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刺殺董卓,是真的想捨身取義嗎?

長河小丙


曹操是我國三國時期著名的歷史人物,他戎馬一生,花費了數十年時間來統一和發展北方,為北方的安定與繁榮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不過,在羅貫中“尊劉抑曹”的創作思路下,曹操在《三國演義》中的形象被塑造得狠毒奸詐、不可一世,小說中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雖然名義上是漢朝丞相,其實卻是漢賊,為天下所不齒。

不過,即使羅貫中有意誇大曹操的負面內容,而削弱正面內容,書中曹操在早期也還是有一些令人欽佩的舉動,如發表檄文號召天下諸侯討伐董卓,在討董聯軍停滯不前時獨自領軍追擊等等。此外,“孟德獻刀”也是一個著名的故事。曹操持刀刺殺董卓,被發現後假稱獻刀,從而爭取了逃脫的時間,這段劇情十分精彩,所以也廣為人知。那麼,曹操刺殺董卓,是真的想捨生取義嗎?

孟德獻刀發生於《三國演義》的第四回,“廢漢帝陳留踐位 謀董賊孟德獻刀”。在書中,董卓進入洛陽後獨攬朝政,擁有著絕對的權勢,但當時的皇帝劉辯已經十三歲,不便於董卓操縱,於是他便公然在朝堂之上宣佈廢黜劉辯,改立他八歲的弟弟劉協為帝,這引起了朝臣的不滿,但尚書丁管表示反對後被牽出誅殺,群臣便也不敢再發聲了。

劉協繼位後,董卓被封為相國,並擁有“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的特權。不久,董卓殺害廢帝劉辯,“自此每夜入宮,姦淫宮女,夜宿龍床。”

他的種種暴行終於導致了愛國志士的憤怒,一個名叫伍孚的軍官在朝服中藏上短刀,準備行刺。但董卓出身行伍,加上呂布及時趕到,伍孚最終並沒有得手。

此後,董卓更加小心謹慎,“出入常帶甲士護衛”,想要刺殺董卓的人更加沒了機會。眼看著大漢江山要毀於奸賊之手,百官無不痛心疾首,而曹操則對司徒王允提出了“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實欲乘間圖之耳。今卓頗信操,操因得時近卓。聞司徒有七寶刀一口,願借與操入相府刺殺之,雖死不恨”的計策。

第二天,曹操前往董卓的府邸,並趁著呂布前去牽馬得到了與董卓共處的機會,原文寫道:“操暗忖曰:‘此賊合死!’即欲拔刀刺之,懼卓力大,未敢輕動。”後來,董卓自顧自睡起午覺,面向床內側,“操又思曰:‘此賊當休矣!’急掣寶刀在手,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鏡中,照見曹操在背後拔刀……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寶刀一口,獻上恩相。’”

從這段文字來看,曹操想要動手的決心是確實存在的,但他同樣擔心刺殺失敗而導致自己像伍孚一樣被殺,於是動手時過於猶豫。由此可見,曹操確實想要刺殺董卓,但卻並不是想要捨生取義,要是他做好了身死的準備,那麼面對一個背對自己的人,只需狠下心連捅數刀,那麼很容易達到誅殺的目標。

和藏短刀於朝服之中,趁入朝的機會“拔刀直刺卓”的伍孚相比,曹操的想法和做法都大有不同。一方面,伍孚身死後董卓加強了護衛,曹操事成後如被及時發覺恐難逃脫,另一方面,曹操眼中或許自己的性命是更加重要的,他腦海中的理想情況或許是董卓身死,自己也能夠全身而退,總之,曹操在當時而言,還沒有做好捨生取義的準備。


鄧海春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給曹操安排了一個橋段:曹操手持七星寶刀去刺殺董卓,結果被機警的董卓發現,導致曹操刺殺失敗;曹操就化妝逃跑,在逃命的途中遇到了命中的陳宮。這個精彩的橋段讓一直是以白臉呈現的曹操更加豐滿,他不再只有一張奸詐多疑的臉譜,也有慷慨高義的英雄形象,把曹操的人物形象描述得有血有肉,更加傳奇。

史實中的曹操和演義中的曹操形象大體差不多,但是這個橋段在真正歷史中卻不會發生,我們一起分析一下。

曹操刺殺董卓的背景。

董卓廢除少帝劉辯,擁立幼帝劉協為新皇帝,威震朝廷內外,目睹董卓的橫徵暴斂,許多有識之士紛紛出逃。為了拉攏更多的人加入到自己麾下,董卓封袁紹為渤海太守,袁術為後將軍,曹操圍驍騎校尉。

