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城區“1+4”警務模式探索基層社會治理新實踐

2019年以來,朔城區以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目標,以“治安與治理協同,警務與服務相融”的頂層設計理念為牽引,按照“高站位謀劃、遞進式創建、全域化推進”的工作思路,探索形成了“以黨建為統領,一站多效、一網覆蓋、一警三員、一呼百應”的“1+4”警務新模式,有力地提升了全區基層社會治理水平。2019年12月8日,由人民網與中央黨校社會和生態文明部聯合主辦的2019年全國“創新社會治理典型案例”評選結果揭曉:朔城區“1+4”警務新模式獲評20個優秀案例。

為啥要實行“1+4”警務新模式——

朔州市是一個僅有30年曆史的年輕城市。作為朔州市的主城區,朔城區轄11個鄉鎮、4個街道辦事處、280個行政村、54個社區,總人口52萬人。基礎相對薄弱,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明顯滯後於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也明顯落後於我國經濟發達城市和地區。

主要表現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處於攻堅期,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壓力較大,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各種不穩定風險因素相對較多;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量“城中村”居民房屋拆遷並搬入單元樓新居,鄰居之間串門的少了,參與公共事務的少了,基層社會治理能力、治理水平與現代化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群眾對治安安全、平安建設的期望值和需求不斷提升,亟需探索一種適合實際發展的社會治理模式,充分調動廣大群眾主動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如何激發基層活力,推動基層自治成為一個新課題、新挑戰。朔城區以創建“楓橋式公安派出所”為載體,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為總目標,探索在全區城市派出所推行“1+4”警務新模式,依託距離群眾更近的警務工作站(室),通過治安與治理協同、警務與服務相融,不斷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系,推動完善社會治理機制取得新成效,解鎖提升基層社會治理能力新密碼。

怎樣實行“1+4”警務新模式——

堅持高站位謀劃、遞進式創建、全域化推進,搞好頂層設計,實現基層社會治理從群防群治到共建共治共享

朔城區成立了由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任組長,各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工作領導小組,並設立領導小組辦公室,切實加強對基層社會治理工作的組織領導和日常協調指導,堅持高站位謀劃、遞進式創建、全域化推進,讓“1+4”警務模式這枝基層社會治理的創新之花在塞上綠洲綻放。

“1”就是“以黨建為統領”。堅持黨建統領,夯實創新發展基礎,置穩警務“壓艙石”,傾力打造敢擔當、勇創新、善作為、好口碑的新時代基層警隊。

“一站多效”,就是延伸基層警務職能,把警務工作站(室)打造成集矛盾調解、戶政服務、治安巡防、社區消防等職能為一體的“家門口的派出所”,實現警務效能“最大化”。以位於市區、城區中心的北旺莊派出所為例,該所充分發動法律工作者、心理諮詢師、新聞媒體記者、擅長群眾工作的退休人員,甚至息訴罷訪的老上訪人員等多方力量,與32名法律實務工作者和優秀心理諮詢師組成調解員人才庫,實現當事人自主選擇調解人員接受調解。在已建成的警務工作站設立戶籍業務辦理窗口,並配備24小時自助辦證機,真正把警務工作站建成群眾家門口的派出所、眼跟前的服務站,極大地節約了群眾的辦戶辦證成本。

“一警三員”,就是在警務工作站的人員配備上,充分調動可用資源,形成“社區民警+治安協管員+矛盾調解員+全科網格員”的“一警三員”模式,落實“五清五報”制度,即“人口信息清、房屋戶數清、物件設施清、場所情況清、問題訴求清,報違法、報可疑、報隱患、報動向、報結果”,紮緊轄區“平安不出事”的籬笆牆,實現了隱患排查常態化、日常守護常態化、護校安園常態化,為守護平安提供有力支撐。例如結合部分村、小區孤寡老人獨居的情況,要求“一警三員”暢通聯通渠道,落實獨居孤寡老人“兩天必見面”要求,兩天不見面就需要上門問候,日常守護常態化讓警務服務更務實、更貼心。

“一網覆蓋”,不僅是互聯網的全覆蓋,更是平安守護和高效服務的全覆蓋。充分應用科技化、智能化、智慧化手段,全力完善“一張網”,全面紮緊抓牢基層社會治理工作。一是視頻監控“眼對眼”。有效整合轄區所有社會監控與天網監控,構建立體化防控體系,採取“探頭站崗、視頻巡邏”的“天眼對人眼”方式,擴大巡邏面,織密立體智能防控網。二是網上服務“面對面”。全面推行“互聯網+”工作模式,警務工作站民警藉助微信平臺,建立便民利民業務諮詢群、群防群治群等,向群眾提供“掌上服務”。三是掌上辦理“點對點”。全面落實“一網通一次辦”便民措施,指導群眾通過手機終端辦理涵蓋居民日常所需的各項審批服務事項。

“一呼百應”,就是在原有綜治網格員基礎上,組建全科網格員隊伍,構建派出所與轄區企事業單位、街道社區、廣大網格員和志願者警政聯勤、警社聯治、警民聯動新格局,變派出所在“打防管控治”中單打獨鬥為全社會共同參與“一呼百應”。依託派出所警情受理平臺,有效整合轄區行政、企事業單位,創新思路,主動協調,按照轄區“1個單位選出1名網格長、3-5名網格員”的思路,組建一支素質過硬的全科網格員隊伍,參與非警務警情處置工作。屬於警務類和8小時工作時間以外的警情由派出所民警出警,非警務類警情則通過“釘釘群”向全科網格員發出指令,由全科網格員按網格劃分進行現場處置。

“1+4”警務新模式效果怎麼樣——

基層社會治理理念真正轉化為實際舉措和效果,全區治安形勢持續向好,刑事、治安案件的發案率呈連續下降趨勢

通過警務“1+4”模式的推廣應用,通過“治安與治理協同,警務與服務相融”的實踐,為社會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全科網格”的探索,更是讓多方共同參與社會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又上了一個新臺階。警政聯勤、警社聯治、警民聯動的實踐,推動共建共治共享模式在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進一步增強了全區社會治理工作合力。此其一。

其二,提升了平安建設水平。“眼對眼、面對面、點對點”的落實推廣,推動了立體化治安防控體系逐步健全完善,進一步提升了全區社會治安防控整體效能和水平,全區刑事、治安案件的發案率呈連續下降趨勢。去年1-11月份,全區刑事類警情同比下降16.2%,尤其影響群眾安全感的“兩搶”案件發案同比下降59.3%,其中,搶劫發案下降79.6%,搶奪發案下降47.7%,盜竊案件發案同比下降19.3%,社會治安形勢持續向好,群眾的安全感明顯增強。

三是提升了群眾滿意度。通過警務工作站的陣地前移,有效調動了廣大群眾參與治理、維護治安的積極性,也拉近了警務服務與群眾的距離,便民利民的同時,最大程度地實現了安民樂民,升級了服務理念,提高了群眾的滿意度。去年1-11月份,全區三級綜治中心接收矛盾糾紛類、治安問題類、利益群體信訪訴求類以及其他類綜治事項共計11152件,已辦結11059件,辦結率99.2%,有效將各類風險隱患及時消除在萌芽狀態,維護了全區社會安全穩定。

本報記者 任永亮 本報通訊員 邊雲芳 黃愛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