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冷兵器方天画戟(包括单月和双月戟)个人认为是设计最漂亮的冷兵器,这个武器实战怎么样?

飛誮絕戀


古代的行军打仗也好,混迹江湖也好每个人都是需要一把兵器的,拥有好的兵器才能够发挥出最大的力量从而获得胜利。可能两个旗鼓相当的人,他们之间的胜负在于兵器的区分,兵器更胜一筹的一人那么他就会获胜。

方天画戟

方天画戟是古代一种古代的兵器,因其戟杆上加彩绘装饰,又称画杆方天戟,自古以来方天画戟的主要使用者便是吕布,俗话说好马配好鞍,吕布也算是一代枭雄,方天画戟也不是一般人所能驾驭的兵器。吕布的方天画戟长一丈二,重二十四斤,在兵器的最尖端有着金属枪尖,一侧有月牙形利刃通过两枚小枝与枪尖相连,可刺可砍。

吕布/薛仁贵

三国时期的吕布所用的就是兵器就是方天画戟,吕布拿着方天画戟力战群儒成为了三国之中最为厉害勇猛之人,三英战吕布也没有占得上风,倘若吕布所用并非方天画戟那个战斗力便也是也下降不少的,三英战吕布可能就不会成为今天的美谈。

相信看过《薛仁贵》的人应该都知道,这部电视剧的主人公薛仁贵也是在一个机缘巧合之下得到一把方天画戟,所有的兵器之中就属它最合手,之后便一路开挂,无人可挡,也是为李世民立下汗马功劳,最后成就霸业。

方天画戟有多厉害?

方天画戟确实可以说是兵器中最厉害之一,可是因为建造方天画戟所需要的铁资源是相当的多,所以不能用于大量生产,能拥有方天画戟的人也是地位很高,否则向平时的打仗所用的戟就是那种很轻的很方便的,但是威力却也小了很多。


司徒历史


本人手里正好有一杆方天画戟。师父教了棍,教了枪,唯独没教戟,就离我而去。戟绝对不是枪那么简单,配重都在前面,没臂力玩不了。多出个月牙又有刀的成分在里头。枪重手在后随时扎,大刀呢重手在前随时砍,劈。至今未能琢磨透




羽落尘290


先说明一点,方天画戟是双月牙刃,单月牙刃的是青龙戟。事实上,古代冷兵器里面越华丽的兵器越没有实战能力,方天画戟就属于这种兵器,他被设计出来之后,就是用来做仪仗兵器的。


青龙戟也好,方天画戟也罢,其实都是民间武术家和评书家起的名字,在宋代的《武经总要》里面,这些“戟”是被归类到了刀这一范畴,而青龙戟的真名字叫做戟刀,方天画戟在南宋的时候才出现,也是被称作双刃戟刀。因为样式华丽,方天画戟才会成为评书中各种武力高强的英雄的专配武器。而方天画戟的套路,也是民间武术家自行编创的。

之所以方天画戟没能用于实战,一方面是铸造困难,双月牙的结构其实在人力冶金上是很困难的,因为要能保证实战,戟的小支必须能抵抗住其他武器的劈砍,这在淬火时要特别注意,很多工匠是控制不好的。即使控制的好,也引出了第二个问题-费用高昂,像好好打一把能实战的方天画戟,要比一把唐横刀贵多了,因为费用高昂,根本没希望广泛装备入军。另外就是宋代是具装时代,宋辽西夏金的将士都是身披重甲,得用大斧大刀长枪铁锤鞭锏这些武器才能破甲,而方天画戟的穿刺能力受到了月牙刃的限制,其实用性很差,故而只能看起来威风了。



火器工坊


方天画戟这种兵器只出现两个地方:仪仗队和演义小说里。它的实战价值几乎为零。

方天画戟一般分为两种:双月牙刃,就是吕布用的那种;单月牙刃,就是典韦用的那种。

无论是单月牙,还是双月牙,这种戟都是一种仪仗兵器,并不是作战兵器,作为仪仗队的礼器肯定是设计漂亮,威武雄壮,只要能彰显天子威仪就行了。

这种仪仗兵器的主要功能除了漂亮好看,就是要与实战兵器与众不同,能够使用这种仪仗队的肯定是皇帝,皇帝的仪仗队难道拿着大刀、长矛吗,那跟一群土匪有什么区别呢,所以,戟的主要功能就是为了漂亮好看。

