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备后期走向军事巅峰,精明的曹操则接连大败?

南渡唐后人


引言:刘备走向的军事巅峰还不及接连大败的曹操。

刘备入川以后益州军、荆州军加起来也不过十二三万的兵力,这样的兵力对刘备来说是巅峰了可对曹操而言还是上不得台面。

曹操的接连打败是三足鼎立的形成,蜀吴联合让曹操的发展止步。接连的大败曹操也是三足鼎立最强的一角。


刘备所谓的军事巅峰

刘备自发展以来一直是出于依附其他诸侯的状态,在赤壁之战前手上的兵马最多的时候也决不会超过五万人马,而且刘备一直没有自己的根据地。

刘备势力处于上升期是在赤壁之战之后,得了荆州五郡之地,手里有四五玩的荆州军;入主蜀地后又得五六万益州军及一整套的内政系统。有了自己的大本营,手上又有十万余的大军但这些还不是刘备的巅峰。按照我个人的理解刘备的军事巅峰就是汉中之战打败了曹操,但是汉中之战曹操一直在北方平叛并没有全程参与,曹操回来的时候汉中之战已经没有再打下去的必要了,所以刘备惨胜。刘备一直被曹操追着打,汉中一站打败曹操这才让刘备觉得自己到达了军事巅峰,但是刘备的实力在曹操眼里依然不入流。


曹操的接连大败

曹操自赤壁之战后接连失利,不仅让刘备趁势占据巴蜀之地还让天下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后蜀吴达成联盟扰乱自己一统三国的步伐。

曹操管辖的地域和蜀吴两家合起来差不多,而曹操的辖区大多在平原利于人口居住。曹操辖区内的百姓大概有四百万之众,那么按照四百万的人口来估算曹操至少要有三十万以上的军队。那么赤壁之战曹操只损失了七八万的直属部队,汉中损失了五六万人加起来有十五万人,那么两次大战中间还有间隔多年那么曹操再连败的情况下至少还有二十万人。那么在曹操眼里刘备依然不是对手。


总结:刘备的军事巅峰是他自己认为的,比对一下曹操刘备什么时候都不是巅峰。而曹操接连的失败也没有让曹魏进入低谷,依然是三国中最强的一角。


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历史。


青梅煮酒品三国


都别抢,我来答。

刘备走向巅峰,曹操接连失利,这段时间指的是曹操北征乌桓回来以后针对南方荆州以及汉中发起的一系列战争,在这段时间里,曹操确实在军事上接连遭受挫败,而刘备则顺利从一个游走集团晋升为汉中王。

为什么刘备会接连获得成功,而曹操会接连获得失败呢?

  • 刘备进入荆州,曹操失去铲除刘备的最佳时机

建安三年(198年),刘备为吕布击败以后依附于曹操,这个时期是曹操铲除刘备的最佳机会,当时曹操的谋士程昱和郭嘉都劝说他杀掉刘备,以免后患,犹豫的曹操最初没有同意,后来等到后悔时已经错失良机。

昱与郭嘉说太祖曰:“公前日不图备,昱等诚不及也。今借之以兵,必有异心。”太祖悔,追之不及——《三国志·程昱传》

离开曹操以后的刘备后来依附于刘表,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最重要的谋士诸葛亮,通过诸葛亮的出谋划策,刘备在荆州拥有了一定的势力。但并不大,还不足以和曹操对抗,但通过在荆州这个地方,刘备完成了自己的翻身。

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三国志·先主传》
  • 天下形势发生变化,导致刘备和孙权结盟

曹操北征乌桓回来以后,天下的局势基本上已经大体出现雏形:曹操占据了北方,孙权占据东南,荆州在刘综名下,益州是刘璋,汉中是张鲁。曹操南征荆州时,刘综不战而降,孙权也陷入险境之中。

当时在吴国内部爆发了该“战”还是“降”的争论。

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三国志·吴主传》

此时刘备方面的诸葛亮有意促成孙刘结盟,而孙权内部的周瑜、鲁肃也主张开战。出于自保得目的,孙权选择了和曹操对抗,这就促成了孙刘联盟一起对抗曹操,实际上不难从吴国内部爆发的这种争论就可以看出。

