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嘲笑哄搶雙黃連的父母

這個春節其實很考驗家庭關係。

可以說,一大批年輕人已經很久沒有跟自己的父母長輩共處一室那麼久了。

而且還是不讓出門,長時間共處一室的情況。

與之同比增長的,是網絡上關於中老年人的段子。

從不願戴口罩,到花式戴口罩。

「以前轉發養生文的是他們,今天不願戴口罩的也是他們」

「之前不願戴口罩的是他們,今天哄搶雙黃連的又是他們」

很多人,提起父母,語氣都是有些不屑的。

老土、落伍、保守、刻板、死腦筋……就像《囧媽》描述的那樣,令人窒息。

我們常說父母不理解自己,不體諒自己;

可是換位思考,我們又真的理解他們嗎?

《我痴呆了,請多關照!》

ぼけますから、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

別再嘲笑哄搶雙黃連的父母

如片名所言。

這部紀錄片的主角,是一位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的母親。

記錄了她老年生活的點點滴滴。

本片的導演,也即拍攝者,是兩位老人的女兒,信友直子。

她本是在東京電視臺工作的一位導演,在2014年母親確診為阿茨海默症患者之後,便放下東京的工作,回家照看父母。

並用手中的攝影機,拍下父母四年間的日常生活。

別再嘲笑哄搶雙黃連的父母

片中幾乎所有的鏡頭,都是女兒手持攝影機跟隨著父母拍攝的。

別再嘲笑哄搶雙黃連的父母

別再嘲笑哄搶雙黃連的父母

兩位高齡老人之間相濡以沫白頭到老的情感,也是令人只羨鴛鴦不羨仙了。

別再嘲笑哄搶雙黃連的父母

兩個老人家在恩愛得牽手呢!

雜亂的家裡,日常的街道,都是最普通的場景。

搖晃的畫面,貼近的特寫,不甚講究的構圖,畫裡畫外的直接對話。

不煽情,不做作,配上平穩又戳心的旁白,將老之艱難的生活圖景直觀地呈現出來。

別再嘲笑哄搶雙黃連的父母

儘管冷門,但獲得很高評價。

別再嘲笑哄搶雙黃連的父母

阿茲海默症,是一個逐漸顯現的過程。

在被確診之前,母親已經表現出一些病狀。

比如在街上見到回家的女兒時,一時竟然沒有認出她來。

別再嘲笑哄搶雙黃連的父母

相見卻不相識。

養育了自己半生的母親,有一天卻突然對自己說「你看起來很眼熟」。

聽來令人萬分心碎。

確診之後,母親的反應很消極。

總是覺得自己沒有問題,不需要幫助。

別再嘲笑哄搶雙黃連的父母

但隨著病症越來越嚴重,她的生活自理能力也不受控制地越來越差。

開始時只是走路會覺得很累。

別再嘲笑哄搶雙黃連的父母

後來發現自己起不了床。

別再嘲笑哄搶雙黃連的父母

會突然無理地發脾氣,摔打家裡的東西。

別再嘲笑哄搶雙黃連的父母

有一天左眼被撞得整個紅腫,自己卻根本不記得發生了什麼。

別再嘲笑哄搶雙黃連的父母

儘管病情已經不容樂觀,可母親還是不願意讓女兒過多操心,每當女兒提出想要幫忙時,她都很抵抗,硬撐著也要自己做。

母親不願給女兒添麻煩,父親也是如此。

女兒提出想辭職回家照顧母親,父親堅決不同意,反覆表示自己可以顧好家裡。

別再嘲笑哄搶雙黃連的父母

可年邁的父親明明也難以顧自己周全。

聽力的退化,走路時佝僂疲憊的身軀,都表明他的精力已經非常有限。

別再嘲笑哄搶雙黃連的父母

走路時要給自己打氣的父親

母親得病之後,父親年老之後,他們對生活失去把控力的失落感和悲傷情緒,都被清晰地表現了出來。

比肉體衰敗更殘酷的,是意志的折磨。

父母儘管已經年邁,但也有強烈的自尊心。

他們不想麻煩任何人,害怕自己會成為身邊人的負擔。

甚至是痛恨自己作為累贅的感覺,痛恨自己心有餘而力不足的難堪現狀。

別再嘲笑哄搶雙黃連的父母

患病之前的母親,性格樂觀開朗,是一個擁有很多朋友的「社交達人」。

心靈手巧,女兒小時候的衣服都是她縫製的;

