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索姆河战役中,一些德国机枪手向英国士兵大喊:撤退!不要来送命!这是真的吗?

我喺村姑


索姆河战役中,一些德国机枪手向英国士兵大喊:撤退,不要来送命!我相信这是真的。

索姆河战役,是一战中最残酷、最血腥的一场战役。英法军队与德国军队共投入了300多万军队,在短短的100天里面有130万人死亡,战斗的第一天有6万人死亡,平均下来一天有上万人死亡,伤者更是不计其数。

1916年,一战进入了白热化阶段。英法军队为了减轻凡尔登方向法军的压力,同时突破德军防线,向索姆河地区的德军发起了猛攻。而德军在这一地区构筑了非常强固的防线。

为了突破德军的防线,英法军队从1916年6月24日起,运用猛烈的炮火对德军防线进行了长达7天的狂轰滥炸。

7月1日,英法认为德军的防御设施大部已被摧毁,在早晨7时半时,开始出动步兵在炮火的支援下进攻德军阵地。然而就在这第一天的进攻当中,英军士兵伤亡就近6万人。

进攻当天,主攻方向的英军和法军都顺利地突破了德军构筑的第一道防线,可以,左翼进攻的英军却遭到了德军MG-08式马克沁重机枪阵地的阻击,伤亡惨重。

马克沁重机枪,是在1884年时,由英籍的美国人马克沁发明的,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但这款枪真正出尽风头就是在索姆河战役中。

德国人在1908年制造了MG-08式马克沁重机枪,并装备在部队中,但英法的陆军部队中却未装备类似重机枪。

德国的这款马克沁重机枪用冷却水来为枪管降温。只要水和弹药足够,MG-08式重机枪就能保持很长时间的持续射击,理论射速可以达到450发每分钟。

在这样强大的机枪扫射之下,英法士兵就像镰刀收割麦子一样被成片打倒。据统计,有5.7万人被打倒在机枪阵地前,有2万人当场死亡。

为什么会伤亡如此多呢?

在一战时期,英军的主要进攻方式,还是采用以密集队形冲锋的方式进攻。这种进攻方式可以使以步枪为主要武器的英军在冲锋时保证火力的密集,同时也能给敌人以强大的数量压力。但不幸的是,他们却遇到了以马克沁重机枪和火炮构成的强大火力的阻击,大量密集冲过来的英军士兵,在马克沁重机枪的扫射下,成排成排的倒下。

由于敌我双方已缠在了一起,英军的炮火无法支援步兵,英军只能采用前仆后继的冲锋。面对如潮水般涌过来的英军士兵,又在重机枪的扫射下扑倒在阵地前面,德军士兵感觉就是在屠杀一样。

虽然战争会让参战士兵对杀人感到麻木,可是,这种单方面的杀戮,也让德军士兵崩溃。据后来幸存下来的德军士兵回忆,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自己面前倒下,有德军士兵就对着英军士兵叫喊:撤退,不要来送命了。


挚守静笃


索姆河战役中的德军动用了号称“死神收割机”的马克沁重机枪,扫射一番后,看到满山的尸体,突然对着敌军大喊“撤退”!原因竟然是……德军重机枪手,也从没杀过这么多人,当场精神崩溃。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索姆河战役,在1916年的7月1日爆发。这场战役是法国元帅约瑟夫·雅克·塞泽尔·霞飞发动的,英、法军的目的是突破德军的防线,最终目标没有实现,但还是有效为德军进攻凡尔登拖延了时间,并进一步削弱了德军的实力。

▲约瑟夫·雅克·塞泽尔·霞飞,法国元帅和军事家

这场持续了将近五个月的消耗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血腥之一的战役,双方参战的伤亡人数也高达134万。

索姆河地区属于丘陵地带,在这个地方进攻德军,英、法军并不具备任何优势。德军在地势上依托地形构造形成号称“最坚强的”防御阵地,这三道阵地包括第一道阵地堑壕,即是沿阵地正面挖掘的供战斗用的壕沟;第二道则是坑道,甚至在前沿阵地还铺设多道铁丝网。德军完全可以以少打多,即使进攻方有炮火支援,效能也远远不如平原区。

