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终前为什么托孤诸葛亮和李严,而没有托孤赵云呢?

咨史通鉴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永安,这使得刚遭遇夷陵大败的蜀汉政权雪上加霜。刘备为了保住这脆弱的蜀汉政权,在临终前把后世托付给了诸葛亮和李严。

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

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

这里明确指出了丞相诸葛亮为正,尚书令李严为副,二人共同执掌蜀汉大权。

刘备这么安排到底有什么目的呢?

在古代的政治架构中要讲究平衡,大多数君主在给年幼的后主选择托孤大臣时,一般都不会只选一个大臣辅政,为了防止顾命大臣大权独揽,都会安排两人或者四人与之分权。比如曹丕的托孤大臣有曹真、陈群、曹休、司马懿。曹睿的托孤大臣有司马懿和曹爽,孙策临死前的托孤大臣是张昭和周瑜,孙权的托孤大臣有诸葛恪、孙弘、滕胤、孙峻。所以,刘备选择诸葛亮和李严两人同为顾命大臣同样也是同样的道理。

据《三国志李严传》记载:

章武二年,先主征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李严在之前只是犍为太守,而在刘备病重后就迅速把李严升为尚书令,又让李严为中都护统领内外军事,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李严作为顾命大臣与诸葛亮分权。我们一般认为刘备对诸葛亮是非常信任的,刘备在临终前还授予了诸葛亮废立之权。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所以很多人认为,如果刘备对诸葛亮没有足够的信任是绝对不会说出这种话的。那么刘备担心诸葛亮大权独揽,让李严与其分权的说法似乎显得格格不入。

我们在对历史事件或者人物进行分析判断时不能只看他说过什么话,最关键的是要看他做了什么事!在中国的儒家文化中,人要重名分,恭谦让。这在人与人的日常交流中也无不体现。比如父亲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君主称自己为“寡人”就是寡德之人,大臣在君主面前要称自己为“微臣”。

一个人越是想要什么东西就越要表现出谦让,以给自己博得让贤的美名。

《论语·泰伯》:

“泰伯 ,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史记·高祖本纪》:

“ 汉王 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申午,乃即皇帝之位 汜水 之阳。”

《后汉书·和帝纪》:

“故太尉 邓彪 ,元功之族,三让弥高,海内归仁,为羣贤首。”

同样曹魏代汉时,曹丕也是让三让才即皇帝位。我们能说刘邦和曹丕都不想当皇帝吗?所以,我们不能只从对话中来判断古人的意图,而是要从实际行动来分析。

刘备深知自己死后,以诸葛亮的才干和威望,他想做什么事恐怕也没人能阻止,但是他还必须要重用诸葛亮,因为外有曹魏和东吴一直在对刚建国的蜀汉政权虎视眈眈,内有益州本土豪强的伺机而动,如果处理不好外部威胁和内部矛盾,蜀汉将面临亡国灭种,而诸葛亮是蜀汉唯一的救星,也只有他才能够带领蜀汉度过难关。

刘备在白帝城应该想了很久,临终前对诸葛亮的遗言,也不乏有谦让之意,同样也是在给诸葛亮的最后一道“恩惠”。希望诸葛亮能够知恩图报,尽心辅佐后主刘禅,诸葛亮也确实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当时的刘备确实担心诸葛亮大权独揽后会成为第二个曹操,所以在短时间内把李严提拔为尚书令,又让任都护府统内外军事,与诸葛亮分权。不过让人想不明白的是,刘备为什么会看重李严呢?难道除了李严之外别人都入不了刘备的法眼吗?

在刘备临终前,与其最亲近的关羽、张飞都已经去世,剩下的只有诸葛亮能独当一面,之前说过,古代君主托孤至少都是两人以上,所以一定要再选出一位能力出众的人来接受托孤重任。但是跟随刘备多年的赵云还健在,赵云战功卓著又对刘备忠心耿耿,与诸葛亮搭档不也正好吗?

为什么刘备不让跟随自己多年赵云当托孤重臣呢?

