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這份價值連城的寶典請收好!為心理健康構築防疫堤壩,公眾心理自助與疏導指南出爐


生命的救助,心理干預從未缺席!


為了緩解人們的心理壓力,提高心理免疫力,增強戰勝疫情的信心,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疾病預防控制局指導下,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組織專家,配合國家最新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中有關公眾心理社會支持內容,撰寫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心理自助與疏導指南》,為你的心理重築防疫的堤壩。


@所有人:這份價值連城的寶典請收好!為心理健康構築防疫堤壩,公眾心理自助與疏導指南出爐


以下即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心理自助與疏導指南》全書內容↓↓


@所有人:這份價值連城的寶典請收好!為心理健康構築防疫堤壩,公眾心理自助與疏導指南出爐

主 編 馬 辛

副主編 謝 斌 王 剛 趙旭東

編寫人員(按照姓氏漢語拼音排序)

陳延妍 北京師範大學

方 新 北京大學

郭 勇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六醫學中心

姜長青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

李 強 南開大學

李 焰 清華大學

李 穎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

李佔江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

劉 競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

羅 佳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

馬 辛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

馬 雲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

馬建青 浙江大學

孟繁強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

孟祥寒 南開大學

潘偉剛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

喬志宏 北京師範大學

邵 嘯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

史 傑 火箭軍特色醫學中心

宋紅燕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

唐利榮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

唐永怡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

王 剛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

王鵬翀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

西英俊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

謝 斌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

熊珂偉 北京師範大學

殷錦繡 北京師範大學

餘涵萱 北京師範大學

張 瑩 北京師範大學

張歆鈺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

趙旭東 同濟大學

周秋菊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

祝卓宏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前 言

庚子鼠年來臨之際,一場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以迅猛之勢,降臨我國。這次疫情來勢洶洶,蔓延迅速,嚴重威脅著我國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疫情悄然發生,發展又讓人猝不及防。

剛剛接到金鼠報春請柬的人們,還沒來得及赴約,疫情的不速之客已經登門。

生命重於泰山!一切為了人民的健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多次主持召開會議,對疫情防控工作進行研究部署,提出明確要求。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一場疫情防控阻擊戰在全國打響。為生命接力,醫護人員星夜馳援;與病毒賽跑,救助物資日夜兼程。

歷史長河奔騰不息,有風平浪靜,也有波濤洶湧,我們不懼風雨,也不畏險阻。只要我們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就一定能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生命的救助,心理干預從未缺席!面對疫情,生命安全受到威脅,擔憂、焦慮、恐慌情緒肆意蔓延,侵擾著心理的堤壩,加重了疫情帶來的傷害。為了緩解人們的心理壓力,提高心理免疫力,增強戰勝疫情的信心,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疾病預防控制局指導下,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組織專家,配合國家最新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中有關公眾心理社會支持內容,撰寫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心理自助與疏導指南》,為你的心理重築防疫的堤壩。

“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疫情當前,需要萬眾一心,心手相連。疫情當前,更當風雨同舟,眾志成城。戰勝疫情,守衛我們美好的家園,是這個春天的邀約,讓我們用勝利去迎接鼠年明媚的春天!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

2020年1月31日


@所有人:這份價值連城的寶典請收好!為心理健康構築防疫堤壩,公眾心理自助與疏導指南出爐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作為一種傳染性疾病突如其來,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種強烈的應激情境,我們需要對環境威脅和挑戰有一個適應過程。當人遇到嚴重內外環境干擾性刺激時,人體內外環境穩定性被打破,比如人的角色突然發生了變化,由普通的健康人變成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除了忍受軀體方面的痛苦之外,還可能會出現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心理應激反應。

戰勝疾病不僅要靠醫護人員的專業治療,還需要患者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疾病。患者在治療期間,我們不僅要關注他們的生理需求,同樣也要了解他們心理方面的需要與訴求,以及可能引發的心理、精神問題。從而引導隔離治療初期患者,隔離治療期患者,發生呼吸窘迫、極度不安、表達困難的患者,居家隔離的輕症患者,進行自我調適,積極配合治療,幫助他們早日康復。

@所有人:這份價值連城的寶典請收好!為心理健康構築防疫堤壩,公眾心理自助與疏導指南出爐


第一節 確診患者的心理特徵

“被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應激源,再加上原有的生活工作規律被打破,患者可能會出現一系列的應激反應,在疾病治療的不同階段,表現會有所不同。



“我從來沒吃過什麼野味兒,身邊也沒有哪個人得這個什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我怎麼可能是陽性?你們是不是搞錯了呀!我就是被凍著了,這就是普通的感冒呀!我每年這個時候都會感冒的呀!我告訴你們,如果你們弄錯了的話,是要負責任的呀!”

“醫生,我還能不能治好?……我非常害怕……我不敢睡覺,怕睡著後就醒不過來了……”


被迫隔離治療,面對全副武裝的工作人員,陌生的環境,未知的結果……所有這些,對於患者來說無疑是當頭一棒。

有些患者一度出現震驚,不知所措,甚至“麻木”,表情茫然,反應遲鈍,注意力難以集中,整個人呆呆的。

有些患者則極力否認,認為是醫生弄錯了。

有些患者出現憤怒、抱怨,他們覺得自己被命運捉弄,“為什麼偏偏是我?”為一丁點小事就要吵架,甚至會把怒氣無端地發到醫護人員和家人身上,他們不但不配合治療,甚至還會出現衝動毀物的行為。

有些患者表現為明顯的焦慮不安。有對病毒的懼怕,有對親人的掛念,有對治療結果的擔心,也有對死亡的恐懼。

有些患者處於悲傷、抑鬱之中,他們對治療消極,認為前途無望,整夜難以入眠。



“醫生,我是不是治不好了……你們不用騙我,這個病,是要死人的……”


隔離的環境,病痛的折磨,使患者的孤獨感愈加突出。患者依賴於醫務人員的照料,並把恢復健康的希望託付給了醫務人員,但醫生護士不可能時時陪伴,這樣就更加重了孤獨感。

治療期病情的波動會極大地影響患者的心理。他們會變得敏感,聽到醫務人員低聲談話,便疑心自己病情加重、醫生在隱瞞病情,進而沉浸在恐懼中,甚至因感到治癒無望而放棄治療;也可能出現各種猜疑,變得不信任醫護人員,不配合治療;也有些人病情稍有緩解,便盲目樂觀,病情稍有惡化又難以承受。


三、發生呼吸窘迫、極度不安、表達困難的患者


Z先生是監護室裡比較難護理的患者,只要是清醒著,他就不斷地試圖扯掉氧氣面罩。但當醫生來到他的床旁,握住他的手,靜靜地望著他時,這個三十多歲的漢子便安靜了下來,那雙充滿恐慌的眼睛裡竟然流出了眼淚。他比劃著告訴醫生,他不想死。


對於重症患者,特別是對於因呼吸窘迫、氣管切開而難以表達的患者來說,呼吸困難會導致焦慮緊張,而焦慮又會加重呼吸困難,甚至出現瀕死感、恐慌等症狀,從而陷入惡性循環。除此之外,身體的痛苦、目睹病友的離去也容易使這些患者陷入悲觀、絕望之中。


四、居家隔離的輕症患者


“醫生,求求你收我住院吧,我害怕我挺不過去……也怕傳染給我的孩子……她才2歲啊……”、輕症患者雖不需住院治療,但居家隔離帶給他們的心理壓力並不小。因為不在醫院,他們可能擔心疾病突然加重卻得不到救治,因而對身體狀況變得異常關注,稍有不適就要去醫院檢查;可能因擔心隔離不當傳染給親友;可能因被他人疏遠而孤獨無助、委屈,甚至陷入悲觀、抑鬱之中;可能因親友一句不經意的話而覺得被冷落併產生病恥感;也可能怕親人擔憂而壓抑自己的情緒、不敢表達;還可能因醫院不接受自己而產生憤怒,覺得自己沒有被重視;還有人覺得既然不用住院就問題不大而不遵醫囑,更有偏激者會到處遊蕩。


第二節 確診患者的常見心理或精神問題

一、情緒反應

患者出現何種情緒反應及強烈程度如何,會受很多因素影響,差異很大。

焦慮是最常出現的情緒性應激反應,是人們預期將要發生危險或不良後果時所表現的緊張、恐懼、擔心等情緒狀態。適度的焦慮可以提高人們的警覺水平,伴隨焦慮產生的交感神經系統被激活,可以提高人們對環境的適應和應對能力,是一種保護性反應,但如果過度或不恰當,就是有害的心理反應。

恐懼是一種遇到災難時驚慌害怕、惶惶不安的情緒反應,沒有信心和能力戰勝危險,欲迴避或逃跑。過度或持久的恐懼會對人產生嚴重不利影響。

抑鬱表現為情緒低落、消極悲觀、孤獨、無助、無望等情緒狀態,伴有失眠、食慾減退、性慾下降等身體不適感,嚴重時甚至有悲觀厭世的想法。

憤怒是與挫折和威脅有關的情緒狀態,由於目標受到阻礙,自尊心受到打擊,為排除阻礙或恢復自尊而引發,多伴有攻擊性行為。


二、認知改變

輕度應激可以使人注意力、記憶力、思維能力增強,以適應和應對外界環境變化,這是積極的心理應激反應。但強烈的應激卻會使人出現意識矇矓、意識範圍狹小,注意力受損,記憶、思維、想象力減退等負面的心理應激反應。下面是幾種常見的負面心理應激反應。

偏執:看問題狹窄、偏激、認死理,平時理智的人變得固執、鑽牛角尖,蠻不講理。也可表現為過分自我關注,注重自身感受、想法、觀念等內部世界,而不是外部世界。

災難化:表現為過度誇大應激事件的潛在和消極後果。

強迫思維:腦子裡反覆回想與疫情相關的事情,越想擺脫,越難以控制,導致自己無法正常工作和生活。

@所有人:這份價值連城的寶典請收好!為心理健康構築防疫堤壩,公眾心理自助與疏導指南出爐

此外,還可能出現絕對化思維(非黑即白),選擇性關注消極信息,敏感多疑,選擇性遺忘等。


三、行為變化

伴隨心理應激反應,人們的外在行為也會發生變化,這是機體為了緩衝應激帶來的影響,擺脫身心緊張狀態而採取的應對行為,以適應環境的需要。

逃避與迴避:患者可能出現逃避檢查與治療,甚至想要離開醫院,擺脫隔離環境等情況。

退化與依賴:患者時時處處依靠別人的照顧而放棄自己的努力,希望獲得別人的同情、支持和照顧,以減輕心理壓力和痛苦。

敵對與攻擊行為:患者可能出現憤怒、敵意、謾罵、憎恨或羞辱他人,也可能出現拒絕服藥、拒絕治療,拔輸液管、引流管、氧氣面罩等情況。

無助與自憐:患者表現為聽天由命、被動的行為狀態,獨自哀嘆,缺乏安全感和自尊心。


四、軀體症狀

在原有症狀的基礎上可能出現更多的症狀或原有症狀加重,如噁心、嘔吐、尿頻、失眠、厭食等。

以上都是在患病之後可能會出現的比較常見的反應,但如果持續出現,就會影響到疾病的治療與康復,所以如果出現上述情況時,要及時尋求專業幫助。


第三節 確診患者的心理自助與疏導

根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需要心理干預的確診患者主要包括隔離治療初期患者、隔離治療期患者、居家隔離的輕症患者,發生呼吸窘迫、極度不安、表達困難的患者。建議前三類患者可以積極開展自助心理干預,促進身心康復,症狀嚴重(發生呼吸窘迫、極度不安、表達困難)的患者應當由專業精神心理醫生提供輔助心理干預。

一、心理健康狀況的自助監測

監測和識別自己當下的心理狀況是開展自助心理干預的基礎,針對可能出現的精神心理問題,需要你對自己的情緒反應進行監測、識別和評估。如果你能夠主動且有效地監測和識別自己在何時、何種情境、有何種情緒反應,就能增強對自身心理狀況的掌控能力。由於每個人的個性、經歷、健康知識素養的不同,以及病情的嚴重程度、所處的病程階段不同,所以患者對心理狀況進行覺察、表達的能力都不盡相同。因此,我們建議你對此加以注意,根據自身的情況調整,監測和識別有無心理方面的問題。具體的自助方法建議如下:

