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為何要殺忠心耿耿的阿敏?

薛小落


皇太極只在位十七年,但是對於大清王朝來說這是至關重要的十七年,然而在後人對皇太極的評價中也有一部分負面評論,其中也就包括他殺了忠心耿耿的阿敏。天聰四年,阿敏棄城東歸后皇太極勃然大怒,與眾貝勒細數他的種種劣跡,後將其幽禁致死。之前也提到過,帝王的每一個決定都不是臨時起意,都是經過反覆的權衡利弊和深思熟慮後的結果,所以這並不是簡簡單單的賜死,背後的原因還有很多。

一、上一代的恩怨

阿敏是四大貝勒之一,是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的兒子。舒爾哈齊當年欲分化女真,努爾哈赤忍無可忍,將舒爾哈齊囚禁並把他的兩個兒子一併誅殺。據說當時努爾哈赤本也打算將阿敏處死,但在皇太極的勸說下才打消了這個念頭,只是沒收了他的一半財產。當時的阿敏已經成年,他深知只有隱忍度日才能保命,之後阿敏便跟著伯父努爾哈赤南征北戰,在很多戰役中也立下了汗馬功勞,在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之後便封阿敏和自己的另外三個兒子為四大貝勒。

雖說後期的努爾哈赤對待阿敏還算不錯,但是當時的努爾哈赤大概就是看中了阿敏還算驍勇善戰有一定的利用價值,才把他留在了身邊。說到底努爾哈赤也算是阿敏的殺父仇人,當時的阿敏勢單力薄,並且出於對努爾哈赤的敬畏,不敢表達自己的任何想法。後來皇太極繼位,畢竟與皇太極是同輩,阿敏面對他也少了很多的心理壓力,他的一言一行也都在暗暗針對皇太極,無形之中也流露出不少對於努爾哈赤的積怨。

這樣一個對自己和父親有著怨恨的人長年呆在自己身邊,時刻都有著謀權篡位之心,宛如一根不知何時會射向自己的利劍,遲早都是要除掉的。

二、阿敏企圖分裂

皇太極繼位後,因為朝鮮不肯歸附,阿敏率兵攻打朝鮮,朝鮮國王李倧逃到江華島後遣使請和,而阿敏卻主張此時強攻朝鮮首都漢城,一舉拿下朝鮮全境,其實他就是想趁這個時候屯居朝鮮自立為王。這樣的意圖遭到了手下人的強烈反對,阿敏見勢頭對自己不利,才不得不返回後金。因為自己的願望落空,阿敏怒火中燒,於是大掠三日後班師回國。

回國後阿敏遭到了皇太極的嚴厲訓斥,雖然未將其定罪,但是這件事也就成為了皇太極心中的一根刺,當時的他只不過是等待這根刺潰爛進骨肉後再將其拔出罷了。

三、阿敏出師不利

1629年,皇太極親自率領大軍攻下了山海關內的四座城池,後來派阿敏前往駐守,怎料阿敏到後明軍奮力抵抗反擊,阿敏所率部隊傷亡慘重,連連失利。此時的阿敏不想著背水一戰守住已經打下的城池,也沒有上報皇太極,而是私自棄城而逃。逃跑前,還下令將城中已經歸順後金的降官降民全部屠殺,財產也一併洗劫一空。

阿敏這樣的行為已經讓皇太極忍無可忍,眾貝勒也都趁此時落井下石,細數阿敏之前的種種罪過,應當處死,皇太極顧念手足之情未直接處死而是將其幽禁。

這件事表面上看是因為阿敏自己的出師不利而遭到殺生之禍,實際上是他久而久之的各種威脅到皇太極的行為積攢下來的結果,他們早已間隙頗深,皇太極只是借用這樣一個機會除掉自己的心頭大患。而且不直接處死阿敏,將他幽禁也讓皇太極落了一個顧念手足之情為人寬宏大量的賢名。

四、鞏固皇太極自己的權利和地位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皇太極的私心了,皇太極登基之時是四大貝勒合力要求努爾哈赤的大妃殉葬,也達到了打壓多爾袞三兄弟的目的。後便一直都是四大貝勒共同議政的政治格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皇太極深知若不能夠將所有的權利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他日另外三大貝勒對他來便是很大的威脅。他的理想是當一個至高無上一手遮天的皇帝,除掉阿敏,此時也是一個能很好的震懾其他貝勒的手段。

所以這樣一來,首先阿敏並不是所謂的“忠心耿耿”他努爾哈赤時期的忠心是為了保命,並提升自己的軍事能力,皇太極時期的忠心,是為了謀權篡位替父報仇而尋找時機,其次皇太極與阿敏其實並無什麼私人恩怨,他除掉阿敏實際上還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


木劍溫不勝


首先更正兩點,一:阿敏並非忠心耿耿,而是存有異心。二:皇太極並沒有殺他,而是把他圈禁起來。

阿敏何許人也!他是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的次子,也就是努爾哈赤的侄子。當年舒爾哈齊擁兵自重,想與努爾哈赤分庭抗禮。遭到努爾哈赤殘酷的懲罰,權力之下沒有親情,他的長子與三子被處死,舒爾哈齊也被幽禁,兩年後被殺。阿敏在代善等人苦苦哀求下,逃過一劫。



後來,阿敏在戰場上衝鋒在前,屢建奇功,但在生活中很低調,從不與其他人爭名奪利。努爾哈赤也很看重這個侄子,於是將其封為和碩貝勒,在努爾哈赤的四大貝勒中排行老二。其實,阿敏是在韜光養晦,等待時機。他身負殺父殺兄的血海深仇,不過攝於努爾哈赤過於強大,不敢造次。


努爾哈赤死後,阿敏的野心就逐漸暴露出來。當時,皇太極與其他幾個貝勒為爭奪大位,鬧的不可開交,幾乎兵戎相見。阿敏知道自己是旁支遠親,與大位無緣,就採取了坐山觀虎鬥的策略,希望能從撈取最大利益。後來,代善遊說他支持皇太極,阿敏表示同意。隨後,他派人向皇太極提出交換的條件:我支持你繼承大位,但你要答應我可以在外面就藩,這是明擺著想建立自己的小王國。皇太極聞聽大怒,只是礙於自己基礎不穩,就暫時忍了下來。

天聰元年(1627年),阿敏奉命率師征戰朝鮮,朝鮮戰敗,臣服後金。阿敏見朝鮮宮殿輝煌,美女、金銀財寶不計其數,就想自立為王。就對其他幾個貝勒說:你們回去吧,我一個人留在這裡料理後事。阿敏的想法遭到其他貝勒強烈反對,就連他親弟弟也不站在他這邊。阿敏見眾怒難犯,不得不班師回朝。為洩私憤,臨走前不顧朝鮮已經投降,下令士兵對朝鮮進行燒殺搶掠。