▲索姆河战役英国士兵跃出战壕

更何况德军还有以“死神收割机”马克沁重机枪,已经在阵地中恭候英军的到来。1888年,马克沁重机枪经过改进,枪弹改成用无烟药枪弹,威力更加强大。马克沁重机枪发明后,在战争中只要有其身影,则意味着尸横遍野,血流成河。重机枪出人意料的杀伤性的威力,能让英法联军被撂倒一片,但是英法联军却信心十足地向德军进攻。

▲马克沁重机枪

一切看似很平静,在英法联军进入德军预先设好的范围,德军突然架起了他们的致命性武器——马克沁MG08重机枪,对着英法联军疯狂扫射,几乎上百发子弹就会从枪管射向指定目标,顿时正在进攻的英法联军的官兵们被成片成片地扫倒,似乎进攻者无一幸免。在哪个地方发起冲锋,哪就会留下一堆尸体,当时不在意机枪用途的英法联军根本无法进行火力压制。让这场原本英军并没有什么战略目标的转折战,在一天内却伤亡近6万人。


据说现场的惨状让巡视战场的英国官员痛心疾首:这哪是战争啊,分明就是一场屠杀。


当时德军重机枪手,也从没杀过这么多人。这些军人也是人,战前就是平庸善良的农夫或者工人,人心毕竟是肉做的,没有谁生来就是冷血的,如此尸横遍野的惨状,或许德军也是第一次见到,毕竟都是生命啊!

德军当场精神崩溃,这里有虔诚的信徒,试图祈祷这不过是一场梦,甚至有的在内疚忏悔。重机枪手看到这满地的尸体动了恻隐之心,不忍再进行厮杀而向英军高呼“快撤退,不要来送死”!


即使喊出来,在这喧嚣的战场,真的能听到吗?


WarOH协虎


一战的事儿咱不了解,不过解放战争时国共双方的机枪手【很多时候】都射击对方官兵的腿部。

我插队的生产队的队长当年就是四野十纵的老兵,从东北打到湖南后因伤复员。他就是重机枪手,他说只要不是形势太紧急,双方一般都打对方冲锋士兵的腿部,打躺下就行了。

问:为什么?

答:都是农民孩子,干嘛非得打死?


老猫1954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确实有这么个情况。

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打仗中,最为惨烈的作战。

特别是进攻的第一天。

早在多年前的日俄战争中,欧洲列强已经见识到了俄军重机枪的厉害。

在俄军重机枪的扫射面前,日军伤亡极为惨重,甚至一天伤亡7000人之多,竟然让日军指挥官误认为伤亡数字写错了,多写了个0,应该是700。

而一战前德军的演习中,也发现了重机枪的强大威力。

德军曾用2挺MG08重机枪交叉射击阵地前的100个气球。谁都知道,晃动且很小的气球是非常难击中的。但经过几十分钟的扫射,100个气球被击破了99个,可见重机枪的面杀伤能力。

在索姆河战役之前,英法联军并非不知道重机枪的厉害,但他们错误的判断了形式。

在总攻击之前,英法进行了7天的饱和炮击,使用了成吨成吨的炮弹,几乎将德军一线坚固阵地全部摧毁。

英法联军认为阵地既然被摧毁,德军重机枪肯定也被摧毁大半,才开始了总攻击。

没想到,德军早已做了充足的准备,重机枪多藏在防炮掩体中,或者躲在二线阵地。

在英法联军发动总攻之时,德军所有重机枪全部从掩体中取出,迎头猛击。

以英军为例,他们在炮火的掩护下,排成一列列的横队,向德军盘踞的战壕冲锋。

遗憾的是,人总比气球大得多。在重机枪交叉火力的扫射下,英军士兵一排排的倒下毙命。

而当年的火炮以曲射为主,直瞄跟随步兵火炮极少,更没有迫击炮。

英军面对德军重机枪火网,根本无计可施,只能自杀性的一波波冲锋。

1天内,英军损失近 6 万人。

当时德军重机枪手,也从没杀过这么多人。这些军人也是人,战前就是平庸善良的农夫或者工人,很多还笃信基督教。

见到无数英军被杀,有的重机枪手扫射期间,突然精神崩溃,自杀身亡;有的重机枪手,则泪流满面,不断念圣经忏悔;有的重机枪手杀得手发软,只能对英军高呼“快撤退,不要来送死”!


