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萧何能看出韩信国士无双,而项羽刘邦都没有?

秦长彬


接触,沟通多点吗。项羽喜欢骁勇善战的。刘邦吗,少观察韩信办事,沟通志向能力吗。从项羽一个小兵到投奔刘邦先做运粮官其实也不错了。刘邦当时在南郑也没心理准备要争天下,半生的初级吏员,一方诸侯王也满足了,就萧何,张良等想,这么多诸侯国不是长久状态,项羽无雄才大略,这时候大家都精力,又过十年八年,老了。


股经汇播


这是一个好问题,为求贤若渴的老板们和希望一展才华的求职者带来有益地启示。

是金子必须先发光,才能被人们认识到其价值;即便是金子,一辈子不发光,就永远被当做土块。

01

国士无双的韩信,可以说给了项羽一次机会。

如果项羽能够抓住这个机会,也就是说能够认识到韩信的才能,并委以重任,一个韩信就可以把刘邦打得满地找牙,刘邦就不会有任何机会。

可惜的是,项羽眼拙,实在是看不出韩信就是混在鸡群里的凤凰。

韩信一开始投奔项梁之后,一直默默无闻。项梁死后,项羽接管了部队,任命韩信为郎中。郎中是秦汉时期开始设置的官职,主要掌管门户、车骑等事务,在内充当侍卫,在外随从征战。这个职位并不很高,但是可以经常接近项羽。

这就是上天想成全项羽,可项羽并不珍惜。韩信多次给项羽提供建议,而项羽都不采纳。

究其原因,项羽自以为是楚国贵族的后裔,压根就瞧不上出身草根的韩信。项羽不明白“英雄不问出处”,只问身份不看能力,项羽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这事也就奇怪了哈,见不到韩信的师傅是谁,但他咋就这么大的本事呢?岂不成真有天意?

02

韩信投奔刘邦

项羽分封天下诸侯,刘邦入蜀后,韩信就逃离项羽投奔了刘邦。

刘邦依然没有发现韩信的才能,仅仅安排韩信做了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官。后来韩信坐法,同案的十三人已经全部处斩。轮到韩信时,韩信大喊:“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何要杀掉壮士?”监斩的夏侯婴认为韩信不同凡响,就放了他。与韩信交流后,很欣赏他的才能,于是进言刘邦。

但刘邦也还没有重视他,只封了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当时主管后勤保障的是萧何,韩信有机会与萧何深度交流。萧何很赞赏韩信的才能,多次向刘邦举荐韩信。

当时,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被迫入蜀时,从长安到达南郑,就有数十位将领逃亡。韩信估计萧何、夏侯婴等人都曾经极力推荐过自己,但仍然得不到刘邦的信任,看来是没有出头之日,结果又逃走啦。

这个也怪不得刘邦,日理万机的刘邦,不可能就凭夏侯婴、萧何的一两句话,就认为韩信是天下无敌的大将之才,委以重任。否则,也太儿戏啦。

03

筑坛拜将

有些人善于纸上谈兵,讲起兵法,夸夸其谈、头头是道。但韩信是否真的具备超人的才能,恐怕真正打动萧何的或许是一件小事。

在之前,粮草仓库就一个门口,一般是先入后出,后入先出。最里面的粮草很容易霉变。

韩信做了管理粮仓的官吏后,就把仓库改成了两个门口,一个进,一个出。从此之后,再也没有发生粮草霉变的事情。

这令萧何非常惊奇,了解了情况以后,感到韩信的智慧非同常人。通过深入地交流,萧何认为韩信国士无双,是难得的奇才。

于是才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

刘邦也十分奇怪,逃走了数十位将领萧何不追,反倒去追一个小小的粮草官。再次经过萧何的举荐,就引起了刘邦高度的重视。刘邦认真与韩信做了深入地交流,最后听从萧何的建议,筑坛拜将,任命韩信为大将军。

