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聖人——王陽明

中國歷史上,稱為聖人的不少。詩聖、書聖、草聖、畫聖、棋聖、藥聖……,甚至還有盜聖,以及自封為聖的形形色色的帝王們。不過,倘若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衡量,集於一身,並臻極致者,放眼華夏五千年,也只能說寥若晨星了。有人甚至斷言:中國歷史上真正稱得上聖人的,只有兩個半,一個孔子,一個王陽明,半個曾國藩。

也許太過武斷,但從中也可見這三個人的響亮。

提起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自號陽明子),在近現代,似乎日本人比中國人還要熟悉,還要崇拜。

被稱為日本軍神的海軍元帥東鄉平八郎隨身帶著一枚印章,上面刻著“一生伏首拜陽明”七個字。

日本著名哲學家高瀨武次郎說:我邦陽明學之特色,在其有活動的事業家,乃至維新諸豪傑震天動地之偉業,殆無一不由於王學所賜予。

孫中山也說:日本的舊文明皆由中國傳入,五十年前維新諸豪傑,沉醉於中國哲學大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

這樣看來,日本明治維新之成功,似乎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中國明朝的王陽明!難怪1988年我國地方政府重修王陽明陵墓時,有281位日本人集資襄贊。

而在他的祖國,王陽明的遭遇卻是有云泥之別。譽之者視為神,貶之者視為“偽學”;有一大批的粉絲,也有不少的黑粉。到了近現代,似乎仍然蓋棺未有定論。梁啟超贊曰:陽明是一位豪傑之士,他的學術像打藥針一般令人興奮,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學結束,吐很大光芒。蔣介石是王陽明的鐵粉,一生對其推崇備至,敗退臺灣後,還把自己經常光顧的一座名叫草山的山更名為“陽明山”。

不過,在我們的教科書上,王陽明常常被選擇性忽視,或者就是一個符號:主觀唯心主義代表。

儘管如此,王陽明的價值仍然越來越獲得廣泛認同。我們不妨一起走近王陽明,看看他到底是何方神聖。

一、充滿傳奇的身世

按照中國自古以來的慣例,非凡人物出場必有非凡徵兆出現。王陽明也不例外,首先是懷胎時間就比別人長,一般人說十月懷胎,其實只有九個多月,而王陽明在出生之前,據說在母親肚子裡呆了十四個月,與上古聖人堯呆的時間一樣長。

出生那天,祖母做了一個神奇的夢,夢見天上有神仙,穿著紅色的玉衣,駕著祥雲,伴著仙樂,懷抱一個嬰兒,從天而降。一驚之下,突然聽到小陽明出生啼哭的聲音。其祖父遂把孩子取名為祥雲的“雲”,其出生的地方也被人稱為瑞雲樓。

雖說孩子天賦異稟,長得也乖巧,可是有件事,讓家人非常著急。一般小孩,一歲左右就咿呀學語了,他倒好,長到五歲了,還“沉默是金”——不會說話!

一個僧人路過,看到陽明小朋友,不禁上去摸摸他的頭,然後丟下一句話:好個孩兒,可惜名字道破。原來,“雲”字有說話的意思。祖父聽了,覺得這個僧人不俗,就把陽明的名字由“雲”改為“守仁”,即堅守儒家核心“仁”的意思。果然,名字一改,陽明就開口說話了。更奇怪的是,還能把祖父平時讀的書背誦出來。他說,祖父讀書的時候,早就在心中記住了。

王陽明的祖父是當朝的翰林院修撰,父親王華更是狀元及第,後官至吏部尚書。在這樣書香世家薰染下,王陽明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呢?

二、小小年紀,口氣不小

11歲的時候,王陽明隨祖父到北京去,因為父親在那裡任職。他們與一幫文人登臨金山寺,大家興趣盎然,相約賦詩一首。眾人尚在思考的時候,小陽明居然口占一絕:

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淮揚水底天。

醉倚妙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眾人大驚,不相信這首詩是他寫的,有人說,再做一首證明一下。陽明同學毫不推辭,眨眼功夫,又佔得一首《蔽月山》: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

一個兒童,卻有這般奇妙的哲思,令人不得不服。

此時,陽明還沒有正式上學。

第二年,王陽明進入私塾,開始進入明朝帝國的人才培養體制。

一天,王陽明與同學在長安街信步漫遊,遇到一個看相的人。那人見到王陽明後,主動上前對著王陽明說:你鬍鬚到衣領的時候,進入聖人之境;鬍鬚到胸膛,就結了聖胎了;鬍鬚長到丹田的下方,聖果就圓滿了。這個時候,陽明還沒開始長鬍須啊!聽了那算命先生的胡謅,心裡也不免為之一動。回去後就問老師:老師啊,你說什麼是第一等事?老師說,當然是讀書登第,像你父親那樣啊!王陽明卻搖搖頭:恐怕不是這個,我認為第一等事是讀書做聖人!

王陽明立志做聖人,應該不是那種皓首窮經,遠離塵囂的世外高人,而是叔孫豹所言,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

此時的陽明,就已經慨然以天下自許。

其時,國家內部不寧,外部北方韃靼常常騷擾邊關。尤其是此前的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胡人俘獲,這一事件在王陽明心中留下深深的疤痕。

王陽明開始留心於軍事,把能找到的兵書都找來細細研讀,還做了不少的批註。

為了學以致用,15歲的時候,王陽明一個人偷偷跑出居庸關,四處探查地形,思考禦敵之策,遇到胡人,也毫不畏懼,甚至與之追趕騎射。整整一個月之後,他才返回。

晚上夢見自己來到伏波將軍馬援的廟裡,拜謁之後,賦詩一首:

卷甲歸來馬伏波,早年兵法鬢毛皤(pó)。

雲埋銅柱雷轟折,六字題文尚不磨。

漢朝馬援平定交趾凱旋歸來,在邊境豎起一根銅柱,上刻六個大字:銅柱折交趾滅。王陽明在詩中表達了對馬援的敬仰,也表達了幫助朝廷抵禦外敵的信心。

隨後,王陽明準備根據自己的考察見聞,向朝廷上書治理之策,不想被父親一通大罵,說他不知天高地厚,簡直是自尋死路!

王陽明一腔熱血,被澆得冰涼,其立功疆場的心也漸漸擱置一旁。

三、成聖之道,你在哪裡?

