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人,那些记忆中的儿时歌谣,你还记得吗?

荆泉 | @滕州人,那些记忆中的儿时歌谣,你还记得吗?

“滕州日报”

关注我们!

1 从幼儿园放学回家后的小孙子,缠着奶奶非要她教唱儿歌,奶奶哪会唱当今的儿歌,就教他唱旧年代的儿歌:“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叫个老猫抱下来。”教得认真,学得也认真,我被这情景深深吸引住了,不禁勾起我不绝如缕的思绪,我依稀又品尝到岁月深处的甜蜜,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

荆泉 | @滕州人,那些记忆中的儿时歌谣,你还记得吗?
荆泉 | @滕州人,那些记忆中的儿时歌谣,你还记得吗?

月姥娘,亮堂堂

儿时,深夏的傍晚,我总是依偎在奶奶身边,躺在庭院的草蒲席上,望着天上的月亮,听奶奶讲故事唱儿歌,奶奶的故事多、儿歌更多,多得就像天上的星星,随便摘下一颗,就是一首儿歌,总是唱也唱不完。

天上的月亮又大又圆,我在想,月亮里面真的有人住吗。奶奶说,月亮里面有嫦娥,有小白免,还有一棵大槐树,大槐树下有个老人在捣药呢?这时,奶奶随口哼起了一首儿歌:

月姥娘,亮堂堂,

开开房门浆衣裳。

浆的衣裳赛白鹅,

打发五哥去上学。

多么优美的一幅画图啊:圆圆的月亮挂在天上,把银白色的月光均匀地洒向村庄农舍,洒向广袤的大地,洒向山川河流,到处都是亮堂堂的。月光下,有人开开自家的房门,出来浆洗衣裳。浆衣裳的一定是一位女人,她是谁,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衣服被浆得如鹅毛一样白,白色的布料做成褂子,再配上其它颜色的裤子,标准的学生装,五哥穿上高高兴兴去上学。

我不明白,好好的布料为啥还要浆。后来我终于明白了。在旧时,儿童穿的衣服大都是粗布衣,只有家境特别好的,才能穿上绸缎。记得我小的时候,穿的都是这种粗布衣,纯棉、纯手工纺线织的布,纯手工上色,老百姓叫作印花布,蓝底白花,花样多:有梅花、桃花、杏花和长叶的菊花。还有许多小动物:如活泼爱动的小猴子,呆头呆脑的小笨猪,乖巧可爱的小山羊等。这种布料要经过浆洗才能做衣服,为的是平整耐穿。你想,哪个儿童不调皮,上房爬墙,摸打滚爬,搬梯子摸老鸹,他们玩得刺激、玩得出奇、玩得叫绝。新衣服穿在他们身上,两天变旧,三天变破,浆过的布做成衣服结实耐用,最适合他们穿。浆衣服很简单,把买来的布料放到清水里过一遍,稍微一晾。再烧上开水,下点面糊,打成稀糊糊状。切记,面糊不能下得太多,比当今喝的粥要稀许多,然后把烧好的稀糊糊均匀地涂抹在布料上,晾干即可。浆过的粗布,一般做棉衣、夹衣的外表,不做衬衣,贴身穿不舒服。

如今,人们不再浆洗衣服了。但粗布还在,大多用来做装饰品、做围裙、做包包,很少有人再穿了,偶尔在戏剧舞台上,还能看到穿着印花布表演节目的女孩子们。

红眼绿鼻子

幼儿哭闹,这是天性。为阻止孩子哭闹,方法很多,比如喂好吃好喝的,玩好玩的玩具,看好看的动画片,讲好听的故事,唱好听的儿歌。再不然,就带着孩子走出家门,容入大自然之中。但在旧时,没有这么多好吃、好玩、好听的,编出吓唬孩子的故事、唱吓唬儿童的歌谣是最常见的手法。你听:

红眼绿鼻子,

四个毛蹄子。

走路啪啪响,

专背哭孩子。

哭闹正上劲的孩子,听到这儿歌,连哄带吓,立即停止了哭闹,瞪着挂着泪水的眼睛,似乎看到那个怪物,惊恐的望着大人,使劲地往大人怀里钻。我想,这个方法是有效,孩子是不哭了,但孩子幼小的心灵是否会受到伤害呢?大人们似乎不太在意。我很奇怪,这个红眼绿鼻子,长着四个毛蹄子的到底是个什么怪物,能把孩子吓成那样!是老虎?不是,老虎的鼻子不是绿的。是野狼?也不对,狼走路没有那么大的动静。是黑熊?也不对,黑熊的眼睛不是红色的。不管是什么怪物,都是成人编出吓唬孩子的,用这种办法吓唬孩子实属不妥。

