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的民俗

立春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與立夏、立秋、立冬一樣,反映著一年四季的更替。立春又名立春節、正月節、歲節、歲旦等。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著溫暖、生長。立春,意味著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開始進入風和日暖、萬物生長的春季。自古以來,立春就是一個重大節日。先祖們認為是“斗柄東指”的結果,必須用一種盛大的儀式慶祝和迎接。


立春的民俗

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於是,聲勢浩大的“籍田禮”和“迎春”活動應運而生。所謂“籍田”,指的是天子躬耕過的田地,可視為皇帝親自耕田的象徵性行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古代中國最高統治者的一次“犁田秀”。既涵傳統祈禱新的一年風調雨順的意味,也表達了皇帝對農業生產的高度重視。立春“籍田”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據我國第一部記言體國別史《春秋外傳》記載,立春之前,西周的天子和文武百官要齋戒三天。其間,天子要沐浴、飲酒。立春當天,天子先用酒溼潤準備親耕的田塊,行祭祀大禮後,便象徵性地犁一下田。接著文武大臣按品秩每人犁三下,剩下的則由庶民耕完。最後,天子、大臣、庶民依次分享牛、羊、豬三牲具備的祭品,籍田儀式才結束。唐時期,立春當天,皇帝要親自參與迎春活動。而宋代立春,官方主辦的迎春活動中商業氣息已非常濃烈。

立春的民俗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清人讓廉撰寫的《京都風俗志》中說:“立春前一日……迎春牛芒神入府署中,搭蘆棚二,東西各南向,東設芒神,西設春牛,形象彩色,皆按千支,準令男女縱觀,至立春時……眾役打焚,故謂之打春。”然後,人們將春牛的碎片搶回家,視為吉祥。春牛的製作也很有講究,春牛的牛身長三尺六寸五,象徵一年365天;牛尾長一尺二寸,象徵一年12個月;四蹄象徵四季;柳條象徵春天;同時柳條鞭子長二尺四寸,代表24個節氣。

立春的民俗


立春當天,各官俱穿朝服,在欽天監選派的8名天文生的指引下,由順天府選出的漢生員75人將春山寶座及芒神春牛從東長安門、天安門、端門各中門入,抬至午門前。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位於紫禁城南面正中央,正南位午,故稱午門。其平面呈“凹”字形,其門洞有“明三暗五”之說。門外左右各立石碑,碑身兩面鐫刻滿、蒙、漢、回、藏五種文字的“至此下馬”字樣。午門又稱“五鳳樓”。因它一樓中立,兩翼突出,有如朱鳥展翅。另一方面,它位於皇宮正南為朱雀,“鳳”較之“雀”更為雅緻。而五指五行,表其位處紫禁城正前方,為萬物之宗。每值立春,象徵春耕的春牛、春山的泥塑,被抬到午門前廣場擊打。這一儀式叫做進春。春牛與春山放於春座上,要分別進獻給皇帝、皇后。若太后仍健在,同樣也要獻給太后,因而要製作兩、三套。

立春的民俗

進入午門後,進春的隊伍分為如下三路:

一是恭進皇帝的春座。皇帝的春座由昭德門進,至後左門外。欽天監博士報“時刻到”,鑾儀衛太監出奉春座至乾清門,順天府兼管府尹跪進紅本及春牛圖,總管一人接進,啟門首領太監等接抬春案,由乾清門中門進,陳列於乾清宮的西暖閣。皇帝御覽後,仍請出交內務府官員,並抬至太和殿東暖閣奉貯,同時,將上一年舊歲所恭進的春座用車送出宮外。

立春的民俗

二是恭進皇后的春座。皇后的春座隨皇帝的春座至乾清門,由皇后的本宮首領太監等接奉,隨後由中門進,宮殿監副侍二人前引,陳列於交泰殿。皇后看完,也將其請出,交內務府官員抬至保和殿東暖閣奉貯,同時,將上年舊歲所恭進的春座用車送出宮外。

三是恭進皇太后的春座。皇太后的春座由熙和門出,到永康左門外,先由本宮總管太監向宮殿監知會,再率本宮首領太監等及鑾儀衛太監等候。屆時,順天府府丞跪進紅本及春牛圖,首領太監則接春座,總管太監二人前引至寶座前,陳於左面。皇太后看完後,請至前殿暖閣貯放,同時,將上年舊歲所恭進的春座用車送出宮外。

立春的民俗

在這之後,順天府府尹會率領僚屬,手執彩仗立於春牛旁,擊鼓,環擊春牛三次,以示勸耕之意。

立春這一日,中國民間講究要買個蘿蔔來吃,叫做咬春。因為蘿蔔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老北京人講究時令吃食,立春這天要吃春餅,吃春餅就是咬春,也有叫吃春盤的,這一日從一大清早,就有人挑著擔子在衚衕裡吆喝:蘿蔔賽梨。那時候,再窮的人家,也要買個蘿蔔給孩子咬咬春。

立春的民俗

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麵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擀成薄餅,烙熟後可揭成兩張。春餅是用來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餅時講究到盒子鋪去叫“蘇盤”(又稱盒子菜)。盒子鋪就是醬肉鋪,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裡分格碼放燻大肚、松仁小肚、爐肉(一種掛爐烤豬肉)、清醬肉、燻肘子、醬肘子、醬口條、燻雞、醬鴨等,吃時需改刀切成細絲,另配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為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若有剛上市的“野雞脖韭菜”炒瘦肉絲,再配以攤雞蛋,更是鮮香爽口),一起捲進春餅裡吃。  

立春的民俗

春天到了,給門壁上張貼宜春字畫,這種風俗在唐代就有。戴春雞是陝西銅川一帶人民的古老風俗。每年立春日,用布製作一個約3釐米長的公雞,縫在小孩帽子的頂端,表示祝願“春吉(雞)”。立春日,婦女用線穿豆掛於牛角,或用麻豆撒在牛的身上,認為這樣做可以使幼兒免患麻疹。佩燕子是關中一帶人們的古老習俗。每年立春日,人們喜歡在胸前佩戴用綵綢剪成的“燕子”,這種風俗起自唐代,現在仍然在農村中流行。吊春穗流傳在陝西澄城一帶。婦女用各色布條編成布穗,或用彩色線纏成各種形態的“麥穗”吊在小孩或青年人的身上,也可掛在牲口,如驢、馬、牛的身上,以此祝福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收。

立春的民俗

立春這天,不能搬遷,因為一年之始,不宜動盪。這天不能看病,如果看病就意味著一年都沒有好運氣。這天也不理髮,理髮則不吉利。這天還忌諱躺著,要坐坐或者站起來走走。此外還忌諱吵架、不口出汙穢言語、不要做口舌之爭,和和氣氣,喜迎春之至。


立春的民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