現實的不可為,王陽明的心漸漸趨向佛道之中去尋找成佛、成仙之法。

17歲的時候,王陽明前往江西迎娶夫人,本該洞房花燭之時,他卻因偶然漫步鐵柱宮,與道士對坐交談而流連忘返。岳父大人派人四處尋找,卻杳無蹤影。直到第二天,他才回去。

與此同時,王陽明潛心於書法練習。岳父官邸有幾箱紙,王陽明每天都在那裡練習,幾個月後,那幾箱紙全寫完了。他的書法也大有長進,而且寫出了心得:剛練習的時候,我只知道模擬古貼的字形,後來懂得了寫字前,先要聚集精神,把整個字形融會於心。——確實,王陽明的書法後來也堪稱大家,不愧為書聖王羲之之後。

此時的王陽明,成為聖人的理想一直埋藏於心,但究竟如何成為聖人,還不得其門而入。

18歲的時候,王陽明遇到了理學大師婁諒,他們談到了格物致知的道理。婁諒告訴王陽明,聖人一定可以通過學習做到。王陽明非常興奮,回來就四處搜尋理學之集大成者朱熹的著作,並開始按照朱熹的要求去實行。

朱熹認為,一草一木之中都蘊含至理,通過不停的格物致知,然後就可以獲得普遍的真理。

既然如此,那家門口茂密的竹子也應該蘊含至理。於是,王陽明就準備從格竹子入手,找到成聖的入口。為此,他還找了一位對朱熹理學非常感興趣的同學一起格。他們端來椅子,坐在竹子前面,雙眼盯著竹子,然後潛思默想,殫精竭慮,心鶩八極,神遊四方。這樣三天後,那位同學堅持不住放棄了。王陽明繼續格,到第七天時,王陽明再也控制不住了,暈倒在地。被家人救醒之後,王陽明大病一場。心情沮喪,“自委聖賢有分,乃隨世就詞章之學”,意思是聖人不是一般人能做得了的,於是就隨大流,走上用文章考取功名的途徑。

三年後,王陽明輕鬆考取舉人。

讀書之餘,他還熱心於結詩社,辦文會,與同道中人相互唱和。也把自己不能實現的理想付諸於詩詞之中,如“飛騰豈必皆伊呂,歸去山田亦可耕”,“矮屋低頭真侷促,且從峰頂一高吟”。

第二年會試,王陽明落第。當朝宰相李西涯早就聽聞王陽明的才華,也看好他,見此情景,就開玩笑說:這次不第,是等你下次當狀元,你試著寫一篇《來科狀元賦》呢。王陽明略一沉吟,提筆立就。本來是應景之作,大家高興就過去了。結果有人又從雞蛋裡面看出了骨頭,說王陽明狂妄,要是真的考取了,那我們還在他眼裡嗎?果然,第二次會試,王陽明仍然名落孫山。和王陽明一同參加考試的學友因落第而感到羞恥,王陽明笑著說,你以落第為恥,我以落第動心為恥。

不久,邊境告急,韃靼侵擾不停。朝廷命各地推舉將才,居然沒有人響應!王陽明心中建功立業的種子復又生根發芽。苦於沒有實踐機會。每遇賓客宴飲,王陽明就把桌上果核之類的東西拿來演習陣法,檢驗兵法優劣。

27歲的時候,王陽明讀到朱熹寫給宋光宗的一篇文章,上面說:居敬持志為讀書之本,循序致精為讀書之法。王陽明頗有所悟,原來自己以前用力雖勤卻沒有收穫,是因為欲速不達,沒有循序漸進啊!於是王陽明又開始改變以前的學習方法,一步步地探索前進之道。

猶如在黑暗的通道,尋找那微弱的光亮,摸索許久,仍一無所獲。自己的內心與外物總是分開的,不能統一起來。苦悶至極,王陽明舊病復發,“益委聖賢有分”。看來,聖賢之路確實不是自己能走得通的啊!

相反,聽到道士談論養生之道,成仙之途,王陽明卻感到身心愉悅,興趣盎然。

28歲時,王陽明考中進士,並被分配到工部做事。不久,被派去監督修建威寧伯墳。說來可笑,王陽明潛心研究了許久的兵法居然在這裡派上了用場。他把民工分成若干小隊,進行軍事化管理,閒暇時就安排他們操練八陣圖。

任務很快完成,威寧伯家人拿出金銀玉帛來感謝王陽明,王陽明堅辭不受。其家人又把威寧伯平常佩戴的寶劍贈予陽明,陽明欣然接受——說來神奇,王陽明多年前曾夢見威寧伯贈以弓劍。

其時星象異常,或許是彗星劃過天宇,預示災害將至,又加韃靼猖獗,皇帝下詔求言。本來是管理修建的王陽明也顧不了是否與身份相符,立即上了一道奏疏《陳言邊務疏》,詳細講了如何屯邊,如何駐軍,如何打擊敵寇入侵。應該說,王陽明一出手就體現了其慮事的周詳,眼光的長遠。可惜,人微言輕,雖然獲得一些好評,但無異石沉大海。

隨即,王陽明調任刑部雲南司主事。

工作之餘,王陽明遊覽九華山,知道里面有個叫蔡蓬頭的道士道法高妙,就去求教成仙之術。蔡蓬頭的回答只有兩個字:“尚未。”再拜再問,仍然是“尚未”。王陽明不甘心,反覆追問,蔡蓬頭說:你的禮節雖然周到,但終究忘不了做官。說罷,大笑而別。王陽明又聽說地藏洞裡有個奇異的和尚,坐臥松樹草叢間,不食人間煙火。於是攀巖涉險去尋找。正好遇到那個人在睡覺,王陽明就默默坐在旁邊等待,很久之後,那人醒了,王陽明於是就去詢問“第一義諦”,也就是佛家的至高無上圓滿究竟之真理。那人不回答,然後慢慢說道:周濂溪(周敦頤)、程明道(程顥)是你們儒家的兩個好秀才。說完又繼續睡覺。王陽明若有所思,回家後,仍有許多疑惑。第二天他準備去問個究竟,結果那人已經不見了。

周敦頤以一代大儒,融化釋家道家,開闢出宋代理學新境界,程顥與兄弟程頤均是其弟子,對弘揚理學起了重要作用,直接影響到後來的朱熹。

王陽明從九華山回來後,感觸頗多:就算文章學到韓愈、柳宗元那樣的地步,終究不過是文人,詩詞達到李白、杜甫的地步,終究不過是詩人,真要做學問,不是應該像顏回、閔子騫那樣,以道德為第一嗎?

