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後期為什麼對待陸遜那麼殘忍?

小報說歷史


孫權和陸遜良好的君臣關係,自古以來都是少有的。這一點,首先得益於孫權這個人性格上非常寬厚。也因為這樣,孫策在去世前,才會傳位給他。而他也因此能夠把江東士族團結起來,獨霸一方,三分天下。

很多人因為不瞭解孫權,作過很多奇怪的猜測,比如懷疑孫策的死,是不是與孫權有關?比如,呂蒙攻下荊州,殺死關羽後不久就去世了,很多人也懷疑呂蒙是不是被孫權給謀害的?再比如,陸遜在夷陵大戰中立下赫赫戰功,又在石亭大戰中大敗曹魏。而陸遜最後憂憤而死,也有很多人懷疑,是不是因為孫權忌憚陸遜功高,打擊陸遜,陸遜才死得這麼慘?

(孫權劇照)

那麼,孫權並沒有打擊陸遜,陸遜為什麼卻抑鬱而終呢?

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看看陸遜和孫權早年相知相惜的情況。

陸遜本身是孫權的幕僚。但是孫權重用陸遜,還得益於呂蒙的推薦。

當時,陸遜曾給呂蒙說,關羽驕傲自大,建議吳軍偷襲荊州。呂蒙並沒有明確回答陸遜,但是回去以後,他就向孫權提了這個建議。並且說,為了實施這個計謀,麻痺關羽,可以把他先調回來了。孫權問,把你調回來了,誰在那裡守候呢?呂蒙說,讓陸遜在那裡守候。由此,呂蒙對陸遜大加誇讚。

從這裡可以看出,其實在吳國建國初期。孫權君臣們的關係、大臣們的關係,都是非常和諧的。

荊州之戰不久,呂蒙就去世了。劉備率軍反打過來,由於陸遜在荊州之戰中表現優異,被孫權委以重任,指揮這場世紀大決戰。

在戰場上。因為陸遜的資歷很淺,很多人都不聽陸遜的話。不過,陸遜很好地處理了和這些人的關係,根本就沒有把他們上報給孫權。陸遜處理人際關係的方式,也讓孫權大加讚賞。

此後陸續又指揮了石亭之戰,陸遜成為了吳國繼周瑜、魯肅、呂蒙後,又一位卓越的軍事指揮官。

(呂蒙劇照)

孫權對陸遜非常器重,給予了他極高的待遇。在大將軍的上面,又安排了一個“上大將軍”的職位,讓陸遜來擔任。後來又讓他擔任大都督兼丞相。

孫權和陸遜君臣之間產生心理隔閡,是在孫權當了皇帝以後。是因為孫權的兒子們爭奪儲位造成的。

本來,孫權立的太子是孫登,但是孫登不行去世了。因此,孫權的另外兩個兒子孫和與孫霸,就因為儲位的問題爭鬥起來。朝中大臣也有的依附孫和,有的依附孫霸,互相之間明爭暗鬥。

孫權由於年紀大了,頭腦也不是特別清晰,失去了早年的那種判斷力。他先立了孫和,但是孫霸不服,一定要和孫和鬥。後來,孫權又不喜歡孫和,而要改立孫霸。

這樣一種情況,讓陸遜非常憂慮。他當然不願意吳國的君臣之間產生這樣的權力爭鬥。要知道,吳國當時在各國之中,勢力顯然是最弱的,是爭鬥不起的。如果因為權力爭鬥產生內耗,還有什麼力量去和蜀國、魏國爭霸呢?

所以,陸遜的做法是,誰也不依附,保持中立。同時勸諫那些依附兩王子的大臣們,希望他們能夠停止爭鬥。

(陸遜劇照)

陸遜因為在朝中地位很高,人又比較直率。因此對大臣們說話比較直接,這也讓他得罪了不少大臣。當然了,雖然得罪了不少大臣,但是這些大臣們其實還對他的地位產生不了動搖,孫權還一直比較信任他。

孫權懷疑他,是另外一件事。當孫權與兒子孫和的關係惡化以後,孫和就派侍衛潛入宮中,躲在孫權的床下,偷聽孫權的話。結果就聽到孫權和楊竺準備廢了孫和,改孫霸為儲的對話。於是,孫和就請人託陸遜幫自己的忙。

