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加九锡?历史上有几个加九锡而未称帝的?

电量百分之九点一


所谓“九锡”就是“九赐”,即天子赐给臣下九种天子规格的礼仪和器物。

“锡”和“赐”是通假字,典出《诗经.鲁颂.泮水》“既饮旨酒,永锡难老”,今天太原晋祠有个“难老泉”,旁边就有这四个字的题字,“锡”就是这么个用法。《春秋.公羊.庄公元年》:“锡者何?赐也”,也是同一个意思。

“九锡”包括哪些呢?

《资治通鉴》里胡三省注“一锡车马,再锡衣服,三锡虎贲,四锡乐器,五锡纳陛,六锡朱户,七锡弓矢,八锡斧钺,九锡秬鬯”,《汉书.王莽传》具体解读,为“綠韍衮冕衣裳,瑒琫瑒珌,句履,鸞路乗馬,龍旂九旒,皮弁素積,戎路乗馬,彤弓矢,盧弓矢,左建朱鉞,右建金戚,甲冑一具,秬鬯二卣,圭瓚二,九命青玉珪二,朱戶納陛。署宗官、祝官、卜官、史官,虎賁三百人,家令丞各一人,宗、祝、卜、史官皆置嗇夫”,即天子规格的车马、服饰、随从、礼乐、器物、仪仗、府邸、颜色、威刑……等等,因为历朝历代的“天子体制”有所不同,所以九锡的具体内涵一直是有“微调”的,但“一切向当时的皇帝规格看齐”是基本原则,目的就是凸显这名获赐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与众不同的权威和地位。

臣下或诸侯最早受“锡”似乎是齐桓公,他因为葵丘之盟,受到周王赏赐“彤弓矢,大路”,即朱漆的弓箭和天子专用的兵车这两项天子仪仗,但按照《左传》的记载,鲁国因为是至亲,一直享受着可以演奏大半套《周颂》的特权,这也应算在“四锡”里。总体上,东周虽然穷到姥姥家,但对于可能导致权威下移的“锡”很慎重,晋文公帮助周天子复位,也只获得不在九锡范畴的4块小封地,他请求天子规格的“隧葬”(这个连九锡都不敢包含在内)被堵了回去,秦穆公平定西戎,也只获得300面战鼓的赏赐。

第一个生前接受完整九锡的,是汉末的王莽,他为了揽权制造图谶,以安汉公名义成为“假皇帝”(代理皇帝),并以此为由要求九锡,以便“假的也跟真的似的”——然后就弄假成真了。王莽受九锡是汉平帝元始五年即公元5年,平帝死后不久的事,这也是九锡的开端。

从王莽算起,中国历史上有27个生前获赐九锡的:王莽、士燮、曹操、孙权、司马昭、司马伦、司馬冏、司马越、陈敏、张茂、石勒、石虎、石遵、乞伏乾归、谯纵、桓玄、侯景、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高洋、杨坚、李渊、王世充、钱镠、徐知诰(李昪),有四个谋求九锡未遂的:桓温、秦桧、韩侂胄、魏忠贤,有六个被加九锡但拒绝了的:公孙渊、诸葛亮、司马懿、司马颖、张骏、朱全忠(朱温),此外还有不少死后加九锡,或死后加九锡但被本人遗嘱或家属谢绝的,例子较多,不一一列举了。

不论是否接受,生前加九锡的情况有多种。

第一种是真的有篡位之心,又可细分为“只想实惠、不求虚名”,或“自己做周文王,儿孙再做周武王”的,和“先当假皇帝,找个机会当真皇帝”两种,前者如曹操,后者如刘裕他们几个;

第二种是权臣,但并没有自己当皇帝野心的,比如司馬冏、秦桧、韩侂胄,他们谋求九锡是为了压制朝内竞争者,而不是威胁皇权;

第三种是天高皇帝远的藩镇或附属国,为拉拢而给的顺手人情,如三国时远在岭南、隔着吴国的士燮被曹魏加九锡,远在辽东、隔着魏国的公孙渊被孙权加九锡,而孙权也被曹丕加九锡,五代十国时远在浙江的钱镠被五代君主多次加九锡,也是这个意思。