索姆河战役中,英法联军伤亡高达80万人,仅推进 5~12 公里。


萨沙


想想都觉得不可能,索姆河战役中英军在向德国阵地冲锋的时候,不要忘了之前是对德国阵地进行过为期5天的猛烈炮击,共发射炮弹100多万枚,致使德军损失惨重。

(看看这些炮弹壳)

不妨换位想一想,假如你是一名德国士兵,被对面的英国人连续炸了5天,你身边的战友被炸死、炸伤,你整天躲在战壕里担战战兢兢,不知道什么时候一枚炮弹就落在了你的身边。5天后,英国人又发射了25万枚炮弹之后,才端起步枪冲向你的阵地,准备将侥幸的你杀死,而你终于可以将机枪架起,反击对面的敌人。

所以,当英国士兵开始冲锋的时候,德国人所射出的每一颗子弹都代表了他们强烈的怒火,射出的这些子弹是复仇的子弹。只有大量杀伤敌人,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德国人可不会以德报怨!

另外,在当时各国军队使用机关枪进行扫射的时候,并没有把它们当成普通的枪械来使用,而是类似于火炮的射击方式进行战斗。所以,在英军距离德国阵地还有2000多米的时候,无数子弹就已经雨点般的倾泻过来,从2000多米之外一直到德国阵地之前这段距离,成了英军无法逾越的死亡之地,一天之内,数万人在这片阵地中被射杀。

(正在冲锋的英国兵)

在这场厮杀中,交织着枪炮的声音,士兵的杀喊声,受伤后痛苦的呻吟声。所以,也许有一名德国士兵用德语高喊不要过来送死,但是你觉得有人能够听到吗?即便某些英国士兵能够听到,在这混乱的状态中,也难以准确判断出这些外国佬喊的是什么吧!

所以,德国人不会喊出:撤退,不要来送命的话。

哪怕喊出来,英国人也听不懂。

还有就是,在这一天德国人的损失也非常大,估计有1.2万人阵亡,虽然比英军损失轻,但也是很惊人的。

索姆河战役中,英国是可以避免造此巨大伤亡的。

早在马克沁机枪研发出来之初,英国人对其优异的性能就大为赞赏,并最早装备这种武器。

此后,在历次殖民战争中,马克沁机枪所创造的战果也非常惊人,比如1894年,50名英国士兵依靠4挺马克沁机枪成功击退了5000名祖鲁人的攻击。

在1898年的恩图曼战役中,英军使用100多挺马克沁机枪在几分钟之内就歼灭了2万苏丹骑兵,堪称战果惊人。

(恩图曼战役)

作为机枪的受益者,在索姆河战役中,当英军向德国阵地冲锋的时候,却忽略了对方同样布置了威力强大的机枪。

结果,这种曾经给英国带来无上荣光的武器,在他们对手的手里变成了屠杀英国士兵的利器。

究其原因,一战之前英国的对手都是第三世界弱鸡,所以在武器应有方面变得非常粗糙。而他们的对手德国正好相反,德国一直以英法为假想敌,希望通过战争将这两个对手击败,完成其称霸世界的野心,于是他们在武器应用方面精益求精,最求最大杀伤效果。

于是,在索姆河战役中德国人给英国人好好上了一课!

所以,如果当时英国人能好好重视这个对手,是可以避免如此巨大伤亡的!


历史风暴


真相是没有,更多的是应该像媒体说的1名德国士兵海恩·塞弗罗回忆,他在诺曼底登陆战时用机枪发射12000发子弹,打死2000名美军士兵。前者是宣扬德军在战场上讲求人道,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后者宣扬德军战斗素质之高。然而,这些都是些扯淡的说法。




一战中,交战双方多残忍,氯气、光气、芥子气这些化学武器都像常规武器一样大规模使用,其中氯气用量之大以致战场都变成了黄绿色。在这种背景下,德军从哪里来的让敌军不要来送死的思想,有的只是杀的越多越好。就如下士阿道夫·希特勒,对敌军冷酷无情,对德军战败投降痛心疾首,这样的德军士兵才是当时的常态。后来的所谓当事人回忆,基本都是自我美化或者害怕追责而自我辩护,表示自己是被逼的,不是杀人魔。