陸遜其實也沒想過要幫孫和的忙,但是他覺得要儘快結束孫權兒子們的這種爭鬥內耗,於是,就去給孫權講廢嫡立庶不好的道理,希望孫權不要隨便改變儲位。

而當陸遜和孫權這麼一說的時候,孫權發現,他在宮中談話的內容,居然傳了出去,傳到陸遜的耳朵裡。於是便對陸遜產生了很深的懷疑。他把參與這事的相關人員抓起來,關進獄中。不過,他並沒有抓陸遜,只是給陸遜寫信,責備他。

孫權的責備,讓陸遜非常羞愧,他覺得他本來是不想參與孫權兒子們的儲位爭奪的,他是要努力保持一種良好的政治局面,就像吳國初創時期那樣的。誰知道,最後的結果是,他竟然也參與了進去。

這種羞愧也要了陸遜的老命,最終抑鬱而死。


張生全精彩歷史


孫權和陸遜的君臣關係,原本是東吳的典範。夷陵之戰後,劉備去世,蜀漢和東吳開始修復關係,東吳方面是陸遜在負責。於是,孫權乾脆刻了自己的印信放在陸遜的府中,這是為了方便讓陸遜行事。為什麼孫權和陸遜的聯繫,這麼不方便呢?原來,東吳奪得荊州,擁有了漫長的長江天塹,原來的政治中心建鄴,地理太偏,於是打算搬到武昌(江夏鄂縣一代),孫權也在武昌稱帝。不過,隨後孫權還是搬回了建鄴,把武昌留給太子孫登和陸遜主持長江防務。



石亭之戰後,陸遜的官職和威望越來越高,孫權甚至設置了“上大將軍”,地位高過三公的職位來安置陸遜。而且,陸遜不但有軍權,孫權還賦予了他輔導皇子的重任。所以,孫權的兒子們如果行為不端,陸遜是可以直接批評的。東吳的丞相顧雍去世後,陸遜又接任來丞相一職。可見,陸遜無論是在軍隊,政體,甚至皇帝家室裡,都擁有著僅次孫權的地位。這種地位其實很危險的,有點功高蓋主就算了,更要命的是因為要鎮守武昌,陸遜是常常不在孫權的身邊的,這其實十分容易引起猜忌之心,陸遜也沒有條件隨時解釋。

(東吳的兩個政治中心建鄴和武昌)

所以,孫權英明的時候,相安無事,到了晚年昏聵,這些弊端就爆發出來了。很多朋友都認為,陸遜被孫權所猜忌,怨恨是因為“二宮之爭”,就是太子孫和和魯王孫霸的宮廷爭鬥,陸遜則是支持太子的,哪怕他認為自己是中立的,他的好朋友吾桀,侄子顧譚等人都是太子黨,所以,陸遜自然被看成了太子黨。不可否認,陸遜的遭遇,二宮之爭是大背景,卻不是直接原因。因為,孫權其實樂於看到群臣分為兩派,互相制衡的,原因是孫權和世家大族的矛盾。只是,為什麼被信任了大半輩子,晚年的陸遜是如何遭到了孫權多次派使者責問,親近的人被殺被貶這種羞辱呢?



(太子孫登去世後,孫和繼為太子,卻有魯王孫霸覬覦太子之位。)

讓孫權針對陸遜的原因,記載在《三國志.陸胤傳》注引的《吳錄》裡,孫和為太子時,因為受到魯王黨全公主的陷害,和孫權的關係破裂。有一天,孫權召見楊竺,還辟開了左右,詢問楊竺孫霸的為人。楊竺是魯王黨的人,自然一頓誇,孫權於是承諾,以後立孫霸為太子。可是,孫權和楊竺沒有想到,床下藏了一個端盤子的宮人,這個人把這件事告訴了太子孫和。孫和害怕了,於是又秘密見了陸胤,讓他去武昌時,求救於陸遜。陸遜不但是陸胤的族叔,還是支持正統的,常常憂心兩宮之爭對東吳的負面影響。於是,陸遜幾次上書孫權,為孫和說話,甚至要離開武昌,去面見孫權。



這下,孫權坐不住了,陸遜為何此時力保太子呢?這麼一位重臣,如果私下參與了黨爭,更是會威脅君權。而且,還可能知道了孫權和楊竺的談話了。於是,急瘋頭的孫權一面派使者責問陸遜,一方面控制了楊竺。先是陸遜無奈說出了陸胤的事,陸胤則一口咬定是楊竺說的,既是要保護孫和,也打擊了政敵。楊竺也是骨頭軟,被孫權屈打成招了。最後,陸胤居然過了關,以後還被任命督軍都尉。但是,陸遜就慘了,孫權因為這件事對陸遜起了猜忌之心,先是把吾桀殺了,侄子顧譚等人流放,清除了陸遜“羽翼”,然後多次派使者責問,責罵陸遜打聽“宮中機密”,陸遜又遠在武昌百口莫辯,終於迫使陸遜氣死。而且,孫權還沒死心,又責問了陸遜兒子陸抗,但是陸抗反應敏捷,反而清除了孫權的疑心,還被重用。

