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竹“独立”之前:竹林七贤居无竹?唐朝前只有跑龙套的丫鬟命

无论是肇始于商、盛行于战国时期的书写材料——竹简,还是用来制笔的竹管,中国传统文人们对于“竹”在文化传播、普及中的巨大功绩自然不会陌生。

然而,至少在中唐以前画家们的心中,尚未从它身上获取美学上的灵感。这种被后世文人寄予极重要人文内涵的绘画题材,长期扮演着跑龙套的尴尬角色。从目前能见的石刻、壁画和绘画图像中,很难发现此前艺术家们为竹留下的单独写照,甚至,我们所熟悉的“竹林七贤”们,也并不是生活在茂林修竹之中。

 墨竹“独立”之前:竹林七贤居无竹?唐朝前只有跑龙套的丫鬟命

题图 任伯年《竹林七贤图》1881年作

壹 在绘画史中长期跑龙套的“竹”

在传统中国画中,画竹主要有两类技法,一是勾勒设色,其次便是墨竹。直到北宋徽宗时期的《宣和画谱》中,正式将“墨竹”单列一科,墨竹由此才正式成为一门被世人公认的独立于人物、花鸟、山水的绘画题材。

有关“墨竹”的发明者,流传有关羽、唐玄宗、吴道子、王维、五代李夫人等五种说法。(可参阅本号文章: )尽管这些传闻均无可信的史料佐证,但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墨竹”在北宋“独立”之前,经历了从三国到五代大概7个世纪的孕育发展期。此后,自五代到北宋间,被画史记载善画“墨竹”的画家们方逐渐多了起来,

而这漫长孕育期,正是中国绘画本身取得大步发展的魏晋、隋唐时期,期间有没有一些画家擅长此类题材?

从目前流传下来的有限画迹看,不仅是墨竹,甚至就连勾勒设色的竹也甚少。竹,似乎长期隐藏在各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背景中,默默无闻地扮演着可有可无的跑龙套角色。

 墨竹“独立”之前:竹林七贤居无竹?唐朝前只有跑龙套的丫鬟命

顾恺之《洛神赋图》宋摹本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版

从魏晋到盛唐这段时间,中国社会在文化思想层面上,有几个特点,一是被经学为中心的儒家思想所武装的门阀士族们,形成为具有势力的文化官僚集团;其次,是随着胡汉分治,出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汉化与逆流;再次便是佛教传入后,在这段时间与中国儒、道理念相融合,小乘转向大乘再转向禅宗。这些都会文学与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对应在绘画上,在这一时期的表现也有几个特点:其一是外地佛教传入,本土玄学兴盛,最终将外来的绘画形式与本土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道释人物绘画;其次是山水画逐渐从其他画科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流行的画科,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审美观。

赋予山水画独立地位的舆论推动,最早应是东晋时期净土宗大师慧远,他和弟子们一起创造了“山水”这个美学概念。尤其是慧远的弟子宗炳著有《画山水序》,提出“澄怀观道,卧以游之”的观点,可以说是一篇“山水画的独立宣言。”此后直到隋唐,经过阎立本、吴道子、李思训、韦偃、张璪等数代人的发展、变革,山水画终于变得成熟。【注】

在道释人物、山水画大繁荣大发展的同时,花鸟画也逐渐成熟。但似乎画家们更偏爱芙蓉、牡丹、松石,这些类形象饱满、浑厚、庄重的对象,对于纤细、有节、潇洒的竹却没有足够的关注。

 墨竹“独立”之前:竹林七贤居无竹?唐朝前只有跑龙套的丫鬟命

顾恺之《洛神赋图》宋人摹本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版

浏览画史中所有记载这一时期中独立的山水、花鸟画题材画作中,竹很少独立出现,它往往与其他题材混搭组合,常见的有“雀竹、竹鸡、花竹、鹤竹、竹树、竹木、竹石”等等。

那时画家们所描绘的竹,目的是为一些人物、道释题材增添背景。按唐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中等记载,在流行的道释人物题材中,曾绘有竹作为背景。比如唐人周昉曾在西京胜光寺,塔东南院上,画水月观自在菩萨、掩障菩萨、圆光及竹。

