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重林重磅原創:中國為什麼沒有日本式茶道?


今天我們講講

《茶之書》,這一次我下了功夫,想給大家帶來一些有意思的東西。我估計日本作家岡倉天心寫的《茶之書》,在茶書裡頭,其傳播率僅次於陸羽的《茶經》。

剛好我給新版本的《茶之書》寫了序,我的朋友蕭秋水買了一本《茶之書》,她告訴我”非常好看,《茶之書》根本不是講茶的”。市面上的《茶之書》有很多譯版,昨天我看了一下噹噹網文化榜和生活榜,我發現兩個榜單排在前五位的就有一本是寫茶的書,說明最近幾年愛茶喝茶的人多了起來。

周重林重磅原創:中國為什麼沒有日本式茶道?

(岡倉天心,1863-1913)


有的人把《茶之書》買回去非常失望,三萬字的書只有五千字左右講茶,那這本書到底是講什麼的呢?


《茶之書》是講東方式的審美,從我們的儒釋道,講到了空間、人,講到了茶。

有一個著名的茶梗要講講:很多人拿著《茶之書》的的日文版說,不懂日文就不要研究《茶之書》了,這就鬧笑話了。其實岡倉天心寫這本書不是用日文寫的,而是用英文。我請教了很多人,都說這本書的英文原版文字優美,甚至美國的高中教材都引用了《茶之書》的內容,他們從這本書不是學習認識茶葉,而是從這本書瞭解東方美學,這一點很了不起。

周重林重磅原創:中國為什麼沒有日本式茶道?


他為什麼用英文寫呢?他不是寫給日本人或者中國人看的,他是站在東方人的角度寫給歐美人看的。整個行為過程都是圍繞“為什麼”這個問題,告訴歐美人我們日本不是他們認為的那個樣子,就像我們一直說雲南人不是穿著少數民族的衣服,騎著大象,牽著孔雀。岡倉天心選擇茶作為切入點,告訴歐美人日本真正的情況,岡倉天心有三本非常著名的書,除了《茶之書》還有《覺醒之書》《理想之書》。

二十世紀初期,歐美人是以武力征服東方,我在《茶葉戰爭》裡談到過,大英帝國把東方作為征服的對象,馬克思說過一句很霸道的話:“他們不能再現自己,只能通過別人再現”,當年英國人入侵埃及的時候,只談對埃及的認識,壓根就不談武力有多少。


武力不重要,認知才重要。這是薩義德談“東方學”的一個核心。也是後來許多學者反駁的核心。岡倉天心是較早反駁的人,而不是一味地投奔到西方的懷抱了。我們今天之所以會被打動,也與此有關。

想想當年英國才上千人就把印度管理下來,為什麼?


我今天要講的就是,岡倉天心處在這樣一種歷史壓力下,要對西方說什麼?


《茶之書》裡他談到了許多中國的事情,比如宋朝人對待茶的理念和唐朝的人不一樣,不僅如此兩個朝代的人,他們的生命觀也不一樣。中國人在 1900S,對生活已經沒有熱情,而宋代的時候中國對生活充滿了熱情,有很多哲學思想家,很豐富的物質文明。今天我特別要說的是,為什麼宋人會喜歡梅花,喜歡苦茶,就是與高度物質文明有關。


岡倉天心說日本人為什麼保留了文明,是因為他們成功抵禦了蠻族(宋元)的入侵,保留了中華文明。

那麼宋明之學和唐朝有什麼不同。唐朝人視為象徵的東西,宋朝人在尋求的過程中更為現實。

在宋代,人們認為天地不是世間萬物反映出來的,而世間萬物本身就是天地。涅槃掌握在我們手中,唯一不變的法則就是永遠處於變化之中,讓人感興趣的是過程,最關鍵的還是經歷完成的過程。


在宋代人看來探尋生命的過程,本身就是令人神往,而不是非要得出一個結果。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我體悟到了生命,體悟到了美。而不是一定要得出一個結論。這就說明人和自然是一種結合是非常自然的,被賦予了意義。

飲茶不是一種消遣行為,而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途徑。


周重林重磅原創:中國為什麼沒有日本式茶道?

