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的临时工还有希望等到同工同酬吗?

bsdjfb


如果真有同工同酬的那一天,我说如果。那也就是你们被找茬解聘的时候了,谁家还没三五亲戚啊。



最笨人傻


我就是临时工,想同工同酬基本上就是做梦,临时工事情做的最多,钱拿到最少,正式工安排楼上办公室做后勤,上班玩手机可以偷溜回家煮饭、接送孩子,临时工在窗口单位一个萝卜一个坑的上班,正式工什么钱都可以发,临时工就设置什么考核名目,像旧社会地主一样,想尽办法压榨劳动力还不想给你钱的那种,正式工请假可以随时请,我们临时工请假还要从年休假里面扣除,多出来的假还要扣钱,这个世道很多不公平,也没有地方可以倾诉


云淡风轻858


临时工,你就别想了,我这正式工都不能做到同工同酬,同一工作岗位,早来的工资底,后来的工资高,学历一样,工资几年从没涨过,后几年招工肯定比前几年招工工资抬高了,可前面的工人心里不舒服啊,公司还不让互相打听工资待遇


猫姥姥


事业单位临时工有合同工、公益岗、临时性聘用人员和劳务派遣人员四种,前三种均为单位聘用人员,后者则由单位委托劳务派遣机构招聘人员,与用人单位没有人事劳资关系。无论哪种性质的临时工,目下都不可避免一个现实:没有办法和在编人员实现同工同酬。

机关事业单位招录临时聘用人员,主要目的是从事辅助性工作,因此地方财政都是按辅助性工种列支经费用于招录临时聘用人员,不可能像正式在编人员那样给“人头费”。像公益岗,其工资标准核定均参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加上部分补助形成工资总额,一般都在两千上下的水平,而类似岗位的事业在编人员,到手工资一般要比公益岗高一千多,这还不算五险一金以及年终绩效的差距。

总的来说,在事业单位干临时工非长久之计,想进体制,最好还是考个编制,否则别妄想什么同工同酬,出了事别背锅就算不错了。


80后小公


事业单位的临时工,又叫“编外人员”,有地方人社部门统一招聘、财政统一供养,分配到各机关事业单位使用的,也有单位自行招聘使用的。单位自行招聘使用,必须有人社部门的授权,主要是公立医院等有收入的集体,其他都是由人社部门招聘、财政部门供养。编外人员分为人事代理、合同工、临时工、劳务派遣工等多种类型,主要从事一些辅助工作,比如司机、水电工、后勤服务人员等。

编外临时人员的工资,远远低于正式职工的收入水平,大多数情况下,只略高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尽管干活时和正式职工工作量一样,甚至岗位互相交叉重叠,但收入水平完全不一样,按芝劳分配、多劳多得、同工同酬,只是《劳动法》规定的一种原则,更多时候只是一种发展的前景和美好的愿望。编外人员中,人事代理的工资待遇最好,但也比正式职工差,劳务派遣的工资收入最低,而且还和工作单位没有劳动关系,出了事只能找派遣公司,用人单位是没有责任的。

我国的社保政策实行双轨制,编外人员执行的是“企业养老保险制度”,虽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单位都开始重视社保费用缴纳,但不给编外人员缴纳“五险一金”的单位还是很多,临时工的社会保障率极低。劳务派遣工的工资和社保费用由派遣公司负责,就更得不到保障,派遣公司不缴、少缴、迟缴社保费用的现象十分普遍。

编外临时人员想要实现与正式职工“同工同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即使基本工资数额和工资结构相同,福利、补贴、补助、年终奖等也会有差别,许多福利工资的发放,都要求“在编在岗”,一纸编制,隔开了正式职工与临时工的所有发展可能。


职言管语


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事业单位的临时工是没有希望同工同酬了,甚至还要面临着被解除合同的风险。



事业单位的临时工分为两种。 一种就是聘用人员,签署的有合同,单位也交五险一金,总体来说工资还可以,但是比着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要少一些,差不多要少几百的样子,而且没有类似物业费通讯费的补助,也没有13个月工资,五险一金缴存的比例跟事业单位的也不一样,比如有些地市交警队的辅警、城建监察支队的协管人员,都是这类的。这类聘用人员国家是不承认的,只是地方政府的执法部门人员较少,地方政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用这类人员,比如一个地市的交警队在编人员就50人,但是这个城市的路口都好几百呢,每个交警管一个路口还管不过来呢,所以只有招聘一些辅警,但是这些辅警是没有编制的,你干的不好,单位可以随时把你辞退的。对于这类人员,国家虽然暂时还没有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来规范这类人员的管理,但是,据我了解,有些省市比如广西省已经在个别市开展试点工作,要撤销这类不是正式在编的执法人员,所以这类人员的前程不容乐观。

另一种就是某些事业单位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在编人员人手不够,就招聘一些临时工,比如文印、卫生、后勤、驾驶等人员,这类人员的工资待遇肯定没有在编人员高,当然也不可能同工同酬。据我了解,现在国家正在机构改革,精简人员,节省经费开支,这类人员未来一定会被取缔的,我认识一个在事业单位开车的临时工,2014年已经被辞退了,所以形式不容乐观呀。

现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基本是“逢进必考”,所以有条件的朋友还是抓紧努力学习考编制吧,临时工有“临时”两个字,毕竟不是正式的,说句不好听的,你如果工作干的不好,随时能解聘你。


公职人员那些事儿


首先你所说的事业单位临时工就是一个很大的范畴,据个人所知,不在编制内的可能都叫临时工。但是又分很多种,有同岗同酬聘用的,有靠遍聘用的,有公开招聘聘用的,有单位自主招聘聘用的,有第三方劳务派遣聘用的,待遇都不一样,但可能都是你说的临时工范畴。根据负责的岗位和职责,有一些确实可能存在转成事业编制的情况,但需要通过遴选或者其他方式的考试,我见的比较多,要求也比较高,但是第三方劳务派遣的恐怕就不可能有机会了!