当时曹操势头正盛,颇有统一中国的希望,孙权自然不希望父兄开创的基业就这样拱手让人,这种形势的转变最终导致刘备和孙权走到了一起。倘若当时北方还有其它可以威胁曹操的政权存在,那么刘备必然无法通过赤壁之战这个契机在荆州站稳脚跟。

刘表要把荆州送给他,但是他自己放弃了。最终被刘综接管,倘若当时曹操不打荆州的话,刘备很难有机会从刘综手里把荆州拿回来,况且他自己也不愿意这样做。而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失败也是多方面的原因。

  1. 一来是北方士兵不擅长水战;


  2. 二来又因为水土不服染上了瘟疫,导致战斗力下降;

最终导致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而刘备借助这个契机趁机占领了荆州南部四郡,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从此站稳了脚跟。而后刘备通过荆州作为跳板,入蜀夺取了刘璋的政权,成功占领益州,势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这个时候曹操再想要消灭刘备,显然已经是很困难的事情,而赤壁之战作为东汉末年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战后基本形成了刘备、曹操、孙权三足鼎立的雏形,尤其是刘备夺取益州以后,三足鼎立已成定局,再加上在形势上主要是以曹操为主要敌人。刘备和孙权那种虽不牢靠的盟友关系也给曹操造成不小的军事压力。

而这种压力在汉中之战中就体现了出来。

  • 刘备羽翼丰满,孙权在后虎视眈眈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见刘备已经夺取了益州,考虑到汉中是益州的门户,如果曹操能够夺取汉中,那么就能对刘备施加军事压力。因此在这一年出于战略需求的考虑,曹操亲自率兵征讨汉中张鲁。

另一方面,已经据有一半的荆州和全部益州的刘备也知道汉中的重要性,因此出兵和曹操争夺汉中。当时占领汉中的张鲁不愿意投降刘备,说“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于是投降了曹操。汉中于是被曹操占领。

但刘备对汉中志在必得,而且此时的刘备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游走集团,他羽翼丰满,俨然是一个大军阀,这让他拥有足够的底气和曹操争夺汉中。曹操带着主力退出汉中以后,刘备便趁机攻打汉中,这一仗持续了两年。

由于夏侯渊在汉中战场出现严重失误,导致战局出现扭转,汉中岌岌可危。在这种形势下,曹操再次带兵前往汉中,但曹操抵达汉中战争仅仅两个月就退出了汉中,将这个地方拱手让给了刘备,实际上如果当时曹操铁了心要争夺汉中的话。

刘备恐怕并不一定能够得到汉中,因为当时刘备方面打的也很辛苦,已经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但为何曹操匆忙退出了汉中呢?

  1. 一来是因为荆州方面关羽施加的军事压力,如果关羽在这个时候突然出兵响应刘备,那么曹操的处境是非常危险的,最坏情况是关羽突破襄樊,进而直指洛阳,如此一来就会被关羽来一个大抄家。(关羽发动北伐是在汉中之战以后)

  2. 二来就是蠢蠢欲动的孙权一直对合肥虎视眈眈,一心想要攻破合肥,进而染指北方;果不其然,曹操刚刚从汉中退回来,孙权就发动了攻打合肥的战争,随即又是关羽发动北伐。(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攻合肥,是时诸州皆屯戍。恢谓兖州刺史裴潜曰:"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於是有樊城之事(三国志))

正因为这两方面的原因,又促成了曹操在汉中战场的失败。而以上就是刘备脱离曹操以后接连取得的胜利,曹操不断遭受的挫败,应该说孙权方面在促成刘备崛起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倘若赤壁之战前孙权决定投降曹操,那基本上就没有刘备什么事了。

但孙权毕竟不是一个甘于现状的人,他在自保的同时,也促成了刘备通过在荆州这个地方的崛起。综上所述,可见并不是因为人家曹操年老不厉害了,而是形势发生了变化,而刘备又在诸葛亮的辅佐下终于迎来命运的转机,几乎是一气呵成的事情。