所以,孫權是晚年昏聵了,害怕君權不保,所以才讓陸遜有了這個下場,隨後又廢了孫和,殺了魯王孫霸,並清除一干兩派的大臣,造成了東吳巨大的內耗,隨之衰落了下去。


大飛熊騎士


孫權後期為什麼對待陸遜那麼殘忍?

陸遜生於183年,比孫權僅小一歲。

陸遜輔佐孫權40多年,掌控吳國軍政大權20餘載。陸遜處事高瞻遠矚、深謀遠略;為人忠心誠實、正直純厚;當官文武雙全、出將入相。被孫權視為“社稷之臣”。

深受孫權賞識:封將拜相,總領三公事務

203年,20歲的陸遜進入孫權幕府,成為孫權的幕僚。出任浙江海寧屯田都尉、兼任海寧縣令。

孫權看中陸遜的才能,將哥哥孫策的女兒孫茹許配給他。

219年,陸遜利用關羽性格特點,採用麻痺戰術,將蜀軍打得大敗。關羽從麥城突圍逃亡,被陸遜部將逮住並誅殺。

221年,劉備親率大軍進攻東吳。

陸遜採取誘敵深入、尋機消滅的戰術,找到蜀軍破綻,火燒連營40多個軍寨。蜀漢慘敗,東吳取得夷陵之戰完美勝利。

228年8月,孫權進駐安徽懷寧,拜封陸遜為大都督,統領全部吳軍。孫權親自手拿指揮鞭,命令所有官員向陸遜下跪。

為了表彰陸遜業績,孫權特地設立上大將軍職位,位於三公之上,並冊封陸遜為上大將軍。

孫權已經把自己能想到的辦法,都用來賞賜陸遜了。

244年,孫權任命陸遜為丞相。並下詔指示:孫權總管三公事務,教導所有文臣武將。

陸遜已經真正出將入相,統領東吳了。可以看見,孫權多麼重用陸遜。那麼,後來孫權為什麼殘忍對待陸遜呢?

干預皇室事務:孫權疑懼,陸遜憂國身亡

如果孫權殘忍對待陸遜,那是由陸遜干預皇室事務引起的。

魯王孫霸希望奪取孫和的太子寶座,朝中官員基本上都分列站隊了。

全琮把情況告訴遠在外地的陸遜。

陸遜認為兩宮勢力拉幫結派,互相傾軋,這時最大的忌諱。陸遜竟然建議全琮把次子全寄殺死,因為他支持孫霸。

全琮非常惱火,從此對陸遜懷恨在心,想方設法陷害陸遜或者陸遜的親信。

太子孫和派人藏到父親床肚下面,監聽到父親與大臣談論改立孫霸為太子的事情。

孫和派人到武昌,請求陸遜出面為自己說情。陸遜幾次上疏嫡長子的地位不可動搖,並且請求面見孫權。

孫權發覺自己與大臣在宮中的談話內容竟然洩漏了,非常憤怒。

孫權把相關大臣緝拿審訊;寫信責備陸遜隨意探聽皇宮機密。

在押的大臣招供出陸遜20條罪狀。孫權公佈陸遜的20條罪狀,並下旨停止陸遜職務。

陸遜被冤受壓,氣恨交加,憂慮忡忡,不久,離開人世,享年62歲。

縱觀陸遜一生,孫權這樣對待陸遜,主要以下原因:

第一、怨恨

孫權父子不和的事情,遠在武昌的陸遜竟然知道,孫權實在不能接受。

孫權感到羞恥,自古家醜不可外揚,普通百姓都是這樣,何況帝王之家。

由羞恥產生怨恨。陸遜是孫家大臣,應該做好自己的事情,干涉皇家事務已經超出職權範圍。

皇帝怨恨的事、怨恨的人,會有好的結局嗎?比起其他帝王,孫權對陸遜算是很仁慈的。

第二、擔心

陸遜是重臣,東吳軍國大事都有管理權,現在干涉皇帝父子之間的內部事務,而且是站在皇帝的對立面,孫權當然很擔心。

陸遜支持太子孫和,太子從心理上、實力上都會膨脹起來,就會更加努力爭取保住太子的寶座;陸遜支持孫和,就是慫恿他、放縱他,說不定會發生更大的皇權爭鬥事件。

已經有了擔心,孫權當然不會讓陸遜繼續平平安安活下去。

第三、恐懼

孫權活著,陸遜就膽敢依仗自己功勞、干預皇家內部事務,那麼,孫權去世後,陸遜一定更加放肆,什麼事都有可能幹出來的。

陸遜會根據自己的意願來安排皇家重大事項,包括立儲、繼位這樣的大事;