日式茶道 網絡圖片


我們今天談到的儀式感非常重要,在宋代,喝茶的時候都要在佛祖面前燒香拜佛,沐浴更衣。我以前舉過一個例子,蘇州有一個僧人,聽說蘇東坡要來了,就跑很遠過去,沐浴更衣去給他泡茶,以佛祖的名義聚集在一起。蘇東坡也在詩中表達了不僅僅在乎當時的環境,泡茶的姿勢多麼優美,而是在乎你為了給我泡茶跑了幾百里路。很多人走了很遠的路,等了很長的時間就是為了喝一杯茶,他把這種儀式感做得很足。

說到儀式感最常見的場景就是學校,上課班長一喊“起立“,大家就齊刷刷起來,一起喊“老師好”,這就是儀式感。在傳統中國,儀式感非常重要,比教什麼,學什麼都重要,所以岡倉天心談到,為什麼中國人對茶道喪失信心,就是被蒙古人摧殘,之後到了明代,我們把抹茶法丟了,而是選取直接泡茶的淹茶跑法。把宋代的那套禮儀丟了,到了清代又被滿族人淡化了,到了他那個年代我們就徹底丟掉了那套禮儀,但這一點我不太同意。

周重林重磅原創:中國為什麼沒有日本式茶道?

日式茶道 網絡圖片


他那個年代,他很有危機感,他是以中華文明的繼承者自居的,其實大部分日本人都是如此,過去網絡上流傳一篇文章,說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

岡倉天心特別強調,日本人在抹茶的時候有個茶筅,看起來起就是就是一把刷子,我仔細比較過,宋代的茶筅和今天的日本用的很不一樣,他更像一個木刷子,到了明代就演變成清理桌上的碎屑用的叫“竹帚”,而不是像日本人那樣打茶粉。

在明代有個著名的養生高手叫高濂,他寫過一本書叫《遵生八箋》,裡面寫了很多養生學和大量的茶的內容。他和屠隆在為《茶箋》做註釋的時候已經不知道茶筅是什麼?有什麼用途?所以製茶工具斷代了,朱權發明了茶灶,把茶淹起來。形成了抹茶道和煎茶道的一系列東西,這些是岡倉天心的一個觀念。

他還有個立場,他認為日本的茶道和英國的下午茶很相仿,先生和女士們的下午茶很優雅,我們的茶道也很優雅。

我前段時間談到一個觀點,中國茶東漸,在日本形成了茶道。它被視為宋代文明的遺留,茶西傳後,就形成了英國的下午茶。下一講,我講麥克法蘭的《茶葉帝國》,會專門講下午茶。日本茶道與下午茶這二者完全不一樣,日本茶道就是注重儀式感,造景、著裝、插花、器皿;在英式茶,也講究場地,但注重的是聊天的內容。

我們做的茶業沙龍就是注重聊天,李樂駿的弘益大學堂就是注重的儀式,那種穿越感很強,我第一次見尚高德老師,就是在大茗府,他穿著宋代的衣服,帶著全套的茶具,很有氣場。

我參加過許多不說話的茶會,這種形式很強的茶會叫“止語茶會”,很注重儀式感。像我這樣的就喜歡和大家交流,就搞了沙龍這種開放式的茶會。每個人喜歡的不一樣,我們可以選擇日式或者英式。

他們忽視了一個問題,明清以來中國茶遺產就是“工夫茶”,《茶經》讓我們喝茶有序規範,“工夫茶”其實是延續了這種有序與規範。工夫茶本身就是純中式的,它一直在發展,到現在全中國都在使用。

3年前我去勐庫,到茶山,當時那裡很交通落後,茶農一直喝罐罐茶,今年我去他們就開始喝工夫茶了,他們就開始喝工夫茶了,學會用蓋碗泡茶,全國各地都開始用工夫茶的泡法,工夫茶大有一統天下的趨勢。今年大家還在思考用什麼樣的方法更適合普洱茶。

岡倉天心提到,100年前近代中國茶不過是一個很美味的飲品而已,與人生理念毫無關係,中國長久以來苦難深重,已經剝奪了對生命探尋的意義,他們變得暮氣沉沉,注重實際不再擁有崇高的境界,失去了詩人與古人,青春與活力的想象。他批評說,失去了唐代的浪漫色彩,宋代的禮儀也沒有了,變得暮氣沉沉庸俗。