04

做好份内的事,而且出彩,永远比只说管用

韩信屡屡跟项羽、夏侯婴、萧何谈论兵法,但结果是项羽、刘邦都没有引起足够得重视。

不要小看一个小小库门的改变,那需要具有超人的智慧,这是真正征服萧何的原因。否则,韩信跑了就跑了,萧何也没有足够的理由去追回韩信。没有萧何的逆天之举,刘邦也不会给与韩信足够的重视。

这也是上天的安排,这正是“天予弗取,必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作为项羽、刘邦来说,不可能认真地去听取每一个人的意见,失掉人才是经常的事。但作为韩信来说,只靠说还远远不够,必须做出成绩,展示自己的才能,用行动证明自己,这是最好的捷径。

如果韩信没有改革库门的成绩,韩信或许就没有跟萧何接触的机会,就不可能让萧何知道韩信是国士无双。韩信就只好再次逃走,到哪里去就只有天知道了。

由此看见,从基层做起,认真做好每一件事,而且尽力出彩,或许崭露头角的时机就在眼前。

不清楚当时韩信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但的确起到了神奇的效果。这是最值得品味的地方。


豹眼看历史


泻药~

这个问题要这么看,萧何并不是唯一一个看出韩信国士无双的人,范增也是这样的。

从人员结构来看,刘邦和萧何,项羽和范增,在韩信早期效力两家期间,分别是一把手和二把手之间的关系,所以韩信最有可能接触到的便是二把手,而不是一把手。

从韩信本人来看,韩信是个贪图功名的人,他从军就是为了建功立业,所以他从来不甘居人下,四处找机会谋求权位,韩信会为了这一目的积极展示自己。

从二把手本身来看,巧合的是,萧何和范增这两个二把手都很有识人的才华,范增当年暂时离开项羽去找楚王的时候,就劝项羽要么重用韩信,要么杀掉韩信;萧何则屡次推荐一个楚营逃兵,更月下追韩信,足见两人都有识才和重才之能和之心。

从一把手本身来看,又巧合了,项羽和刘邦有一个共同点,两人都很相信自家兄弟,刘邦相信樊哙、卢绾、夏侯婴等,项羽相信钟离昧、季布、龙且等,对除此之外的都不够信任;再者,你看项羽,战神,韩信,战神,再加上项羽那脾气,你让他把军权分给韩信,做梦!然后,你看刘邦,基本一个半流氓半文盲,对于用兵之才所知甚少,让他重视一个只会谈用兵而不是天天冲杀的人,不可能!

再加上,很多时候韩信都缺了那么一个机会,之前韩信身上背了太多:胯下懦夫、逃兵、桀骜不驯,在当时看重名望的情况下,没有机会出头。幸运的是,项羽帐下有范增,刘邦帐下有萧何,不然韩信在楚汉期间估计永远没有机会。

大致如此,认识不周,欢迎交流指教,谢谢~


众推风云榜


1. 韩信为何被誉为国士无双

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起初,韩信自以为得不到刘邦的赏识,无奈逃走。萧何得知后,来不及报告刘邦,便亲自将韩信追回。这才引起了刘邦的好奇,萧何则郑重向刘邦推荐韩信,称赞其“国士无双”。

萧何更是向刘邦直接指出:“如果只打算称王汉中,自然用不着韩信,如果要争夺天下,非韩信不可。”

刘邦自打看到秦始皇,发出“大丈夫当如此”的感悟后,就立下了王天下的雄心壮志,要不然也不会百折不挠,百摧不垮。此刻,他刚被项羽远迁巴蜀,何去何从心中一片茫然。

韩信的及时出现,给他献上了还定三秦、韩信北略、刘邦正面牵制项羽主力的战略谋划,刘邦这才茅塞顿开,开始踏上了灭楚的征程。

韩信行军布阵,出神入化,常以少胜多,令北方诸侯望风披靡,不但不负众望,很快就完成了北伐的战略任务,同时减轻刘邦正面战场的压力;潍水一役狂歼龙且20万精锐的更是给项羽致命一击;垓下之役全歼楚军,斩杀项羽。韩信助刘邦扭转劣势,一举夺得天下,被誉为“国士无双”的确实至名归。