我们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认为刘备与赵云的亲密程度仅次于关羽和张飞。如果我们从职位上看,赵云的官位不仅与关羽、张飞相差甚远,就连后来投靠刘备的黄忠和马超都在其之上,甚至被后人冠以“谋反罪名”的魏延在刘备生前都做到了镇北将军的位置,而赵云在刘备生前一直都是个杂号将军。

刘禅后来追谥已故将军时,起初也没有打算追谥赵云,后来在姜维等一干将领的强烈要求下,第二年才追谥了赵云为顺平侯。如果从官职和地位上讲,蜀汉只有四虎上将。《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替赵云抱不平,在作传时便把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和赵云放到了一起。

赵云在蜀汉的地位之所以这么尴尬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赵云为人正直,品德高尚,又讲原则。只要自己认为对的事拼了命也会去做。古代君主最喜欢的并不是高尚正直的良臣,而是无条件服从自己命令的手下,这也是赵云在刘备眼里不如关羽、张飞、黄忠和马超的重要原因。

例如,当年长坂坡曹操率五千精骑一日一夜就追上了刘备,情急之下刘备丢弃妻子和幼主,慌忙带着张飞、诸葛亮、赵云等数十骑逃跑。结果赵云不但没有跟刘备走,反而跑回去救甘夫人和幼主刘禅。

据《三国志赵云传》记载:

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版,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这里明确指出了刘备是“弃妻子南走”并不是慌忙之中走散了。

另外《三国志先主传》里也明确记载:

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

可见刘备为了保命,已经顾不上甘夫人和幼主刘禅的生死了,就像当年刘邦被项羽追击时,为了让马车跑快点,刘邦三次把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扔下马车。但是赵云认为这样做违背了伦理道德,便拼了性命把甘夫人和幼主救回。从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赵云的品德是多么高尚。

对于一直怀有帝王之心的人,哪有什么儿女情长,为了功名大业可以牺牲掉身边任何人。试想如果当初刘备身边的数十骑都像赵云这样去救人,那么谁来保护刘备呢?刘备此时要的是自己能活命,至于甘夫人和幼主只能让他们自身自灭。赵云在生死时刻舍去主公去救幼主,明显是把伦理道德放在了首位,却把主公的安危交给了别人,这可是对君主的大忌。

二、赵云对刘备确实忠心耿耿,但并非愚忠,更不会谄媚讨好君主。刘备在汉中大败曹操后,有很多大臣上表刘备称王,但是在这份上表的名单里我们没有看到赵云的名字。

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

群下上先主为汉中王,表于汉帝曰:“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左将军长史领镇军将军臣许靖、营司马臣庞義、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臣射援、军师将军臣诸葛亮、荡寇将军汉寿亭侯臣关羽、征虏将军新亭侯臣张飞、征西将军臣黄忠、镇远将军臣赖恭、扬武将军臣法正、兴业将军臣李严等一百二十人上言曰……”

那有没有可能赵云也上表了,只是没有提及名字,应该是在“等一百二十人”里?

赵云跟随刘备多年,走南闯北,为蜀汉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果与群臣联署上表了,论资历和能力都应该提及姓名,不会放到后边的“等一百二十人”里。最关键的证据是刘备称汉中王后绝大多数人都得到了封赏,唯独没有封赏赵云。这只有一个原因能够解释通,就是刘备称汉中王时,赵云没有联署上表。曹操称魏王后就遭到了众多拥汉派的唾骂,称王就意味着早晚会代汉自立,所以赵云认为此时不宜称王。

三、赵云与诸葛亮关系很好,属于同一派系,也是上下属关系。历来托孤大臣都是来自于从不同派系之间,这样就做是为了保持政权内部的平衡,防止一家独大。例如,孙策托孤张昭和周瑜,一个文臣一个武将,两人没有隶属关系。曹丕托孤的曹真、曹休属于曹氏勋贵,而陈群、司马懿属于世家大族。所以,刘备不可能同时让诸葛亮和赵云共为托孤大臣的。

蜀汉中跟随刘备出生入死的将领也不在少数,刘备为什么选择李严呢?