围炉谈史


刘备和曹操力量的变化,和两个谋士有很大的关系。在赤壁之战爆发前,曹操堪称是刘备的天然克星,无论是刘备在哪个地方,无论是刘备有多少兵力,只要刘备遇到曹操亲自带兵进攻,刘备肯定会被打的丢盔卸甲。然而在赤壁之战结束后,常败将军刘备却完成了咸鱼翻身,不仅击败了宿敌曹操,还完成了跨有荆州和益州的战略目标。反观赤壁之战后的曹操,无论是对阵马超还是刘备,都表现的非常差劲,几乎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曹操在赤壁之战前最少击败过5次刘备,第一次是刘备偷袭徐州之后,曹操急行军击败了刘备,刘备带着少量残兵败将投奔袁绍,关羽被曹操俘虏。第二次是在官渡之战期间,刘备和文丑带领数千骑兵攻击曹操,曹操用数百骑兵击败刘备,杀死了和刘备一起统兵的文丑。

第三次是刘备带领军队袭击许昌,曹操回军击败了刘备。第四次是刘备带领军队劫掠汝南,曹操派遣偏将进攻刘备,刘备击败了曹操的偏将,曹操亲自带兵进攻,刘备带领军队主动逃跑。第五次是长坂坡之战,刘备的陆军损失殆尽,两个女儿都被曹操俘虏。

从刘备和曹操交手的记录来看,刘备之所以打不过曹操,一方面是刘备没有稳固的地盘,另一方面是刘备军事才能有限。陆逊就曾经评价刘备说:刘备这个老兵,打了一辈子仗,大部分都是败仗。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刘备想要弥补自己能力的不足,就必须要找一个好的谋士帮助自己。

在赤壁之战爆发前,刘备找到了谋士诸葛亮,从此之后刘备的事业开始辉煌腾达,一直到最后成为蜀国的皇帝。一个顶尖的谋士,对于一个集团的影响非常重要,从诸葛亮投奔刘备前后,刘备集团的表现来看,诸葛亮的出现确实对刘备集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赤壁之战爆发前,曹操遭到了一次重大的打击,这次打击就是曹操的顶尖谋士郭嘉去世。郭嘉是曹操最重要的谋士之一,在郭嘉投奔曹操的时候,曹操还不是天下最强大的诸侯。从郭嘉投奔曹操开始,曹操的事业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期。

从郭嘉投奔曹操,一直到郭嘉去世,曹操从一个实力中等的诸侯,变成了占据北方八个州的大诸侯。然而在公元207年的时候,郭嘉却意外的去世,郭嘉的去世给曹操集团带来了重大的打击,后来曹操每一次战败,都常常会怀念郭嘉。

一个公司失去一位核心人物,这家公司很快就会垮台。无论是在现代商业斗争中,还是在三国诸侯争霸中,顶尖人才选择哪个集团,都会影响到天下的局势。假如郭嘉没有英年早逝,诸葛亮没有出山帮助刘备,也许曹操就能够在有生之年统一天下。毕竟曹操占据了天下三分之二的人力物力,他晚年没能统一天下实在是可惜。


史海泛舟摆渡人


刘备后期走上军事巅峰,关羽取到最重要的作用,还有张飞、黄忠、魏延丶赵云这几位将领都功不可没。

精明的曹操接连大败,其主要原因也是败在关羽手里。

当时关羽坐守荆州,由于名气太重,曹操便把武力最强的将领都用来对付关羽,如张辽、曹仁丶庞德、徐晃、这几位都是曹操手下最厉害的战将,然而关羽从小熟读经史,胸怀雄才大略,懂得用计谋,在襄樊之战中放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吓得曹操差点迁都以避其锋锐,荆州城池固若金汤。

有关羽坐镇荆州,暂时已无后顾之忧,于是诸葛亮便开始岀兵北伐,其它将领如黄忠、张飞、赵云等都用来担任主将,黄忠在定军山战役中按照法正的计谋,斩杀夏侯渊,取得首战胜利。后来张飞击退张郃,赵云汉水假击战鼓吓退曹操,其它我就不细说了,大家怎么看呢?


