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修长城是不是摆设?

珂梦历史人文


长城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民族顽强不屈性格的象征,一句“不到长城非好汉”,让多少人为之心驰神往。然而,她却成了“千古一帝”秦始皇劳民伤财的铁证,让秦始皇背上穷兵黩武的历史。



长城是一项防御性浩大工程,自战国时开始修建,一直到明朝为止,经过历朝历代不断加筑,才形成今天气势如虹的规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征用几十万民工,把原来秦赵燕三个国家的长城连在一起,其目的就是为了防御北方匈奴对中原农耕民族侵扰。


然而,雄伟万里长城并没有挡住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远到晋朝的五胡乱中华,近至明朝末期的满清入关。少数民族几次定鼎中原,长城似乎没有起到一点作用,完全成了笼子的耳朵~摆设。长城无用论开始甚嚣尘上,就连康熙皇帝都讥笑长城是好看不中用。难道雄伟的万里长城真的就是摆设吗?

其实,长城的防御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绝对功不可没。汉武帝时期,大臣严助曾提议修缮秦朝的长城,以抵御匈奴的进攻,当时,很多人反对,说这是一件劳民伤财的无用工程,匈奴只要集中力量攻破其中的一处,便可蜂蛹而已,烧杀抢掠。严助则说:有了长城存在,匈奴一年侵扰一次,没了长城匈奴是天天侵扰,民无宁日,这就是长城的作用所在。雄才大略汉武帝最终采纳了严助的建议,一边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打击,一边开始加固秦朝的万里长城。可以这么说,才有了中原农耕文明持续发展。和平时期,长城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贸易往来的见证,战争时期,长城是挡住游牧民族铁蹄重要屏障。

那个口口声声说长城无用论的康熙,也是睁着眼说瞎话。他的爷爷皇太极几次想入主中原,都被雄伟的长城挡在关外,只能望城兴叹。几次不得不借道蒙古,进入中原抢掠。但有担心长城守军,截断他的归路,不得不仓皇退出关外。如果没有吴三桂献出山海关,满清想定鼎中原,恐怕也不是三两年所能完成的。

没有长城的存在,北方的游牧民族的骑兵进入中原抢掠,如入无人之境。这种来如风去无影的战略骚扰,让中原政权难以集中兵力毙其役于一战。有了长城以后,北方游牧民族再也不能肆意妄为。尤其遇到雪灾或者干旱,游牧民族就陷入生死存亡的险境。抢劫中原农耕民族不成,游牧民族不得不把贪婪的目光投向遥远的西方。伴着游牧民族无奈的西迁,上帝之鞭开始打在欧洲人头上,不可一世罗马帝国,在匈奴人的打击下走向衰败和灭亡,这就是欧洲人谈之色变的“黄祸论”。

长城不是摆设,她是挡住游牧民族蹄铁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保障华夏文明延续千年定海神针。同时,她也间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融合,匈奴人几次大规模西迁,给欧洲人带去的不仅仅是战争,还有东方古老的文明。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可绝不仅仅因为他是中华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更因为他各种看起来有些匪夷所思的操作——修长城自然就是其中一件。

我们先说结论,秦始皇修长城绝对不是摆设,它有效的阻挡了匈奴民族的入侵骚扰。

接下来,我们一步一步的讨论。

在此,我们先要说一下修长城的背景。

公元215年,秦始皇命令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在这位千古名将的进攻下,匈奴人可以说是不堪一击。到后来,蒙恬军队所到之处,匈奴人便望风而逃,夸张一点说,秦军在那立上一杆旗子,匈奴人就不敢过来。

可是,当匈奴人逃到漠北之时,秦始皇却突然下令不追了,30万大军就地驻扎,然后开始修长城。

这便是修长城的背景。

匪夷所思,难以理解,为什么不乘胜追击,直捣黄龙,彻底消灭匈奴残部,而是开始修长城了呢?

因为成本太高,继续进击的成本,远远高过守的成本。

喜欢军事的朋友们都明白,打仗打的可不止是军队,还打的是后勤补给、供应能力,换句话说,打仗就是打钱。

我们就拿最基本的粮食来说,秦军作战的粮食,很多都是由中原地区运载到北方战线的。那么,如果继续追击,会消耗多少粮食呢?如果按照秦军30万人(这是蒙恬北击匈奴的军队数量),一人一天吃半斤粮食来算(这已经非常非常少了),秦军一年需要吃5475万斤粮食!秦朝时期,粮食是按照石来算的,1石约是120斤,也就是秦朝一年需要向前线运送45万石粮食。

看起来还不算特别多,对吧?可是运输呢?你知道从中原地区运到北方战线1石粮食需要消耗多少吗?《史记》中给出的答案是192石!所以连运再吃,一年需要8000多万石粮食!

