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加九錫?歷史上有幾個加九錫而未稱帝的?

電量百分之九點一


所謂“九錫”就是“九賜”,即天子賜給臣下九種天子規格的禮儀和器物。

“錫”和“賜”是通假字,典出《詩經.魯頌.泮水》“既飲旨酒,永錫難老”,今天太原晉祠有個“難老泉”,旁邊就有這四個字的題字,“錫”就是這麼個用法。《春秋.公羊.莊公元年》:“錫者何?賜也”,也是同一個意思。

“九錫”包括哪些呢?

《資治通鑑》裡胡三省注“一錫車馬,再錫衣服,三錫虎賁,四錫樂器,五錫納陛,六錫朱戶,七錫弓矢,八錫斧鉞,九錫秬鬯”,《漢書.王莽傳》具體解讀,為“綠韍袞冕衣裳,瑒琫瑒珌,句履,鸞路乗馬,龍旂九旒,皮弁素積,戎路乗馬,彤弓矢,盧弓矢,左建朱鉞,右建金戚,甲冑一具,秬鬯二卣,圭瓚二,九命青玉珪二,朱戶納陛。署宗官、祝官、卜官、史官,虎賁三百人,家令丞各一人,宗、祝、卜、史官皆置嗇夫”,即天子規格的車馬、服飾、隨從、禮樂、器物、儀仗、府邸、顏色、威刑……等等,因為歷朝歷代的“天子體制”有所不同,所以九錫的具體內涵一直是有“微調”的,但“一切向當時的皇帝規格看齊”是基本原則,目的就是凸顯這名獲賜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與眾不同的權威和地位。

臣下或諸侯最早受“錫”似乎是齊桓公,他因為葵丘之盟,受到周王賞賜“彤弓矢,大路”,即朱漆的弓箭和天子專用的兵車這兩項天子儀仗,但按照《左傳》的記載,魯國因為是至親,一直享受著可以演奏大半套《周頌》的特權,這也應算在“四錫”裡。總體上,東周雖然窮到姥姥家,但對於可能導致權威下移的“錫”很慎重,晉文公幫助周天子復位,也只獲得不在九錫範疇的4塊小封地,他請求天子規格的“隧葬”(這個連九錫都不敢包含在內)被堵了回去,秦穆公平定西戎,也只獲得300面戰鼓的賞賜。

第一個生前接受完整九錫的,是漢末的王莽,他為了攬權制造圖讖,以安漢公名義成為“假皇帝”(代理皇帝),並以此為由要求九錫,以便“假的也跟真的似的”——然後就弄假成真了。王莽受九錫是漢平帝元始五年即公元5年,平帝死後不久的事,這也是九錫的開端。

從王莽算起,中國歷史上有27個生前獲賜九錫的:王莽、士燮、曹操、孫權、司馬昭、司馬倫、司馬冏、司馬越、陳敏、張茂、石勒、石虎、石遵、乞伏乾歸、譙縱、桓玄、侯景、劉裕、蕭道成、蕭衍、陳霸先、高洋、楊堅、李淵、王世充、錢鏐、徐知誥(李昪),有四個謀求九錫未遂的:桓溫、秦檜、韓侂冑、魏忠賢,有六個被加九錫但拒絕了的:公孫淵、諸葛亮、司馬懿、司馬穎、張駿、朱全忠(朱溫),此外還有不少死後加九錫,或死後加九錫但被本人遺囑或家屬謝絕的,例子較多,不一一列舉了。

不論是否接受,生前加九錫的情況有多種。

第一種是真的有篡位之心,又可細分為“只想實惠、不求虛名”,或“自己做周文王,兒孫再做周武王”的,和“先當假皇帝,找個機會當真皇帝”兩種,前者如曹操,後者如劉裕他們幾個;

第二種是權臣,但並沒有自己當皇帝野心的,比如司馬冏、秦檜、韓侂冑,他們謀求九錫是為了壓制朝內競爭者,而不是威脅皇權;

第三種是天高皇帝遠的藩鎮或附屬國,為拉攏而給的順手人情,如三國時遠在嶺南、隔著吳國的士燮被曹魏加九錫,遠在遼東、隔著魏國的公孫淵被孫權加九錫,而孫權也被曹丕加九錫,五代十國時遠在浙江的錢鏐被五代君主多次加九錫,也是這個意思。