還是個頗通書法的藝術家,曾經獲過知名大獎,被女兒稱為「母親的高光時刻」。

別再嘲笑哄搶雙黃連的父母

作為妻子,她把整個家打理得井井有條,一磚一瓦一碗一勺,都瞭然於心。

燒出的菜餚也是一等一的好吃。

別再嘲笑哄搶雙黃連的父母

作為母親,她對女兒的關愛和陪伴更是毫無瑕疵。

導演在45歲時曾被診斷出乳腺癌,母親不離床榻地細心照料她,給予她最好的鼓勵,支撐著女兒熬過了手術。

別再嘲笑哄搶雙黃連的父母

可是一病萬事枯,忽然連照料自己都成了問題,這讓一輩子獨立自強的母親感到痛苦。

對自己無能的痛恨,對給別人添麻煩的自責,對衰老和疾病的憤怒,讓母親產生了強烈的自我厭惡。

她總是發脾氣,總是突然落淚,既有疾病的影響,也是對人生無可奈何的悲哀。

別再嘲笑哄搶雙黃連的父母

母親如此,父親也是如此。

他曾是一位公司的會計,支撐全家的經濟來源;

業餘還是個文學愛好者,空暇時間時常讀書唸詩,生活充實。

曾經,他是女兒的最大靠山;

如今,他卻也不得不依賴女兒的幫助和支撐。

別再嘲笑哄搶雙黃連的父母

人生短暫,美好年華一晃而過。

兩位老人在遲暮之年,因為疾病的入侵和體能的衰弱,都真切地感受到生命一點點從指縫間流走的悲傷與無力。

柴米油鹽 半輩子

轉眼就只剩下滿臉的皺紋了

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

生兒養女 一輩子

比起死亡,清醒的痛苦更為傷懷。

在照顧生活不便的長輩時,我們總是想當然地給予他們物質的支撐。

卻常常忽略了他們心理和情感上的撫慰需要。

別再嘲笑哄搶雙黃連的父母

阿茨海默症、中風、白內障、高血壓...衰老和疾病在對老人的身體攻城略地時,也在侵蝕著他們的內心和精神。

生理與心理的長期折磨,難免會導致產生氣惱和愧疚的複雜情緒。

就像我們曾經面臨成長的煩惱與徘徊,需要經歷長久的叛逆與陣痛;

對於父母而言,接受人生末端上的不堪,接受衰老和疾病的無力,其實也需要一個過程。

別再嘲笑哄搶雙黃連的父母

但很多人,對此並不理解。

甚至苛刻以待。

目前相當一部分的聲音,傾向於把老一輩塑造得很「壞」:

斤斤計較、貪得無厭,甚至無限制剝削子女。

別再嘲笑哄搶雙黃連的父母

《都挺好》劇照

無可否認,這樣的現象確實存在。

但並不能代表全部,更不能就此成為全體老年人的標籤。

有句俗話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輿論的熱點往往更容易偏向於傳播壞消息。

我們習慣於把一個群體的「惡」放大,更樂意去苛責別人,而缺乏足夠的同理心與同情心。

所以網絡上會有「父母皆禍害」的群組,有聚眾罵爹媽的「熱鬧」;

卻鮮少見到「我父母真棒」的熱門話題,或「爹媽誇誇群」。

最近也是如此。

從不戴口罩,到搶購雙黃連,網絡幾乎清一色都是集體炮轟父母為代表的中老年人。

但試問,在疫情信息全國公開之前,有多少年輕人戴口罩了?