不過,此時的王陽明並沒有明確的方向,他需要時間來沉澱,來整理。於是上書請求回家養病,很快照準。仕宦三年後,王陽明回到老家,在會稽山的陽明洞蓋上房子,摒棄凡務,專心修煉道術。

一天,一幫朋友前去看望他,還沒走到,王陽明就派僕人前去迎接,並詳細說明這幾個朋友來的方向、遠近。僕人前去,在路上果然看到那幾個人。與他們一交談,真的像王陽明所說。眾人非常驚訝,以為王陽明已經修道成功。

王陽明不語,許久之後,彷彿領悟到了什麼,然後說:這只是簸弄精魄,非道也。於是決心摒棄這些意義不大的術數。

本擬離家遠行,考慮到祖母及父親均在,不宜漂泊四方,遂打消念頭。他又思考起問題來,為何祖母和父親在就不宜遠行呢?是對他們的依戀還是感恩?如果沒有這種顧慮會怎樣呢?反覆思考後,他突然領悟:血緣親情自孩提時代就有,如果這種感情沒有了,那就會斷種滅姓啊。

因為身體不好,王陽明移居西湖,並常常登高攬勝,寫詩作賦。在虎跑寺,他遇到一個禪坐了三年的僧人。這個僧人三年來不語不視,宛然四大皆空,看破紅塵。王陽明走過去大喝一聲:這和尚,終日口巴巴說什麼?終日眼睜睜看什麼?僧人吃一驚,睜開眼睛看著王陽明。陽明就問他家裡的情況,說有老母親在;又問思念不?僧人說,無日不想。王陽明於是給他講愛親乃人的本性的道理,僧人不禁哭著拜謝陽明,隨即回家去看望自己的母親去了。

大約養病兩年之後,王陽明被聘去主持山東鄉試,選拔舉人。從王陽明出的題來看,他注重人格的獨立,如:“所謂大臣者,以道侍君,不可則止”;注重後天的培養,甚至國君也不例外,“人君之心惟在所養”;注重學以致用,“備論當世之務”。

任務完成後,王陽明被任命為兵部武選司主事,從六品。官職雖不大,權力不小。因為武選司是掌管武官的選拔任用的,如果要從中牟利,也是可能的。不過,王陽明興趣不在此,在哪裡?做聖人!

王陽明出入佛家道家多年,可以說對它們有精深的研究,但最終放棄。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他又回到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上來了。主持山東鄉試,可以看出其積極入世的精神,遇到湛若水,更是堅定了自己的志向。

湛若水是陳白沙的學生,而陳白沙是心學的先驅。王陽明與湛若水的相見猶如彗星撞地球般的驚豔,兩人都為對方的見識學問所折服,事後他們對人都說了同樣一句話:未見此人!意思是,這麼多年來,走了這麼多地方,還沒有遇到這樣的人。他們相約一起探討學問,並開始招收學生,以利切磋琢磨。

四、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

好景不長,明武宗上臺了。明武宗正德皇帝是一個耍心勃勃的奇葩皇帝。他當上皇帝之後,沒有想好好整頓朝綱,而是把事情交給宦官劉瑾處理,這就招致了大臣們的反對。劉瑾耍起了淫威,驅逐了兩名宰相。戴銑等21人又聯名上書,結果全部被廷杖下獄。作為一個兵部主事,在朝廷裡幾乎沒有發言權力,王陽明完全可以置身事外。但是,他卻義無反顧地呈上奏疏,為戴銑他們據理力爭。結果可想而知,劉瑾大怒,立即把王陽明投入“詔獄”——皇帝直接關注的錦衣衛監獄。隨後,王陽明被廷杖四十,貶謫為貴州龍場驛驛丞。劉瑾還不解氣,把王陽明等53人列為奸黨,榜示朝堂。

廷杖是明朝最混賬的刑罰,可以說把大臣的尊嚴剝得一絲不掛。無論功勞多大,地位多高,只要在朝堂上觸犯了皇帝(此處是大宦官劉瑾,被人稱為立皇帝——因為他只是一個太監,畢竟不敢坐在龍椅上發號施令),就會被拉過去,拔下褲子,當庭棍棒交加。身體不好的,或者遇到下手重的,一條小命就交代了。比如戴銑,就被活活打死。

劉瑾不知為何對王陽明特別忌恨,別人打三十,他要挨四十。而且,在王陽明前往龍場驛報到的過程中,劉瑾還派錦衣衛暗中追殺,幸好王陽明機警,在錢塘江邊,佈置了一個跳江自殺的場景,騙過錦衣衛。隨後,王陽明偷偷爬上一條開往舟山的商船,隨風飄至福建邊界。

上岸後,王陽明不敢走大路,沿著崇山峻嶺走了幾十裡,天已漆黑,所幸遇到一座寺廟。王陽明興奮的前往叩門,那裡的和尚看他落魄的樣子,居然不讓他進去歇息。無奈,陽明只得另尋他處,不久又看到一座無人管理的破廟,於是進去,倚著香案呼呼大睡。

半夜時分,有老虎前來,看到睡在那裡的王陽明,居然不敢進去,繞著廊簷嘶吼幾聲無奈而去。天亮後,前面那個寺廟的和尚過來,準備收撿王陽明的包裹——他們平常就是這樣乾的:拒絕路人進去歇息,然後借老虎之口,吃掉路人,他們好趁此收撿其遺留的錢財——可謂歹毒。不過,這次他們失望了,發現王陽明毫髮無損,正在伸懶腰呢!不禁驚訝異常,覺得眼前之人非比尋常,又怕他問罪,於是就邀請王陽明到自己的寺廟坐坐。王陽明也不推辭,和尚道士他看多了,正好也去看看這裡住著何方妖孽。

到了那裡,居然看到了以前在鐵柱宮遇到的那個道士——我也好奇,道士怎麼住到和尚廟裡來了。更奇怪的是,那個道士還從衣袖裡拿出一首詩給王陽明看,詩裡有這樣兩句話:二十年前曾見君,今來消息我先聞。似乎冥冥之中,上天早有安排。

相談之後,那道士給王陽明分析了他的處境:如果就這樣逃跑了的話,那劉瑾可能逮捕你的父親,而且還可能汙衊你跑到北方韃靼那裡去賣國去了,或者說跑到南方去當土匪了,那可是有口難辨啊!