回到盛京後,皇太極並沒有對阿敏論功行賞,使他心生不滿,自暴自棄說:我何故生而為人,還不如做山上的一棵大樹,即使被人砍伐,也勝過今日。這話很快傳入皇太極耳中,讓他殺心頓起。

兩年後,皇太極親統大軍攻打明朝,佔領山海關內水平、滾州、遷安、遵化四城。第二年三月,皇太極派阿敏率軍前往駐守。誰知阿敏剛到水平不久,明軍在孫承宗的指揮下,展開大規模反擊戰,阿敏在戰場上接連失利,損兵折將。退回水平城中,他不是想著如何堅守城池,等待援兵,而是棄城而走。臨走前,下令屠城,將全部財產洗劫一空。

阿敏平日的所作所為早已激起了皇太極的不滿與猜忌,這次正好趁其大敗而歸,給他定了16項大罪。說他政治上圖謀不軌,經濟上貪汙腐化,軍事上擁兵自重。眾貝勒和大臣經過討論一致同意:阿敏論罪當斬。皇太極也想殺他,但念其戰功卓著,又顧及兄弟之情,就法外開恩,免其一死,改為囚禁。就這樣,曾經威名赫赫的阿敏,在被囚禁十年後,鬱鬱而終。

表面上看起來,皇太極是因為阿敏失守水平而懲治他的,但實際上阿敏觸犯了皇太極的逆鱗,平日裡又與皇太極間隙頗深,這才是皇太極要將其定罪的主要原因。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忠心耿耿這詞,用在阿敏身上還真的不大合適。

阿敏的人生軌跡與他的父親舒爾哈齊如出一轍,同屬後金勢力中的不安定因素。同樣的破壞安定團結,同樣的被論罪查處,也同樣的被奪爵 、殺子、幽禁、身死。

我們有理由相信,清廷對史料的修改並不僅限於大明王朝,其中也包括了相關後金部眾相關人等的史料,這就造成阿敏的個人形象趨於平面化,尤其是在後金髮展中他所發揮的重要作用與其真實政治地位方面,都被刻意淡化。重頭戲都放到了狼子野心方面,以此凸顯論罪阿敏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我們暫時撇開閻崇年先生某些頗具爭議的論調不談,僅就其著作中描述阿敏這部分來說,在人物的刻畫和論述方面都是周詳且令人信服的。國內曾經研究過阿敏這個後金重要人物的學者也不在少數,隨著剝絲抽繭般的史料參照、對比、研究發現,阿敏的一生包括其最終結果,有其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同樣參雜了某些陰謀論,造成了阿敏這個曾經力戰葉赫、大戰薩爾滸,出征朝鮮,積功無數的後金悍將,這個足以左右後金政治態勢的皇親國戚,這個在大清開國史上發揮積極且重要作用悲情人物,最終功成身死。

企圖分裂後金勢力的阿敏,他的家庭恩怨,配上他的脾氣性格,居功自傲,桀驁不馴,再加上對大局判斷膚淺,政治敏感度低等等因素,都是導致他最終自吞苦果的原因,所以有必要從阿敏家庭講起,直至幽禁身死,我們可以從中探尋更深層次的歷史痕跡。

阿敏生於萬曆十四年,即1586年,他的父親舒爾哈齊自小就與同母兄努爾哈赤相依為命,當時的兄弟感情深厚,舒爾哈齊曾經數次進京朝貢,在北京,舒爾哈齊被這座繁榮的城市所吸引,同時也被明朝一如既往的政策所“禁錮”,看似示好的舉動,實則從根本上離隙了努爾哈赤兄弟倆的牢靠關係,從另一方面講,這與舒爾哈齊的野心也不無關係。

當時的明朝還在沿襲自大明開國以來針對少數民族的一貫策略方法,無論蒙古還是女真部族,凡統一且強大的勢力都是大明針對的目標,防患於未然的手段就是分解離隙,此消彼長之間保持平衡,不令任意一部乘勢做大。針對努爾哈赤,明朝一面扶持葉赫部牽制,一面從內部瓦解現有勢力,封賞舒爾哈齊就是手段之一,他被大明封為建州右衛首領,賞銀也僅次於努爾哈赤,這就讓舒爾哈齊看到了更大的上升空間,如果脫離兄長的勢力,自己也可以另起爐灶自成一家。

舒爾哈齊的底氣在於他有自己的部屬勢力,有絕對的控制指揮權和自主權。隨著建州女真勢力的不斷擴大,分配不均成為兩兄弟之間反目的導火索,到底是努爾哈赤分贓不均還是舒爾哈齊人心不足,有刺探情報的朝鮮特派員申忠一為證“凡百器具,不及其兄遠矣”。

舒爾哈齊也提醒申忠一,再來送禮,禮品方面不要在我兄弟間分高下,也就是說,都要一樣。看來從各方面講,尤其是受重視程度方面,努爾哈赤都比舒爾哈齊要高得多,分配不均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無論是大明朝堂內部,還是女真部落內部,都要分個主次,誰說了算的問題非常重要,而這又往往決定了分配資源的多少。

舒爾哈齊對哥哥十分不滿,而由於明朝封舒爾哈齊建州右衛首領,努爾哈赤也逐漸對弟弟心生猜忌,並開始刻意針對舒爾哈齊,奪其兵權。於是,脫離努爾哈赤自立的念頭在舒爾哈齊腦中愈發強烈並最終付諸行動。努爾哈赤一怒之下剝奪了舒爾哈齊的所有部眾和財產,殺死舒爾哈齊的大兒子,三兒子和一干大臣,如果不是皇太極和代善苦苦勸諫,阿敏這個二兒子當時就被處死了。舒爾哈齊被幽禁,短短兩年即身死,時年僅四十八歲。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恐怕就是阿敏最大的感觸,所以,雖然舒爾哈齊死於企圖自立,分裂部族,但在阿敏那裡,卻並沒有放棄這種企圖。哪怕他被努爾哈赤收養,卻可惜無論如何位高權重,真正的權力巔峰卻不是他這個侄子所能染指的,所以隨著自己的地位不斷上升,獨立的念頭反而愈演愈烈。

阿敏、代善、褚英這類孩子,幼時生活基本相似,都是處於父輩的創業初期,還同屬一個陣營,阿敏的能征善戰,驍勇彪悍,得益於自小學習騎射,東征西討,年紀稍大一些後,更是投身於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中去,並受到了努爾哈赤兄弟的看重與重用。

父兄身死,自家勢力土崩瓦解全部歸於努爾哈赤,更有史料指出,雖然努爾哈赤表面上並未弒弟,但舒爾哈齊卻直接死於虐待,在這種高壓之下,能存活下來,實屬不易,迫於努爾哈赤的淫威,阿敏只能忍辱負重,並更加努力的把自己投入到戰鬥中去,以期降低努爾哈赤對自己的防備和猜忌,他的付出終於獲得了回報,努爾哈赤封其鑲藍旗旗主,可見他已經對阿敏幾乎是放下了全部防備。

