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冷兵器方天畫戟(包括單月和雙月戟)個人認為是設計最漂亮的冷兵器,這個武器實戰怎麼樣?

飛誮絕戀


古代的行軍打仗也好,混跡江湖也好每個人都是需要一把兵器的,擁有好的兵器才能夠發揮出最大的力量從而獲得勝利。可能兩個旗鼓相當的人,他們之間的勝負在於兵器的區分,兵器更勝一籌的一人那麼他就會獲勝。

方天畫戟

方天畫戟是古代一種古代的兵器,因其戟杆上加彩繪裝飾,又稱畫杆方天戟,自古以來方天畫戟的主要使用者便是呂布,俗話說好馬配好鞍,呂布也算是一代梟雄,方天畫戟也不是一般人所能駕馭的兵器。呂布的方天畫戟長一丈二,重二十四斤,在兵器的最尖端有著金屬槍尖,一側有月牙形利刃通過兩枚小枝與槍尖相連,可刺可砍。

呂布/薛仁貴

三國時期的呂布所用的就是兵器就是方天畫戟,呂布拿著方天畫戟力戰群儒成為了三國之中最為厲害勇猛之人,三英戰呂布也沒有佔得上風,倘若呂布所用並非方天畫戟那個戰鬥力便也是也下降不少的,三英戰呂布可能就不會成為今天的美談。

相信看過《薛仁貴》的人應該都知道,這部電視劇的主人公薛仁貴也是在一個機緣巧合之下得到一把方天畫戟,所有的兵器之中就屬它最合手,之後便一路開掛,無人可擋,也是為李世民立下汗馬功勞,最後成就霸業。

方天畫戟有多厲害?

方天畫戟確實可以說是兵器中最厲害之一,可是因為建造方天畫戟所需要的鐵資源是相當的多,所以不能用於大量生產,能擁有方天畫戟的人也是地位很高,否則向平時的打仗所用的戟就是那種很輕的很方便的,但是威力卻也小了很多。


司徒歷史


本人手裡正好有一杆方天畫戟。師父教了棍,教了槍,唯獨沒教戟,就離我而去。戟絕對不是槍那麼簡單,配重都在前面,沒臂力玩不了。多出個月牙又有刀的成分在裡頭。槍重手在後隨時扎,大刀呢重手在前隨時砍,劈。至今未能琢磨透




羽落塵290


先說明一點,方天畫戟是雙月牙刃,單月牙刃的是青龍戟。事實上,古代冷兵器裡面越華麗的兵器越沒有實戰能力,方天畫戟就屬於這種兵器,他被設計出來之後,就是用來做儀仗兵器的。


青龍戟也好,方天畫戟也罷,其實都是民間武術家和評書家起的名字,在宋代的《武經總要》裡面,這些“戟”是被歸類到了刀這一範疇,而青龍戟的真名字叫做戟刀,方天畫戟在南宋的時候才出現,也是被稱作雙刃戟刀。因為樣式華麗,方天畫戟才會成為評書中各種武力高強的英雄的專配武器。而方天畫戟的套路,也是民間武術家自行編創的。

之所以方天畫戟沒能用於實戰,一方面是鑄造困難,雙月牙的結構其實在人力冶金上是很困難的,因為要能保證實戰,戟的小支必須能抵抗住其他武器的劈砍,這在淬火時要特別注意,很多工匠是控制不好的。即使控制的好,也引出了第二個問題-費用高昂,像好好打一把能實戰的方天畫戟,要比一把唐橫刀貴多了,因為費用高昂,根本沒希望廣泛裝備入軍。另外就是宋代是具裝時代,宋遼西夏金的將士都是身披重甲,得用大斧大刀長槍鐵錘鞭鐧這些武器才能破甲,而方天畫戟的穿刺能力受到了月牙刃的限制,其實用性很差,故而只能看起來威風了。



