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僅為兩個臣子單獨立傳,諸葛亮實屬名歸,為何陸遜也獲資格?

周琦


其實你仔細看篇幅的話,會發現不同於《諸葛亮傳》中諸葛亮之子諸葛喬、諸葛瞻只有寥寥幾段,《陸遜傳》中其子陸抗的部分佔了非常大的篇幅,超過三分之一。所以,《陸遜傳》嚴格意義上講應該算是陸遜、陸抗父子合傳。當然陸遜本身也確實厲害,如果僅憑陸遜自己的功績或許還不夠,那他兒子陸抗實在是太出色了,足夠讓父親陸遜增光添彩。


陸遜的故事大家都比較熟悉了,江東四大家族“顧陸朱張”之一陸家人。早年投奔孫權,歷任州郡官員,征討山越,是孫權重要謀臣,又娶了孫策之女。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孫權決議攻取劉備所有荊州三郡(南郡、武陵郡、零陵郡),謊稱呂蒙病重,以陸遜代替呂蒙為右部督,統攝孫權所有荊州三郡(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軍務。陸遜寫信向關羽表現出謙遜,使之麻痺大意。正逢關羽攻打襄樊缺兵,於是抽走江陵守軍,最後呂蒙白衣渡江,襲取江陵,進而奪下劉備所屬三郡,並擒殺關羽。之後,呂蒙病逝,劉備伐吳,孫權又以陸遜掛帥,最終在夷陵火燒連營,大敗劉備。旋即又阻止部將追擊劉備敗軍,回師北上,成功防範企圖乘吳蜀交兵偷襲江陵的曹魏軍隊,打贏江陵保衛戰。

此後,陸遜為孫權最信任的大臣,負責修復與蜀漢的關係。又掛帥為大都督,在石亭之戰中大敗曹魏大司馬曹休(曹魏當時頭號權臣)的大軍,曹休戰敗不久後病死,陸遜更是威名大震。此後,陸遜接替顧雍為丞相,成為東吳頭號大臣。但是,因捲入孫權晚年繼承人之爭,最終失去孫權信任,被誣告罪名,憂憤而死。


陸遜的次子陸抗(長子早逝)承襲了陸遜江陵侯爵位。如果只讀《三國演義》或許瞭解不多,但在正史上卻有著崇高的地位,被稱為三國最後的名將。陸遜含冤而死,孫權餘怒未消,年僅二十歲的陸抗為父親對誣告內容逐一辯駁,使孫權後悔不已,痛哭認錯,重新恢復對陸家的信任。陸抗治軍嚴整,頗有其父遺風,在於曹魏交戰的過程中多次立下赫赫戰功,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將。孫皓繼位後,陸遜權勢更甚,並通過自己的影響力多次勸諫孫皓勤政愛民。

西陵守將步闡投降晉朝(當時晉已代魏),陸抗揮師攻西陵,晉朝卻派名將羊祜攻打江陵,圍魏救趙。陸抗面對敵軍分進合擊的戰術,指揮若定,判斷精準,以少部分兵力牽制敵軍主力,最終不僅成功阻擋羊祜大軍,還一舉奪回西陵,聲威大震。

從此以後,陸抗、羊祜更是成為莫逆之交。雖屬兩國,但從不偷襲。陸抗也堅決反對對晉朝無意義的侵擾,從此兩國達到數年相安無事,百姓得享太平光景。陸抗生病,羊祜贈藥,陸抗也絕不懷疑羊祜有歹意,欣然服下。二人之交成為一時美談。陸抗身體不好,最後歲月依然不忘常常上書孫皓,請求孫皓勤政愛民、任用賢臣、遠離奸佞,並陳說西陵防務要害,可惜孫皓剛愎自用,不予理睬。陸抗死後,東吳再無良將,很快晉軍南下,東吳終被滅。


伊耆角木


從陳壽單獨為諸葛亮、陸遜二人立傳,就以為依據展開論述,說是因為諸葛亮陸遜都曾出將入相,陸遜的才能不亞於諸葛亮諸如此類的言論,其實完全是在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全憑自己的臆想在那裡瞎侃。

從《三國志》的人物記載順序,是否有單獨的傳記就來判斷歷史人物的強弱,是不是太想當然了?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應該去好好了解一下古代的紀傳體史書的記載特點!

在劉知幾的《史通》裡是這樣闡述的:

蓋紀者,編年也;傳者,列事也。 編年者,歷帝王之歲月,猶《春秋》之經;列事者,錄人臣之行狀,猶《春秋》之傳。 《春秋》則傳以解經,《史》、《漢》則傳以釋紀。



紀傳體和編年體沒有本質的區別,雖然紀傳體以給人物列傳的形式,編年體通過時間順序,但歸根結底都是對那一時代歷史的記錄。我們看《三國志》,要是把每一個傳當成是一個或幾個人的故事,那就是大錯特錯了。

在傳記的人物選擇上,如果要單獨列傳,首先得保證這個人的經歷能夠展現朝代的發展脈絡,能夠儘可能的反映當時的真實歷史。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和陸遜,都是在三國名人裡活得比較久的。諸葛亮從隆中對到後來的劉備白帝城託孤,從三國鼎立還未成型到後來的六出祁山,諸葛亮見證了三國的形成、鼎盛和走下坡路的很長的一個過程。陸遜並非孫策的舊部,在公元203年入孫權幕府,當時他僅有20歲。他活到62歲,基本上後來孫權掌權後發生的事情他都經歷過。

且不拿陸遜和蜀國魏國名將比較,單說吳國另外的三大都督周瑜、魯肅和呂蒙,也許陸遜的才幹比呂蒙、魯肅要高些,還能比火燒赤壁的主角周瑜還要厲害嗎?