1.心理監測的內容 在早、中、晚三個時間點,分別利用1~5分鐘的時間,完成對情緒反應的心理監測。

2.心理監測的頻率 根據病情嚴重程度確定心理監測的頻率和時間。避免抱有過高的期望值來進行監測,如果無法完成目標,反而會帶來挫敗、抑鬱、擔憂等情緒,即使每週能完成1天,都有助於更好地瞭解心理健康狀況。建議隔離治療期患者每週監測3~5天。

3.心理健康狀況的識別與評估 在《心理健康狀況自助監測表(患者版)》中找到你能夠監測到的具體反應,如果表中並未涉及的反應,也可以自行添加;和醫生、同病房的患者、親友等交流,有助於更加準確地識別。從0到100對自己的情緒反應進行主觀評分,0表示沒有或者很輕微,100表示非常嚴重,已經是自己認為最嚴重的情況,評分沒有對錯之分,根據自己的主觀體驗進行評分,每個人可能並不相同,這都是正常的。

舉例如下:

@所有人:這份價值連城的寶典請收好!為心理健康構築防疫堤壩,公眾心理自助與疏導指南出爐


二、心理健康狀況的自助應對

1.正視疫情信息 理性、客觀認識疫情的信息,可以幫助穩定你的情緒狀態,避免因片面、不實、情緒化的疫情信息引起情緒的波動。

(1)回顧自己近1天內接觸到的疫情信息,是否關注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危重症病例比例、死亡率、治癒率,死亡或危重病例的軀體狀況,治癒患者的軀體狀況。

(2)回顧自己近1天內接觸到的疫情信息,是否關注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具體危害,對誇大風險、渲染威脅的信息保持一定的質疑,將接收到的信息與國家媒體、醫生宣傳的信息進行對比。

2.適度活動、情緒宣洩 儘管你的生活空間受到了限制,但你仍然需要通過安排一些活動來獲得對生活的掌控和愉悅的感受。當你悲傷、低落時,或者因為恐慌而時刻關注著疫情的發展和自己病情的變化時,就需要通過安排更加豐富的活動來防止情緒的進一步惡化,這也可以改變消極的情緒。

(1)回顧自己近期的日常生活,是否存在活動較少的情況,比如:每天臥床時間多於8小時(特殊的醫療要求除外),活動次數少於3次,長時間看手機等,這時可以安排比如每天走2000步、打太極拳或八段錦、完成三項家務、讀書、聽音樂等活動。

(2)如果覺察到自己的情緒變化時,就需要尋找合理的途徑宣洩情緒,允許自己表達脆弱。可以每天用5~10分鐘,將當下腦子裡的想法和感受寫下來;給家人、朋友發微信、語音、視頻傾訴;聽喜歡的音樂、畫畫等,如果感到難過、悲傷、絕望,也要允許自己通過哭泣的方式來撫慰心靈。

3.營造安全感 儘管疫情依然很嚴峻,存在很多未知的風險,但是通過積極關注,可以幫助自己重建安全感,可以更有力量地面對與疾病的這場“戰鬥”,緩解疾病帶給自己的心理壓力。

(1)第一步:當你被隔離在家或者住院的時候,可以嘗試觀察和關注所處環境中能夠帶給你安全感的信息,比如:嚴格防控的住院環境、積極響應的醫護人員、自己實施的防護措施、國家和社會對疫病治療的物質支持、症狀所得到的部分改善、心理壓力的減輕。

(2)第二步:重複告知自己這些已經找到客觀存在的安全信息,不斷地暗示能夠調整我們災難化、絕對化的消極認知。

(3)第三步:注意體會當自己完成前面兩個步驟的時候,自己體會到的安全感所發生的變化,這種變化可以是很輕微的,也可能是強烈的。

4.保持放鬆 如果你想使自己保持平靜,請使用簡單的方式,例如:深呼吸,從1數到4,然後緩慢地呼出氣。正念冥想被證實可以提高人的免疫力,促進康復。手機裡有關於冥想的APP,可以每天花點時間練習,回到當下,關注呼吸,將注意力錨定在腹部、鼻腔,或者雙腳與地面的接觸,進行自然而緩慢的腹式呼吸,疏解壓力,改善情緒。

具體的步驟:

(1)第一步:合上雙眼,用一個舒服的姿勢平躺或者坐著,輕輕閉上嘴,用鼻子緩緩吸氣,心裡默唸“吸”。吸氣的時候不要讓胸部感到過度的擴張和壓力。

(2)第二步:用鼻子緩緩的呼氣,心裡默唸“呼”,呼氣的過程不宜過快。

(3)第三步:在反覆的呼吸過程中,嘗試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面,感受氣流與鼻腔之間摩擦的感覺、鼻腔內溫度的變化。

(4)第四步:重複前三步,保持5~15分鐘,如果這個過程中注意力無法一直集中到呼吸上,這是很正常的,不必為此勉強或自責。

5.接納心理反應 人們對於突如其來的未知會感到焦慮、恐懼、憤怒、無助等,甚至有的人會出現心慌、頭昏、胸悶、出汗、顫抖等生理反應,這些都是人們面對重大危機事件時的正常心理反應。當你開始嘗試監測和識別自己心理反應的時候,嘗試著接納自己的情緒、生理反應,允許這些反應的出現,而不是否認和排斥。接納當下發生的一切,積極的改變自然就會發生。如果急於擺脫自己的焦慮,比如:要求醫生重新檢查,反覆上網查閱資料,反覆的洗手和清潔,甚至酗酒或者抽菸,雖然可以讓我們感受到暫時的“安定”,但無助於真實地改善焦慮的情緒,反而容易形成“依賴”,建議當你出現了焦慮情緒的時候,可以選擇耐受這種焦慮,並等待其自然的平復,當反覆耐受焦慮之後,同樣的情境誘發的焦慮水平就會減輕。此外,也可以選擇採用放鬆技術來緩解焦慮。

6.保持人際聯繫、激發內在力量 雖然接受治療時,被隔離在有限的空間內,但是內心要和外界保持連接。

(1)回顧自己近期與親友的聯繫頻率,是否少於每天1次。建議每天至少保持1次與家人或朋友打電話或發微信,從他們那裡獲取支持,汲取溫暖和力量,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即使是5分鐘的問候,也有支持的作用。

(2)回想自己以往是否遇到過類似的困境或挑戰。思考當時是如何成功應對的,是否有一些策略可以應用到現在,調動內在資源,增進積極情緒,提升心理彈性。


三、心理干預

如果監測到自己的心理狀況持續惡化,如嚴重的失眠、焦慮、抑鬱等,而且無法通過自我調適得到改善和緩解,可以儘快向專業的精神科醫生或心理治療師尋求幫助。如果經過專業心理評估,需要轉診者,應及時進行精神科干預,必要時進行精神科藥物治療。


(王剛 李佔江 姜長青 劉競

李穎 孟繁強 王鵬翀)


@所有人:這份價值連城的寶典請收好!為心理健康構築防疫堤壩,公眾心理自助與疏導指南出爐

疑似患者是指出現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非常相似的臨床表現的患者,例如:發熱、乏力、肌肉痠痛、鼻塞、流涕、咳嗽、咳痰、畏寒、氣促等,但尚未進行實驗室檢查確診的人群。

疑似患者在等待確診的日子裡,一方面是身體不適,另一方面是巨大的不確定感和恐懼感,甚至出現一系列的精神心理問題,比如:焦慮、恐懼、失眠、噩夢、悲傷絕望、敏感多疑,甚至煩躁易怒、攻擊性很強等。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戰中,疑似患者在承受身體痛苦的同時也面臨著更多的未知恐懼。


第一節 疑似患者的心理特徵


45歲的W女士10天前曾到疫區出差2天,近2天開始出現乏力、咳嗽,體溫38℃。W女士變得焦慮恐懼,擔心自己得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不斷地刷手機、刷微博,在網上搜索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醫學信息,嘗試自我診斷,結果越查越害怕,越看越擔心,即便關掉電腦躺在床上也難以自拔地繼續用手機瀏覽相關文章。隔天早上,她開始猶豫去不去醫院,一方面害怕醫生會將自己隔離,也擔心如果自己得的不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去了醫院反而會被傳染。此外,又擔心如果自己得的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萬一傳染給家人怎麼辦?感覺自己是在作孽。猶豫再三,W女士獨自來到醫院,醫院瞭解了W女士的情況後將其留院觀察隔離。在等待確診的留院觀察期間,W女士夜不能寐,“我究竟是不是得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念頭一直在腦海中揮之不去,多次不斷地找醫生詢問何時有化驗結果;不斷地回憶去疫區出差的點點滴滴,焦慮恐懼,坐臥難安,隔幾分鐘就拿出手機來看一看,甚至想不如死了一了百了。一陣一陣地感到心慌,胸悶氣短,咳嗽加劇。


疑似患者,雖然尚未被確診患有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但心理和生理上已經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其中以下幾個方面最為明顯:


一、不確定感

與確診患者相比,不確定感是疑似患者的最大心理特徵。儘管確診患者、患者家屬、醫護工作者等都會有這種感覺,比如:能不能康復、會不會有後遺症、疫情會如何演變等,但疑似患者因為有自身是否已被感染這個懸念,所以不確定感幾乎是最強烈的,而強烈的不確定感會讓患者感到巨大的焦慮和恐懼——對生命安全的焦慮,對死亡的恐懼等。

人們無法接受自己的健康狀況搖擺於正常與危險之間,需要急切地尋求某種確定性的答案,從而出現強迫性的搜索行為,患者常常會尋找和渴求任何看似確定的信息,又不斷地懷疑信息的正確性,從而導致焦慮感增強。

不確定感會讓所有的感受都被蒙上焦慮的色彩,讓人變得敏感多疑、猶豫。


二、恐懼與災難化認知

面對健康的危險和生命的不確定,我們的生存本能會讓我們感到恐懼害怕,甚至憤怒。一方面我們需要去接納我們的焦慮恐懼和憤怒,這些情緒是我們在面對壓力/危險時的正常反應,適度的焦慮有助於提高我們的警覺水平,有利於我們個體的生存和創造。另一方面,焦慮、恐懼會被我們很多不由自主地闖入性災難化想法加劇和放大,特別是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很多時候我們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被淹沒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相關的信息激流中,刷著微博,看著朋友圈,隔幾分鐘就拿出手機來看一看,越看越擔心,越看越害怕,特別是社交媒體上帶有情緒的、個人化的消息,使我們產生了巨大的恐懼感和無力感,甚至對他人或社會感到憤怒。


三、恐懼與軀體反應

尤其當我們出現發熱、咳嗽等不適症狀時,災難化想法就變得更加真實,對死亡感到恐懼,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內疚、後悔———“我被傳染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了,我會不會死?我的家人怎麼辦?他們也被我傳染了,我自作孽不可活”等,焦慮恐懼情緒將會激活我們的交感神經系統,可能促使我們的原有症狀加重,甚至出現新的症狀:心慌、胸悶氣短、便秘、尿頻等。此時,我們的焦慮恐懼會被無限放大,從而陷入焦慮恐懼的惡性循環中。


第二節 疑似患者的常見心理或精神問題

疑似患者面臨在被告知病情時,往往會經歷艱難的心理應對過程,在確診前會出現焦慮、恐懼、煩躁、憤怒、悲傷絕望、攻擊、被動攻擊、麻木等心理行為反應,這是我們在面對危險或壓力時的正常心理反應過程。在生物—心理—社會的綜合模型下,基於不同的人格特點、應對方式及心理防禦機制、社會支持資源的利用、情緒狀態、認知特點,不同的人會採用不同的應對方式,出現不同的心理行為表現,嚴重者有可能出現一系列的心理或精神問題。下面就此進行介紹,以幫助疑似患者及時察覺自身精神心理狀態,提示自己及時調適心態,或及時尋求精神心理專業人員幫助。