他這個例子就和我們當下很像,每天忙的蠅營狗苟,忙著賺錢,連坐下來喝一杯茶的工夫都沒有。想想不是很可悲麼?我經常在機場賓館廳,遇到那些家財萬貫,卻低頭匆忙吃方便麵的人,難免感慨。

《茶之書》第一部分談到,人情之飲,日本人為了改造禪茶一味,說茶樹是達摩累了,眼皮裡面長出來的,那個時候中國早就有茶了,他把茶史縮短了一大截。吳覺農在日本留學就說“你把我們中國茶史縮短了很多。”

岡倉天心最著名的一句話說“茶道是什麼?,茶道就是對殘缺的崇拜,”他在書中說“在我們明知不完美的生命當中,對完美的溫柔試探”這句話很美。

今天為什麼很多人去日本學茶道,因為學怎麼樣做止語茶會就相對容易,二是我們需要儀式感,需要這樣的美感。

第二部分談的是茶的流派;第三個部分是禪與茶

第四章講茶室,怎麼樣來佈置茶室,來自維摩詰,他說學佛不一定要剃度出家,三個榻榻米,雖然小,但可以容納一個人,也可以容納十萬人。我現在看,就不奇怪了。比如我們的茶業復興,一年也來了2000多個人。

我們每個人表面看起來要做一個大師,我們渴望優雅,但要如何面對最世俗的生活?我們每天起來就要刷牙洗臉上班。岡倉天心就說,他們每天到茶室,源於對茶的熱愛,就要把茶室每一個角落清理整齊,每個器皿也要洗的乾乾淨淨。清掃是門藝術。藝術欣賞就是建一個空間,空間很小,但是乾淨整潔,他們在茶室掛畫,並欣賞它。

周重林重磅原創:中國為什麼沒有日本式茶道?

京都待庵茶室,千利休設計 網絡圖片

他舉例說明我們到了一個小的茶室,不要煩,要和它發生關係,學會欣賞藝術,他舉了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例子,書中寫到“終有一天,伯牙來到古琴面前,他伸出一隻手撫摸琴身,彷彿騎士在安撫野馬一般,隨後伯牙撥動琴絃,開口唱起世紀自然高山流水,霎那間梧桐木的所有都湧現出來,又一次春天的香檀氣息在枝葉間留戀,又一次四濺的瀑布沿著峽谷紛紛落下,對著含苞待放的花朵展開笑顏,轉眼間又聽見恍恍惚惚的夏日之聲,蟲叫、蟬鳴,細雨朦朦······一個琴聲裡面把四季景物做了一個再現。”

我們喝茶也是如此,春天喝茶是什麼感覺、夏天又是怎樣,四季帶來的不同感覺,藝術層面我們來和他發生關係,很大層面和我們的情操有很大關係。茶從一開始作為藥飲的植物,慢慢的變成了和儒釋道相關的,那是我們的認知行為導致的,因為我們聽得懂它是這樣的,我們才會有這樣的藝術欣賞,

茶道本身培養了我們卓越的鑑賞力,讓我們在這個過程中提升了精神境界。所以說,每個人的習慣和經歷都會形成一種特定的認知模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一個大師。所以我們所有的行為都是為最終目的做鋪墊的,茶也是、花草都是。

第六部分花道,他也談到我們如何在花道中提我們的鑑賞力。

第七部分,也是我談的最多的一個部分,茶道大師千利休之死,很多讀者在讀到這一部分都哭了,豐臣秀吉把千利休賜死。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中國人沒有日本人的茶道?

剛剛我們談到了茶道,著名學者孫機寫過《中國古代物質文化》,他94 年寫過一篇文章,他說中國為什麼沒有日本茶道,是因為中國和日本歷史背景不一樣,對茶的看法不一樣。他把中國茶理解成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物質關係,他把茶理解為一個物質,不把喝茶當作一個宗教行為,他還舉例,茶神陸羽,在唐代生意好的時候被人供奉,生意不好的時候被當成茶寵澆開水,他就舉例茶神天天被澆開水,在日本看來是不可能的,中國人實在是太實際了。

孫機的學生叫揚之水,她談到我們今年的雅生活,琴棋書畫詩酒茶不是從哪裡來的,而是原本我們就有這樣一種生活方式。中國傳統的雅生活就是琴棋書畫詩酒茶,羅胖振宇提出的消費升級,就是把柴米油鹽醬醋茶升級為琴棋書畫詩酒茶。