阿敏在後續戰鬥中,其驍勇足以讓努爾哈赤刮目相看,比如征服降而復叛的烏拉部,雙方人數相差無幾,都是幾萬人的部隊,趨於保守作風的努爾哈赤認為不能盲目進攻,其實是擔心自己的家底出意外,多年打拼的勝利果實,如果一戰之下大敗虧輸,那將悔之晚矣。而阿敏和代善則主動請纓,直接衝殺敵營,阿敏更是一馬當先,率部最早衝破烏拉部防線,殲敵過萬,俘獲無數,努爾哈赤的勢力再一次得到壯大,對阿敏也就更信任,看重一些。齒序第二的阿敏逐漸參與到一系列政治決策中來。而後來參與的薩爾滸、滅葉赫的戰鬥中,阿敏勇不可當,立下汗馬功勞,其地位權勢也隨之而漲。

大明如意算盤落空,無論扈倫四部還是舒爾哈齊都沒有阻止努爾哈赤整合各部的腳步,這原是努爾哈赤的本意,也是氏族社會形態受外來人口,勢力衝擊的必然結果,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正如天命年號一樣,努爾哈赤最終建立的後金,完成了局部統一大業,當然,這只是一小步,他真正的目標就是貌似龐然大物,卻業已千瘡百孔的大明王朝,更是發佈“七大恨”劍指大明,並在阿敏等一干悍將的輔佐下,以席捲之勢,先後拿下撫順、清河,俘獲人畜不下三十萬。

因腿疾而多年不朝的萬曆皇帝終於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事實上,早在努爾哈赤不再納貢,朝堂上除了譴責之聲以外,就已經充斥著濃重的擔憂情緒,然而大明王朝已經失去了將建州女真扼殺於萌芽的最佳時機,對於威脅,沒有敏銳的嗅覺來認知、分辨這個最終的死敵之一。

萬曆皇帝最終做出決定,無法容忍努爾哈赤的公然挑釁,出兵鎮壓,於是便引發了舉世聞名的也是對大明戰力起到下行拐點作用的,薩爾滸之戰。在攻破薩爾滸大營的部隊中就有阿敏的鑲藍旗,西路軍敗,杜松身死,後續針對馬林部、劉綎部的殲滅戰中,雖屬相互配合,但阿敏的勇猛顯露無疑,不愧驍勇之名。

遼陽有阿敏奮戰徹夜的身影,朝鮮有阿敏完勝的顯赫軍功,而在這期間由於努爾哈赤病亡,而得到了諸如大貝勒代善、莽古爾泰、阿敏以及嶽託、薩哈廉等人支持的皇太極毫無爭議的繼承汗位,雖然伴隨汗位而來的,還有一些陰謀論的調調隨之而來,但,是又如何,缺乏實證,況且陽謀、陰謀同樣都是自身實力的一部分。

細心的朋友從這裡向後看,恐怕漸漸的就能看到皇太極的心機如妖,當時的後金並非鐵板一塊,小冰期這個共享資源屬於全世界,大明赤地千里,漁獵出身的後金勢力部族也同樣不得安生,吃人肉可不是祖大壽的專利,後金也吃,這一切全拜大明王朝的封鎖政策所賜,皇太極明白,大明過於龐大,眼下的困難想在短時間內,以全線擊潰大明防線為目標來獲取彌足珍貴的糧食,這無異於痴人說夢,所以的他的眼光放到了朝鮮-這個大明的盟友,毛文龍的補給勢力身上。

後金發動的第一次朝鮮戰爭,皇太極派阿敏出征,雖然阿敏此行顯露其卓越的軍事才華,但也同樣暴露了他致命缺陷,雖然皇太極對此行有過相應要求,但阿敏剛愎自用,獨斷專行,不聽勸諫,肆意枉殺,大肆劫掠,早就把皇太極的話扔到了腦後,而且這一切還都發生在與朝鮮簽訂江都之盟後,這一切令隨軍征戰的一干人等,極其不滿。

最終,阿敏多年來隱忍家族仇恨,後期地位提升,作戰能力增強,所屬部眾增多,努爾哈赤的身死以及判斷皇太極根基不穩,又屬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時期等等綜合條件下,他做出了一個錯誤的判斷,走上其父舒爾哈齊的老路,他以為努爾哈赤過世便可以不再忌憚什麼,殊不知皇太極的政治手腕比其父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朝鮮國王質問阿敏燒殺捋掠惡行的時候,阿敏絲毫沒有掩飾自己內心的想法,他要在朝鮮紮根,自立為王。深受眾人非議的阿敏,其所作所為自然無比清晰詳細的傳到了皇太極耳中,而皇太極則在那一刻起開始逐步削弱阿敏在政治、軍事上的實力,以防這個隱患給後金勢力和自己帶來無法抹平的創傷。

時至如今,阿敏對後金集團有沒有仇恨?

要知道,當初努爾哈赤和阿敏的父親舒爾哈齊屬於合作制,並非從屬關係,不過是努爾哈赤的實力更強一些而已,即便自立也無可厚非,只不過舒爾哈齊錯誤的選擇了以對抗的形式自立,但無論怎樣,殺父奪部都是阿敏無法甘心承受的。

四大貝勒中的阿敏,四小貝勒中的濟爾哈朗,雖然都是後金勢力核心力量,處於政治最中心,屬最高決策層序列,但是毫無疑問,再進一步的機會此生無望,而這同樣是阿敏耿耿於懷的,代善、莽古爾泰、皇太極、阿濟格、多鐸、多爾袞,這都是親兒子,而阿敏和老六濟爾哈朗,窮其一生,也就止步於此了,這一點阿敏同樣無法接受。

剛愎自用,獨斷專行。這是阿敏長期身居高位,在經意不經意之間,養成的不良習性,作為鑲藍旗主,他就是部眾共主,大家長,所有部眾,包括自己的兄弟濟爾哈朗全部要聽自己的指令,沒有討價還價的權力,除非阿敏自己樂意妥協。

自認支持皇太極繼汗位有功,剛剛表達支持皇太極的意思,轉而立刻提出條件,阿敏要自立。皇太極怎麼能容忍這種事情發生,你阿敏獨立了,其他旗主怎麼想,都爭相效仿的話,好不容易聚攏的後金大勢,將會立刻分崩離析。如果不是其他七旗的強烈反對,阿敏已經留在朝鮮獨立了。

決定阿敏最終命運的時刻到來,奉命駐守永平四城的阿敏臨陣脫逃,放棄城池,並在逃跑前,大興屠殺,肆意掠奪糧食財物,這件事令皇太極非常憤怒,最終定下阿敏十六大罪狀,由此十六條罪狀可見,皇太極法辦阿敏不是臨時起意,而是隱忍已久,以往種種,全在罪名中體現,臨陣脫逃只是眾多罪名之一而已,其實,即便放皇太極在永平,他頂多虛晃一槍也是會跑的,敵我懸殊,事不可為罷了,但這是放在阿敏身上,跑就是逃兵,不跑就會送命,反正左右都不會舒坦,無論如何皇太極的目的都能達到。

