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愛國?93歲老人拖著傷腿寫幾千幅對聯籌款,100歲捐款抗日

他活了100歲,見證了中國近代最恥辱的100年。

1840年出生時,英國的大炮轟開了這個古老國度的大門;

1939年去世時,日本的戰機正在蹂躪支離破碎的中國。

這一百年,他經歷了五個皇帝,六位總統,但誰也沒能讓他過上安穩的生活;

這一百年,他學會了八國文字,創辦了復旦大學,93歲還在賣字籌款抗日。

什麼叫愛國?93歲老人拖著傷腿寫幾千幅對聯籌款,100歲捐款抗日

馬相伯(1840-1939)

他毀家興學,培養了蔡元培、于右任、李叔同等大師,提醒學生“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捐出全部財產,晚年只能與六歲的孫女苟活於孤兒院中。

世人敬他百年間為國鞠躬盡瘁,可他卻說,“我是一條狗,只會叫,叫了100年也沒有把中國叫醒。”

他就是愛國教育家馬相伯,一位真正救國強國,以身護中華的先生,但沒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名字,記得他的光輝事蹟。

01

五千年的中國歷史長河,在1840年這一年,猛然拐了一個大彎。不知“英吉利與回疆是否有旱路可通”的道光,成為第一位簽署戰敗條約的清朝皇帝。

在同一年的春天,江蘇丹陽的天主教徒馬相伯出生。沒想到,上帝給他選了地獄模式,他的命運比一般人都要坎坷的多,見證了中國近代百年所有恥辱。

1851年,馬相伯離家到剛剛創辦的教會學校——上海徐匯公學求學。這所學校,是天主教在上海創辦的最早的西式學堂,開設哲學、神學、外文、音樂、美術、科學、體育等學科,以治學嚴謹、教學質量高聞名。由來自法國和意大利等國的神父擔任教員,外語教學成為特色。

什麼叫愛國?93歲老人拖著傷腿寫幾千幅對聯籌款,100歲捐款抗日

徐匯公學

馬相伯最喜歡數學和科學,成績優異。他不僅學會了法、意、拉丁等八國語言,而且還廣泛涉獵,選修了哲學、天文、神學這些普通中國人一輩子也不會接觸的學科。

天賦和勤奮讓他迅速脫穎而出。

在封建守舊的清朝,上海徐匯公學成為近代教育的領軍者,培養了近代一批學貫中西的知識分子。

31歲的馬相伯學識淵博兼具中西視野,被聘為徐匯公學的校長。而後,加入教會工作。

02

幾場決定國運的戰爭,讓馬相伯充分認識到中國的落後。


1885年,馬相伯45歲。中法戰爭結束,中國本來打贏了,卻與法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憤怒的中國人都在大街上說“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


內心被深深刺痛的馬相伯,在法國神父的欺負下,被迫離開了教會,轉而成為李鴻章的幕僚為洋務運動和外交事業服務。


1894年,馬相伯54歲,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在《馬關條約》的談判桌上,馬相伯見到了李鴻章受辱的難堪,卻無能為力。


曾經被馬可·波羅譽為遍地黃金的東方大國,為何成為西方列強屢屢瓜分的蛋糕?外國人吃相再難看,中國人還得陪著笑臉,說著吃好喝好。


馬相伯早已意識到,中國落後,不僅僅是表面上的工業、軍事落後,一場場戰爭暴露出的腐朽沒落,根源在於教育差距。只有按照西式教育改造,中國人的思維才能轉變,思維不轉變,意識不覺醒,就只有一個結果:前方吃緊,後方緊吃。


有道是,有一分熱,發一分光。


馬相伯和弟弟馬建忠一起,編寫了中國第一部語法書《馬氏文通》,為懵懂的中國人打開看世界的一扇窗子。可是,這樣影響不了幾個國人,要想培養更多人才,唯有辦教育。


什麼叫愛國?93歲老人拖著傷腿寫幾千幅對聯籌款,100歲捐款抗日

任教於南洋公學的蔡元培向馬相伯求教拉丁文,馬相伯告訴他一個人學意義不大,重要的是影響更多的年輕人。蔡元培挑選了一批有潛力的才俊,如黃炎培、邵力子、李叔同等,跟隨馬相伯學習拉丁文及西方文化,慢慢規模擴大,漸有100餘人。


1900年,花甲老人馬相伯捐出自己在上海松江、青浦的全部家產——3000畝地,這是他繼承的家業,裸捐之後,寫下字據,稱“永無反悔”。


這些地被作價捐給天主教江南司教,作為籌辦中西大學堂的基金。你看到這裡,可能會有疑惑。江南司教是教會,本來因為教會欺負中國人而被迫離開的馬相伯,為什麼還把全部家產捐給一個不信任的地方?