贰 魏晋留存的画迹中无竹

张彦远在对南朝宋武帝时期的画家顾景秀的记载中,首次提到了两幅以竹命名的画作——《王献之竹图》、《树相杂竹怀香图》。虽然其画作内容和风格我们无从知晓,但可以大致感受到,中国画家们对“竹”这一题材的关照,应从南北朝时期,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开始。

顾景秀的生卒年不详,他曾供奉于南朝宋武帝至宋孝武帝时期,也即是公元420—464年。顾的活动时间应早于当时另一位更为有名的画家陆探微,陆大约卒于公元485年。

同样作为南朝宋时期的宫廷画家,陆探微的名声要响亮得多。他在中国绘画史上,有几项值得一说的成就,其一是,由他开始正式以书法的笔法入画。他学习张芝创立草书之法,创一笔画,据说所绘物像连绵不绝。另外比他晚一辈的南朝谢赫(约479年—502年)在 《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标准,成为后人品评画技的标准,谢赫认为此前的画家中,只有陆探微和卫协两位画家的作品同时具备六法,将其列为第一品第一位,可见对其之推崇。

唐人张彦远时代,应还可见到陆探微的画作,他记载了其60多幅画作,大多数内容是为当时王侯将相们所作的画像。其中只有一幅带有“竹”——《孝武功臣竹林像》——由画名揣测,其中的人物背景或为竹林,但也不排除“竹林”所蕴含的宗教隐喻——指代佛祖修行之地,而不是具体的竹林。

除上述这些零星的记载,在陆探微、顾景秀们活动的南朝时期,画史上几乎再也找不到有关“竹”的更多记载了。

在画史以外,流传至今可见的画迹中,有后人摹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还可参阅,东晋时的顾恺之(约348——409年)比顾景秀和陆探微的活动时间约早一个世纪。他在绘画理论方面也卓有建树,流传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等,而在他的这些记载中也仅仅只有一句提到如何画竹:

“竹、木、土,可令墨彩色轻而松竹叶醲也。”

可见顾恺之曾经关注过如何竹,将其归于木、土一类的景色背景处理中,并且总结说出画竹杆时应墨彩色轻,竹叶色彩应浓。然而比照画迹,几乎么有这一技法的对应图像。

 墨竹“独立”之前:竹林七贤居无竹?唐朝前只有跑龙套的丫鬟命

顾恺之《女史箴图》宋摹本局部 大英博物馆藏

 墨竹“独立”之前:竹林七贤居无竹?唐朝前只有跑龙套的丫鬟命

顾恺之《洛神赋图》宋摹本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如以上几幅后人临摹的顾恺之《洛神赋图》、《女史箴图》中,有松树、柏树、柳树等各类植物,但并没有竹的形象。

叁 竹林七贤居无竹?

不过,在上述所有画家之前、三国魏正始年间(240年—249年)不是还有我们所熟知的“竹林七贤”吗?据说他们曾在当时的山阳县的竹林之下喝酒纵歌,在后世画家为他们流传下来的图像中,能不能看到竹呢?

能。至少从明、清以来有关竹林七贤组合在竹林中饮酒唱歌的图像一直经久不衰(有关唐人孙位的《高逸图》下文再另叙)。如本文题图中任伯年的《竹林七夕那图》,以及下图明代仇英、陈洪绶等人的同题材作品,一直到近、现代画家冷枚、张大千、傅抱石等等笔下所作的“竹林七贤图”,都是将他们放置于茂林修竹之间。