但是转念一想,也是无奈之举。在旧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差,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生活环境相对很差。生育无计划,孩子一大群,对孩子只能是粗放喂养,只要孩子不哭不闹,用什么办法都行。你想,在漆黑的夜晚,豆大的油灯灯光在微风中摇曳,唱着这样的儿歌,哄孩子进入梦乡,何等凄凉。不过,那个时候的人都是这样一辈辈走过来,孩子也是伴随着这样的儿歌一代代长大的。

生在新时代的孩子,学唱的儿歌都是新版新内容的,电视里看,收音机里听,幼儿园的阿姨教,跟着年轻的父母学,他们很少听到旧版的儿歌了,即便是听爷爷奶奶或者是姥爷姥姥偶尔唱上几句,也听不出其中的味道来了。

扯大锯,拉大锯

扯大锯,拉大锯,

姥姥门前唱大戏。

小外甥,跟着的。

妗子不给饭吃,

给个山芋蛋吃。

山芋蛋里包蝎子,

蜇得小孩撩角子。

大锯是用来锯木头的。在过去没有电锯,只能用手工凭力气用大锯把木头锯开,才能打造成各式各样的家具或其它物件。拉锯是个力气活,更是个技术活。要先把木头倾斜着支撑起来,两个人各自抓住大锯的一头,来回扯拉,相互配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能使偏劲,不能跑偏线,锯齿随着人的气力慢慢地一寸一寸向下移动,拉锯者的汗水伴随着锯末纷纷落到地上。

不知为什么,拉大锯怎么和唱大戏扯到一起了。有人推测,有两种可能:一是锯木头是为了搭建戏台;二是拉大锯是孩子们在戏台前玩的一种游戏。我更倾向第二种,因为在过去农村唱戏用的都是土台子,每个村都有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洋或土的戏台子,没有必要花大本钱破木头搭建戏台。唱戏也就那么几天,拆戏台费工费时,也会造成木料上的浪费,精明的人不会这样干的。

唱大戏,在农村是一件大事。唱戏都有一定的由头。如结婚、生孩子、庆丰收、考取功名、加官进爵等,每逢喜事,就有人花钱请戏来一番庆贺。在旧社会,穷人是办不起的,只有富人、财主老爷才请得起戏班子,很敞亮,四邻八乡都羡慕。解放了,村里时常集资请戏班子唱大戏。农闲时,大点儿的村子在大队和社员的支持下,也自导自演一些小节目,活跃一下农村文化生活。我记得,文革期间,我们村还排演过豫剧样板戏———红灯记呢,那唱腔,那一招一式,那人物造形,那乐队指挥,还真像模像样的。演员和乐队都是我们本村的老少爷们,土生土长的庄稼人。不知道的还以为从外面请来的大剧团呢!锣鼓一响,大戏开场。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场子里坐得满的,连四周的树上、墙上、房上都是人。有的娃娃索性坐在大人肩上凑热闹看景致。我们村演完,外村来请,一连转了十几个村,上演了一个多月,还得过奖呢。

看戏,当然不能少了小外甥,一定是缠着母亲来姥姥家看戏的。俗话说,外甥是舅舅不疼妗子不爱,原因多出于生活拮据。在生活困难时期,多一个人多出一份口粮嘛,吃在外甥嘴里,痛在妗子心里。至于包蝎子那都是戏语。姥姥是最心疼外孙的,只要姥姥在,小外甥就能看上大戏,也一定能吃上姥姥做的可口的饭菜,妗子没办法,干着急。

荆泉 | @滕州人,那些记忆中的儿时歌谣,你还记得吗?荆泉 | @滕州人,那些记忆中的儿时歌谣,你还记得吗?

凡本公众号注明来源“滕州日报”或未明确注明出处的信息,版权均属于本公众号,未经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公众号授权使用信息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微信号:滕州日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公众号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微信ID:tengzhouribaosh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