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醉墨客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 尘埃。”这句话出自六祖慧能的《菩提偈》,收录于《坛经》,是六祖慧能开悟的标志,又称“得法偈”


一、背景故事

五祖弘忍禅师年事已高,准备物色接班人,此事重大,必须谨慎,他要选一个悟性高的弟子作为衣钵传人。弘忍禅师把众弟子召集起来,简单讲了几句,就让他们回去一人写一段偈语。

众弟子领着作业回去后,经过苦思冥想,最先交作业的是弘忍禅师的第一高徒神秀,为了表现自己的谦虚,他将所作偈语半夜偷偷写在禅寺南廊墙壁:“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听说后,请人将自己的偈语写在了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禅师先看到神秀的偈语,给出的评价是:“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后来看到慧能的偈语说了四个字“仍未见性”,然后就用鞋子把慧能偈语擦掉了。其实,看过偈语弘忍禅师非常欣赏慧能,已决定把衣钵传给他,只是为了保护他,而故意说了反话。毕竟慧能之前是不识字的樵夫,弘忍禅师担心他被人所害,可谓用心良苦。


第二日,弘忍禅师找到慧能,暗示慧能三更时去找他。那天夜里,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弘忍禅师为慧能讲《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开悟道:“自性本自清净、本无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物”。弘忍禅师认为惠能自己开悟,于是传衣法于他,封其为禅宗六祖。并为他的安全着想,令即南归,慧能谨遵师命,南下设坛讲经,开创了南禅宗。

二、偈语的浅析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这段偈语意思是人的身体如同菩提树,人的心灵如同明镜,应该时时刻刻勤加拂拭,别让它沾染上世俗凡间尘埃。揭示的道理是人的心灵,只有不断地陶冶和洗涤,不断地修炼和净化,才能保持纯洁,最终修成正果。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 尘埃。”慧能这段偈语意思是人的本性本来就没有什么菩提树可言,先天纯洁清净的心灵也并非如同镜子,既然原本就没有一种有形体的东西存在,尘埃还能沾染哪里呢?”揭示的道理是自心具足一切,先天赋予人的本性和心灵都是尽善尽美的,成佛不过是自我本心或本性的显现,一切随缘。

神秀在偈语中就物言物,虽然能以物表达自己极高的修为,但就是离不开物相;六祖的偈语就物而不觉物,已可以体验到无物相。见物即不见性,不见物即见性。人觉悟后的清净自性状态,就是空无一法一物,却含有万法万物,人与物一体,人无物,物无人。


煮酒辩春秋


背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著名的佛门揭语,乃佛教禅宗六祖慧能所做。说起慧能,就不得不提起另外一位神人,这位神人就是神秀。

话说禅宗五祖弘忍,这位老兄的五祖称号,当然是后人给封滴。弘忍老兄收了众多弟子,其中比较著名的弟子就是神秀同志。这位神秀同志,那管理能力,简直是杠杠的,弘忍老兄非常满意。

一天,弘忍老兄想将他的衣钵传给弟子,可弟子众多,谁能最大限度的弘法呢?算了,出个题目考考吧。因此,就对众弟子说:“都说说你们悟出来什么了,谁说得好,谁就是掌门”。

神秀同志当仁不让,马上作出一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其他众弟子齐齐鼓掌。

当时,还是毛毛兵的慧能同志,也作出一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老兄一听,心中一惊,表面故意不露声色,面无表情,什么也没说。

当天晚上,弘忍老兄找到慧能同志,传其衣钵,并嘱咐:连夜下山,能跑多块跑多快,能跑多远跑多远。

实际上,弘忍老兄是担心神秀同志势大,加害于慧能同志。

那么,为什么弘忍老兄仅凭神秀同志与慧能同志的揭语,就马上决定要传位于慧能同志呢?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菩提,实际上是佛教修行的一个境界,佛教的专有名称称之为三摩地或者无上正真。

那么,在达到无上正真这个境界之前,首先要明心见性。所以我们慢慢来,先解释什么是明心见性,再解释什么是菩提。

明心,就是使心明,怎么使心明呢?闻思修。通过听到的修行道理,然后再经过自己的思考,开始修行。这叫明心。这是实修实证的第一个阶段。

见性,使性被见到。性是什么,性是真我。真正的我。因此,修入无我之地。这个无我指的是自己认为的我。

明心见性就是通过实修实证使真正的我被见到。

已经使用了最白的大白话了,不晓得读者能不能看懂。

达到这一步,也就达到了心经的第一个字,观。用什么观,用真正的我观。观什么?上观天,下观地,中道观。

什么又是菩提?