火器工坊


方天畫戟這種兵器只出現兩個地方:儀仗隊和演義小說裡。它的實戰價值幾乎為零。

方天畫戟一般分為兩種:雙月牙刃,就是呂布用的那種;單月牙刃,就是典韋用的那種。

無論是單月牙,還是雙月牙,這種戟都是一種儀仗兵器,並不是作戰兵器,作為儀仗隊的禮器肯定是設計漂亮,威武雄壯,只要能彰顯天子威儀就行了。

這種儀仗兵器的主要功能除了漂亮好看,就是要與實戰兵器與眾不同,能夠使用這種儀仗隊的肯定是皇帝,皇帝的儀仗隊難道拿著大刀、長矛嗎,那跟一群土匪有什麼區別呢,所以,戟的主要功能就是為了漂亮好看。

那麼為什麼它的實戰價值不高呢,這就和冷兵器時代的作戰武器有關係了,戰爭是最考驗人們智慧的了,因為所有的人都希望在戰爭中活下來,既然要活下來,如果沒有趁手的傢伙什兒,估計活下來的幾率就很小。

敵人拿著鋒利的陌刀,你拿著一割草的鐮刀,除非你是獨孤求敗,拿根棍兒都行,如果你不是獨孤求敗,恭喜你,你在戰場中的存活幾率基本低於50%。

人們為了在戰爭中活下來,首先要選擇的就是趁手而且有效的兵器,這種儀仗兵器既不趁手而且毫無效率。

我們可以從圖片中看出來,無論是雙月刃,還是單月刃,它們刃的幅度都是內凹的,這種月刃對敵人幾乎毫無傷害,而它凸前的尖槍頭,由於月刃在旁邊,根本無法對敵人身體進行深入刺殺,因為旁邊的月牙刃可能卡在敵人的盔甲上。

戟的造型來源應該是戰國時期盛行的,戈作為春秋戰國時期常用的兵器,在那個時代是非常先進的兵器,戈主要是因青銅製成,青銅相對於鐵就比較軟,戈的主要功能是刺和割,槍頭很長,用於刺殺,而橫式單刃只要是割敵人的手臂、頭顱甚至是馬匹的腳。

戟作為儀仗兵器是從宋朝開始的,在正史上沒有任何記載有人在戰場上使用過這個種兵器,真正把戟作為神兵利器發揚光大的是明朝,那是因為三本小說。

《三國演義》裡面的呂布,使用的方天畫戟,《水滸傳》中的呂方使用的也是方天畫戟,《西遊記》裡面的金鵬大王也是使用的方天畫戟。

四大名著除了《紅樓夢》裡面沒有方天畫戟,其他三部都有,這就是小說家的演義描寫,為了突出小說人物的英勇善戰,與眾不同,所以在描寫他們所用兵器上也是各有特色,呂布的戟、關羽的刀、張飛的矛

綜上來看,方天畫戟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古代儀仗兵器之一,但是從沒用於實戰之中,主要是這種兵器的觀賞性遠遠大於實戰性,畢竟戰爭是殘酷的,殘酷的戰爭中永遠只會使用最為實用的兵器。


沉墨I方之城


方天畫戟,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何加一個“畫”字,畢竟古人起名字還是很講究的,不會無緣無故加上去一個字,船伕查了下資料,原來這件所謂的武器真的是“畫”上去的!


戈和矛的結合體——戟

戟作為武器,並不是憑空誕生的,從其外形可以看出,戟是由武器戈和矛結合而成的武器,既可以側面橫掃,又可以正面突刺,攻擊角度更為全面,所以戟從秦末到三國都是部隊的主流武器之一。


但戟的弊端也很明顯,尤其是在東漢末年的長期混戰當中,那就是——廢鐵。同樣屬於長武器,後來成為主流的長槍只需要一個槍頭的鐵料就可以,而鑄造一杆戟的鐵料,往往能造五六杆長槍。而在實戰中,長槍的破壞性和實用性絲毫不遜於戟,這個性價比就算是大字不識的大老粗也能算明白,所以華而不實的戟被逐漸淘汰。