而凡是不服從董卓統治的有識之士皆被下獄或者處死,無一倖免,京城內外處於白色恐怖之中。

曹操應對的措施。

曹操也是董卓拉攏的對象,被封為驍騎校尉,而曹操的反應也是很激烈的,根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

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

這個描述比較簡單,沒有突出曹操的具體形象,但是在《資治通鑑》中的記載更加詳細一些。袁術在被董卓封官後非常畏懼董卓,就跑到南陽去了;而曹操因為相貌特異,就變更姓名連夜向東跑去,在路過中牟縣的時候被亭長髮現送到縣府衙門,縣裡已經收到董卓的緝拿文書,但只有負責抓捕的功曹知道這個人就是曹操, 他很有正義感,認為當今天下大亂,黎民遭困,需要有識之士解救天下於水火之中,此時不應該迫害英雄豪傑,就把曹操釋放了。

因此曹操逃跑的過程和陳宮沒有任何關係。此時的陳宮還在老家東郡東武陽四處結交名士,和曹操沒有交集。

曹操會去刺殺董卓嗎?會or不會?

董卓年少任俠四方,豪情萬丈,曾經在京城嚴格執法,震懾小肖,京城治安為之清明許多,但是曹操一直都不是一個不計後果,非常魯莽的人。

刺殺行為一直都是俠客行為,古有荊軻刺秦王的壯烈義舉,但是不論成功的刺殺還是失敗的刺殺,刺客本人的行為是九死無一生,沒有可能活著逃出來。

董卓的防衛一直都是非常嚴密,特別是知道自己的行為已經惹惱天下人後,更是小心翼翼的防備;即使在家裡也是如履薄冰。為了更好保護自己的安全,董卓還讓呂布搬到內室保護自己安全,可見想接近董卓是沒有機會,因此任何刺殺行為都是不可能出現的。

既然董卓的防衛是如此嚴密,曹操也是斷然不會做這種有去無回的賠本生意,因此曹操也不可能捨生取義去做這樣的事情,這種事情不符合曹操的性格。

總而言之,曹操確實胸懷天下,被許劭稱為:“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但是讓他犧牲自己的性命去做這樣的事情斷然不合他的性格要求。在曹操的一生中,他所有的行為都是謀定而後動,絕非頭腦發熱的愣頭青行為,正因為如此,他才有機會成就一番霸業。


笑看三國風雲


按《三國演義》的說法是成全自己的美名,奪取政治資本;按歷史的真實性來看,如果曹操去刺殺董卓的話,那就是捨身取義。


一、《三國演義》裡,曹操開始是忠於漢室的,最大的理想就是做個平西將軍,像衛青、霍去病那樣抗擊外敵。董卓亂政時,他去刺殺董卓,不料鏡子的反射救了董卓一命,於是刺殺改為獻刀。這裡,曹操在董卓發現時如果胡亂揮砍的話,是有可能把董卓殺死的,但他沒有,沒有的原因是他珍惜小命。


殺董卓沒成功,但是他的名望和政治資本卻賺到了!他是殺過董卓的人,不管他成不成功,也不管他是不是真的想過要殺,曹操的行為比袁紹這些灰溜溜就跑了的人好得多,畢竟他是敢直接反抗董卓的人。所以,曹操的名氣和聲勢就打響了,為他後來的爭霸打下基礎。




二、按史實的話,如果曹操去刺殺董卓,那絕對是捨生取義。曹操早年是忠於漢室的。黃巾起義時,他率兵去平叛,袁紹等人都沒什麼作為;董卓遷都長安時,他孤軍去追擊董卓,差點死了!董卓軍隊的戰鬥力曹操又不是不知道,孫堅打敗董卓五千偏師、斬了無名小輩華雄就已經在諸侯中覺得很不可思議了,曹操還敢去摸董卓的老虎屁股!即使是為名也不可能不愛惜自己的小命啊!只能說,曹操是個熱血青年,愣頭青!所以有殺董卓的機會,個人估計,按年輕的曹操性情,他會捨生取義。


