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近枯竭的疏勒河今年却被发现在沙漠中形成大湖,西北气候在怎样改变?

潘灵聪


气候是真的变暖了!旧的天气模式被打破,新的模式在形成中。真不知道是好还是坏!?


太乙甲人cy


CCTV13报道:

在甘肃敦煌,我国最长的“倒流河”疏勒河全程再现大河西流,同时干涸消失了300余年的疏勒河终端湖——“哈拉奇”重现,形成了5平方公里左右的湖面。沿河芦苇、红柳等植被恢复生长,十几种野生动物来此栖息。湖面上波光粼粼,孕育着茂盛的芦苇丛,还有白鹭和野鸭在水面栖息翱翔,因多年缺水罕见的野骆驼在湖边已经重现。

西边的环境改变了?改变到了什么程度?事实上,西北大部分地区还是干旱,降水分布也是不均匀,西部地区面积广大,并不是每个地方都象哈拉奇湖这样。但今年的祁连山地区,敦煌附近雨水多了起来,从CCTV13报道的300年干涸的哈拉奇湖重现,可以肯定的是,这里环境正在发生改变。我们先看看疏勒河流域是怎么情况。

疏勒河发源于祁连山西段托来南山与疏勒南山之间,流经昌马盆地叫昌马河,出了昌马峡后呈放射状水系,冲积形成山前洪积平原,河流又称疏勒河,然后再折向西流,经过敦煌市北,最后消失在沙漠中,因这里干旱,哈拉奇湖干涸,图中虚线是300年前的状态,如今哈拉奇湖又重现生机。

不仅如此,整个甘肃、陕西雨水也多了起来,为什么今年整个祁连山地区降水充盈,这些水汽从哪里来的呢?

通过今年敦煌的几场暴雨来看,与这里的水汽活跃度有关,敦煌位于祁连山西端,向西紧邻塔克拉玛干沙漠,这里纬度的位置大约是40°N左右,与地中海地区纬度位置相当,从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来看,夏季北移,地中海地区被副热带高压控制,也就阻断了西风带从大西洋带来的水汽。从今年欧洲、印度等地区连续出现高温来看,赤道地区的热量向北输送,阿拉海热带气旋较为活跃,这为水汽翻跃高山提供了更多能量,而我国南疆地区南部靠近阿拉伯海,这些水汽输送到了南疆地区,受盆地内偏西风影响,向东运行,遇阻祁连山山脉,水汽被抬升,产生了降水,这是今年祁连山西部多雨水原因。

此外,今年青藏高原气温较往常提高了很多,以拉萨为例,今年出现了气温达30°C左右,而且连续5日平均气温达22°C以上,达到入夏标准,这对拉萨来说较为罕见,这意味印度洋、太平洋水汽有能力跨过高山,翻跃青藏高原,伸入到我们西北更远的地区,造成了甘肃、陕西多雨的气候。

300年的哈拉奇重现还与冰川积雪融水有关,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萎缩,融化后补给河水,才导致西北地区很多湖泊面积再扩大。

西部降水仍是不均匀状态,新疆乌鲁木齐地区今年降水并没有增多,干旱依旧,艾比湖面积还在缩小,我国西部地区大格局还是干旱,但祁连山多雨水,从这里开始,西部地区雨水也许会多了起来,生态环境会慢慢发生改变。

当然,如果是以华中地区干旱为代价换来了祁连山地区多雨。这只是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匀的表现,倘若如此,西北地区缺水不会改变,仍然是干旱。


地理纵横


我出生在新疆北疆,小时候冬天大学一晚上能下到大腿(大人的大腿[捂脸]),冬天一条几米宽的小河结冰厚度可以达到一米,可最近几年一个冬天的雪也就五十公分左右,河面也冰封不住了,冬天在变暖,而新疆南疆地区以前干旱少雨,近几年雨量却特别丰富,很多戈壁沙漠都泛绿了,我觉得原因无非是两点,一个是大的气候环境改变了,历史上也都是这样循环过来的,另一方面就是近几年的生态环境保护作用开始显现,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自然区保护等一系列措施让绿色多了起来,反向调节了气候,所以要一直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才能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聶飛都有重名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看历史上的疏勒河,其古称冥水,是甘肃的第二河,同时也是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水系之一。