而死后的九锡,则一般都是皇帝或皇室的亲支近派,为表示荣宠而加,因为死人是不会和活人争地位的。

因此加九锡的虽多,但一般只有第一种加九锡者中的一部分才会在后来成为帝王(曹操这样的也终究把九锡和称帝的机会留给了儿子),生前胁迫获得并接受九锡并最终称帝的,也就只有王莽、司马伦、石勒、石虎(大赵天王,相当于皇帝)、桓玄、侯景、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高洋、杨坚、李渊、王世充、徐知诰15人,此外,接受大国封赐的九锡,但最后也称帝一方的,有孙权、乞伏乾归(秦王,相当于皇帝)、谯纵三人,拒绝接受大国封赐的九锡,但最后自己仍然称帝的,有公孙渊、朱温两人。


李厚何


什么是“九锡”?其实这才是关键问题。


在皇权最盛的汉武帝时期,就首先议论过“九锡”之礼。后来曹操时期接受过汉献帝所赐予的“九锡”特殊礼仪,具体的内容是:衣服,朱户,纳陛,车马,乐则,弓矢等。


这些物品本来都是皇帝赐给大臣的荣誉物品。东晋时期,朝廷就曾屡赐给过桓温羽葆鼓吹,班剑,甲仗等,大多数大臣都选择拒而不受九锡礼节罢了。


问题在于所谓“九锡”,王莽,曹操,司马昭时期都接受过;后来南朝的宋,齐,梁,陈的四朝的开国皇帝都曾受过“九锡”特殊礼仪,于是乎“九锡”成了篡位的代名词。


可以说九锡并不是设计来篡位的。这就九种礼节本来就是给大臣的特殊礼仪。


许多人认为,之所以赐九锡是因为所赐之人已经封无可封,赏无可赏,只能搞这种名誉上的赏赐。而一个权臣已经达到这种地步,又怎么可能不反?


这是一种错觉。并不是说九锡篡位或不篡夺皇帝宝座的人不加九锡。


加九锡与篡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但加九锡的人都是有最高权力的人,有篡夺权力的条件。其中,曹操、司马懿、王世充等人都有当皇帝的充分能力,但都没有。曹操、王世充称王。司马懿去世时是侯爵,后来认识了国王。后人认他为皇帝,先死,司马懿特别对儿子说,大家都怀疑司马懿想当皇帝篡位。如果我不篡位,我死了你就不能篡位。


但是孙权因为投降而被加到九锡,他并没有篡夺王位。后来,他自立才成为皇帝。在历史上,许多人加九锡也属于为了自己的荣誉,而不是篡位。


由此可见,加九锡的人篡夺王位取决于他们自己的处境和思想。


自从王莽篡夺王位以来,我们就把加九锡和篡位基本划等号了。诸葛亮因此拒绝了李严提出加九锡的提议,来显示自己的忠贞和避免猜疑的建议。但显然有更多篡夺者没有添加。历史上的九锡也不是为了篡位设置的。因此,推断加九锡会篡夺王位是合理但是也不能说的太死。


然而,现在人们更倾向于把加九锡作为篡夺的标志,包括一些历史大师。只能说,这是一种解读历史的方式。


冷兵器研究所


九锡者: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见《礼记》。

车马:指大辂,兵车戎辂;配黑马八匹。

衣服:衮冕,配赤舄一双。

乐县:定音、校音器具。

朱户:红漆大门。

纳陛:其一指登殿时特凿的陛级,使登升者不露身,犹贵宾专用通道。其二指阶高较矮的木阶梯,使登阶别减陡。

虎贲:执戟卫士三百人。

弓矢:彤弓矢百,玄弓矢千。指特制的红、黑色的专用弓箭。

斧钺:特别的仪仗斧。

秬鬯:专供祭礼用酒。

起初的九锡,是中国古代帝王赐给诸侯、大臣中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显示功臣功劳巨大,特别赐予其非同凡响的物质及荣誉,以彰显其功。最初的九锡确实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挽周室于危亡,所以周惠王以天子之尊赐齐桓公九锡,以酬报其大功(这几件东西也不值多少钱,正好周室当时也穷得叮当响,搞了这东西,里子面子都有了!)。