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情况也不可能。一战时期的大规模交战,战场上硝烟弥漫,炮声枪声震耳欲聋,几米内喊话都不一定听得清,更何况对着数百米以外的敌军士兵喊话。此外,如果你喊德语,英法士兵又听不懂。如果你喊英语,战场上谁给你教的这几句英语。所以,这种说法破绽百出,可信度太低。(S)


联合防务


索姆河战役:

索姆河战役在1916年7月1日爆发,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参战双方伤亡约134万人,其中英军58万余人,法军34万余人,德军约33.8万人。英、法军未达到突破德军防线的目的,但钳制了德军对凡尔登的进攻,进一步削弱了德军实力。

名称\t索姆河战役

地点\t索姆河

时间\t1916年6月至11月

交战各方\t德军

英法联军

背景

1916年初,根据协约国确定的战略方针,英法联军计划在索姆河及其支流昂克尔河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彻底击溃法国北部德军。

索姆河地区属丘陵地带,地形起伏不平,森林和村庄星罗棋布。

德军在该地区构筑有三道阵地,主阵地为阶梯式堑壕和坑道工事,前沿阵地敷设多道铁丝网。守军是F.von贝洛将军指挥的德第2集团军13个师 (后增至67个师),防御纵深 7~8公里。英法联军投入39个师(后增至86个师,其中英军54个师,由F.福煦将军指挥)、3500门火炮和300多架飞机。

7月1日晨,经7天炮火准备后,英第4集团军(由H.S.罗林森将军指挥)从马里库尔至埃比泰恩25公里正面向巴波姆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由英第3集团军第7军在其左翼采取保障行动;法第6集团军(由M.法约勒将军指挥)从罗西耶尔以北索姆河两岸向佩罗讷方向实施辅助突击。当日,法军和英军右翼突破德军第一道阵地,但英军左翼为德军坑道工事所阻。英军采用密集队形冲击,遭敌枪炮火力杀伤,损失近6万人。

2~3日,英军右翼和法军攻占德军第二道阵地,法军一度占领巴尔勒、比阿什等德军防御要地。因联军为离心方向进攻,且组织协同不力,进展迟缓,使德军得以迅速调集援兵,并于7月19日将第2集团军分编为比洛指挥的第1集团军和M.加尔维茨指挥的第2集团军,加强索姆河上游地区的防御。

至7月中旬,联军仅向前推进数公里,未达成战役突破。此后,双方不断增加兵力兵器,作战行动变成了一场消耗战。

9月3日,英法联军以56个师的兵力再次发动大规模进攻,深入德军防御纵深2~4公里。9月15日,英军使用49辆坦克(实际参战仅18辆)配合步兵进攻,占领德军第三道阵地的若干重要支撑点。这是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坦克。

9月下旬至11月中旬,联军步坦协同发动两次进攻,均未取得决定性突破。

此役, 联军以损失79万人(英军约45万人、法军 约34万人)的巨大代价,夺占德军240平方公里的阵地,牵制了德军对凡尔登的进攻;德军损失33.8万人,被迫收缩防线,在西线暂时转入战略防御。此役表明,进攻一方即使兵力兵器占优势,但若逐次投入兵力,仍难以达到突破对方纵深防御的战役目的。

[1]

史实

•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血腥的战役之一。在五个月时间内英法联军与德军在15英里宽的前线展开了一场惨烈的消耗战。

• 索姆河战役的目的是减轻法军在凡尔登的压力并削弱德军。

• 战役共造成各方超过100万人伤亡,其中包括52万英国人,大约20万法国人和大约36.5万德国人。

• 战役第一天,英军以57470人伤亡的代价推进了仅仅3英里,这是英国陆军史上最为血腥的一天。不过法军战果更为丰硕,让德军蒙受了很大损失。

• 战役持续了141天,随着冬天的到来,英军总司令道格拉斯·黑格(Douglas Haig)决定在次年2月再次发起进攻。

• 在战役末尾英军仅仅推进了7英里,他们也没有突破德军的防线。

• 然而,德军在1917年3月向兴登堡进行战略撤退,他们最终没有让索姆河战役再度打响。

以上资料由互联网获取,若有不对请纠正。


喜果W1


据说索姆河战役中,一些德国机枪手向英国士兵大喊:撤退!不要来送命!这是真的吗?


