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拜張大千、齊白石為師的趙不仁,70年代的隱名山水畫作,耐品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李白(701—762)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簡析: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是唐代有"詩仙"之稱的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一生抱負極大,自視甚高,有強烈的建立功業的願望和愛國主義情懷。他的詩雄奇奔放,有包涵宇宙之氣魄,猶如滔滔不絕的江河之水,一瀉千里。他的詩又清麗婉約,如行雲流水,飄逸坦蕩,在詩的領域裡沒有人能超越李白,只有"詩聖"杜甫能和他比肩。這首五言律詩作於李白早年時期,天戴山在四川江油縣,是青年李白苦讀詩書求學上進時期的生活地點。《訪戴天山道士不遇》主要描述了青年詩人李白,在戴天山訪問道友不遇時的寂寞心情。前四句"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將初春時節戴天山的美麗景色,描繪的聲情並茂:水聲與犬聲,交合並起,桃花帶露,深樹鹿影,溪水流淌卻不聞鐘聲,暗示出道士可能遊雲外出。後四句"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一方面繼續寫景,竹分青靄,泉掛碧峰,但詩人訪友不遇悵然若失的心境,則更加顯露出來,只能"愁倚兩三松"了。全詩無一句寫與道士不遇,但從頭到尾卻都是訪道士不遇的景象。這時的李白尚未仗劍去國,以匡扶天下為己任,詩句尤顯清新平淡,率真清純,與其中年以後的詩作相比較,猶如春筍出殼,新松展枝,其超乎常人的寫作技巧已經躍然紙上了。

曾拜張大千、齊白石為師的趙不仁,70年代的隱名山水畫作,耐品

《清溪觀瀑圖》

畫評:這幅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隱名山水畫作《清溪觀瀑圖》,構圖層次豐滿,設色清麗淡雅,宋元畫風,四王筆意,盡在其中。遠山近水,流泉飛瀑,林木蒼鬱,紅葉豔麗,有杜牧《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的詩意。畫中近山寫質,遠山賦形,披麻、解索、雲頭、點苔,多種皴法交替使用,既合於古法,又有創新筆意。整幅作品,筆法清潤,景緻幽深,有隱者悠然自得,坐於溪畔遠眺,或低吟慢唱,或尋詩覓句,造型意境,別開生面,畫中詩意甚濃,不失為一幅耐讀耐看的好作品。根據筆墨特點和藝術風格分析,應為山水畫大家趙不仁先生所作。

畫家介紹:趙不仁(1908—1986)原名趙仁、趙野農,字不忍。曾拜張大千、齊白石為師,後又從吳鏡汀、陳師曾先生處獲益良多,形成了自己蒼蔚古淡,清新俊逸的畫風。趙先生為人正直,風骨錚然,不善交遊,然而於書法繪畫極為認真刻苦,在北京畫壇聲譽甚高。



發現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外貿名家畫作,重大意義何在?

https://www.toutiao.com/i671272468331102260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