王陽明的上書,已經給父親帶來了影響。父親本在北京任職,現在被藉故調到南京去了,看似平調,其實是被貶官。如果王陽明跑到北方或者南方,像那個道士說的那樣,可就是造反了,那是要株連九族的啊!

此時的王陽明面對的困境恐怕一般人難以體會:去赴任龍場,不免劉瑾追殺;不去,家族都可能被牽連。

痛苦糾結之後,王陽明決定算一卦,此時,也許上天會給他一個提示吧。算出來一看,是明夷卦,卦辭是“利艱貞”。意思是前途艱難,但堅持下去就會勝利。王陽明於是準備前去赴任。

驛站的作用主要是為過往官吏提供食宿,驛丞類似於招待所所長。王陽明從一個六品主事直降為不入品的驛丞,而且地處蠻荒偏遠的深山之中,那裡野獸出沒,蛇蟲橫行,更麻煩的是當地人是少數民族,語言不通,與發配充軍相差無幾。

王陽明經過反覆顛簸,跋山涉水,終於到了龍場驛。因為身染肺病,王陽明不能住在潮溼的地方,於是找了個乾燥的山洞居住。想到自己孤身千里之遙,榮辱早置之度外,而今不過只有生死一念而已。於是鑿了一個石棺材,晚上就睡在那裡。

同行的兩個僕人本來是去照顧王陽明的,結果他們先生病了。王陽明反過來還要親自砍柴找水,生火煮飯服侍他們。為了活躍氣氛,王陽明還給大家寫歌詞,說笑話,讓音樂歡笑流淌其間。

一天,有一個被貶謫的小官吏帶著兒子和僕人路過龍場,第二天一早,那官吏染病身亡,兒子與僕人在旁邊痛哭。傍晚的時候,兒子氣絕身亡。第二天,僕人也死了。兩天之內,三條人命。王陽明物傷其類,寫了一篇著名的文章《瘞旅文》(收錄於《古文觀止》),表達了自己的悲痛之情。

絕境之中,王陽明仍不停止自己的思考,他想,要是聖人遇到這種情況,應當如何處置。朝思暮想,日夜不停。有天半夜,靈光閃現,他突然明白了困擾半生的問題: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宛如石破天驚,一道閃電劃破了長長的夜空。王陽明禁不住從“床”上跳出,歡呼起來。僕人嚇了一跳,莫名其妙。

王陽明把自己的感悟默默地與《五經》相印證,結果發現完全符合。為此還專門寫了一本著作《五經臆說》,可惜多半已經遺失。

當地夷人慢慢與王陽明熟悉親近起來,他們見王陽明住的地方低矮潮溼,就幫忙給他蓋了一些房屋,王陽明分別取名為龍崗書院、寅賓堂、何陋軒、君子亭、玩易窩等。王陽明也自己開荒種糧食蔬菜等,日子慢慢走上正軌。

不過,就如唐僧取經,要經過九九八十一難,王陽明在這個鳥不拉屎的地方生活得好好的,人畜無害,不知哪裡招惹了思州太守。有一天,思州太守也許哪根神經搭錯了,莫名其妙地派人來羞辱王陽明。王陽明此時已經修煉到很高的境界了,所以不動聲色。但是當地夷人不幹了,經過這段時間的接觸,他們認定王陽明是個好人,自然,與他作對的就是壞人。所以眾人一聲吶喊,把太守派來的人一頓痛毆。太守知道後,暴跳如雷,小小龍場驛丞,竟然敢在太守頭上動土,於是準備嚴厲懲罰王陽明。王陽明的頂頭上司是貴州憲副毛科,四品官員,執掌兵備、學政等。他知道後,不問青紅皂白,要王陽明去跟思州太守跪拜請罪。

士可殺不可辱。雖然職務低下,但人格尊嚴並不比別人低一點,何況無端受辱。也許,一般的人都會這樣想。但是,面對自己的頂頭上司,又有幾個人不會屈服其淫威?或者還會拿出“大丈夫能伸能屈”來為自己開脫呢!王陽明畢竟是王陽明,想當年,隻手遮天的“立皇帝”劉瑾尚且不怕,還怕你一個思州太守?不過,官場畢竟有那麼多的明規則暗規則,既不能做得過火,還要能保全自己,這就要考驗智慧了。

王陽明立即修書一封,但不是寫給思州太守,而是寫給毛科。在信中,王陽明說,自己既然來到這裡,就早已將生死置身度外了,如果太守硬要加害,他會處之泰然的。同時,為了讓思州太守有個臺階下,就說,思州太守派來的那個人並不是太守讓他欺侮人的,同樣,那些夷人憤而反擊,也不是我王陽明指使的,所以,我與思州太守之間沒有過節。既然如此,何來道歉之說?

毛科把王陽明的意思轉告思州太守,那太守也怕事情鬧大,自己畢竟錯誤在先,這事就不了了之。

王陽明聲名漸顯,不少人不辭辛苦前去論道,毛科就想讓王陽明到新修的貴陽書院去擔任教職,不過,也許王陽明不屑其為人,就婉拒了。這也就是孔子說的“以直報怨”吧。

貴州土司、水西宣慰使安貴榮聽說王陽明是個人才,就派人給王陽明送了很多糧食、肉類、柴火等,王陽明一概婉拒。安貴榮又派人加送金帛、鞍馬等,並請王陽明務必收下。王陽明推辭不過,只留下了一點柴米之類的生活必需品,其他的仍然退回去了。

安宣慰是一方土司,相當於水西土皇帝,對於朝廷派去的驛站如鯁在喉,感覺自己被朝廷隨時監控,於是想把這些驛站全部撤掉,並讓自己的職務提升,不受朝廷官員的節制。安宣慰在猶豫之中,就去信向前兵部主事王陽明討教。王陽明回信說,土司制度是早就確定的,只有確保其穩定,才能長治久安,倘若真要改變,朝廷也可以把土司制度廢除,設立郡縣,那樣對安宣慰來說,恐怕更加不利了。安貴榮一聽,果然有理,遂打消了自己的念頭。

後來,安宣慰因為兵強馬壯,就想兼併相鄰的另一個土司宋氏的地盤,為此,挑起宋氏內部的爭鬥,自己準備坐收漁利。王陽明洞若觀火,又給安宣慰去了一封信,在信中,王陽明隻字不提安宣慰的陰謀,只是告訴他:一方官員,有守土職責,宋氏如果有罪,安氏不可能獨善其身;安氏縱然兵馬眾多,但像這樣眾多兵馬的,放眼全國,何止百數;安氏能尊享安榮,傳至三世,實賴朝廷恩典,倘若失去朝廷支持,安氏可能很快被取代。

