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晓释四:人性本善?本恶?本自私!:人与脑的关系


人间晓释四:人性本善?本恶?本自私!:人与脑的关系


写完前三篇人间晓释,恐怕很难说人性是本善的,人之初性本善?按照科学有形有物看得见摸得着的要求和解释来看,人之初根本就不是性本善的,为人父母最是清楚,刚刚出生的婴儿就知道哭,饿了哭,渴了哭,热了哭,冷了哭,哪儿痛了也哭,要是饿了渴了哭还好处理 如果不知道哪儿痛了哭,那可是撕心裂肺的,家长又不知道哪儿的问题,被撕心裂肺的哭声闹得心神不宁头皮发炸,急得满头冒汗冒火,把父母都逼成魔怔了还能是善?

孩子在2、3岁与几个同龄小伙伴一起玩的时候必须要有大人来看着,否则没一会就要哭闹起来,不是力气大的抢了人玩具就是拽头发抓脸了,小鬼小鬼,怎么能说人之初是性本善的。

人的本性也不是为恶的,勾践卧薪尝胆,如果吴王真是本性最恶的,那么直接斩了勾践,那勾践也就没有卧薪尝胆的机会了,项羽如果一心为恶而无所顾忌,怎会多次错过刘邦。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都无法解释为什么一个人在生命全程中有时会被人看来是善的好的,而有时又会被人看来是不善的为恶的。

人性其实是自私的,自私会很好的解释一个人在生命全程中为什么有时候会被一些人看来是好的善的,而有时候会被一些人看来是不好的恶的。善与恶都是人自私的表象,自私才是人本性的实质,所谓的大善与大恶都是自私的两个极端的程度表现。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如果我说我今天喝了一口水,那各位一定认为我是白痴,这还用说。大家都知道的常识没有沟通的必要,所以每天喝水是人行为活动的必然,人无论从意识还是本能还是潜意识里都会这样认为和作为的。可是有人评价某个人是自私的吗?这个人特自私,这个人挺自私自利的,这个人非常自私,这个人自私自利。总是要在自私前面加上程度副词,或者用自利来映衬自私,看来人的潜意识和本能都反映着自私的效力,也都认为自己是自私的,也就没有人这么评价他人和自己。这个人挺好的,这个人特好,蛮好的也没人评价这个人是好的,同理也没人评价他人是坏的,要不就是你怎么那么坏呀!。

自私的本质是趋利避害自我满足的,这里的利与害需要展开一下,利与害有物质上的,有名声上的,有身体健康上的,也有心里感觉感受上的满足与不满足。个人将国家、家人、子女至于自己之上,那么国家家人子女好了,个人也就有自我满足感了心满意足了。因此从自私出发而回到自私的本身来看,人都是先以自我满足为源头的。即使是无私奉献不求名利,也多多少少求个心里安慰吧。

唯如此人与人之间才需要公平、公正、公道,公理。给多了自己亏不甘心,给少了对方觉着亏不甘心,所以要公平,如果不公平,自然有占便宜的一方,有损失的一方,损失的一方给多了还得被对方笑话是傻瓜白痴,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有谁说自己是绝对大公无私的,那么请把您的钱全给我,把你的房子财产全都给我,请把您的孩子家人留下,我可不想尽再多额外的责任和义务了,而且肯定让您心里特安慰和满足,也保证让您得不偿失,苦不堪言。

所以人与人需要公平来维系持久关系,家人与家人之间也需要一碗水端平,平了才会持久和睦,和睦了也就彼此都有善了也就有爱了。家人尚且如此,其他就更是如此了。可见伫立公平的桥墩根基就是各方自私的本性。善的结果是需要彼此自私而公平的法则共同维系滋养的。

自私又分公平自私与偏激自私两种表现,偏激自私又分为过度利己和过度利他两种。家人之间,父母对孩子过度利他表现,过度溺爱所衍生出的弊端网络上已经枚不胜举。过度溺爱子女,使子女付出少回报多就逐渐养成满足过盛、满足预期过高,就总会形成侥幸心理坐捡现成甚至不劳而获的习性。一个人所做出的过度过载型善举,一段时间后反而被人埋怨数落,网上也有很多案例。至于自私自利、过度利己就更不用说了。因此盲目的善同盲目的恶很多时候都是相生相伴的,这是对善恶、好坏、自私与否及公平法则几者的系统关系的盲目造成的。