一、急性應激反應

應激是指個體針對意識到的重大變化或威脅而產生的身心整體性調適反應,雖然尚未確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但疑似相對來講存在較大的感染風險,對於一些個體同樣稱得上是一種應激。人類的心理特點決定了每個人遇到這種情況都會經歷類似的應激反應,但程度有可能不同。

1.輕度應激反應 表現為輕度的情緒、認知和軀體症狀,例如:緊張、焦慮、食慾差、腹瀉、尿頻、出汗、坐立不安、失眠等,對日常生活影響較小,疑似患者仍可作出理智的就醫和應對措施、配合治療。

2.中度應激反應 可持續數小時,並明顯影響人的軀體、情感和認知功能。離開險情現場一週內症狀會消失。可觀察到的症狀有:生家人的氣、在家易激惹、情緒緊張、缺乏工作動力等。此時患者需要積極地調節心態或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的幫助。

3.重度應激反應 嚴重影響工作和個人職責的完成,有可能出現一系列的精神病性症狀,此時需儘早進行精神科的治療,以免病情遷延。


二、焦慮、強迫、疑病狀態

在疑似病情的影響下,患者可能出現明顯的焦慮、恐懼等症狀,具體表現如下:

1.急性焦慮發作 這是一種突如其來的驚恐體驗,表現為嚴重的窒息感、瀕死感和精神失控感。疑似患者可能出現突發的緊張、胸悶、心慌、瀕死感等表現,此症狀往往持續時間較短,一般為幾分鐘到半小時。

2.慢性焦慮 以慢性持續的缺乏明確對象和具體內容的顯著緊張不安和擔心,伴有自主神經功能興奮和過分警覺為特徵。疑似患者可能會擔心各種事情和糟糕的結果,比如:可能會設想自己患病後的各種糟糕結果,感到惶惶不可終日。

3.強迫症狀 疑似患者因擔心患病或影響他人,有可能會出現一系列強迫症狀,如怕髒、反覆思考、反覆清洗等。

4.疑病症狀 在疑似患者中可能有一部分經檢驗結果為陰性,但患者仍擔心或相信自己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而反覆就醫檢查,儘管經反覆醫學檢查顯示陰性且醫生給予沒有相應疾病的醫學解釋,也不能打消其顧慮。

上述情況嚴重時,應及時尋求精神心理科干預。


三、各類嚴重精神病性症狀

當受到嚴重精神打擊時,部分疑似患者有可能出現更嚴重的精神症狀,包括精神運動性興奮、重度抑鬱、幻覺妄想狀態等,此時他們有可能出現絕望自傷念頭、衝動攻擊行為等,往往失去自我調節和自我照顧的能力,需要身邊的照料者及醫務人員及時識別,並尋求精神科專業治療,從而避免不良事件的發生,幫助患者儘快康復。


第三節 疑似患者的心理自助與疏導

在病毒肆虐的特殊時期,疑似患者人群在承受身體不適的同時,也因為對疾病的不確定,對健康的擔憂,對死亡的恐懼,會有各種各樣的負性情緒反應,那麼如何來應對這些壓力,讓自己能更智慧地恢復身體健康?

1.正常作息,保證飲食和睡眠,若有潛在接觸史,積極就診,自我隔離。

2.覺察自己的內心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相關的爆炸信息激流,對我們產生了巨大的焦慮感和無力感。對於疑似患者人群,更需要的是放下手機,適當地與網絡保持距離,留出足夠的時間去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去覺察自己的情緒。可以通過以下的自我對話進行內心的自我覺察和探索:

此時此刻,我是什麼樣的心情?我很擔心?我很害怕?我很憤怒?還是我很難過?

我很擔心,那我是在擔心什麼?我很害怕,我在害怕什麼?

如果用一幅畫代表我現在的情緒會是什麼?如果用一首歌曲又會是什麼?

3.自我情緒調節,放鬆減壓 當我們開始去覺察自己的情緒時,我們會發現在不斷刷手機、坐立不安、煩躁易怒的背後可能是我們對病毒的恐懼,對自身健康的擔心,對未來的不確定,對他人、對社會的憤怒,面對我們的焦慮恐懼和憤怒,我們可以做什麼?最好的應對策略是去接納我們的焦慮恐懼和憤怒,這些情緒是我們在面對壓力/危險時的正常反應,適度的焦慮有助於提高我們的警覺水平,有利於我們個體的生存和創造。如果焦慮、恐懼超過一定水平,影響到我們的生活,那我們可能需要進行情緒調節,以下是有助情緒調節的小技巧:

(1)覺察情緒及想法,建立友善的自我對話。我們的焦慮恐懼,很多時候和我們的災難化想法有關,面對疫情時,我們的生存本能會讓我們不由自主地出現很多闖入性的擔憂和聯想:“我被傳染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了,我會不會死?我的家人怎麼辦?他們也被我傳染了,我自作孽不可活”等。這個時候也許我們需要去問一問自己:“我的想法符合現實嗎?”“如果不符合,那符合現實的想法是什麼?支持和反對這個想法的證據是什麼?除了我現在想到的可能,還有其他的可能/解釋嗎?”“如果我的想法符合現實,那這些想法對我有什麼影響?是幫助我解決目前的困難還是讓我變得更加害怕,讓我束手無策,坐臥難安?如果我的朋友處於和我現在一樣的處境,我會和他說什麼?”

人的想法和信念對身體和心理都有很強的暗示作用,給自己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可幫助身體更好地恢復健康。

(2)著陸技術。如果你發現自己極度擔心或焦慮,或許你可以觀察你所處的環境,有什麼顏色的物體?或是什麼形狀的物體?將注意力帶回到當下,聚焦此時此刻。或許你也可以想一個你深愛的或者深愛你的人的面容,也可以哼唱你喜歡的童年歌曲,或者對著鏡子給自己一個微笑。

(3)呼吸放鬆。每天早晚各花3分鐘的時間嘗試讓自己慢下來,進行腹式呼吸,把注意力帶到呼吸上,用鼻子深而短地吸氣,用嘴巴非常緩慢地呼氣,一邊呼吸一邊和自己說“隨著我的每一次呼吸,我的身體很放鬆”。

(4)身體減壓。通過改變身體的姿勢來給自己的身體進行減壓放鬆,例如:做手指操、頸部操或八段錦、瑜伽或泡個熱水澡等。

4.享受安靜的獨處時光,豐富自己的生活,轉移注意力 任何事情都有正反兩面,疑似患者被隔離可使患者暫時遠離喧囂的人群,享受短時的獨處與離別,也許可以看看想看的書和娛樂節目、聽聽喜歡的音樂,或者做手工、織毛衣、繪畫、搭積木等。

5.建立人際連接 雖然我們被居家隔離或留院觀察,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與他人的關係也要“被隔離”。我們可以用電話、短信、微信或視頻方式加強與親友的交流。儘可能找談得來的人交流,找能談私人話題的人交流。與人交流即是釋放,是最有效的舒緩情緒的方式,也是最重要的維持情感聯繫的方式。

6.尋求專業指導 當你通過自我調節而無法緩解負性情緒,內心充滿恐懼和焦慮,並影響睡眠和飲食時,建議你尋求精神科醫生、心理治療師等專業人員的幫助。


(王剛 李佔江 姜長青 羅佳

唐利榮 邵嘯 宋紅燕)


@所有人:這份價值連城的寶典請收好!為心理健康構築防疫堤壩,公眾心理自助與疏導指南出爐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心理危機干預不僅僅針對肺炎患者、疑似患者及家屬,也包括所有的醫護及相關工作人員,甚至社會組織、團體及機構系統。

醫護工作者、醫療管理人員及心理干預者與普通人一樣,同樣面臨著被感染的危險;同時,由於與患者的近距離接觸,使醫護工作者有更大的風險罹患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此外,他們可能還面臨著經驗不足、不被理解等壓力,經歷著與親人分離和擔憂親人等痛苦。因此,醫護及相關工作人員有著更高的風險出現情緒方面的困擾和心理方面的危機。而良好的心理狀態是更好地幫助他人和應對疫情的前提:一個心理恐慌崩潰的醫務人員很難有效率地為患者服務,一個恐慌被感染又怕被問責的管理者很難組織起快速有效的疫情應對,一個處於情感危機中的心理諮詢人員很難去幫助另一個處於情感危機中的來訪者。因此,幫助醫護及相關工作人員積極進行心理自助和疏導非常重要和必要,這是打贏這場戰爭的重要保證。


第一節 醫護及相關工作人員的心理特徵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突發性、不可預見性和緊迫性,致使醫護及相關工作人員在心理上受到不同程度甚至強烈的衝擊,有些工作人員出現心理應激反應,造成個體生理和心理功能的改變。主要表現如下:


一、心理功能變化

(一)認知方面

1.一般表現 醫護及相關工作人員持續處於過度緊張和疲勞狀態時,可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反應遲鈍、判斷和理解能力下降、自我評價低、缺乏自信、猶豫不決、作出決定困難、思維總是沉浸於疫情之中而不能自拔等。

2.自我認識 面對疫情的持續發展,面對數量逐漸增加的患者和不斷出現的死亡案例,部分醫務人員容易出現挫敗感、無助感,並可能深深自責,認為自己無能,自信心降低。

(二)情緒方面

1.一般表現 面對突發疫情,出現擔心害怕是必然的反應。但持續高強度的救治工作,近距離的患者接觸,失去常態和平衡的生活,使一線醫護工作人員心理壓力更大,更容易出現恐懼、緊張焦慮、煩躁、委屈、壓抑等不良情緒;還會出現悲傷沮喪、心情沉重、情緒低落等抑鬱情緒;有時會表現為過分敏感,因一點小事就急躁、發脾氣,甚至出現衝動行為等。

2.過分擔心害怕 可能出現過分的擔心害怕,缺乏安全感,擔心被感染,擔心家人被感染,擔心家人是否安全,害怕家人為自己擔驚受怕等。

3.其他表現 有時可出現過度亢奮,影響休息和睡眠。因為對疫情的消極認識,還會出現悲觀失望、甚至絕望。

(三)行為方面

1.一般表現

由於疫情的不斷變化和持續發展,工作強度和工作量不斷增加,導致許多醫護工作人員身心疲憊,因此可能會出現工作質量和效率下降,不願說話,與人交往的主動性降低,食慾降低或暴飲暴食,容易抱怨。

2.其他表現 因過度緊張,部分醫護工作人員可能出現警覺性增高,並可有驚跳反應。還可出現過度防護,如反覆洗手、一遍遍消毒等。


二、生理功能變化

(一)各種生理不適

1.疼痛 由於持續高負荷工作,出現肌肉緊張度增高,全身不同部位肌肉疼痛,尤以頸肩疼痛、腰痛明顯。

2.消化功能減退 無食慾,食量減少,還可出現噁心、嘔吐等。

3.疲勞

因勞累而致疲勞感明顯,少數人休息後也不能緩解。

(二)失眠

1.入睡困難 由於過度緊張,入睡慢,甚至數小時都難以入眠。

2.做噩夢和易驚醒 有時做噩夢,易驚醒,醒後遲遲不能入睡。

(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

可出現有頭暈、頭痛、口乾、出汗、心慌、胸悶、氣短、呼吸困難、尿頻、尿急、月經紊亂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症狀。

當上述情況持續存在,程度較嚴重,給醫護及相關工作人員造成明顯痛苦,或顯著影響個體的工作生活時,應考慮到心理問題甚至心理障礙的可能,需要尋求心理方面的專業服務。


第二節 醫護及相關工作人員的常見心理或精神問題

一、常見心理問題

1.擔心恐懼 無論是在門診還是在住院病房工作,都充滿了感染的風險,特別是門診患者較多,個別患者出現憤怒攻擊行為,容易讓醫護人員產生擔心和恐懼情緒。頭腦裡會反覆出現各種擔憂、迴避的念頭,伴隨心慌、出汗、發抖等軀體症狀,會出現畏懼的行為。

2.過勞枯竭 由於疫情暴發,醫護人員不夠充足,不能及時輪班休息,很多醫護人員不能正常休息,甚至為了節約使用隔離衣而不敢吃飯、不敢喝水、不敢上廁所。還由於休息嚴重不足,飲食條件較差,容易產生過勞枯竭。感到精疲力竭、情緒低落或情感淡漠、宣洩不滿情緒、產生無力和無助感等。