李严原是荆州牧刘表的属官,曹操进攻荆州时李严为秭归县令,由于不愿意在曹操手下任职,便向西投奔刘璋,刘璋任命为成都县令,又获得能干的名声。刘备入蜀时,李严本来是受刘璋之命来抵御刘备的,结果还没开战就率众投降刘备,被刘备被封为“裨将军”,刘备拿下成都以后,又封李严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

建安二十三年,盗贼马秦、高胜等人发动叛乱,召集队伍多达数万人,到达资中县。李严等不及刘备发兵,自己亲率本郡五千人前往讨伐,斩杀马秦、高胜等人。过了不久,越嶲郡夷帅高定率军围攻新道县,李严前往解围,高定被击败后逃走。刘备于是加封李严为辅汉将军,兼任原郡郡守如前。这两次叛乱都是在成都的大后方,而刘备此时远在汉中,若不是李严果断平叛,成都能不能守住都不好说。刘备自此开始对李严信任有加。

但是这里有个疑问,当初曹操进攻荆州时,时任秭归县令的李严不投靠曹操,却向西投奔了暗弱的刘璋,要知道此时的曹操三分天下以占其二,大有一统全国的趋势。你要说李严忠于故主,不肯侍奉曹操吧,可刘备后来攻打刘璋时,李严反而投靠了刘备。你说李严两面三刀,见风使舵吧,从他不肯屈服曹操和帮刘备平叛两件事上看,似乎对刘备倒是很忠诚。

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无从得知李严的真实想法,这里做一个大胆的推测,李严很可能在荆州任职的时候就与刘备相交。

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

(刘表)使(刘备)屯新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

刘备每到一处都会收买当地人心,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很多荆州当地豪杰都被刘备所收买,李严很有可能就在这些豪杰当中。

据《三国志李严传》记载:

(李严)少为郡职吏,以才干称。荆州牧刘表使历诸郡县。

由此可见,李严并非一直在秭归当县令,在荆州的很多地方都有过任职,那么与刘备相交并非不可能。曹操进攻荆州时,李严任秭归县令,秭归在荆州的西部,与蜀地相接,而刘备是往荆州的东南方向逃跑,李严根本就没机会见到刘备,更无法投奔他,只能向西投奔暗弱的刘璋。这样一切就能解释通了,李严并非两面三刀、见风使舵之流,他对刘备是有忠心的,这一点刘备也心知肚明。

李严即在荆州做过官,也在蜀中掌过权,可以说与荆州派和东州派关系相处的都不错,再加上出色的才能和对刘备的忠心,自然是刘备托孤的不二人选。


龙舞


托孤啊,就是把未来的皇帝托付给“辅政大臣”,辅政大臣,得是政治家吧,得是宰辅一级高级官僚吧?赵云一个武将,哪里有资格?

武将是什么?爪牙,只负责撕咬,不负责思考,

何况,赵云并不是刘备集团的核心成员,早在191年,刘备看中了赵云,想让赵云跟着自己,赵云说他哥死了,他要回乡,这典型看刘备没混起来,不屑于跟刘备混。

后来十年后,刘备已经名扬天下了,赵云才跟着刘备混的,当时已经是公元200年了,


南朝居士


有三种可能

解释这个现象,有三种可能。第一个便是,诸葛亮就代表了赵云。诸葛亮在法正死后,已经在蜀中成为了事实上的二把手。且赵云沉稳谦虚,知大体,识大局,套用当年曹洪对曹操说的名言:蜀汉可以无云,却不可无诸葛!

但问题是,诸葛亮虽可以代表赵云,但若刘备真的心里有赵云,想对赵云说啥,自然就会告知诸葛亮转言。可刘备致死没提赵云一个字。这就显得赵云很尴尬或说刘备无情了。所以在《三国演义》中,刘备终于对赵云说了两句话,算是后世之人对赵云的一个弥补。

第二种可能,赵云得罪苦了刘备。证据就是,在刘备发动夷陵大战前,史书上载,唯有赵云站了出来,慷慨言道: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

当时引得刘备大怒,以至于出征时都丢下了赵云,只让他接应。可想而知当时刘备对赵云会有多愤怒。毕竟刘备虽口中说的是为关羽报仇,实则却是想夺回荆州。所以,这反映而出的是刘备和赵云,对大战略方面的严重分歧。

第三种可能,刘备自始至终就把赵云视为低级战将或保镖。这点,同样也是有史料为证的。都言蜀汉五虎将,实则是仅有位高权重的前、后、左、右四大将军,赵云当时仅是杂号将军,级别没法跟关羽、张飞、黄忠、马超相比。