但是疏勒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水草丰美的地方,也就是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至少是数年之前,这里是水草比较丰美的地方。

而在沙漠中形成的大湖,事实上是指哈拉奇地区,也就是说在北敦煌西北侧,本应该由疏勒和党两河交汇形成的哈拉其地区,也就是数百平方公里的干涸大湖。

在时隔300年之后,重新恢复宽阔的湖面,有了5平方公里的湖面。

在我国敦煌的西湖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段的哈拉奇地区,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这里确确实实曾经水草丰美之地。

这里的湿地面积一度极其广袤……湿地面积和水域面积都相当可观……

但是在历史上由于过度开发,比如说从唐代开始的移民屯田,和清朝之后上的不断进行的人口迁徙,过度使用湖水,导致哈拉奇最终干涸。

到了20世纪中期,这里甚至可以过车,被沙漠包围,没有一点点的水源了……

疏勒河甚至由于过度使用,很多河流的末尾地区都断流干涸了……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当地开始认识到了保护河流生态的重要性。

于是乎在2011年国家批准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由此开始了疏通两大河的任务,并且使得党河和疏勒河两河成功回合,最终流向了敦煌自然保护区腹地。

由此哈拉奇地区的生态开始恢复,植被和野生动物重新出现。

今年之所以会重新出现300年不见的哈拉吉大湖,要归功于今年水流持续补充和降雨量的增多,使得哈拉奇地区开始稳定地出现湖面。

这也正是人们所说的在沙漠之中湖泊的重现……

这个湖泊是疏勒河的尾端,也是疏勒河的天然防御,防御沙漠向东而来,都是有利于各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的恢复,这里如今已经开始逐渐出现了各种鸟类和野骆驼,野马等等。

但这并不能说明西北气候的重大变化,但是它能够从局部细微之处说明,我们对待生态安全的意识是越来越提高的。

也许对于整个西北的气候没有大的改变,但是对于敦煌西湖国家及自然保护区来说,这或许是一个很大的改善,可以有效遏制湿地面积的萎缩和区域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积极向好的信号。


历史好奇怪


最近正好有研究这个问题,疏勒河(其实是终端的哈拉奇)再度形成的原因、西北气候变化的特点,我来告诉你——

1.“逆流成河”

图1.如今的疏勒河

疏勒河,是我国少有的河水自东向西流的河流,又叫倒流河。全长670公里,流经青海、甘肃、新疆三省区。正因为这个机制,才导致疏勒河有机会给消失了300年的哈拉奇再度形成。

图2.央视新闻:疏勒河终端湖“哈拉奇”近300年后重现

2.西北地区年代际降水量变化

笔者研究了甘肃省1970-2011 年的降水量变化。

发现20世纪80年代甘肃的降水是最少的,400mm降水量分界线向南扩张,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总面积扩大至最大。90年代降水量显著增多,400mm降水量分界线向北移动,干旱、半干旱区域缩到了最小。21世纪前十年降水量减少,而近期,甘肃的降水量又有显著增多的趋势。

图3.如今的疏勒河已经有水鸟栖息

从这几十年的数据看,甘肃的降水量是波折向上的。

图4.甘肃省各年代各气候区面积

而刚刚提及的年降水量400mm线,不仅仅是农牧业和林业的分界线,也是是否能有效蓄水的分界线。年降水量小于等于400mm,以牧业为主,降水可蓄的效率也远远低于年降水量大于400mm的区域。

图5.甘肃省1970-2011年季节降水量变化倾向率

正是这样的变化趋势,让甘肃在内的西北地区,近20年来,有效蓄水效率提高,有利于疏勒河的蓄水。

3.人为干预

《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等治理措施的实施,也是疏勒河水量提升的原因之一。

如今重现的卡拉奇湖泊水域南北有8公里,东西宽处超过1公里,湖水面积约5平方公里。希望这样正面的变化持续下去!