所以人之初性本善,根本就是个伪命题,即使从人性本善,本恶和本自私各占三分之一来看,也只能最多得个三十五分,虽也有劝人向善为善。可也只是只有善想而不得善法,没有善法如何向善,真善,高效的善?如何判断真得善果了?一个人知道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以后,就会绝对做善事有善行结善果了?所以这句话加点人情分充其量也就是个50分。看来生活经验文化传统亦有单薄绵软之处。

从这句话为三字经文首而自宋朝出道以来已近八百年,之后几乎每朝每代的中国人在束发受冠启蒙的第一句即为50分的结论。时至今日仍有诸多父母给孩子上这种50分教材的课程。也许你的孩子所反映出的学习天资与学习行为是符合100分学习表现的评判标准,您用50分的判断标准和教材如何评价出100分的学习表现哪???

是什么原因让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用50分的结论、方法和教材去教育和学习?难道是父母故意的?自虐狂?肯定不是,真正的原因一定是盲目的了。孩子因为我是你父母肯定是爱你的,所以要你机械化的学习,机械化被灌输,被去自主性、去个性是为了你好,是为了让你成材,因为是爱你的所以用五十分的教育方法和学习方式也肯定是爱你为你好的。唉!可怜我们中国的天下父母心呀!

嗯用个体学来吹个泡泡试试,人之初、性原始、勤提点、低强度、观表现、施奖惩、示因果、析利害、常指引、循善诱、谆教诲、------。嗯这个外衣泡沫最起码也有八十分了。

没有系统综合的自然科学之前,这些人文的美丽泡沫华丽的外衣是首要必要的,而有了自然科学尤其是个体学之后,这些泡沫和外衣只会更加光彩照人、明艳绝伦。传统外衣所能做的,以个体学所裁剪的新外衣也能做到,而传统外衣所做不到的,新外衣亦能做到。靠吹泡泡、干洗传统外衣的朋友快把个体学拿来,就可以吹出更新更大的泡泡刷更美丽的新衣了,而且绝对更科学更文艺。

有了个体学,家庭教育者与学校教育者就可以各司其职、各就其位、不用总是越俎代庖,相互牵挂了。据资料统计在基础教育中的教师对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子女的机械教育程度更甚,其中子女有自杀倾向的比例是最高的,嗯嗯嗯。别再拿亲生子女做这种消极程度与积极程度都是最大化的教育实践活动的试验品了,砧板上的鱼肉也没这么作茧自缚遭尽的。自认为看到捷径触手可及了,可是实际按照捷径走却是一路荆棘,步步撞头碰壁,人不是物,人之为人不同于物,用对物的方法来对人,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对应的是人的生理水平和人脑的水平,而根本不是人的水平,生理水平和由生理的各个部分所构成的人之间是相互组成与被组成的两种物质,是不能混淆而等同对待的。

物理学家用原子来解释由原子所构成的宏观物质世界,但是原子水平的规律是无法取代分子水平的规律的,化工产业,医药产业等等依然不可能因为解开了原子水平的规律就失去其效力反应。生理学家从细胞水平来解释生命,但是细胞水平的规律也是无法取代器官及生理系统水平的规律的。心理学家通过解释人脑的生理机制和规律性来解释人的个体及群体社会,但是也终归无法取代人的个体及群体水平的规律。微观构成了宏观,宏观是微观的发展方向和扩展边界,两者相辅相互为辩证而不可能相互取代。用生理学和心理学来解释人个体水平的规律、用教育心理学来解释教学的规律是从异常复杂的形式来解释非常简单的形式。

自工业革命开始至今两百余年,欧美对物的自然科学技术纵横天下所向披靡,而到了必须用人的个体和群体规律来高效率引导人的教育、学习等各种活动的时候,其依然是机械复杂情感单薄却显得绵软无力了。

中国大概有两亿的中小学生,假设都是独生子女来算就有四亿名家庭教育者,再加上一千多万全国的中小学专职教育者,嗯最起码能使六亿多人极大摆脱基础教育之偏激刻板机械化的低效羁绊而更高效高质的从事教育和学习活动了,从中解放出大量的剩余时间可供愉快的玩耍、情感的调剂和经济的促进增长与消费,绝对更加的利国利民利子女利子孙。

实践是检验真理客观事实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人的规律自然是从人的生存活动来反映与检验,人的个体的规律自然要从每个人生命全程的日复一日频繁重复的日常的生存活动来反映与检验,基础教育的核心问题清清白白的就摆在那里,且用个体学再来简单解释看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