那么这一切,当然得归功于萧何这位伯乐,如果没有其慧眼识人才,也不会有千里马的一马当先,横扫天下。

2. 项羽一介武夫不识将才

项羽用“力拔山兮气盖世”来形容自己,自诩武冠天下,他的成功全仗亚父范增为其谋划。一介武夫不懂谋略,又如何能识韩信这种将才,他器重的人才也必是武将吧。反观韩信,他要的是能指挥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之位,区区闲职怎能满足得了他。

再者,项羽对已建军功的将领都扣扣索索,还没机会建功立业的韩信更是不肯能得到任何赏识。

3. 刘邦为人粗犷

刘邦虽有远大抱负,但为人粗枝大叶,若非当面与其交谈,未必可以一眼辩识人才。就如,陈平、郦食其均是与刘邦交谈过后,才获得重用。

其次,刘邦言语粗鄙,臭名远扬,如果没有百分百的把握,谁愿意去自取其辱呢?韩信非常清醒,他能忍小人的胯下之辱,却难忍君主的不待见,这是因为小人无法左右他的命运,而君主则能,所以,如果君主不能重用他,他必然不会再浪费时间,而是重新去寻找自己的伯乐。

4. 萧何为人心细,礼贤下士

萧何精通律例,说明其逻辑强、为人谨慎。早年就职于大秦有司,处理事情有条有理,也是备受上司的赏识。

萧何为人心细,不但能举荐韩信这匹千里马,还能识出刘邦的雄才大略。刘邦早年放浪形骸,唯有萧何始终善待于他,仅仅是因为萧何的仁厚吗?恐怕还是他心细如发的识人之术吧!才能心甘情愿追随刘邦起事于阡陌之中。

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萧何高瞻远瞩。刘邦进入关中,其他将士心系钱财美女,只有萧何直奔相府,取得户籍和地图,为刘邦后来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勤支援,才能让刘邦一次次起死回生。

萧何礼贤下士,弥补了刘邦的粗陋,才能为刘邦挽留住韩信,才能让韩信对刘邦死心塌地,当然才能让吕后的诱杀成功。

结语:萧何博学多才、细心谨慎、慧眼识才且高瞻远瞩,才能一眼便看出尚无建树的韩信,是能辅助刘邦争夺天下的无双国士,当然才能让刘邦争天下时无后顾之忧,得天下后亦无国政之患。


我是“读春秋思无忌”,如果喜欢我的回答,不妨点赞,也欢迎大家关注我。谢谢!


读春秋思无忌


前言:项羽之所以不欣赏韩信,是因为韩信与他的用兵思维不同,不是一路人。刘邦没看出韩信的水平,是因为他多次战败,为战争发愁,顾不上也没有心情去专门挖掘人才;萧何之所以能发现韩信的才华,则有两个原因。

我们逐一来做分析。

1.为什么项羽不欣赏韩信?

项羽不欣赏韩信,

主要是因为二人的用兵思路不同。

项羽擅长的,是正面突击,以绝对武力击溃对方(有点像李云龙)。他本身武力惊人,常常身先士卒,依靠自己这套战法,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因而特别迷信这套,不愿改变。

韩信擅长的,是心理战,利用一切能利用的因素,削弱对方斗志。比如,派小股部队潜伏到敌人身后,一旦开战,主力部队边打边撤把敌人吸引出来,提前潜伏的小股部队则冲上去拔掉敌人旗子,动摇对方的军心。这招他多次使用。此外,十面埋伏包围项羽后,他还采用四面楚歌的战术,扰乱对方的斗志。

所以,项羽不喜欢韩信,就顺理成章了。

此外,以韩信的木讷,不懂得自我推销的性格,在项羽大营做郎中时,级别不够,很难参加项羽的军事会议。所以在项羽面前展示军事的机会不多,所以项羽对他不熟悉,不喜欢也在所难免。

2.刘邦为什么不欣赏韩信?