图6.如今的卡拉奇已经成为野马、骆驼觅食、饮水的聚集地

参考文献:

[1]孙鹏森 ,刘世 荣 ,李崇巍 .基于地形和主风 向效应模拟 山区

降 水 空 间 分 布 [J].生 态 学 报 ,2004,24(9):1910.1915.

[2]王 智 ,吴 友 均 ,梁 凤 超 ,等 .新 疆 地 区 年 降 水 量 的 空 间 插 值 方 法 研 究 [J].中 国 农 业 气 象 ,201 1,32(3):331-337.

[3]江俊杰 ,孙卫 国.1959—207年安徽省 降水 时空变 化特 征

分 析 [J].中 国 农 业 气 象 ,2012,3 3(1):27.3 3.

[4]任 朝霞 ,杨达源 .西北干旱 区近 50年气候变化 特征 与趋 势

[J].地球科 学与环境学报 ,207,29(1):9.102.

[5]陈 豫 英 ,冯 建 民 ,陈 楠 ,等 .西 北 地 区 东 部 可 利 用 降 水 的 时

空 变 化 特 征 [J].干 旱 区 地 理 ,2012,35(1):56.66. [6]郑度,杨 勤业 ,吴绍洪 ,等.中国生态地理 区域系统研 究

[M ].北 京 :商 务 印 书 馆 ,20 08:34.

[ 7 ] 姚 玉 璧 , 肖 国 举 , 王 润 元 ,等 . 近 5 O 年 来 西 北 半 干 旱 区 气 候

变化特 征[J].干旱 区地理 ,209,32(2):159.165.

[8]王 燕 ,王 润 元 ,王 毅 荣 ,等 .近 37 年 甘 肃 省 降 水 特 征 分 析

[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9,23(4):94-99.

[9]林 纾 ,陆 登 荣 .近 4o 年 来 甘 肃 省 降 水 的 变 化 特 征 [J].高 原

气 象 ,20 04,23(6):898-904.

[1O]武 金 慧 ,李 占 斌 ,沈 中 原 .甘 肃 省 近 50 年 降 水 量 及 气 候 变

化 趋 势 研 究 [J].干 旱 区 资 源 与 环 境 ,20 08,22(1 1): 24-29.


不入流的大刘


疏勒河所形成的“大湖”是指敦煌西北部的哈拉奇湖,早在300年前哈拉奇的面积有将近200平方公里,但随着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破坏,哈拉奇湖的主要汇入河流疏勒河以及党河流量变低,哈拉奇湖最终消失,直到百年后的今年哈拉奇湖重现,不过重现原因除了与西北整体气候变化有关以外,也与人工治理有很大关系,早在2011年疏勒河的治理便提上日程。首先是全球变暖的原因,众所周知近些年全球变暖加剧,南北极的冰川都有不同程度的融化,同样疏勒河的形成也是因为积雪融化。疏勒河发源于祁连山,主要来自祁连山上的梦柯冰川、七一冰川、岗纳楼冰川等的融化,近些年这些冰川的融化速度远远高于同期,所以疏勒河的水流量逐渐增大,为河尾的哈拉奇湖注入了更多的水资源,是哈拉奇湖的水源保证。