安貴榮看了這封信之後,悚然而驚,立即出兵平定了叛亂。而且,此後百年,安氏再無叛逆之心,安貴榮也成為當地一位受人尊敬的重要人物。這就是所謂的“一紙書賢於十萬師”。

王陽明38歲的時候,毛科已經退休。接替其工作的席書聘請王陽明去主持貴陽書院,王陽明這次沒有推辭,開始在貴州書院講解他的知行合一、心外無物等理念。

在此以前的朱熹,主張先知後行;在此以後的王夫之,主張先行後知。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也因此把名字從陶知行改過來。我們一般人的認識也是,知道容易,做到難。而王陽明的觀點卻是:知行合一。

這不,他的妹婿兼學生徐愛專門長途跋涉前來請教了:如今人已知對父當孝,對兄當悌,仍不能孝悌,知與行分明是兩件事。

陽明先生回答:此已被私慾隔斷,不是知行的本體了。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不是真知。《大學》裡有“如好好色,如惡惡臭”的句子,見到美色屬於知,喜歡美色屬於行,見到的時候,其實就已經喜歡了,並不是見了之後,又去立一個喜歡的心。嗅到惡臭屬於知,討厭惡臭屬於行。同樣的,嗅到的同時就已經討厭了,也不是嗅到最後再去立一個討厭的心。因此,知行是合一的,並不能分離。

此外,王陽明還從知痛、知寒、知飢等方面舉例論證。

對於王陽明“心外無物”的觀點,不少人頗有微詞。

一天,王陽明與友人春遊,友人指著山上的花樹說: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與我心亦何相關?

王陽明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你的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此花的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陽明此時並沒有否定花的客觀存在,只是說,沒看到它的時候,花與你的心都處於“寂”的狀態,看到它後,花和心同時顯現出來。換一種說法,人心就如黑暗中的一把手電,你打開照到物體的時候,物體就顯現出來;你關閉的時候,心與物體都處於黑暗之中,也就是都處於“寂”的狀態,並非它們都不在了。

五、內聖外王是如何煉成的?

第二年,王陽明擢升為廬陵縣令,任職七個月,他做了不少善政。隨後,升為南京刑部主事。此後,王陽明每年都有擢升,短短五年,就升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正四品官員。巡撫江西南安、贛州,福建汀州、漳州,廣東南雄、韶州、惠州、潮州,湖廣郴州等地方。王陽明獲得快速升遷,一方面是自己能力超強,另一方面是大宦官劉瑾倒臺,他洗脫了“奸黨”的恥辱身份,並獲得了兵部尚書王瓊的極力推薦。

不過,雖然作為一方大員,受人尊敬,可王陽明要去的那個地方,可不是一般人喜歡去的。那裡深山密林,土匪橫行,因為處於數省交界處,山高路陡,地域廣闊,官軍多次派人征剿均無功而返。王陽明的前任知道其不可為,以生病為藉口辭職。這個坑就只有等著王陽明去跳了。

所謂危機,危險中也隱含著機遇。倘若王陽明也如前任一樣推辭不就,也許,歷史上就沒有天下皆知的王陽明瞭。

還沒走到贛州,他就遇到個下馬威。在江上,一群流賊正在前面沿途劫掠,有數百人之多,商船都不敢走。王陽明只帶著家人,連護衛都沒有。見此情景,他沒有繞路避開,而是把商船組織起來,結成陣勢,揚旗鳴鼓,擺出決戰的架勢。這群人畢竟是烏合之眾,看到羊,他們是狼;看到狼,他們就成了羊。此時,他們不但沒有鼓勇上前,反而齊刷刷跪倒在地,請求官府給他們發放救濟。

見此情景,王陽明就派人上岸給他們曉諭利害,眾人懼而後散。

用兵之道,其實也是用心之道。兵法之妙,存乎一心。面對積年頑寇,王陽明開始了他奇妙的心學運用。

首先安民。因為這裡的土匪和當地人關係密切,有不少當地人就是土匪。為此,王陽明推行十家牌法,讓每家每戶互相監督,監督不力,也要連坐。有力地杜絕了土匪與當地人的聯繫。

其次練兵。官府本來有一些軍丁,但不堪使用。王陽明淘汰了一批羸弱不堪的,節約出一筆經費。然後從各縣挑選七八個膽力超群的人,訓練成精幹的特種部隊。會剿時,每省出兵不超過500人,而且,這500中,三分之二留守訓練,以安定民心。其餘三分之一作戰,這樣,兵力可以源源不絕。

其次用間。王陽明發現這裡不少人為土匪充當耳目,其中一個老衙役尤其奸詐。王陽明把那個衙役叫入密室,讓他選擇生死,衙役害怕,只得招供。王陽明決定將計就計,讓那個老衙役傳遞回去一些錯誤的消息,讓那幫土匪不明就裡。

一切就緒,王陽明開始出擊。不到一年,流竄四省縱橫多年的大小土匪紛紛被擒被殺。《明史﹒王守仁傳》記載:“連破四十餘寨,俘斬七千有奇,遠近驚為神。”王陽明並不是剿滅土匪就了事,而是奏請增設縣治,疏通鹽法,設立學校等,標本兼職,使當地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也消除了土匪成長的土壤。

以前的剿匪,動輒幾萬幾十萬大軍出動,勞民傷財不說,因沒有後續的政策跟進,剿過之後常常死灰復燃。而王陽明卻幾乎不增加朝廷的負擔,用極少的人力就輕鬆解決了這個問題,令人不得不服。朝廷的獎勵也是奇葩,以剿滅漳州土匪為例,賞銀二十兩!二十兩白銀,堂堂朝廷,也拿得出手!