齐桓公获得九锡后,为显示不敢居功,退回了弓矢和车马,只接受七锡,各国心悦诚服。晋文公击败楚国,护持王室,并平定王子带之乱,使得周室安定,所以周襄王赐其九锡,晋文公退回弓矢、车马、斧钺、秬鬯,接受五锡,以示不敢与齐桓公之功相比,更为低调,晋也继齐之后成为诸侯霸主。

先秦春秋时期,九锡还是正常的赐予有大功的臣子的之高荣誉,和后世完全不一样。

汉武帝时,就议论过九锡,但是没有实际授出过,功高权大如霍光者,也没有享受到这一殊荣。直到王莽,才成为中华历史上第一个完全被赐(或者说自己硬要的)九锡的大臣,而王莽的九锡,将乐县换成了珪瓒,珪瓒即玉柄酒器。而王莽加九锡之后,便篡夺了汉室江山,自王莽起,加九锡开始与篡位联系起来,成为权臣改朝换代的代名词。

历史上加九锡的有:西汉授王莽、东汉授曹操、曹操以东汉名义授士燮、魏授孙权、魏授司马懿、魏授司马昭、晋授司马伦、晋授司马冏、晋陈敏自加九锡、前赵授石勒、后赵授石虎、后秦授谯纵、北魏追授元澄、北魏追授尔朱荣九锡、晋授桓玄九锡、晋授刘裕九锡、宋授萧道成九锡、齐授萧衍九锡、梁授侯景九锡、梁授陈霸先九锡、东魏追授高欢九锡、北周授杨坚九锡、隋授李渊九锡。此外,东吴授公孙渊九锡,但是被拒绝并杀吴使,蜀汉李严权诸葛亮受九锡,被诸葛亮严词拒绝。共计二十三人,另两人拒绝。

其中未篡位称帝者:曹操(其子篡汉)、 士燮、 司马懿(其孙篡魏)、 司马昭(其子篡魏)、司马冏、陈敏、谯纵、元澄、尔朱荣、高欢(其子篡东魏),计十人。

最后,说明一下:九锡,锡字念ci(赐)。





伯虎42


“九锡”指的是古代君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之物,因此也被称为“九赐”,代表了皇帝对手下大臣的厚爱之情。

01

根据「礼记」的记载,九锡主要分为:

车马:即天子乘坐的车马,由六匹马来拉车,豪华且充满威严。

衣服:即古代天子和大臣们参加重大庆典活动时所穿着的衣服、鞋子、帽子等等。

秬鬯:即古代用黑黍和郁金香酿造的酒。

朱户:“朱”就是红色,朱户指的就是红色的大门。

纳陛:指一种特制的台阶,阶级平缓。

弓矢:特制的红、黑两种颜色的弓箭。

斧钺:古代的两种兵器。

虎贲:指身体强壮的勇士。

乐县:即校正音律时使用的工具。

02

对于古代的封建王朝而言,九锡之物象征意义多于实际作用。而且一般九锡也多用于表彰功劳卓著的大臣。

拥有“九锡”的大臣,相当于拥有了和皇帝一样的身份地位,比如西汉的王莽是有史料记载以来第一个接受“九锡”赏赐的,但是最终王莽走上了篡位的道路。

史书上曹操也接受过“九锡”赏赐,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未称帝便病逝了,最终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

曾经有大臣劝谏诸葛亮也接受“九锡”的赏赐,但诸葛亮婉言拒绝了。

因此,九锡在很大程度上也代指了权臣要谋朝篡位的象征。





轻侃古今


第一位是想必大家都知道,他就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枭雄曹操,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统一中原,扫清乌桓等异族的曹操,雄心壮志,他离统一天下就差一步。赤壁之战大败,却未伤及曹魏根本,这时的曹操可谓志得意满,汉献帝“主动”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邺城,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虽然曹操在世时已经是帝位的实际控制者,但他却始终没有称帝。