其次是全球气候异常的原因,地球的公转速度近几年发生了变化,由以往的十年一个周期变为三年一个周期,转速改变频繁的情况下,地球上的海水因为惯性以及刹不住车,导致海水热冷调节方式改变,从而造成了地球大气层环流异常,也就是我们说的“厄尔尼诺现象”。在此现象之下我国西北地区的降水有所增加,包括疏勒河发源地祁连山,以及疏勒河中游地区的玉门、瓜州地区。最后便是人为治理的原因,有关沙漠治理的例子越来越多,比如著名的毛乌素沙漠,同样疏勒下游所在的敦煌同样展开了治理,不但对疏勒河古河道、党河等进行了清淤疏通,并在沿河地区大面积种植草木,保持疏勒河等河流的生态径流,经过近六七年的治理,哈拉奇湖终于重新出现,虽然湖面面积只有5平方公里,但相信随着生态恢复的继续,哈拉奇湖会越来越大,重新哈拉奇繁荣景象。
欢迎关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讨。


地理有意思


敦煌西湖再现,震惊世界!


据央视报道,“哈拉奇湖”重现敦煌值得关注!




敦煌西湖的消失始于人祸,止于人祸!近年来,由于大规模植树造林,恢复绿化带,改善了疏勒河流域的环境,从而促进了哈拉奇湖重现江湖,值得点赞!

我们应该合理开发,合理保护来之不易的哈拉奇湖,让曾经的沙漠重现碧水蓝天,让湖面越来越大,让它真正成为鸟类的乐园,人类的天堂——西湖!


东邪体坛泰山


据本人游历新疆戈壁滩观察,在车上偶见第四纪地层具有至少6/8层灰黄土与黑土互层,而且厚度相差无几,较为均匀。似乎表明,地球上具有短周期性冷暖变化,以及与之相应的全球性大气环流变化,导致我国西北区域的植被周期性更替变化(变化规律及周期律有待专业科学家研究认定)。这对我国北方,尤其是西北区域来说是莫大的福音。国运昌盛,人民有福!


林长松897


西北气候在变暖,变暖的同时,每年降雨量也在增多。

◎西北黄土高原。

1.先说疏勒河现象。

疏勒河位于河西走廊以及祁连山西段,发源于祁连山脉来南山与疏勒南山之间,从敦煌市北,由东向西流淌,流经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达尾闾一代沙漠地带消失,所以疏勒河又是一条有名的倒淌河,还是我国最长的“倒流河”。

◎疏勒河流经区域。

以前疏勒河留到终端时会形成一个湖泊,叫哈拉奇湖,但这个湖已经消失300多年,最近几十年整个疏勒河时常部分河道地区还会断流。

今年不仅疏勒河全线都水流充盈,而且消失了300年的哈拉奇湖竟然重新出现。



  • 最后指出一点,“疏勒”一词,最早起源于西域的疏勒国,疏勒国位于帕米尔高原。

“疏勒”也是汉人对突厥语国名的音译,“疏勒”一词延续两千年,在唐朝时“疏勒”是安西都护府四镇之一,这时的“疏勒”已经东移到喀什地区。

  • 唐安史之乱之后因为将西域和河西走廊重兵都调往中原地区,导致河西走廊被吐蕃占据,而以“疏勒”镇为代表的安西四镇,成为了大唐的一块飞地,守城将士直到有历史记载的789年,包括“疏勒”镇在内的安西四镇在四镇节度使﹑安西副大都护郭昕和“疏勒”镇镇守使鲁阳的坚持下,还在为大唐苦苦坚守这片飞地疆土。

据悉安西四镇最终是在808年前后才彻底陷落,也就是说包括“疏勒”镇在内的安西四镇在和中原失去联系之后,在大军赶赴中原之后,这些大唐将士还苦苦坚守了大约半个世纪。


苦苦坚守了大约半个世纪的安西都护府。

如今,“疏勒”这个名词继续东移,在河西走廊扎根;这个名词的背后,是一个民族开拓、进取、坚韧不拔的精神,背后更蕴藏着一个民族的崛起史。

2.先讨论变暖话题,西北这边,在乌鞘岭以东地区,差不多是11月初就开始供暖。

每个地区集中供暖的开始,证明证明这个地区已经进入初冬,温度已经开始持续在0°-10°徘徊甚至有些地区进零下。

西北这边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就是给逝去的亲人做寒衣、送(烧)寒衣,再过两天,就是立冬。以往每年到了这个时机,基本上大范围开始下雪。