且赵云在史料中的重要功劳,都是因救后主刘禅和刘备老婆而得到的。跟关羽、张飞等靠实打实的战功得来的不可同日而语。而之所以造成这种差距,就是因为刘备把赵云定位在了自己的私人保镖位置,没给赵云发挥的空间。以至于连魏延都后来者居上,压住赵云一头。

三、是什么造成了赵云的落寞和孤独

参看这三种可能,无论哪一个,都反应出了赵云在刘备心中的位置,不是很重要。虽是元老,虽忠义无双,但托付军国大事,就轮不到赵云了。所以赵云从这层意思来言,是相当落寞和孤独的。那么又是什么造成了赵云在蜀汉(刘备)中的落寞?在笔者看来,就是赵云过于刚正。

赵云在史料中最出彩的话,除了阻止刘备征讨吴国的那句外,其实还有一句,这就是在刘备拿下西川后,曾大肆封赏有功之人,赵云阻止道:“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令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出自《三国志》裴松之注《云别传》)

站在忠义角度上来言,赵云堪称让人叹服且敬佩。不过若站在刘备的角度上来言,赵云这句就太不合时宜了。须知刘备拿下西川,是强取豪夺,他大肆封赏,无非是收买和安抚人心。赵云的阻止,只能证明赵云高尚,可其他大臣是否如赵云般高尚呢?

答案不言自明,连神仙都讲究“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故而赵云的这种“至清、至明、至忠”的性格,就注定了他的孤独和落寞。甚至从另一个方面来言,会成为蜀汉内的“绊脚石”,这种情况下的赵云,只能被边缘化。

故而,当刘备临终前,是绝不可能选赵云当托孤重臣的,当时的蜀汉需要的是“一团和气”,刘备已经折腾得蜀汉几乎到了崩溃边缘,还如何选“至清、至明、至忠”的赵云,所谓“水至清则无鱼”。所以赵云便注定了落寞和孤独中,跟“托孤之臣”擦肩而过。


福子说历史


赵云够忠诚,但地位不够高。

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三国志·赵云传》

他的地位甚至还在“先主践尊号,进拜镇北将军”的魏延之下,顾命大臣怎么轮得到他。

刘备托孤选择是有深远考虑的。丞相诸葛亮是群臣之首,又是荆襄集团领袖,是当然人选;但光这样还不够,为了团结尽量多的人,他还要从原原刘璋旧部中选择一个人,出于压制益州本土势力需要,他选择了原籍南阳的李严。

诸葛亮和李严的关系其实不错,参看我的头条文章《刘禅搞政变干掉诸葛亮?假作真时真亦假,一代重臣的无间道人生》

按道理说,一早跟刘备打天下的元从集团也该出一个顾命大臣,无奈关羽张飞糜竺孙乾都死了,其他人真实不够资格。


真正鳄鱼不哭


托孤历来是国家大事,因而托孤大臣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永安托孤,刘备选择了两位托孤大臣,一位是蜀汉政权的二号人物诸葛亮,另一位便是尚书令李严。而并没有选择早就追随于他的赵云。

为何会选择诸葛亮?

托孤之人主要讲求两点,一个是威望要高,一个是能力要强,威望不高镇不住场面,能力不强办了实事。诸葛亮作为蜀汉政权的二把手,威望自然很高。作为蜀汉的百官之首,能力更是超一流。更何况,蜀汉刚立国不久,便经历夷陵之败,其内部实际是危机四伏,诸葛亮作为蜀汉的第一能人,不用多说,自然是刘备托孤的首选之人。

为何会选择李严?