拥有“九锡”的大臣,相当于拥有了和皇帝一样的身份地位,比如西汉的王莽是有史料记载以来第一个接受“九锡”赏赐的,但是最终王莽走上了篡位的道路。史书上曹操也接受过“九锡”赏赐,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未称帝便病逝了,最终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
九锡之物有着象征意义,是天子用来表彰品德高尚,能力不凡,功劳卓著的大臣。而得到了九锡的大臣,不但拥有和天子相近的装备,还拥有和天子相近的权力,身份相当于“副皇帝”。后来宋,齐,梁,陈四朝的开国皇帝都曾受过“九锡”,于是乎“九锡”成了篡位代名词。
一般来说,九锡是篡逆的代名词,如王莽、曹操、司马昭都受过九锡。其中王莽直接代汉为新,而曹操和司马昭的儿子都直接废帝而登上皇位。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多数登位称帝的开国皇帝都受过九锡。

那年的路人甲


加九锡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

九锡里的锡通“赐 ” 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

九种特赐用物分别是: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

其德可行者赐以车马,车马是金车大辂、兵车戎辂、黑马八匹。


能安民者赐之衣服,这衣服指的是衮冕之服,为王之吉服。冕与中单、玄衣、纁裳配套。“上衣”绘山、龙、华虫、宗彝5章花纹。“下裳”绣藻、粉米、黼、黻4章花纹。共9章。冕就是电视上皇帝们戴的前后都有珠子的帽子,这种冕皇帝一般都是登基或者祭祀的时候才戴,一辈子也戴不了几次,电视上演的每天上个朝都戴这玩意,有点扯。

使民和乐者赐乐县:乐县是定音、校音的器具。

民众多者赐朱户:就是红漆大门。



能进善者赐以纳陛:纳陛就是是登殿时特凿的陛级,使登升者不露身,就比如大家都去银行,别人走的贵宾通道就是纳陛,

能退恶者赐虎贲:守门之军虎贲卫士三百人。


能征不义者赐之弓矢:红色的弓赐矢百,黑色的弓赐矢千,指特制的红、黑色的专用弓箭。


能诛有罪者赐斧钺:斧钺大家都了解,代表的是军权和国家权威。


孝道备者赐秬(jù)鬯(chàng):这是一种专供祭祀用的香酒。

所以想要受赐九锡,你必须要做到德可行、能安民、使民和乐、民众多、能进善、能退恶、能征不义、能诛有罪、孝道备。这就是圣人啊。受九锡者,其地位仅次于皇帝,远高诸侯勋贵,受礼者也将会成为全天下的楷模。所以九锡之礼,皇帝从不轻易加人。历史上加九锡的人,几乎都是将皇帝架空的权臣。比如王莽、曹操、司马懿、司马伦、桓玄、高欢、杨坚、李渊等等。


守仁读仁


接受未称帝
※曹操被东汉授九锡,其子曹丕建立曹魏。
※士燮被曹操借东汉政府的名义授予九锡六佾。
※司马懿在诛灭曹爽及其党羽后被曹魏授九锡,后其子司马昭被曹魏复授九锡,其孙司马炎建晋朝。
※晋惠帝司马衷复辟,大封功臣,齐王司马冏功居第一,封为大司马,加九锡。
※西晋陈敏自加九锡。
※后秦姚兴册封藩属谯纵为大都督,相国蜀王,加九锡礼。
※北魏孝明帝元诩追加元澄九锡。
※北魏节闵帝元恭追赠尔朱荣假黄钺、相国、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晋王,赐给九锡。
※东魏元善见追赠高欢为相国,进爵齐王,备九锡殊礼,后来高欢之子高洋篡位建立北齐。
拒绝接受九锡的名人
※东吴授曹魏附庸公孙渊九锡,试图拉拢,但公孙渊怕孙权远水救不了近火,杀封赏来使。
※李严劝诸葛亮受九锡, 被诸葛亮严词拒绝。

带志逐梦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什么是加九锡

我们在读历史时,经常会看到“加九锡”的说法。九锡就是九赐,皇帝授予功臣车马、衣服、乐、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鬯等。九锡与一般的赏赐是不同的,这是天子赐予大臣最高规格的赏赐。