由此阿敏開始了他長達十年的幽禁生活,在皇太極的統治下,後金(大清)能人輩出,阿敏以往的作用即便沒有被幽禁也會大打折扣,戎馬一生,為努爾哈赤一脈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但是與其父一樣,被幽禁而死,自恃有雙堅硬翅膀的阿敏只是想獨立。

從他和好友的談話來看,並沒有很大的政治野心和開創一國的輝宏志願,他只是不甘人下,他只是想要不受拘束的生活,不再為別人的江山鞍前馬後,陷陣廝殺,他只想要屬於自己的一方小天地,自由過活,但這卻是皇太極根本無法容忍的,從“南面獨坐”我們可以看出皇太極對待集權問題的急迫與堅定,他怎麼能容忍一旗勢力就這麼被分裂出去。

縱觀阿敏一生,他的人生軌跡彷彿早已規劃完畢,行進路線基本上和其父舒爾哈齊相仿,同樣的不甘,同樣的趨向自立不受束縛,同樣的論罪,同樣的收取部族清洗勢力,同樣的論罪關押,同樣的幽禁致死,如果不同,也僅僅是阿敏不似其父受虐致死而已。


古今通史


明亮耀眼,金陵少年,自來作答。

先說,皇太極非殺阿敏。皇太極在阿敏身上定了十六條罪狀,經王大臣議定,阿敏當斬,皇太極欲殺之,但念其徵有功,於是免死,改為囚拘,阿敏囚之十年後,竟瘐死。阿敏生於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是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之第二子,亦努爾哈赤之侄。昔舒爾哈齊囚也阿敏脫死,遂從努爾哈赤經。


阿敏驍勇,努爾哈赤亦重其侄,遂將其封和碩面,於努爾哈赤之四大面中行商,皇太極嗣之後又為王。理阿敏至此處既善矣,奈何復罹禍?故有以下幾點:

一、報仇

昔舒爾哈齊被努爾哈赤幽也,阿敏已是二十五歲矣,為少年將,其知所以隱忍——其直伏努爾哈赤之左右,伺隙報仇,固以努爾哈赤之勢,其為無間之。而阿敏出於努爾哈赤之畏,亦未敢發。及皇太極位,其意則見矣,皇太極者與其儕,其臨皇太極之時亦無對努爾哈赤之壓力,乃阿敏在生活中,處處露於朝之望。


二、遜

阿敏是一介武,性粗、口無遮,加於努爾哈赤之怨,每於朝野謂努爾哈赤及皇太極嘲諷,至有一之未與貝和齊曰叔,自從夢中被伯(努爾哈赤)捶,但見一條黃蛇與保矣。此明之諷己為天子矣,皇太極必謂其有怨。

三、欲分

天聰元年(1627年),阿敏帥師伐朝鮮,朝鮮國王追求。然為朝鮮國王受和議以後,而不急於退之。而謂其面者曰:“素羨意明帝與朝鮮王宮,無緣得見,今既來矣,必入視。

屯朝鮮、復歸此意為下毒之異,則親弟濟爾哈朗亦不在彼,見勢頭不阿敏,不得不還大金,而門戶之望者,使其大怒,至是又一番掠。

四、棄城

天聰三年(1629年)冬,十月,皇太極親統大軍徵明,攻破山海關內平、袞州、遷安、遵化四城。明年三月,皇太極遣阿敏往屯。誰知阿敏至平尋,明兵奮擊,阿敏所帶兵連敗,損失甚眾。

阿敏為主,不欲以守,乃棄城走。且於走前,其令屠城漢降官降民,並將財掠。阿敏所為已激矣皇太極之殺心,今因其敗而還,將其定罪。

金陵少年評曰:面上似,皇太極蓋阿敏失平而懲其,而實阿敏皇太極之觸犯矣,平日又與皇太極間頗深,此乃皇太極將其罪者。


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


皇太極接任汗位之初,就一直在打壓其他八旗和四大貝勒的勢力。像多爾袞、多鐸兄弟的兩白旗,大貝勒代善和他的正紅旗,嶽託的鑲紅旗,三貝勒莽古爾泰的正藍旗等。

二貝勒阿敏以及他的鑲藍旗,也不過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皇太極打壓八旗勢力

自繼汗位之初,皇太極就把阿濟格的鑲黃旗和多鐸的正黃旗,與自己掌管的正白旗,杜度(努爾哈赤長孫)的鑲白旗對調。把自己正白、鑲白改為正黃、鑲黃,並把鑲黃旗交給自己的長子豪格,阿濟格、多鐸的鑲黃、正黃改為鑲白、鑲黃,由此還引發了長達數十年的黃白旗之爭。

由於古代以黃為尊,滿族政權也不例外,兩黃旗乃努爾哈赤親領,是汗王的權威。皇太極此舉,無疑是在樹立自己的威望和加強自己的實力,但因為阿濟格三兄弟當時還小(阿濟格22歲、多爾袞14歲、多鐸13歲),皇太極還是暫時放過他們一馬,並決定先從其他勢力較弱,血緣較遠的旗主裡下手,阿敏就是第一個被皇太極開刀的人。

因為阿敏不只是八旗中的鑲藍旗旗主,還是四大貝勒之一,皇太極要集權,首先就要先打破四大貝勒權職平等的局面。

而阿敏只是努爾哈赤的侄子,其他三大貝勒的堂弟,與皇太極關係較遠,鑲藍旗的勢力也較弱,拿他來練級是最好不過的了。

皇太極定阿敏罪也很容易,主要是在攻明之戰中棄城而走,憑著這一點,再給他加上十五條罪狀,一共十六大罪,公議為死罪。皇太極免去死罪,改為幽禁,並把鑲藍旗主之位,交給阿敏的弟弟、同時也是皇太極的鐵粉、後來兩大輔政王之一的濟爾哈朗,阿敏最後被囚禁至死。

從皇太極後面對付三貝勒莽古爾泰和鑲紅旗主嶽託(代善長子)的做法來看(特意讓他們去吸引明軍主力和攻佔一些易守難攻的城池,故意讓他們在戰事中失利),阿敏在南下受阻,未必就不是皇太極的有意安排,尤其是皇太極上位後就一直在打壓貝勒和八旗勢力。阿敏也算是被囚禁得夠冤的了。

解決了二貝勒阿敏,又奪去了他的鑲藍旗,皇太極成為了身兼三旗的汗王。在之後的貝勒議會中,還是由代善、莽古爾泰、皇太極三人一起商議,但皇太極居中而坐,其他兩位貝勒分左右而坐。