蜀汉政权内部主要分为三支势力,一支是由益州本土势力组成的益州派,一支是刘焉父子统治益州时期入蜀的东州派,最后一支便是刘备的老班底荆州派。这三股势力相处并不融洽,彼此之间颇有矛盾,因而蜀汉政权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要协调好这三股势力。

以刘备为首的荆州派自然是蜀汉政权的主体,但作为新来者,要想在益州站稳住脚就必须依靠其他势力,相比较而言,东州派自然比益州派更适合做团结对象。而李严便隶属于东州派。李严本是荆州人,刘表死后,刘琮投降了曹操,李严便弃官入蜀,被刘璋任命为成都令,刘备入蜀后,李严顺势投降了刘备,被刘备委于重任。因而李严算得上是一个亲荆州派的东州派人士,并且李严也是一个有能力的人,自然也就成为了刘备托孤考虑的对象。

选择李严除了是要拉拢东州集团外,可能还有一点便是要牵制诸葛亮,毕竟诸葛亮位高权重,而刘禅年幼,刘备防备他也是极有可能呢,当然这一点只是个人的猜测而已。

为何不选择赵云?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感觉赵云在蜀汉政权内部有着很高的地位,其实不然,在刘备生前,赵云一直都只是个杂号将军,直到刘禅继位,才被拜为镇东将军。反观蜀汉的另一位大将魏延,早在刘备称汉中王时,便被任命为汉中太守,成为封疆大吏,刘备称帝后,更是拜其为镇北将军。相比较而言赵云在蜀汉政权内部的地位可能还没有魏延高。

其实除了赵云地位不够高外,还有一点便是面对蜀汉危机四伏的局势,作为武将出身的赵云实际上是没有能力去摆平这样的局面,所以说这也是刘备不考虑他的原因。

更何况赵云同属于荆州派,荆州派已经选了诸葛亮为托孤大臣,如果再选一个荆州派人士不利于内部势力平衡。


混沌聊史


汉昭烈帝刘备临终前,将蜀汉托付给丞相诸葛亮和尚书令李严。之所以不是选择诸葛亮一个人,就是害怕诸葛亮会变成曹操。

但是诸葛亮和李严是两个阵营的人,很难密切合作,刘备为什么不选择赵云来一起当顾命大臣。

按常理来说,选择顾命大臣的标准也就是四个:忠诚、威望、能力、地位。赵云和刘备也曾同床而眠,可以说是刘备除了关羽张飞之外,赵云就是他的左膀右臂了,而赵云也一直给刘备的后勤部队,他曾经当过桂阳太守、公安司马、江州的翊军将军,赵云对刘备可谓是忠心不二。

再来说一下赵云的威望。赵云被封为虎威将军不但能威慑敌人,而且也能威慑内部,刘备让赵云当自己的后勤大总管,就是因为赵云,能镇得住刘备嚣张跋扈的老婆孙小妹。

关于赵云的能力,很多学者认为:“赵云明大义,断大策,同等于鲁肃”、“赵云不独有将略,其看事决断稳重老成,实古重臣之选”、“赵云之辞田宅请灭魏,皆有古大臣识量,宁得仅以以名将律之”。

最后再说一下赵云的职务。赵云虽然属于“杂号将军”,但刘备讨伐孙权的时候“赵云督卫江州”,实际刘备是把自己的大后方交给了赵云。并且刘备在夷陵惨败之后,赵云亲帅大军赶到永安接应刘备,要不然刘备就回不到蜀国了。

综上所述,赵云具备了顾命大臣的四个必要条件,并且当赵云当就在永安,但是刘备却只托孤于把诸葛亮和李严,却吧赵云晾在了一边,只有两个重要的原因:(1)当时赵云已经六十五岁了,比刘备还大两岁,赵云的年龄已经超过了托孤的要求,这和当年曹操把郭嘉看做可以托孤的心腹一样,原因就是:“诸君年齿均长于我,而郭奉孝最少。”;(2)无论赵云是不是顾命大臣,他都会竭尽全力辅佐刘禅,当初赵云不顾生死两次救出救危在旦夕的刘禅,他心里对刘婵具有别样的感情。

公元前


刘备临终前为什么托孤诸葛亮和李严,而没有托孤赵云呢?