3.緊張焦慮 由於呼吸科、感染科醫生缺乏,很多內科甚至外科醫生也支援到一線抗擊疫情,由於不太熟悉隔離病房環境,也不熟悉某些儀器設備的使用,加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尚未找到特效藥物和其他有效治療方法,在病房或門診遇到難治患者或者危重患者時,會產生緊張焦慮感,甚至手足無措。

4.委屈無助 由於疫情發展迅猛,發熱患者太多,病床不能滿足需求,只能安排居家隔離觀察,當門診醫護人員遇到症狀比較嚴重而無法住院的患者,或者患者對醫院檢查、確診不及時而發洩不滿時,醫護人員容易產生委屈和無助的情緒。

5.挫敗自責 由於病毒感染患者身體基礎條件差,有的患者年老多病,當治療無效,患者病情迅速發展,導致死亡時;或者由於隔離操作不當而感染病毒,甚至傳染給同事時,會產生嚴重的自責心理。

6.激動亢奮 當外地援助醫護人員到達疫區接替輪崗醫護人員時,或首次進入發熱門診或隔離病房時,由於看到大量患者需要救治,容易產生應激,激動亢奮,難以休息,不能正常睡覺。

7.抑鬱悲傷 當患者治療無效,病情不斷加重時;當看到患者去世、家屬悲痛時;當聽說親友感染而自己不能幫助時;當疫情發展迅猛,大量新的患者不斷湧現時,會產生無助和悲傷感,甚至抑鬱情緒。

8.壓抑憤怒 由於在疫情暴發期,情況變化無常。壓抑的情緒不能釋放,就可能在某些情況下突然暴發,宣洩情緒。


二、常見精神問題

1.急性應激反應 往往發生於平時正常的個體突然遇到應激事件或其環境突然發生巨大變化,或者發生於災害倖存者。可以表現為焦慮狀態、抑鬱狀態或恐懼狀態,往往伴有定向問題、身體不適、睡眠問題等多種問題。


住院醫師小W原來在心內科工作,疫情暴發以後,由於醫院感染科醫護人員嚴重不足,為了替換值班十幾天的感染科醫生,醫院臨時抽調他進入感染科隔離病房。小W進入隔離病房以後,開始很是緊張,總是擔心自己被感染,有時候感到失去方向感,思維變得緩慢,注意力不能集中,產生抑鬱情緒,有時還會對患者或同事發火,發火後又產生內疚感、自責,無法做治療決定,覺得自己什麼也做不了,完全無用。還伴有睡眠問題,難以入睡。身體有時會不自主發抖,伴有頭痛、胃腸道不適感等。這實際上是因為突然換到隔離病房環境,而產生的急性應激反應。

2.急性應激障礙 是在受到嚴重的精神刺激後幾分鐘或幾小時內所產生的一過性的精神恍惚、茫然或哭喊、亂跑或暈倒、表情麻木。數天或1周內可緩解,最長不超過1個月。

3.創傷後應激反應 指個體經歷、目睹或遭遇到一個或多個危及自身或他人生命,或受到死亡威脅,或嚴重受傷,或軀體完整性受到威脅後,所導致的個體持續存在或延遲出現的精神障礙。主要表現為三類症狀:①重新體驗:表現為頭腦裡不自主地閃現與創傷有關的情境或內容,甚至感覺創傷性事件好像再次發生一樣;②迴避和麻木:主要表現為長期迴避與創傷有關的事件或情境,迴避創傷的地點或有關的人或事,有些患者甚至出現選擇性遺忘,不能回憶起與創傷有關的事件細節;③警覺性增高:主要表現為過度警覺、容易被驚嚇,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激惹性增高及焦慮情緒。


護士小Z在隔離病房工作的時候,接待了一位確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男性中年患者,情緒比較激惹,住院以後對治療效果不滿意,對醫護有意見,有一次小Z進入病房給患者打針時,患者突然扯住護士隔離衣,大聲喊叫“你們為啥穿著隔離衣,我都是被別人感染的,我要死了!”小Z快速掙扎著逃離病房,但是止不住全身發抖,剛才一幕不斷在腦海閃現,不敢再進入這間病房,而且出現晚上做噩夢,白天容易被驚嚇,注意力不能集中,難以持續工作,持續數日仍然不能緩解。這就是所謂的創傷後應激障礙。


第三節 醫護及相關工作人員的心理自助與疏導

醫務人員可以相互支持、鼓勵,積極自助,學習自我關愛的知識,聽取與心理健康相關的音頻、視頻,有效管理情緒,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提升工作效能。


一、認知調整

由於疫情發展迅猛,高強度、高負荷的工作壓力和不斷出現的危重病例,容易使醫務人員產生悲觀情緒、無助感、自責感,致使自信心降低,其結果不僅給個人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同時也降低了醫療救治的工作質量與效率。所以在特殊時期儘快調整心態、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是醫務人員心理自助的重要內容。、

醫學不是萬能的,接受不完美和失敗是醫務人員應該保持的客觀認知。疫情控制和患者的醫療救治很多時候不是由醫生個人能力決定的,還會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響。醫護人員應該學會接納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表現,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避免過度苛責自己,只要盡最大努力去救治患者,無論成功與失敗,都應該坦然面對,保持心態平和。


二、放鬆訓練

(一)肌肉放鬆訓練

最常用的是漸進式的肌肉放鬆訓練,通過循序漸進地放鬆每組肌肉群,最後使全身達到放鬆狀態。

1.現在,開始放鬆練習,放慢你的呼吸,吸——呼——吸——呼,做一次深而長的吸氣,保持吸氣幾秒鐘,然後慢慢呼出來,此時想象自己的身體變得越來越沉重,慢慢地陷進椅子裡……保持好呼吸的節律,你感受到了身體放鬆的感覺……呼氣時,可口中默唸“放鬆、放鬆、放鬆……”連續這樣呼吸持續2~3分鐘。

(念一次)

2.現在,開始緊張和放鬆你身體的肌肉……把注意力集中到你的足部……緊張足部和踝部的肌肉,把腳趾蹺向你的頭部……慢慢拉緊你的肌肉……感受到了足部和踝部的緊張感……保持一會兒這種感覺……現在,開始慢慢地放鬆……讓你的足部鬆軟和垂下……感受到了足踝部放鬆的感覺……感覺緊張從你的足部慢慢地流走……你的足部向兩側倒下,並變得越來越沉重……想象它們重得正慢慢陷進床裡……越來越放鬆……越來越沉重,越來越放鬆……

(重複一次)

3.現在,把注意力集中到你的小腿上……緊張小腿部的肌肉,抬起小腿放在你的面前,體會緊張的感覺……慢慢地拉緊你的肌肉……感受到了小腿部緊張的感覺……保持一會兒這種感覺……現在,開始慢慢地放鬆……讓你的足部鬆軟和垂下,讓小腿變得鬆軟和沉重……感受到了小腿放鬆的感覺……感到緊張從你的足部慢慢地流走……你的小腿變得沉重、鬆軟無力……想象小腿和足部重得正慢慢陷進床裡……它們越來越放鬆……越來越沉重,越來越放鬆……

(重複一次)

4.現在,把注意力集中到你的大腿上……儘可能地把大腿靠在一起,緊張大腿部的肌肉……感受到了大腿部的緊張感覺……保持一會兒這種感覺……現在,讓大腿放鬆地分開……感受到了大腿部的放鬆感覺……感到緊張從你的大腿部慢慢地流走……你的雙腿變得又沉又軟……你的大腿變得沉重……你的小腿變得沉重……你的足部變得沉重……想象緊張正從你的腿部流走……感到了腿部的無力和放鬆……想象它們重得正慢慢陷進床裡……放鬆的感覺從你的足部擴散開來……擴散到了你的小腿和大腿……一直到你的臀部和腰部……

(重複一次)

5.現在,盡力把你的臀部並在一起,緊張你的臀部和腰部的肌肉……慢慢地弓起你的背部……感受到了緊張的感覺……保持這種感覺一會兒……現在把你的臀部分開……放鬆臀部和背部的肌肉……讓你的背部靠在椅背上……感受到了肌肉放鬆的感覺……它們越來越沉重……越來越放鬆……越來越沉重……你的臀部非常放鬆……你的腿非常放鬆……你的足部非常沉重……緊張正從你的身上流走……

(重複一次)

6.現在,緊張你的胃部和胸部的肌肉,想象你的胃部將受到拳頭的打擊,而你做好迎擊的準備……做一次深長的吸氣,保持吸氣,收縮你的胃部,並感受到了緊張的感覺……感到你胸部的肌肉緊張,並變得剛硬……保持這種感覺一會兒……現在慢慢地呼氣,放鬆肌肉,恢復原狀……感到胃部的肌肉變得放鬆……感到胸部的肌肉變得放鬆……當你的呼吸均勻和平緩時,你的胸腹部必須隨著呼吸而輕微地起伏和下降……讓你的呼吸變得十分有節奏和非常地放鬆。

(重複一次)

7.現在,把注意力集中到你的雙手和臂上……慢慢彎曲手指並緊握起拳頭……體會這種緊張的感覺……在握緊拳頭的同時,緊張手臂挺直地放在你的面前……體會雙手、前臂和上臂的緊張感……保持這種感覺一會兒……現在開始放鬆肌肉……慢慢地讓雙臂垂落在你的身旁,想象緊張正從你的手臂流走……離開了你的上臂……離開了你的前臂……離開了你的雙手……你的手臂變得沉重和柔軟……你的手臂變得無力和放鬆……

(重複一次)

8.現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肩膀上……聳起你的雙肩儘量靠向耳朵,並拉向脊柱……體會緊張的感覺通過你的肩膀傳向頸部……把你的後腦略微傾向後方,緊張頸部的肌肉……保持這種感覺一會兒……現在開始放鬆肩膀的肌肉……向前垂下你的頭部……讓你的肩膀垂下來……更進一步讓你的肩膀垂下來……感到緊張慢慢地從你的頸部和肩部流走……感到你的肌肉變得越來越放鬆,越來越沉重……你的頸部十分柔軟無力,你的肩膀十分沉重……

(重複一次)

9.現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面部肌肉……先集中注意力在前額……儘可能地皺起前額……保持一會兒這種緊張感覺,並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面頰……咬緊牙關,使面頰部的肌肉緊張……體會到了面頰部肌肉的緊張感……體會到整個面部肌肉的緊張感……緊張通過了你的前額……你的雙眼……你的面頰……現在開始放鬆……放鬆你的前額和麵頰……感到肌肉正在鬆弛下來……感到緊張慢慢地從你的前額和麵頰流走……你的前額變得光滑和放鬆……你的面頰變得沉重和放鬆……想象緊張離開了你的面部……離開了你的頸部……離開了你的肩膀……感到了你的頭部、頸部和肩膀肌肉十分沉重,十分放鬆……

(重複一次)

10.現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全身……你的全身感到沉重和放鬆……讓緊張從你的全身離開……想象緊張全部都離開了你的全身……你感受到了平靜,甚至聽到了呼吸的聲音……你的雙手、雙腿和頭部感到舒適的沉重……重得動也動不了……這是一種放鬆的感覺。

當你的腦子出現各種想法時,不要抗拒它們……而要接受和認識它們,讓它們自由地翱翔……

11.現在,我要從4倒數至1……當我數到1時,請你睜開雙眼,眼睛睜開後要繼續坐1~2分鐘才可以移動身體……

好的,開始——4開始感到有些清醒……3請做好開始運動身體的準備……2意識到了周圍的環境……1請睜開雙眼,感到十分放鬆和清醒。

(二)呼吸調整

1.一隻手放在胸部,另一隻手放在腹部。

2.通過鼻子吸氣,讓你的胃部鼓起來(鼓肚子),這意味著你用全肺呼吸。儘量使上胸部活動最少,保持緩慢的吸氣。

3.緩慢、均勻地將廢氣從鼻子呼出。

4.重複幾次,保持一定的節律。一分鐘以8~12次呼吸為宜(一次呼氣和吸氣算作一次完整的呼吸)。初練時,可能無法熟練判斷節律,因此應該練習估計5~7秒鐘為一次呼吸的週期。