用户638883浪鸡添鸭


先说刘备,为什么刘备后期崛起呢?这里有刘备招募一批肱股之臣的原因,但不是全部。

曹操曾经说:“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意思是刘备是和我差不多的人,只是起步比较晚,没有明确的规划、计划还有计策,简单来说就是不成体系。曹操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曹操刚开始也是和刘备早期一样经常吃败仗的,打不过董卓甚至董卓的手下,直到得到荀彧这个规划和内政型人才之后才慢慢改观并慢慢变得强大。早期的曹操和刘备一样,都很喜欢打仗不太注重内政,,甚至散兵游勇,只有一群能打仗的武将,然而打来打去发现并没有什么发展,直到荀彧建议曹操说:明公你应该深根固本然后再去争夺天下,这样才能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自保,以兖州为根据地,发展生产,善待百姓,使百姓臣服,然后带能征善战之将进取天下,无往不利。曹操听从了荀彧的规划,于是曹操有了稳定的后方,后来又相继有了荀攸、郭嘉、贾诩等组成恐怖的参谋团来出谋划策,这才组成一个相对成熟的曹操集团体系,之后曹操的扫平北方,可谓战绩斐然,曹操之所以会这样评价刘备,是因为自己早期有过切身体会。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刘备早期的经历几乎是和曹操一样的,只是刘备经历的时间更长,只有关张这样强有力的武将,缺乏战略型和内政型人才,也没自己的参谋团,不成体系,直到赤壁之战之后才开始有起色。赤壁之战之后刘备这边最大的变化是什么,首先是诸葛亮的加入,诸葛亮的加入作用的最大的作用是战略规划和内政,相当于曹操的荀彧,甚至诸葛亮比荀彧的作用还大,因为诸葛亮各方面能力都比较强,几乎全能,战略规划就是《隆中对》,和鲁肃这个三国最厉害的战略家不谋而合,至于内政能力诸葛亮说三国第二,没人敢说第一,估计只有荀彧能和他相提并论;而之后又相继得到庞统、法正等,组成参谋团,庞统和法正的出谋划策能力是没有人怀疑的,自此,刘备集团体系成型。

故而刘备在三国后期崛起。

现在说曹操。曹操在前期已经统一北方,在统治方面远远强于孙刘两家,在后期只是进攻受挫,防守依然强悍。

原因一:士族阶级不配合。起初曹操采纳谋士毛玠建议“奉天子以令不臣”,把天子牢牢的攥在手里的同时也笼络住了一大批支持汉室的士族。在这些人的支持和帮助下,再加上曹操自身的能力和宗亲的拼命,所以曹操在数年间平定了北方。

然后在曹操进入管理阶段的时候,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依法治国、唯才是举、抑制兼并、提倡节俭......这些都严重的破环了士族阶级的利益获取。所以士族阶级逐渐的对曹操不支持、不配合。自此之后,曹操便需要以解决内部问题为主,通过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来巩固自己的政权。

所以,曹操在统一北方之后,便逐渐把重心转向内部政治为主。

原因二:时局稳定。在三国后期,南北三方的经济实力,社会局势都达到了平稳。这样使得,孙刘曹三家的,对抗实力达到了均衡。南北对峙达到均衡后就很难进行压倒性的打击,这也是后期三国鼎立局面长期存在的原因。

原因三:地形不适。从赤壁之战即可看出,北方士兵不善水战。这样进攻东吴,为水,不利。进攻蜀汉,为山川,在北方平原经验不适用,不利。






历史收纳馆


为什么刘备后期走向军事巅峰,精明的曹操则接连大败?