而死後的九錫,則一般都是皇帝或皇室的親支近派,為表示榮寵而加,因為死人是不會和活人爭地位的。

因此加九錫的雖多,但一般只有第一種加九錫者中的一部分才會在後來成為帝王(曹操這樣的也終究把九錫和稱帝的機會留給了兒子),生前脅迫獲得並接受九錫並最終稱帝的,也就只有王莽、司馬倫、石勒、石虎(大趙天王,相當於皇帝)、桓玄、侯景、劉裕、蕭道成、蕭衍、陳霸先、高洋、楊堅、李淵、王世充、徐知誥15人,此外,接受大國封賜的九錫,但最後也稱帝一方的,有孫權、乞伏乾歸(秦王,相當於皇帝)、譙縱三人,拒絕接受大國封賜的九錫,但最後自己仍然稱帝的,有公孫淵、朱溫兩人。


李厚何


什麼是“九錫”?其實這才是關鍵問題。


在皇權最盛的漢武帝時期,就首先議論過“九錫”之禮。後來曹操時期接受過漢獻帝所賜予的“九錫”特殊禮儀,具體的內容是:衣服,朱戶,納陛,車馬,樂則,弓矢等。


這些物品本來都是皇帝賜給大臣的榮譽物品。東晉時期,朝廷就曾屢賜給過桓溫羽葆鼓吹,班劍,甲仗等,大多數大臣都選擇拒而不受九錫禮節罷了。


問題在於所謂“九錫”,王莽,曹操,司馬昭時期都接受過;後來南朝的宋,齊,梁,陳的四朝的開國皇帝都曾受過“九錫”特殊禮儀,於是乎“九錫”成了篡位的代名詞。


可以說九錫並不是設計來篡位的。這就九種禮節本來就是給大臣的特殊禮儀。


許多人認為,之所以賜九錫是因為所賜之人已經封無可封,賞無可賞,只能搞這種名譽上的賞賜。而一個權臣已經達到這種地步,又怎麼可能不反?


這是一種錯覺。並不是說九錫篡位或不篡奪皇帝寶座的人不加九錫。


加九錫與篡奪之間沒有因果關係,但加九錫的人都是有最高權力的人,有篡奪權力的條件。其中,曹操、司馬懿、王世充等人都有當皇帝的充分能力,但都沒有。曹操、王世充稱王。司馬懿去世時是侯爵,後來認識了國王。後人認他為皇帝,先死,司馬懿特別對兒子說,大家都懷疑司馬懿想當皇帝篡位。如果我不篡位,我死了你就不能篡位。


但是孫權因為投降而被加到九錫,他並沒有篡奪王位。後來,他自立才成為皇帝。在歷史上,許多人加九錫也屬於為了自己的榮譽,而不是篡位。


由此可見,加九錫的人篡奪王位取決於他們自己的處境和思想。


自從王莽篡奪王位以來,我們就把加九錫和篡位基本劃等號了。諸葛亮因此拒絕了李嚴提出加九錫的提議,來顯示自己的忠貞和避免猜疑的建議。但顯然有更多篡奪者沒有添加。歷史上的九錫也不是為了篡位設置的。因此,推斷加九錫會篡奪王位是合理但是也不能說的太死。


然而,現在人們更傾向於把加九錫作為篡奪的標誌,包括一些歷史大師。只能說,這是一種解讀歷史的方式。


冷兵器研究所


九錫者:車馬、衣服、樂縣、朱戶、納陛、虎賁、斧鉞、弓矢、秬鬯------見《禮記》。

車馬:指大輅,兵車戎輅;配黑馬八匹。

衣服:袞冕,配赤舄一雙。

樂縣:定音、校音器具。

朱戶:紅漆大門。

納陛:其一指登殿時特鑿的陛級,使登升者不露身,猶貴賓專用通道。其二指階高較矮的木階梯,使登階別減陡。

虎賁:執戟衛士三百人。

弓矢:彤弓矢百,玄弓矢千。指特製的紅、黑色的專用弓箭。

斧鉞:特別的儀仗斧。

秬鬯:專供祭禮用酒。

起初的九錫,是中國古代帝王賜給諸侯、大臣中殊勳者的九種禮器,是最高禮遇的表示,顯示功臣功勞巨大,特別賜予其非同凡響的物質及榮譽,以彰顯其功。最初的九錫確實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挽周室於危亡,所以周惠王以天子之尊賜齊桓公九錫,以酬報其大功(這幾件東西也不值多少錢,正好周室當時也窮得叮噹響,搞了這東西,裡子面子都有了!)。

