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經常發脾氣,還要孩子體會到“良苦用心”?孩子不吃這一套哇

文|福林媽咪

幾乎每一個父母,在養娃的過程中都會發怒,儘管有些人是育兒專家或心理專家,在生活中也無法避免對孩子發脾氣。

父母經常發脾氣,還要孩子體會到“良苦用心”?孩子不吃這一套哇

有的父母更是每天都在對孩子發脾氣:

"作業寫得很糟糕";

“吃飯弄得到處都是”;

“衣服剛穿上就髒了”;

“剛教會他自己上廁所又拉褲子裡了”;

……

發脾氣是一個正常的行為,但是經常對孩子發脾氣,那麼“發脾氣是正常情況”就成了藉口。

父母發脾氣,通常有著2個原因:

1、父母在外面攢的怒氣

在成年人潛意識裡,無論是打罵、諷刺、痛罵孩子,都是不需要付出代價的行為。

在外面或伴侶身上壓抑起來的脾氣,在“安全的孩子”面前,父母就沒辦法再忍了。

孩子做了一點小事,就成了父母脾氣爆發的導火索。

父母經常發脾氣,還要孩子體會到“良苦用心”?孩子不吃這一套哇

2、父母對養娃感到無力

父母的崩潰、焦慮大多來源於父母對孩子管教的無力感:無論父母怎麼做,孩子就是沒辦法改正壞習慣。

父母發現自己沒辦法管教孩子的時候,會因崩潰而發脾氣。

父母發脾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是對孩子的影響卻非常大:

1、父母經常對孩子發脾氣,會讓孩子遇到一點小事就也發脾氣

發脾氣這件事情會“遺傳”,父母遇到事情就發脾氣,會讓孩子看到這一種“解決方式”,孩子也會“學以致用”。

孩子在未來遇到心情不好、陷入困境的時候,也會選擇用“發脾氣”的方式來解決。

但是我們也清楚,“發脾氣”並不能解決問題,還會帶來更多的麻煩和困難。

2、父母經常對孩子發脾氣,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產生痛苦感

父母經常發脾氣,還要孩子體會到“良苦用心”?孩子不吃這一套哇

常常發脾氣的父母,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孩子無法體會到父母的愛,或者說對父母的愛感到“不可捉摸”。

沒有安全感,從而衍生出孩子其他負面的心理和行為:不自信、可以的去討好別人……

除了對孩子的未來和心理產生影響之外,也會破壞家庭和。

在生活中,發脾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是我們不能忽略發脾氣帶來的負面影響。

發脾氣是最壞的發洩方式,也是一種代價很高的情感。

那麼父母在發脾氣的時候,要如何儘量避免發脾氣呢?

1、父母有自己的發洩情緒的途徑

發洩情緒的途徑非常多,比如說跑步、做運動、看書、旅遊等。

父母經常發脾氣,還要孩子體會到“良苦用心”?孩子不吃這一套哇

父母應該時刻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態,防止自己以非常暴躁、焦慮的狀態對待生活和親人。

父母有一個積極、健康的心態,對孩子來說,是最好的教育

2、孩子犯錯,父母要給自己下一個“心理暗示”

當孩子惹怒父母的時候,父母要給自己下一個心理暗示,比如:

默唸“發脾氣解決不了問題”;

我現在應該冷靜3分鐘,才有能力教育孩子;

或者讓伴侶提醒自己。

父母可以在日常給自己做這樣一個心理建設,這樣在自己發脾氣的時候,能給自己一個很好的提醒。

父母經常發脾氣,還要孩子體會到“良苦用心”?孩子不吃這一套哇

不管怎麼說,父母是人,不是神,在生活中難免有對孩子發脾氣的時候。

而且,生活中孩子不聽話,也需要父母發脾氣給孩子一個警告和懲罰。


父母該如何把握“不傷害孩子”和“教育孩子”之間的度呢?在《請把你的手交給我》中提出了這樣的思路:

1、接受會發脾氣的自己

上面說了很多次,發脾氣是正常的,父母在遇到孩子做了糟糕事情的時候,有權利發脾氣和教育孩子。

父母在發脾氣的時候,可以坦然行之。

2、制定發脾氣時候的言語流程

父母可以事先給自己制定一套發脾氣時候的流程,比如:

①明確自己生氣和生氣原因

父母經常發脾氣,還要孩子體會到“良苦用心”?孩子不吃這一套哇

寶媽喊孩子吃飯,而孩子不聽的時候,寶媽可以這樣說:“我叫你吃晚飯,而你卻不來,我很生氣,非常生氣,我對自己說’我煮了一餐好吃的,希望獲得讚賞和感激,而不是失望!’”

③可以在生氣、教育的時候,給孩子一個改正的思路或途徑

大寶拿著玩具槍朝二寶射擊時,寶媽可以告訴大寶“不要朝弟弟設計,要朝靶子射擊”,如果孩子不聽,媽媽可以把射擊搶拿走,告訴孩子“人不是用來射擊的。”

父母發脾氣是正常的,但是父母發脾氣要有策略,這樣才能更好的跟孩子溝通,贏得孩子的認可,也能讓孩子能夠接受父母的建議和要求。

不過在發脾氣的時候,有些話父母千萬不能說,這不僅不能讓父母發洩心中的怒火,還會引起孩子的反抗,引起親子之間的“戰火”:

1、說反話

說反話時,有時候孩子是聽不懂的。

比如說,孩子把瓜子皮吐在媽媽臉上,他或許只是覺得好玩。可如果父母說“你再吐一次試試!”

孩子真的會當真,再做一次!

2、不翻舊賬

父母經常發脾氣,還要孩子體會到“良苦用心”?孩子不吃這一套哇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這幾句話是掛在嘴邊的:

“我跟你說了多少遍了!”

“你上次、上上次就是這樣,這次還不改!”

“你能不能聽次話,讓我省省心!”

……

這些話說出來,就意味著父母站在孩子的對立面,要跟孩子“開戰”。

所以,父母要儘量避免這種表達方式。

以愛之名,行傷害之實,孩子感受到的如果只是父母帶來的痛苦,父母又怎麼跟孩子解釋“愛”呢?

都說“刀子嘴,豆腐心”,但是如果孩子感受到的都是刀子,有憑什麼讓孩子理解父母的“豆腐心”呢?

父母跟孩子溝通是一門課程,是需要父母在不斷的摸索、總結和學習中進步的,這樣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的愛,才不會事事跟父母對著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