刘邦谈不上欣不欣赏韩信,因为他脑海中根本就没有韩信这个人。韩信是公是母,哪里人氏,有啥才华,他一概不知。

对刘邦来说,长期以来和项羽对抗,几乎都是以失败告终。战争的阴影,一直笼罩在他的头上。作为统帅,他更多想的是如何给大家鼓劲打气,思考下一步如何翻盘,如何能有个稳定的根据地,可以让大家休养生息的问题。在这种被动的局面下,他更多依赖的是沛县和他一起起兵造反的那些老兄弟们,根本没有心情、没有时间考虑什么挖掘人才的事情。

3.萧何为什么能发现韩信的才华?

第一,萧何耐心、细心、善于倾听。

汉初三杰中,张良主要是从宏观方面帮刘邦规划,具体执行方面基本上靠的是萧何。长期应对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培养了他异常耐心、细心,善于倾听的性格。

所以,当韩信和他套近乎时,他才能耐住性子听下去而不是一口就拒绝;当韩信和他滔滔不绝的聊用兵之道,聊军事部署时,他的眼睛越来越亮,心情也越来越开心,不停地用炯炯有神的眼光肯定韩信,引导他,示意他继续讲下去。

俗话说,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啊。萧何可能确实军事才能一般,但他眼光一流啊。是不是人才,他还是能看的出的。

那么,为什么他不立刻向刘邦推荐韩信呢?主要是还是时机未到。他欣赏韩信,但是毕竟韩信没打过仗,空口无凭。万一成了下一个赵括,怎么办?直到刘邦大败,手下四处逃窜时,他才知道,靠现有将领是打不败项羽的,只能大胆启用新人,看看韩信是不是有他说的那么厉害了!

第二,韩信变了,不再木讷清高,开始笨拙的学习主动推销自己了。

曾经的韩信,是非常自负,不屑于也不善于推销自己的。曾经,他以为,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不说话,别人也最终能认识到他的才华。

结果发现,不行,必须得推销自己才可以。为此,他做了三次尝试。

第一次尝试:当着项羽和诸位大将的面,阐述自己的用兵方略。

结果,大家把他当笑话,把他的建议当做天方夜谭。他感觉自尊心被严重伤害,于是连夜逃跑到刘邦处,做了一个连敖(相当于仓库保管员)的官,每天混日子,用时间太舔干伤口。

第二次尝试:为了生存向夏侯婴发出心中的呐喊。

因为团队错误,团队所有人包括韩信都被抓起来,要被一个个砍头。看着前面一个有一个熟悉的面孔,倒在血泊中,韩信这个老实人,急了!

他冲着监斩官夏侯婴,大声高呼:滕公,汉王不是要招揽人才,称霸天下么,那怎么能乱杀像我这样的英雄呢?

夏侯婴听到他的话,看着他的眼神,内心觉得觉得这家伙有点水平,就刀下留人,救了下来。然后,走近仔细和他聊了几句,结果发现:哎吆,不错吆,这家伙对用兵还挺有见地的。考虑到刘邦正需要人才,就直接任命他为治粟都尉(相当于分管粮食的后勤处副处长)。


虽然救了自己的小命,可这次推销还远不能算成功。因为,他还是未能进入刘邦这位一把手的视野中,一身才华无处施展啊。

第三次尝试:放下架子,和萧何套近乎。

俗话说,事不过三。经过前两次的推销,韩信的思想也转变了。他明白,在这个乱世,要想出人头地,要么毛遂自荐,要么找关系,让有分量的人在刘邦面前介绍自己。否则,自己人微言轻,刘邦根本不会搭理自己的。

那么,找谁合适呢?谁对刘邦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可以让他言听计从呢?

经过认真思考,韩信把目光放在了萧何身上。

萧何是刘邦沛县起兵就跟着他的嫡系,政治能力突出,办事情稳重到位,刘邦对他非常信任和放心,长期让他负责汉军最重要的粮草供应。如果能说服萧何,则大事可期。


现存史料中,关于韩信如何搭上萧何这条线的记载,寥寥无几。但我们可以推定,要么是夏侯婴向萧何无意间说过一次韩信的名字,被他记下来了;要么就是韩信主动出击,逮住机会,厚着脸皮一次次向萧何推荐自己,直到最后说服萧何,让他确认,韩信是一个军事奇才!

