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透紙背怎麼練習?

嘟嘟是嘟嘟


古人所講的“力透紙背”和“墨透紙得”是有本質區別的,怎樣才能達到力透紙背呢?必須做到中鋒行筆,筆豪向下,如同鐵鍬挖地,只有這樣,線條才能入紙,才會產生力度;否則,若偏鋒行筆,筆豪躺紙,如同鐵鍬平地,難以入紙,也就不會產生力度。書法要求線條要紮實,要“力透紙背”也就是要有根,這和打太極章一樣,講究腳下要有根。那麼,什麼樣的線條才算有根呢?有幸欣常過當代草聖林散之先生條幅原作,突然地感悟到了什麼是根,什麼是“力透低背”。林散之先生的書法線條雖替墨如金,但線條入紙。力在線中,給人的感覺是扎扎批實實、不可動照。

線條力度來源於積累,在積累中形成,在積累中爆發。積累需要時間,積累到一定的時候,會產生變化,這是自然規律,也就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從線條的內部結構說,線條的力來源於起筆,起筆要有爆發力,爆發力的強弱,決定著線條質量的好壞,表現了功夫的深淺。

因此,要認真體會起筆的方法,注重線條力度的訓練,學會在瞬間把全身之力通過筆毫表現在線條中。任何事物的形成、發展都是有條件的,起筆如此,爆發力也是如此。爆發力的形成是從力量的積累到力量的釋放的過程。力量的積累,稱之為凝聚力,凝聚力需要時間,也就是行筆前需要停頓,而停頓是為力量的爆發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力量釋放,稱之為爆發力,爆發力需要速度,力度是在速度中產生的。只要凝聚力和爆發力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線條的力度就形成了。

力是有大小,線條分長短,爆發力在長、短不同的筆畫中的表現方法也不相同。長筆畫的爆發力是在紙上進行運動,筆不離紙,力不離紙,如:橫和豎等。短筆畫的爆發力是從紙面到空中的運動,如在彈簧上彈跳,騰然而起,線條短促而有力,如:左、右顧盼的點等。另外,字體的大小不同,其爆發力的發出點也不相同,寫小字時爆發力由腕發出,寫大字時爆發力由肩發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初學者的書法作品,線條如水上浮萍,軟而無力,漂浮無根,糾其原因主要是:一、筆力不夠;二、速度不夠。要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就是加強筆力、速度的訓練。其訓練的方法如下:

一、加強線條力度的訓練。加強線條力度的最好途徑是加大訓練量。力量往往是在極跟中產生,在極限中增強,只有多寫、多練,才能有更多的體會,只有肌肉寫酸了、寫累了,才能達到預期的訓練效果,力是才能增加。也就是說,在正確方法的前提下,要儘可能地多寫,追求從顯變到質變的昇華。

二、加強線條速度的訓練。線條的力度產生於速度,加強速度的練習,是增加力度的關鍵。同時要增強對線條的控制力,使線條具備力度的同時,還要使線條具有靈活性、協調性,統一性、完整性,避免極端。書法是由線條構成的,線條的質量是由力度決定的,而線條的力度又是靠爆發力產生的。我們都知道,線條形成的過程是起筆一—行筆——收筆。在這個過程中,每一步都很關鍵,而起筆更為關鍵,線條有沒有力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起筆,因此,一定要學會起筆,學會利用爆發力,從而寫出“力透紙背”的傑作。其實,在自然界中,我們不難發現,任何一種動物,只要想獲取食物,都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獨特的爆發力,而且這個爆發力還要超過獵物的爆發力,否則就不能獵取到食物。這些爆發力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先“收縮”,再“爆發”。收回拳頭是為了更有力地打出去,皮球用力往下拍是為了讓它彈得更高。書法也是一樣,要想使之具有力度,同樣也要具備自己獨特的爆發力,行筆前要先後退(逆鋒入筆)、停頓(為行筆做準備),然後行筆,只有這樣才能寫出高質量的線條,才能吸引更多的眼球,從而獲得成功。也就是說,弓新要射得遠,弦必須用力往後拉,樓要蓋的高,地基必須扎得深、扎得牢。

總之,要寫出力透紙背的書法作品,需要以上方法大量而科學的訓練才能成功。











醉墨齋48915840


力透紙背怎麼練習?很簡單,用硬筆寫豈不是力可透紙了?

如果這樣不行,那麼柔軟的筆毛怎樣才能將筆力透過麻紙、竹紙?古人可是在粗糙的麻紙上寫了好幾百年的書法。

這是書法學習方面最為誤人的幾句“名言”之一,還有一句是運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請問是舉重嗎?