仅仅粮食这一项,就够受的了。

而匈奴那边呢?再向北,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匈奴人放放马、打打猎就够吃的了,毕竟人家熟悉。

所以,继续打下去,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其次,是兵种问题。

就如刚才所说,匈奴人骑马放牧如同家常便饭,兵种也是骑兵为主,而秦呢?秦军是步兵为主,如果在秦北部边境打还好说,可如果深入漠北,那就是骑兵的天下了,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步兵打骑兵,这是天然吃亏的。

所以,秦想要继续追击,还要培养足够量的骑兵。这就涉及到骑兵培训、骑兵战术开发等等多个要素,也就是说,蒙恬想要继续追击,就要开始打骑兵战了。

从培训骑兵到这些骑兵能够上战场,又不知道是多久的时间,大军一直在前线等着骑兵,是不现实的。

所以,从兵种上来说,也不合适。

最后,是占领了也没什么用。

匈奴为什么要南下?缺粮食;匈奴为什么缺粮食?草原不适合种粮食。所以,这个问题就显而易见了。秦始皇派军队占领了这些地方有啥用?种粮食吗?如果那些地方真的那么适合种粮食,匈奴也不会拼命南下来抢了。秦本质上是以种植业为主的朝代,你说占领了那么大的地盘去放牧,也不太合适,税也收不上来。而且,即便占领了又怎么样?那时候没有GPS,你也不可能给匈奴来发精确制导,你占领了那里的土地,却不可能完全消灭匈奴,他们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反而会增加秦的管理成本。

所以,从经济、兵种、管理三方面来讲,蒙恬都不适合深入漠北。而汉武帝时代也证明了这个道理,汉武帝时期,匈奴人被打的落花流水,可汉朝却把文景之治留下来的底子全花光了,甚至直接导致了西汉的衰落,逼得汉武帝不得不下《罪己诏》。明成祖朱棣也进军过5次漠北,虽然把蒙古人打的稀里哗啦的,可自己也是扛不住了,最终还是用长城来解决问题。

所以长城的好处是啥?

花钱少,效果好。

历史告诉我们,君主们都不傻,是会算账的,根据史书记载,如果派出与军队数量相等的民工修长城两个月,可以有效阻挡漠北游牧民族的入侵,且用钱、粮数是军队远征的十分之一。

花小钱办大事儿,哪个君主不乐意呢?

而且,我们说过,匈奴是骑兵为主,一般是抢一波就跑,而一旦建了长城,骑兵就跑不起来了,只能转为阵地战,当开始阵地战时,步兵的优势就非常明显了。而有烽火台的地方还可以迅速传递敌情警告,便于秦军迅速集结。当然了,秦长城很多地方都是和上图相似,仅仅是石头的堆垒——也就是说,它不需要修那么好,可以经济实惠的阻挡游牧民族的马就可以了。

我是伏生说历史,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个赞~



伏生说历史


回答:不是摆设。秦始皇修长城在当时是为防御北方的少数民族的侵扰。曾强了军队的防御能力。维护中原地区及长城内的沿线人民的稳定和发展,对稳定边疆安全和领土巩固起到一定的作用,促进的了秦国的经济发展。虽然秦始皇动用大批的人修长城劳民伤财。如果秦始皇不修长城的话就会造成少数民族的南下入侵,造成百姓的流离失所,将当时的汉族百姓进行奴隶,造成经济的破坏,国家的动荡。会对当时掌握政权的汉族造成威胁。如果将中原地区占领的话会对农耕经济造成一定的破坏,因为少数民族以放牧为主不会在短时间内学会耕种土地和战争的原因导致农民减少,耕种的土地就少了,粮食就减产,就会闹饥荒,出现人吃人的局面。对人口的发展造成影响。


所以秦始皇修长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造福子孙后代的


历史青年


▂ ▄ ▅ ▆ ▇ █ 精彩分享 █ ▇ ▆ ▅ ▄ ▂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中国古代历来都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和威胁,游牧民族以骑兵为主,市场劫掠中原,而一道长城有效的阻挡了骑兵的脚步,就像大火中,划出的一条隔离带一样。

阻断了火势的蔓延,同样的道理,长城阻止了北方游牧民族骑兵肆无忌惮的脚步!很多人,会想,可以挖个缺口,从缺口处入关,如果真的这么简单,怕是早就成功了!长城每隔一段就又烽火台,有士兵把守,而且边疆历来都驻扎重兵,所以,还没挖开长城呢,边关的重兵已经围过来了!