但是后来,“加九锡”的含义变味了,成为臣子谋权篡位过程中必经的一道程序。为什么皇帝的“加九锡”赏赐,会与臣子谋权篡位联系在一起呢?这就得从王莽说起了。

第二,王莽的“加九锡“,开篡权新模式

大家知道,王莽是西汉的掘墓人,篡夺皇位,后来建立短暂的“新朝”。王莽在篡位夺权过程中,是一步一步加码的。他很擅长利用民意,为自己造势,大搞个人崇拜。

他先是鼓动一群党羽,威迫朝廷,给自己一个“安汉公”的头衔;而后,他又鼓动八千多人上书太后,要求朝廷授“宰衡”的称号。而后就是搞“加九锡”,就是得到皇帝的最高奖赏。一旦得到“加九锡”的特权,就说明其地位不过超越三公,也超越众诸侯王。因此,后世的篡权者很多步王莽之后尘,在篡权之前,先搞加九锡这一套把戏。

第三,曹操加九锡

加九锡只能说无限接近于篡权,但并不是所有人加九锡就能称帝。

东汉末年的曹操就有篡位之心。当时的尚书董昭拍马屁说,从有人类以来,没有哪个臣子对国家的功劳超过曹操,他提议朝廷应该晋升曹操为国公,加九锡。不过,此举遭到一些正直人士的强烈反对,其中包括被曹操视为左膀右臂的尚书令荀彧。

后来荀彧之死,与反对曹操加九锡是有关系的。荀彧的死没能阻止“加九锡”决议的通过。建安十八年,朝廷封丞相曹操为魏公,以冀州十郡作为其封地,称为“魏国”,并加九锡。尽管曹操生前没有称帝,但他一死,他的儿子曹丕就取代汉室,自立为皇帝了。

第四,两晋时期加九锡的权臣

到了西晋,有一个著名的“八王之乱”,其中一个王是赵王司马伦。

司马伦整倒皇后贾南风,禁不起权力的诱惑,也学着王莽、曹操的样子加九锡,迈向篡位的重要一步。不久后,司马伦就逼迫皇帝司马衷逊位,自己当了皇帝。司马伦称帝,是“八王之乱”中导致局势失控的重要事件,司马冏与司马颖乘机起兵讨伐伪帝司马伦,最终司马伦垮台,晋惠帝司马衷复辟。

司马冏司马颖两人因勤王有功,同时“加九锡”,这也为“八王之乱”持续动乱埋下伏笔。

在两晋及十六国时代,加九锡的权臣不在少数,有些后来当了皇帝或王,有些则没有。比如石勒在当皇帝前就曾加九锡;东晋初的“王敦之乱”,权臣王敦也加九锡;东晋最著名的权臣桓温在晚年逼迫朝廷授予“加九锡”的赏赐,但谢安、王坦之等朝臣故意使出“拖字诀”,结果桓温直到病死,也没等来加九锡的赏赐。


君山话史


加九锡是古代天子对大臣的最高赏赐之礼,“九锡”通俗来说就是“九赐”,是天子赐给臣子的九种礼器,《礼记》记载道,这九件东西分别是:车马、衣服、秬鬯、朱户、纳陛、弓矢、斧钺、虎贲 、乐县。

九锡之物都有各自的象征意义,是天子用来表彰品德高尚,能力不凡,功劳卓著的大臣。加了九锡的大臣,不但拥有和天子相近的装备,还拥有和天子相近的权力,身份地位相当于“副皇帝”,地位在各诸侯之上。最开始的时候,“加九锡”并没有篡权的意思,直到王莽篡汉之后,“加九锡”就开始变味了。

西汉末年的王莽,就是第一个接受九锡的人,而王莽最终也篡汉称帝了。王莽的九锡之物与《礼记》所载的物品略有不同,它们分别是:车马、衣服、秬鬯、朱户、纳陛、弓矢、斧钺、虎贲 、珪瓒。不同之处是“乐县”换成了“珪瓒”,珪瓒是古代的玉柄酒器。