庐阳小伙


事业单位临时工有没有希望同工同酬,或许这真的只是一个希望。因为你可以看看事业单位为什么要用临时工:

1、为了降低人工成本

国家对事业单位的薪酬是有管控的,在一定的预算范围内,事业单位可以自行调整。但是一旦超过,是需要获得上级的批准的。因此,很多事业单位,为了降低人工成本,就把一些基础岗位和需求量大的岗位,外包出去或者用劳务派遣工,而这些派遣工的工资,是比正式工低很多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薪酬可控。如果同工同酬,恐怕很难实现这一点。这是难以做到同工同酬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现在国家在推动同工同酬,希望后期能够有好的进展。

2、为了更好地管理员工

事业单位使用派遣工,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员工。比如,有些企业的业务不够均衡,存在淡旺季,在淡季的时候,不需要太多员工,在旺季的时候,需要更多的员工。这时,派遣工就会来回调换,在这种前提下,派遣工很难获得重视。

3、为了应付基础和临时的工作

派遣工主要是为了应付基础和临时性的岗位,一般来说,派遣工不是公司的核心员工。就算是核心员工,那替代性也比较大。因此,工资一般也不会太高。


以上几点,是临时工很难做到同工同酬的原因。


刘仕祥演讲思维课


很遗憾的告诉你:不仅仅在事业单位,也不仅仅就是临时工,而是在所有地方,非在编人员永远都不可能和在编员工享受同工同酬的待遇。


给题主举两个例子


1、街道非在编人员情况

我原先街道非在编人员主要有2类:聘用工和临时工,主要以聘用工为主。聘用工多是靠关系进来的人员,有些是乡镇自主招进来的(人员都提前打过招呼,内定的),有些是领导从原单位带过来的,有些是部门领导塞进来的。临时工就是城管大队几个人,怎么进来的我就不清楚了。


非在编人员的薪资待遇是由乡镇自行承担的,原先街道有个国资公司,靠物业租金还能承担这些人的开支;但从前年开始,国资公司携带公司旗下资产并入县国资,街道财政负担立马就压力暴增,每月领导最头疼的问题就是非在编人员的工资怎么解决。


因为这个原因,街道非在编人员工资一降再降。最早聘用工薪酬待遇按在编人员待遇的80%发放,临时工待遇按在编人员待遇的60%发放;现在聘用工待遇只有在编人员的60%,临时工只剩40%。


说白了,现在街道巴不得通过降低待遇的手段让非在编人员自行辞职,已达到降低财政负担的目的;可神奇的是,无论接道怎么整,非在编人员楞是没一个人辞职。


2、区非在编人员情况

我现在单位是副厅级的开发区,人员成份很复杂,总体编制和一般的县区无异。

区里非在编员工有:聘用工;合同工;临时工。


聘用工:有个别现在已经成为部门副职领导,但他们的待遇相只有在编副职领导的80%;其他普通的聘用工待遇只有在编人员的50%。


合同工:这是个很神奇的工种,这类人当时是属于区自主特招的人才,直接按照相关标准签订就业协议,协议上直接定好年收入,然后按照每年增幅几个点的形式享受待遇。另外,每个人的协议收入都不相同,有些比在编人员少,有些又比在编人员多。


临时工:劳务派遣。这类人最苦逼,每月就拿2000多工资,年底拿个几千块奖金。


总的来说:待遇方面,在编与非在编人员差距还是很大的,活都一样干,但是在职务晋升方面,非在编人员最多给个中层副职岗位。另外,随着机关单位、事业单位改革进入深水区,非在编人员很难逃脱被辞退的命运。


最后个人建议:体制内非在编人员,35周岁以内的抓紧考个编制;35以上的,抓紧学个手艺,多找几条退路。


我是@事业单位搬砖狗,关于体制内的那些事,有什么想了解的,欢迎提问、留言。

事业单位搬砖狗


很多事业单位都存在着临时工作人员,临时工作人员和正式员工的待遇差别,也有着很大的差距。有的事业单位临时工作人员的工资只有正式员工的一半,这样的差距让很多人内心不平衡。干着一样的工作,就因为一个是正式员工,一个是临时员工,待遇经相差这么多。那么,事业单位的临时工还有希望等到同工同酬吗?

首先要明确,临时工作人员分为两种,一种是劳务派遣工作人员,一种是与单位直接建立劳动关系,签订劳动合同的临时工作人员。在这里,劳务派遣工作人员严格意义上讲,不属于用人单位员工,更不会实行同工同酬的待遇。

其次,与单位直接建立劳动关系,签订劳务合同的临时工作人员,在短期内同工同酬的几率也不大。因为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推进,很多事业单位都被撤销从组,很多单位都面临着人员饱和,编制超编的现象。在此时,临时工作人员能保住岗位就算烧高香了,何谈同工同酬。

总结以上两点,事业单位临时工作人员,在短期内,同工同酬的几率不大。不过,随着改革步伐的前进,相信国家一定会出台针对临时工作人员同岗不同薪,同工不同酬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