我坚信,这个是完全可能的。为了自己内心的宏大理想和信念,委曲求全,是能做的到的。韩信当年能在闹市中,为了自己的光辉未来,在地痞无赖的胯下钻过去,那么,就完全可以在萧何面前,再次厚着脸皮推荐自己!

从此,世上多了一个清高、木讷的韩信,多了一个生涩的巴结萧何,推销自己的韩信。从此,世上少了一个失意者韩信,多了一个用兵如神,攻城略地,横扫诸侯的韩大将军!

总结语:

人的成功,是很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要靠自己的真本事和硬实力,也要靠别人的推荐和认可,要依赖于机遇。

韩信,曾经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却在改变思维方式后,人生面貌焕然一新。

对于今天在职场苦苦打拼的我们来说,韩信的例子可以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要懂得,酒香也怕巷子深啊。


执着的放牛娃


很简单,萧何能看出韩信是个人才,是因为萧何与韩信经常接触,而刘邦很少与韩信接触,项羽则是完全不会发现人才,发现了也不会用,项羽一个范增都用不好,不要说别人了。

当然了,韩信被发掘为人才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只是缺少发现人才的眼光。



韩信之所以投靠在刘邦手下,是因为他在项羽那里不受重用,当官不过是个郎中,郎中在内是充当侍卫,在外则随从作战,其职位类似不过是个执戟卫士,并且韩信多次向项羽提出建议,以获得重用,但是项羽都不用,韩信觉得没前途,因此在项羽分封天下结束后,韩信逃出楚军投降刘邦的汉军。

因为没什么名声,也没有大人物介绍,韩信刚到汉军时,被负责接待的官员安排了一个“连敖”的官职,负责接待宾客,也就是说韩信初入汉营,也是不受重用的。



没多久,韩信因为犯法,按法律应该斩首,与他一起的13个人都被斩首,轮到韩信时,韩信正好看到刘邦的御用车夫夏侯婴在边上,于是韩信大叫一声音:汉王不是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功业吗?为什么要斩壮士!

夏侯婴看到韩信出口不凡,又见到韩信相貌堂堂,就与韩信交谈,觉得韩信是个人才,于是就推荐给了刘邦。夏侯婴虽然只是刘邦的车夫,但他可算是刘邦最亲近信任的人之一,整天为刘邦驾车,可以有的机会在一起,夏侯婴跟刘邦一说有个叫韩信的是个人才,刘邦也没有当回事,就说封个官给他,估计连韩信见都没有见面,于是韩信被封为治粟都尉。



夏侯婴才是韩信人生中的第一贵人,没有夏侯婴刀下救韩信,韩信早就被砍了头,否则中国历史上也没有所谓的兵仙了,不得不说夏侯婴的眼光非常独到,把韩信给留了下来,而正是因为夏侯婴的推荐,韩信最终得到萧何的推荐。

韩信的官职是治粟都尉,是专门管生产军粮的,当时萧何在刘邦手下负责后勤和内政,经常会和治粟都尉打交道,于是萧何结识了韩信,经过与韩信多次的交流,萧何觉得韩信不是个一般人。



为什么萧何会觉得韩信是国士无双呢?

国士无双是指一国中独一无二的人才,萧何之所以会觉得韩信是国士无双,就是因为韩信与萧何说话的内容,从《史记淮阴候列传》中记载韩信与刘邦的交谈来看,韩信很可能在这之前就与萧何谈过同样的内容。

韩信与萧何及刘邦谈话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击败项羽,项羽的弱点是什么?如何夺取天下,以及具体的战略部署。



想想当时的情况,当时是项羽强,刘邦弱,项羽故意把刘邦封在汉中,刘邦也是敢怒不敢言,为什么?因为项羽实力太强大了。当时所有人都觉得项羽不可能被打败,唯有韩信敢这么想。

当时刘邦阵营中所有的人,包括萧何、郦食其、曹参等人,甚至连张良都没有提出如何反攻项羽,统一天下的计划,而眼前这个身为治粟都尉的韩信居然能提出这么宏伟的计划,而且还分析得头头是道,这不是国士无双又是什么?