皆因母命難違。


馬相伯的母親是虔誠的天主教徒,生前見到馬相伯兄弟倆都退出了教會,非常難過,甚至想斷絕母子關係。馬母的遺願就是希望馬相伯能夠重返教會。


基於對母親的愧疚,馬相伯選擇相信教會,利用這筆財產在1903年創辦了震旦學院,馬相伯任校長。震旦,是古印度對中國的稱呼,意為東方日出,前途無量。震旦學院也成為中國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學。

03


馬相伯在震旦公學開始了史無前例的創新,全部根據中國學生的弱點短板設計,為中國教育開了三味藥。


首先,主張學生自主管理,改造中國人習慣遵從缺乏自主的習性。他選出有能力有思想的學生組成自治管理委員會,充分釋放學生的天性;


其次,提倡文理並重,注重科學精神的培養。中式教育重文輕理,故清談者眾,實幹家稀。所以,馬相伯就在課程設置上文理並重,尤其推崇科學學習。


第三,加入邏輯思維訓練和表達訓練。馬相伯發現中國人善於模仿,但原創能力不足,根源是缺乏邏輯思維。因此,他在教學中加入了邏輯思維訓練,親自翻譯了中國近代第一本邏輯學著作。有了邏輯思維還不夠,還要具備優秀的表達能力,讓別人聽懂。於是,馬相伯在每週專門設置一節演講課,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


總結起來,就是崇尚科學、注重文藝和不談教理。這三味藥下去,的確對症,學生們歡呼雀躍,學校辦的有聲有色,曙光初現。

什麼叫愛國?93歲老人拖著傷腿寫幾千幅對聯籌款,100歲捐款抗日

沒想到,正當馬相伯按照自己的意願開展教學時,卻與教會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起初並沒有過多幹涉教學的教會,想把震旦學院變成教會學校的小動作越來越多。教會希望震旦學院按照西方大學的傳統,把神學作為主課,學生都要信仰天主教,早晚進行禱告。

雖然馬相伯是天主教徒,但他尊重每一個學生的信仰自由,認為求學不必強制信教。可在教會看來,如果學生不信教,校方絕對不可接受。

馬相伯與教會的矛盾愈演愈烈。1905年,法國神父南從周被任命為總教習,標誌著法國教會徹底將震旦學院據為己有。教會以“養病”為由,讓馬相伯離開校務權力核心。南從週上任後,大改教學方針,整個學院瀰漫了濃厚的教會色彩。

中國學生極為憤慨,從罷課發展到退學,馬相伯支持學生們的正義之舉,最終一百五十多名學生跟著馬相伯一起,退出了學校,嘔心瀝血的震旦學院成了空殼。

04

學生們跟馬相伯說,我們想繼續唸書,能不能把之前捐的錢要回來再辦一所學校。可是,馬相伯無法做到。另起爐灶辦一所學校,自己已經捉襟見肘。世道艱難至此,馬相伯當著學生們哭了。

一腔熱血被殘酷的現實澆冷,懷揣理想的馬相伯並不想認輸。他抖擻精神,在65歲重新踏上辦學之路。

缺錢,他就四處籌錢。他腿腳不好,拄著拐,找相識故交化緣。震旦學院的遭遇,得到了社會名流的大力支持,嚴復、張謇、熊希齡等人大聲呼籲,並聯合起來籌集資金。馬相伯的舊友,兩江總督周馥雪中送炭,撥下官銀兩萬兩支持辦學,還專門騰出吳淞提督衙門作為臨時校舍。

中國的近代教育事業探索,被一個老人和一百五十多個學生,一步步艱難地撐著。


他給新學校取名“復旦公學”。這個名字,來自古詩《卿雲歌》:“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寓意為,恢復震旦,復興中華。

什麼叫愛國?93歲老人拖著傷腿寫幾千幅對聯籌款,100歲捐款抗日

復旦公學


05

更重要的是,“復旦公學”繼承了“震旦學院”的立校之本——“學術獨立,思想自由”,只要這種辦學思想存在,學校之興則不難。後來在“復旦公學”基礎上成立的復旦大學,也將“學術獨立、思想自由”寫入了校歌。


一所學校,不論換了多少位校長,骨子裡的氣質是由首任校長決定的,就像一個戰鬥力強悍的軍隊一樣。


生於鴉片戰爭年代的馬相伯給清末的“復旦公學”注入了能夠綿延下去的學術追求,復旦公學很快成為中國私立大學中的佼佼者。為了節省辦學費用,66歲的馬相伯親自擔任法文和拉丁文教員。