退役武器的第二春——方天畫戟

雖然說戟被淘汰出了實戰隊伍,但畢竟被當作主流武器使用了幾百年,其地位和形象深入人心,最重要的是即使回爐重鑄成其他武器,仍然還是會有很多“庫存”,所以勤儉的古人本著廢物利用的精神,將戟用在了儀仗方面,誰知這一發不可收拾,開啟了戟作為儀仗生涯的第二春。


既然作為儀仗用具,實用性就是其次,最為重要的變為美觀性,所以戟由原來的單側月刃變為符合對稱美學的雙側月刃。人們也為其取了個更為形象的名字——方天戟。後來隨著作為儀仗的深入人心,方天戟具有了一定代表官方威嚴的作用,所以在不少官府門前都會放置一些方天戟,以表示威嚴。

但如果是真的鐵製方天戟,如果被歹徒搶走用來搞破壞就得不償失了,所以智慧的古人索性就將鐵製的方天戟換成木質結構,並用色彩塗抹成原先的樣子,這種純粹裝飾性的方天戟,又被人們形象的稱作——方天畫戟。

因為古時候老百姓是很少有機會接觸真正上陣廝殺的軍隊的,自然也就很難看到部隊的制式武器,反倒是失去了實戰作用的方天畫戟,天天矗立在衙門門前,讓老百姓有了更為直觀的形象,進而說書先生便將其直接挪用給了三國故事中的溫侯呂布。


船伕聊名著


看了幾個,把戟說的一無是處,成了垃圾。我不知道這些人對中國武術有多少了解。但至少對戟的評價,有點自以為是了。

常規的18般兵器,無論那一個,都是千錘百煉後的精華,不會有湊數的。而戟排在了第四位,也充分說明了它的地位和威力。

戟綜合了多種武器的特點和功能,使用方法也是花樣繁多,是一種多功能的武器,殺傷力是不容置疑。你以為是儀仗隊用的?真譁了狗。儀仗隊用的東西多了,都是花架子不成!你敢說金瓜是裝飾?鏜也是裝飾?一傢伙下去砸不死你才是怪事。

戟是一種重兵器,而且鍛造非常複雜,不像刀槍一樣簡單。它的特點註定了只能特定的人才可以使用,鍛造的短板也註定無法大量普及到普通士兵。

戟也分馬上的長戟和步戰的短戟。但無論馬上步下,能以戟為兵器的,絕對都是孔武有力的悍將。

所以說戟無用的人,除了暴露無知,再無意義。


實現一個曉目標


方天畫戟是《三國演義》中呂布拿的兵器。呂布是三國武功排位第一的大將,號稱“萬人敵”的關羽、張飛兩人夾攻,都打不贏他。最後是劉備手持雙股劍加入戰團,才勉強把他打敗。作為武功最高的大將,他的裝備自然也不同凡俗,騎的是赤兔馬,拿的是方天畫戟。赤兔馬是三國第一名馬,方天畫戟自然也是三國第一武器。

(呂布)

那麼,這種武器,在真實的歷史中,究竟有沒有人拿過呢?

為了研究這個問題,我們先講講藝術作品中的方天畫戟。

除了《三國演義》中呂布使用方天畫戟外,清代小說《薛仁貴徵東》中,薛仁貴用的也是方天畫戟。此外,《水滸傳》中,呂方、郭盛用的也是方天畫戟。《西遊記》中,獅駝國武功最高的金翅大鵬用的也是方天畫戟。

這些手持方天畫戟的藝術形象,除了呂方、郭盛外。無論是呂布、薛仁貴,還是金翅大鵬,都是武功最高的那個人。這也就是說,使用方天畫戟的,都是水平相當了得的人。

藝術作品中,主要都是武功最高的人使用方天畫戟。那麼真實的歷史上,是不是也是這樣的呢?