终于发现,自性与宇宙无二,宇宙与自性无二,叫做菩提。此为佛教之不二法门。

为什么又叫菩提树呢?神话传说,玉皇大帝呆的那个地儿,有一颗非常非常高的树,叫菩提树,且是倒着长的。引申为证到无我之境。

因此,境界立马见分晓了。慧能同志已经证到自性无我之境,神秀同志还在自我身体阶段呢。

弘忍老兄不傻啊,神秀你虽然业务能力杠杠的,但是水平不如毛毛兵慧能同志啊。

明镜,用明亮反射出光的镜子比喻自性展现出来的光辉,犹如好多个太阳般的明亮。台,指的是放镜子的台面。

顺便说一句,这是心经中“照”的含义。

心的自性,自由自在,洁白光亮,又哪里来的放置镜面的台面?完了,完了,神秀同志再输一成。

没办法,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一溜便知。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心性,自性,本来就是浑然天成,不垢不净,又哪里来的尘埃,还要没事就擦擦?

哎,神秀同志输的怕连裤子都要当了。

佛教禅宗讲究顿悟和渐悟。慧能同志属于顿悟,神秀同志属于渐悟。没有什么好与不好之分,顿悟之机,可遇而不可求;渐悟属于循序渐进,有章可循。当然,从弘忍同志传位的立场来看,在当时的那个时间段,一定会传给修行水平更高一些的慧能同志,这一点,无可厚非。


老祖宗的智慧


"菩提"怎么没有"树"?"明镜"又不是"台"?这首畿子(有禅意的诗)初看觉得让人感觉似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云。其实这里"菩提"指"菩提树,"明镜"指"明镜台",树和台都是简称,那么第一句的意思就是——菩提树,本就没有这种树,明镜台,也不是明镜台。于是接下去,就是,本来这世界上就空无一物,哪里来的东西粘上尘埃,尘埃又粘在哪里?

那么这句话讲了什么意思呢?我想先讲述一个故事:

应该是在南北朝的时候吧,佛教的禅宗传到第五祖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开坛讲学,手下弟子有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为神秀大师,是共认的禅宗衣钵继承人。此时渐感老去的弘忍大师告诉众弟子,让他们各自做一首畿子,最优者当之无愧为衣钵传承者。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的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无一不说好,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他不认识字,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得到了弘忍大师的衣钵。

1、"菩提树"和"明镜台",各有什么寓意?

菩提树下,是意指佛祖当年"成道"于菩提树,在佛教界被公认为"大彻大悟"的象征。也当然成了顿悟的象征。明镜台,表达自己"心如明镜"的佛之境界。神秀"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意为人是顿悟的人,有一颗洁净的心,但是会沾染尘世的尘埃,要时刻清扫,是一种入世保持洁净的态度。那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明显就是针对神秀所作,意在表达,佛家是讲究空无,为何一定要认定身体是悟道工具,心是明镜,防止尘埃,其实这是刻意追求,实则自己终究不是"菩提""明镜"罢了。

2、"空"之境,方为顿悟

其实这首诗还是不够全,也就不能很好理解他的思想,原文如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从这里可以看出,全诗是一咏三叹式的,再加上了最后的一叹——前四句,是对于神秀的反驳,佛性常清净,没有有尘埃!有,只是未达到佛性,是没有悟,还有世俗的杂念。中四句,是对于"明镜""菩提"的肯定,并不能为了驳倒神秀,而否定"菩提"是悟道之身,"明镜"是洞观之心的道理,后四句,再次回到慧能自己的观点,虽说佛理如此,但是不能过于执着,道理是讲究悟道,明白,但是刻意追求,反倒是道了过来!所以末尾四句,他紧接着说:都在内心,而不是在外界,外界的什么?尘埃呀,也就是入世带来的脏东西!

空之境——就是"以大寂为至乐,无为为滋味",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所有世间规定命名的东西,其实都是不存在的,你可以叫他菩提,也可以叫他提菩,这都是人为的多余之举。但是有都是存在的,是自然造物出来的的,不然你怎么看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想的到?所以,人与自然和谐,互不干扰,你就自然一部分,一切都不存在,都是自然,你又是你,一切又都有了,和你区别开。所以,做好自己,回归本真,便是那菩提树,明镜台,刻意为之,终是沦为笑柄!