我是临石观海,我来回答

刘备永安托孤是三国历史中一段佳话,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那么为什么刘备会托孤诸葛亮与李严,个人认为那是因为诸葛亮与李严都是能力超群之人,各有所长,又对刘备忠心耿耿,再者他们俩是蜀汉政权内部荆州和东州集团的代言人,可以制衡益州本土集团。至于为什么没有托孤赵云,是因为赵云与诸葛亮为同一阵营,加之赵云被刘备视为家将,不适合托孤。

刘备为什么会托孤诸葛亮和李严

蜀汉政权作为一个外来政权,其内部构成错综复杂,简单的说蜀汉政权有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集团,李严所代表的东州集团,和根深蒂固的地头蛇益州集团,其相互之间的平衡就是刘备托孤需要考量的。

因此身为一国之主的刘备在深思熟虑后托孤于诸葛亮和李严,他不但要选择合适的人才,更要平衡各方的利益,所以才会做出如此选择。

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夏四月癸巳,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三国志》

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战略策划师加内政总管,初出茅庐便为刘备集团指明方向,之后联吴抗曹,总管后勤保障工作,可谓立下汗马功劳,其能力人品无需多言,更重要的是他即是元老又是荆州集团的代言人,加上已经贵为丞相,是当之无愧的肱骨之臣,所以托孤诸葛亮是合情合理,毫无疑议。

那么李严是个什么人呢,李严虽然是荆州人但却是东州集团的人,这也是他具有独特的优势,而法正死后,李严俨然已是东州集团首领。

而且李严在刘备入益州时,率众投降,为刘备送上了一记神助攻,加上李严军事能力突出,不论是以五千人歼灭数万盗贼,还是大破南中叛军高定,都可以看出其不俗的能力。

二十三年,盗贼马秦、高胜等起事于郪,音淒。合聚部伍数万人,到资中县。时先主在汉中,严不更发兵,但率将郡士五千人讨之,斩秦、胜等首。枝党星散,悉复民籍。又越嶲夷率高定遣军围新道县,严驰往赴救,贼皆破走。—《三国志》

因此在章武二年,刘备将李严招至永安,加为尚书令。章武三年,刘备托孤时加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成为军界首脑人物。

刘备为什么没有托孤赵云

赵云,一位三国时人气极高的勇将,一生为刘备出生入死,在公孙瓒手下时就与刘备结下深厚的友谊,跟随刘备之后更是救后主,保主母,立下大功。但刘备没有托孤赵云,个人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

其一,赵云与诸葛亮同属于刘备创业元老,归属同一集团,有诸葛亮代言足矣,无需再托孤赵云。

其二,赵云虽然英勇善战,但刘备对他的定位是心腹家将,并不是像关羽,魏延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因此,赵云并不适合托孤。

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云别传》

总结:综上所述,刘备托孤诸葛亮与李严是因为此二人能力出众,各有所长,而且分别代表了荆州集团与东州集团,这样做可以更好的与益州本土集团保持相对平衡,有利于蜀汉政权的稳定。

而刘备没有托孤赵云是因为赵云与诸葛亮为同一集团,无需托孤,加上赵云在刘备心中是心腹家将,不适合托孤。


临石观海


公元223年,刘备在永安托孤,任命诸葛亮为托孤大臣,李严为副手,开启了蜀汉政权的新时代。作为蜀国资历和能力都顶尖的大将赵云,为什么没有成为托孤大臣呢?刘备恐怕在能力、性格、年龄等方面都有所考虑:

一、夷陵惨败,急需文臣治理国家

经过夷陵之战的失败,蜀国国力损耗严重。刘备非常清楚,蜀国下一步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休养生息、安抚百姓、恢复元气,而非对外征战。所以,诸葛亮、李严这类治政能臣的重要性就凸显了出来,没有选择武将出身的赵云也在意料之中。

二、赵云忠义,但不善调节政坛平衡

赵云追随刘备南征北战差不多三十年,忠心耿耿自然不必多说,而赵云的人品性格也备受肯定,忠义识大体,为人正直有原则。但是从托孤大臣的角度考量,赵云的性格是优点也是缺点。他没有能力去把握蜀汉内部东州、荆州、益州三大政治力量微妙的平衡。加上赵云算是孤家寡人,身后没有强大的政治集团做后盾,这无疑是非常不利的。而同为荆州派系的诸葛亮和李严,在政治这方面的能力和背景要比赵云优越太多了。

三、赵云年龄偏大

年龄问题也是刘备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在永安托孤的时候,诸葛亮42岁,李严虽然生年不详,但估计年龄也是三四十岁左右,两人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可以保证蜀汉政权未来10年以上的稳定。而赵云这个时候已经年过五十,在当时算得上老年人了,加上之前张飞、黄忠、马超等人纷纷病故,刘备托孤的时候一定会顾虑赵云的年纪可能不足以做到长期辅政。