换句话说,韩信向萧何提出了如何夺取天下的计划,以及具体的战略部署,萧何也不是傻子,当然也能明白韩信的计划是不是可行?整个刘邦阵营没有人能提出这样的计划,唯有韩信,这不是国士无双又是什么?

所以萧何信誓旦旦的向刘邦推荐韩信,并且萧何也说出了这样的话:

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而像韩信这样的杰出人物,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个人。大王如果要长期在汉中称王,自然用不着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人可以和您商议大事,就看大王怎么决策了。

如果韩信没有向萧何全盘托出夺取天下的计划,萧何怎么敢讲这种话?尤其是那句:”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人可以和您商议大事“。



因为在刘邦阵营这个时候是真的没有人了,当时张良不在汉中,而在彭城陪着韩王,陈平还没有投靠刘邦,其它人就没这个水平了。

而正因为只有韩信一个人有能力讲出这种话,所以萧何就认定韩信是“国士无双”因为其它人根本没这种水平啊,这不是国士无双又是什么呢!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韩信在投奔刘邦后不小心犯了错误,按照律法要被杀头,然后韩信大放厥词,大王如果想得到天下,就不应该杀掉我这样的壮士?韩信这个牛吹的不是一般大,直接用天下吹!

夏侯婴当时估计被唬住了,心想这个人胆子真肥,不是一般人啊,然后举荐给刘邦,毕竟那个年代敢拿皇位说事的人没有几个,这里可以看出韩信是非常有个性的一个人,至少胆色很足!

然后刘邦就给韩信一个仓库管理员的职位以待观察,刘邦的态度为什么转变的如此之快?古人非常迷信,什么彗星出事,什么反常的话,包括特殊的人,天空出了彩虹等,都觉得是好兆头,点亮前途的关键因素,那么

刘邦从杀头到提拔的转变并不是认识到韩信有什么才能

就是心存侥幸的心思作祟,心存事出反常必有妖的迷信心里,希望韩信就是他的福星,他的祥瑞,毕竟好话都喜欢听,刘邦一想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兵尽然看出我有天子之相,自己还是很有潜力么

就这样韩信稀里糊涂的逃过被杀,我觉得韩信当时乐坏了,刘邦的智商上限也就是这十二个字: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他吹牛的的时候不打草稿,至于吹牛后,别人很快就忽视韩信,也就很普通么

那么萧何是如何发现韩信的才能?很简单聊天、谈话、说理想!

大家仔细分析:一个仓库管理员有什么值得关注的?大部分人没有,可是萧何就关注了!因为萧何:

萧何,沛人也。以文毋害为沛主吏掾。

狱警出生!这个职业很特殊、很敏感。特殊,指的是一般干狱警的需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上至官员土豪,下至游街走贩,什么乱七八糟的人都会接触。敏感,指的是职业特点,善于观察事物,心思细腻,思维方式独特。从职业可以看出萧何善于识人,而且心思缜密

好了,萧何就是这么个人。更关键的是萧何一直从事刘邦的后勤工作,萧何才是韩信的直接领导。事无巨细的萧何很快关注到吹牛的韩信,毕竟这个家伙真可以,一句话尽然免死不说,还换了个小官职,我的了解了解: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两人是的邂逅是雷电带火花激情四射,聊到口干舌燥,三更半夜!萧何才发现韩信不是吹牛,这个人是有真本事!韩信也觉得,憋屈了这么久总算来了个明白人!