5.不能快速深呼吸。


三、情緒調節

不良情緒有害健康,應採用正確的途徑和方式調節情緒。

1.表達情緒 可以通過寫日記,將近期的事件和自己的感受記錄下來,擅長或者喜愛繪畫的朋友也可以通過繪畫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

2.傾訴 可以向同事、家人、親友盡情表達內心的感受,獲取心理支持。

3.尋求專業幫助 當無法進行自身調節,或出現嚴重情況時,需要及時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


(史傑 方新 祝卓宏 劉靖 唐登華)


@所有人:這份價值連城的寶典請收好!為心理健康構築防疫堤壩,公眾心理自助與疏導指南出爐

得知自己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密切接觸者,對個體心理的影響將是多方面的。他們不像普通大眾,僅僅是對未知的恐懼。這些人是實打實的、赤裸裸面對疫情的人,並且由於該病潛伏期較長,防護意識不足,他們是比醫護人員更易被傳染、也是更有可能傳染他人的群體。


第一節 密切接觸者的心理特徵


W女士的丈夫被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W女士說:“得知我丈夫確診的那一刻,我像是拿到了最終審判書一般,被震驚得啞口無言。”隨後,她的心理活動就由雜亂無章變成了瀰漫開來的恐懼、焦慮、懊悔和抑鬱。

“他會好起來嗎?他會不會死?我會不會被感染?我的孩子怎麼辦?早知道我們就不去疫區了”,甚至想到“我這麼年輕,還不想死。”這些想法縈繞在她的腦海中揮之不去。

同時,面臨著鋪天蓋地的信息,還有無法拜訪的親朋好友,那份釜底抽薪式的恐懼和焦躁讓她無法言說。

得知自己密切接觸過已經確診的患者後,人們第一反應是自己可能也會得病。瞭解該病各種信息的願望也會因此變得十分強烈,包括去醫院檢查、查找各種資料、向親朋好友打聽,等等。與疾病相關的各種信息都可能對他們產生巨大的心理影響。有人甚至會去相信所謂的“秘方”“偏方”或者迷信巫術等。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密切接觸者們最為緊缺的資源,不僅是口罩,還有科學的疾病相關信息、心理應對相關知識、支持性的環境氛圍,以及自身面對疾病內心的勇氣和希望。

他們中大多數人在最初的擔心、焦慮甚至恐懼、絕望過後,能夠平穩度過結局未知的觀察期。有的還可以借這段經歷學習掌握更多新的防病治病知識,提升自身心理素養,學會如何理解關愛他人。


第二節 密切接觸者的常見心理或精神問題

在疫情、疾病、生活、個人性格基礎、工作,以及社會、人際關係等因素綜合作用下,少數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密切接觸者可能產生較為突出的心理或精神問題。


一、情緒變化

最突出的情緒變化是恐懼和焦慮。擔心自己染病,甚至整日坐立不安;反覆回憶與患者接觸時的細節;懊悔自己的疏忽,或者責怪患者或其他人;過分關注自身狀況變化,對身體出現的任何變化或不適都感到驚慌失措,甚至繼發性地出現心慌氣短、頭暈乏力等軀體“症狀”,嚴重時可以表現為“瀕死感”等而被送去急診。情緒問題如果持續發展未得到解決,可能出現較為持久的“疑病”表現,認為自己已經患上某種疾病(不一定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情緒也更加低落,日常興致減退,嚴重者可達到抑鬱障礙的程度;部分密切接觸者會認為這種疾病無藥可治,或者擔心自己傳染給子女,沒盡到保護責任,或者害怕隔離解除後不被大眾接受等,而出現消極自殺念頭或行為;也有的可能表現為急躁易怒。隨著自己擔心的“被感染”問題得到排除或者徹底解決,絕大多數人的情緒困擾都會自動消失。極少數人會持續存在焦慮抑鬱等症狀。


二、認知變化

在焦慮抑鬱情緒支配下,看待事物的“心態”也會發生扭曲,比如:認知範圍變狹窄,容易專注於跟自身擔心的“患病”等相關的內容,病急亂投醫,相信各種防病“偏方”,甚至迷信,嚴重者為此鑽牛角尖難以自拔,雖多次排除診斷仍不肯相信,到處“求治”;不再關心周圍環境中的其他事物,過度關注消極後果或者不好的信息;外界發生的任何與其關注點有關的事,都極易令其“對號入座”。也有個別人潛意識裡否認危險的存在,認為自己身體好、有抵抗力,不可能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即使感染了也會扛過去,從而不遵守隔離制度和管理規定,不注意自我防護而到處亂竄。同樣,隨著自身擔心疾病警報的解除,大多數人會逐步恢復到正常思維和認知狀態。


三、行為變化

脆弱者可能在巨大心理壓力下早期出現茫然、發呆等行為抑制反應;在焦慮、疑病情緒支配下可能出現過分清潔、消毒,到處打聽疾病相關信息,甚至四處就醫等;在抑鬱情緒支配下可能出現日常活動減少、不願與人交往、個人生活疏懶等行為抑制表現。也有人因憤怒情緒而抱怨和遷怒他人,表現為不配合隔離觀察、與醫護人員關係緊張,甚至可伴有衝動攻擊行為。極少數人在面對親友患病的打擊下,可能採用飲酒、大量吸菸、胡亂吃藥等來消除恐懼感。


第三節 密切接觸者的心理自助與疏導

針對確診病例密切接觸者所出現的一系列心理行為困擾,預防或自助的原則,是在做好自身和對他人的防護的前提下,努力掌握疾病及心理相關的科學的信息和知識、培養積極和樂觀的心態、主動轉移注意力或尋求支持,並服從疫情防控大局安排。具體措施如下:

1.相信現代科學,增強對政府和醫護人員的信任感,遵循隔離或觀察的相關要求,做好日常生活調整的充分準備。

2.瞭解自己染病或者被排除的各種可能結局,做好相應的思想準備。事實上應激情緒是人類面對危機時的自然反應,其在一定程度上讓個體較好的應對或迴避危機事件,我們無須因為產生了焦慮、抑鬱等應激情緒反應而覺得自責和自我貶低,那是人類心理正常功能的體現,我們需要接納這些情緒的出現。

3.培養從不同角度理解事物的能力。由於接觸患者而被隔離觀察本身只是一個事件,但不一定就是壞事,我們其實可以將其利用和轉化。自己被隔離帶來了哪些積極變化呢?是否使自己和家人待在一起的時間變長了呢?是不是因為不得不在家,內心變得明確且踏實了呢?想象自己過去是否遇到相似的困難,當時是如何走出困境的?那時的困難給了你哪些積極變化?這些問題都可以試著思考一下。

4.在尚未確定的現實情況下,保持坦然的心態,規律生活,加強休息,提升身體抵抗力。在充分了解疾病相關知識和信息後,儘量不要再反覆或者過分地去尋求額外的信息,努力減少與之有關的信息負荷。維持日常的作息和興趣愛好,可以適當增加一些興趣活動,如體育鍛煉、唱歌、玩遊戲等。

5.在不增加心理負擔的前提下,積極尋求心理支持和專業幫助,比如撥打心理熱線電話等。可以通過“健康中國”、“12320”、省級健康平臺、心理危機干預熱線和多種線上手段獲得心理諮詢幫助。如果發現自己已經出現嚴重心理問題無法自行解決,應及時去專業機構診治。

6.對於較為嚴重的焦慮、抑鬱等問題,經過評估後可以進行專業的疏導,包括認知行為矯正、放鬆療法、正念冥想、森田或內觀療法、團體心理治療(對有相同問題的多人)等。

7.已經明確診斷為焦慮、抑鬱、疑病等障礙者,應當在專科醫療機構接受治療,除心理干預外,可能還需要相應藥物干預,包括各類抗焦慮藥物、抗抑鬱藥物等。


(李強 謝斌 孟祥寒)


@所有人:這份價值連城的寶典請收好!為心理健康構築防疫堤壩,公眾心理自助與疏導指南出爐

在疾病流行期間不同程度上出現了民眾否認患病、忌諱就醫、不願意公開就醫、拒絕就醫、就醫後依從性差等現象,不僅增加了患病或傳染的風險,延誤了防範與治療,還人為增加了統計、防疫、治療等難度。


第一節 不願公開就醫者的心理特徵

一、恐懼心理

此次疫情的突然出現,尤其是現代通信技術發展迅速,各種文字、影像等多媒體信息一時間出現,在感官上對人們產生了強烈的衝擊,其中某些畫面足以對民眾的內心產生強烈的震撼,從而心生恐懼。

在這種情況下,一是害怕就醫反而帶來更嚴重的後果。有些人即使知道自己或家人發熱了,出現症狀了,由於害怕在醫院就醫過程中,反而被病毒感染,因此寧願心存僥倖,先相信自己或家人沒有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其實有些人的發熱症狀,可能確實是普通感冒或一般性的炎症引起的,不就醫也可自愈。可一旦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不及時就醫,從而延誤治療,既傳染別人,又貽害自身。

二是害怕就醫後自己或家人被隔離,給自己或家人帶來無法彌補的損失。有些人出現發熱等症狀,擔心就醫後自己或家人被隔離,嚴重影響生活,要麼家中有老人、孩子需要照顧,要麼近期已經安排了重要的事情,要麼早已訂好了機票、酒店,準備春節外出旅遊,一旦被隔離,這些都無法實現了。

三是害怕就醫後給自己帶來的負面影響。疫情當前,人們談病色變,避而不及。有些人擔心自己或家人就醫,無論是否被確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都會受到別人的歧視,產生不利影響。

一般這些人都聽不進去別人的安慰,情緒非常敵視,總是懷疑被誤診,總以為意外可能會發生在他們的身上。


二、盲目自信、抱持僥倖心理

在否認患病、忌諱就醫、不願意公開就醫、拒絕就醫、就醫後依從性差等現象中,有些人是典型的盲目自信,否認或抱持僥倖心理。在缺乏醫學常識,對新型冠狀病毒一無所知的前提下,盲目認為自己及家人向來身體好,目前又沒有明確接觸史,應該不會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因此即使自己或家人出現了發熱、咳嗽等症狀也認為這只是一般感冒發熱,甚至在明確診斷的情況下,寧可採用不科學的方法去治療,也不到正規醫院接受正規治療,因此可能延誤了時機,沒有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甚至造成家庭聚集式傳播。


三、病恥感、自罪感

有些人存在對疾病的恥辱感和自罪感,使得他們不敢也不願意主動、公開就醫。有些人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從歸因上歸結於自己的某些錯誤,是遭了報應,甚至是犯了罪。有些人從認知上認為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這是非常可恥的事,丟人的事,認為患病了別人會指責自己、笑話自己等。正是由於這些不正確的認知,從而導致了行為上的否認患病、忌諱就醫、不願意公開就醫、拒絕就醫、就醫後依從性差等現象。


四、缺乏信任感

有些人對國家、對政府、對社會機構(醫療機構)、對他人嚴重缺乏信任感。受個別事件、個別人的案例影響,有些人負性情緒爆滿,認為大難當頭,人人為己,哪有人會捨己救人,哪有人會為他人著想,由於相關專業知識匱乏,產生對醫護人員不信任感和牴觸感,認為去就醫也得不到很好的救治,還會被耽誤、被誤診誤治,甚至受到嚴重的傷害。


五、人格因素

有些人屬於偏執人格,有些人屬於反社會人格,有些人屬於邊緣人格等,由於人格的原因,他們不願意接受正確的認知,不聽從政府的指導,不遵守防範要求。此類人群思維出現明顯的偏執和絕對化、災難化,難以聽從別人的意見,變得敏感、多疑;注意力下降,對疾病進行否認;對家人或其他人要求苛刻,對社會不信任,對生命覺得不公平。容易出現衝動行為,表現為謾罵他人、侮辱他人、違反規則等。


六、其他因素

有人因隱私問題,不願意或不便公開自己的個人信息。有人認為就醫可能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有人認為醫院人滿為患,一去就耽誤半天甚至一整天的時間,得不償失。


