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为什么脱欧,脱欧到底为什么?

哥是传奇8708604


首先要说的是,英国“脱欧”并非英国的“悲伤的一天”,恰恰相反,“脱欧”是英国人民的选择。至于英国为什么要脱欧,说来话长,篇幅有限,就不详谈了,显然,就好似夫妻过日子一般,过不下去了就离婚呗,不奇怪。

接这个问题,就顺便回顾一下英国脱欧3年大戏的大事记吧:

● 2016年6月24日

英国脱欧公投结果,51.9%民众(1741万742票)选择脱离欧盟,英国成为欧盟28个成员国中,第一个脱欧的国家。

● 2017年3月29日

英国向欧盟递交脱欧通知书,启动脱欧程序。根据里斯本条约第50条,欧盟会员国若要脱离欧盟,必须在通知欧洲理事会的2年内完成协议。

● 2017年6月19日

英国与欧盟展开第一轮脱欧谈判。双方对英属北爱尔兰与欧盟会员国爱尔兰是否要设立海关,即是否恢复"硬边界"意见相左,后续多次谈判都破局。

● 2018年11月14日

时任首相梅伊(Theresa May)接受欧盟提出的脱欧协议草案,点头爱尔兰边境保障机制,以及2019年3月正式脱欧后,至2020年底的过渡期,英国仍参与欧盟关税同盟与单一市场,并同意支付约390亿英镑(约新台币1兆5600亿元)脱欧分手费。

● 2019年1月15日

英国国会下议院以432票对202票否决脱欧协议草案,写下英国内阁数十年来在国会最大挫败纪录,梅伊也面临反对党提出的不信任案,最后惊险过关,保住首相大位。

● 2019年3月22日

梅伊主导的脱欧协议草案二度遭英国国会否决,同时国会也严厉拒绝无协议脱欧。眼见英国国内分歧难解,欧盟回应若英国通过脱欧协议,愿意将期限延长到5月22日,不然只能延至4月12日。

● 2019年4月11日

由于脱欧协议在英国国会第三度闯关失败,英国确定无法在5月22日脱欧,梅伊再与欧盟协商,最终将脱欧期限延至10月31日。

● 2019年5月24日

梅伊虽然挺过两次不信任案投票,但因得不到国会支持,推行脱欧屡遭挫败,宣布6月7日辞去首相与保守党党魁职务。

● 2019年7月23日

英国执政党保守党公布党魁选举最终投票结果,脱欧大将、前伦敦市长强生(Boris Johnson)击败外相韩特(Jeremy Hunt)胜出。接任首相的强生承诺会让英国于10月31日脱欧。

● 2019年8月28日

强生奏请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暂停国会,女王当日批准。

● 2019年9月4日

反对派通过阻止无协议脱欧的法案,强生在表决后提出动议要求举行大选,但最终无法跨过支持门槛,遭到否决。

● 2019年10月17日

英国与欧盟在欧盟高峰会前达成脱欧协议,欧盟表示,新协议可保护爱尔兰岛的和平与稳定,并充分保护欧盟的单一市场。

而后英国国会允许搁置强生版脱欧协议,直到相关施行立法通过才放行。强生依法致函欧盟要求延后脱欧。10月28日欧盟同意延后英国脱欧期限至2020年1月31日。

● 2019年12月12日

英国举行下议院选举,强生领导的保守党拿下365席,取得席次过半的执政优势。

● 2020年1月9日

英国下议院以330票贊成、231票反对,多达99票优势通过脱欧法案。

● 2020年1月29日

欧洲议会投票表决通过英国脱欧协议,英国将在1月31日深夜与欧盟分手,进入为期11个月的过渡期,双方展开自由贸易协定谈判。

● 2020年1月31日

英国当地时间晚间11时正式脱离欧盟,进入为期11个月的过渡期。

点到为止吧。

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更好的意见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陈思进


这个问题说来话长。

国与国就跟家与家、人与人的关系一样,都是多年恩怨和情绪的积累。

先来简单回顾一下英国和欧盟(主要是法国)之间的关系。

英国全称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在此之前有大不列颠王国和英格兰王国。维京时代,英格兰饱受维京人的侵扰,在1066年又被从法国诺曼底来的威廉征服,建立了地跨英吉利海峡的英格兰诺曼王国,后来的金雀花王朝的国王也来自法国。

金雀花王朝开启者亨利二世
1337年至1453年期间,发生在金雀花王朝治下的英格兰王国和瓦卢瓦王朝治下的法兰西王国之间,针对法兰西王国统治权的战争。经过5代人的战争,法国依托大陆优势,把英格兰赶出了欧洲,英格兰失去了在法国的领地,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岛国。之后英国便开启了四百年的大陆均势政策。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说:“英国四百年来的对外政策,就是反对大陆上出现最大、最富于侵略性和最霸道的国家”。对于欧洲大陆各国的纠纷,英国利用其地缘优势,总是“参加不那么强大的一方,同它们联合起来,打败和挫败大陆上的军事霸主,不管他是谁,不管他所统治的那一个国家。”

英国通过离强合弱、扶弱抑强、孤立、干涉等手段的交替应用,维持着一种对自己有利的大陆均势。看看美国在中东的作为,是不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除此之交,英国有一段时间还奉行光荣孤立,就是不跟别的国家结盟或者长期结盟,大清朝也这么干过,不过被称为闭关锁国。