尋找不答應


答:所謂捨身取義,類似現在的自殺式襲擊,或者人肉炸彈。而按三國演義裡的描述,曹操顯然不是捨身取義。

三國演義第四回,“廢漢帝陳留踐位,謀董賊孟德獻刀”裡寫到,還是那個很能折騰事的王允,給了曹操一把七星寶刀,此寶物削鐵如泥,能刺穿董卓的防彈衣。曹操於是鬥志昂揚的去拜訪董卓,董卓正在午休,招呼說,“小曹你先喝會茶,我昨晚鬥地主太久,先迷糊一會”。曹操暗喜,待董卓發出呼嚕聲,拔刀欲刺。不巧的是董卓恰好醒來,加之門外有呂布走來的腳步聲,曹操急中生智,單漆跪地說,“領導,我獻寶”。化險為夷後,曹操一溜煙的跑了。

請注意,這過程裡曹操有多次刺殺董卓的機會,而且他若動手,董卓大概率必死。但他都放棄了,他想等個既殺死董賊,又能全身而退的機會。所以,他不是捨身取義,報定必死之心的,他是投機派。若換專諸來刺殺,董卓早死了。

我不否認,年輕時的曹操也是個熱血青年,遠大抱負就是當個“漢平西將軍”。在十八路諸侯會盟打董卓時,別人都不追,他楞是帶僅有的五千人追上去,被呂布揍得鼻青臉腫,但這裡仍然沒有捨身取義的意味。

所以說,讓曹操當人肉炸彈,任你王允再會忽悠,那也是白費功夫。現場說的熱血沸騰,出了門他丫的就冷靜似鐵。“寧負天下人,毋叫天下人負我”的曹孟德,咋可能幹這傻事呢!






文史品讀


又讓大家失望了,《三國演義》中曹操用七寶刀刺殺董卓的精彩故事,在歷史上並沒有發生,董卓與曹操的關係另當別論,而刺殺董卓的,另有其人。

曹操壓根沒鳥過董卓

《三國志·曹操傳》關於董卓和曹操的交集有幾段記載:

卓表太祖(曹操)為驍騎校尉,欲與計事。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

《魏書》也記錄了:

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

兩部史書相互佐證說明了一個問題,董卓十分器重曹操,想讓他為自己所用,但曹操卻覺得董卓必敗,因此隱姓埋名,辭官回家。

所以,曹操沒有也沒必要當出頭鳥去刺殺董卓,這不符合他的性格,也不符合正常的邏輯。

刺殺董卓確有其事,但另有其人

刺殺過董卓的應該是一個叫伍孚的人。

《後漢書》中有載:

董卓作亂,百僚震慄。孚著小鎧,於朝服裡挾佩刀見卓,欲伺便刺殺之。語闋辭去,卓送至閤中,孚因出刀刺之。卓多力,退卻不中,即收孚。

伍孚是一個小官,卻在百官攝於董卓淫威之際,挺身而出,行刺殺之事,卻因為董卓力大,最終不敵,想來也是活不成了。

但《三國演義》是小說,為情節需要,便把伍孚的事蹟安插在了曹操頭上。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董卓,字仲穎,在三國演義中實為暴君,令天下人所不齒,故有兒童歌謠“千里草,禾青青,十日卜,不得生”之讖語。

他是在鎮壓黃巾軍張角時出場,官拜河東太守,自來驕傲,欺上瞞下,賄賂十常侍,結托朝貴,逐漸發跡,後進而篡逆朝廷,令天下各路英雄所不容。

首先丁原不服,董卓用赤兔馬、財物收買丁原義子呂布,呂布見財起心殺了義父丁原後歸降董卓,董卓得呂布後更加驕橫撥扈,威勢遮天。

一日,董卓設宴百官,欲立陳留王為帝,袁紹不服,被卓怒叱,險遭非命,宴席不歡而散。

後董卓一意孤行,丁管、伍孚過激反對,都相繼被董卓所殺。

袁紹見卓橫行、弄權殺戳,不願為伍,被逼而去。齎密書來見司徒王允。



王允夜設密宴,邀知己者相約,王允席間大哭,言董卓欺主弄權,社稷危在旦夕,實際這是王允激起他人共憤董卓的激將法。

在座曹操血氣方剛,時為驍騎校尉,立即應允去刺殺董卓,至此,一曲“孟德獻刀”的計劃開始了。
曹操攜王允所賜“七寶刀”來見董卓,寒喧一會,卓令布牽一匹好馬賜操,呂布領命而去。董卓肥胖,不耐久坐,遂倒身而臥,轉面向內,操見機會來了,抓住瞬間機遇,掣刀欲刺。