打仗之餘,王陽明也沒有放下講學。同行的有一幫門人弟子,每天與之談古論今,切磋心學功夫。班師之日,王陽明專門給這幫弟子敬酒:“感謝諸君對我的幫助!”大家面面相覷,不解其意。王陽明解釋說:我剛開始執掌事務,賞罰軍隊的時候,常常怕自己犯錯誤,愧對諸君,所以不敢不慎重行事,一直這樣反省對照,直到後來我做任何事情,都能安心如常——這就是諸君對我的幫助啊。

大約休息了半年時間,王陽明又被朝廷派去處理福建叛軍。剛走到豐城,就聽說寧王朱宸濠反了。王陽明立刻趕往吉安,發出檄文,召集義兵,上疏朝廷。

此時王陽明手裡並沒有調兵大權,前面剿匪的兵符也已經上交,此刻就用福建平叛的敕書來發號施令。寧王時刻都關注著王陽明的動態,叛亂時也曾派兵來抓捕王陽明,所幸陽明脫掉官服,藏身漁船方得逃脫。此時,一般人的做法都是遠離是非,不惹禍患,何況朝廷給他的任務是到福建去勘察叛軍事宜。王陽明卻已經顧不上這麼多了,福建叛軍不過是疥癬之疾,寧王叛亂才是心腹大患。因為寧王籌備叛亂多年,手握十萬大軍,加上財大氣粗,朝廷不少人被其收買,倘若不及時阻止,將會帶來彌天大亂。是否改朝換代不敢肯定,至少南方數省將會糜爛。基於這樣的考慮,王陽明幾乎不假思索就投入到平叛的工作中去了。不過,王陽明此時手裡無兵無權,更不要說錢財了,不少人紛紛響應,恐怕更多是基於其人格魅力和剿匪的功勳吧。但土匪雖然頑強,畢竟是打家劫舍的烏合之眾,寧王可是操練了許久的十萬正規軍啊!單憑道德高尚,就能嚇退十萬雄兵?

當務之急,是要遲滯寧王的進軍速度,為朝廷派兵爭取時間。

此時,王陽明又開始展示其心學的威力了。他偽造了朝廷密旨,命令兩廣、湖廣派兵暗伏要害之地;偽造兩廣機密火牌,率狼達兵四十八萬前來支援;四處張貼兵部公移,各路軍隊分道並進夾攻南昌。此外,還偽造了寧王重要手下的投降書,並通過各種途徑讓寧王知曉。

朱宸濠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消息,以為朝廷早已知道自己的舉動,猶豫不決,瞻前顧後,直到半個月最後,方才明白上當,但寶貴的時間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寧王軍隊果然厲害,一出手就佔領了南康、九江,幷包圍了安慶,接下來準備攻打南京。不過,王陽明的軍隊也紛紛到來。不少人建議王陽明去解安慶之圍,但王陽明卻派兵直搗寧王老巢南昌,而且很快佔領那裡。寧王聽說基地被佔,急忙分兵來救,王陽明伏兵於鄱陽湖,與之大戰三天,最終擒獲朱宸濠。

在決戰開始前,王陽明就叫人制作了數十萬塊免死木牌,順流放下。那些被寧王裹挾的軍士,聽說南昌被佔,軍心搖動,看到木牌,就紛紛藏匿逃跑了。戰爭打響之後,寧王的軍隊還是顯示了很強的實力,加上風向不利,官軍一度有潰散之勢。王陽明命令先退的斬首,大將伍文定更是立於炮火之中如擎天一柱,官軍才站穩腳跟。鏖戰激烈之時,叛軍忽然看到一行大字:寧王已擒,我軍勿得縱殺。一時驚慌失措,大敗而逃。

一場大亂,從發動到覆滅僅僅只用了35天。按理,立下如此豐功偉績,王陽明應該立即獲得皇帝召見,並加官進爵。而且聖諭皇皇:擒殺反逆賊犯者,量其功績大小,封拜侯伯。

不幸的事,王陽明遇到的是正德皇帝,明朝有名的奇葩皇帝之一。捷報傳來,正德皇帝正御駕親征剛剛出北京城。好不容易才有機會出城玩耍的正德皇帝,不但壓下捷報,還在左右的唆使下叫王陽明把朱宸濠放了,他再來親自抓獲。他不知道,他帶著浩浩蕩蕩的大軍,所過之處,帶給老百姓怎樣的麻煩,還不要說再與朱宸濠大戰一番會帶來怎樣的災難。王陽明一再上疏阻止正德的愚劣想法,但宦官張忠、寵臣許泰等唯恐天下不亂,處處刁難威脅王陽明,意思是不按照他們的想法做,可能要罹患彌天大禍。王陽明頂住了他們的威脅刁難,把朱宸濠交給了還算正直的太監張永,也打消了正德想把朱宸濠放回去的念頭。

張忠、許泰等見自己的要求沒有得逞,就開始找王陽明的茬子。聽說王陽明施了一些反間之計,於是就誣陷王陽明謀反。他們先準備勾結寧王誣陷王陽明,苦於沒有證據。一時又不能把王陽明抓起來,就找他的學生下手。他們抓了最先告訴王陽明寧王必反的學生冀元亨,嚴刑拷打,讓他揭發王陽明謀反罪狀。冀元亨深受心學影響,也是王陽明兒子的老師,面對酷刑,誓死不從。於是他們又把冀元亨的妻子兒女抓起來,但冀元亨仍然不為所動。一同冒著生命危險參與反間的其他幾個學生,如雷濟、蕭禹、龍光等,被迫逃亡。直到正德皇帝死後,冀元亨才被放出監獄,不過,出獄5天就因傷病去世。

王陽明立下驚天殊勳,不但沒有絲毫獎勵,反而要面對這些小人四面八方的攻訐。立下戰功的將士,也有功不得賞,其心可想而知。張忠、許泰帶著來自北方的軍隊,在南昌城四處橫行,甚至唆使手下謾罵挑釁。王陽明被迫耗費大量精力與他們周旋,告訴屬下不得與他們爭執;還張貼告示,曉諭軍民,理解北軍離家的苦楚;每當遇到北軍中有人去世,王陽明親自前去祭奠,並致以真摯的問候;冬至時節,王陽明設酒祭奠這次戰亂的死者。南昌城裡家家戶戶都有人前來祭奠,自早至晚,哭聲晝夜不停。北軍聽後,心有所感,無不思家流淚。張忠、許泰見無論如何也沒有壓服王陽明,而且形勢對自己越來越不利,就想從王陽明的弱點入手,提出讓王陽明到靶場去射箭。他們心想,王陽明一介文人,手無縛雞之力,必然畏懼。沒想到王陽明欣然前去,拈弓搭箭,三射三中,北軍也禁不住喝彩起來。那幫小人害怕了,驚慌地說:我們的軍隊都要歸附王陽明瞭!於是下令班師——王陽明終於送走了瘟神。

經此百轉千難,王陽明心學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致良知。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吾良知二字,自龍場以後,便已不出此意,只是點此二字不出,與學者言,費卻多少辭說,今幸見此意,一語之下,洞見全體,真是痛快!