戴高乐
英国对欧洲大陆的外交政策决定了英国在欧洲事务中总是左右摇摆,然后坐收渔利,大陆诸国因此受害不浅(这也是向老对手法兰西致敬,当年法兰西国王腓力二世也曾这样捉弄过英格兰国王父子们)。所以

在法国和西德合作建设的欧共体初见成效,英国要求加入之时,分别于1961年和1967年两次被法国总统戴高乐否决。

二战期间戴高乐曾经流亡英国4年,寄人篱下的屈辱经历让老戴认清了英国人的嘴脸,他清醒地看到英国奉行的大陆均势政策给欧洲带来的混乱,同时英国在很多问题上站在美国一边,也让戴高乐担心英国会成为美国的特洛伊木马,从内部破坏或者控制欧共体,所以才行驶了否决权。从后来英国在欧盟中的表现以及脱欧给欧盟造成的动荡局势来看,老一代政治家的高瞻远瞩还是令人敬佩的。

戴高乐去逝之后,英国于1973年再次申请并成功加入欧共体。入了盟的英国继续保留了其光荣传统,有处好就捞,有风险就闪。作为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在欧盟当不了老大让英国觉得很不愉快,所以欧盟的很多事务,英国表现的并不积极。比如1997年欧盟启动欧元之时,英国拒绝加入欧元区,坚持使用自己的独立货币英镑;当希腊国债危机引发欧债危机之时,英国选择袖手旁观,不参加欧盟的危机救助方案,还反对一切金融监管政策。英国认为在欧盟每年缴纳大笔的会费得不偿失,而且欧盟内部的政策有负面作用,未来一些政策趋势也可能损害到英国的利益。

前首相卡梅伦

40年的同床异梦、貌合神离、相互猜疑的状况,疑欧派例以此玩弄民意,像欧盟人口抢了英国人的饭碗、每年的欧盟会费是巨大的负担、欧盟的商品打击了本土企业发展等等,都成为疑欧脱欧派煽动民族情结的借口。欧盟英国首相卡梅伦玩“脱欧”本是为了利用这一波操作来拉升保守党的支持率,同时以此为要挟向欧盟要好处。然而没想到公投居然通过了,小卡玩“脱欧”算是玩脱了。由于卡梅伦根本没有脱欧的准备,对于一旦脱欧如何应对缺少预防措施,公投的结果自然成了一地鸡毛,小卡一看形势不对,赶紧递交辞呈,逃之夭夭。彼时,特蕾莎·梅临危受命,担任英国首相,她也是继撒切儿夫人之后第二位女首相。

脱欧表面上说是为了人民的福祉,比如常见的几个好处:

1、不用再缴付高额的会费;

2、不再需要向欧盟其他国家提供援助;

3、不需要再向欧盟其他国家来英留学的学生提供贷款;

4、不需要再受到欧盟的金融监管;

5、不再担心外来人口抢了饭碗;

……

至于是不是真能做到如此,要不了多久就知道了!


海天潮声


法国总统马克龙29日表示,英国“脱欧”的日子是“令人悲伤的一天”,,英国将正式脱离欧盟,成为历史上首个退出欧盟的国家,英国将面临和欧盟11个月的艰难谈判历程。

究其原因,不满每年向欧盟交高额会费、忧心移民潮冲击本国就业、反对英国向欧盟让渡过多权力等等。其实英国人的算盘打得很精,英镑的金融地位被欧元代替了,英国的国际贸易地位丢失,在高福利待遇下生活惯了,不愿意别人来分享英国的福利,更不愿意承担囯际人道主义的责任,反对接纳难民,由于欧共体内许多规则没有照顾英国利益,如预算摊派和共同农业政策等,英国国内围绕其的欧共体成员资格地位和利益分配问题陷入了争吵分裂,英国的心态还在二战以前大国梦中,英国子民们的大国情结挥之不去,英国佬想把自己摆欧盟老大的位置上,可是经济实力已经日溥西山,不如德法,话语权不在情何以堪,跟欧盟的关係总是难免磕磕碰碰,成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主,英国人和欧盟上演一场霸王别姬的爱情悲剧,“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


Wildemess


英国脱欧成了"悲伤的一天"。英国忘了伙同美国制造了多起人道主义灾难,自己处身世外不闻不问,又极力反对欧盟接纳难民,这种又当婊子,又立贞洁牌坊的伪道士精神,只有损人利己英国人做得出来,当今的英国己今是破落绅士,可处处和欧盟摆谱,还活在二战前大国子民的梦中,可现实的英国江河日下,有气无力,又不愿放弃所谓大国地位的臭身段,在欧盟朋友圈里连老三都算不上,英国佬的心情失落感可想而知,咬牙跟欧盟离婚,又泪眼链链不舍,英国佬心情五味杂阵。


long9056


根据历史与地理原因,19世纪晚期以来,英国一直奉行对欧洲大陆事务不干预政策,被称为“光荣的孤立”。

“不放心欧洲”的历史传统以及和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相异的模式使英国长期和欧洲大陆若即若离。在“脱欧”人士看来,欧盟未来的一些政策趋势可能损害到英国的利益。

而欧债危机的蔓延,不仅使英国的脱欧之心快速发酵,也加快了脱欧脚步。与此同时,欧盟其他国家的民众也对英国渐生不满,认为英国不仅否决欧元,不参加欧盟的危机救助方案,还反对一切金融监管政策,因此英国脱欧对欧盟的发展来说反而是好事。双方的相互信任已经降到历史低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