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可以快速理解plc逻辑思维?

守护197317775


怎样可以快速理解PLC逻辑思维?

PLC逻辑思维也就是控制逻辑和控制顺序的理解,这也是学好PLC的关键!

PLC指令的认识

无论是梯形图还是电气原理图,想要搞清楚这张图所要表达的含义,必须要搞清楚图中所画出来的指令或者图示表达出来的含义,想要搞清楚梯形图的控制,先要搞清楚指令的含义。

PLC中的指令还是比较多的,如果是初学者,建议买本书从头开始学起,从最基础的几个软元件开始,M辅助继电器、T时间继电器、C计数器等等,接着去学习SET指令、MOVE指令等等。从复杂到简单慢慢的把这些指令的控制情况摸清楚拿到梯形图以后,就能够明白梯形图图所要达到的控制要求。

PLC的控制顺序

PLC的控制顺序和普通电路控制顺序是不同的,普通电路控制顺序中有可能是几个继电器一起得电,也就是并联的情况,而PLC的控制顺序全都是串联的情况。

梯形图也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来达到控制的目的,PLC是一行一行进行工作的,如果在前一行中有某个元器件出现异常导致没有输出,后面的程序也就无法再进行下去了。

控制要求

前面的学习就是为了可以独立编写梯形图,让PLC达到控制要求,所以在拿到一个控制要求以后,要理解其中的意思,并且能够根据控制要求选择合适的元器件和指令。

在编写指令的时候要注意互相保护,比如最简单的起保停,指令之间要有互相保护互相牵制的作用,这一点和普通电路相似,不通电通路中也有限位保护和自锁互锁等等。

总结

理解PLC的控制逻辑其实并不难,主要是前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前面也讲过很多遍,想要入门PLC,先从基础电工知识学起吧。


电气小行家


我认为所谓快速理解PLC逻辑思维,就是能快速地看懂PLC的梯形图,对于如何能快速地读懂PLC梯形图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要理解PLC的逻缉思维首先要明确PLC的工作过程与传统继电器工作过程的区别。虽然PLC是诞生在传统继电器基础之上的,但是它们两者的工作过程还是不一样的,传统继电器控制是“并联”的关系,也就是说当按下按钮时其继电器线圈都会同时得电,而PLC工作时是接“串联”方式进行的,它是逐行对每个元件的工作状态进行扫描,对应的线圈并不是同时动作,因此这两者的区别在看梯形图时要注意。



其次是要懂得PLC外设的工作过程,由于PLC是由软件与硬件相互协作才能完成整个控制过程的,因此要能迅速看懂PLC的梯形图程序对所控制的外部元器件的工作原理要理解,比如按钮、各种传感器、限位开关、伺服电机与编码器等这些要懂其原理有助于对PLC梯形图的快速理解。



再次要明白PLC的梯形图每条指令的特点,由于PLC的指令相当丰富,特别是对常用的指令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并能对一些具有功能的程序块做到举一反三。比如我们很熟悉的正反转可以用基本指令实现,也可以用步进指令实现,又可以用功能指令或者功能块指令实现。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快速理解PLC的编程控制思维。



最后能够根据控制工艺绘制出控制流程图,如果有流程图我们最好先看流程图,这样有利于对控制梯形图的理解,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这样说,若能快速的读懂梯形图从一定程度上也就理解了PLC的控制逻辑思维。另外我们还要多阅读别人的程序,多看多写方能做到熟能生巧。



以上是我在学习PLC时所得的感悟,希望能给予学习这方面的朋友有所帮助,敬请观注电子及工程技术!


电子及工控技术


怎样可以快速理解plc逻辑思维

plc的逻辑思维最根本的由其控制的设备工艺流程决定的不是凭空想出来的,主要通过plc程序与其外围电路来实现。所以想要快速理解plc的逻辑,首要的任务就是认识设备的运转过程,控制对象如有哪些电机,电机的种类如普通三相异步电机、步进电机还是伺服电机,这些对象之间的工作和逻辑顺序是怎样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设备操作手册来认识。

设备的工艺要求决定了plc电气元件的选型以及程序的编写,其中电气元件我们可以通过控制配电柜来观察,主要的有plc的型号、控制对象的一些继电器(中间继电器、接触器等)、电机驱动器(变频器、伺服驱动器等)、模拟量传感器、开关电源以及一些按钮开关、限位开关等输入信号。如果想要详细的了解所有的电气元件、具体型号以及布线图则需要查看图纸,里面的有原理图和各种报表会显示。这些东西都是我们能够直观看到的,它的功能和控制效果也是清楚的,而plc的程序则是不能直接体现出来的,必须通过编程软件进行查看,对于程序的解读首先要认清楚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最好选择源程序里面带有注释比较好理解。

所以想要快速理解一个plc控制系统的逻辑思维,工艺流程、电气元件和plc程序这三种要紧密结合,拿任何单独一项去理解都很费劲的。


工控人


你好,我做PLC编程十多年了给你些建议。逻辑思维培养。先从理解电路图开始吧。先学会看图纸实际操作一下。PLC实际也是电路控制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