这一句话有点偏颇,因为这只是相对而言的结果

两人出身不同


曹操起点高,刘备草根出身


曹操

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

曹操出身好,20岁不到就当上典军校尉,一出场就有人赞助,有自己的队伍。参加了剿灭黄巾军,实力不算强大,但也是当时几路军阀之一。

后来也参加了讨伐董卓,平定李傕、郭汜,救驾有功,挟天子以令诸侯,一下子占据了舆论和实力的最高点。身边也收拢了一大堆谋士和武将。灭二袁、和北方的大多数诸侯。统一了北方。

刘备

虽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但经过当时汉武帝的实施的《推恩令》,到了刘备这一代,已经沦落为卖草席为生,好不容易结识了张飞、关羽。在张飞的赞助下,参加了灭黄巾的军事运动。但最后只是封了一个很小的差事。后来一路寄人篱下,处处投靠别人,包括:袁绍、曹操、刘表。一直到曹操赤壁兵败,刘备才得以喘息的机会。以荆州为据点,攻打西川,总算有自己的容身之处。


分析


说刘备走向军事巅峰,也只是相对刘备的前半生而言,由四处颠簸游离。到开始可以与曹、吴抗衡。实际际上其军事实力与曹、吴相比,还是有一点的差距。为什么呢,因为综合国力的问题。而蜀将关羽在镇守荆州,水淹于禁,打樊城也只是局部战争的胜利。最后不也是被吕蒙打得败走麦城。刘备伐吴也被陆逊火烧连营而兵败。所以基本谈不上什么“军事巅峰”。赤壁之战大部分功劳都是东吴立的,刘备只是配角,也不能说明刘备的军事有多强大。至于进军西川,有内应张松与西川刘璋本身实力有限,加之为了抵御张鲁,求助于刘备,犯了引狼入室的错,才让刘备得手。


除此之外,看不出刘备绝对的“走向军事巅峰”,如同一个穷人,突然有一点钱,显得像暴发户一样。


而曹操因为赤壁一战伤了元气,军事力量上暂时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加上郭嘉等人的去世。力量受损,如同一位一直很富裕的人家,遭受到一些挫折后,损失了很多钱财,相比之下有点落魄。但是整个三国鼎立的时期,曹操的军事实力都是强于其他两国,只是已经没有绝对“灭对方的实力”而已。


所以三国之间相互打仗的胜负也就难以避免了。这也是相对前期曹操统一北方时的胜率而言,即使曹操在平定北方时,也是先输后赢(包括官渡之战、平西凉)。


所以,说”刘备后期走向军事巅峰,精明的曹操则接连大败“是相对片面,有失公允。


歌舞三国


刘备走向人生巅峰是真的,但是要说曹操大败却有些牵强。

刘备走向人生巅峰的时机,一般认为节点是207年,诸葛亮加入刘备集团任军师之时。随后刘备就按照诸葛亮的战略方针,先占荆州、再联孙吴、退曹兵、入四川,算是占川为王,这才走向人生巅峰的。

蜀汉疆土最大时包括今四川及云南、贵州北部、陕西旧汉中府一带。也算是刘备在三国留下了他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是这并不代表曹操就大败了。

就算这个所谓的大败,按照当时的局面,曹操仍然“天下九州占其七”,妥妥的仍然人生赢家啊。


大葫芦芦芦芦芦


刘备前期颠簸流离,刘备后期有了谋士徐庶才有了第一次真正的军事胜利,徐庶走推荐了诸葛,开启了刘备集团军事上的开挂时期!!!这其间庞统和法正两大军事奇才的加盟使得刘备集团的军事实力更加如虎添翼!等到了刘备晚期,一次次开挂的经历让刘备这个不怎么懂兵的君主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才有了夷陵之战的惨败,简直把蜀汉的家底败光,才有的白帝城托孤诸葛!而曹操那边,前期因为曹操对几大谋士的话言听计从,所以才有的统一北方,从赤壁之战前期,曹操也是被次次的胜利冲昏头脑,不再听谋士之言了,才有的赤壁大败!包括前面的袁绍失败的原因,也是不听谋士之言!正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古来主公懂兵有几人啊?