第二个方面,就是预警,一旦发现敌,点燃狼烟,狼烟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一个一个烽火台将狼烟点燃,敌情得到很快捷的传寄!

如果长城没用,历代帝王不会傻傻的劳财劳民的去修筑;中国古代大力修筑长城的多是开国帝王,如果没用,他们会耗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修吗?

长城到底有没有用?明末时期,袁崇焕拒守山海关,挡住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位后金的雄主,后来吴三桂镇守山海关,大清的八旗骑兵只能在关外干瞪眼,这已经到了明末,科技也较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更何况科技技术远远低下的古代!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 ▄ ▅ ▆ ▇ █ 谢谢关注█ ▇ ▆ ▅ ▄ ▂



驯鹿历史


很多人觉得,秦始皇修筑长城其实是劳民伤财,专横昏庸,修筑长城并没有多大的作用。而且修筑长城还加重了农民负担,间接导致了秦国灭亡,但我却不认为事实情况是这样。


为什么呢?

一、漠北游牧民族依水草而行,并不定居。而农耕文明是世世代代依靠脚下的土地而生存的,加上中国人自古而来的故土情节,以血缘族群为纽带而报团依存,除了战乱瘟疫与土地兼并,极少会有人自愿放弃脚下的依靠的土地。

正在劳作的古代农民。

这便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最大的不同。因为生活方式的流动性,便决定了游牧文明作战时的高机动性。

而游牧文明的高机动性就使得他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去中原王朝防务空虚的地方去掠夺,等到中原王朝的军队反应过来的时候,人家已经快马加鞭的走了。

单纯的防御,是赶不上游牧文明进攻的速度的,攻者一点,防者千里

而长城的修筑,让中原王朝迅速调兵往缺口汇集以阻挡对方,成为了可能。就算是防守未成,也让游牧文明失去了掠夺中原来去自如资本。


二、

长城的修筑,同京杭大运河一样,是利在千秋之事。

在欧洲大航海时代来临之前,中国完完全全不需要防御从东部和东南部沿海的敌人。

东部与东南部的海岸线便决定了当时不可能有国家能组织大规模的的侵犯。而西北部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与遥遥大漠。唯有北部,是一望无际水草丰美的大草原,全无天险阻挡。

这样的地理环境便导致了中国自古的边患,多因北方而起。

中国地形图

而长城的修筑,则恰好弥补的北方无天险这一不足,让中原王朝在面对北方游牧文明时,能做出一定的反应措施与反制措施。

草原上的各个游牧民族部落,生存环境相比于南方的农耕文明是要恶劣许多的。

遇到天灾,部落里面牛羊若是不够食用。如气候寒冷,水草枯竭,此时南下去掠夺中原王朝北方边境上附近的村落便成了最好的选择。

而长城的修筑,则让北方游牧南下掠夺的成本高了很多很多。

游牧来时有长城,去时还有长城,中原王朝兵力迅速集结,若是两方战斗游牧遭受损失,回了草原立即便被其他部落吞并,而中原地区的统一王朝则没有这样的顾虑。


所以,长城的修筑不但不是摆设,反而为华夏文明的连续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历史上,北宋用于防范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禁军、边军就有数百万,但是效果奇差。

而北宋的对手契丹、党项、女真与之前的匈奴、鲜卑、突厥相比也弱上很多。

因为北宋时,没有长城。

但汉唐时期与边境游牧民族对抗的边军也就十余万人。

长城的修筑,使得游牧民族的入侵成本增加很多,但中原王朝的防御成本则大大缓解减少。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可能长城的修筑对秦朝性价比极低,但从辩证的角度来看,长城的修筑,却为后世朝代做了嫁衣,则是真真切切的利在千秋的事情。


蝉鸣七月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统称。

“因地形,用险制塞。”是修筑长城的重要经验,可以抵御外族入侵,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以保证自己割据政权不受骚扰。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的六年后,他派遣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去攻打北方的匈奴,之后又大规模修筑长城。后来长公子扶苏也因为多次直谏触怒了秦始皇,被他派去了北方督造长城。而最后的成果是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延绵万里。

据记载,秦始皇为了修长城总共征召了近百万的人力,约占当时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可见他对此的重视。那秦始皇为什么修长城?一般认为就是为了抵御北方匈奴,巩固帝国的边疆安全。当时匈奴已经统一,实力大增,如果说秦始皇是为了长治久安在匈奴入侵前修长城,很有道理。