但今年,前几天甘肃东部地区普遍降雨,只有岷县一地降了雪,而且很快消融,其他地方仍然还是降雨,笔者所在地昨天还是降了小雨。

岷县处于青藏高原、四川高原、黄土高原结合部,地理奇特,本身昼夜温差非常大,下雪正常。

◎西北高原地貌。

但其他地方现在仍然还只是将雨就不正常了,也就是说现在在西北地区,在乌鞘岭以东地区温度在零下—5°左右才正常,但基本上现在白天温度在8°左右。

实际上这十几年来西北这边普遍在变暖,笔者儿时,到了冬天经常西北这边普遍是埋了鞋面的厚雪,乃至埋到小腿部位,但最近几年这种厚雪已经不容易遇到。

有几个数据是,祁连山地区,1973 年至 2016 年平均每 10 年升温 0.45 摄氏度,明显高于全国和全球平均水平;需要科普一点的是,祁连山东起武威(乌鞘岭以西),基本上贯穿了整个1000公里河西走廊。


显然科学观测数据和当地民众自身感受是一样的。

3.说完变暖,再说降雨量增多。

西北地区,大抵以乌鞘岭为界,以东全是黄土高原,而且颇为尴尬的是甘肃属于黄土高原边缘地带,黄土土质疏松,也很难挖出窑洞,但黄土贫瘠的特性,却是更加显露。

所以很长时间以来,即便是夏天,也很难有植被彻底覆盖山体,也基于此,这边植树造林的难度实际上是非常大的,植完树,需要精心养护,即便如此,还是会死亡,所以基本上很长时间以来只有城市近郊或是城市中心的植树造、绿化工作最为显著——而这也是以庞大的资金来支持的。

所以在广袤的西北高原上,基本上有树的地区基本上是在村落。

但这两年,植树工作推进也颇为顺利,山脉间植被也都开始漫布。

这是因为降水开始增多,当然这也出现了一个弊端,这是笔者所担心的。

——由于降雨增多,但自然植被覆盖还是不足,植被扎根不深,而黄土本来疏松,导致一场大雨来临,雨水汇集,会在黄土表面冲击出很深的沟壑,所以塌方随处可见,往往一场大雨后在农村地区需要组织人员赶紧填路,是的,不是修路,是填路,因为路都被汇集的雨水冲开了沟壑,更为危险的是往往地面只会被吹开一个碗口大的小洞,但往下十公分、五公分就是直径达1米或更大的暗洞。

很多硬化的水泥路,表面无恙,但雨水已经在下面冲刷出很多容积很大的水洞,重车走过,非常危险。

去年笔者母亲就是遭遇到了意外——路边缘已经被雨水冲刷疏松,笔者母亲脚一落地,落脚处下陷,人掉在落在了十多米高的山坡地下,所幸山坡一路土质湿软,但饶是如此,母亲两段腰部脊骨出现裂痕。

所以西北地区正在变湿变暖是事实,当然,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为雨水量增多,但植被自然、人工覆盖率还来不及应对增多的降雨量,水土流水也很严重。

有份数据是,2018 年甘肃省降水量为近 60 年第二;同时,2018 年甘肃省植被覆盖度为近 18 年最高,戈壁、荒漠面积减少,沙漠边缘外扩速度减缓,生态环境显著恢复。而根据气候变化专家的分析,西北地区正由暖干向暖湿转型是事实,而且这一现状将持续到2050年左右。


中评中语


历史上,罗布泊是由塔里木河,疏勒河,黑河注水的,后因人类活动影响,不合理的开发,而导致塔里木河,疏勒河,黑河不能注水入罗布泊,而致使罗布泊彻底干枯,所以,疏勒河是甘肃流入新疆罗布泊河流,只是早以断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