再進一步推想,陸遜也能找個理由把孫權的子孫換成孫策的後代,甚至可以換成陸家後代。陸遜的後代也是孫策的後代啊。

如果讓陸遜繼續發展下去,孫權為之奮鬥幾十年的江山,就會更換主人;孫家幾代人苦心經營的業績,也就變成別人家的資本。

一旦出現這樣的情況,孫權將會子孫不保、斷子絕孫。

孫權怎麼能不恐懼?恐懼的孫權能不對陸遜採取措施嗎?

你怎麼看待孫權對待陸遜?

我是:岳飛的飛。

歡迎批評、一起成長!


數學張教員


在歷史上,東吳第一名臣,不是周瑜、不是張昭也不是魯肅;而是陸遜。從襄樊獻計到夷陵之戰再到“二宮之變”,陸遜輔佐孫權數十年,出將入相,嘔心瀝血,撐起了東吳的半壁江山,可謂是東吳版的諸葛孔明。

如此一看,孫權和陸遜也稱得上是一對好搭檔。然而陸遜晚年卻以悲慘收場,究其原因,並不是大家常說的孫權昏庸,只是二人中間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家族之仇:“遜”者“孫走”也。

東漢末年,江東四大家族朱、張、顧、陸,皆為孔儒世家,世世代代以儒家思想為本,所以他們有一個共同的信念,便是“誓死忠於漢室”。

陸遜的爺爺,陸家家主陸康,是漢室的忠實維護者。

愚蠢的袁術稱帝后,以帝王的身份向陸康索要三萬斛軍糧,陸康嘲弄袁術是篡漢之賊,拒絕資助袁術,惱羞成怒的袁術命令小霸王孫策懲治陸康,孫策率大軍將“廬江城”圍困了整整兩年,並切斷了陸家的糧食補給,在這兩年期間,陸家一族近百人被活活餓死。

兩年後,陸康開城投降,雖然孫策沒有為難陸康,但投降數月之後,陸康便鬱鬱而終,自此,陸家上下與孫家結下了樑子。

年幼的陸遜將這一切看在眼裡,記在心中,並且將振興家族的重任,扛在了自己單薄的肩膀上。 孫策暴斃後,孫權當政。

孫策的政治路線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孫權則走了一條與孫策截然相反的道路。

孫權追求和平發展,為了緩和孫家與四大家族的關係,孫權特意將侄女嫁給陸遜,並且授予顧雍、張溫、朱桓、陸遜這四位家族掌門人相應的官職。 陸遜憑藉著自己的不解努力,獲取了孫權的信任,並且得到了幾萬人的兵權。

然而孫權真的信任陸遜嗎?不見得!

家族之別:孫家與四大家族的裂痕 在孫堅發跡之前,東吳的實際權力一直掌握在四大家族的手中。孫家在四大家族眼裡,根本不值得一提,說輕視也好,說蔑視也罷,孫家這個外來戶它始終是外來戶,即便是孫權執政之後,四大家族也依舊沒有將孫家當回事兒,認為孫家只不過是發亂世財的“土老冒”、“暴發戶”。

這種根深蒂固的等級思想,是橫在孫權與陸遜之間的,一個不可逾越的路障。

因此,孫權不可能像信任周瑜一般信任陸遜,“演義”所表現的“君有情,臣有義”完全是假象……

儲位之爭:孫權的心事你別猜

孫權晚年為了立太子之事,可謂是心力憔悴。孫權的膝下有兩位品德高尚的公子,太子孫登和公子孫合。孫登與孫合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不被孫權喜歡,那便是他們都是陸遜的粉絲。

太子孫登的老師是陸遜,而孫合喜歡與江東四大家族的公子哥們混在一塊。慢慢的,孫權發現,孫登、孫合的腦子裡裝滿了儒學思想,而儒學思想正好是孫權最為排斥的東西。

試想一下,跟心如虎狼的曹操後人玩儒家思想……會是什麼下場?