那么为什么它的实战价值不高呢,这就和冷兵器时代的作战武器有关系了,战争是最考验人们智慧的了,因为所有的人都希望在战争中活下来,既然要活下来,如果没有趁手的家伙什儿,估计活下来的几率就很小。

敌人拿着锋利的陌刀,你拿着一割草的镰刀,除非你是独孤求败,拿根棍儿都行,如果你不是独孤求败,恭喜你,你在战场中的存活几率基本低于50%。

人们为了在战争中活下来,首先要选择的就是趁手而且有效的兵器,这种仪仗兵器既不趁手而且毫无效率。

我们可以从图片中看出来,无论是双月刃,还是单月刃,它们刃的幅度都是内凹的,这种月刃对敌人几乎毫无伤害,而它凸前的尖枪头,由于月刃在旁边,根本无法对敌人身体进行深入刺杀,因为旁边的月牙刃可能卡在敌人的盔甲上。

戟的造型来源应该是战国时期盛行的,戈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常用的兵器,在那个时代是非常先进的兵器,戈主要是因青铜制成,青铜相对于铁就比较软,戈的主要功能是刺和割,枪头很长,用于刺杀,而横式单刃只要是割敌人的手臂、头颅甚至是马匹的脚。

戟作为仪仗兵器是从宋朝开始的,在正史上没有任何记载有人在战场上使用过这个种兵器,真正把戟作为神兵利器发扬光大的是明朝,那是因为三本小说。

《三国演义》里面的吕布,使用的方天画戟,《水浒传》中的吕方使用的也是方天画戟,《西游记》里面的金鹏大王也是使用的方天画戟。

四大名著除了《红楼梦》里面没有方天画戟,其他三部都有,这就是小说家的演义描写,为了突出小说人物的英勇善战,与众不同,所以在描写他们所用兵器上也是各有特色,吕布的戟、关羽的刀、张飞的矛

综上来看,方天画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古代仪仗兵器之一,但是从没用于实战之中,主要是这种兵器的观赏性远远大于实战性,毕竟战争是残酷的,残酷的战争中永远只会使用最为实用的兵器。


沉墨I方之城


方天画戟,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何加一个“画”字,毕竟古人起名字还是很讲究的,不会无缘无故加上去一个字,船夫查了下资料,原来这件所谓的武器真的是“画”上去的!


戈和矛的结合体——戟

戟作为武器,并不是凭空诞生的,从其外形可以看出,戟是由武器戈和矛结合而成的武器,既可以侧面横扫,又可以正面突刺,攻击角度更为全面,所以戟从秦末到三国都是部队的主流武器之一。


但戟的弊端也很明显,尤其是在东汉末年的长期混战当中,那就是——废铁。同样属于长武器,后来成为主流的长枪只需要一个枪头的铁料就可以,而铸造一杆戟的铁料,往往能造五六杆长枪。而在实战中,长枪的破坏性和实用性丝毫不逊于戟,这个性价比就算是大字不识的大老粗也能算明白,所以华而不实的戟被逐渐淘汰。

退役武器的第二春——方天画戟

虽然说戟被淘汰出了实战队伍,但毕竟被当作主流武器使用了几百年,其地位和形象深入人心,最重要的是即使回炉重铸成其他武器,仍然还是会有很多“库存”,所以勤俭的古人本着废物利用的精神,将戟用在了仪仗方面,谁知这一发不可收拾,开启了戟作为仪仗生涯的第二春。


既然作为仪仗用具,实用性就是其次,最为重要的变为美观性,所以戟由原来的单侧月刃变为符合对称美学的双侧月刃。人们也为其取了个更为形象的名字——方天戟。后来随着作为仪仗的深入人心,方天戟具有了一定代表官方威严的作用,所以在不少官府门前都会放置一些方天戟,以表示威严。

但如果是真的铁制方天戟,如果被歹徒抢走用来搞破坏就得不偿失了,所以智慧的古人索性就将铁制的方天戟换成木质结构,并用色彩涂抹成原先的样子,这种纯粹装饰性的方天戟,又被人们形象的称作——方天画戟。

因为古时候老百姓是很少有机会接触真正上阵厮杀的军队的,自然也就很难看到部队的制式武器,反倒是失去了实战作用的方天画戟,天天矗立在衙门门前,让老百姓有了更为直观的形象,进而说书先生便将其直接挪用给了三国故事中的温侯吕布。