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两次战役可以载入史册,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前者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后者称为“索姆河地狱”,那么,同时一战的两场战役哪一场才是最惨烈的呢?我们让数据说话。

凡尔登战役:德国对法国,法国投入75个师,110万人,德国投入50个师,125万人,历时10个月,法国亡15.6万人,德国亡14.3万人,最终,法军一枚装错标尺的炮弹奇妙的击中德军炮弹库,一战中最大规模的爆炸最终让德军完败。

索姆河战役:英法联军对德军,英法联军投入兵力86个师,德军投入67个师,历时5个月,英军伤亡42万,法军伤亡20万,德军伤亡63万,最终德军完胜。

由此可见,在伤亡人数上索姆河战役是凡尔登战役的10倍,由此也被成为一战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这场战役德军重机枪创下了一天扫死英军6万人的记录,由此可见,索姆河战役才是名副其实的“绞肉机”。索姆河之战是由法军司令霞飞发动的,目标是给予德军致命打击,把德军从法国领土赶出去,减轻对凡尔登要塞的压力。

1916年6月24日清晨,英法联军向德军前哨阵地进行了雷鸣般的炮兵弹幕射击,6天时间内,发射了比开战11个月还要多的炮弹——150万发,场面惊心动魄,很多联军士兵半夜爬出战壕,欣赏德军阵地上烟火一般的爆炸火光。

本来,这场战役是由法国发起的,作为联军,英国不得不参战,虽然急需一场胜仗提升士气,但是打仗的热情并不高,没想到的是,索姆河战役正在筹划阶段,凡尔登战役打响了,法国主力转移,英国人成了主力,也就是最大的冤大头。

连续一周的狂轰滥炸让英军信心满满,认为下面的战斗就是走出战壕,到对方的阵地打扫战场,进行一次大收割,但是有一个细节非常重要,英法联军的炮火准备没有给德军造成太大的伤亡,150发炮弹只造成德军2478人死亡,4000多人受伤,原因在于英军指挥官海格讲究轰炸的目标范围太广了,火力分散,德军的堑壕又足够深。

1916年7月1日上午7时30分,英军军官吹响了口哨,部队走出战壕,连日的雨水到处都是泥淖,英军士兵军装和装备上都沾满了泥块,每个士兵有66磅的负担,2个砂囊、220发弹药、一支步枪、两颗手榴弹和其他东西,例如野战电话、铁锹、铁镐、信鸽笼子等等,这些因素都造成了动作的迟缓。

索姆河战役初期,德军并不被看好,人力、物力和装备严重落后,英法393门火炮,德军只有18门,英法933门中型、1655门小型机枪,是德军的4倍,但是德军偏偏重机枪多,因为重机枪射速快,浪费子弹,所以英军没有大规模装备,动作拖沓的人海冲击战术、德军强大的重机枪火力、大量的铁丝网,是造成英军巨大上伤亡的主要原因,重机枪配铁丝网,简直是步兵冲锋的克星,英军排成一列列的横队,向德军阵地冲锋,而德军的重机枪火力交叉,英军士兵像割小麦一样一排排的倒下去,而德军的重机枪手,从来就没有杀过如此多的人,这些军人入伍前就是平庸的农夫或者工人,很多还相信基督教,看着无数的英军倒在自己的重机枪扫射下,一波倒下一波冲上来,好像永远打不完一样,这样的战阵场面远远超出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范围,最终,他们冲英军大喊“快撤退!不要来送死了”,但是毫无用处,重机枪的扫射声把这些有良知的声音压制下去,后面不明真相的英军继续排队走向死亡。

这一仗的残酷程度,让参战的希特勒多年后还刻骨铭心,他们班共有12个人,结果一天之内死了10个,就剩下希特勒和一个士兵,希特勒的袖子被子弹穿透,竟然躲过了死神。

有人问,英军不是在这场战役中投入了大杀器——坦克了吗?