后面曹操接受的九锡之物与《礼记》所载的相同,但加了珪瓒,严格算起来是十件,但将珪瓒算作秬鬯的副品,就是说酒杯和酒算作一件,所以仍是九锡。后世的人加九锡,也是依照曹操的九锡之礼来。

被赐予九锡的人往往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权臣兴起往往伴随着是皇权的衰弱。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无非两种方式:革命和禅让。而用加九锡就是以“以受禅代替革命”的手段而已。

从王莽开始演起,经过后来者的发扬光大,遂成为一套固定的流程模式,那就是“清君侧-当权臣-受禅”三步曲,最后一步受禅还会假装多次谦让一番,堪称一部活灵活现的表演大戏。

在皇权衰微时,九锡就成了权臣要篡权的象征之物。权臣自然不好意思直接向天子开口索要加九锡,这个时候通常是趋炎附势的心腹下属揣摩主子的心思,然后向天子奏请加九锡的事情。这时天子虽然心里明白赐九锡的后果,但又不敢不给,毕竟自己只是个傀儡皇帝,权臣弄死自己就跟玩一样的。

天子赐九锡,权臣通常自然会接受的,但是吃相又不能太难看,毕竟还是要面子的,天下人都看着呢!于是权臣开始表演个人秀,推辞几番:“哎,老臣羞愧,德行浅薄,受不起这等至高的礼节待遇。”虽然天子心里一脸鄙视想:“你就别装了,大尾巴狼”,但是表面上要配合演戏,顺势劝说权臣接受,不然就是自己的诚意不够,性命难保。最后,权臣几次推让后才接受了九锡。

这里说明一下,其实加九锡没有跟篡位称帝没有互为必要的结果联系。接受九锡的人,不一定都篡位称帝了,篡位称帝的人,也不一定都接受了九锡。不过,如果接受了九锡,那么篡位称帝就是很容易的事情了,就看加了九锡的人做不做了。

自新朝王莽到唐朝李渊,王莽,曹操,孙权,司马昭都接受过加九锡;宋,齐,梁,陈四朝的开国皇帝都曾受过九锡之礼,于是“加九锡”慢慢演变成了篡逆的代名词。

那么历史上有谁加九锡而未称帝?

曹操,后面曹操的儿子曹丕才篡位做了皇帝。司马昭,后面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篡位建立了晋朝。简单来说就是这两个人其实可以篡位但是没有必要,而是交给自己的儿子都完成最后一步篡位建立新朝。


叨说历史


加九锡是古代礼制方面的一个专业术语,身为人臣如果能加九锡那可以说是至高的荣誉了。那么加九锡具体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能代表如此高的荣誉呢?


要弄懂加九锡的意思,首先得知道这个"锡"字的含义。"锡"字在古代通"赐",所以九锡其实就是九赐的意思,加九锡简单说就是加给九种赏赐。 加九锡具体来说是指古代君王赏赐给有特殊功勋的诸侯或大臣九种器物,代表最高档次的礼遇。

这九种器物具体是指车马、衣服、乐、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鬯。每种器物都有其特定的寓意,比如能安民者君王会赐予衣服、使民和乐者君王赐予乐等等。

上文已经是说明了加九锡的含义,那么历史上都是一些什么人获得过此项荣誉呢?

加九锡起于西汉时期,王莽是第一位加九锡之人,历代能获加九锡者几乎都是当时的权臣、重臣。西汉的王莽,东汉的曹操、司马昭,隋唐时期的杨坚和李广,这些人都获加九锡过,他们也无一例外都是当时的权臣。当然历史上获加九锡之人远不止上述几位。

君王给予某位大臣加九锡的礼遇,那就说明这位大臣已经拥有了非常高的地位和权势。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但凡获加九锡之人几乎都具备了谋权篡位的实力。不过加九锡与谋权篡位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能加九锡只是客观上反映了当事人具备篡位的能耐,至于会不会篡位那主要取决于当事人的主观因素。历史上加九锡而未称帝的至少有曹操和司马昭两人,此外诸葛亮是够格加九锡但拒绝加九锡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