中國第一種雅生活是讀書,有錢的人才買的起書,讀書悶了就有了撫琴、最後有了棋、所以有錢人讀得起書、懂音樂、智商高、有才、加上一壺茶,中國古代的生活就形成了,到了晚清茶館變成了青樓,現在茶館變成了打麻將的場所,所以現在我們要從恢復傳統,

很多人談把茶館恢復就是恢復東方美學,我也是這樣認為。

岡倉天心的《茶之書》為什麼那麼火,他其實談的是一種文化的消失,刺激了東方也刺激了西方,告訴西方人我們曾經有很多好東西,我們才是文明人。西方國家最優雅,紳士淑女誕生地英國,不也在下午茶裡找到文明落腳點麼?

那中國為什麼沒有茶道,是因為文明的丟失,從蒙古的入侵到滿族入關,打亂了秩序。人民的生活不安穩,就不可能有心思坐下來喝茶,到了明代“茶筅”都消失了,文化傳統丟了。

周重林重磅原創:中國為什麼沒有日本式茶道?

侘寂風格的茶碗,16世紀 網絡圖片

現代,很多人隨口就談“匠人之心”、談工藝,有用嗎?我們讀《茶之書》,其實很冒險,裡面文字優美,但我們也會不安,在東方美學看來,茶已經不是一種飲料而是一種東方文明,過去我們對這本書的褒貶就是在這裡

今天我們談的第二個問題,我們中國為什麼會有日本茶道,我們談“茶文化”,日本人說日本茶道源於中國,錢鍾書說日本茶道是,“東洋人弄的茶道太小家子氣,”比如茶道就是喝葉子的沫子,錢鍾書喜歡立頓的袋泡茶,回到中國喝不到,就和楊絳就喝滇紅和安徽紅茶拼配出來的紅茶,說到拼配是從英國人在印度種茶搭配各種調料製作出英式紅茶,而很多人所謂的正山、純料所指的拼配就不是一個概念。

梁實秋寫《喝茶》,開篇就寫我不善品茶,不懂《茶經》,不懂道,整個貫穿其中,最後談到工夫茶中的火爐距離七步,他很怕說錯,小心翼翼。周作人有篇文章談吃茶,說徐志摩談到日本茶道,茶道就是忙裡偷閒,苦中作樂。他讀過《茶之書》這本書,還為這本書寫了序言,序言就講30年代出過《茶之書》,他為了寫序言把岡倉天心的三本書都細讀。最後得出一個結論,為什麼中國沒有茶道呢?因為中國人對道和禪沒有深入瞭解,所以沒有宗教阻礙了茶道的誕生,茶道是宗教的行為,所以中國人太世俗了。

中國沒有階級,而茶道這樣的風雅之事在日本高端的階層才有,受到禪的影響,表面看周作人的這種觀點說的通,千利休就是為豐田秀吉泡好茶,就出名了。更早的,榮西和尚也是用茶治好了將軍的病,但在中國也難道不是這樣,陸羽寫《茶經》難道不是得到了權貴的支持猜得以推廣?宋代更是,連皇帝都參與了茶推廣,所有的精緻都是士大夫的玩法,那為什麼到了民國這些風雅之事就沒有了,人們開始喝袋泡茶,周作人喝茶都被人罵,大家可以參考我們的著作《民國茶範》,所以我覺得不成立。

茶的第一個屬性就是藥理,第二個是通靈,第三個是心境,所有人喝了都很愉快,最後才是飲品。民國時期的人,錢鍾書、周作人都去留過學,同期的岡倉天心用英文寫《茶之書》宣揚茶道,鈴木大拙向西方人宣揚禪宗,著名的蘋果之父喬布斯就是鈴木大拙的信徒,家裡只有檯燈,鈴木大拙的存在注主義影響了很多西方人,所以這兩個日本人很了不起,還有我的偶像村上春樹,他是當下對世界影響很大的日本人。這三個日本人一個談茶、一個談禪,一個寫小說,而我們沒有這樣的人物。

100年前懂英文的日本人積極的向西方介紹東方的文化,這三個人對話西方,我們也對話西方,但中國似乎從西方搬來的更多,忘記了輸出。現在,難道我們不該反省反省?現在談一帶一路,也許是說茶最好的時機。

精彩內容有好禮相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