這裡要弄清兩個關於筆力的問題:一是什麼是筆力,二是什麼樣的筆畫是力透紙背的。然後才能下苦功練習。否則說得再好,下筆萬言引經據典也是空話一通。學習仍然不知方向。

第一個問題要搞清筆力並非物理上的力,而是藝理上的力,是隻有中國書畫工具毛筆才能產生的力。這種力,是宇宙運行的陰陽合一的只有中華文明才認識到並具有的太極真力,即錦裡藏針棉裹鐵的活力內力。

其實,關於書法的筆力,從古到今的真書法家早就說明了。但是,沒有體會和悟性難以理解。

漢代蔡邕說:下筆用力,肌膚之麗。現代沈尹默說:腕力遒時字始工。請注意“麗”、“遒”兩字,而非硬、剛。

第二個問題要找出力透紙背的書法真跡作示範典型,而不是停留在口頭上、文字上。請看唐懷素《小草千字文》選字和宋黃庭堅《花氣詩》《李白憶舊遊詩》選字:

這才是力透紙背的屋漏痕。











王乃棟說書畫


力透紙背,是初學書法的運筆要素,凡習字者不可不知,凡習字者皆從此入,方為正宗習字之路。

初學習字,首先要講究執筆規則,指實掌虛,是說抓筆要實,行筆要穩,己故書家郭子緒先生曾經說過,初學書法要一一筆沉墨實一一就是說要萬毫用力,不虛不滑,為後來的學習打下良好的行筆基本功。-

力透紙背只是初學書法的運筆之道,後面還有一句話叫一一入木三分一一是對執筆運筆更形象的具體闡述。.丶

初學用筆,不提倡用堅毫,最好用羊亳,因為只有用最軟的筆寫出最硬的字來,才是王道。

另外,垂直運筆,不拖不拉,點刺,撇殺,挑勾,墩捺:也是初字者應該掌握的習字法則。






苦廬居士


力透紙背,是比喻筆畫線條很有力度感,書寫時像是筆尖要把紙刺透似的,說明用筆手法正確,有很好的筆法基本功。

想做到力透紙背並不難,只要是懂得什麼叫椎劃沙,而且真的作過椎劃沙實效性的練習,也就知道力透紙背的原理了。這種力,源自意念,手指自然發力(朝向筆尖),像中醫針炙直扎向肌膚穴位似的,將精力與手指的敏感點集中在筆尖上,即所謂意到鋒端、力達筆尖的意思,並不是用足胳膊的力量,使用兒捏著筆桿往紙上按著寫,而是一種輕盈靈巧的勁兒。

練習力透紙背的感覺,只有通過畫寫各種各樣的線性圖符,反覆體驗筆法動作細微處,才能深刻理解到運筆技巧。重點以指法動作控制筆鋒姿態,利用筆鋒尖部針毫(健毫)的彈力劃過紙面,明顯的感覺到筆尖在紙面上行走的時候,筆鋒實著紙面,反作用力很大,並且有澀澀的阻礙感,筆鋒走過之處,紙面上出現凹陷進去的溝痕,這種現象就是所說的椎劃沙,也叫力度感。

注意,要分別用中鋒、側鋒畫寫,不可只顧練習一種筆法。無論是中鋒行筆、側鋒行筆或者偏鋒行筆,都必須要保持筆鋒彈力感向前划行,用筆如刀,不能虛貼紙面,同時還要有一定的節奏與速度,不能慢慢的勻速的運動,否則,筆力虛弱而漂浮,也就顯示不出來力透紙背了。

毛筆,宜用彈力好、愛聚鋒的長鋒兼毫、鼠須、狼毫之類。練習紙宜用半生宣(手工毛邊紙、元書紙)、生宣。如圖:

▲圖為本人教學示範——筆法動作練習

書法實驗尤為重要,凡事不要憑空想象

以上是我的教學研究心得,僅供參考。感興趣的朋友請點贊,或關注我,翻閱之前發佈的相關練字論述,我的抖音、火山裡有小視頻可以看看,興許對您有所啟發和幫助。謝謝支持!

密切關注書法與寫字教育發展動態,潛心專注書寫技藝課題研究,努力推廣實用型硬筆書寫技法,做有良心的書法家 ——潘茂生•寄語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力透紙背怎麼練習,我們先看下什麼是力透紙背,此話出自唐·顏真卿《張長史十二意筆法意記》:“當其用鋒,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成功之極也。”當然這是個形容詞很難解釋。

我認為力透紙背即讓力量傾注筆鋒,使筆畫富有力量感,當筆畫完成後可將紙翻過,看其墨色,筆鋒處是否積墨最重。

那麼這就引出下一個概念“中鋒行筆”,中鋒行筆即是讓筆鋒常在畫中,但是隻有中鋒行筆才能形成力透紙背嗎,我們知道除篆隸外很多書體都要求我們又側鋒的加入。所以這個問題繞回來了,古人講書法經常說到萬毫齊力,力駐筆端。所以我認為要做到力透紙背不光要掌握中鋒行筆,還要掌握如何萬毫齊力。也就是說要學會用筆。

經常見網上有視頻,一個自稱書法大家用鐵筆書寫,以使力量貫穿筆端。亦或是將筆使勁按入紙中以達力透紙背效果,其實這些都是譁眾取寵,不足看。



力透紙背怎麼練習

筆法訓練:談及筆法本號之前有一篇講述筆法的文章,可供大家玩味,這裡不做具體累述。在筆法訓練裡,要求我們要掌握筆性,中鋒行筆,側鋒的靈活運用,要求我們想我捻管運腕用肘,要求我們學習提按、絞轉、使轉。懂得如何控制筆鋒,才能談及力透紙背。

