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兄弟托起西安“小湯山”

2月1日,在陝西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三場新聞發佈會上,西安市常務副市長王琳透露,建設西安市公共衛生中心,有效提高城市應急處置能力,在預防疾病、延長壽命、促進身心健康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2月3日,大年初十。地生日,易動土。

當天,在西安市高陵區東南,310國道與210國道交匯西南角,2400餘名建築工人綁鋼筋、澆築水泥、指揮崩車、搬用設備,全面拉開西安市公共衛生中心項目建設序幕。

國有戰,召必回,戰必勝!

農民工兄弟托起西安“小湯山”

上午8時許,護理樓施工現場,42歲的胡治國同23名咸陽武功老鄉正在綁紮鋼筋。前一天夜裡24時,接到支援通知。凌晨3點,他們便從西安西郊一工地趕來,並立即投入工作。

只見胡治國左手拿起準備好的扎絲(細鐵絲),套住直徑2釐米的螺紋鋼交叉處,右手拿著六角扳手轉動兩圈,一個接頭便被綁好。

農民工兄弟托起西安“小湯山”

施工現場

他們14人一排,蹲下、擰緊,起身、移動,蹲下、擰緊。間隔10釐米的螺紋鋼架交叉綁紮,在他們的手中如同遊戲。一分鐘兩米,高速在推進。

鋼筋工飛速綁紮,混凝土澆築氣勢如空。

放眼望去,紅、黃、綠、藍等10餘臺混凝土泵車格外醒目。在蔚藍的天空下,50多米長的泵車臂緩慢移動,彷彿擎天柱機器人指揮未來戰士:建築面積27000平方米,床位500張的西安市公共衛生“快速反應部隊”正在集結。

拉近鏡頭,一泵車操作工人手握遙控按鈕,正在指揮泵車噠噠噠地澆築混凝土。厚度30釐米,攤平抹平。在每一個施工點上,都有10多名工人穿著雨鞋,用耙子忙碌地刮拉著。

在緊張的澆築結束後,便是細緻的技術活:抹平。

48歲的混凝土工賈越師傅用鏝刀一絲不苟地抹平機器觸伸不到的死角。不遠處,老鄉手扶混凝土抹光機大範圍抹平地基。前一天晚上,賈師傅同15名商洛丹鳳縣老鄉被抽調前來施工。工資沒來得急打聽,就匆匆上馬。夜間天氣冷,凍得手發木。他說,“漲不漲工錢無所謂,就當盡一份義務。”

車來車往,材料在運輸。

機器轟鳴,地基在澆築。

上午12時,手痠、腰困、腿累的工人們準備吃飯,他們身後500畝的“黃土地”幾乎全部被鋼筋結構或者混凝土地基覆蓋。

飯前消毒,防護很關鍵。

走進臨時就餐點,工人們有序地領取酒精棉球擦拭雙手,領取盒飯就餐。離開就餐點時,醫護人員不厭其煩地提醒:佩戴口罩,注意防護。

沒有就餐點的農民工兄弟,幾十人蜿蜒兩排,端起盒飯蹲在工地便吃了起來。還有的工人因剛剛趕來報道,沒找到對接單位,只能自己解決午餐。

“我們就是幹活的,吃啥無所謂?”來自甘肅隴南的電工陳強師傅和十多名老鄉手拿泡麵和礦泉水在等待分配工作。

農民工兄弟托起西安“小湯山”

蹲在工地吃盒飯的施工人員

下午13時許,澆築結束的區域開始裝放線管道。切割、搬運、安裝,大家忙得不亦樂乎。

放線管道需求量很大,需要均勻切割成一米二長,怎樣才能提高速度?來自高陵區當地的李智師傅拿起自制的“標尺”,迅速地切割著直徑六七十公分的塑料管道。

所謂自制的標尺,便是用螺紋鋼廢料切割成一根1.2米的量具。簡單、方面、快速。切割一人完成,效率提高了好幾倍。

在疫情面前,咱們工人更有力量!

2月4日,辦公、生活、醫療區基礎設施要完工,大家便想著辦法提高效率。

在施工現場,中國建築工人的小革新、小創新可謂層出不窮:年輕的農村小夥借用六角扳手,提高鋼筋綁紮效率;年長的師傅用瓦匠傳統拉線法,提高初次澆築抹平效率……

時間屬於奮鬥者,歷史屬於奮鬥者。

2月3日零時起,混凝土攪拌運輸車、超高混凝土泵車等十餘種設備,312臺機器在建築工人的駕駛和配合下,緊張有序不間斷地運轉著。

人心齊,泰山移。在一些大的工程項目,臨時召集的施工似乎不可避免會出現1+1<2的窩工現象。然而,2400餘名農民工兄弟在這一特殊的工程施工中,如同給自家“過事”一樣,積極溝通、主動配合,用行動托起西安“小湯山”。這幾天,在網上一些交流平臺,還有不少農民工諮詢缺工情況,有人甚至申請義務勞動,足見他們質樸的大愛情懷。

當日18時許,工程ICU、醫技樓及護理樓混凝土澆築任務完成30%,檢驗了這支能打硬仗的隊伍,也讓媒體聚光燈把他們同武漢“火神山”醫院等建設團隊相提並論。

短短十天,武漢創造了新的“中國速度”!

未來一週,農民工兄弟必將締造另一神話……

(本報記者 薛生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