事實上,真實的歷史中,並沒有任何武將使用方天畫戟的記載。《西遊記》中的金翅大鵬是虛構的人物,不說了。呂布是歷史上真實的人物。不過他只是一方諸侯,武功如何,歷史上都沒有明確的記載。他用的武器,《三國志》只是說他用過“手戟”。“手戟”是短武器,顯然並不是方天畫戟。薛仁貴用的武器,《舊唐書》中也有記載:“仁貴自恃驍勇,欲立奇功,乃異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張弓,大呼先入,所向無前,賊盡披靡卻走。”也就是說,他拿的是一種“戟”。

但是,戟和方天畫戟顯然是不一樣的。戟是一種戈與矛相結合的武器。

戈是先秦時期大量使用的武器,主要配合車戰的需要。在車戰中,既能在兩車交錯的一瞬間,用力地擊傷敵人,又能順勢勾住敵人的鎧甲戰袍,把敵人從車上拖下來。

(戰國時期的武士)

矛則是從古至今普遍使用的武器,無論是車戰、馬戰,還是步戰,都比較適合。不過這種武器也有一些弱點,當敵人逃走的時候,就只能追擊,或者讓他逃走,並不能像戈那樣,把敵人給勾住擊打。

也正是在這樣一種考慮下,把戈和矛的特點結合起來的戟,就被髮明出來了。這種戟,既可以刺傷,也可以擊傷,還可以勾傷。

西方國家也有這種武器的結合體,叫做瑞士長戟。這種武器,是把矛和斧結合起來。也就是在中國戟中放戈的地方,放上了斧。在戰場使用中,其重力擊傷的效果,顯然比中國戟更加明顯。

不過,方天畫戟在戰場上的使用效果,似乎是不太明顯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方天畫戟除了前面的矛以外,武器的兩邊,還一邊有一個向內凹的月牙刀。恰恰是這兩把月牙刀,是很讓人疑惑的。

其一,這種月牙刀並不是戈,弧度是向外彎的,在戰場上並不能起到勾住敵人的作用。

其二,這種月牙刀兩邊都有,顯得有些浪費。

其三,這種月牙刀與斧是不一樣的。斧的刃口弧度是往外的,很容易就砍在敵人身上。這種月牙刀的弧度卻是往內的,無論是砍,還是擊,還是砸,都著不上力。

既然著不上力,勾不住,砸不死,砍不傷,因而就發揮不了冷兵器該有的作用。如果一個將領在戰場上使用這樣的武器,顯然就有點自討苦吃了。

(遊戲中的方天畫戟)

由此可見,古代將軍上戰場的時候,應該沒人使用這種武器。古典小說中的描寫,主要是為了讓人物的形象更鮮明,是一種藝術誇張而已。

那麼,是不是古代就沒有這種武器呢?

肯定是有的。《水滸傳》中對呂方、郭盛形象的描寫,實際上已經證明了這種武器的存在。因為這種武器很花哨,很華麗,因此,拿在手裡,特別有儀式感。就像我們在一些電子遊戲中看到的那種武器,很有儀式感一樣。正因為這種武器很有儀式感,因此,在儀仗隊中使用,就顯得特別氣派,特別有威儀。

當然了,方天畫戟的作用,在古代也僅僅就是這一點罷了。

(參考資料:《舊唐書》《三國志》等)


張生全精彩歷史


qi戟這種兵刃在古代通常是用於儀仗隊的,最著名的就是三國時代的呂布的兵刃,但與史實也有不符,再就是水滸當中的郭盛和呂方,實戰更沒什麼戰績。

所以,方天畫戟在現代人或一些專家(專家為貶義詞)眼裡就成了只為儀仗好看用的一個兵刃。但只要是對中國古武術或兵器有些研究的就能知道,方天畫戟其實是古兵刃裡最難掌握的兵器之一,其掌握難度不亞於峨眉刺,風火輪等奇門兵刃。