第二節 不願公開就醫者的常見心理或精神問題

不願公開就醫的人群主要擔心自己如果去就醫可能會被誤診、隔離;擔心如果自己並非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可能會因進醫院就醫而被感染;即便出現症狀,也不願承認和麵對,擔心被確診,否認疾病;擔心就醫後被他人知道或確診後的病恥感等。鑑於此,該類人群常會出現以下心理或精神問題:


一、焦慮反應

主要表現為對未知過度擔心,提心吊膽,惶恐不安,對外界刺激敏感,注意力難以集中,易受干擾,難以入睡、睡中易驚醒,情緒不穩定,愛發脾氣、煩躁易怒,心神不安、坐臥不寧,有失控感,有的出現出汗、心跳加快、口乾、胃部不適、胸悶氣短等神經功能紊亂的表現。


二、強迫性反應

主要表現為對身體過分關注,出現強迫性思維,不受控制地反覆想就醫可能產生的消極後果,為此感到非常痛苦;出現強迫行為,因為怕受感染而反覆洗手、強迫檢查、反覆消毒傢俱與生活環境等,這些症狀常伴隨著焦慮情緒反覆出現;出現迴避行為,如生病不去醫院就醫。


三、抑鬱狀態

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憂心忡忡,鬱鬱寡歡,唉聲嘆氣,高興不起來,感到孤獨、絕望、無助,缺乏興趣,反應遲鈍,不願與人交往,生活被動,言語減少,難以入睡或早醒,有的人睡眠增多,食慾下降,性慾減退,精力下降等,躲藏在自己的世界當中,有的甚至出現自殺的想法。


四、睡眠問題

主要表現為入睡困難,睡眠不深,易醒和早醒,醒後再入睡困難,嚴重者可發展為睡眠障礙。


五、軀體憂慮

主要表現為不去醫院,自己在家反覆量體溫,喝水(熱水),然後體溫增加(喝熱水後量體溫,體溫會增高),感到無力、疲乏、沒有食慾、胸悶、憋氣等,導致發熱。有基礎疾病的人群還可能加重基礎疾病的症狀和引起復發。


六、酗酒或物質濫用

主要表現為飲酒、大量吸菸和服用抗精神病藥物。這是很多人幫助自己應對疫情心理應激的常見方法,雖然可能短暫有效,但由此也會帶來飲酒成癮或物質依賴等一系列心理問題。


第三節 不願公開就醫者的心理自助與疏導

針對這一類人群心理特點及容易出現的各類心理情緒問題,可採用以下的心理自助干預方法。


一、獲取科學信息,緩解恐慌

瞭解情況,獲取信息是人面臨危險、威脅的自然反應,因為我們想要對自己的處境有所掌控,增加安全感。目前情況下,大家關心的信息有兩類:一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相關知識,二是疫情發展情況。但問題就在於,我們身處信息發達的互聯網時代,能夠接收的信息、知識來源太多,甚至出現很多謠言和聳人聽聞的信息,這本身會造成或加重恐慌和壓力。這樣的恐慌,可能會導致我們真的出現相關症狀時,也不願就診,否認疾病,過度擔心,這其實是因瀏覽了過多的負面信息,出現了對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災難化”解讀。

針對這樣的情況有三點建議,一是減少接觸或獲取有關災難的信息,尤其是悲慘的或慘痛的畫面信息,防止災難給我們帶來更大的恐慌;二是找可靠的信息源,比如醫療機構、專業組織、政府機關發佈的,我們可以從電視和網絡中獲取足夠的一線官方報道;三是要調動自己的知識或常識去判斷信息和知識的正確性或可靠性。


二、理性對待疾病,及早就醫

當身體生病的時候,是需要更專業人員的指導和治療的。單純否認疾病的發生並不能促進問題的解決,反而會讓疾病惡化。如果存在實際困難無法到當地醫院就診,也可以在專業的醫療平臺通過視頻、語音和文字方式進行求助,聽從醫囑。如果情況需要,還是建議到醫院完善相關檢查,確定診斷。

及時就診,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得到專業指導建議,對於疾病治療,身體康復,家人安全都更有實際的幫助。


三、減輕內疚、自責和病恥感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暴發後,患者會感染其他人,其內心也承擔著巨大的壓力,感到自責、內疚、羞恥,不願就醫。

但事實上,在疫情開始的時候,我們絕大部分人無法判斷疫情的嚴重程度。當我們被感染疾病甚至無意成為傳播者的時候,我們同樣也是受害者。我們不是這場疾病的始作俑者,所以無需過分自責、內疚。另外,我們得了病就應該需要休息,需要專業的指導和治療,這是很正常的。


四、調節情緒和壓力

1.識別和接納當下的情緒 在重大疫情下,人們處於應激狀態,往往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情緒,常見的情緒包括恐慌、擔心、焦慮、猜疑、憤怒、攻擊衝動等,適度的情緒壓力是有好處的,可以幫助我們識別和遠離危險,但過度的負性情緒會有損我們的健康;無論你有了什麼情緒,這些都屬於你正常的心理反應。理解這些情緒在當前情況下都是正常的,識別和接受自己的這些情緒,不要否認和排斥它們,才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而避免被情緒所控制。

2.尋找和利用資源 這包括外在資源,比如:國家層面提供的幫助和所在地區機構和社區層面的資源,包括通過正規途徑和權威部門發佈的信息等,以及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化被動為主動,保持和家人的及時聯繫,從社會和家人的支持中汲取溫暖和力量。也包括內在資源,比如:之前自己曾經應對各種危機事件的經歷和經驗;也包括我們內心裡的希望和力量,災難都是會過去的,現在只是在這個解決困難的過程中。

3.嘗試放鬆自己 可以嘗試放鬆訓練——腹式呼吸。在感覺壓力的時候,試著調整呼吸,可以把手放在肚子上,用從1數到3的時間,慢慢地用鼻子吸氣,讓腹部用力,感受肚子慢慢鼓起來。然後,再專注地讓腹部慢慢回落,慢慢地呼出這口氣,同時再從1數到5。每次10分鐘左右,可以幫助有效減壓。也可以做些能讓自己感覺好的事情,不管是看電視節目、看書、聽音樂、運動、玩遊戲,適當與網絡進行“隔離”,將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能讓自己更舒適的活動上,然後放鬆下來。

4.維持正常、規律、健康的生活作息,適量運動

正常、規律、健康的生活作息非常重要,適當休息,儘量保持生活的穩定性。合理安排飲食,多喝水、保證新鮮水果、蔬菜攝入、將肉蛋魚奶等動物性食物加熱熟透,保持適度、適合自己的體育鍛煉活動。有氧運動可以加強新陳代謝,提高自身免疫力,還能降低精神壓力,疏洩負能量,產生積極的自我感覺。

5.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如果負性情緒過於強烈,以至於影響到正常生活,身心受到嚴重影響時,可尋求專業的心理援助,目前網絡和電話諮詢是比較可行又安全的方式,可留意當地心理干預的網絡平臺和熱線電話。


(馬辛 郭勇 西英俊 馬雲)


@所有人:這份價值連城的寶典請收好!為心理健康構築防疫堤壩,公眾心理自助與疏導指南出爐

相比前幾章裡的群體,沒有與患者密切接觸的普通大眾,看起來是在疫情中最幸運的群體,但這些人也會因為正常的生活規律受到影響、看到太多跟疫情相關的信息,而有可能產生不恰當的認知,從而出現一些焦慮恐慌、憤怒情緒、低落抑鬱的情緒症狀,甚至睡眠不良、行為退縮等行為方面的症狀;如果自身本來就是體弱、易患病者,這些症狀可能會更嚴重;當然,與之完全相反的盲目樂觀也不是最佳反應。

為了預防不良心理反應的出現,我們應當正確認識自己的心境反應,以恰當心態對待疫情信息,積極和相關人士展開溝通,維持穩定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果自己目前的情緒已經影響到了生活,可以利用積極聯想、放鬆訓練、正確宣洩、調整認知、建立價值感等方法來調節,或尋求專業心理支持。


第一節 普通大眾的心理特徵

一、身心健康狀況不佳的群體


小W身體體質不好,容易生病,抵抗力差,面對疫情,覺得自己更容易被感染,而對自己的健康安全感到憂慮,睡不好,吃不下,情緒沮喪恐懼,對抗擊疫情感到沒有信心,不知道什麼時候能結束;又覺得“反正我總會生病”,預防也沒有什麼意義,感到無望。

如果一個人本身體質不太好,容易生病,那麼在疫情面前,就可能對自己身體的抵抗力比較沒有信心,甚至在先前反覆生病的過程中,出現習得性無助,認為自己面對當前疫情完全無能為力,感到無助和抑鬱,認為自己很糟糕,也沒有動力做出預防措施。

而處於無助抑鬱的心態中且不做預防措施,又可能讓易感群體在此時容易患病,即便不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也可能患上其他病症,如流感,而生病又讓這些人進入惡性循環。


二、從疫區回來的健康群體

如果一個人對自己所處的情境感覺失去控制,人就會感到壓力,而不可預測性的情境就會大大增加人的應激反應。在疫情尚未得到完全控制前,形勢隨時都會有變化,都有很多不確定性,隨之而來的是很多風險,每個人的控制感都會下降。

在應激反應出現時人會感到威脅,可是這種威脅的性質是什麼呢?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威脅並不意味著人生命真正處於危險之中,而是與控制感有密切的關係。在他們不能控制對自身有威脅的警示,或者在他們認為自己在這種環境中失控時,就可能進入應激狀態。

受威脅感帶來過度焦慮和恐懼會產生軀體症狀,如感到頭痛、身體乏力,這些與肺炎類似的症狀更讓人心慌不寧,加劇負性思維,增加不良情緒。


小Z從疫區回來,未感染,也過了隔離期,但不相信現在專家的話,對自己身上到底有沒有感染病毒感到深深不安,怕傳染給家人,會很有罪惡感,頭疼,身上不舒服,但不敢就醫。不敢讓人知道自己去過疫區,怕受到小區中有些業主的嫌棄和排斥。

@所有人:這份價值連城的寶典請收好!為心理健康構築防疫堤壩,公眾心理自助與疏導指南出爐


三、身邊有從疫區回來人員的普通大眾


@所有人:這份價值連城的寶典請收好!為心理健康構築防疫堤壩,公眾心理自助與疏導指南出爐

Z女士逐漸感到疫情的嚴重,並由開始的不關心變為非常緊張,擔心自己或者家人會被傳染上,而感到很焦慮。Z女士身邊有從疫區回來、過了隔離期的人,但仍然覺得不放心。

從社會心理學的視角看,人們總是會劃分“我們”和“他們”,區分內外不同群體,容易對“他們”產生偏見。偏見以猜忌、恐懼和仇恨為特徵,而偏見又會進一步導致歧視。

偏見心理的本質是找“替罪羊”,尋求控制感。其實,對控制感的知覺很大程度上是人們的一種錯覺,但是為了找到對生活的控制感,把自己身邊和疫區有關係的人和物都驅趕走,讓自己感到安全,就足以驅動很多人以“莫須有”為理由作出荒唐事。


四、為太多疫情信息所累的普通大眾


老L是一名關心疫情、有社會責任感的普通大眾,恨不得自己能上前線參加防疫控制工作。最近,老L不停搜索最新疫情信息,提醒身邊的人,但在做這些事的時候,他逐漸感到精神很緊張,焦慮;不久又有種倦怠感和麻木感。

有人時刻關注疫情,情緒不自覺地捲入,感覺到高壓,這是身體在為壓力做準備,以幫助身體更好地應對壓力。

但這些人在忍不住刷消息的同時,可能會開始莫名感到厭煩、麻木,感覺不到刷消息的意義。在短時間內,高強度地接觸大量與疫情相關的負面信息,使人長期處於壓力中;但自己的行為無法很快緩解疫區的困難時,人的心理資源會被很快耗光,而讓人缺乏繼續應對的能力,繼而對壓力感到麻木、共情疲勞。