齊桓公獲得九錫後,為顯示不敢居功,退回了弓矢和車馬,只接受七錫,各國心悅誠服。晉文公擊敗楚國,護持王室,並平定王子帶之亂,使得周室安定,所以周襄王賜其九錫,晉文公退回弓矢、車馬、斧鉞、秬鬯,接受五錫,以示不敢與齊桓公之功相比,更為低調,晉也繼齊之後成為諸侯霸主。

先秦春秋時期,九錫還是正常的賜予有大功的臣子的之高榮譽,和後世完全不一樣。

漢武帝時,就議論過九錫,但是沒有實際授出過,功高權大如霍光者,也沒有享受到這一殊榮。直到王莽,才成為中華歷史上第一個完全被賜(或者說自己硬要的)九錫的大臣,而王莽的九錫,將樂縣換成了珪瓚,珪瓚即玉柄酒器。而王莽加九錫之後,便篡奪了漢室江山,自王莽起,加九錫開始與篡位聯繫起來,成為權臣改朝換代的代名詞。

歷史上加九錫的有:西漢授王莽、東漢授曹操、曹操以東漢名義授士燮、魏授孫權、魏授司馬懿、魏授司馬昭、晉授司馬倫、晉授司馬冏、晉陳敏自加九錫、前趙授石勒、後趙授石虎、後秦授譙縱、北魏追授元澄、北魏追授爾朱榮九錫、晉授桓玄九錫、晉授劉裕九錫、宋授蕭道成九錫、齊授蕭衍九錫、梁授侯景九錫、梁授陳霸先九錫、東魏追授高歡九錫、北周授楊堅九錫、隋授李淵九錫。此外,東吳授公孫淵九錫,但是被拒絕並殺吳使,蜀漢李嚴權諸葛亮受九錫,被諸葛亮嚴詞拒絕。共計二十三人,另兩人拒絕。

其中未篡位稱帝者:曹操(其子篡漢)、 士燮、 司馬懿(其孫篡魏)、 司馬昭(其子篡魏)、司馬冏、陳敏、譙縱、元澄、爾朱榮、高歡(其子篡東魏),計十人。

最後,說明一下:九錫,錫字念ci(賜)。





伯虎42


“九錫”指的是古代君王對大臣的九種賞賜之物,因此也被稱為“九賜”,代表了皇帝對手下大臣的厚愛之情。

01

根據「禮記」的記載,九錫主要分為:

車馬:即天子乘坐的車馬,由六匹馬來拉車,豪華且充滿威嚴。

衣服:即古代天子和大臣們參加重大慶典活動時所穿著的衣服、鞋子、帽子等等。

秬鬯:即古代用黑黍和鬱金香釀造的酒。

朱戶:“朱”就是紅色,朱戶指的就是紅色的大門。

納陛:指一種特製的臺階,階級平緩。

弓矢:特製的紅、黑兩種顏色的弓箭。

斧鉞:古代的兩種兵器。

虎賁:指身體強壯的勇士。

樂縣:即校正音律時使用的工具。

02

對於古代的封建王朝而言,九錫之物象徵意義多於實際作用。而且一般九錫也多用於表彰功勞卓著的大臣。

擁有“九錫”的大臣,相當於擁有了和皇帝一樣的身份地位,比如西漢的王莽是有史料記載以來第一個接受“九錫”賞賜的,但是最終王莽走上了篡位的道路。

史書上曹操也接受過“九錫”賞賜,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還未稱帝便病逝了,最終曹操的兒子曹丕稱帝。

曾經有大臣勸諫諸葛亮也接受“九錫”的賞賜,但諸葛亮婉言拒絕了。

因此,九錫在很大程度上也代指了權臣要謀朝篡位的象徵。





輕侃古今


第一位是想必大家都知道,他就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梟雄曹操,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統一中原,掃清烏桓等異族的曹操,雄心壯志,他離統一天下就差一步。赤壁之戰大敗,卻未傷及曹魏根本,這時的曹操可謂志得意滿,漢獻帝“主動”冊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定國都鄴城,置丞相、太尉、大將軍等百官。雖然曹操在世時已經是帝位的實際控制者,但他卻始終沒有稱帝。