的确如此,但那已经是1916年9月15日了,鉴于德军火力的强大,欧内斯特 ·斯温顿上校发明了一种自动推进的机器,类似于履带拖拉机,要不是海军大臣丘吉尔的大力支持,坦克恐怕还停留在图纸上,1916年8月,共造出来49辆,驾驶员还没有经过训练,索姆河战役英军指挥官黑格将军就把他投入战斗,拨给加拿大6辆,加上坏的,最终只有10辆坦克轰隆隆的向德军开去,攻占了一个村子,俘虏了300名德军,仅此而已。

其实,英军吃下如此大亏,与自己的短视不无关系,在一战前,没有迫击炮等曲射火器可以毁伤轻重机枪,更没有坦克装甲车可以碾压,有的只是人的肉身,所以重机枪在那个时代至关重要,早在多年前的日俄战争中,俄军的重机枪早已经让欧洲列强开了眼,在俄军的重机枪面前,日军一天伤亡7000人,战后收拾战场,日军指挥官甚至认为伤亡数字报错了,多写了一个0,应该是700。

一战前,德军在一次演习中充分体会到了重机枪的强大威力,他们用2挺MG08式重机枪交叉射击100个气球,这么小的气球在晃动情况下,普通步枪很难射中,但是在重机枪面前毫无困难,共有99个被击穿,所以,德军配备了大量的重机枪,而英法联军却为浪费子弹而纠结,这就是短视的代价。

到1916年11月战役结束,英法联军的战果是占领了11.3公里长48公里宽的狭长地带,80万伤亡还来这么点成果,简直毫无意义,法国指挥官霞飞的军事经历随着索姆河战役而告终,黑格将军经历了狂风暴雨般的批评和指责后,反而升为元帅,英国首相阿斯奎斯为战败负责,辞去职务。


葛大小姐


索姆河战役爆发于1916年六月二十四日,是第一次世界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也是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战役,这次战役持续了五个月之久,双方一共损失134万人,其中,德军伤亡53.8万人,法军伤亡34万人,英军则损失45万余人。

因为伤亡人数太多,此战役被双方称之为“索姆河地狱”。

1916年6月,为了策应凡尔登方面的战斗,英军决定从西线索姆河向德军发动攻击。

因为索姆河处于丘陵地带,属于易守难攻之地,德军一共构建了三道防御线:第一道阵地是堑壕,第二道则是坑道,第三道则是前沿阵地铺设的多道铁丝网。

英军也知道德军准备充分,因此在进攻的前七天对德军的阵地持续不断地进行轰炸,虽然轰炸完全摧毁了德军第一道阵地,但对于德军的整个防御体系而言,并没有造成太大影响。

况且德军还秘密运来了大批马克沁MG08重机枪。当英军以为德军阵地被炮火摧毁的差不多,陆军向德军阵营发起进攻的时候,马克沁机枪终于展露了它恐怖的獠牙。

在德军阵地上平均每五十米就有一挺马克沁机枪,面对英军波浪式的冲锋,交叉的火力网变成了死神的收割机,鲜有英军可以穿过这火力密集的封锁区。这场战役曾一天之内让六万名英军失去了性命。

网上有传言说索姆河战役在激战正酣的间隙,曾经有一些良知未泯的德国机枪手绝望地对着英国士兵大喊:撤退!你们不要来送命啦!

这个反映人性光辉的传言是真的吗?

估计够呛。即便是有,也是个别人的个别行为。

毕竟英军对着德军的阵地连续轰击了七天,进攻前对着德军阵地倾泻了25吨炸药。德军挨了这么多天揍,每天都要面对数不尽的炮火轰鸣和死去的战友,心里能好受吗?

所以面对英军的冲锋,你觉得德军会手下留情?对方轰炸的时候咋不对自己手下留情呢!所谓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德军小伙子也不会傻到这种程度。

德军射出的每一颗子弹都在宣泄着他们强烈的怒火,无论英军士兵选择从哪个角度进攻都会留下一地尸体,由于英军对马克沁机枪战法的认识不足,无法对德军进行火力压制。

因此当时的场面完全是一场一边倒的屠杀,在这场战役中,德军消耗了数千列火车的弹药,战场上尸横遍野,随处可以拾到废弃的弹药。

杀到最后,德军逐渐变得麻木。就算有德军于心不忍,喊叫着让英军不要过来送死,那也是枉然徒劳的。

在这场厮杀中,到处都是枪炮的轰鸣,德军的大喊大叫,在英军看来,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嘲笑。

还有一个技术性的问题,那就是两军之间最少都隔着上百米,想让英军清楚的听见德军“仁慈的喊话,最起码都得上百上千人一同呐喊,但是在战场上,这种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吗?