另外有一种说法,认为秦始皇修长城是因为一句预言。秦始皇称帝后迷信方术,追求长生不老,最出名的故事就是派徐福去东海找仙山。据说,有一个叫卢生的方士给秦始皇从仙人那里带来一本书,上面写着“亡秦者胡也”。秦始皇认为这个“胡”就是北方的匈奴,所以就兴师动众地调兵遣将,并且修起来长城。现在看来,这个亡秦的“胡”是在指他儿子胡亥也说不定。

秦始皇为什么要修建长城?我想他更多的担心还在国内。一旦北伐失败,会给六国残余一个反扑的机会。所以,在匈奴下风之际,他没有鼓励将士一鼓作气,踏破贺兰山阙。




晨光203202020


公元前215年,在今天内蒙古的河套地区,秦朝大将蒙恬率领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凶狠的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殊死之战,刚刚统一天下的秦军士气正旺,一举拿下了河套地区。匈奴残部望风而逃,远遁大漠。

然而,凯旋的秦军得到的命令不是再接再厉,攻占漠北,而是转攻为守,30万大军以战国时期燕、赵、秦三国的北方长城为基础,就地修筑长城,从西北的临洮一带一直延伸到辽东,横贯东西的万里长城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秦始皇修长城是否是摆设?

【一】

秦始皇统治的民众基本上都是农民,如果要深入大漠与匈奴作战,就需要相当数量的骑兵。把平时基本不骑马的农夫转变为强大的骑兵,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训练,同时由于这些农民当了兵,不能再从事农耕了,还要蒙受生产上的劳动力损失。

况且即使有了强大的骑兵,要送他们到北方草原深处作战,粮草的运输和损耗也是一笔很可怕的开销。古代没有高速公路和铁路,也没有大货车,粮食运输只能靠人力和畜力,十分艰难。《史记》中曾经记载,从中原地区运送1石粮食抵达北方的前线,路上运输队消耗的粮食竟达到了192石!

匈奴骑兵的作战成本却很低,游牧民族从小在马背上长大,既是放牧者,也是战士,角色转换很容易,甚至可以一边放牧,一边作战,后勤保障比农耕民族好多了。

【二】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曾经在对匈奴的战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可是劳民伤财,大大削弱了国家的经济实力,直接导致了汉朝的衰落;明成祖朱棣的大军五出漠北,苦战多年,把蒙古各部赶得四处奔逃,但仗打到最后,先吃不消的却是明朝。

反观骑马的游牧民族,他们来去如风,掠夺农耕民族积累的财富轻而易举,收益惊人。成本低,收益高,游牧民族怎么会不热爱劫掠战呢?

秦始皇借鉴战国时期的策略,想到了修筑长城。有了长城这种防御工事,流动的战场将会变为固定的战线。游牧民族无法重演来了就抢、抢了就跑的闹剧,必须先在长城一线与守军打一仗。

如此一来,成本和收益就改变了。防守的农耕民族可以从附近的农田中获得粮食,进攻的游牧民族却远离了放牧的草场。而且长城一线多群山,重要的道路上又修建了坚固的关隘,农耕民族的步兵只要固守防线,游牧民族的骑兵就毫无用武之地,往往还没有抢到东西,就先挨了一顿打。

【三】

依托长城打防御战,农耕民族不用训练骑兵部队,训练成本得以降低,士兵原本就是农民,有了固定的根据地,熟悉农活的士兵们在闲时完全可以就地屯垦,后勤的负担也小多了。

【四】

农耕民族的杰出代表秦始皇虽然没有读过现代的《经济学原理》之类的著作,但他大规模修筑长城的举动,的确与经济学最基本的成本、收益规律是相符合的。修筑长城固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短期内经济压力很大,但从长远来看,秦始皇的这笔账算得很精明。

【五】

此后的各朝各代,只要有条件、有需要,也都尽量采取修筑长城的方式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比如明朝成化年间,蒙古鞑靼部常常进犯陕北、甘肃一带,皇帝于是召集大臣讨论防御事宜。大臣们算了一笔账,如果征集5万劳工,用两个月的时间修葺长城,耗银不过100万两;而派出8万大军征讨鞑靼入侵者,每年粮草、运费折合银两,总计耗银近1000万两。成本高低一目了然。而且,军人可以在长城之内屯田耕种,获得一定的粮食,这就节省了从内地调粮食到前线的巨额成本。于是,明朝的皇帝们选择了修建长城,我们今天看到的雄伟长城就是那个时期完工的,在元朝初年就来到中国的马可波罗自然是看不到明朝长城的。

现代社会长城是旅游视角的一道风景线,人们总想一览它的美!探究它的由来!谈论它的故事!