于是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因为有了萧何和韩信的正面接触,才发现韩信的军事才能非同一般,刘邦不懂,萧何懂啊!为了大汉的江山,萧何宁愿放下身段也要把韩信留住,甚至不怕得罪刘邦,逼迫其封韩信为大将

此后韩信的人生开始上挂,一直秉承:有战用我,用我必胜!为大汉的建立立下不朽功勋,韩信也名震天下,扬眉吐气!刘邦也终于发现韩信不是吹牛了



这里一直没有提起项羽,并不是因为他和韩信没有交集,实际上韩信最初投奔的是项羽,项羽这个人很简单,从他的《垓下歌》就可以看出: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是个严重的个人英雄主义者,即使失败也是抱怨天不助我,从来不会考虑客观因素,而且从楚汉争霸的过程来看,项羽的度量从不容人,项梁、范增都受过他的气,自己人都容不下,何况韩信一个大头兵?最后在提一下韩信的死,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既然萧何是韩信的伯乐,又很了解韩信,等到韩信功高震主,被猜忌时,萧何为什么没有选择帮助韩信?

参考资料:《史记·淮阴侯列传》、《汉书》

我不是易中天,只表达我看到的历史!


我不是易中天


韩信初入汉军不过是个仓库管理员,后来升为治粟都尉也还是没能离开粮食,而萧何这个称职的“军需官”主抓的就是后勤补给,其中重中之重的就是粮食,一来二去都熟络了,“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萧何才逐渐了解韩信的抱负和能力,当然这也离不开韩信的自我推销。

在项羽一方的时候,韩信没背景,也没有漂亮的履历,更不是项羽的嫡系,所以根本不信任韩信的项羽对他的建议种种是丝毫不在意的,他一个打一群,不需要建议,对他有意见的,他一群打一个,也就不再有那么多意见了。

项羽表面上对自己人非常仁慈,但是涉及到加官进爵、真金白银的赏赐方面是非常吝啬的,这一点不止韩信,所有人都能看得出来,所以即便项羽看出来韩信国士无双,韩信也很难留在楚营。

刘邦之所以没看出来,是因为交集太少,夏侯婴作为领导的司机,有一定话语权,并且他的推荐应该能引起领导重视的,但“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没看出韩信有什么本事,问题是一个人有没有本事不能只是看看而已,要由下而上的逐步测试人才的各方面能力,这点刘邦自然也知道,但为什么不这样去做呢?根本原因就是轻视,没有真正认真的对待韩信,对谏言和韩信都是这样的态度。

轻视到什么程度呢?不屑于给个机会令其尝试一下。治粟都尉算机会?我可不这么觉得,只是给亲信个脸罢了,因为这个岗位基本没有什么发挥空间,难怪“未之奇”,能有什么出色的能力体现出来,出产翻倍?那是聚宝盆。

还是那句话“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刘邦可没给韩信那机会,用现在的话说:我哪儿来那么大工夫跟他聊,他算哪根矮矬葱,让我跟他聊,嗯?

其实刘邦自己何尝不是如此,在当时,刘邦手下相对来说人才并不多,这是他的阶级出身造成的,其寒微出身令很多人不屑于投靠效命,号召力一般,这一短板,刘邦心知肚明,但却没有将注意力放在人才方面的努力挖掘上。

机会是别人给的,其实也是韩信自己争取的,身在汉营,他不遗余力的把自己的才干推销给萧何,因为几乎尽人皆知萧何是很受刘邦信重的,之前,领导的司机说话不好使,还算情有可原,但萧何也未尽全力来帮助自己达成所愿。这就......

这就不得不令人产生一些不好的猜想,那就是萧何嫉贤妒能,明明惊叹于自己的才能,却没有尽力举荐自己,那么这种可能也许就是真实的,这种环境同样不适于自己生存发展,所以便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千古美谈。

萧何以实际行动打消了韩信的顾虑,军官跑掉好几十个,萧何根本没理,不打招呼就直追韩信而去,韩信看到萧何后,在感动的同时,也知道自此,自己的能力不会再被埋没,就这份知遇之恩就令其不能再做推辞,所以跟随萧何返回汉营。

报告“萧何跑了”

嗯?!

报告“萧何回归”

嗯......