一往文学


尽管故事已经是耳熟能详了,但还是得先铺垫一下。

佛门五祖弘忍知道自己即将圆寂,便决定以征偈的形式传位,一日,唤齐门人,说道:

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数日后,其大弟子神秀在墙上题了一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又过数日,墙上多出一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原来,是出身贫苦的惠能,听到其他弟子吟诵神秀一偈,认为还未见本性,便托人帮忙将此偈题于墙上。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惠能接受了衣钵成为佛门六祖。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是因为神秀尚未见悟,故未能得到弘忍的肯定,持此观点的多引用《六祖坛经》中的语意。但我觉得这有点过份褒惠能、贬神秀了。



且不说神秀之偈为原创。就内容上,也是两位大师出于对佛法的领悟,提出了各自“见性成佛”的方法论,本身并没有高下之分。

事实上,由于神秀强调“时时勤拂拭”,主张“拂尘看净”,并因此成为佛门北宗的开山祖。“渐修派”,也成为佛门的重要流派。

而惠能主张的“本来无一物”,实际上就是说“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因惠能主张“见性成佛”,又被称为“顿悟派”,是惠能所创佛门南宗的主要法理。

而说回题目,心无所住,无所挂碍,即是无心无尘。这便是六祖借此偈说的佛理。 其认为,心本不生不灭,遇境似有、境灭还无。心之所以有挂牵,是因为心对万事表面的相有所住。故人会有烦恼,会产生贪嗔痴。这样便无法明心见性,得到真正的自在。


诗词书院


禅宗五祖弘忍传经的故事

《六祖坛经》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禅宗五祖弘忍打算将自己的衣钵传给众多弟子中的一个,为了试探弟子们的佛性,弘忍让他们每一个人写一个佛偈,类似四句话的禅诗。

夜晚,作为大师兄的神秀禅师,走出禅房,在月光下静静思考,最后提笔在白墙上写下了自己的佛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轻拂拭,勿使惹尘埃。

第二天一早,有人看到了白墙上的字,大师兄的手笔果然不凡,师弟们纷纷叫好,认为师父的衣钵,一定非神秀莫属。

这时,有一个小师弟慧能,他还不会写字,正在厨房里干活。当他从别的师兄那里听说了大师兄神秀的佛偈后,脱口而出: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竟然要和大师兄一较高下,众多师兄弟都在等着看他的笑话。没想到师傅弘忍看过两人的佛偈后,认为慧能对佛家的禅悟境界更胜一筹,于是授予慧能《金刚经》,慧能也因此而成为禅宗六祖。

慧能与神秀谁更胜一筹?

佛教达摩祖师一苇渡江,在北魏的都城洛阳创立佛教禅宗,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作为宗义。

神秀和慧能的佛偈,其实都有禅宗的“顿悟”在其中。

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我自己就是菩提树那样安静平稳,我的心就是明镜台那样干净澄澈。

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菩提树不是菩提树,而是智慧本身,明镜台也不是明镜台。

所谓“菩提树”,指的是佛祖释迦牟尼顿悟的那棵树。“菩提”在梵语中本意是“顿悟”的意思,因此佛家讲求“悟”,即心有灵犀,领会佛门至高无上的哲理。

神秀心中有树,是佛家的“见心即佛”;慧能心中无树,是佛家的“非心非佛”。

神秀:时时轻拂拭,勿使惹尘埃。——我要经常反省,严格修行,不要让自己的内心被世俗所扰动。

慧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的心本来就是清静的,又怎么会被被世俗所扰动呢?

神秀主张“修身”;慧能主张“修心”。神秀偏执于“有”,慧能偏执于“无”,其实都是犯了佛家“执念”。但是“心”无疑高于“身”,超然于物外,无牵无挂,显然慧能更符合佛家“四大皆空”的主张。

慧能接受衣钵后,担心神秀一派迫害,逃走南方,创立“南宗一派”,而神秀禅师也在北方创立“北宗一派”,南北对峙,后来“南宗北渐”,影响更大,而神秀的北宗,慢慢地失去了影响。

END.


博书


这是六祖慧能大师的一首无相偈。六祖慧能大师是释迦牟尼佛第三十三代祖师,后由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传进中国,中国称初祖,由他下传五代,慧能大师在中国称六祖。

也没有菩提树,更没有明镜台,本来什么都没有,更没有尘埃所落之处了,也就没有尘埃了。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都是虚妄假相,若见诸相非相,若见什么相都不是相,即见如来,就是见到你的如来本性了。

物非物,事非事,人非人,什么都不是,都别当真,全都是假的。生活是因缘和合而成,全都是讨债还债而以,所以没有好人,坏人,没有善恶美丑,没有对错,都是因果帐。有一面之缘都得了。

世间一切物相都是假相,别争别斗,一切都有因果等着,所以不可胡作非为,种什么种子结什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用户和言悦色