船夫聊名著


看了几个,把戟说的一无是处,成了垃圾。我不知道这些人对中国武术有多少了解。但至少对戟的评价,有点自以为是了。

常规的18般兵器,无论那一个,都是千锤百炼后的精华,不会有凑数的。而戟排在了第四位,也充分说明了它的地位和威力。

戟综合了多种武器的特点和功能,使用方法也是花样繁多,是一种多功能的武器,杀伤力是不容置疑。你以为是仪仗队用的?真哗了狗。仪仗队用的东西多了,都是花架子不成!你敢说金瓜是装饰?镗也是装饰?一家伙下去砸不死你才是怪事。

戟是一种重兵器,而且锻造非常复杂,不像刀枪一样简单。它的特点注定了只能特定的人才可以使用,锻造的短板也注定无法大量普及到普通士兵。

戟也分马上的长戟和步战的短戟。但无论马上步下,能以戟为兵器的,绝对都是孔武有力的悍将。

所以说戟无用的人,除了暴露无知,再无意义。


实现一个晓目标


方天画戟是《三国演义》中吕布拿的兵器。吕布是三国武功排位第一的大将,号称“万人敌”的关羽、张飞两人夹攻,都打不赢他。最后是刘备手持双股剑加入战团,才勉强把他打败。作为武功最高的大将,他的装备自然也不同凡俗,骑的是赤兔马,拿的是方天画戟。赤兔马是三国第一名马,方天画戟自然也是三国第一武器。

(吕布)

那么,这种武器,在真实的历史中,究竟有没有人拿过呢?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先讲讲艺术作品中的方天画戟。

除了《三国演义》中吕布使用方天画戟外,清代小说《薛仁贵征东》中,薛仁贵用的也是方天画戟。此外,《水浒传》中,吕方、郭盛用的也是方天画戟。《西游记》中,狮驼国武功最高的金翅大鹏用的也是方天画戟。

这些手持方天画戟的艺术形象,除了吕方、郭盛外。无论是吕布、薛仁贵,还是金翅大鹏,都是武功最高的那个人。这也就是说,使用方天画戟的,都是水平相当了得的人。

艺术作品中,主要都是武功最高的人使用方天画戟。那么真实的历史上,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

事实上,真实的历史中,并没有任何武将使用方天画戟的记载。《西游记》中的金翅大鹏是虚构的人物,不说了。吕布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不过他只是一方诸侯,武功如何,历史上都没有明确的记载。他用的武器,《三国志》只是说他用过“手戟”。“手戟”是短武器,显然并不是方天画戟。薛仁贵用的武器,《旧唐书》中也有记载:“仁贵自恃骁勇,欲立奇功,乃异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张弓,大呼先入,所向无前,贼尽披靡却走。”也就是说,他拿的是一种“戟”。

但是,戟和方天画戟显然是不一样的。戟是一种戈与矛相结合的武器。

戈是先秦时期大量使用的武器,主要配合车战的需要。在车战中,既能在两车交错的一瞬间,用力地击伤敌人,又能顺势勾住敌人的铠甲战袍,把敌人从车上拖下来。

(战国时期的武士)

矛则是从古至今普遍使用的武器,无论是车战、马战,还是步战,都比较适合。不过这种武器也有一些弱点,当敌人逃走的时候,就只能追击,或者让他逃走,并不能像戈那样,把敌人给勾住击打。

也正是在这样一种考虑下,把戈和矛的特点结合起来的戟,就被发明出来了。这种戟,既可以刺伤,也可以击伤,还可以勾伤。

西方国家也有这种武器的结合体,叫做瑞士长戟。这种武器,是把矛和斧结合起来。也就是在中国戟中放戈的地方,放上了斧。在战场使用中,其重力击伤的效果,显然比中国戟更加明显。

不过,方天画戟在战场上的使用效果,似乎是不太明显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方天画戟除了前面的矛以外,武器的两边,还一边有一个向内凹的月牙刀。恰恰是这两把月牙刀,是很让人疑惑的。

其一,这种月牙刀并不是戈,弧度是向外弯的,在战场上并不能起到勾住敌人的作用。

其二,这种月牙刀两边都有,显得有些浪费。

其三,这种月牙刀与斧是不一样的。斧的刃口弧度是往外的,很容易就砍在敌人身上。这种月牙刀的弧度却是往内的,无论是砍,还是击,还是砸,都着不上力。

既然着不上力,勾不住,砸不死,砍不伤,因而就发挥不了冷兵器该有的作用。如果一个将领在战场上使用这样的武器,显然就有点自讨苦吃了。

(游戏中的方天画戟)

由此可见,古代将军上战场的时候,应该没人使用这种武器。古典小说中的描写,主要是为了让人物的形象更鲜明,是一种艺术夸张而已。

那么,是不是古代就没有这种武器呢?