三叶草31415926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攻取汉中,并自任汉中王,事业达到巅峰。刘备在成都,魏延在汉中,关羽在荆州,当初横跨荆益的蓝图已经成为现实。

而此时的曹操,汉中失手、扬州受攻、襄阳一线也不断受到挤压,在东、中、西三大战场曹操屡屡受挫。有人说曹操老了,这或许是一个原因但还有更重要的原因。



对于自己的老对手曹操,刘备进攻益州前,与庞统交谈时说:“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吾不忍也。”

这是作为当局者——刘备深入思考的表白。刘备之所以事业步步高升,与此有这很大的关系。赵翼言:“亮第一流人,二国俱不能得,备独能得之,亦可见以诚待人之效矣。”

刘备还在于他对待东吴的诚恳,这使他较好的处理了与孙权的关系。赤壁之战后,刘备就单骑跑到京口,向孙权提出借江陵一事。而周瑜对刘备的寄寓一直感到头痛,认为有似养虎,有除之而后快的想法。

后来刘备也是从庞统的嘴里得到了证实。刘备慨然叹道:“孤时危急,当有所求,故不得不往,殆不免周瑜之手!”由此可见刘备灵活的处理与孙权的联盟。刘备以诚待人,连横东吴,是他后期事业达到巅峰的重要保障。

无数的史家无不表露出,刘备所以能从屡遭挫败中脱颖而出,与强魏劲吴鼎峙而立,不能不说是他善于访才用人的结果。他重用与东吴关系密切的庞统、诸葛亮,就有利于巩固与孙权的联盟。在夺取益州的过程中,刘备用“益州通”法正,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陈寿在《三国志》中,把庞统比作荀彧,法正比作程昱、郭嘉,就充分说明了刘备善于用人的优点。

至此,刘备借得荆州,得地、得兵、得人,使自己走出了漫长的低估,进入了人生道路的上升、得志阶段。

而自己的老对手曹操此时屡屡受挫。对此刘备的谋主法正,在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时也谈及。他说:“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有忧逼故耳。”也就是说,精明的曹操在他人生的这个阶段,遇到了他政治上许多事情,他的“急”、“暴”、“谲”,在很大程度上托拖了他的军事后腿。



首先是发生在他的曹氏阵营内部。曹操杀掉了荀彧、崔琰、杨修等人。这是他向群臣暗示自己不得不代汉的信号。政治上曹操不再有优势。致使曹操内部出现许多叛乱,如魏讽谋反、太医吉利本谋反等。

其次,曹操的许多将士失去了早期锐意进取的斗志,贪图享受。曹洪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功勋卓著。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曹洪于下辨大破马超、吴兰,便大摆盛宴,让歌女舞姬露装跳舞,与将士们饮酒作乐。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作战能力。

其次,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这一年曹操南征孙权。这场瘟疫,来势凶猛,涉及范围包括整个北方及长江流域,重创曹军。“建安七子”里除徐干、陈琳、王璨、应瑒、刘桢以及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都在这场瘟疫中去世。曹操的南征也因此折回。

闲将西话:刘备一如既往地用人风格,保持了勇猛的发展势头。而曹操篡汉的政治立场,内部斗争的内耗,再加上北方的大瘟疫,使曹操不得不少了发展的空间。


闲将西话


作为一名历史领域的原创作者,在这里我想发表一下我个人的观点。

首先我个人认为这和赤壁之战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在赤壁之战之前,刘备和曹操有记载的交锋有过五次全部都是刘备战败,可以说曹操就是刘备的克星,只要两个人打仗或者发生军事纷争,那么吃亏打败仗的一定是刘备,可以说在那个时期刘备居无定所而且军事实力太弱,甚至有的时候想偷袭曹操的,被曹操打个措手不及。但是事情的转折点就发生在赤壁之战,自从赤壁之战之后刘备的军事实力完全上升,并且曹操也从此一蹶不振。

这和两个人的谋士有一定的关系。首先刘备在这之前并没有得到诸葛亮,可以说以刘备的智商以及军事能力完全不能和曹操来平衡。但是恰巧就在这个时期,刘备得到了诸葛亮,而且曹操最得力的谋士郭嘉去世了。这让两个人的实力一下子平衡了起来,而且在赤壁之战之后两个国家蜀吴的联盟使得曹操也不能轻易地对流被刘备欺负来欺负去。在此之后刘备拿下了荆州,并且以此为根据地快速发展,而曹操则一蹶不振。

除此之外,后期想打蜀吴,但是由于蜀两地的水露比较多,而且地势比较复杂,使得曹操的陆军不能够完全硬战也比较吃亏。所以在两个条件之下限制了曹操,也使得刘备快速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