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卑”不一定是壞事,它是孩子成功的動力

前幾天,朋友跟我說起她家女兒果果,這幾天經常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除了吃飯和上廁所幾乎都不出來。

原來,是因為這次的期中小測驗,果果沒有考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成績,由每次的全班第一名滑到了第四名。

雖然老師並沒有批評果果,但果果心裡難免會有些失落,自己更是感覺在人前都抬不起頭來。

其實自卑是人類的本性,而在現實生活中,為什麼有些人長大後會變得自信滿滿,有些人則變得更加自卑呢?

1)孩子天生的缺陷

有些孩子由於先天性的原因,可能會導致身體上的部分缺陷。

也有些孩子是由於後天的原因,比如身材太瘦或太胖,個子太矮等,當他們在面對別人異樣的眼光時,便很容易產生自卑。

孩子“自卑”不一定是壞事,它是孩子成功的動力

2)學習成績差

孩子在學校如果成績不好,很容易受到老師和同學的歧視。

在這種環境下,經常遭受批評或者是異樣的眼光,孩子會認為自己百無一是,進而受到沉重的打擊。

3)父母忽略了對孩子的關心

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親近的人,特別是在小時候,孩子對父母都有一種過度依賴,都喜歡在父母面前表現自己。

有些父母對於孩子的進步會給予表揚和認可,但有些父母卻認為對孩子進行嚴厲的、棍棒式的教育才能使其進步。

其實,正是這種太過於嚴厲的批評,有時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到最後就乾脆什麼都不做了。

4)家庭經濟條件或環境的差異

攀比心理在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尤其當孩子上學後,有的父母是開著豪車接送,鞋子都是品牌貨,而有的孩子每天步行上下學,穿的也是普通衣服。


孩子“自卑”不一定是壞事,它是孩子成功的動力

這些表面現象難免會讓孩子產生心理不平衡,而當這一情況被老師無所顧忌地當眾說出來時,這種不平衡就會被蔓延開來,最終形成嚴重的自卑感。

孩子一旦產生自卑心理,就很難再變得自信。那麼,自卑心理對於孩子有哪些消極影響呢?

1)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

自卑感會讓孩子感覺壓力很大,長此以往,他們就會拒絕參與集體活動。即使是受到別人的盛情邀請,他都會以各種理由拒絕。

2)不喜歡與人相處

自卑的孩子往往都是人們常說的“不合群”,當他們在與他人接觸時,會潛意識裡覺得自己比別人矮一截,進而感到較大的壓力。

一個人長大後要想成功,是離不開朋友的幫助的,而自卑心理正是阻擋孩子通往成功之路的最大障礙。


孩子“自卑”不一定是壞事,它是孩子成功的動力

3)害怕犯錯

自卑的孩子做事情都比較小心謹慎,很怕犯錯,這種狀態會讓他們的精神長時間處於高度緊張之中。

而精神一旦高度緊張則犯錯的機率會更大,如果沒把事情做好,孩子又會陷入到深深的自責當中。

4)容易對生活失去希望

當孩子存有嚴重的自卑心理時,他們進而會走向抑鬱的狀態,對周圍的一切喪失信心。

他們在生活中容易迷失自我,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甚至還會出現自殘傾向。

凡事都具有雙面性,自卑心理的確不好,但也不一定就是壞事,如果能夠善加運用,它也可能變為成功的動力。

孩子“自卑”不一定是壞事,它是孩子成功的動力

現實生活中,有些孩子可以明確自己的優缺點,並戰勝自卑的壓力,取得更高的成就,而有些孩子則消極悲觀,越來越差。

那麼,我們該如何將孩子的自卑轉化為成長的動力呢?

1)穩步提升,獲得關注

自卑的孩子可以明確自身的不足和缺點在哪兒,也可以毫不費力地將自身的問題羅列出來。

在學校裡,老師往往會更喜歡持續進步的學生,而那些本來就很優秀的學生,由於很難再進步,老師反而對他不再抱有更高的期望。

從這一點來說,自卑的孩子相對於那些優秀的孩子來說,更容易獲得提升。

孩子“自卑”不一定是壞事,它是孩子成功的動力

2)利用對自我的認知,針對性彌補不足

現實生活中,絕大部分人並不能清楚的描述自身的缺點,而自卑者之所以自卑,就是因為把自己的缺點看得太透徹。

所以,我們只要幫孩子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並針對性給予一些建議或鍛鍊,是極有可能幫助孩子變缺點為優點的。

3)發揮自身的長處,來彌補自身的缺點

在實際生活中,家長要對孩子進行正解的指導。比如,有些孩子學習成績差,容易自暴自棄,這時,家長可以引導孩子發揮自己的長處,以此來彌補自身的不足。

孩子“自卑”不一定是壞事,它是孩子成功的動力

其實,自卑心理人人皆之,只不過這些心理有大有小。作為家長,我們要及時發現孩子的自卑心理,並要幫助孩子正確的面對自卑,使用有效的方式進行合理的調節,定能將孩子的自卑轉化為成功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