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爾諾貝利事件為什麼會聞到空氣中有金屬味道?

甲雞苯餅乾


1986年4月26日凌晨1點23分,位於烏克蘭境內普里皮亞季附近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四號反應堆發生了爆炸。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核電站自1954年在前蘇聯建成以來的首次大爆炸,不過不是核爆炸,而是反應堆功率短時間失控暴增以後,產生了大量蒸氣,高壓蒸氣超過一回路極限後導致的蒸氣爆炸。

雖然是蒸氣爆炸,但是由於當時蘇聯反應堆並沒建設安全殼,這就相當於在普通的廠房中,建設了一個核反應堆,高壓蒸氣引發的爆炸輕鬆突破了普通廠房的頂蓋,攜帶著一回路中大量的放射性物質進入空中,隨著大氣開始運動散播。

事故由於恰好發生在五一前夕,當時普里皮亞季市以及基輔市正在準備五一慶祝活動,核電站運營管理者也並沒有將事故的真實嚴重程度向上彙報,只是說發生了普通火災,附近居民也沒撤離,如果說事故發生是設計和運行操作失誤造成的,瞞報甚至欺騙監管機構這就是核電站管理以及監管混亂的直接表現。

隨後幾天,還未懂得撤離的附近居民開始覺得嘴裡有金屬的味道。這些金屬味主要是I131和Cs137的味道。

碘131和銫137都是人工放射性元素,是核裂變反應過程中的一種中間產物,當事故發生後,放射性的碘131就會以有機碘以及碘單質的形式進入到空氣中,隨著空氣傳播,含有銫137的粉塵也會隨著空氣傳播,如果被吸入體內後附著在口腔中,就會感覺有金屬的味道。因此核電站應急物品中就有碘片,必要時提前半小時服用,使甲狀腺提前碘飽和。

圖釋:碘片

除了碘131,還有鍶90,在切爾諾貝利事故後也釋放出了鍶90,不過鍶90 釋放量較少,傳播的並不是很多,只有離核電站幾公里範圍內可能吸入鍶90.

今天的科普就到這裡了,關於防護碘131的方法,下期詳細講解。


核先生科普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事故是人類永遠的痛,特別是看到事故介紹的時候說當地的居民在核電站爆炸之後嘴裡有金屬的苦味,你就可以知道這次爆炸波及的範圍有多廣。

那麼這個所謂的嘴裡的金屬味道是怎麼來的呢?包括以下的幾種可能:

1,這是碘131的味道。

碘131是一種碘的同位素,這種放射性元素會在核反應中大量生成。伴隨著核反應堆的爆炸,這種元素會飄散到空中,通過人體的鼻子、口腔進入到你的身體裡面。而這種元素會有金屬味。

之所以經歷了核輻射之後要吃碘片,就是大量攝入無放射性的碘元素,從而防止這些放射性碘元素被人體吸收從而造成長久的傷害。

2,這是血液的味道。

由於空氣中強烈的放射性,人體細胞會被損壞,包括人的口腔細胞,從而出現輕微的牙齦出血、口腔出血,而人的血液實際上也是帶金屬味的(血液中含有鐵),自然會覺得嘴裡有金屬味。

有一些經常在醫院放射科長時間工作的醫生也表示偶爾會覺得嘴裡一股金屬味,就有可能跟這種口腔粘膜的出血有關。

3,其他的一些金屬元素。還有人說這是反應堆爆炸造成一些諸如鉛、硼、銫之類的物質飄散到空中,但是我沒有找到相關的資料,所以只是表示有這一種可能。

最後,真的要感謝那些在事故中拼命搶險的消防員,他們很多人都因為輻射失去了生命,但願切爾諾貝利這樣的事故永遠不會再發生吧。


航小北的日常科普


其實是自己血液的味道,血液中本來就含鐵。因為當時收到輻射後,身體內各處的毛細血管已經開始出血了,包括自己鼻腔。到後面能肉眼看到血液滲出。


我是何導演


鉛是一種熔點非常低的金屬 (327攝氏度),投下之後接觸高溫核燃料就會融化,


來日可期210652180朝


好像是碘131的味道


正在施工


空氣被輻射電離以後,離子的味道。


看不見自己的鏡子


這有什麼奇怪的。

高溫下金屬也會蒸發,彌散在空氣中。剛爆炸時,建築中的金屬都被氣化/離子化。為了降溫,投擲了5000噸的硼砂,後期為了阻擋輻射,又覆蓋了鉛層。

想了解金屬的味道,站在電焊機旁邊就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