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乌合之众》:面对“双黄连”流言,自制检查清单不慌张

1月31日深夜,一篇本身不痛不痒的新闻报道,却引发连夜抢购双黄连,使其瞬间断货,闹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的最大乌龙事件。

恰逢此时,有自媒体大咖推荐阅读《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以下简称《乌合之众》)这本书,书中有不少关于群体行为的特征描述和原因分析,与双黄连事件高度一致。

疫情当下,这本书对流言、避免一时头脑发热有非常好的抑制作用。如果已经闲到鱼缸钓鱼、家中一日游、云监工造医院的地步,强烈推荐阅读。

小巴律师在这里整理书中精华内容,可作为大家刷消息时的“醒脑剂”,并制作“群体行为检查清单”,面对每一条刷屏新闻和抢购,及时鉴别并避开。


读《乌合之众》:面对“双黄连”流言,自制检查清单不慌张


双黄连事件构成了群体行为

“在一群聚集的人中,个体意识消失,思想和感情被引向某一确定的方向,是正在形成的群体所表现出的首要特征,这并不总是需要有很多个体在同一时刻出现在同一地点。成千上万孤立的个体可以在某些时候,在某些激烈的情感(如重大国民事件)的影响下,获得心理群体的特征。这时候,只需要随便一个偶然事件,就可以将它们聚集在一起,他们的行为也立刻就会具备群体行为的特质。”

这和我们当下的情况何其吻合!

疫情期间被迫待在家里的“吃瓜群众”;

疫情作为重大国民事件,牵动着众多人心,以至于只要出现一条抓眼球的消息,即在自媒体上被频繁转发、刷屏;

研究机构一条本不太起眼的初步研究成果,被新闻媒体报道时,用词稍微那么不上心了点(“抑制”),加上是权威官媒,指向的又是常见药。

于是,电商平台的双黄连在短短一两小时内全部售罄;线下药店开始排起长队,弄得店员一头雾水。

不知不觉,国内网民又上演了一出典型的群体行为。

读《乌合之众》:面对“双黄连”流言,自制检查清单不慌张

群体智商低于个体智商

“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体。”

普通老百姓,正常情况下都是按需买药,平时谁也不会因为哪家研究机构有什么新的科研成果,就跑去抢药囤药。这是个体智商正常的情况。

而疫情当下,群体智商就不一样了。

多数人“被休假”在家中不得外出,除了整天在手机上刷疫情新闻,似乎无所事事。“在线直播建造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最高时曾有6000余万人在线围观。

看似每家都在做每家的事儿,其实大家都在做着同样的事儿。群体行为的土壤出现了。

“群体当中的个体,仅仅由于人数的原因,会获得一种势不可挡的心理感受,这使得他敢于放纵自己的本能。”

一条疫情消息的转发、刷屏,大多数人出于共同的价值观体系,在观点上大同小异。这是个很危险的环境,因为个人在发表“主流”观点时,其实已经有一个潜意识,那就是从众心理——大家都这么觉得,肯定没错。

“个人可以被带入一种完全失去自我意识的状态当中,他会对那个使自己失去自我意识的暗示者唯命是从,会做出与自己的性格和习惯完全相悖的举动。”

于是在从众的集体狂欢中,个人已相信“集体的力量”而不再拥有独立的思考,

“群体总是游荡在无意识的边缘,极易接受任何的暗示,表现出不受理性左右的生物所特有的强烈情感”

这次关于双黄连的研究成果,“官媒连续转发+简单粗暴标题”,就是一种暗示,或者说催眠、绕开防御。某华社和某民日报等官媒往往以其公信力为背书,加上群体只看标题不看内容,短时间内难以认真鉴别的情况下,大家选择绝对相信——“双黄连可以预防新冠肺炎”。

“把所受到的暗示立刻转化为行动的倾向”

如果只是暗示而不引发行动,可能也就疯狂刷屏一番了。关键是群体在获得暗示后立即行动,官媒夜里10点多发的报道,12点就已经全网告罄,还有人连夜排队。连很多出门不愿戴口罩的老年人都信了,纷纷加入排队大军。


读《乌合之众》:面对“双黄连”流言,自制检查清单不慌张

自制检查清单,面对流言不慌张

文章到此,小巴律师不禁提出一个心灵拷问:“你参与双黄连抢购了吗?”没有参与,并不代表具有鉴别能力;参与了,从现在开始擦亮眼睛就好。结合《乌合之众》这本书,小巴律师为大家奉上流言检查清单:

(1)群体土壤是否巨大

流言的话题受众是否足够大,是否是全民关注的问题,是否在足够大的信息平台上被人获知。

还是拿双黄连的例子,放平时最多是医药界人士关注一下,对老百姓而言就是过眼云烟,医学专业的东西一般人看不懂。而这次双黄连则与全民关注的新冠肺炎疫情高度相关,引发群体行为。

另外,再加上消息最早来自于新浪微博这个话题广场,发出消息的又是某华社、某民日报等官媒大号,有公信力背书,足以让更多的人知道。

(2)外在形式是否简单粗暴

流言从来不是什么专业的表达,更不会有看不懂的专业词汇(即便有也是“抑制”这种易被误读的专业词汇),只会是简单粗暴地传达出最核心的信息,老百姓都能看得懂。

双黄连事件——“上海药物所、武汉病毒所联合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

老百姓才不管你“抑制”到底是什么专业含义,抢购了再说。

还有SARS基因战武器论——“SARS是美国针对华人基因开发的基因武器,具有种族选择性”。

有时候流言还会以专业的内容做支撑(比如上面的SARS基因战论),细读其实经不起推敲,这就是下面一点了。

读《乌合之众》:面对“双黄连”流言,自制检查清单不慌张

(3)内在逻辑是否看起来让人信服却经不起推敲

流言不是没有逻辑,相反,明显的逻辑错误会被人轻易揭穿。所以,流言往往看起来还算是有逻辑;但,经不起仔细推敲。

很多人轻信双黄连的逻辑在于,上海药物所、武汉病毒所是权威医学机构,新闻是某华社、某民日报等权威官媒发的,所以这篇新闻的内容值得信服。

但是,

上海药物所、武汉病毒所就一定发表真实准确的消息?

某华社、某民日报就一定不发内容不实的新闻?

更何况大多数抢购双黄连的人都没有仔细看新闻报道内容,凭着一行标题《上海药物所、武汉病毒所联合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就以为特效药出来了。但即便看了新闻报道内容,似乎逻辑没什么问题,不具备医药常识(比如一款药上市、用于治疗要经过临床试验、国家批准等)的人也难辨良莠。

所以,一篇爆款流言的标题往往配有一篇专业文章内容,内容要么七拼八凑,要么专业得以至于大多数人都看不懂,若按照日常逻辑理解,就容易引发误读。

(4)营造虚无的想象力空间

在弥漫全社会的焦虑情绪中,最抓眼球的字眼之一就是“特效药”。“双黄连事件”也给了人无限的想象空间,一边是药到病除,一边是全民抢购,于是全国的双黄连都断货了。

读《乌合之众》:面对“双黄连”流言,自制检查清单不慌张

具备以上4点特征,就基本上可以鉴定为流言了。

刷屏不可怕,可怕的是流言刷屏。

流言不可怕,可怕的是穿着专业外衣的流言。

专业流言不可怕,可怕的是流言在逻辑上貌似还算成立。

双黄连事件就是这样一则刷屏的、逻辑上貌似成立的专业流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