筆耕不輟學會筆法就能做到力透紙背了嗎,當然不是,學會了筆法也就是順你能寫出力透紙背的感覺了。有人把學習書法比做苦行僧,只有堅持練習才能運用自如,才能達到真正的力透紙背,為所欲為。

一點建議,想要練習書法的力量感,我們可以用筆毫較軟的筆去練習,建議用羊毫筆,不建議用筆性較硬的筆。用軟的筆寫出有力量的線條。


詠歌書畫


力透紙背,意思是形容書法剛勁有力,筆鋒簡直要透到紙張背面。那麼,我們在學習書法時怎樣才能做到力透紙背呢?我覺得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掌握幾個要點。一是注意中鋒用筆,保持筆鋒時時在線條的中間運行。二是練習腕力和臂力,寫大字最好站立寫字,全身的力量容易凝聚到筆尖。三是運筆過程中注意澀行,即筆鋒行進過程中不是拖著走,而是推著走,這樣筆在紙上的摩擦力更大。四是初練時最好從小篆入手,因為小篆講究中鋒用筆,講究線條的力度和彈性。這是我學習過程中的體會。當然,我還遠遠沒有達到力透紙背的程度。






金星753


中鋒用筆是實現力透紙背的基本筆法。我們知道中鋒用筆是毛筆的筆鋒是垂直於紙面上的,毛筆在運筆過程中毛筆的鋒穎萬豪齊力,筆尖出回收攏到合適上位置,這時候筆鋒中的筆從上到下沿著毛筆的筆鋒下注與紙上,有最集中,這時的線條效果由於墨的凝聚最充分,就好出現力透紙背的線條形質效果。


古人所說的屋漏痕的線條就屬於一種力透紙背的線條。屋漏痕是一種比較形象的說法,我們知道在南方多雨的季節,牆落與牆上的雨水會沿著牆向下滑落,一面滑落一邊或向牆裡滲透,於是會在牆上留下一條凸起的具有立體感的線條。這就是力透紙背的線條,這種線條不但立體的也是深透牆面的直透如紙背的 。


中鋒用筆就是模仿了屋漏痕的運動軌跡的原理而形成都富有質感的線條。在就是要實現力透紙背的線條,用筆速度要穩健,疾徐適度,筆力要實,在完成一個高質量的線條過程中,從起筆到收筆的全部過程中,都要力達筆端,力送畫的筆之處,不虛滑,收筆出現虛尖。


翰墨書道


“力透紙背”並不是單純指“力量”或“勁”,而是一種比喻,比喻書法家寫出的字蒼勁老辣,氣勢雄渾。是一種更接近於抽象類,偏意境的誇張褒義詞,而不是它的字面意思。

書法的筆法裡,很強調中鋒運筆,所謂中鋒,是指寫字時毛筆必須垂直於紙面,中鋒行筆寫出來的字渾整順暢,自有其力量美感,所以,要想寫出力透紙背的效果,中鋒運筆必不可少。

陸游詩云:“意在筆先,力透紙背”,重點在其前一句“意在筆先”,就像畫家作畫,胸中須有畫作全貌,方能揮灑自如,乾坤呈現。

而書法家創作時,應當做到胸有成竹,全神貫注一氣呵成,如此才能使其作品更加出彩,章法佈局更顯完整,力透紙背之感,自然顯現。

但是,“力透紙背”究竟如何練習呢?

寫字,並非要刻意寫出某種效果,書法的最高境界也不在於效果的好壞與否,真要追求令人側目的效果,江湖書體能做得更好,君不見,江湖書法將視覺藝術和吸引眼球的功夫發揮到了極致,若將它們翻過來,紙背後也是溼的。

豈不也是力透紙背?

書法說到底,也是一種技術,而這種技術為何如此神秘令人著迷,至今千年不衰?這一問足以說明它不光是靠技術取勝。

而賦予它更多內涵和意義的,是情緒!

書法在某種程度上是情緒的宣洩,顏真卿《祭侄文稿》為何流傳千古?因為後人在他那略顯繚亂的字跡上讀出了那份憂國憂民,痛失親人的悲憤;《蘭亭集序》為何譽為當世第一?因為讀者從字帖上感受到了那份喜悅和瀟灑。這就是情緒的力量,文字是載體,書法使之彰顯完美,而書法家情緒的宣洩與注入,則是一副作品的靈魂。


仗劍讀書


這個只是形象地說明一個人寫的字有力道,不能說他寫字的力量透過紙背。哈哈哈,不信你用熟紙寫寫看?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宇泉冷飲一原中山冷飲


想做到力透紙背,最好的方法就是掌握中鋒用筆,且書寫的速度一定要沉穩,在中鋒用筆的前提下,掌握好節奏,不能忽快忽慢。同時墨汁也要調勻,不能太稀也不能太稠。

書法除了格調和氣韻,還是講究力度的,一幅沒有力量感的作品,是不能夠打動人的,沒有力量感也沒法談氣韻和格調了,一幅沒有力量感的書法作品一般不是好的書法作品,力透紙背的意義這就在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