擁有“九錫”的大臣,相當於擁有了和皇帝一樣的身份地位,比如西漢的王莽是有史料記載以來第一個接受“九錫”賞賜的,但是最終王莽走上了篡位的道路。史書上曹操也接受過“九錫”賞賜,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還未稱帝便病逝了,最終曹操的兒子曹丕稱帝。
九錫之物有著象徵意義,是天子用來表彰品德高尚,能力不凡,功勞卓著的大臣。而得到了九錫的大臣,不但擁有和天子相近的裝備,還擁有和天子相近的權力,身份相當於“副皇帝”。後來宋,齊,梁,陳四朝的開國皇帝都曾受過“九錫”,於是乎“九錫”成了篡位代名詞。
一般來說,九錫是篡逆的代名詞,如王莽、曹操、司馬昭都受過九錫。其中王莽直接代漢為新,而曹操和司馬昭的兒子都直接廢帝而登上皇位。到了兩晉南北朝時期,大多數登位稱帝的開國皇帝都受過九錫。

那年的路人甲


加九錫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耀。

九錫裡的錫通“賜 ” 是中國古代皇帝賜給諸侯、大臣有殊勳者的九種禮器,是最高禮遇的表示。

九種特賜用物分別是:車馬、衣服、樂縣、朱戶、納陛、虎賁、斧鉞、弓矢、秬鬯。

其德可行者賜以車馬,車馬是金車大輅、兵車戎輅、黑馬八匹。


能安民者賜之衣服,這衣服指的是袞冕之服,為王之吉服。冕與中單、玄衣、纁裳配套。“上衣”繪山、龍、華蟲、宗彝5章花紋。“下裳”繡藻、粉米、黼、黻4章花紋。共9章。冕就是電視上皇帝們戴的前後都有珠子的帽子,這種冕皇帝一般都是登基或者祭祀的時候才戴,一輩子也戴不了幾次,電視上演的每天上個朝都戴這玩意,有點扯。

使民和樂者賜樂縣:樂縣是定音、校音的器具。

民眾多者賜朱戶:就是紅漆大門。



能進善者賜以納陛:納陛就是是登殿時特鑿的陛級,使登升者不露身,就比如大家都去銀行,別人走的貴賓通道就是納陛,

能退惡者賜虎賁:守門之軍虎賁衛士三百人。


能徵不義者賜之弓矢:紅色的弓賜矢百,黑色的弓賜矢千,指特製的紅、黑色的專用弓箭。


能誅有罪者賜斧鉞:斧鉞大家都瞭解,代表的是軍權和國家權威。


孝道備者賜秬(jù)鬯(chàng):這是一種專供祭祀用的香酒。

所以想要受賜九錫,你必須要做到德可行、能安民、使民和樂、民眾多、能進善、能退惡、能徵不義、能誅有罪、孝道備。這就是聖人啊。受九錫者,其地位僅次於皇帝,遠高諸侯勳貴,受禮者也將會成為全天下的楷模。所以九錫之禮,皇帝從不輕易加人。歷史上加九錫的人,幾乎都是將皇帝架空的權臣。比如王莽、曹操、司馬懿、司馬倫、桓玄、高歡、楊堅、李淵等等。


守仁讀仁


接受未稱帝
※曹操被東漢授九錫,其子曹丕建立曹魏。
※士燮被曹操借東漢政府的名義授予九錫六佾。
※司馬懿在誅滅曹爽及其黨羽後被曹魏授九錫,後其子司馬昭被曹魏復授九錫,其孫司馬炎建晉朝。
※晉惠帝司馬衷復辟,大封功臣,齊王司馬冏功居第一,封為大司馬,加九錫。
※西晉陳敏自加九錫。
※後秦姚興冊封藩屬譙縱為大都督,相國蜀王,加九錫禮。
※北魏孝明帝元詡追加元澄九錫。
※北魏節閔帝元恭追贈爾朱榮假黃鉞、相國、錄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晉王,賜給九錫。
※東魏元善見追贈高歡為相國,進爵齊王,備九錫殊禮,後來高歡之子高洋篡位建立北齊。
拒絕接受九錫的名人
※東吳授曹魏附庸公孫淵九錫,試圖拉攏,但公孫淵怕孫權遠水救不了近火,殺封賞來使。
※李嚴勸諸葛亮受九錫, 被諸葛亮嚴詞拒絕。

