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的民俗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与立夏、立秋、立冬一样,反映着一年四季的更替。立春又名立春节、正月节、岁节、岁旦等。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立春,意味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重大节日。先祖们认为是“斗柄东指”的结果,必须用一种盛大的仪式庆祝和迎接。


立春的民俗

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于是,声势浩大的“籍田礼”和“迎春”活动应运而生。所谓“籍田”,指的是天子躬耕过的田地,可视为皇帝亲自耕田的象征性行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古代中国最高统治者的一次“犁田秀”。既涵传统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的意味,也表达了皇帝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立春“籍田”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据我国第一部记言体国别史《春秋外传》记载,立春之前,西周的天子和文武百官要斋戒三天。其间,天子要沐浴、饮酒。立春当天,天子先用酒湿润准备亲耕的田块,行祭祀大礼后,便象征性地犁一下田。接着文武大臣按品秩每人犁三下,剩下的则由庶民耕完。最后,天子、大臣、庶民依次分享牛、羊、猪三牲具备的祭品,籍田仪式才结束。唐时期,立春当天,皇帝要亲自参与迎春活动。而宋代立春,官方主办的迎春活动中商业气息已非常浓烈。

立春的民俗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设东堂迎春之事,说明祭句芒由来已久。清人让廉撰写的《京都风俗志》中说:“立春前一日……迎春牛芒神入府署中,搭芦棚二,东西各南向,东设芒神,西设春牛,形象彩色,皆按千支,准令男女纵观,至立春时……众役打焚,故谓之打春。”然后,人们将春牛的碎片抢回家,视为吉祥。春牛的制作也很有讲究,春牛的牛身长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365天;牛尾长一尺二寸,象征一年12个月;四蹄象征四季;柳条象征春天;同时柳条鞭子长二尺四寸,代表24个节气。

立春的民俗


立春当天,各官俱穿朝服,在钦天监选派的8名天文生的指引下,由顺天府选出的汉生员75人将春山宝座及芒神春牛从东长安门、天安门、端门各中门入,抬至午门前。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面正中央,正南位午,故称午门。其平面呈“凹”字形,其门洞有“明三暗五”之说。门外左右各立石碑,碑身两面镌刻满、蒙、汉、回、藏五种文字的“至此下马”字样。午门又称“五凤楼”。因它一楼中立,两翼突出,有如朱鸟展翅。另一方面,它位于皇宫正南为朱雀,“凤”较之“雀”更为雅致。而五指五行,表其位处紫禁城正前方,为万物之宗。每值立春,象征春耕的春牛、春山的泥塑,被抬到午门前广场击打。这一仪式叫做进春。春牛与春山放于春座上,要分别进献给皇帝、皇后。若太后仍健在,同样也要献给太后,因而要制作两、三套。

立春的民俗

进入午门后,进春的队伍分为如下三路:

一是恭进皇帝的春座。皇帝的春座由昭德门进,至后左门外。钦天监博士报“时刻到”,銮仪卫太监出奉春座至乾清门,顺天府兼管府尹跪进红本及春牛图,总管一人接进,启门首领太监等接抬春案,由乾清门中门进,陈列于乾清宫的西暖阁。皇帝御览后,仍请出交内务府官员,并抬至太和殿东暖阁奉贮,同时,将上一年旧岁所恭进的春座用车送出宫外。

立春的民俗

二是恭进皇后的春座。皇后的春座随皇帝的春座至乾清门,由皇后的本宫首领太监等接奉,随后由中门进,宫殿监副侍二人前引,陈列于交泰殿。皇后看完,也将其请出,交内务府官员抬至保和殿东暖阁奉贮,同时,将上年旧岁所恭进的春座用车送出宫外。

三是恭进皇太后的春座。皇太后的春座由熙和门出,到永康左门外,先由本宫总管太监向宫殿监知会,再率本宫首领太监等及銮仪卫太监等候。届时,顺天府府丞跪进红本及春牛图,首领太监则接春座,总管太监二人前引至宝座前,陈于左面。皇太后看完后,请至前殿暖阁贮放,同时,将上年旧岁所恭进的春座用车送出宫外。

立春的民俗

在这之后,顺天府府尹会率领僚属,手执彩仗立于春牛旁,击鼓,环击春牛三次,以示劝耕之意。

立春这一日,中国民间讲究要买个萝卜来吃,叫做咬春。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老北京人讲究时令吃食,立春这天要吃春饼,吃春饼就是咬春,也有叫吃春盘的,这一日从一大清早,就有人挑着担子在胡同里吆喝:萝卜赛梨。那时候,再穷的人家,也要买个萝卜给孩子咬咬春。

立春的民俗

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  

立春的民俗

春天到了,给门壁上张贴宜春字画,这种风俗在唐代就有。戴春鸡是陕西铜川一带人民的古老风俗。每年立春日,用布制作一个约3厘米长的公鸡,缝在小孩帽子的顶端,表示祝愿“春吉(鸡)”。立春日,妇女用线穿豆挂于牛角,或用麻豆撒在牛的身上,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幼儿免患麻疹。佩燕子是关中一带人们的古老习俗。每年立春日,人们喜欢在胸前佩戴用彩绸剪成的“燕子”,这种风俗起自唐代,现在仍然在农村中流行。吊春穗流传在陕西澄城一带。妇女用各色布条编成布穗,或用彩色线缠成各种形态的“麦穗”吊在小孩或青年人的身上,也可挂在牲口,如驴、马、牛的身上,以此祝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立春的民俗

立春这天,不能搬迁,因为一年之始,不宜动荡。这天不能看病,如果看病就意味着一年都没有好运气。这天也不理发,理发则不吉利。这天还忌讳躺着,要坐坐或者站起来走走。此外还忌讳吵架、不口出污秽言语、不要做口舌之争,和和气气,喜迎春之至。


立春的民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