你反駁,之前我不知道啊,一知道事情的嚴重性就戴了。

是啊,但你父母也不知道啊。

你繼續反駁,可我跟他們說了他們也還是不戴啊。

對啊,因為他們缺乏足夠的信息來源,不刷微博不刷豆瓣不刷朋友圈,情況瞭解不多不全面只有你的一句提醒,所以沒有上心啊。

捫心自問,說爸媽「不聽話」的人,有多少是認真地、耐心地、仔細地進行有效溝通了。

還是三言兩語說不通後就開始不耐煩,轉頭就跟朋友吐槽,上網絡寫段子寫帖子嘲笑甚至攻擊父母。

然後看到別人點的贊,還內心美滋滋。

雙黃連哄搶事件當然是個笑話。

但可笑的真的是去連夜排隊的中老年人嗎?

不。

這回可不是亂七八糟的營銷號,不是來路不明的養生節目,而是權威媒體所發佈的公開信息。

他們信了,並不是他們的錯。

而是信息發佈者的錯。

退一步說。

他們火急火燎地去搶購,是隻為自己麼?

你有沒有想過,這些瘋狂搶購的父母們,有一部分原因,是為了你。

是想在你過幾天離家返工的時候,往你行李箱裡儘量多塞兩包。

他們不知道怎麼網購,不知道怎麼搶單,只能用最質樸的辦法,連夜去排隊。

為人子女,你此時該做的,不是嘲笑,不是輕蔑。

而應該是更加耐心溫和地解釋清楚:

「爸,媽,雙黃連咱沒病的時候不能瞎吃,反而傷身。」

「雖然是買多了,不過也沒關係,下回要是感冒,也可以留著吃。」

溝通是相互的,當我們指責父母的時候,偶爾是不是也該反思自己的表達方式是否合理。

魚叔不是要給誰洗地。

冥頑不靈的人總歸是有的,但也總歸是少數。

更多的是,是標籤之下的無辜者。

對於老一輩人,年輕人本就該多抱有些善意。

他們信息來源少,知識面窄,或許文化程度也不夠高。

他們被這個迅速發展的時候甩在後頭,追不上,也不知道該怎麼追。

他們本就無奈、焦慮,應付衰老、病痛,還要遭受年輕一代大量的指責和嘲諷。

這樣的壓力下,因此生髮出氣惱,憤怒,甚至自暴自棄,都是情有可原的。

但很多人只看到結果,然後一股腦把責任都推給了他們。

常聽說人抱怨,「我都這麼大了爸媽還把我當小孩。」

要魚叔說,這番話也可以反過來。

「爸媽都這麼大了你還要求他們不能犯錯。」

我們一邊高喊著打倒父母的權威,一邊又在洋洋得意地建立自己的權威。

子女當然有自己的生活,要開拓自己的路。

只是在往前奔跑的時候,也留些時間、花點耐心。

等等那些還在原地,嘴上說著「你去忙吧不要你陪」,實際一看見你就兩眼放光火速做出一頓滿漢全席的父母長輩們。

最近大家都宅在家裡。

天天抱著個手機喊著無聊、無趣、沒事幹。

卻可能忽視了背後看著你玩手機,不知該如何開口與你聊天的父母

他們怯怯地問你該怎麼開通手機支付,憨憨地翻來覆去記不住操作。

如果你表露不耐煩,他們便不敢再問了。

可當年你連吃飯都還不會的時候,他們可是一次次把你打翻的碗筷收拾起來的啊。

別再嘲笑哄搶雙黃連的父母

為什麼常說人往往是自己做了父母才懂得自己父母的難處。

因為在此之前,我們可能連「無私」兩個字到底是什麼,都還無法真正理解。

子欲養而親不待。

長輩們當然願意等子女,但時間和疾病不會。

別再嘲笑哄搶雙黃連的父母

別再嘲笑哄搶雙黃連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