 墨竹“独立”之前:竹林七贤居无竹?唐朝前只有跑龙套的丫鬟命

《竹林七贤图》明 仇英

 墨竹“独立”之前:竹林七贤居无竹?唐朝前只有跑龙套的丫鬟命

仇英《竹林七贤图》局部1

 墨竹“独立”之前:竹林七贤居无竹?唐朝前只有跑龙套的丫鬟命

仇英《竹林七贤图》局部2

 墨竹“独立”之前:竹林七贤居无竹?唐朝前只有跑龙套的丫鬟命

陈洪绶《竹林七贤图卷》

然而,在距离竹林七贤时代最近、由南朝艺术家留下的图像中,却看不到竹。

1960年4月,在南京西善桥宫山北麓的南朝贵族墓葬中,出土过一组拼镶砖印壁画,此后又陆续在南京、丹阳一带发现有五处南朝陵墓砖画,这些砖画的人物形象、构图、风格基本相同,以南京西善桥出土的砖画艺术水准最高,这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幅“竹林七贤人物组图”。

西善桥出土的壁画原件分布在墓室中的南北两壁,各由近三百枚砖块拼嵌而成,规格均为长2.4米、高0.88米,是同类砖画中规格最大、内涵最为丰富、保存最为完好的一件。这组镶拼砖画被命名为《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其模印砖画由200多块砖组成,分为两幅,其一为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四人,其二为向秀、刘伶、阮咸加上春秋时期的荣启期。

 墨竹“独立”之前:竹林七贤居无竹?唐朝前只有跑龙套的丫鬟命

南朝砖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

 墨竹“独立”之前:竹林七贤居无竹?唐朝前只有跑龙套的丫鬟命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局部

画中人物衣纹线条绵密紧劲,比较其中人物、树木的表现手法,有专家认为该图与《洛神赋图》的风格接近,因此推断此组砖画的粉本出自顾恺之;

但同时也有专家认为,据《南史·齐本纪·废帝东昏侯》载:南齐宫廷中即有“七贤”的壁画,陵墓中的“七贤”壁画正是宫廷“七贤”壁画的挪置,而考虑到陆探微在南齐的极大影响力,这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的粉本,则有可能来自陆探微。

无论是顾恺之还是陆探微的版本,画中八位人物都坐于树下,这些树木包括银杏、松树、槐树、垂柳,但就是没有竹。作为分隔人物画面的这些植物中,有人认为其中一株位于荣启期和阮咸之间的植物,其枝干挺立,可能为“阔叶竹”,但这一说法显得有些牵强。

 墨竹“独立”之前:竹林七贤居无竹?唐朝前只有跑龙套的丫鬟命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中唯一树干挺立的植物

而实际上,一些专家考证所谓“竹林”七贤,并非活动于竹林之下,竹林应为地名。近代学者陈寅恪认为,“七贤”的说法,源自《论语——宪问篇》。在《宪问》第37中记称:

子曰:“贤者避世,其次避地,其次避色,其次避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孔子认为贤达的人最高境界是避世,其次是逃避到另一个地方去,再次是逃避别人难看的脸色,最次的是回避别人难听的评价。随后孔子补充说,这样做的已经有七人,分别是指: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等七人。

钱钟书在《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清谈误国》中提出,应该是先有“七贤”而后有“竹林”。“七贤”的命名源自《论语》中“作者七人”的提法。

而有关竹林,则来自佛教中的竹林精舍。据佛教传说,释迦牟尼一开始宣扬佛法时并没有固定的场所,后来才有了竹林精舍,逐渐发展为此后佛教寺院的前身。当佛教传到中国后,一些道家建筑,也取名为“竹林精舍”。

依据钱先生的观点,竹林七贤居无竹,或者并不强调他们隐逸与“竹林”之中,从上述南朝的这组砖画像中,也是获得了佐证。

不受魏晋待见的“竹”,到了唐朝会摆脱它长期跑龙套的丫鬟命吗?下文再叙。

【注】见《历代名画记》:魏晋以降,名迹在人间者,皆见之矣。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详古人之意,专在显其所长,而不守于俗变也......由是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李将军李中书)。树石之状,妙于韦鶠,穷于张通(张璪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