之後再搞定三貝勒莽古爾泰,滅其滿門(具體情節在我的問答裡也有,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而一向主張“和平”的大貝勒代善,也主動提出“不應該再有貝勒並坐制度,而應該由汗王皇太極南面獨坐”,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皇太極也就欣然接受了代善的建議了。

皇太極後面雖然打壓了兩紅旗,但對二哥代善還算不錯,而阿敏、莽古爾泰這些,就成了皇太極上位的踏腳石了。


一貳一橙


阿敏生於明萬曆十四年,是舒爾哈齊的次子。其父被囚時他僥倖逃脫死罪,從此跟隨伯父努爾哈赤南征北戰。

說阿敏忠心耿耿,有些言過其實,但其人驍勇善戰倒是事實,隨努爾哈赤征戰立過不少戰功。

天命元年,努爾哈赤稱汗建國,即大金國,封阿敏為和碩貝勒。不是努爾哈赤兒子,這個封賞對阿敏來說規格還是很高的,在四大和碩貝勒共議國政的格局下,阿敏排行老二,地位僅次於努爾哈赤的次子大貝勒代善。

但隨著努爾哈赤死去,阿敏和後繼者皇太極之間很快便產生了巨大矛盾。

在殘酷的權力爭奪中,一個巴掌即能拍響,拍出大動靜,何況兩個巴掌一起拍的時候。阿敏後來被皇太極囚禁致死,就是兩個巴掌一起拍的概念。

站在皇太極的角度,即便阿敏忠心耿耿,他也必找其麻煩。原因很簡單,四大貝勒共議國政已不能滿足皇太極的胃口,他要的是至高無上的皇權,所以他一定會尋機廢掉四大貝勒共議國政的體制。

四大貝勒中只有阿敏不是努爾哈赤兒子,因此他是最佳突破口、打擊對象。

這時候,阿敏要是聰明人的話,應該配合皇太極,主動把自己變成皇太極集中皇權的臺階。

但阿敏不是這樣的人。他非但沒有配合皇太極的意思,相反脾氣還挺臭,心裡還挺不服,甚至還產生了替父報仇的想法。

舒爾哈齊被囚的時候,阿敏已經25歲,這個年齡血氣方剛,是很容易記仇的。努爾哈赤活著的時候,阿敏不敢造次,努爾哈赤一死,他內心的仇恨就翻湧出來了,在他看來,害死其父的就是他這個伯父。

皇太極繼位後,憑藉戰功,阿敏開始原形畢露,一言一行,不僅針對皇太極,而且還充滿了對努爾哈赤的積怨。

阿敏本就是一介武夫,生性魯莽,口無遮攔,因為積怨越來越深,在朝野上下,他的行為便越來越放肆。

經常說一些怪話。

例如:“我何故生而為人?還不如山上的一棵樹,或者坡上的一塊石頭。即便被人砍伐為柴,甚至被野獸澆上一泡尿,也比現在的處境強。”

很顯然,牢騷的背後是強烈的不滿、怨恨。

還有更出格的,他甚至還跟叔父貝和齊說過這樣的話,他說自己在夢中被伯父捶打,但卻有黃蛇護身。

能說出這樣的話,說明他不僅僅是不滿、怨恨,他是有篡權野心的。

後來,雖然篡權的事他沒幹,但自立,想跟皇太緊分庭抗爭的事差點幹成。

天聰元年,阿敏奉命率軍征戰朝鮮。因為攻勢兇猛,朝鮮國王很快提出了議和請求。但阿敏在朝鮮國王全盤接受議和條件後,卻沒有退兵的意思。

他想幹什麼?

自立門戶。

為此,阿敏跟隨行的貝勒們說,你們願意回去就自己回去,我是打定了主意要進朝鮮都城,我一向羨慕明朝皇帝和朝鮮國王居住的宮殿,昔日無緣得見,現在既然來了,一定要進去看看。

態度如此囂張,誰人敢附和他,就連親弟弟濟爾哈朗也不站在他那邊。眼看眾叛親離了,沒辦法,他最後不得不折返回來。

因為願望落空,一怒之下,他走之前很是來了一番燒殺搶掠。

經有這事,阿敏其實已經離死不遠了,但皇太極沒有急著動手,他還在等對方更大的破綻。

天聰三年十月,皇太極親統大軍徵明,一連攻克山海關內永平、灤州、遷安、遵化四城。

第二年三月,皇太極派阿敏率軍前往駐守。誰知阿敏到永平不久,明軍奮起反擊,阿敏連戰失利,損失慘重,最終竟棄城逃跑了。

更為殘忍的是,逃跑前,他下令屠殺城中漢族降官降民,並將全部財物洗劫一空。

到了多行不義必自斃的程度,趁著大敗而歸,舉國上下一致聲討的契機,皇太極終於動手了。

一口氣,皇太極給阿敏扣了16條罪狀,例如:太祖在時,挑唆其父,欲離汗兄;自視為汗,欺凌在下諸貝勒;丟棄永平,殘殺降民等等。

雖說這些罪狀有些許“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味道。

但阿敏造出來讓人抓的把柄卻也不少。

最終,經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阿敏應當處斬。皇太極這時候拿出了假仁慈,下令免死,改為囚禁。

阿敏被囚十年後,死在獄中,終年五十五歲。

按道理,在為努爾哈赤立下汗馬功勞後,如果他審時度勢繼續效忠皇太極,兩朝元老和忠臣的聲望足夠他後半生享用。

可惜,昔日的仇恨和眼下的不甘心最終讓他走向了不歸路。


黑句本


阿敏被除掉,表面原因是自己屢犯錯誤,被人詬病。深層原因其實是皇太極加強中央集權,削弱“三大貝勒”權利的一步重要操作。

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被擁立為皇帝。然而他這個皇帝在即位之初,卻是個空架子。努爾哈赤立下規矩:“和碩貝勒可參國議政”。到了皇太極這裡,這幾個和碩貝勒就跟皇太極平起平坐,“坐南炕”議事了。

“四大貝勒”除掌握正白旗的皇太極,成為皇帝外,其餘三人,代善一家掌握著兩紅旗,阿敏是鑲藍旗旗主,莽古爾泰是正藍旗旗主。都是手握重兵且戰功赫赫的主,對後金政權的功勞甚至比皇太極還要大。皇太極想要真正掌權,“削藩”是勢在必行。



揀柿子挑軟的捏,三大貝勒中,阿敏實力最弱,沒什麼頭腦,多有抱怨,且不是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就先拿他開刀。

阿敏,努爾哈赤帳下四大貝勒之一,人稱“二貝勒”,是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之子。努爾哈赤最初跟舒爾哈齊共同掌兵,後來,二人發生了矛盾,努爾哈赤設計將舒爾哈齊和他的大兒子殺掉。將他的二兒子阿敏撫養在身邊,視如己出,阿敏也屢立戰功,深得努爾哈赤喜愛。

努爾哈赤死後,阿敏仗著“二貝勒”的地位,屢次觸怒皇太極,主要有三次。

1.滯留朝鮮事件

1627年,皇太極令阿敏和嶽託去攻打朝鮮,臨行囑咐他們,只要朝鮮方面投降,派人締盟,就停止攻擊。阿敏等人一路長驅直入,勢不可擋,朝鮮國王李倧派人乞和,阿敏不準。李倧又派他的族弟來設宴賠罪,皇太極又急下聖旨停止攻擊,阿敏才作罷。

嶽託等人要回師,阿敏卻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

阿敏曰:“吾恆慕明帝及朝鮮王城郭宮殿,今既至此,何遽歸耶?我意當留兵屯耕,杜度與我叔侄同居於此。”杜度變色曰:“上乃我叔,我何肯遠離,何為與爾同居?”《清史稿》

阿敏想在朝鮮自立,並拉杜度入夥。阿敏為何要拉攏杜度,杜度何人?