第二節 普通大眾的常見心理或精神問題

一、焦慮、疑病

目前,大部分群眾已經認識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嚴重性,由於無法分辨誰是攜帶者,會感到難以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而且人們對於疫情新情況的把握往往難以達到自身需求,所以安全感急劇下降。

因此,人們出現了普遍的焦慮心理,尤其表現為特別關注身體的各種感覺,而且會將身體的各種不舒服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聯繫起來,懷疑自己是否生病。很多人口罩漏了一條小縫或是偶有咳嗽,就開始懷疑自己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焦慮感更甚。還有部分人過分關注疫情的進展消息,反覆查看相關內容,也加重了緊張、恐慌的情緒。

人們還可能會出現“看誰都是攜帶者”“不敢出門、更不敢去醫院”“感到生活充滿了不確定性”等想法。這些想法和行為可能會推動焦慮發展為恐慌,導致產生一系列盲目從眾的行為,比如:過量使用消毒劑、過量吸菸飲酒,搶購囤積口罩、方便食品等。

二、憤怒情緒

瀏覽社交媒體時,我們也往往會看到一些充滿了“戾氣”的文字,有些是針對那些喜歡吃“野味”的人,有些是針對基層的管理者,有些甚至針對全體疫區人員,而且下面的評論裡也不乏贊同者、響應者、散播者。隨病毒而來的,好像也有網絡中“病毒式傳播”的憤怒,在一條條未辨真偽的信息下聲嘶力竭。

根據心理學上“挫折—攻擊模型”,面對疫情的風險和人人自危的壓力情境,油然而生的憤怒情緒其實是增強控制感、進行自我防衛的自然反應。但現在最需要做的並非把矛頭指準誰,這種群體情緒,反而可能成為網絡暴力的溫床,甚至被有心煽動者利用。許多謠言恰恰是針對人們的恐慌心理,誘使我們用怒火滔天的形式,過度地發洩自己的不安,而對無辜的人造成傷害。

不管是身處旋渦之中的群體,還是緊張的觀望者,一味地表達憤怒都於事無補,我們更需要保持自己情緒和行為反應的冷靜、剋制,以“不信謠、不傳謠”的心態,理性關注疫情現況。不衝動參與對當事群體的攻擊,不讓自己成為一部分“有心人”的幫兇。


三、低落抑鬱

在自我隔離、居家不出門的過程中,也有很多人表示,自己情緒低落,甚至悲傷、絕望,對一切都似乎失去了興趣,也難以感到愉悅。每天都十分疲勞、精神不振,也很難集中注意力或思考。在想到現在的疫情和生活時,忍不住心痛、哭泣,當疫情影響到自己工作、家庭的重要事項時,甚至會覺得一切都完了。

這樣的表現可能是抑鬱發作的信號,這些反應,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遭遇重大喪失時差不多。在當前的緊張疫情防控形勢下,不斷跳動的確診人數、網絡上傳播的悲觀消息,以及身邊其他人傳遞的沮喪情緒,都可能成為壓倒我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低落抑鬱的情緒如果持續時間過長,可能導致生活規律的紊亂,比如食慾減退或猛增,體重出現明顯的波動,以及連續幾天失眠或睡眠過多等,長期低落的心情還可能造成機體免疫力的下降等。


四、盲目樂觀

面對此次疫情,適度的樂觀是必要的。但是,部分群眾抱有“做了很多預防措施就不可能感染”的錯誤想法,產生盲目的樂觀情緒,更有甚者認為事不關己、不做防護。事實上,即使採取了一定的預防措施,也不可能保證100%不被感染,更不必說不做防護的危險性。不切實際的樂觀不僅會放鬆人們的警惕,而且會增加自己和別人感染的風險。

此外,當後續疫情蔓延的勢頭得到有效遏制時,人們更容易產生危機已過之感,可能放鬆預防措施,開始旅行、聚餐等。屆時,一定不要過度樂觀、麻痺大意,使疫情反撲。

@所有人:這份價值連城的寶典請收好!為心理健康構築防疫堤壩,公眾心理自助與疏導指南出爐


第三節 普通大眾的心理自助與疏導

一、正確認識自己的心境反應

首先我們需要確認的是,傳染病暴發的確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壓力,甚至造成心靈的創傷,產生一定的消極情緒是十分正常的。即使發現自己出現了一些平時不常出現的心情,也不必視之為洪水猛獸,不必對此有過多的心理負擔。我們會發生這些改變都是正常的。接納這些情緒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生活、應對疫情。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對可能有的負面心態聽之任之,要對自己的心理狀況有一定的監控。我們可以關注自己是否沉浸於某種消極情緒中、難以自拔,自己對於疫情的看法、信念是否有不合理之處,自己的生活習慣、行為軌跡是否出現了不必要的過大波動。總之,將自己的狀況和最有利於抗擊疫情的行為模式進行比較,並及時調整。


二、恰當心態對待疫情信息

在這樣的關頭,更要對疫情做到“心中有數”,認真看電視節目和正規媒體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報道,瞭解病毒性質,掌握流行情況,不輕信某些傳言。要相信政府公開的信息,要對政府的防疫工作保持足夠的信心。也要認真瞭解相關的科學報道,相信科學研究對治療疾病的根本性作用。另外,在報道越來越多的情況下,應對此事重視,但不因頻繁報道而產生恐慌心理。要化恐慌為認真、科學、適度的個人防護。只要認真做好防護了,就不必再有更多的擔心。


三、積極和相關人士展開溝通

當今社會,在人們選擇閉門不出時,可能會感到孤獨。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電話、互聯網多與家人、朋友交流,相互鼓勵、溝通感情,加強心理上的相互支持;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和有相似情況的同仁聯繫,尤其是疑似患者、確診患者接觸者等,在隔離觀察的過程中,也可以互相傾聽,建立新的連接,構建心理抗疫同盟。

@所有人:這份價值連城的寶典請收好!為心理健康構築防疫堤壩,公眾心理自助與疏導指南出爐


四、維持穩定健康的生活方式

雖然活動範圍受到限制,我們仍要積極地看待生活,儘可能維持原有的規律作息,按照原先的節奏生活,按時起床,在家裡學習、辦公,按時吃飯,按時休息,讓自己回到正常的生活軌跡。規律、掌控感是應對焦慮恐慌的良藥,在此基礎上,還要建立良好的生活和衛生習慣,注意良好的飲食,保證睡眠,不要試圖通過使用煙、酒來緩解緊張情緒。


五、其他疏導方法

(一)積極聯想法

主動進入冥想狀況,去聯想一些積極的、放鬆的場景,有利於改善我們的心態,甚至被證明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每天花10~15分鐘進行1~2次積極聯想,能起到比較好的作用。

我們可以回憶自己生活中歡樂美好的時光、想象世界上寧靜美麗的風景,將這些積極的內容和自己聯繫在一起,認識到未來仍然飽含著希望。可以想象森林、溪流等生機勃勃的場景,彷彿逐漸洗刷自己的身心,驅散內心可能的陰影,讓陽光普照大地。

(二)放鬆訓練

放鬆練習實際上是全身肌肉逐漸緊張和放鬆的過程,依次對手部、上肢、頭部、下肢、雙腳等各組群進行先緊的練習,最後達到全身放鬆的目的,讓人學會如何抱持鬆弛的感覺。

首先,要進行1~2次深呼吸,深吸一口氣後保持一會兒,再慢慢地把氣呼出來。然後,伸出前臂,用力握緊拳頭,體會手上的感覺;再盡力放鬆雙手,體驗放鬆後輕鬆、溫暖的感覺。重複一次。接著,彎曲雙臂,用力繃緊雙臂的肌肉,感受雙臂肌肉緊張的感覺,再徹底放鬆,體驗放鬆後的感覺。重複一次。

其次,練習如何放鬆雙腳,用力繃緊腳趾並保持一會兒,再徹底放鬆雙腳。重複一次。在小腿部肌肉方面,將腳尖用力向上蹺、腳跟向下向後緊壓,繃緊小腿部肌肉,保持一會兒後再徹底放鬆。重複一次。在大腿部肌肉方面,用腳跟向前向下緊壓,繃緊大腿部肌肉,保持一會兒後徹底放鬆。重複一次。

最後,進行頭部肌肉放鬆訓練。皺緊額部肌肉,保持一會,停10秒鐘左右後,徹底放鬆5秒鐘。用力緊閉雙眼保持10秒鐘後,徹底放鬆5秒鐘。逆時針轉動眼球,加快速度,再順時針轉動,加快速度,最後停下來徹底放鬆10秒鐘。咬緊牙齒保持10秒鐘,徹底放鬆5秒鐘。舌頭使勁頂住上顎,保持10秒鐘後徹底放鬆。用力將頭向後壓,停10秒鐘後放松5秒鐘。收緊下巴,用頸部向內收緊,保持10秒鐘後徹底放鬆。再重複一次頭部放鬆。

(三)正確宣洩情緒

壓抑不良情緒會損害健康,因此,提倡採用正確的途徑和方式宣洩情緒,避免有害發洩。首先,表達對於疏解情緒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們可以寫日記,將近期的事件和自己的感受通過文字記錄下來,擅長或者喜愛繪畫的朋友也可以通過繪畫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其次,可以通過親朋好友之間的有效溝通獲取心理支持;最後,在情況嚴重時,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許多正規的心理諮詢機構都開通了熱線電話,這種方式具有避免直接接觸的安全性、相當的隱秘性和專業的指導性,是危機時期的一個有力的幫助。

(四)調整認知

我們可能會因為疫情帶來的壓力和情緒陷入思維的怪圈,比如對很多事情只能想到單一的結果,而這個結果往往是壞的。我們還可能無限地誇大壞結果發生的可能性,低估自己能夠做的和改變的。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嘗試問問自己:還能想到其他結果嗎?如果是另一種沒那麼糟的或比較好的結果,自己的感受又如何?如果最壞的結果不是100%,那麼能夠反駁這個結果的證據有哪些?對於那些更好的結果,能夠支持的證據又有哪些?如果是某某某,他會這麼想嗎?這些自問自答的方式能讓我們的認知更靈活、更實際。

(五)做有意義、有價值感的事情

對抗失控感、焦慮感的最有建設性的做法是克服自己的恐懼,去做更有價值感、更有意義的事情。當我們能夠去幫助他人、關心他人、做建設性的工作的時候,我們對自己會有更多的自我肯定,對自己有更多的自我表揚,從而增強自己的力量,能夠增加對環境的控制感。在自我隔離期間,我們可以給身在疫區的好友表達關心,用自己的專業去做一些相關的科普宣傳,學習某一個有價值的技術,閱讀一本好書、微博或者微信公眾號上闢謠一些內容等,都是有價值的事情。


(喬志宏 張瑩 餘涵萱 陳延妍 殷錦繡

熊珂偉 李焰 馬建青)


@所有人:這份價值連城的寶典請收好!為心理健康構築防疫堤壩,公眾心理自助與疏導指南出爐


附錄一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含一圖讀懂)

本指導原則應當在經過培訓的精神衛生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實施。


一、組織領導

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機制(領導小組、指揮部)統一領導,並提供必要的組織和經費保障。

由全國精神衛生、心理健康相關協會、學會發動具有災後心理危機干預經驗的專家,組建心理救援專家組提供技術指導,在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統一協調下,有序開展緊急心理危機干預和心理疏導工作。


二、基本原則

(一)將心理危機干預納入疫情防控整體部署,以減輕疫情所致的心理傷害、促進社會穩定為前提,根據疫情防控工作的推進情況,及時調整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重點。

(二)針對不同人群實施分類干預,嚴格保護受助者的個人隱私。實施幫助者和受助者均應當注意避免再次創傷。


三、制定干預方案

(一)目的。

1.為受影響人群提供心理健康服務;

2.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心理危機干預;

3.積極預防、減緩和儘量控制疫情的心理社會影響;

4.繼續做好嚴重精神障礙管理治療工作。

(二)工作內容。

1.瞭解受疫情影響的各類人群的心理健康狀況,根據所掌握的信息,及時識別高危人群,避免極端事件的發生,如自殺、衝動行為等。發現可能出現的群體心理危機苗頭,及時向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機制(領導小組、指揮部)報告,並提供建議的解決方案。