几十名军官跑了,萧何根本不在乎,他只是急着向刘邦推荐韩信,刘邦看到萧何回归,高兴之余也就给个面子,那就给韩信个将军做吧,萧何却认为将军的职务并不能留住韩信,他的说辞还是未能引起刘邦足够的重视,所以苦苦规劝,耐心说服,最终,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我觉得当时还在)半信半疑的刘邦将韩信拜为大将。

然而刘邦真的信服韩信么,至少在当时来说是不大可能的,战略论只代表理论充分,思路清晰,在执行中未必能做到操作得体,指挥得当,所以无论是韩信的“汉中对”,还是对韩信本人,刘邦心中还是打着大大的问号,于是便令曹参和灌婴,严密监视韩信。

刚刚拜将尚且如此,何况从前,国士无双,未被发掘(重视)也就不足为奇了。


古今通史


萧何作为一个能成为汉初宰相的人物,必定有其过人之处。而其本身和韩信是好朋友。

故而他能了解韩信,并且成为好朋友必定欣赏韩信的才华,所以才能看出韩信是国士无双。



就像伯乐与千里马一样而萧何就是韩信的伯乐,因为全面深入了解韩信知道他的才能,所以才能向刘邦举荐韩信为大将。同时作为能成为宰相的他,肯定能知人善用。故而能举荐韩信。

而韩信是汉朝著名的大将,其军事才能已然得到历史的证实。作为西楚霸王的项羽其祖辈就是武将,因此其本身军事才能就不低,并且拥有江东子弟的支持,故而不缺乏军事人才。

因此韩信在项羽处没能得到重用,所以不是项羽不能别出韩信是国术无双,而是不缺乏像韩信这样的军事将领,并且韩信在项羽处并没有展现出自己的军事才能。故而得不到认可。

而刘邦本身则只是一个小小的庭长,并没有什么军事上的建数,换言之其根本不懂军事,故而无法赏识韩信的军事才能,但其知人善用,在萧何的推荐下拜韩信为大将,从而拥有和项羽抗争的军事人才。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最终也是应萧何为刘邦出谋而死。

历史就是充满着巧合,让我们一起去发现历史里那些充满奇幻的巧合吧!

我是讲历史的苍鼠洋,喜欢就点个关注呗!


讲历史的仓鼠洋


萧何这个人也是很有能耐的。发现人才方面比刘邦要强一些。刘邦还是个沛县的小混混的时候萧何就与刘邦相识,并且他们之间的关系还很不错。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以后,萧何坚决拥立刘邦为沛县义军的首领。从此刘邦才走上了反秦称帝的道路。

后来,萧何又向刘邦推荐了韩信。韩信为刘邦的大将军以后为刘邦立下了不世之功。可以说大汉的一大半江山都是他打下来的。为什么这样一个大才是萧何向刘邦推荐的,而不是刘邦自己发现的??如果萧何不推荐韩信,刘邦能觉得韩信是个人才并让他做大将军吗??

其实我觉得刘邦这个人发现人才的眼光不如萧何。但是萧何善于发现人才,而刘邦却善于发现人才的优缺点,并根据他们的优缺点来给与他们相应的职位。而且当时刘邦没有发现韩信。他不知道他的军中还有韩信这么一号人物。平时也没机会接触到他。如果刘邦平时有机会接触到韩信的话他一定也能发现韩信是个人才。因为韩信在被封为大将军之后与刘邦进行了一番谈话刘邦听后就觉得这个大将军没有找错人。如果是刘邦发现韩信是个人才他也一定会用,但不会上来就给他一个大将军的职位。而韩信这性格呢好像还非做大将军才行了。如果随便给他一个武将官职,他与上司肯定处理不好关系。他可能会经常说他的上司不会用兵什么的惹上司不高兴。久而久之他也就会没有晋升的机会了。没准儿他的上司还会给他穿小鞋。

这样他在汉军中可能也呆不久了然后就离开了。也许在他离开以后刘邦才会想起还有这么个人,一问发现这个人已经走了。而且他的上司再说他几句坏话。他可能就这样被刘邦给遗忘了。又或者刘邦觉得他有大用派人去找他。但何时能找到他也是未知的。也就没有机会给刘邦打天下了。所以萧何一开始就让刘邦封韩信做大将军就是对韩信最好的结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