杜度是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的兒子,褚英當年被立儲,然而,眾皇子聯合大臣將褚英廢掉,褚英後被努爾哈赤處死,從另一角度來看阿敏和杜度都跟皇太極等人有殺父之仇。

可阿敏沒想到杜度根本對他的提議不感冒,不願與他為伍。阿敏自討沒趣,他的弟弟濟爾哈朗又極力勸阻,“割據朝鮮計劃”只能作罷。

2.私自與蒙古通婚


清朝規定,各皇子、貝勒家人的婚殤嫁娶,都要彙報朝廷。而阿敏不但不彙報,還講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蒙古的貝勒,當時,滿清和蒙古的關係很微妙,阿敏此舉毫無疑問是不合規矩的,有明顯的“拉外援”嫌疑。

3.臨陣脫逃,屠城洩憤

“己巳之變”後,皇太極率軍返回瀋陽,留阿敏、碩託等人留守之前佔領的遵化、永平、遷安、灤州四城。明朝經略孫承宗派人圍灤州,阿敏見死不救,棄永平、遷安,並屠城,給明軍留下了一堆廢墟。

皇太極聞訊勃然大怒,清軍自努爾哈赤起事以來,屢戰屢勝,殺得明軍心驚膽戰,現在居然出現了臨陣逃脫的情況。


更重要的是,皇太極深知,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他們是少數民族,想要戰勝強大的明朝,必須要有群眾基礎,必須要施行仁政。阿敏此舉,必然使得民心盡失,以後每一次戰役必遭到軍民一心拼死抵抗。

明告眾兵曰:‘我既來此,豈能令爾等不飽欲而歸?’略榛子鎮,盡掠其財物,又驅降人分給八家為奴。明兵圍灤州三晝夜,擁兵不親援,屠永平、遷安官民,悉載財帛牲畜以歸。毀壞基業,故令我軍傷殘。”《清史稿》

眾將建議處死阿敏,皇太極以阿敏功高,將其圈禁,後阿敏死在了獄中。皇太極在處置了阿敏之後,陸續的將莽古爾泰和代善等人削權,拉開了獨掌朝政的序幕。


歷史夜孤城


皇太極殺阿敏是滿清政權邁向封建集權的開始,阿敏是皇太極瓦解‘’四大貝勒共議國政‘’機制的犧牲品!

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設立‘’四大貝勒‘’共議國政,分置官暑,輪流處理國家機務;他們分別是: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其中二貝勒阿敏是努爾哈赤之侄,其餘三大貝勒均為努爾哈赤之子。努爾哈赤殯天后,四大貝勒推舉皇太極繼承汗位。皇太極在位初期,仍然沿襲‘’四大貝勒‘’共議國政機制。

後金政權是以八旗制度為核心,以議政王會議為權利中樞的部落政治聯盟,皇太極繼承汗位後個人權利受到三大貝勒的制約,皇太極為加強中央集權,對內增強個人勢力,對外征伐朝鮮和蒙古。在此期間阿敏因攻克明朝關內四城後在明軍反攻時棄城而逃,成為皇太極問罪的藉口,將其幽禁1632年病死獄中。

阿敏早期由於戰功卓越,被努爾哈赤免死,其父兄則因圖謀不軌以叛逃罪論處,努爾哈赤創建八旗制度阿敏參與國政,皇太極第一次出兵朝鮮時阿敏迫使朝鮮國王投降,立下戰功;但此次朝鮮之行卻為阿敏諸子再次獲罪埋下伏筆,阿敏死後被檢舉揭發有自立朝鮮王之心,皇太極大怒削其爵位牽連其子,阿敏家族退出權利核心。


公元1636年漠南蒙古歸順,後金版圖再次向南推進,同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滿清政權向封建集權體制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阿敏之死大家心知肚明,大貝勒代善主動放棄共議國政的權利,軍國大權均落入皇太極之手,與此同時皇太極重用‘’四小貝勒‘’即: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濟爾哈朗;至此四大貝勒共理國政的時代不復存在!

其實阿敏忠心與否並不重要,皇權面前功高蓋主無論是誰都要死;何況阿敏並非努爾哈赤一脈!


前程HAN


準確講,清太宗皇太極並沒有除掉阿敏,阿敏最終的結局和他的父親舒爾哈齊一樣——幽禁終老。只不過,舒爾哈齊死得早了些,讓清太祖努爾哈赤躺槍、背上了屠戮兄弟的黑鍋!阿敏則一直活到了崇德五年,前後被幽禁達十年之久!那麼,清太宗為何要幽禁阿敏呢?



阿敏的前世今生

阿敏,清太祖胞弟——莊親王舒爾哈齊次子。在背叛胞兄、陰謀自立失敗之後,舒爾哈齊被清太祖幽禁,他的兩個兒子阿爾通阿、札薩克圖則直接被大爺清太祖給殺了!盛怒之下的清太祖甚至想連阿敏一起殺掉,幸得清太宗等人求情,阿敏才免於一死。不過,在氣消之後,清太祖為了安撫舒爾哈齊舊部,並沒有吞併舒爾哈齊所屬的牛錄,而是將其交給了阿敏,並將阿敏養在了自己身邊。正所謂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在舒爾哈齊死後,政治鬥爭、利益衝突的前提已經消失,兄弟曾經的情義反倒是凸顯了出來。但舒爾哈齊已經死了,清太祖只能將這一切投射到了侄兒阿敏身上,像親兒子一般對待這個侄兒。不僅給了阿敏建功立業的機會,而且讓其成為了“四大貝勒”之一。所謂“四大貝勒”中,除了阿敏之外,代善、莽古爾泰、清太宗都是清太祖的嫡子!可見,阿敏在清太祖心中某些方面的地位甚至已經超越了庶出的兒子。