2.綜合應用各類心理危機干預技術,並與宣傳教育相結合,提供心理健康服務。

3.培訓和支持社會組織開展心理健康服務。

4.做好居家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的管理、治療和社區照護工作。

(三)確定目標人群和數量。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響人群分為四級。干預重點應當從第一級人群開始,逐步擴展。一般性宣傳教育要覆蓋到四級人群。

  • 第一級人群: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患者(住院治療的重症及以上患者)、疫情防控一線醫護人員、疾控人員和管理人員等。
  • 第二級人群:居家隔離的輕症患者(密切接觸者、疑似患者),到醫院就診的發熱患者。
  • 第三級人群:與第一級、第二級人群有關的人,如家屬、同事、朋友,參加疫情應對的後方救援者,如現場指揮、組織管理人員、志願者等。
  • 第四級人群:受疫情防控措施影響的疫區相關人群、易感人群、普通公眾。

(四)目標人群評估、制定分類干預計劃。評估目標人群的心理健康狀況,及時識別區分高危人群、普通人群;對高危人群開展心理危機干預,對普通人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五)制定工作時間表。根據目標人群範圍、數量以及心理危機干預人員數,安排工作,制定工作時間表。


四、組建隊伍

(一)心理救援醫療隊。可單獨組隊或者與綜合醫療隊混合編隊。人員以精神科醫生為主,可有臨床心理工作人員和精神科護士參加。有心理危機干預經驗的人員優先入選。單獨組隊時,配隊長1名,指派1名聯絡員,負責團隊後勤保障和與各方面聯繫。

(二)心理援助熱線隊伍。以接受過心理熱線培訓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和有突發公共事件心理危機干預經驗的志願者為主。在上崗之前,應當接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應對心理援助培訓,並組織專家對熱線人員提供督導。


五、工作方式

(一)由精神衛生、心理健康專家及時結合疫情發展和人群心理狀況進行研判,為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機制(領導小組、指揮部)提供決策建議和諮詢,為實施心理危機干預的工作人員提供專業培訓與督導,為公眾提供心理健康宣傳教育。

(二)充分發揮“健康中國”、“12320”、省級健康平臺、現有心理危機干預熱線和多種線上通訊手段的作用,統籌組織心理工作者輪值,提供7×24小時在線服務,及時為第三級、第四級人群提供實時心理支持,並對第一、二級人群提供補充的心理援助服務。

(三)廣泛動員社會力量,根據受疫情影響的各類人群的需求和實際困難提供社會支持。


附件:針對不同人群的心理危機干預要點

一、確診患者

心態:麻木、否認、憤怒、恐懼、焦慮、抑鬱、失望、抱怨、失眠或攻擊等。

干預措施:

1.理解患者出現的情緒反應屬於正常的應激反應,作到事先有所準備,不被患者的攻擊和悲傷行為所激怒而失去醫生的立場,如與患者爭吵或過度捲入等。

2.在理解患者的前提下,除藥物治療外應當給予心理危機干預,如及時評估自殺、自傷、攻擊風險、正面心理支持、不與患者正面衝突等。必要時請精神科會診。解釋隔離治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鼓勵患者樹立積極恢復的信心。

3.強調隔離手段不僅是為了更好地觀察治療患者,同時是保護親人和社會安全的方式。解釋目前治療的要點和干預的有效性。

原則:支持、安慰為主。寬容對待患者,穩定患者情緒,及早評估自殺、自傷、攻擊風險。

心態:除上述可能出現的心態以外,還可能出現孤獨、或因對疾病的恐懼而不配合、放棄治療,或對治療的過度樂觀和期望值過高等。

干預措施:

1.根據患者能接受的程度,客觀如實交代病情和外界疫情,使患者作到心中有數;

2.協助與外界親人溝通,轉達信息;

3.積極鼓勵患者配合治療的所有行為;

5.必要時請精神科會診。

原則:積極溝通信息、必要時精神科會診。

(三)發生呼吸窘迫、極度不安、表達困難的患者。

心態:瀕死感、恐慌、絕望等。

干預措施:鎮定、安撫的同時,加強原發病的治療,減輕症狀。

原則:安撫、鎮靜,注意情感交流,增強治療信心。

(四)居家隔離的輕症患者,到醫院就診的發熱患者。

心態:恐慌、不安、孤獨、無助、壓抑、抑鬱、悲觀、憤怒、緊張,被他人疏遠躲避的壓力、委屈、羞恥感或不重視疾病等。

干預措施:

1.協助服務對象瞭解真實可靠的信息與知識,取信科學和醫學權威資料;

2.鼓勵積極配合治療和隔離措施,健康飲食和作息,多進行讀書、聽音樂、利用現代通訊手段溝通及其他日常活動;

3.接納隔離處境,瞭解自己的反應,尋找逆境中的積極意義;

4.尋求應對壓力的社會支持:利用現代通訊手段聯絡親朋好友、同事等,傾訴感受,保持與社會的溝通,獲得支持鼓勵;

5.鼓勵使用心理援助熱線或在線心理干預等。

原則:健康宣教,鼓勵配合、順應變化。

二、疑似患者

心態:僥倖心理、躲避治療、怕被歧視,或焦躁、過度求治、頻繁轉院等。

干預措施:

1.政策宣教、密切觀察、及早求治;

2.為人為己採用必要的保護措施;

3.服從大局安排,按照規定報告個人情況;

4.使用減壓行為、減少應激。

原則:及時宣教、正確防護、服從大局、減少壓力。

三、醫護及相關人員

心態:過度疲勞和緊張,甚至耗竭,焦慮不安、失眠、抑鬱、悲傷、委屈、無助、壓抑、面對患者死亡挫敗或自責。擔心被感染、擔心家人、害怕家人擔心自己。過度亢奮,拒絕合理的休息,不能很好地保證自己的健康等。

干預措施:

1.參與救援前進行心理危機干預培訓,瞭解應激反應,學習應對應激、調控情緒的方法。進行預防性晤談,公開討論內心感受;支持和安慰;資源動員;幫助當事人在心理上對應激有所準備。

2.消除一線醫務工作者的後顧之憂,安排專人進行後勤保障,隔離區工作人員儘量每月輪換一次。

3.合理排班,安排適宜的放鬆和休息,保證充分的睡眠和飲食。儘量安排定點醫院一線人員在醫院附近住宿。

4.在可能的情況下儘量保持與家人和外界聯絡、交流。

5.如出現失眠、情緒低落、焦慮時,可尋求專業的心理危機干預或心理健康服務,可撥打心理援助熱線或進行線上心理服務,有條件的地區可進行面對面心理危機干預。持續2周不緩解且影響工作者,需由精神科進行評估診治。

6.如已發生應激症狀,應當及時調整工作崗位,尋求專業人員幫助。

原則:定時輪崗,自我調節,有問題尋求幫助。

四、與患者密切接觸者(家屬、同事、朋友等)

心態:躲避、不安、等待期的焦慮;或盲目勇敢、拒絕防護和居家觀察等。

干預措施:

1.政策宣教、鼓勵面對現實、配合居家觀察;

2.正確的信息傳播和交流,釋放緊張情緒。

原則:宣教、安慰、鼓勵藉助網絡交流。

五、不願公開就醫的人群

心態:

怕被誤診和隔離、缺乏認識、迴避、忽視、焦躁等。

干預措施:

1.知識宣教,消除恐懼;

2.及早就診,利於他人;

3.拋除恥感,科學防護。

原則:解釋勸導,不批評,支持就醫行為。

六、易感人群及大眾

心態:恐慌、不敢出門、盲目消毒、失望、恐懼、易怒、攻擊行為和過於樂觀、放棄等。

干預措施:

1.正確提供信息及有關進一步服務的信息;

2.交流、適應性行為的指導;

3.不歧視患病、疑病人群;

4.提醒注意不健康的應對方式(如飲酒、吸菸等);

5.自我識別症狀。

原則:健康宣教,指導積極應對,消除恐懼,科學防範。


@所有人:這份價值連城的寶典請收好!為心理健康構築防疫堤壩,公眾心理自助與疏導指南出爐

@所有人:這份價值連城的寶典請收好!為心理健康構築防疫堤壩,公眾心理自助與疏導指南出爐

@所有人:這份價值連城的寶典請收好!為心理健康構築防疫堤壩,公眾心理自助與疏導指南出爐

@所有人:這份價值連城的寶典請收好!為心理健康構築防疫堤壩,公眾心理自助與疏導指南出爐

@所有人:這份價值連城的寶典請收好!為心理健康構築防疫堤壩,公眾心理自助與疏導指南出爐

@所有人:這份價值連城的寶典請收好!為心理健康構築防疫堤壩,公眾心理自助與疏導指南出爐

@所有人:這份價值連城的寶典請收好!為心理健康構築防疫堤壩,公眾心理自助與疏導指南出爐

@所有人:這份價值連城的寶典請收好!為心理健康構築防疫堤壩,公眾心理自助與疏導指南出爐

@所有人:這份價值連城的寶典請收好!為心理健康構築防疫堤壩,公眾心理自助與疏導指南出爐


附錄二 關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要點解讀

2020年1月26日,國家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機制印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以下簡稱《指導原則》)。為幫助各地準確理解和規範實施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現解讀如下。


一、為什麼制定《指導原則》

我國發生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後,各地人民群眾受到疫情影響,一部分人出現心理行為問題。例如,發熱門診患者和住院隔離患者感到焦慮、恐懼、孤獨等,一線醫務工作者壓力過大、疲勞緊張甚至耗竭崩潰,普通民眾出現不同程度的不安或擔心害怕等。當前形勢下,急需出臺規範性文件,指導各地針對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狀況提供適宜的心理健康宣教和危機干預服務,以幫助公眾科學對待疫情,減輕疫情對大眾心理的干擾及可能造成的心理傷害,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二、如何開展緊急心理危機干預

文件明確各級政府應將心理危機干預納入疫情防控整體部署,並根據疫情防控工作的推進情況,及時調整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重點,針對不同人群實施分類干預。

1.實時研判。掌握受疫情影響的各類人群的心理健康動態變化,及時識別高危人群,避免極端事件、群體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

2.分類干預。根據受疫情影響的程度,將目標人群分為四級。將第一級人群(住院治療的重症及以上患者、疫情防控一線的醫護、疾控和管理人員等)作為心理危機干預的重點,逐級擴展到為居家隔離者、家屬、普通民眾等第二、三、四類人群分別提供心理危機干預、心理疏導和心理健康宣教等服務。針對不同人群提出心理危機干預要點。強調在疫情防控期間落實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監護人,保障患者管理和藥物治療。

3.有序服務。文件明確提出,在經過培訓的精神衛生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在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的統一協調下,有序開展緊急心理危機干預和心理疏導工作。


三、如何組織開展心理危機干預

《指導原則》明確要求,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機制(領導小組、指揮部)統一領導,提供必要的組織和經費保障。

組建心理救援專家組,為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機制(領導小組、指揮部)提供決策建議和諮詢,為實施心理危機干預的工作人員提供專業培訓與督導,為公眾提供心理健康宣傳教育。

組建心理救援醫療隊,為重點人群、高危人群提供多種形式的專業心理危機干預服務。

組建心理援助熱線隊伍,充分發揮現有心理援助熱線和多種線上通訊手段的作用,提供在線心理支持、心理援助服務。

廣泛動員社會力量,根據受疫情影響的各類人群的需求和實際困難提供社會支持。


四、組織實施

各地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服務資源不同,可根據當地已有的資源開展心理危機工作。急需心理危機干預但服務資源不足的地區,可通過網絡平臺或申請國家協調其他省份心理救援醫療隊支援。


附錄三 患者健康問卷抑鬱量表

@所有人:這份價值連城的寶典請收好!為心理健康構築防疫堤壩,公眾心理自助與疏導指南出爐

@所有人:這份價值連城的寶典請收好!為心理健康構築防疫堤壩,公眾心理自助與疏導指南出爐


附錄四 廣泛焦慮量表

@所有人:這份價值連城的寶典請收好!為心理健康構築防疫堤壩,公眾心理自助與疏導指南出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