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宝玉说“这个妹妹我见过”,她回了什么?

情感育儿万宝囊


要知黛玉将如何回答,我们得先弄清一个这样的问题:宝玉为什么会这么说?

在第一回中,甄士隐在梦中听到一僧一道的对话内容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答案,从中可以看出问题的端倪来。

只听得道人问道:“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人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这几句对话,道出了两个意思:一是这蠢物就是这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石头,它就是贾宝玉的前世;二是“一干风流冤家”就暗示了会有这么些像这无材补天的石头一样的俗物,会投人入世,落入红尘,相遇人间。其目的就是了结一段风流公案。

这段风流公案是什么呢?那僧人已告知:那就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一株绛珠草因受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天长地久,得天地之精华,脱却了草胎木质,得换人形,并修成女体。后神瑛侍者欲下凡造历幻缘。绛珠仙子便也下世为人,用一生的眼泪来报这灌溉之恩,这便是黛玉的前世。因她下世来偿还灌溉之情的公案,便勾出多少风流冤家陪着他们,这其中就有宝玉。

宝玉的前世和黛玉的前世或许相遇过。书中有过这样的一些交代:在第一回,僧人和道人是这么说的。

“趁此何不你我也去下世度脱几个,岂不是一场功德?”那僧道:“正合我意。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蠢物交割清楚,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已完,你我再去。”这美玉等一干俗物下世为人,为何先要到警幻仙子宫中走一遭。原来这警幻仙子的职责就是司人间之风流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这在第五回中有过说明。而黛玉也曾到过此地。第五回中,有一句这样的话,“姐姐曾说今日今时必有绛珠妹子的生魂前来游玩旧景。”可见,宝黛二人的在下世为人前都来过此地,相遇过的可能性很大。

所以,宝玉和黛玉第一次见面时,黛玉也大吃一惊,心想:“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这更说明他们曾经遇见过。并且二人第一次见面,对他们都外形神态都做过描述。宝玉就借黛玉的眼,有过两次从头到脚对他进行详细的描写,突出一个“外貌极好”;黛玉就借宝玉的眼,有过神态的描摹,突出她那柔弱、娇羞、愁结之态。这样的外貌,这样的娇愁之态都是他们二人下世为人前的那段经历而成的。一个是美玉才如此容貌;一个是饮灌愁海水为汤才如此娇愁。

初见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大概就来源于此吧。

至于黛玉听到宝玉这样说后会如何回答。书中并没有把这个答案告诉我们,而是选择了不直接回答。但其实她在见宝玉第一眼已经有了回答,就是这句与宝玉相似的话,“好生奇怪,倒像在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平姐悦书


林黛玉在宝玉说“这个妹妹我见过”之前,一见宝玉,便大吃一惊“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此!”,可见宝黛初会,两个人心有灵犀,都感觉似曾相识,切合了木石前盟。

接着宝玉说道“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当做远别重逢,未为不可”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仔细打量一番,问道:“妹妹可曾读书?“黛玉这时才回答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这之前,贾母也曾问她读哪些书,黛玉回答,只刚念了四书。此时黛玉的回答和之前回答贾母的,显然不同。宝玉又问黛玉有没有字,黛玉说”没有“黛玉在这里说话很谨慎,基本是不多说一句话。所以宝玉问她,她回答什么。面对宝玉的问题”妹妹可也有玉?“黛玉思考之后才谨慎地回答”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都有的。“宝玉却发起痴狂来,登时就要摔那个玉。引得场面是一度混乱。

晚上,黛玉在自己房间里淌眼抹泪,心想”今儿才来,就惹出哥儿的狂病,倘若摔坏了,那岂不是我的过错“。

看起来黛玉还是谨小慎微的,因为之前听母亲说过,外祖母家与别人不同。所以她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木槿谈文化




黛玉的惊天之美,只有擅长的宝玉来形容了: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泪目。态生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样的美,是宝玉所激赏的,热爱的,所以宝玉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其实在宝玉说这句话前,黛玉看宝玉有两段描写,第一段是: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如刀裁,眉如墨画,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第二段换了冠带后: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黛玉也是大吃一惊:好生奇怪,倒好象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两个人似曾相识的感叹以及内心的波动,一是说明两人外貌俊美。相互倾倒。男女间第一次相见,展现的是外表。相互动心的也是外表。二是说明两个人之间“心有灵犀一点通”,两人之间有缘分。三是引发读者的联想,主人公初次见面,一见惊艳的语言和心理活动,激发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每天读名著