孫權對此十分氣憤,孫權發現這一切的始作俑者不是別人,正是陸遜。陸遜為了振興家族,而選擇一位符合家族利益的太子是無可厚非的時候,東吳四大家族也十分支持陸遜的做法,但他們所做的一切卻觸怒了孫權,孫權意識到,不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兒子被陸遜洗腦,否則自己死後,東吳將會變成四大家族的盤中之餐。

孫權首先發動“二宮之變”,將被洗腦的太子換掉,狠狠的敲了江東四大家族一拳:“別以為老子傻了,想和我鬥?你們段位還不夠!”

然後他又逼死了陸遜,徹底消滅了江東四大家族在東吳政權中最大強大勢力。在孫權的眼中,陸遜不得不死。 陸遜是東吳政權中最大的權臣,而且陸遜又是四大家族的代理人,孫權一死,朝中將無人能夠控陸遜的野心。

誰能保證陸遜不會為陸康報仇?誰能保證陸遜不會成為東吳的司馬懿?

屆時孫家的權力將會被以陸遜為首的四大家族架空,孫家祖孫三代所打下的基業,將名存實亡。

其實縱觀中國歷史,歷朝歷代,大多數君王在晚年都會下死手為後代掃除障礙;例如朱元璋,殺遍了開國功臣,無非是想給朱標乃至朱允炆一個安定平和的大明朝。若說他們君臣之間到底有多大的仇恨,那到不至於。

不過話說回來,身後之事誰又能料理的清楚呢?

孫權雖然剪除了江東豪族勢力,但卻並沒有給東吳帶來安定。他所託非人啊,諸葛瑾之子諸葛恪,不像他父親更不像他叔父,剛愎自用,野心極大,禍亂朝堂。東吳被其搞得烏煙瘴氣,逐漸走向衰落。


白話歷史君


出將入相的陸遜是三國後期的一個猛人,奇襲荊州,夷陵破蜀,石亭御魏,屢立奇功,深得孫權的信賴。然而,萬萬沒有想到在陸遜63歲的時候,被孫權活生生的給逼死了。那麼,孫權之前對陸遜是言聽計從,為何最後非要逼死陸遜呢?這並非是孫權老糊塗,這是孫權下的一盤大棋而已,只是最後卻是偷雞不成蝕把米,遺患無窮。

陸遜,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出身江東名門望族。在孫策死後,孫權掌權,21歲的陸遜投靠孫權,成為了孫權的幕僚。他不僅幫助孫權管理內政,而且還對內平叛,征討山越,屢立戰功。因此,他成為了孫權的近臣,經常一起商討國家大事,並且孫權還將自己的侄女許配於陸遜。也就是從此時開始,陸遜才真正地開始了自己的傳奇。

公元219年,孫權與關羽就歸還荊州之事鬧掰了,孫權決定武力收回。於是乎,孫權在關羽北伐之時,任用新人陸遜為前線總指揮,麻痺關羽。同時,陸遜替換呂蒙後,直接寫信吹捧關羽,令關羽放鬆了對東吳的警惕,將後方防範東吳的兵力抽調到北伐前線,給了呂蒙和陸遜可乘之機,大意失荊州,並且陸遜對關羽圍追堵截,最後關羽敗走麥城,被擒殺。



隨後,劉備不顧諸葛亮、趙雲等人的勸阻,率領蜀國精銳進攻東吳,為關羽報仇。前期,雖然蜀軍來勢洶洶,勢如破竹,但是最後還是被陸遜看準時機,採用火攻,火燒連營,蜀軍大敗,劉備差一點就丟了老命。緊接著,陸遜又帶領吳國大軍石亭御魏,大敗曹軍。陸遜屢立奇功,深得孫權的信賴,成為孫權的社稷之臣。



公元244年,孫權在前任丞相顧雍死後,任命陸遜為丞相,至此陸遜達到了人生巔峰。然而,禍福相依,萬萬沒想到第二年陸遜就被孫權給逼死。關於陸遜之死的起因是陸遜在孫和、孫霸二宮之爭時,捲入孫權父子相爭中。因太子孫和的役使曾藏於孫權的床下,監聽到孫權和楊竺談論想以孫霸為儲之事。孫和害怕,就請陸遜出馬勸諫。孫權一看自己的私密之言,竟然被陸遜得知了,大為吃驚,於是著手調查,將相關人員收監問罪。陸遜雖然沒有被收監,但是不僅被孫權責備,而且涉事人員反咬一口,向陸遜頭上扣屎盆子,給他羅列了二十條罪證。對此,已經63歲高齡的陸遜不勝憤忿而卒。



