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腥戰場絕望戰爭,《1917》一鏡到底,反向敘事的《集結號》

電影《1917》去年的12月25日,在全球不少地方公映。目前,這部電影的免費版本,也已經可以在中國內地看到了。該片已經獲獎無數,而且是今年奧斯卡電影的十項大獎提名,拿到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的奧斯卡獎項,只是時間問題了。而早前,這部電影已經拿到今年的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劇情片和最佳導演。

血腥戰場絕望戰爭,《1917》一鏡到底,反向敘事的《集結號》


這部電影目前在全球具備“橫掃氣勢”。它真的有這麼多的過人之處嗎?該片首先被影迷歎為觀止的,則是整部電影119分鐘,全部實現一鏡到底。其次,則是這部電影依舊是戰爭救援題材,劇本本身立得住,有價值。

先說一鏡到底。對於普通觀眾可能不太明白什麼是一鏡到底。簡單一點講,就是一個鏡頭,不中斷,直接把所有故事拍攝完成。我們以往的影視劇作品,都是有鏡頭切換的。這部《1917》一個切換也沒有。這需要攝影師和導演有著充足的鏡頭調度能力,不僅需要設計構想,而且需要唱歌拍攝團隊和場景搭建團隊的配合。

血腥戰場絕望戰爭,《1917》一鏡到底,反向敘事的《集結號》


《1917》一鏡到底的難點在於,它的整場畫面並不呆板侷限在一個侷促的空間當中,而是呈現了一個大跨度的戰場情景。從後方的軍營,到越過戰場,遭遇兄弟部隊,越過巷戰戰場,跳入河流,找到目標部隊,跨越正在開火的戰場等等,可以說,《1917》整個的畫面敘事不僅沒有因為一鏡到底而耽誤,相反,更加具備衝擊力。

整部電影,完全是以跟隨男主角的方式進行拍攝,這種一鏡到底,已經不是炫技,更像是“真實的紀錄片”。當然,以往的紀錄片往往會因為平鋪直敘而造成敘事節奏感不足。反觀這部電影,一鏡到底,依舊可以實現劇情的各種小高潮,並且最終在終極戰場上實現了故事總攻的大高潮。

血腥戰場絕望戰爭,《1917》一鏡到底,反向敘事的《集結號》


把這部電影當作一部緊張刺激的戰爭片來看,絲毫不為過。更是因為這種一鏡到底的敘事手段,讓影迷更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既視感。跟隨男主角踏上未知的戰場,去前線傳達撤退命令,各種危機,周邊四伏。血腥戰場,絕望戰爭,在這種拍攝方式面前,被“加劇化處理”了。

我們不少導演也喜歡一鏡到底。但很多一鏡到底都是過分的炫技,並不承載實質性的內容。對於《1917》而言,拍攝方式的出奇,其實不足以讓它成為一部經典電影,影片本身的情感價值和社會學價值,才是它能夠進入電影史冊的根本原因。

血腥戰場絕望戰爭,《1917》一鏡到底,反向敘事的《集結號》


該片故事方面,講的是一戰期間,盟軍的兩位戰士,要去更前線傳達撤退的命令。如果傳達不及時,前線1600名士兵將真的成為炮灰。為了營救這上千人,兩人要進行終極一戰,未知的戰場模式,追層展開。

可以說,《1917》是一個反向敘事的“集結號”。撤退遠比進攻來得更為有敘事勇氣。一般的戰爭片,呈現勇於進攻的場面,當然可以讓影迷心潮澎湃。但這部電影,不僅沒有進攻,而且只有戰爭的兇殘,戰場的絕望。傳達撤退命令,才是對戰士最大的營救。

血腥戰場絕望戰爭,《1917》一鏡到底,反向敘事的《集結號》


其實,最近一些年來的戰爭片,終於找對了自己的路子。早年,大量的戰爭片,拍攝的場面異常刺激,不過是讓男性影迷滿足另一種視覺情態上的荷爾蒙發洩罷了。這類宏大的戰爭場面敘事,本身就架不住社會學的推敲。這樣的戰爭片,真的是反戰嗎?難道不是用炫酷的場面,宣揚某種戰爭的刺激感嗎?

這次的《1917》,真的反其道而行了。一鏡到底,為內容服務,呈現的是男主角傳遞命令途中的生死時刻。這裡邊,已經沒有了戰場的炫酷,只有未知的死亡。而且,影迷因為鏡頭語言的緣由,成為第一視角,跟隨男主角一起進入這種未知的生死狀態當中。戰爭的殘酷性,終於戰勝了戰場的所謂的炫酷。

血腥戰場絕望戰爭,《1917》一鏡到底,反向敘事的《集結號》


整部電影,其實已經放棄了立場敘事。在這部電影當中,戰爭雙方,已經沒有了同盟國和協約國之分。所有的戰士都成為這個絞肉機戰場的犧牲品。結束戰場,趕緊撤退,成為電影本身的敘事共識。整部電影,充斥著對戰爭的厭倦感。

電影拍攝技術,要與電影內容相結合,讓技術更好的服務內容。顯然,這部《1917》,恰好屬於這個行列的。對於一鏡到底,我們或許不必過多出奇,但對於電影本身的高級立意,還是應該虛心學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