帶志逐夢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第一,什麼是加九錫

我們在讀歷史時,經常會看到“加九錫”的說法。九錫就是九賜,皇帝授予功臣車馬、衣服、樂、朱戶、納陛、虎賁、斧鉞、弓矢、鬯等。九錫與一般的賞賜是不同的,這是天子賜予大臣最高規格的賞賜。

但是後來,“加九錫”的含義變味了,成為臣子謀權篡位過程中必經的一道程序。為什麼皇帝的“加九錫”賞賜,會與臣子謀權篡位聯繫在一起呢?這就得從王莽說起了。

第二,王莽的“加九錫“,開篡權新模式

大家知道,王莽是西漢的掘墓人,篡奪皇位,後來建立短暫的“新朝”。王莽在篡位奪權過程中,是一步一步加碼的。他很擅長利用民意,為自己造勢,大搞個人崇拜。

他先是鼓動一群黨羽,威迫朝廷,給自己一個“安漢公”的頭銜;而後,他又鼓動八千多人上書太后,要求朝廷授“宰衡”的稱號。而後就是搞“加九錫”,就是得到皇帝的最高獎賞。一旦得到“加九錫”的特權,就說明其地位不過超越三公,也超越眾諸侯王。因此,後世的篡權者很多步王莽之後塵,在篡權之前,先搞加九錫這一套把戲。

第三,曹操加九錫

加九錫只能說無限接近於篡權,但並不是所有人加九錫就能稱帝。

東漢末年的曹操就有篡位之心。當時的尚書董昭拍馬屁說,從有人類以來,沒有哪個臣子對國家的功勞超過曹操,他提議朝廷應該晉升曹操為國公,加九錫。不過,此舉遭到一些正直人士的強烈反對,其中包括被曹操視為左膀右臂的尚書令荀彧。

後來荀彧之死,與反對曹操加九錫是有關係的。荀彧的死沒能阻止“加九錫”決議的通過。建安十八年,朝廷封丞相曹操為魏公,以冀州十郡作為其封地,稱為“魏國”,並加九錫。儘管曹操生前沒有稱帝,但他一死,他的兒子曹丕就取代漢室,自立為皇帝了。

第四,兩晉時期加九錫的權臣

到了西晉,有一個著名的“八王之亂”,其中一個王是趙王司馬倫。

司馬倫整倒皇后賈南風,禁不起權力的誘惑,也學著王莽、曹操的樣子加九錫,邁向篡位的重要一步。不久後,司馬倫就逼迫皇帝司馬衷遜位,自己當了皇帝。司馬倫稱帝,是“八王之亂”中導致局勢失控的重要事件,司馬冏與司馬穎乘機起兵討伐偽帝司馬倫,最終司馬倫垮臺,晉惠帝司馬衷復辟。

司馬冏司馬穎兩人因勤王有功,同時“加九錫”,這也為“八王之亂”持續動亂埋下伏筆。

在兩晉及十六國時代,加九錫的權臣不在少數,有些後來當了皇帝或王,有些則沒有。比如石勒在當皇帝前就曾加九錫;東晉初的“王敦之亂”,權臣王敦也加九錫;東晉最著名的權臣桓溫在晚年逼迫朝廷授予“加九錫”的賞賜,但謝安、王坦之等朝臣故意使出“拖字訣”,結果桓溫直到病死,也沒等來加九錫的賞賜。


君山話史


加九錫是古代天子對大臣的最高賞賜之禮,“九錫”通俗來說就是“九賜”,是天子賜給臣子的九種禮器,《禮記》記載道,這九件東西分別是:車馬、衣服、秬鬯、朱戶、納陛、弓矢、斧鉞、虎賁 、樂縣。

九錫之物都有各自的象徵意義,是天子用來表彰品德高尚,能力不凡,功勞卓著的大臣。加了九錫的大臣,不但擁有和天子相近的裝備,還擁有和天子相近的權力,身份地位相當於“副皇帝”,地位在各諸侯之上。最開始的時候,“加九錫”並沒有篡權的意思,直到王莽篡漢之後,“加九錫”就開始變味了。

西漢末年的王莽,就是第一個接受九錫的人,而王莽最終也篡漢稱帝了。王莽的九錫之物與《禮記》所載的物品略有不同,它們分別是:車馬、衣服、秬鬯、朱戶、納陛、弓矢、斧鉞、虎賁 、珪瓚。不同之處是“樂縣”換成了“珪瓚”,珪瓚是古代的玉柄酒器。