四大貝勒主政——阿敏的人生巔峰

天命十一年,清太祖去世,生前沒有明確指定汗位繼承人。一時間,各派勢力劍拔弩張、都躍躍欲試。為了避免禍起蕭牆,在各大勢力相互妥協之下,清太宗被推上了汗位。但是,彼時的清太宗實力並不佔據絕對優勢,為了安撫一眾兄弟,清太宗作出了“四大貝勒聯合主政”的承諾。自此,阿敏登上了人生的巔峰。只不過,在“四大貝勒聯合主政”後面,清太宗還加了一個小尾巴——“以自己為尊”。而正是這個小尾巴,最終讓清太宗利用權術順利搞掉了其他三位,成為了真正的王者!天聰十年,在逼退代善、幽禁阿敏、氣死莽古爾泰之後,清太宗正式去汗號稱帝,改元崇德,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皇帝。



阿敏為何被幽禁

正所謂物極必反,清太宗之所以同意“四大貝勒聯合主政”,無非是自身實力不佔據絕對優勢,為了避免內亂,只得妥協。換言之,阿敏等人實際上已經嚴重掣肘清太宗的權力了,他們被拿下只是時間問題,沒有任何疑問。在成為大汗之後,清太宗很快便利用“以自己為尊”這一點大玩權術,對其他三方進行打擊、壓制。而阿敏就屬於這三方之一,自然是清太宗的重點防範、打擊目標。



天聰四年,清太宗終於等來了拿下阿敏的絕佳理由。阿敏在對明王朝作戰期間,因為作戰失利,竟然棄城逃回了關外。清太宗藉此發難並無限上綱上線,居然給阿敏羅列了十六條罪狀!這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要命的一條就是——阿敏攻陷對李氏朝鮮時曾企圖在朝鮮自立山為君、另立門戶!這是什麼?謀逆!僅此一點,就足以要了阿敏的性命。



阿敏真的打算學他父親舒爾哈齊、在朝鮮自立門戶嗎?這種想法或許會有,但阿敏絕對不可能表露出來,更加不可能付諸實施。為什麼?因為彼時攻打李氏朝鮮的主將雖然是阿敏,但參戰的還有代善的兒子嶽託、碩託和褚英的兒子杜度以及莽古爾泰的胞弟德格類!所有參戰將領中,除了阿敏的弟弟濟爾哈朗之外,跟他都不是一路人!即便是濟爾哈朗,他與清太宗關係親密也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因此,阿敏根本沒有在李氏朝鮮自立門戶的客觀條件!這種說法無非是清太宗為了徹底拿下阿敏而搞出來的欲加之罪罷了。就這樣,阿敏成了眾矢之的,被自家兄弟們議出了一個死罪!



到這個時候,清太宗或許也覺得下手太狠了,又或許覺得殺了阿敏會逼得代善、莽古爾泰等人鋌而走險,最終改死罪為幽禁,給阿敏留下了幾座莊園和幾十個僕人,將其幽禁了事。為了撇清吞併阿敏所屬牛錄之嫌,清太宗將阿敏所屬的牛錄交給了阿敏與自己關係親密的弟弟濟爾哈朗。自此,阿敏正式退出了後金的政治舞臺……



清太宗為何要拿下阿敏?原因不難理解,作為手握實權的“四大貝勒”之一,阿敏的存在是清太宗集權、稱帝的主要障礙之一!即便沒有棄城逃跑和在李氏朝鮮企圖自立門戶的事情,清太宗也會尋找其他理由拿下他!阿敏的結局從清太宗成為大汗的那一刻起,其實就已經註定了。只不過,他沒有代善那麼識趣、懂得退讓、服軟,最終只能是覺得個幽禁終老的下場!


農民工歪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咋說呢?皇太極不是啥好人,而這阿敏他也談不上啥忠心耿耿!所以題主這題目出的,根子上他就是錯的。

那麼想要鬧明白題主的問題,咱得從皇太極和阿敏這倆大腦殼的老一輩人說起。

畢竟,咱大華夏那啟蒙了多少代帝王的教員——司馬遷,他老人家擱《史記》裡已經說的明明白白,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那皆為利往。

再讓老梁在這話的屁.股後面加一句,這天下最是無情帝王家啊!

老一輩人的恩怨

來,咱轉入正題。小夥伴們都知道,這皇太極的老爹是努爾哈赤,如果這爺倆您說不知道,只能說您不是啥歷史愛好者,所以咱先把這爺倆擱這。

咱接著說阿敏,這阿敏的老爹是舒齊哈爾,這舒齊哈爾和努爾哈赤是一個爹,這倆人爹叫塔克世,而且這倆人還是一個共同的媽,都是塔克世的大老婆所生。

這關係理清了,咱就開始說事。

開頭的時候,老梁也說了要把這事捋的明明白白的,咱就的從阿敏和皇太極的老一輩人說起,也就是拿舒齊哈爾和努爾哈赤來說事。

這倆大兄弟的母親死的早,他老爹塔克世又娶了一房老婆。這老婆呢整個就是一悍婦,瞅著大老婆生的這倆兄弟就是不順眼,想著法的折磨這倆人。

沒得法子,為了生存,這努爾哈赤就帶著五歲的弟弟舒齊哈爾鑽山溝,爬樹幹,弄鬆子,整木耳,撈大蘑菇充飢,捎帶著補貼點家用。這小日子雖然過的苦,但他也甜,沒啥生分。

後來再大一點,這倆人就開始扛槍,玩刀的上了戰場。

倆人命好,互相幫襯著這就順順利利的沒缺胳膊少腿的走下了戰場。倆人就蹲家門口,琢磨這麼下去也不是個事,早早晚晚就得像他老子塔克世一樣把命丟在戰場上,這不行啊!

於是這倆人拿了家裡祖輩就開始積攢的家底——十三副鎧甲,這就拉桿子自己幹,也不知道從哪裡拾掇了一百來號人,這就開始了稱王稱霸。

慢慢的努爾哈赤就變成這夥人的大腦殼,舒齊哈爾就成了這夥人的二腦袋。

這老話說的好,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得了,當他們勢力壯大到一定程度,這來兄弟也開始離心離德。

在外人,其實有就是李成梁的挑撥下,這倆人算是反目了。舒齊哈爾這就想要自立為王,說實話這時間點趕的不好,他認為的得力外援遼東那地的明軍,他也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沒功夫搭理他這事。

所以在努爾哈赤的攻擊下,也就沒的玩了。

得,家裡最能幹的三大小子,老大和老三被努爾哈赤給禍禍死了,老二阿敏,命好被皇太極一波人給攔下來,爬努爾哈赤的耳朵眼吹了老半天的枕邊風,這才保下老二阿敏的命,但家產卻被沒收了一半充公了。