肯定是有的。《水浒传》中对吕方、郭盛形象的描写,实际上已经证明了这种武器的存在。因为这种武器很花哨,很华丽,因此,拿在手里,特别有仪式感。就像我们在一些电子游戏中看到的那种武器,很有仪式感一样。正因为这种武器很有仪式感,因此,在仪仗队中使用,就显得特别气派,特别有威仪。

当然了,方天画戟的作用,在古代也仅仅就是这一点罢了。

(参考资料:《旧唐书》《三国志》等)


张生全精彩历史


qi戟这种兵刃在古代通常是用于仪仗队的,最著名的就是三国时代的吕布的兵刃,但与史实也有不符,再就是水浒当中的郭盛和吕方,实战更没什么战绩。

所以,方天画戟在现代人或一些专家(专家为贬义词)眼里就成了只为仪仗好看用的一个兵刃。但只要是对中国古武术或兵器有些研究的就能知道,方天画戟其实是古兵刃里最难掌握的兵器之一,其掌握难度不亚于峨眉刺,风火轮等奇门兵刃。

原因如下,方天画戟不管是双刃还是单刃,都是有大刀,长枪的招式,而且由于其兵刃独特的造型,还有钩,镰,钺,拐等兵刃的招式,双刃比单刃的难度更大一些,所以这种兵刃要么就没人用,要么就是高手,当然也不排除一些似是而非唬人的东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如果真是方天画戟的高手,那么其在一些兵刃上都需要下过很大的功夫,才能把这种兵刃使用的出神入化,但在十八种兵刃里占前四位的一种兵器,使用的真正好的人实在是太少了,甚至在历史上都没有真正把戟使用的非常了得的人物,所以这种兵刃也只沦为了仪仗用品。

戟这种兵刃确实是好看,尤其是双面戟,被沦为仪仗用品也是很大,但如果真的能有人掌握好这种兵刃,在冷兵器时代还是能出人头地的。


靂慂


拜读了几位大侠的文字,对于方天画戟的出处或者历史很振振有词的,但似乎是不是在以伪证伪呢?

但其实,类似方天画戟的铸造手法,早在商代或者较为准确的周代就可以做到了,也就是较为简单的

“脱模铸造法”和“脱蜡铸造法”,而在周末秦初和汉代(铁器时代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9世纪,具体说从西汉前期到清末洋务运动前),铁器的铸造早已日趋成熟甚至精湛,何来工艺做不到之说?

一。因为史书没有记载过,或者说史书最早记载的某件事,而当今甚至以后的研究或者发掘,该事件被提前或者被重新审视的比比皆是

比如,史书记载:刘贺,西汉王朝第九位皇帝,汉武帝刘彻的孙子。刘贺汉代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仅仅27天时间,刘贺荒淫无道,丧失帝王礼义,搅乱朝廷制度。

但其实,据从所发掘文物的情况看,特别是大量的“简牍和木牍”所表现的文字内容看,墓主是个知书达理、爱好音律、情趣高雅的人。对史书的记载取得了初步的质疑。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简牍和木牍上记下的文字内容是否属实,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说,历史是永远不可瞬时盖棺定论的

二。不要因为是“演义”就一概的否定

演义,是存在一定的编写,描写,或者根据作者的思想,演义的情节需要进行一定的衍化甚至篡改,但谁又能确定他所针对的历史是不正确的呢?拨开云雾,尚不能看清真相(用一句经典的话来说:不要只相信你眼睛所看到的)而换一句话说,现在的所谓学者,也只不过是靠几本史书,几个挖掘,来确定历史,或者说,否定演义的真实性,甚至否定演义的一切真实性。

最痛恨的例子是:某专家学者在批判《三国演义》时,例举了众多的错误,并且拿出《三国志》或者某某史书作为证据,但试问一下,这位专家拿出的这些史书上的记载,就一定是正确的吗?就足以全盘否定演义的真实性的吗?