後面曹操接受的九錫之物與《禮記》所載的相同,但加了珪瓚,嚴格算起來是十件,但將珪瓚算作秬鬯的副品,就是說酒杯和酒算作一件,所以仍是九錫。後世的人加九錫,也是依照曹操的九錫之禮來。

被賜予九錫的人往往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權臣興起往往伴隨著是皇權的衰弱。縱觀中國歷史上的改朝換代,無非兩種方式:革命和禪讓。而用加九錫就是以“以受禪代替革命”的手段而已。

從王莽開始演起,經過後來者的發揚光大,遂成為一套固定的流程模式,那就是“清君側-當權臣-受禪”三步曲,最後一步受禪還會假裝多次謙讓一番,堪稱一部活靈活現的表演大戲。

在皇權衰微時,九錫就成了權臣要篡權的象徵之物。權臣自然不好意思直接向天子開口索要加九錫,這個時候通常是趨炎附勢的心腹下屬揣摩主子的心思,然後向天子奏請加九錫的事情。這時天子雖然心裡明白賜九錫的後果,但又不敢不給,畢竟自己只是個傀儡皇帝,權臣弄死自己就跟玩一樣的。

天子賜九錫,權臣通常自然會接受的,但是吃相又不能太難看,畢竟還是要面子的,天下人都看著呢!於是權臣開始表演個人秀,推辭幾番:“哎,老臣羞愧,德行淺薄,受不起這等至高的禮節待遇。”雖然天子心裡一臉鄙視想:“你就別裝了,大尾巴狼”,但是表面上要配合演戲,順勢勸說權臣接受,不然就是自己的誠意不夠,性命難保。最後,權臣幾次推讓後才接受了九錫。

這裡說明一下,其實加九錫沒有跟篡位稱帝沒有互為必要的結果聯繫。接受九錫的人,不一定都篡位稱帝了,篡位稱帝的人,也不一定都接受了九錫。不過,如果接受了九錫,那麼篡位稱帝就是很容易的事情了,就看加了九錫的人做不做了。

自新朝王莽到唐朝李淵,王莽,曹操,孫權,司馬昭都接受過加九錫;宋,齊,梁,陳四朝的開國皇帝都曾受過九錫之禮,於是“加九錫”慢慢演變成了篡逆的代名詞。

那麼歷史上有誰加九錫而未稱帝?

曹操,後面曹操的兒子曹丕才篡位做了皇帝。司馬昭,後面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篡位建立了晉朝。簡單來說就是這兩個人其實可以篡位但是沒有必要,而是交給自己的兒子都完成最後一步篡位建立新朝。


叨說歷史


加九錫是古代禮制方面的一個專業術語,身為人臣如果能加九錫那可以說是至高的榮譽了。那麼加九錫具體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能代表如此高的榮譽呢?


要弄懂加九錫的意思,首先得知道這個"錫"字的含義。"錫"字在古代通"賜",所以九錫其實就是九賜的意思,加九錫簡單說就是加給九種賞賜。 加九錫具體來說是指古代君王賞賜給有特殊功勳的諸侯或大臣九種器物,代表最高檔次的禮遇。

這九種器物具體是指車馬、衣服、樂、朱戶、納陛、虎賁、斧鉞、弓矢、鬯。每種器物都有其特定的寓意,比如能安民者君王會賜予衣服、使民和樂者君王賜予樂等等。

上文已經是說明了加九錫的含義,那麼歷史上都是一些什麼人獲得過此項榮譽呢?

加九錫起於西漢時期,王莽是第一位加九錫之人,歷代能獲加九錫者幾乎都是當時的權臣、重臣。西漢的王莽,東漢的曹操、司馬昭,隋唐時期的楊堅和李廣,這些人都獲加九錫過,他們也無一例外都是當時的權臣。當然歷史上獲加九錫之人遠不止上述幾位。

君王給予某位大臣加九錫的禮遇,那就說明這位大臣已經擁有了非常高的地位和權勢。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但凡獲加九錫之人幾乎都具備了謀權篡位的實力。不過加九錫與謀權篡位兩者之間並不存在必然的聯繫。


能加九錫只是客觀上反映了當事人具備篡位的能耐,至於會不會篡位那主要取決於當事人的主觀因素。歷史上加九錫而未稱帝的至少有曹操和司馬昭兩人,此外諸葛亮是夠格加九錫但拒絕加九錫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