傾注全部精力的馬相伯,甘於清貧,兒子病死後,與孫女相依為命。學生們籌來一萬塊錢作為孫女以後的教育費用,可馬相伯還是把這些錢捐給啟明女校用於辦學。

馬相伯對幼小的孫女充滿愧疚,“爺爺沒有給你留下一分錢,連你自己有的,爺爺也沒有留給你,你恨不恨爺爺?”抱著孫女大哭。

晚年的大部分時間裡,馬相伯都住在徐家彙的一座孤兒院裡。

什麼叫愛國?93歲老人拖著傷腿寫幾千幅對聯籌款,100歲捐款抗日

梅蘭芳與馬相伯合影

封建社會是家天下,民眾心中普遍有家無國,凝聚力不強。可目睹了近代中華遭人欺凌,又不得不學習西方先進科技文化來武裝自己的馬相伯,卻心繫民族,有力出力,有錢用錢,為培養人才努力著。

馬相伯91歲那年,又遭遇了一場戰爭。這次,還是和日本。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佔領東三省,企圖對中國亡國滅種。

耄耋之年的馬相伯,拄著柺杖奔走呼號,在4個月時間內發表12場國難演說,號召民眾團結一心抗日救國,對學生講“救國不忘讀書,讀書不忘救國”,對民眾講“恥莫大於亡國,戰雖死亦猶生”,被譽為“呼號抗日老青年”。

抗日不是喊喊口號,需要武器,需要錢。

馬相伯一方面呼籲名流義捐,另一面身體力行,賣字籌款。一個壽字30塊,一副對聯50塊,最後籌得十萬塊。你可以估算一下,馬相伯一共寫了多少字。因為一隻腳不便,他站著寫字需要兩個人攙扶,單腳立著,不停地寫,捨不得休息,見者紛紛落淚。

生生寫出來湊出來的10萬元,全部捐給了東北抗日義勇軍。

除了捐軍費,他還組織家人在後方建起醫院,還先後組織了江蘇國難會,中國國難救濟會和全國各界救國會等愛國救亡團體。

93歲的馬相伯,不輸當年老廉頗,成為極具影響力的抗日信仰符號。

06

全面抗戰爆發後,日軍放出狂言三個月內消滅中國。馬相伯迫不得已轉移大後方。身雖衰微,但精神不倒。他對家人講,與國共存亡,寧死不離開中國。家人攜他一路從桂林、昆明,逃到越南諒山,羸弱的身軀再也不能負擔,只好就地躲藏。家人不敢告訴他已處外國。

1939年4月6日,馬相伯百歲壽辰,全國各地遙祝老人,賀信如雪片。

他泣血回覆:“國無寧日,民不聊生。老朽何為,流離異域。正愧無德無功,每嫌多壽多辱。救國重於祝壽,當團結禦侮,願拼老命和愛國人民一道抗日救亡”。

眾人送來的壽禮,被他全部捐給前線抗戰的將士。油盡燈枯之際,仍不忘奉獻。

什麼叫愛國?93歲老人拖著傷腿寫幾千幅對聯籌款,100歲捐款抗日

到了100歲,他經歷了近代中國所有的苦難。他沒有自己的財產,沒有自己的房子,有的只是一刻不停的抵禦外侮,毀家興學的救亡義舉。那一個個苦難,成為了馬相伯人生一枚枚勳章。

在最後的日子裡,馬相伯對看望他的學生們說,“我是一條狗,叫了100年也沒有把中國叫醒。”1939年11月4日晚,他帶著無限的遺憾,閉上了雙眼。

一生報國,卻換來一聲嘆息。

理論上講,一個人壽命越長,做的事情就越多。然而,回首馬相伯的百年人生,他其實只做了一件事。歸天之後,他的學生於右任寫下輓聯,總結其生平:“光榮歸上帝,生死護中華。”

他是中國近代教育先驅者,毀家興學,創建了震旦公學、復旦大學,開創了“學術獨立思想自由”的辦學方針,直接影響了蔡元培改造北大之功;他是大師的老師,學生群星璀璨,許多人都成為抗戰救國的中流砥柱。

他是抗日領袖,帶著百歲之軀,奔走呼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受盡了百年的苦難,用他的殘軀一次次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

如果他還能多活6年,就能親眼見到日本侵略者投降的情景。可是,他見不到了,這位飽經風霜的老人,怎麼忍心還讓他再經歷六年抗戰的慘烈?

其實,他在天之靈,肯定會看到中華民族是怎樣浴血奮戰,終獲新生。現在,人們愛說,這盛世如您所願,我想把這句話也送給馬相伯先生。

願我們這個時代的青少年,都能記得馬相伯這個名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