咋說呢?這命保下了,這錢算啥。

這一哆嗦下去,就剩下光桿司令舒齊哈爾了,舒齊哈爾左右瞅了瞅,知道自己算是完蛋了,所以選擇投降。

努爾哈赤算是個狠人,直接將這親弟弟關到了一黑屋裡,這還不算,拿倆大鐵鏈直接鎖了起來,整個屋子就剩下倆送飯的窟窿。

好吧,舒齊哈爾這頓嘚瑟,算是把努爾哈赤給得罪到家裡,這就圈禁起來,兩年後這舒齊哈爾就在這小黑屋裡憋屈死了。當然舒齊哈爾一共留了九個娃,除了這三個,其餘的都沒啥事。

得,這兩家人的樑子算是結下來了。

畢竟這也算是殺父之仇,那叫不共戴天。

說道這裡,老梁插一句,這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不斷的重複,誰有不會想到這逃了命的阿敏,多年後也落個和他老爹一樣的下場。

阿敏和皇太極的事

咋說呢?按照《清史稿》的說法,努爾哈赤雖然對自己的親弟弟下了死手,估計感覺這心坎過不去,這就把阿敏提著耳根子拽到了眼跟前養著。

不過這話,老梁表示懷疑,畢竟這個時候阿敏都已經二十多歲,這養著好像談不上,感覺應該是收到眼跟前看著,別出啥事,畢竟這貨的武力值那也是槓槓的。

所以這阿敏憑藉自己個的武力值,加上低眉順眼的德性,慢慢的這努爾哈赤也就放下了戒心。後來努爾哈赤組建了四大和碩貝勒,一起玩國政。這要說明的是這四個人裡頭,除了阿敏,其他三都是努爾哈赤的親兒子,而且當時給這阿敏的地位也不低,四個人裡頭他排第二,皇太極還是老末,你說這事弄的。

咋說呢?帝王家裡那點事,他就不能拿常理來說事,這說多了都是淚。

後來這能壓的住眾人的努爾哈赤一不小心玩過了頭,把自己個給弄沒了,追尋他的老爹塔克世的腳步走了。那滿人的朝局他就有那一絲絲的變動。

皇太極這就拔著脖子瞅著努爾哈赤屁股底下剛剛挪開的那窩,那叫個垂簾三尺。於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手腕和陰謀,把能夠左右朝局的努爾哈赤的倆老婆,給塞到努爾哈赤的墳頭裡,活活的埋了裡頭。

當皇太極的屁股剛剛坐穩當,這就開始琢磨起權利這事。四大貝勒共議國事,這制度是他老爹努爾哈赤欽定的,但這制度有毛病。

有啥毛病呢?權利這玩意被四個人把持,他皇太極爬到這位置上,就是想一個人說了算,這那成啊!

所以他的目光就瞅著另外三個不進眼,就想那大腳丫子把這三位全踹趴下。

這玩政.治最忌諱的是多面出手,最好的策略就是逮住一個使勁的拍,往死了拍。

得,這一傢伙皇太極就感覺從阿敏這裡下手最合適不過了。

為嘛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這阿敏他不是親兄弟,拿這位練練手那是最合適不過了。

而且這阿敏經過這些年的發育,那腦殼也發育的得了健忘症,那脾氣臭的不要不要的,逮誰和誰倔,而且瞅那樣子見努爾哈赤死了,這就想翻翻舊賬。

他想翻舊賬,那四個貝勒中的倆人,這腦殼可就得琢磨琢磨了,這要真讓阿敏成功了,這兩位也得考慮一下自己個。

而且在朝堂上,那怪話還連篇,你比如說:“啊!俺為啥要當人呢?其實還不如整顆樹噹噹,即使被人砍了當棒槌燒,也有人誇獎誇獎,即使不當樹,當塊石頭他也不錯,好歹還能讓野獸在上邊滋一股水,有點作用不是,咋也比現在強!”

大傢伙瞅瞅這話說的,那也是沒誰了。

這還不算,還四處的瞎溜達,開玩笑的說,自己個夢到被努爾哈赤追著打,好歹他這人命好被一條黃蛇保護。

你說這話說的,只要那腦殼沒缺二兩肉,都明白這傢伙是要造反是咋的?

你就說吧,這皇太極不弄他弄誰呀?咋說呢?這阿敏畢竟是四大和碩貝勒的老二,那勢力是有的,所以皇太極也不著急弄他,沒事就給他澆澆水,施施肥,就等著他再犯錯,一股腦的弄死他。

這開頭,先是排他去朝鮮,拿著那木頭棒子去敲打敲打朝鮮國王的那大腦殼。你還別說這阿敏還真有兩下,三不兩下這朝鮮就撕了條白布搖晃著就投降了。

好吧,這阿敏的歪心思就起了,想要蹲在朝鮮不走了,這就要搞自立。

“你們誰想要回去,就回去好了,俺是不打算回去了!”得,這阿敏就是個腦殼光長肌肉的貨,把這話就撩給了自己的屬下。

這那成啊,一幫人隨行的貝勒傻眼了,權衡了一下,就這鳥不拉屎的地就想自立為王,快拉倒吧,這全部就要回去,包括他的親弟弟濟爾哈朗也表示不配他胡鬧,這就撅著屁股要回去。

得,這自立為王的事,算是黃了,阿敏表示很生氣,這一把火外加一頓搶劫,就剩下那哭天搶地的朝鮮國王蹲地頭上心裡罵.娘了。

大傢伙就說吧,這皇太極要是能繞了他,就當老梁啥也沒說。

不過這皇太極也是夠爺們,這都忍了,因為他感覺這膿包是得擠,但還沒發育到臭了的時候,就忍著沒下手。

得,這阿敏繼續在作死的道理上嘚瑟的往前飄。

沒多久,這機會就來了,阿敏跑到永平來駐守,結果大明的軍隊也不是吃素的,這就扛著槍,抬著炮和他死命的玩,就這一傢伙下去,阿敏撐不住了,軍隊死了不老少的人,自己個撅著屁股也跑路了,把個城給丟了。

更要命的是,這貨臨走的時候,發揚了一下滿清的風格,一股腦把城裡的所有漢人包括投降的漢族官員全給屠了,順手把城裡的財物搜刮的乾乾淨淨,要來彌補他的損失。

阿敏雖然敗了,但這撈的油頭油腦的,拉著大小財物這就興高采烈地回來了。

皇太極一瞅這模樣,開心壞了,大手一揮這就把還沒有搞清狀況的阿敏給抓了起來。

好吧,這時間點上要啥罪名沒有啊,恨這阿敏的人海了去了,討好皇太極的人那就更多了,十六條罪狀這就出來了。

於是皇太極召集大傢伙,蹲在自己家門口開了個碰頭會,大傢伙一致表決,這麼個害群之馬是要不得的,乾乾脆脆剁了腦殼算.求了。

結果皇太極為了表示自己的寬容和仁慈,整了個小黑房把他關了起來。好吧,這頓牢飯一吃就吃了十年,十年之後這阿敏實在是熬不住了,這就死了裡邊了。

事就是這麼個事,至於題主說的忠心耿耿是不存在的。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