也該當日董卓不死,董卓雖臥,面前有一穿衣鏡,對身後情況一目瞭然,見此急回身問操,時呂布己牽馬至閣外。

操見刺殺動機瞬間失誤,忙持刀跪下告卓,名曰“獻刀”,曹操才藉此脫身。


曹操知董卓多疑,出得董卓處,名曰“試馬”,縱身跳上呂布牽來之馬,出城一走了之。

曹操歷經艱難回到家鄉,聚兵買馬,遍發討伐董卓檄文,很快得到十七路諸候起兵相應。

青年時期的曹操極有抱負,足智多謀,敢作敢為。想當時,董卓身居要職,進出他的府邸有重兵把守,更有呂布不離左右,防範很嚴,就是行刺成功,曹操也必須有殺身成仁的思想準備。單從“孟德獻刀”這一主題上,曹操殺董卓是出於除暴安良,框扶社禝著想,真正的捨身取義。


文都楊稼


顯然,曹操刺董卓並非是捨生取義,這也不附和曹操的脾氣。

曹操名言,“寧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

若為了一個“義”字就把自己給“舍”了,曹操才沒那麼傻哩。

如果曹操真犯傻去捨生取義了,那麼即便董卓醒了,想曹操也不會就此罷手,肯定是不能成功,也要成仁,拼他個魚死網破,猶如荊軻刺秦王,事不成,也以死相逼,肝腦塗地,在所不惜。

可曹操卻眼珠一轉,計上心頭,滿臉堆笑,奴顏婢膝,順勢獻上七星寶刀,趁董卓癔症,撒丫子溜了。

這豈能是大丈夫捨生取義的行徑!

顯然,曹操此去就是個投機取巧,如果尋機把董卓殺了更好,若沒機會下手,也可以一舉兩得,一,落了柄王允的家傳寶刀,二,落了個匡扶正義,懲奸除惡的名聲。

如此一石三鳥的事,曹操何樂不為?

至於捨生取義的事,留給匹夫去做吧,我曹操可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人啊!




七鬥


曹操根本就沒有刺殺過董卓。

在《三國演義》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那便是曹操刺殺董卓,雖然這段故事很是精彩,但是這並不是歷史事實,只是羅貫中運用了“移花接木”之術,最後使得故事更加有趣,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說說為什麼會有曹操刺殺董卓故事存在的原因。\r曹操刺殺董卓,非歷史事實\r《三國演義》裡有一段曹操刺殺董卓的故事,當時董卓弄權,司徒王允召集一班老臣在那裡哭泣,忽然曹操撫掌大笑說:“滿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還能哭死董卓否?”王允問他不思報國為何反笑?操曰:“吾非笑別事,笑眾位無一計殺董卓耳。操雖不才,願即斷董卓頭,懸之都門,以謝天下。”於是拿了王允的“七寶刀”來見董卓。寒暄了幾句後,董卓臉向裡倒身而臥,曹操心想“此賊合死”於是抽出寶刀就要砍,恰此時呂布回來了,嚇得曹操趕緊跪下說:“操有寶刀一口,獻上恩相。”隨即藉口溜了。

這段故事很精彩,情節也煞是好看,相信大家對這段故事也比較熟悉,但是曹操刺殺董卓這個故事卻並不是史實而是完全虛構出來的。但是董卓怎麼死的,董卓最後也沒落的好下場。據史料記載,當時的背景是,何進召董卓進京誅宦官,結果董卓未到,何進被殺,十常侍劫持少帝出走,董卓迎少帝於北芒,然後返回洛陽。

董卓廢少帝立獻帝大權在握,為穩定士眾收攏人心心,董卓推薦並啟用了一批人才,比如蔡邕、曹操、袁紹等,但是曹操和袁紹認為董卓有異心不願與他同流合汙,紛紛逃歸鄉里。《三國志·曹操傳》說,卓表太祖(曹操)為驍騎校尉,欲與計事。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

董卓想讓曹操給他辦事,可是人家曹操看不起他,一拍屁股,走了!