王陽明在廬陵當縣令時,曾抓到一個大盜。那強盜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勢,對王陽明叫囂:少囉嗦,要殺要剮隨你便!王陽明也不計較,就說:那好吧,今天就不審了。不過,天氣太熱,你可以把外衣脫了,我們隨便聊聊。那人一副不以為然的樣子:脫就脫,死都不怕,還怕脫衣服嗎?說完就幾下脫掉。王陽明又說:天氣實在熱,你可以把內衣也脫了。那人果然把內衣脫掉,就光著上身,穿條內褲。王陽明繼續說:不如把內褲也脫掉吧,一絲不掛,更加自在。那強盜慌忙擺手:不方便,不方便。

王陽明微微一笑:死都不怕,還在乎一條內褲嗎?看來你還是有廉恥之心,有良知嘛,並非一無是處。

六、偽學乎?聖學乎?

一年之後,嘉靖皇帝登基,想到王陽明功高未賞,遂提升王陽明為南京兵部尚書,加封新建伯。王陽明上疏推辭爵位,不許。

不久,王陽明的父親去世。王陽明痛哭不已,幾至氣絕。他要求家人吃素一百天。幾天後,他又允許兄弟侄兒們吃乾肉。他解釋說,這些孩子養尊處優慣了,勉強他們吃素,太難為他們,這樣會滋生他們作偽的心理,不如稍微放寬一點,讓他們盡心即可。痛哭之餘,遇到弔唁的客人來了,伺候的人就提醒他說應該當著他們面哭一下。王陽明說,哭是發自內心的,如果客人來了才哭,那麼客人走了就不哭了嗎?這不是矯情作偽嗎?

不過,譭譽一般是分不開的,王陽明的事功剛剛獲得承認,就有人開始看不慣了。他們上書朝廷,王陽明傳播的是偽學,要求朝廷禁止。王陽明的弟子準備上書辯解,被王陽明制止。不久,朝廷大考——會試來了,裡面的題目竟然與心學相關,而且題意中暗含對王陽明的否定。王陽明的弟子徐珊看到這樣的題目,擲筆而出,弟子錢德洪也因此沒有考中。回來後,王陽明高興地迎接他們說,聖學從此要發揚光大了。錢德洪不解,王陽明解釋說,我們的學問怎樣才能讓天下人知道?現在會試題目一出,即使是窮鄉僻壤,也能夠看到,如果我的學問有問題,天下人必然紛紛探求真相,這樣,不是讓它發揚光大了麼?

學者張元衝問道:佛、道二家,也對儒家有貢獻,是否能夠兼取呢?王陽明回答說:說兼取就不對了。聖人儘性至命,何物不具,何須兼取?這兩家的學問,都可算到儒家之中,就是儘性至命而已。完養此身謂之仙,不染世累謂之佛。後世的儒者不見其全貌,以致弄成了不一致的東西,就比如有廳堂三間,他們看到佛家就割左邊一間給它,看到道家就割右邊這間給它,自己居中間,這些都是認識片面啊。

越郡太守南大吉來拜見王陽明,說了很多自己施政中的失誤,完了,王陽明就這樣聽著。南大吉就奇怪了:為什麼先生沒有一言相告呢?王陽明說,我已經給你說了很久了啊?大吉更疑惑了,王陽明解釋說,我沒有說話,你怎麼知道這些過失?“那是因為我的良知。”良知不是我一直在講嗎?南大吉大笑而別。過了幾天,南大吉又來了:我那天很後悔,雖然可以自己改正,但是不如有人指點,提前預防為好。王陽明微笑道:以前的你就如鏡子還沒有擦拭,可以容納汙垢,現在的你已經如擦拭乾淨澄澈的鏡子,就是一點灰塵,也難以落在上面,這就是成為聖人的途徑啊。

八月十五中秋之夜,王陽明在天泉橋宴請門人弟子。月明如鏡,清輝朗照,宛如白晝。大家飲酒作樂,吟詩作賦,投壺的,擊鼓的,盪舟的,各盡其態。王陽明見此,也非常開心,不去打擾,退回房間,賦詩一首:

處處中秋此月明,不知那邊亦群英。

應憐絕學經千載,莫負男兒過終身。

影響猶疑朱仲晦,支離羞作鄭康成。

鏗然舍瑟春風裡,點也雖狂得我情。

詩中表達了對宋代理學大師朱熹的質疑,不屑東漢經學大師鄭玄只會註釋解讀古代經典,也表達了自己把儒學發揚光大的抱負。結尾兩句,借孔子與弟子的談話,表達了自己與民同樂、暢遊心志的情懷。

第二天,學生們來致謝,王陽明感慨地說,當年孔子在陳國,想到魯國的狂士。那些學者,多致力於富貴名利的追求,就如被拘捕的囚犯而毫不醒悟。而那些高尚之士,知道這些並非人的本性但無所作為。這樣的人,如果不在事業中去磨礪,就會養成清高孤傲,脫離大眾的毛病,雖然比之蠅營狗苟之輩強,但畢竟不算正道,所以孔子想回去矯正這種現象。現在諸君幸而都明白這個道理,正好勤勉努力,達於至道,不要因為一點見識就自我滿足,最終只能成為一介狂士罷了。

錢德洪、魏良政等人讀書之餘,暢遊各地名勝。錢德洪的父親擔心他們的學業受影響。魏良政回答說,我們看到的,聽到的,一切都是舉子學業。錢父知道他們在學習王陽明的心學,而心學與朱熹的學說不同,甚至有些牴觸,現在科舉又是以朱熹的學說為根據,就又擔心地問:那裡也有朱熹的學問嗎?回答說:用我們的良知學說去體會朱熹的學問,就如打蛇打到了七寸,有什麼擔憂的呢?錢父仍然心有疑惑,就去問王陽明。王陽明舉例解釋,就如同治理家庭,學聖賢的,其產業、宅第、衣服、食物、器具,都是自己配置。想請客的時候,把這些東西拿出來就可以了,客人離開後,這些東西還在這裡,以後自己仍然可以使用,甚至終生用之無窮。學科舉的,自己沒有東西,想請客時,所有東西都要找人借貸,客人來了,看起來也豐盛壯觀,客人離開後,則全部都還回去了,沒有一樣東西是自己的。如果客人不來,則借貸也不需要了,天長日久,自己終生奔忙,只能做一個窮困人而已。

