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胡适之》:利息在人间

《中国人胡适之》:利息在人间

《中国人胡适之》是一长篇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共50集,100万字。由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田崇雪教授和旅居加拿大的华人作家刘廼顺共同编写。下面选自前言的第四部分,文字朴实无华,内容详实深刻。

“好脾气”源于“平常心”

店大还欺客呢。古今中外,名人、巨人、伟人们很难再有“好脾气”,但胡适之是个例外。年纪轻轻,爆得大名,但这并没有使他忘乎所以;高朋满座,胜友如云,往来亦并非全无白丁;语言平易,不枝不蔓,平常话语,纵然批评,得理也饶人,此即民间所谓“好脾气。”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用了“如果”表明了胡适的谦虚;“感谢慈母”道出了胡适“好脾气”的源头——母亲冯顺弟的深刻影响。此点前文已经提及,不再赘述。

《中国人胡适之》:利息在人间

年轻时的胡适

胡适的“好脾气”是出了名的。“我的朋友胡适之”能“不胫而走”,成为民国时期的经典名言决不是小圈子里的无原则的哄抬,而是有实实在在的实例为证。林语堂曾在自己主办的《论语》刊物上发表声明:“这本杂志的作者不许开口‘我的朋友胡适之’闭口‘我的朋友胡适之’。”“我的朋友胡适之”当然能说明胡适的名气大,让一切愿意与其结识的人为荣,类似于现在的粉丝追星,然而,在另一方面,岂不是也能说明胡适的“好脾气”——海纳百川、来者不拒?!

《中国人胡适之》:利息在人间

左为林语堂,中间为胡适,右为陈受颐

对待那些哪怕仅有一面之缘的人,他都有一种“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慷慨,更不要说对待知己至交。陈独秀多次被捕,他多次设法奔走营救。李大钊被害,他带头捐款料理后事、抚恤亲人。周氏三兄弟,他一人举两,把周作人介绍到燕京大学任教,把周建人介绍到商务任职,同时还慷慨解囊于周作人入不敷出的生活窘状。

说到借钱,胡适周济的朋友就更是数不胜数:他借钱给远在欧美留学的林语堂完成学业,他借钱给还在念书的李敖购买衣服度过生活难关,他借钱给北洋大学的陈之藩出国留学,他借钱给一个芝麻饼小贩住院动手术……当陈之藩要还他钱的时候,他说出了一句极富人情又兼具哲理的名言:“你不用急着还钱,我借出去的钱从来没打算过要人还,因为我的利息在人间。

清夜每自思,此身非吾有。一半属父母,一半属朋友。”胡适的这种待人接物的“好脾气”是一种体察了世态人情后的长期修炼,是一种不愿意将悲苦示人的极高的境界修养。

对公卿,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有他和蒋介石的合影为证:一个是总统,是元首,是说一不二的领袖;一个是书生,是学者,是文化界的班头。古往今来,能与帝王平起平坐畅叙人生的文人学士可以说绝无仅有。

陈胜吴广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那是一种对严重不公的社会现实的“造反”和“革命”。

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是!”那是一种无上的艳羡。

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那是一种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自负。

李白说:“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那是一种率性诗人的佯狂。

唐寅说:“我也不上天子船,我也不去酒家眠,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那是一种落拓不羁恃才傲物的才子清高。

“粪土王侯”也好,“笑傲王侯”也好,那都不是人生的常态,人生的常态应该是泰然,无论穷富,无论荣辱,无论贵贱,此之谓“平常心”。

对外人“好脾气”容易,对亲人“好脾气”难!因为一个人可以不考虑亲人的面子,但不能不考虑外人的面子。胡适对待亲人的“好脾气”我们已经无法领略,只能从家书中,从传说中窥得一斑。读胡适家书,我们读出了一个几乎不会发火的胡适。

夫妻之间,最能体现。胡适与江冬秀,传统的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先结婚,后恋爱。回望五四,那是一个个性解放、恋爱自由、视婚姻为枷锁、为牢笼的时代,那是一个以“停妻再娶”为时尚、为荣耀的时代。五四先贤,几乎没有谁没换过妻室,除了胡适。当然,这并不能说明胡适在爱情婚姻上有多么忠贞无二,毕竟,他也曾心有不甘,他也曾情感出轨,他也曾拈花惹草。然而,围绕着胡适的那些花边绯闻,绝大多数还都可以划归为“发乎情”、“止乎礼”的范畴,完全没有那种小农意识发迹变泰之后的疯狂占有。

《中国人胡适之》:利息在人间

胡适和妻子江冬秀

夫妻之间,矛盾争吵,家常便饭,然而,胡适大多都采取息事宁人、妥协退让、背后解劝的处理方式。临去欧洲之前,江冬秀当着朋友的面给他下不来台,他忍了。一个人,在远赴英伦的长途火车上给江冬秀写信解劝,和风细雨般地劝她不该不给他留面子。美国大使期间,风言风语吹到江冬秀的耳畔,公务之余,长夜漫漫,胡适写长信向老妻解释他一个人独在异乡的孤独。

父子之间,家书中似乎从没有发现过胡适对子女动粗。倘论教子,胡适的确算不上成功。老大胡祖望,籍籍无名,终老异乡;老二胡素菲,得了伤寒,过早夭亡;老三胡思杜,与其决裂,划清界限,反右风暴,在劫难逃,终老父子没能相见。然而,胡适家书,字里行间,却很少有对子女们的剑拔弩张,非但如此,他还劝江冬秀不要对儿子发火。

《中国人胡适之》:利息在人间

胡适的“好脾气”从他那一幅幅照片上也可看出。与鲁迅的“横眉冷对”、“怒发冲冠”、“沉郁顿挫”的标准像完全不同,胡适则始终是“笑口常开”、“满面春风”、“斯文通脱。”早年的清秀婉转,中年的雍容华贵,晚年的慈眉善目,构成了胡适一生的“风格修炼”——“好脾气!”

“好脾气”是一种对人性的悲悯,是对人性洞彻之后的了悟:“人生如此短,相逢就是缘。”无论缘深还是缘浅,都没有理由让别人看你那张生气的脸。如果“恨”不是“摔脸色”的理由,“爱”就更不是“摔脸色”的理由。时光那么迅乎,爱还来不及呢,哪里有那么多乌鸡眼似的争斗?“珍惜珍惜再珍惜,可怜可怜再可怜。”用时下最流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且行且珍惜!”因此,“好脾气”大类佛家的“惜缘”。

“好脾气”源于“平常心”。“平常心”乃是一种对其所生存的世界彻悟之后、悲悯之后的达观。淡薄之心、忍辱之心、仁爱之心……一种看透之后仍然执着;尽力而为又顺其自然。“无为、无争、知足、不贪。”是其表,“生也有涯,知也无涯”的认知是其里,是一种极有魅力的生存哲学

胡适在人情世故上就是这么一个人:既能与帝王将相同台辩论,也能与贩夫走卒品茗闲话。

如此看来,“平常心”的另一面何尝不是让我们向往的“贵族气”、抑或“贵族精神”?不卑不亢、不骄不馁、追求荣誉、承担责任、无畏勇气、严谨自律,始终微笑着,平视人生的万千风景。

台北胡适的墓志铭上刻着: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异,但墓中这位哲人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中国人胡适之》:利息在人间

胡适墓志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