《魏書》曰: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曹操、袁紹等都是老牌士族,董卓入京對他們是一大威脅,他們認為董卓必不能長久,所以曹操辭官而去,壓根就沒有進見董卓的點滴痕跡,更不用說刺殺壯舉,倒是袁紹跟董卓鬧了彆扭橫刀長揖而去(袁紹傳)。

曹操出生在宦官世家,為漢相曹參之後,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曹騰歷侍四代皇帝,頗有名望。漢桓帝時,封為費亭侯,曹嵩繼承了曹騰的侯爵,在漢靈帝時官至太尉。 \r年輕時期曹操機智警敏,有隨機權衡應變的能力,而且任性好俠、放蕩不羈,不修品行,不研究學業,所以當時的人不認為他有什麼特別的才能,只有梁國的喬玄等人認為他不平凡,喬玄對曹操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陽何顒對他說:“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南陽的許劭以知人著稱,他也曾對曹操說過:“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 。可以說年青時候的曹操是一個很有能力的憤青,出身又好,又有錢,又有本事,人家肯定是很傲嬌的!所以說當時的曹操是看不起董卓這個亂臣賊子的。董卓當權的時候,曹操根本就沒有在中央朝廷裡面當官,所以所謂刺殺董卓一事,純屬小說虛構的情節。



青衫笑笑生


在《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個大家比較熟悉的故事,叫做孟德獻刀。

據說,司徒王允一心想除掉董卓,但苦於沒有對策,便假裝宴請朝中忠義之士前來祝壽,實則與大家商議如何除掉董卓。眾人聽罷,皆放聲慟哭。唯有曹操大笑之,說眾人不去想對策,只在此慟哭,怎麼能除掉董卓。

於是,王允便單獨召見曹操,曹操說,用一招獻刀殺人的計策可以除掉董卓,於是王允將自己收藏的七星寶刀送給曹操。第二天,曹操拜見董卓,看到呂布出去,又見董卓沒注意,於是拔刀就要刺殺董卓,沒想到被董卓發現。

董卓一看曹操拔出了刀,就問曹操,這是要幹什麼?曹操說,我有一把寶刀,想獻給您。因為,曹操拿的的確是一把寶刀,所以董卓就相信了曹操所說的話。

曹操走後,董卓和呂布說起這件事,呂布就說了,獻刀就獻刀,哪有拔出刀來獻的?於是,董卓也發現其中有問題。但是,等他們派人去找曹操時,曹操已跑了。



這個故事被傳得沸沸揚揚,但其實,這不過是標準得民間故事。首先,以董卓當時的身份,曹操肯定是不能夠帶刀來拜見他的。

因為,拜見一個比較有身份的人時,把刀劍解下來,這是一種最基本的禮節。所以,拜見皇帝時,一個人可以不用解除佩劍,那就是至高無尚的榮譽。董卓雖然不是皇帝,但是一個官員敢佩著刀劍去見董卓,這顯然有違背基本常識。

其次,就算董卓尊重曹操,曾經承諾給曹操有類似可以帶刀劍相見的權力。但是,在董卓沒有防備的時候,曹操毫無預兆的拔出刀來,董卓即便再信任曹操,也會知道這裡面肯定有問題。

因為,一個趁你不注意的時候,毫無預兆的拔出刀來,這是想幹什麼,還用多問嗎?這豈是對方要獻寶刀,就可以輕易糊弄過去的事?

董卓能夠爬上那個時代的政治巔峰,他的智商明顯就不是二百五,這樣簡單的事情,他自己就可以想明白,根本不需要呂布提醒後才能明白。

事實上,這種故事,其實不用去這樣分析,很多人一看就知道是民間故事。因為編故事的人,常常連最基本的上層禮儀也不知道;而且人物的聰明,常常就是那種自欺欺人的小聰明。當然,因為類似的故事喜聞樂見,所以它永遠最受人們歡迎,也讓人們所熟悉。


我是趙帥鍋


首先我們必須知道近4000年來,人類智慧程度並沒有多大改變,不能因為他是歷史就用演義的狹義思維來看待,如果用現在人的思維方式結合民國軍閥時代,就能看清事實。

所謂歷史是一面鏡子,反之在鏡子裡我們同樣能看到歷史,三國時代大家同文同種,就像是家裡人吵架一樣,既有武力又有陰謀,所以常常看到邊打邊交的現象。

曹操之所以殺董卓和我們現代人想法一樣,為了獲得認同感,而達到自己對精神和物質上的的生活有所提升,所謂建功立業。畢竟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所有人應有的權利!

而後隨著實力曹操一天天壯大,慾望也變得更大,通過正確看待實物規律,做出正確的謀略最終完成了自己的事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