首先我想说的是,这首诗发生的时代是唐朝武则天时期,湖北省黄梅县有一位叫做弘忍的高僧,这位高僧有一天想考察一下弟子的佛法水平,然后其中一位弟子叫做神秀,也就是后来的北宗禅的创始人。

当时的大弟子神秀当时就在墙上写了一首诗,“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而当时弘忍高僧还有一位弟子,叫做慧能,也就是后来的六祖慧能。他不识字,拜入师门后,总是被派去磨坊干些体力活。然后得知师傅考察弟子佛法,也托人在墙上写一首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然后弘忍高僧看到慧能的诗后,大惊,半夜偷偷把慧能叫到禅堂,向慧能传授佛法,并传给他衣钵。

后来禅宗分为两脉,慧能高僧为南禅创始人,神秀高僧为北禅创始人。

这个故事被记载在《六祖坛经》中。

这两首诗用白话翻译,神秀大师诗中,他用“菩提树”比喻众生,用“明镜台”比喻众生追求的佛法,用“尘埃”比喻人们追求领悟佛法中的重重阻碍。所以他说应该“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意思,就是我们要刻苦修行,去除挡在我们追求佛法时的阻碍,才能真正的开悟成佛。

而慧能认为,万物之间的区别,我们对万物起的种种称谓,都是我们妄想产生的种种概念,所以“菩提树”“明镜台”“尘埃”根本就都不存在,所以这些都是我们虚妄的概念。

所以慧能高僧的诗中说,这个世上就没有“菩提树”和“明镜台”,所以也不存在尘埃,既然没有,我们更不用拂拭。

所以这告诉我们,当你产生“我与佛法之间有距离的时候,我还要努力修行”这种思想的时候,这个思想的本身就是阻碍你开悟的妄想。所以修行中的虚妄,行为,欲望,都是你开悟成佛的阻碍。只有当你放下这种全部的这些想法,才能破除这些阻碍,方能修成大道,开悟成佛。





墨琰易道


我既不知道,也不知佛,更不晓禅。要回答这样的问题是比较为难的。但是,这首连同另一首关系密切的禅偈,是我多年前就见过的。因为我感觉它意义深刻,所以一直记得。

有位禅师叫弘忍,他的弟子中有两位比较优秀。一位叫神秀,一天,师傅要考察一下他修行的境界,就叫他做首诗。神秀诗云: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另一位弟子叫慧能,本来不识字,听到这件事后,就请别人帮忙也写了一首在墙上。其诗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根据两位弟子的诗偈,看来都修行的不错。特别是慧能,他不识字,师傅以为他不行,只让他干些粗活。但是没想到,他的所作按禅家的要求而言,还比神秀有所胜出。

刚才我说过,我对佛道禅之类是一无所知的。我只能总说一句:这两首诗都是写得不错的。但是,我想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来分析一下这两首诗。

先分析神秀的:

“身”、“菩提树”、“心”、“明镜台”,这些都是物质,或曰都是物体。世界、宇宙,都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就算我们看不见的,听说还有暗物质。身心都是自己的,用菩提树、明镜台比喻自己的身心,可见自己的身心非常宝贵。物质是存在的,身心也是存在的,菩提树明镜台也是存在的。而“尘埃”也是存在的,所以要“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尘埃”是什么?金钱、地位、美色、名誉、豪车、华房,等等等等。只有时时把这些“尘埃”拂去,才有可能一心一意、全心全意、诚心诚意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像最近所看的电影剧《激情的岁月》中的钟培林、王怀民、黄凯华、钟心、彭雄飞等科技英雄那样,万事皆空,心中只有祖国。根据这样的分析,就好象神秀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一般。不论他是不是,按照我的这种辩析,就象他是一样。



我们再来分析慧能的诗:

“菩提树”、“明镜台”,本来是存在的。就算世界上真的没有菩提树,但一经虚构之后它就存在了。明镜台,就更不用说了,是很平常的物件。明明存在的东西,怎么能说“本来无一物”呢?当然,如果真的“本来无一物”,那就确实“何处惹尘埃”了。但是,我们可以反过来来想:就是金钱、地位、美色、名誉、豪车、华房等等,如果我们不把它看得太重,甚至于如有些人说的那样,视之如粪土,那么,“菩提树”、“明镜台”不就不那么重要了吗?这样的人,就会达到“无我”的境界。如此的话,万物皆空,万事皆空,我也皆空。但是,总得剩下点什么吧!有的——那就是祖国,就是祖国的前途,祖国的未来!上面所说的那些科技英雄不就是这样的吗?

以上是我的歪解,不知道会不会被朋友们大批特批,我正等着呢!