总结,无论是从当时蜀汉的国家需要,还是赵云本人的能力性格,似乎都不太适合作为托孤大臣,刘备为了国家的长远考虑,没有选择赵云是在情理之中。


历史步行街


历史上托孤,一般在生命最后一刻托付于顾命大臣。诸葛负责相国管理,李严是第一助理。

而赵云等心腹爱将是各负其责。

托孤有一丶二丶三丶四丶五不等。通常是手握大权或兵权的。有全心托付,有无奈交接。

三国演义刘备介于两者,既悔于不听诸葛劝阻去征伐东吴,又担心阿斗扶不起。

刘备言:阿斗扶不起,诸葛可视情况而自立。

既是大义禅让丶又是试探,让忠义的诸葛忙不迭拜叩:尽诉辅弼两代之赤胆忠心!


夏雨风


托孤一般情况下是有很大的政治风险的,受托孤的人基本上要在皇帝亲政以前代替皇帝治理国家,如果托付不当,很容易出现政治危机。这就要求最高当政者在选择托孤大臣时必须要慎而又慎,要避免潜在的政治危机。


在选择托孤大臣时,无非要从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第一,当然是才干。才干包含的方面有很多,最基本的当然是政治能力,然后是军事能力。第二,就是人品。托孤大臣一般是有很大的权力,很容易成为权臣。如果心术不正,没有很好的政治操守,很容易出现像司马懿那样阴谋家篡位;第三,应该是政治平衡。光有才干和人品还不足以保证能够政治稳定,还需要最高当政者在托孤的同时设计一套各方势力相互制约,且能维持相当一段时间的稳定的政治生态,从而保持一个较为稳定的政治框架,以便于不出现野心家、阴谋家或者像宋太祖那样的“身不由己”的例子。

从以上三个方面对赵云的条件进行分析,就能够得出赵云到底适不适合成为托孤大臣。

首先来看才干和人品。赵云的人品自然是没话讲,他的整个生平已经为他的人品做了很好的诠释,这个不必多讲。我们单讲他的才干。赵云的才干主要表现在军事上,抛开三国演义里的大战长坂坡不讲,因为这是个人英雄主义,在大规模军事行动中并没有什么用。在真实的历史记载中,赵云的军事能力在蜀汉层面来说,还是数得着的,以稳字为主,没有大胜,也没有大败。但要进入托孤考察对象显然还不行,还需要考察最重要的政治能力。赵云在三国里主要是领兵,但是也有过参与政治的机会。但是,他的表现并不能及格,最典型的莫过于他独自领兵收复桂阳郡的表现。在赵云收复桂阳且被刘备任务为桂阳郡守以后,实际上赵云此时已经是被刘备视为主政一方的大员,要让他独挡一面了。此时,当地的实力派赵范想把自己守寡的嫂子嫁给赵云,以进行政治结盟。可是赵云的表现却很幼稚,以个人名节为理由拒绝了。在那个年代,联姻是常用的政治结盟手段。比如:刘秀和河北郭氏的联姻,刘备和东吴的联姻,都是政治联姻,但两人都是毫不犹豫的就同意了。从这一点儿上看,赵云在政治上是相当不成熟的。他拒绝联姻也使赵范始终不自安,最终逃走。从此以后,赵云再也没有获得过参与政治的机会。他在刘备心中已经留下政治能力不过关的印象,没有进入托孤大臣考察对象是必然的。


说完才干,再来讲讲刘备为自己身后设计的政治架构。众所周知,蜀汉的政治势力大致上有两大派系,也就是外来的荆州派和益州本土派。而刘备选的这两个人刚好是这两个派系的代表人物,如果法正此时还活着,那么就会是法正而不是李严。两个基本上都是军政能力较为均衡,可以相互制约。如果再加入军方的代表赵云,那么诸葛亮的势力将具有压倒优势,政治平衡很快就会被打破。事实上在刘备逝世后,诸葛亮还是想方设法最终将李严拿下,所有权力收归己有。好在诸葛丞相的节操有保证,成就了他成为一代名臣楷模,为万世敬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