无非,还是回到我第一个论点,无非是以伪证伪罢了


当某某专家认为“方天画戟”最早是出于宋朝,并且拿出很有力的史书上的记载作为证据时,说不定2019年9月21日,在中国的某处墓地就发掘出一把方天画戟,根据碳元素测试,是“周代”的,未尝不可,未必不能!因此,我们不会打这位专家的脸,因为,这就是历史,永远无法盖棺定论的历史。


西周之Hans


戟的历史

戟是一种古老的兵器,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世本》言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矛”。蚩尤是神话传说人物,可信度也许不足。《诗经 秦风》:王与兴师,修我矛、戟。可见戟的出现时期较早。它从最早的冷兵器矛和戈演化而来,矛以刺击为主,戈以钩啄为主,古人在实战中就将矛和戈结合起来,创造了既能直刺又能钩啄的兵器,这就是戟。

目前发现最早的戟的实物,在商朝就已出现,在河北藁城台西的商代遗址中曾经出土,不过那时的戟还是简单将矛和戈连接在一起,西周时期,出现了整体铸造而成的戟,在春秋战国时期,戟已经广泛列装,成为军队制式武器之一。在1974年发掘的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中,近万个武士俑手持的兵器就是刀、剑、戈、矛、戟等,也证实了这点。

戟的形制

说到戟的形制,由于吕布的存在和《三国演义》的影响,许多人认为吕布的方天画戟就是戟的标准形制,实际上这是不准确的,吕布用的本是矛,方天画戟只是小说中为了突出吕布的英勇而为他特制的兵器,是一种双刃戟,戟上以画为装饰,所以称画戟。

在现实中,方天画戟上是一种仪仗用的戟,这是由于技术原因,用一块铁打完整锻打出一支方天画戟以古代的条件几乎不可能,只能两个以上半成形工件热铆拼接,而决定了方天画戟不耐撞击只适合做仪仗。

真实作战用的戟,也是文物中出土的戟,随着年代的不同,有多种形制,战国末期的铁戟,最初为卜字外形,其后慢慢演化成戟援上翘的双叉型。到了隋唐时期,双叉型铁戟会在戟援的对侧铸出一个与戟援形状类似,但翘向的方向相反、且较小的小枝。

除了长戟和短戟,还有手戟,这是一种投掷类武器,三国时期的猛将典韦除了一双大铁戟,还是使用手戟的高手,又曰:“五步乃白。”等人惧,疾言:“虏至矣!”韦手持十余戟,大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

连孙权也善用手戟:“(孙权)亲乘马射虎于于庱亭。马为虎所伤,帝投以双戟,虎却废。”

戟的重量,有记载的不多,三国志中记载典韦的一双铁戟是八十斤,汉代一两是16克,一斤16两,大致是256克,八十斤的双戟换算成今天的重量,大致是在41斤左右,对于典韦来说,这是个可以承受的重量。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给吕布的方天戟设定的重量是24斤,换算过来,只有12斤多,对于吕布的人设来说,似乎稍显不够。

戟的应用

从战国到隋唐是戟广泛应用的年代。

在汉代,戟是军队长兵种最重要的武器。“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项羽自己也经常用戟,“自披甲执戟挑战。”三国时期也有许多用戟的将领,《三国志 魏志 张辽传》(辽)披甲执戟,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将。

从汉到唐,项羽、董卓、刘备、孙权、吕布、典韦、甘宁、李靖、薛仁贵等都留下了使用记录,吕布辕门射戟,更是传为美谈。

从两晋到隋唐,战场上的甲胄越来越重,出现了山文甲、明光甲这样的重甲。对付重甲,不是戟的特长,反而不如简单易用的矛或马槊,而对付重甲敌人,侧面的小枝已经很难起到伤害,反而成为累赘,在这样的背景下,戟逐渐被弃用,到了唐朝,铁戟已经不是军队的常备兵器,仅有仅少量将领继续使用,五代时期和宋代也大致如此。

不过戟并没有消失,而是保留了下来,造型也越来越华丽,出现了方天画戟那样的造型,这是因为戟成为了一种装点门面的仪仗武器,在隋唐时期,就有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下州以上的衙署才能列戟装点,官员们更是以能够列戟为荣。

仪仗用的戟,造型华型,多带戟刀,戏曲舞台上的武将手持方天画戟,就是按照这种戟的样子设计制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