  • 综上所述秦始皇修长城 在秦始皇那个年代益处良多,经过历史的长河,长城对各朝各代军事帮助也很多,现代嘛自然是最美的风景线!

历史爱好者LING公主


秦始皇修筑长城当然不是摆设。

首先来讲解一下长城。长城并不是秦始皇单独修筑的,最早的长城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可以佐证。长城,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秦始皇修筑长城是在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之后,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其工程总长度超过1万公里,故有万里长城之称。秦之后多个朝代均有不同程度(规模)地修筑长城,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其总长度超过8000公里,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从上述的阐述可以看出,长城是古代一项常规的也是重要的军事工程,对于军事防御上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为长城的存在,增加了外来入侵者军事入侵的成本,继而寻求合作,故在和平时期,长城又成为汉族和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场地,极大的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和发展。

再从工程建设上来讲,单独列举秦朝长城的修筑,此项工程的建设,秦朝统治者投入了大量的劳动力,历史上多以“劳民伤财”加以概括。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因长城修筑,促进了中国人口的迁徙,更多的戍卒和百姓被发配至长城修筑地,特别在边疆地区,这些修筑者和军士在当地开坑荒地,发展农业,又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的人口和经济发展。

最后从今天的长城的意义来看,一方面他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另一方面,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每年吸引着数以千万计的游客前往旅游观光,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也为宣传中华提供了很好的形象代言。

所以,秦始皇修筑的长城,虽然一定程度上劳民伤财,但从当时产生的军事、经济、文化意义和价值直至今日成为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一种象征。长城,从来就不是一个摆设!


漫漫求索路


秦前,强悍的北方游牧民族就不断南下抢掠中原,甚至直接威胁到皇权统治,成为统治者的心头大患,因此秦始皇下令修建了万里长城。万里长城在当时一定程度上还是起到了防御的作用,但终究难以阻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铁骑,所以秦亡后汉朝不得不对攻破长城南下袭扰的游牧民族实行和亲政策,以维持北方边境的安宁。至于后来蒙古骑兵南下推翻宋朝建立元朝、满州八旗铁骑打过长城推翻明朝建立清朝,长城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防御功能,在剽悍的强敌面前,长城的确成了摆设。


午后阳光4951


说起长城,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毛主席在诗中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更是赞誉长城为世界第七大奇迹,长城更是中华民族的主要象征之一。现在的我们都在感叹长城的雄伟壮丽,在古代,长城更是抵御少数民族如今的重要军事建筑。

关于长城,可能我们了解最多的就是秦始皇征用70万民夫修建长城。一时间劳民伤财,民不聊生。这一举动,也加速了秦政权的灭亡。今天我们来讨论的是,秦始皇辛辛苦苦付出很大代价修建的长城到底有没有用。

很多专家学者认为,在秦始皇时期,大兴土木修筑长城,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他们认为这一举动体现了秦始皇横征暴敛,用70万劳动力大兴土木而不是发展民生。多以修建长城在他们看来是没有实质作用的,是劳民伤财,徒劳无功。

不同的专家认为,自古以来中原地区长期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击劫掠,而长城的修建,很好的起到了抵御游牧民族的作用。认为长城的修建功大于过。

然而还有大量的西方学者认为,秦始皇修建的长城,最大的受害者确实西方国家。听到这个说法我觉得有点摸不清头脑,觉得中国和西方隔着万里之遥,八杆子也打不到一起。后来仔细听西方学者分析,长城的修建使游牧民族无法跨越高高的城墙入侵中原地区,便将眼光瞄准了遥远的西方。众所周知,游牧民族机动性和流动性很强,一路向西打过去,要比起攻克长城简单得多。这样一来,西方诸国确实遭受了很多无妄之灾。纵观历史,北方游牧民族确实多次入侵西方世界,带去了说不清的战争屠戮和掠夺,使欧洲大地遍地狼烟,也给那里的人民带来无尽伤痛。

基于这些,才有很多西方学者大呼受伤,长城的修建害惨了欧洲文明。这样来看,长城的修建确实对抵御游牧民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世界的总体影响也有很大的改变。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几千年过去了,万里长城还屹立在我们的国家,对今时今日来说,现代化战争已经不需要高墙深城来起主导作用。但是雄伟壮阔,饱经风霜的长城,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关于长城的是非功过我们也不需要过多的猜测,长城已经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瑰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