在《三國志》裡,周瑜魯肅和呂蒙只是被記錄在一個合傳裡。首先是因為他們三人的壽命都不長,活到三四十歲就英年早逝,他們的事蹟也只能反映吳國發展史上的一小部分,並沒有單獨列傳的必要。其次就是因為他們三人都是吳國的都督,地位經歷相似的人往往被記在一起,這也是寫史書的一個不成文的規則。

又傳之為體,大抵相同,而著作多方,有時而異。如二人行事,首尾相隨,則有一傳兼書,包括令盡。

三國志裡的人物有相似之處,最好是發生的故事具有關聯性,能夠首尾相連的,往往被記在一起。由此可見,陳壽在寫三國志的時候思路是十分清晰的。



其實在《三國志》裡的《陸遜傳》名字雖只有陸遜一人,但其實還記錄了陸遜之子陸抗。陸抗是吳國後期的名將,雖在三國演義裡筆墨不多,但可是人才凋零的三國後期一個響噹噹的人物。對他的記載,實際上就是對吳國後期的記錄。如果沒有陸抗的存在,估計陸遜被單獨列傳的可能性就會小了很多。

當然這麼做並非陳壽的原創,在之前的《漢書》裡就有先例:

至於元王受封於楚,至孫戊而亡。案其行事,所載甚寡,而能獨載一卷者,實由向、歆之助耳。

劉交是劉邦同父異母的兄弟,被封為楚王,在《漢書》裡被單列一傳,而同為漢王的韓信、彭越、英布、盧綰和吳芮五個歷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卻擠在《韓彭英盧吳》一傳裡。難道劉交的貢獻能比韓信、彭越還厲害?只不過是因為在劉交的傳記裡還寫到了他的子孫劉向、劉歆罷了,這三人一起寫,大大豐富了內容,也有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發展歷史,所以才單獨列傳。


因此,陳壽唯獨把諸葛亮、陸遜個人列傳,並不是很多人所說的陸遜多麼地厲害,只是因為陳壽為更好地展現三國曆史的一種內容組織罷了。

判斷一個武將厲不厲害,最主要的還是要通過事實進行分析,見到一點蛛絲馬跡就亂彈琴,一知半解還要亂說一氣,這種不負責任的回答,豈不是誤導了大家嗎?


譯鑑


  有讀者在看《三國志》時,發現了一個問題:陳壽僅為諸葛亮和陸遜兩位臣子單獨立傳。給諸葛亮單獨列傳可以理解,畢竟他的功勞實在是太大了,可陸遜似乎除了夷陵之戰“火燒連營七百里”外,似乎沒有拿得出手的功績,為何也能單獨列傳?

  要知道陳壽是把周瑜、魯肅、呂蒙三人合傳的,難道陸遜比周瑜還要厲害?準確來說,《陸遜傳》是陸遜、陸抗父子的合傳,但這點並不重要,《諸葛亮傳》中也有諸葛瞻、諸葛喬。陸遜和諸葛亮能單獨成傳,是因為陸遜對於東吳作用,如同諸葛亮對於蜀漢。

  從兩人生平來看,陸遜沒有像諸葛亮的好機會,但他兒子陸抗卻為陸遜長了面子,這為陳壽給他單獨列傳曾加了可能。仔細分析陳壽給人立傳,會有一個特點:把人物地位、影響力、關係密切等,歸結在一起,比如《周瑜魯肅呂蒙傳》、《關張馬黃趙傳》、《烏丸鮮卑東夷傳》、《荀彧荀攸賈詡傳》等。

  而陸遜、陸抗父子在東吳的地位和作用無人能夠撼動。劉備死後,劉禪視諸葛亮如亞父一般,對其倚重可見一斑,孫權對陸遜也是如此。“時事所宜,權輒令遜語亮,並刻權印,以置遜所。權每與禪、亮書,常過示遜,輕重可否,有所不安,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

  孫權每次給劉禪、諸葛亮寫信,寫好後都給陸遜審核一番,甚至把自己的印璽都複製一個,直接讓陸遜修改信件後蓋章敲定送出。魯肅、呂蒙死後,陸遜幾乎經歷了所有事關東吳生死攸關的大事件,總結起來共有四次大戰役:拓展東吳北方領土;山越之戰讓南方穩定;夷陵之戰大敗劉備;石亭之戰擊退曹魏。

  夷陵之戰後,陸遜再一次得到提拔,升輔國將軍領荊州牧,至此成為孫權之下第一人。諸葛亮鞠躬盡瘁為蜀漢,他得到單獨列傳實屬名歸;陸遜多次臨危受命,禦敵於外,一同江南,力保東吳國祚延綿不絕,也足以單獨列傳。

  可以說,在三國亂世中,能位極人臣且影響一國國祚的人物,本身就寥寥無幾。陸遜在,意味著東吳安定、續命、興盛、穩固等等。然而,陸遜晚年還是沒能躲過一劫,捲入了黨爭猜忌之中,受到孫權的猜忌,最終結局悲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