《红楼梦》里宝玉初见黛玉便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对此贾母当即接话,黛玉未答话,实质是默认了,因为她见到宝玉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一、初次见面黛玉的感觉

因为有王夫人关于宝玉“孽根祸胎”、“混世魔王”的说法,又有听母亲说内侄“衔玉而生,顽劣异常,不喜读书”的印象,听见丫鬟报道:“宝玉来了。”黛玉心想:“这个宝玉不知是怎样个惫懒人呢!”这是黛玉原先的设想。

当见到宝玉富贵耀眼的装扮、“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的青年公子的风采时,不禁大吃一惊,心中想到:“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的,何等眼熟!……”

第1回开篇便有所交待,黛玉在仙界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得神瑛侍者甘露灌溉的绛珠仙子,宝玉正是在仙界无才补天顽石修成的赤霞宫神瑛侍者,绛珠仙子是追随神瑛侍者来凡间“还泪”报恩来的。

所以黛玉见到宝玉的似曾相识的感觉很正常,只是宝玉和传闻中的形象、和王夫人口中的形象也相距太大的,一个仙一个魔,完全相反,这样的反差反而令黛玉对宝玉一见钟情。


二、初次见面宝玉的说法

黛玉初到贾府时,宝玉往庙里还愿,两人并未见着。待晚上宝玉回来时,印象中知道有姑妈之女来了家里,见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也并不很重视,而是急着去换衣服,待归坐细看时,才知道与众不同: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所以才脱口而出“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并对贾母的质疑回应说:“虽未见过,却看着面善,心里倒象是远别重逢的一般。”

这也表明,宝玉对黛玉亦是一见钟情,其实是两人再续“木石前缘”。


三、黛玉对宝玉的回应

宝玉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黛玉的回应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因为一开始只是她单方面的感觉,惊觉“何等眼熟”,及至得知宝玉也有同样感觉时,又听见宝玉“远别重逢”的话,她与宝玉初次见面的生疏感和误导印象已全消,所以她默认了,彼此就是久别重逢的朋友、亲人。

宝黛初次见面的描绘实在太精彩,重在突出黛玉的心理活动和宝玉的语言表达,一明一暗、一里一外,互相衬托形成了强大的磁场和交集,“木石前盟”故事拉开序幕。


方哲健康生活


宝玉说出这句话的时候黛玉没有回答。虽然没有回答,但她听到宝玉这样讲,心中一定会感到惊讶又奇怪。

在此之前,宝玉刚从外面回府,匆匆进来向祖母请安,二人还未被介绍正式相见的时候,黛玉“只见从外面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书中写黛玉:

“一见之下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可见,黛玉也是直觉似乎是见过的,“眼熟到如此”!

可见二人是同感。只是她不会明说。

而宝玉却没有任何顾忌,一见之下就惊喜直言“这个妹妹我见过”。

林黛玉是大家闺秀,家教极好,这时又初到外祖母家,第一次表兄妹相见,有什么想法自然只会放在心里面。但当她听到宝玉竟然跟自己一样,也有着“似曾相识”的感觉之后,心中一定会觉得奇怪、惊异、相惜又欣喜吧。


千年前的月光


黛玉没有回答他,只是也觉得奇怪,好面熟,似在哪里见过似的。也就是我们说的似曾相识,一见如故。其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事情,两个曾未见过的人,第一次相见,便觉得彼此熟悉。这是一种心灵的共振与感应;也是一种缘份。人家常说的前世五百年修来的缘份,注定今生的相遇,相知,相识。

所以,曹公在《红楼梦》中以《木石前盟》神瑛侍者浇灌绛珠仙草成长,绛珠仙草来感恩;这样一个虚构,神化,梦幻前世修来的缘份,为宝黛相见一个似曾相识的最好注解。


云庐煮酒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当时,黛玉并未曾回答,只贾母接过话茬说,可又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当时说这句话时,黛玉并未回答他,一直都是贾母在和他说话,直到宝玉走到黛玉身边坐下,细细打量一番,问黛玉可曾读书,这时黛玉因回答他才和宝玉说话,可见,林黛玉才是真正的侯门千金,大家闺秀,称得上是德才兼备的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