可以說陸遜是被孫權活活給逼死的,這並非是孫權老糊塗了,而是他下的一盤大棋。孫權一家雖然掌管江東,但是老孫家是外來人口,並非是江東的土著。而陸遜恰恰就是江東的土著,並且他所在的陸家是江東四大家族之一,特別是陸遜成為丞相後,陸家更是成為江東的一股強大的勢力。所謂功高蓋主,孫權擔心自己死後,陸家等土著作亂。於是乎,他小題大做,藉機逼死了陸遜。但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陸遜雖然死後了,東吳的朝局更是不穩定了,相互傾軋,此消彼長,最後東吳也被魏國滅掉。


密探零零發


陸遜,出身江東豪門世族,以一介書生進入孫權幕府,憑藉自己傑出的才能,屢立奇功。一生出將入相,君臣相得益彰,深受吳主孫權器重,為孫吳政權的穩固、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為孫權特別倚重的大臣。

但在孫權執政的後期,陸遜不合時宜的參與了孫權的“立儲之爭”,引起了孫權的疑忌和不滿。

孫權幾次派人質問陸遜,致使其鬱鬱寡歡而死。

儘管帝王的家事也是國事,但參與其中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要承擔巨大的風險。

陸遜也毫不例外。

陸遜(183年-245年),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

建安八年(203年),年僅二十一歲的陸遜進入孫權幕府,踏上了仕途,開始了其輝煌的人生。時年孫權也僅僅二十二歲,比陸遜長一歲,繼承父兄基業,才剛剛三年。

從此之後,陸遜追隨孫權四十餘年,統領吳國軍政十餘年,深得孫權器重,並屢立奇功。

特別是擒獲關羽,奪回荊州,以及夷陵之戰,火燒劉備連營四十座,擊潰蜀漢大軍,逼迫劉備客死白帝城。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為了表彰陸遜的功績,特別在大將軍之上又設置了上大將軍,地位高於三公。並拜陸遜為上大將軍、右都護。同年,徵召陸遜輔佐太子孫登。統領留守武昌的宮府事宜,主持吳國軍政大事。

244年,前任丞相顧雍去世後,孫權任命陸遜為丞相,總管三公職事,訓導群臣百官。而且仍舊擔任荊州牧、右都護兼領武昌留守等職。朝廷內外大事,實由陸遜一人肩負。

陸遜深謀遠慮,忠誠剛直,一生出將入相,被贊為“社稷之臣”。

作為人臣,陸遜的一生達到了輝煌的頂點。

在孫權晚年,對於繼承人的選擇,孫權的態度反覆無常,導致了群下黨爭。

陸遜不可避免的捲入其中。

242年,在嫡長子也是太子的孫登病逝後,孫權的三子孫和被立為太子。

從此開始,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之間因為立儲的問題,產生了極大的矛盾。朝廷的大臣也分為兩派,分別支持太子和魯王。而且都是派遣子弟去侍奉孫和或孫霸,選邊站隊,進行政治賭博。

作為丞相的陸遜,站在了太子一邊,支持孫和。

孫權私下召見楊竺,並接受其建議,欲改立孫霸為嫡嗣。

不想躲在孫權床下的役使偷聽了他們的談話,而且告知了孫和。

太子孫和、太傅吾粲等多次聯絡陸遜,請求他上表勸諫。

陸遜屢屢上表陳述其意見,並請求進京面見。

孫權猜測到密談洩露,大怒,拒絕陸遜的請求,並下令徹查此事。

250年,孫權廢掉孫和,賜死孫霸,改立孫亮為太子。

孫權因為此事,多次派人去質責陸遜。

陸遜因此憂憤而死。

確立太子既是家事也是國事,但終歸是家事。

在確立太子一事上,孫權犯下了致命的錯誤。但作為重臣的陸遜,過於積極參與。無論是出於何種目的,都犯下了作為臣子的大忌。

自己不能保持沉默,那隻能逼迫你沉默,這是唯一的結果。


豹眼看歷史


政治鬥爭中的犧牲不需要理由!孫權對陸遜態度轉變的直接原因是陸遜明目張膽的參與立儲事宜。深究其深層原因,政治勢力的此消彼長為根本!