个别人可能会这样意气用事的喊叫一嗓子,指望一群人有组织的这样喊话,机率几乎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更多人还是在拼命向对方多倾泻一些弹药,争取更多杀死对方,早日从尸海中爬上岸,逃离这场战争。


历来现实




(索姆河战线上的德军机枪阵地)



(索姆河战役中的英军伤员)

查了一下资料,感觉还是谣言,唯一查到的一句来自德国机枪手关于此役的回忆是“我们只要开枪,装弹,再开枪,再装弹。他们成百上千地倒下,我们不需要瞄准,只要朝着密集冲来敌军扫射就是”

索姆河战役的作战方案,原本提出于1915年底,主力是英国新组建的第四集团军,作为助攻的是人员大大不足,由埃米尔.法约尔指挥的法国第六集团军。第四集团军总司令亨利.罗林森仿佛就是协约国陆军中的法金汉,他称自己的战略为“咬住不放”(bite and hold),同样主张设定进攻目标应当有限,但关键在于大量杀伤对方的有生力量。皇家苏塞克斯步兵团的H.比德少校在日记中说,部队中弥漫着一股快乐,期待的情绪,黑格手中拥有1500门大炮,比凡尔登攻势开始时的法金汉还多300门,他告诉手下的士兵:“你们只要把步枪拿在手里当做拐杖就行了,当你们抵达赛普伟村(首日攻击目标)时,你们会发现德国人都完蛋了,连一只老鼠都没有。

而在协约国军对面,是已经严重减员的帝国第二集团军,指挥官是顽固的比洛将军。德军的依靠主要是复杂巨大的防御工事,纵深达到7公里,由3道战壕组成,地下工事深达9米,包括藏兵洞,弹药库,拥有发电厂,自来水,通风设备,1916年7月1日,工时发动,首先是震天动地的炮击,150万炮弹倾泻到了德军阵地上,炮火准备完成后,英军步兵背负着人均30公斤的沉重装备缓缓开始前进,队形整齐,像“排列密集有序的保龄球瓶”,当他们按照演习中的指示,寻找带刺铁丝网工事上被炮火轰开的缺口。罗林森将军认为,在德军防御火力已经被炮击基本消灭的情况下,这样的密集队形也可以接受,因为新兵之间距离足够近,会给彼此勇气和信心。

然而,德军主力在地下工事内没有收到大的损害,炮击一过,他们立刻进入阵地,多达200多挺的MG08式马克沁重机枪被迅速布置完毕,处于密林和后方炮兵阵地中的德国大炮也就位,由于索姆河战场视野开阔,地形平坦,只有少数起伏的丘陵,德军的火力对密集前进的行军呈现出“收割”的状态,机关枪密集的射击声压到了大炮的轰鸣,混杂了受伤者的呻吟和叹息,以及濒死前的尖叫,英军的攻势如同海浪撞上了岸边的岩石。到了天黑时分,英军有6万人受伤,2.2万人战死,攻势变成了屠杀,在博蒙.哈默尔,一个英军步兵营在发动冲锋后,半个小时之内,90%的兵力非死即伤。在入夜后,少数德军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停止了射击,允许英军伤员们在战友和军医的协助下离开这片屠场,而剩余的少部分残兵则龟缩在弹坑里,精神崩溃,再次证明,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没有任何指挥官有良策,能够在面对对方修整完备的野战工事时,能够顺利突破四英里还能让部队的伤亡率和士气保持在一个可以继续作战的水平。

出乎意料的是,索姆河攻势中,原本作为配角的法军却取得了一些进展,原因是法军采用了福煦元帅的战术,所有步兵轻装前进,以排级规模机动前进,利用炮弹坑作为掩护,交替前进,法军以损失2000人的代价,推进了几英里,占领了几个村庄。

尽管索姆河战役断断续续地打到了11月,但攻势第一天就为整个战役定了基调,英军损失了50万人,法军损失了20万,德军损失23.7万,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A.J.P泰勒的话说,1916年是绝望,僵持的一年,战场上只有两种人人,勇敢而无可奈何的士兵,顽固的将军,他们的努力只落得一个下场,徒劳无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