原因如下,方天畫戟不管是雙刃還是單刃,都是有大刀,長槍的招式,而且由於其兵刃獨特的造型,還有鉤,鐮,鉞,拐等兵刃的招式,雙刃比單刃的難度更大一些,所以這種兵刃要麼就沒人用,要麼就是高手,當然也不排除一些似是而非唬人的東西,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如果真是方天畫戟的高手,那麼其在一些兵刃上都需要下過很大的功夫,才能把這種兵刃使用的出神入化,但在十八種兵刃裡佔前四位的一種兵器,使用的真正好的人實在是太少了,甚至在歷史上都沒有真正把戟使用的非常了得的人物,所以這種兵刃也只淪為了儀仗用品。

戟這種兵刃確實是好看,尤其是雙面戟,被淪為儀仗用品也是很大,但如果真的能有人掌握好這種兵刃,在冷兵器時代還是能出人頭地的。


靂慂


拜讀了幾位大俠的文字,對於方天畫戟的出處或者歷史很振振有詞的,但似乎是不是在以偽證偽呢?

但其實,類似方天畫戟的鑄造手法,早在商代或者較為準確的周代就可以做到了,也就是較為簡單的

“脫模鑄造法”和“脫蠟鑄造法”,而在週末秦初和漢代(鐵器時代從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19世紀,具體說從西漢前期到清末洋務運動前),鐵器的鑄造早已日趨成熟甚至精湛,何來工藝做不到之說?

一。因為史書沒有記載過,或者說史書最早記載的某件事,而當今甚至以後的研究或者發掘,該事件被提前或者被重新審視的比比皆是

比如,史書記載:劉賀,西漢王朝第九位皇帝,漢武帝劉徹的孫子。劉賀漢代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僅僅27天時間,劉賀荒淫無道,喪失帝王禮義,攪亂朝廷制度。

但其實,據從所發掘文物的情況看,特別是大量的“簡牘和木牘”所表現的文字內容看,墓主是個知書達理、愛好音律、情趣高雅的人。對史書的記載取得了初步的質疑。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簡牘和木牘上記下的文字內容是否屬實,也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所以說,歷史是永遠不可瞬時蓋棺定論的

二。不要因為是“演義”就一概的否定

演義,是存在一定的編寫,描寫,或者根據作者的思想,演義的情節需要進行一定的衍化甚至篡改,但誰又能確定他所針對的歷史是不正確的呢?撥開雲霧,尚不能看清真相(用一句經典的話來說:不要只相信你眼睛所看到的)而換一句話說,現在的所謂學者,也只不過是靠幾本史書,幾個挖掘,來確定歷史,或者說,否定演義的真實性,甚至否定演義的一切真實性。

最痛恨的例子是:某專家學者在批判《三國演義》時,例舉了眾多的錯誤,並且拿出《三國志》或者某某史書作為證據,但試問一下,這位專家拿出的這些史書上的記載,就一定是正確的嗎?就足以全盤否定演義的真實性的嗎?

無非,還是回到我第一個論點,無非是以偽證偽罷了


當某某專家認為“方天畫戟”最早是出於宋朝,並且拿出很有力的史書上的記載作為證據時,說不定2019年9月21日,在中國的某處墓地就發掘出一把方天畫戟,根據碳元素測試,是“周代”的,未嘗不可,未必不能!因此,我們不會打這位專家的臉,因為,這就是歷史,永遠無法蓋棺定論的歷史。


西周之Hans


戟的歷史

戟是一種古老的兵器,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世本》言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矛”。蚩尤是神話傳說人物,可信度也許不足。《詩經 秦風》:王與興師,修我矛、戟。可見戟的出現時期較早。它從最早的冷兵器矛和戈演化而來,矛以刺擊為主,戈以鉤啄為主,古人在實戰中就將矛和戈結合起來,創造了既能直刺又能鉤啄的兵器,這就是戟。