直接原因——深陷“兩宮之爭”

一場由東吳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之間爭奪儲君之位鬥爭中,陸遜作為太子黨一派,明目張膽的支持孫和成為儲君。這涉及到了皇家對大臣的容忍底線。中國自古以來的封建政治中,皇權的至高無上性決定了大臣、後宮不得干預朝政,因為這對皇權的影響是巨大的。而陸遜的舉動無異於是將自己推進了火坑。

太子孫和因為種種原因,已經失去了孫權對其的寵愛,關係一度惡化。陸遜一黨作為太子黨,孫權自然會將對太子的不喜之感強移加到太子黨人身上。對於任何帝王而言,陷入儲君黨爭要比朝堂黨爭更加令人感到危機。孫權最後的做法很明瞭:太子被廢、魯王賜死。陸遜作為太子黨的重要成員,在孫權的咄咄相逼之下鬱鬱而終。

那麼,問題來了。太子黨可不止陸遜一個人,顧譚、吾粲、朱據、諸葛恪、滕胤、施績、丁密,都是太子黨,那為什麼陸遜怎麼倒黴呢?

根本原因——孫權“權力隱患”

1.政治資本

孫權勢力起身義軍,出身卑微,可以說是三國之中最缺乏政治基礎的政權。曹操的父親做過太尉,而且本人“奉天子以令不臣”,政治資源雄厚,而且有相應的政治基礎。出生卑賤的劉備,父親至少做過縣令,而其本人也找了一個“中山靖王之後”的政治外衣。只有江東孫氏集團,軍閥出身,政治基礎是最為薄弱的。

孫權集團的核心軍事力量是淮泗軍事集團,大多為孫氏集團歷年來南征北戰,俘獲、提拔的寒門將領,以及慕名而來的名將。當時在吳地最大的家族之一便是陸氏家族。群雄割據時期,陸氏家族就曾想過依靠自身實力在吳地建立一番基業,只可惜軍事上的失利只能使其委身於孫權集團。陸遜就是其中之一。

吳地統一的戰爭中,孫權集團與陸氏家族爭鋒相對,可謂仇深似海,最後的委身也只是不得已而為之。陸遜是忠心的,但是在缺乏政治自信的孫權看來,又是極具威脅的。因為陸氏家族在吳地的威望是有的,雖然一直在給孫氏集團打工,倘若有一天揭竿而起,必定眾人響應,這就是孫權最忌憚的事情。

2.軍事實力

前面我們分析了政治資本,現在我們來分析一下軍事實力。

其實在呂蒙病逝之前,曾經被孫權問道誰能夠擔任都督的職務,呂蒙本著東吳長遠考慮,推薦極具軍事才能陸遜,孫權不置可否。孫權在擔心的並不是陸遜的能力,陸遜的能力在奪取荊州戰役之中已經有所體現。孫權害怕的是陸遜掌握軍事資源之後是否會對自己構成威脅。

孫權在面臨劉備集團的進攻時,決定啟用陸遜。陸遜雖然能力出眾,但是在軍中威望遠遠沒有地方威望那麼強大。前面已經交代了,淮泗集團的將領大多是寒門子弟,對世家大族並不感冒,外加慕名而來的名將,面對被征服的世家大族,更是顯示出其優越感。陸遜的隊伍並不好帶,由於前期的戰術策劃,避而不戰,軍中將領更是不服氣。夷陵一把大火之後,陸遜成為了東吳的第二位保護神(第一位是赤壁大戰的獲勝者周瑜),名聲大噪,眾將臣服。

軍中的制約力度減輕,孫權便做不住了,而且經過長年的鬥爭,陸遜仰仗著其赫赫戰功與家族勢力培養出的私家軍勢力也是極為雄厚。據陶元珍先生的《三國吳兵考》記載,當時的東吳私家軍狀況,陸遜足有四萬餘人,能與其相比的只有諸葛恪,也有四萬兵馬。這對孫權的政治統治構成了極大威脅。

總結:陸遜的死是必然的的,就算不鬱鬱而終,恐怕也難免血光沖天。孫權本就善疑,外加陸氏家族的家族勢力、陸遜的威望大振、私家軍的數量之巨,不論是誰都會猜忌。好在陸遜忠心,才能被屢屢委任而不做處理。等到他參與“兩宮之爭”時,這一系列積攢的疑慮便瞬間釋放而出,陸遜的沒落是註定的,但參與儲君之爭無異於是又送了自己一程!


