氣就是載體和象徵。

所以,中國人對氣這種東西非常著迷,它不僅存在於自然界,也存在於人體中,它的運行規律是全息統一的,所以,氣候也是氣的變化所形成的。

司馬遷《史記·律書》中記載:“氣始於冬至,週而復始。”這就說明一年之中,氣是循環流轉的,從冬至之日開始,

瞭解了這一點,我們就知道,氣是節氣的核心概念。

然後,我們就很容易明白,節是什麼意思,如果把一年之中氣的運動看作一根直線,節就是在這根直線上畫出刻度,也就是變成了一把尺子。從此,人們可以用這把尺子來測量氣的運行。

這把尺子上的刻度有二十四個,所以稱為二十四節氣。一年稱為一元之氣,一分為二,象徵陰陽初分,就是春分和秋分,分別是陰消陽長和陽消陰長,也就是寒暑交替。這中間又劃分為兩道,對應兩儀生四象,就是夏至和冬至,稱為“中氣”。

又根據四季,建立啟閉節點,四個啟的節點就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春是春節,春分就是變成春季的中氣;立夏是夏節,夏至是夏季的中氣;立秋是秋節,秋分是秋季的中氣;立冬是冬節,冬至是冬季的中氣。

在《呂氏春秋》中,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的準確稱謂都已經出現。

在這八個節氣刻度中間,又根據十二個月,月初得氣之始,月中得氣之中的原理以及月相的變化,分別增加了兩個節氣,把每一個大刻度區間分隔成了三個小刻度區間,最終形成了我們熟悉的二十四節氣。


李異寒山道


這個問題老師們回答的已經非常好了!在此不再贅述。那麼如何區分二十四節氣中哪個屬於節?哪個屬於氣?我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其實這裡面有一個簡單易記的規律。

首先,我們將二十四節氣歌熟記:

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即: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為節,從立春開始每間隔一位為節,中間的一位為氣,即可分出十二節和十二氣。此方法簡單易記。

至於十二節和十二氣所包涵的信息請大家參考龐老師的回答。附龐老師回答內容如下:

十二節有

立春,開始的意思,

驚蟄,開始響雷,冬眠動物復甦。

清明,天氣清和明朗,氣候溫暖。

立夏,夏季開始的意思。

芒種,麥類等芒作物成熟。

小暑,正當初伏前後,天氣開始炎熱。

立秋,氣溫逐漸下降。

白露,夜間較涼,空氣中的水氣疑成了露水。

寒露,氣溫明顯下降

立冬,冬天開始的意思。

大雪,降雪較大。

小寒,氣候已比較寒冷。

十二氣的含義。

雨水,降雨開始。

春分春季中間晝夜平分。

穀雨,降雨量增多,對

穀類生長有利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漸飽滿。

夏至,夏天到此時白天最長,夜晚最短。

大暑,為一年中最炎熱季節。

處暑,處,有躲藏,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

秋分,秋季中間晝夜平分。

霜降,開始降霜。

小雪,開始降雪。

冬至,進人,數九寒天,白天短夜間長。

大寒,為最冷時節。


長安詩弟


二十四節氣,節是節,氣是氣。

《春秋傳》:履端於始,謂節也。舉正於中,謂氣也。歸餘於終,謂閏也。

竹,兩端有節,中間為空,其中有氣。此謂虛心有節氣,所以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竹佔其一。

《周禮》曰:凡四時成歲,歲者春夏秋冬,各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月中氣以著時應,春三中氣,雨水,春分,穀雨;夏三中氣,小滿,夏至,大暑;秋三中氣,處暑,秋分,霜降;冬三中氣,小雪,冬至,大寒。閏無中氣,鬥指兩辰之間。萬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地之正,四時之極,不易之道。

《黃帝內經·六節藏象論篇》帝曰:餘已聞六六九九之會也,夫子言積氣盈闊,願聞何謂氣?請夫子發矇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師傳之也。帝曰:請遂聞之。岐伯曰: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週而復始,時立氣布,如環無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

五日為候,三候為氣,三五十五。恰是半月;六氣為九十天,為三個月,三個月為一時,既一季。一年四時,春夏秋冬,各有三月,共十二月。一年十二月共計二十四氣。

氣在前後節之中。《春秋傳》:舉正於中,此之謂也。所以氣又名中氣。

《易佔》:萬物應節而生,隨氣而長。

《釋名》:春之言蠢也,萬物蠢然而生。

立春為正月之節,雨水為正月之中氣。

驚蟄為二月之節,春分為二月之中氣。

清明為三月之節,穀雨為三月之中氣。

《尚書大傳》:南方者,何也?任方也。任方者,物之方。任,何以謂之夏?夏者,假也。籲荼萬物養之外者也。故曰南方夏也。

《三禮義宗》曰:夏,大也,謂萬物長大也。夏謂南者,南,任也。

立夏為四月之節,小滿為四月之中氣。

芒種為五月之節,夏至為五月之中氣。

小暑為六月之節,大暑為六月之中氣。

《釋名》:秋者緧也。緧迫萬物,使得時成也。

《說文》曰:天地反物為秋,字從禾,燋省聲。

立秋為七月之節,處暑為七月之中氣。

白露為八月之節,秋分為八月之中氣。

寒露為九月之節,霜降為九月之中氣。

《釋名》:冬,終也,物終成也。

《說文》:冬,終也,盡也。

立冬為十月之節,小雪為十月之中氣。

大雪為十一月之節,冬至為十一月之中氣。

小寒為十二月之節,大寒為十二月之中氣。

閏月沒有氣。

《渾天說》:"閏月無中氣,鬥斜指二辰之間。"

《周禮》:閏無中氣,鬥指兩辰之間。


xhscfq


二十四節氣分十二節,十二氣。

十二節有

立春,開始的意思,

驚蟄,開始響雷,冬眠動物復甦。

清明,天氣清和明朗,氣候溫暖。

立夏,夏季開始的意思。

芒種,麥類等芒作物成熟。

小暑,正當初伏前後,天氣開始炎熱。

立秋,氣溫逐漸下降。

白露,夜間較涼,空氣中的水氣疑成了露水。

寒露,氣溫明顯下降

立冬,冬天開始的意思。

大雪,降雪較大。

小寒,氣候已比較寒冷。

十二氣的含義。

雨水,降雨開始。

春分春季中間晝夜平分。

穀雨,降雨量增多,對

穀類生長有利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漸飽滿。

夏至,夏天到此時白天最長,夜晚最短。

大暑,為一年中最炎熱季節。

處暑,處,有躲藏,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

秋分,秋季中間晝夜平分。

霜降,開始降霜。

小雪,開始降雪。

冬至,進人,數九寒天,白天短夜間長。

大寒,為最冷時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