目前發現最早的戟的實物,在商朝就已出現,在河北藁城臺西的商代遺址中曾經出土,不過那時的戟還是簡單將矛和戈連接在一起,西周時期,出現了整體鑄造而成的戟,在春秋戰國時期,戟已經廣泛列裝,成為軍隊制式武器之一。在1974年發掘的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中,近萬個武士俑手持的兵器就是刀、劍、戈、矛、戟等,也證實了這點。

戟的形制

說到戟的形制,由於呂布的存在和《三國演義》的影響,許多人認為呂布的方天畫戟就是戟的標準形制,實際上這是不準確的,呂布用的本是矛,方天畫戟只是小說中為了突出呂布的英勇而為他特製的兵器,是一種雙刃戟,戟上以畫為裝飾,所以稱畫戟。

在現實中,方天畫戟上是一種儀仗用的戟,這是由於技術原因,用一塊鐵打完整鍛打出一支方天畫戟以古代的條件幾乎不可能,只能兩個以上半成形工件熱鉚拼接,而決定了方天畫戟不耐撞擊只適合做儀仗。

真實作戰用的戟,也是文物中出土的戟,隨著年代的不同,有多種形制,戰國末期的鐵戟,最初為卜字外形,其後慢慢演化成戟援上翹的雙叉型。到了隋唐時期,雙叉型鐵戟會在戟援的對側鑄出一個與戟援形狀類似,但翹向的方向相反、且較小的小枝。

除了長戟和短戟,還有手戟,這是一種投擲類武器,三國時期的猛將典韋除了一雙大鐵戟,還是使用手戟的高手,又曰:“五步乃白。”等人懼,疾言:“虜至矣!”韋手持十餘戟,大呼起,所抵無不應手倒者。

連孫權也善用手戟:“(孫權)親乘馬射虎于于庱亭。馬為虎所傷,帝投以雙戟,虎卻廢。”

戟的重量,有記載的不多,三國志中記載典韋的一雙鐵戟是八十斤,漢代一兩是16克,一斤16兩,大致是256克,八十斤的雙戟換算成今天的重量,大致是在41斤左右,對於典韋來說,這是個可以承受的重量。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給呂布的方天戟設定的重量是24斤,換算過來,只有12斤多,對於呂布的人設來說,似乎稍顯不夠。

戟的應用

從戰國到隋唐是戟廣泛應用的年代。

在漢代,戟是軍隊長兵種最重要的武器。“今楚地方五千裡,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項羽自己也經常用戟,“自披甲執戟挑戰。”三國時期也有許多用戟的將領,《三國志 魏志 張遼傳》(遼)披甲執戟,先登陷陣,殺數十人,斬二將。

從漢到唐,項羽、董卓、劉備、孫權、呂布、典韋、甘寧、李靖、薛仁貴等都留下了使用記錄,呂布轅門射戟,更是傳為美談。

從兩晉到隋唐,戰場上的甲冑越來越重,出現了山文甲、明光甲這樣的重甲。對付重甲,不是戟的特長,反而不如簡單易用的矛或馬槊,而對付重甲敵人,側面的小枝已經很難起到傷害,反而成為累贅,在這樣的背景下,戟逐漸被棄用,到了唐朝,鐵戟已經不是軍隊的常備兵器,僅有僅少量將領繼續使用,五代時期和宋代也大致如此。

不過戟並沒有消失,而是保留了下來,造型也越來越華麗,出現了方天畫戟那樣的造型,這是因為戟成為了一種裝點門面的儀仗武器,在隋唐時期,就有規定,三品以上的官員,下州以上的衙署才能列戟裝點,官員們更是以能夠列戟為榮。

儀仗用的戟,造型華型,多帶戟刀,戲曲舞臺上的武將手持方天畫戟,就是按照這種戟的樣子設計製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