第二年,魏良政中舉,錢父聽後,笑著說,打蛇打到七寸了。

王陽明54歲的時候,夫人去世,沒有留下子嗣。後來王陽明續絃之後,生下唯一的兒子,取名正億。

御史聶豹見了王陽明後,高興地說,子思、孟子、周敦頤、程顥的學說,竟然千年之後又見到了!當時,聶豹還是以賓客之禮相見的,六年後,聶豹到蘇州任太守,王陽明已經去世四年了。聶豹遺憾地對王陽明的弟子錢德洪、王畿說,我的學問得到先生的點撥,受用無盡,希望能給先生行弟子禮卻晚了,現在請你們兩位作證,我要拜先生為師。於是設置香案,禮拜王陽明,並自稱門人。

錢德洪、王畿都在鄉試中了舉,但他們卻沒有去參加會試,而是來到王陽明的身邊。王陽明工作之餘,一直在招收學生,學生也越來越多。正好這兩人來了王陽明就請他們當助教,凡初入門者,都讓他倆引導,有了一定基礎後,再由王陽明親授。

這兩人對王陽明的學說研究都比較深,不過,也有意見不一致的地方。這不,來了。

王陽明晚年有四句非常著名的話,也被稱為“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對於這四句話,錢德洪的理解是,心本是無善無惡的,而意念因為帶入了個人的閱歷情緒而有善有惡;如何辨別善惡,那就要靠良知;格物的意思就是把好的東西保留,把不好的去掉,使之符合天理。

王畿的理解是:心是無善無惡的心,意是無善無惡的意,知是無善無惡的知,物也是無善無惡的物。這種解讀,類似於禪宗慧能祖師的觀點:菩提本非樹,明鏡也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而錢德洪的觀點更接近神秀的觀點: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王陽明聽了他們的辯論後,都沒肯定,也都沒否定,而是說要把他們兩種理解結合起來才能真正理解這幾句話的意思。不同資質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解讀,要讓他們都能有所收穫,不能一概而論。

王陽明的清閒日子沒過幾天,朝廷又派他去平定廣西思恩、田州叛亂。由於當地瑤族土司內部的恩怨,以及土司與政府之間的矛盾,爆發了這次民亂。朝廷派四省大兵圍剿,結果收效甚微,不得已派王陽明前去,並讓他便宜行事。

王陽明去後,給兩個叛亂的首領寫了一封信,告知他們利害關係,如果前來自首,可以免去死罪。那兩個人得到消息後又驚又怕,因為王陽明的威名他們早就知道,對著幹肯定沒有好果子吃,但放下武器,王陽明是否會放過他們呢?反覆考慮後,他們終於下定決心,帶著一幫人前來投誠。王陽明也象徵性地責罰了這兩個首領,然後既往不咎。數萬叛軍,歡呼雀躍。他們甚至主動申請為朝廷效力,但王陽明把大部分人都遣散了。一場大亂,不費一兵一卒,僅憑自己的赫赫戰功和人格魅力,就消弭於無形,不知以前大兵壓境兩年,卻寸功未立的將軍們是否會愧死!

王陽明仍然是著眼於長治久安,根據當地情況,制定政策,凝聚人心,復興儒學,興辦學校等,讓當地人心服口服。

本來王陽明平叛事宜辦理得如此漂亮,正可安守本分,不問他事。不過,王陽明本就不是一個安守本分的人,這不,他又要“越權”了。

廣西潯江兩岸,崇山峻嶺,這裡長期盤踞數萬瑤族、侗族盜賊,他們不服朝廷管束,常常下山殺人放火,搶劫剽掠,尤其大藤峽、八寨一帶最為猖獗。王陽明得知這個情況,於是決定解決這個痼疾。

大約六十年前,都御史韓雍曾帶領二十萬大軍前來進剿,不過,撤兵不久,潯州城即被攻破。王陽明此行,又會帶多少官兵進剿呢?

王陽明平定思恩、田州之後,那些盜賊都躲到深山老林裡去了。許久不見動靜,打聽到王陽明在當地新建學校,甚至遣散了軍隊,於是放心了。不聲不響中,王陽明派出了兩支軍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向賊巢,很快把盜賊一網打盡。而他動用的兩路軍隊,每路人數不滿八千!

以如此小的成本,解決了盤踞了一百六十年的盜賊,等待王陽明的又是什麼呢?

朝廷有人抨擊王陽明未經請示,擅自行動。嘉靖皇帝剛派人送來五十兩白銀,獎賞王陽明平定思、田之功,突然又聽說把大藤峽一帶的盜賊也解決了,不禁心生狐疑,加上下面小人挑撥,於是就叫人查一查王陽明到底是怎麼回事。

王陽明此時身體已經極度虛弱了,長期的肺病和長途奔波,已使他不堪重負。預感到自己時日不多了,於是他安排了當地事宜後,就上書朝廷,請準回家養病。等不及朝廷回覆,他就啟程往家趕。

可惜,還沒走到家,就與世長辭。臨終前,對弟子說,我去了。弟子哭著問他還有什麼話要說,王陽明說道:此心光明,更有何言?說罷,瞑目而逝。享年五十七歲。沿途百姓聽聞後失聲痛哭,千餘門人弟子也從四面八方前來弔唁。

不久,朝廷下旨:剝奪王陽明伯爵爵位,禁止傳播王陽明學說。

王陽明一生事功、學說被官方一掃而光。

許多門人弟子及大臣為王陽明鳴不平,他們上書朝廷,要求公正對待,但絲毫不起作用。

不過,明朝士人素以骨氣著稱。雖然朝廷頒下聖旨,禁絕“偽學”,但各地宣講王陽明心學的人風起雲湧,不可遏止。

隆慶元年(1567年),王陽明被封為新建侯,諡文成。此時,王陽明已去世38年。

萬曆十二年(1584年),王陽明從祀於孔廟。至此,王陽明成為官方認可的“聖人”。

明代文學家王世貞說:今天下好守仁者十之七八。

清代顧炎武說:以一人而易天下,其流風至於百年之久,古有之矣……其在於今,則王伯安(守仁)之良知矣。

在王陽明的故居,有這樣一副楹聯,似可概況先生的一生:

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萬人師。

2019年8月28日

��\u001f�Ys��)���\u0018@�\u0019\u001f\u0010

走向聖人——王陽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