20191124


用户60397079085


一、神秀与慧能

据《六祖坛经》,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令弟子作偈(jì,偈是梵语Gatha的省音译,一般以四句为一偈,韵白交替,或似说唱文学,或似诗歌),参照本心,体悟般若妙智,如有真正领会佛法真意者,便将衣钵与禅门教法交付予他。

是夜三更,神秀作偈,书于南廊壁间: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意谓:我的身体如同菩提树一样,我的心灵就像是一面明镜,我要时刻勤加擦拭,不能让它受到尘埃的沾染。

众人见了,都赞叹神秀之偈做得好。过了两天,慧能在舂(Chōng谷子去壳)米房,听闻童子在外边唱诵神秀偈,觉得作偈之人尚未体会到真如本性,于是另作一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意谓:菩提慧觉之性,并不执著于树木之相,清净澄澈之心,并不执著于明镜之相。本心原本就是空灵无一物可以觅得的,又哪里会沾染尘埃呢?

菩提树,本名毕钵罗树,释迦尼牟在此树下成道,故称之为菩提树。“菩提”,是梵语音译,觉悟之意。

神秀与慧能两偈中,皆以“菩提树”为譬喻。陈寅恪大师曾作《禅宗六祖传法偈之分析》一文,批评“菩提树”这个譬喻不恰当。一些学者则认为,“菩提树”是“佛法身”的象征,神秀与慧能两偈的譬喻并无不妥。

关于禅宗的思想发展史,传说是菩提达摩来华后,将释迦“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教外别传”传授给慧可,再经过僧璨、道信,传至五祖弘忍。弘忍弟子神秀与慧能北南两派并峙,最终南派慧能占据优势,后来都推崇慧能为禅宗六祖。但这种说法缺乏历史文献支持,人们未免半信半疑。

当然,慧能与神秀两偈所体现的禅学思想,在有据可证的历史典籍中,我们可以确凿的发现,早在公元四、五世纪,在道生及僧肇时期,其理论基础就已确立,大约并不需要仰仗一百年后达摩大师的十年面壁的。

二、道生与僧肇

神秀偈所说,正是道生的思想。慧能偈所说,正是僧肇的思想。

在中国佛教历史上,鸠摩罗什三藏法师的成就和影响都很大。罗什在长安译经的同时,还培养了许多佛学人才,杰出者如“四圣”、“八俊”、“十哲”等,均对佛学作出了巨大贡献。道生与僧肇,即是“四圣”中的两位。

道生渊博而善辩,据说他讲经时,顽石也不禁点头。道生有一个重要的理论主张,即“一切众生,莫不是佛,亦皆涅槃。”一切众生不自知自有佛性,就是“无明”。实则众生皆有佛性,然后经过学佛和修行、领悟,见出本心中的真如本性,便是“涅槃”。神秀偈所说,就是此意:即心即佛。

僧肇本是研习《庄子》的高手,为僧后则有著名的《般若无知论》,主张佛智并非知识,而是懂得“无”的真意。“无”超乎想象,欲识“无”,别无他法,只能将身心与“无”融为一体。慧能偈所说的,正是这个“无”:非心非佛。

三、优与劣

一般认为,慧能偈的“非心非佛”优于神秀偈的“即心即佛”,因为是慧能得承五祖的衣钵教法嘛。但也有不同意见,如大圆的《论能秀两大师》则阐述神秀偈优于慧能偈。

慧能是唐代高宗时期人,唐宋以来,《坛经》版本众多,文字各有差异。特别是1923年日本学者在大英博物馆发现敦煌文献中的《坛经》唐代抄本,其中的慧能偈却是两首,文字也略有差别,有学者据此指出,《坛经》中的神秀偈是伪造的。

平心而论,神秀偈与慧能偈都未能明心见性,妙悟真禅。因为两偈皆有所“执”,不免成“迷”。如果说神秀偈执著于“有”,那么慧能偈就执著于“无”了。所以,慧能作偈后,五祖弘忍还要为他讲授《金刚经》。《六祖坛经》记载:

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这时,弘忍才将衣钵教法传与慧能。


莫安排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是六祖慧能法师说的,它的意思是: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简而言之,就是一切都是虚无的,什么都是浮云,什么都别放在心上,就不会有烦恼。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都是虚妄假相,若见诸相非相,若见什么相都不是相,即见如来,就是见到你的如来本性了。

物非物,事非事,人非人,什么都不是,都别当真,全都是假的,生活是因缘和合而成,全都是讨债还债而以,所以没有好人,坏人,没有善恶美丑,没有对错,都是因果帐。有一面之缘都得了。

世间一切物相都是假相,别争别斗,一切都有因果等着,所以不可胡作非为,种什么种子结什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