秦風漢韻論古今


孫權晚年,並非只對陸遜殘忍,而是漸漸從一代明君淪為暴君,多疑猜忌,任用特務以加強獨裁統治,而陸遜只是一個政治犧牲品而已。

第一,孫權晚年的恐怖政治

公元238年可以說是孫權帝王生涯的一個分水嶺,這年他五十六歲。在此之前,孫權給人的印象是個英明的君主,從是年起,孫權開始暴露出其性格的另一面:多疑、猜忌、殘忍。

標誌性的事件是大特務呂壹的崛起。呂壹本是中書郎,這不是級別特別高的官,但孫權交給他一個新差事,叫“典校諸官府及州郡文書”,就是對各級官府、州郡有監督權。說白了,呂壹就是特務,直接聽命於孫權,孫權通過他刺探、掌握全國從中央到地方官員的一舉一動。

呂壹精通法典,可以把無辜的說成有罪,把活的說成死的。他嚴密監視大臣們的各種活動,大臣們最細小的過失,也會經他的口傳到孫權耳中。很快,朝廷被恐怖的氛圍所籠罩。當時只有太子孫登還敢於進言幾句,但不起任何作用。其他人只好閉緊嘴巴,遠遠望見呂壹,都不敢正面而視。

呂壹自認為是皇帝孫權之鷹犬,可以隨意羅織罪名陷害大臣。他甚至把目標對準丞相顧雍,暗地裡收羅顧雍過失,秘密向孫權檢舉揭發。當時東吳兩大支柱上大將軍陸遜與太常潘浚每每談及呂壹亂政,無不痛心疾首。潘浚甚至制訂刺殺呂壹的計劃,企圖以宴請為名除奸,但呂壹提防心重,沒有赴宴。

在呂壹的特務監視及告密下,顧雍、陸遜、潘浚處境日益惡化,西陵督步騭上書皇帝孫權,認為三位大臣“志在竭誠,寢食不寧,念欲安國利民,建久長之計,可謂心膂股肱社稷之臣矣。”他進一步指出,不應該由其他官員監視、考核他們,試想想,能力低的人如何考核能力高的,品格低的人如何評判品格高的?然而孫權對步騭的上書置之不理。

後來呂壹在構陷左將軍朱據時,陰溝翻船,被彈劾“濫用刑法、草菅人命、構陷大臣”。由於朱據是孫權的女婿,呂壹惹怒了孫權,最終被處死。然而,呂壹實是孫權的一條走狗,他被殺只因為手夠得太長了。晚年的孫權對大臣們的忠誠十分懷疑,君臣無間的歷史已結束,孫權與的漢武帝有類似之處,越到晚年疑心越重,也越發暴虐。

第二、陸遜捲入奪嫡之爭

公元241年,東吳太子孫登病死。對東吳來說,這是非常不幸的事。孫登頗為賢能,在呂壹橫行霸道之時,別人都不敢吭聲,只有他冒著失寵的風險,多次進諫。孫登去世後,圍繞太子位的權力爭鬥開始白熱化。

孫登死後次年,孫權立孫和為太子。既然立了太子,孫和自然是法定繼承人,何來奪嫡之爭呢?原來孫權雖然立孫和為太子,但卻更喜歡孫和的弟弟、魯王孫霸。孫霸不是太子,卻享受和太子一樣的待遇,這就激起孫霸謀奪太子位的野心。

孫權的曖昧態度表明一件事:日後皇帝寶座歸誰,尚未定論。有人願意把賭注押在魯王孫霸身上,衛將軍全琮就是其中之一。全琮認為,孫和雖被冊立為太子,孫權卻更喜歡孫霸,只要糾集一批大臣向皇帝吹噓孫霸的美德,定可擠掉孫和。於是他讓兒子全寄全力輔佐孫霸,同時寫信給遠在武昌的陸遜,希望他能支持孫霸奪嫡。

起初,陸遜並不願意介入這場奪嫡之爭,他寫信給全琮,指出:“兩位殿下勢均力敵,必定要分出個高低勝負,自古以來,最忌諱在這個時候捲進去。

然而,作為東吳上大將軍兼丞相的陸遜,因地位特殊,註定無法置身事外。

眼看全琮、全寄父子已然跳入這場權力的漩渦之中。全寄更是賣力地、無所不用其極地中傷、誣衊太子。出於一種對國家的責任心,陸遜無法視而不見,他再度寫信給全琮,警告說:你再這樣包庇自己的兒子,會帶來滅門之災。

面對魯王黨羽的步步緊逼,太子孫和處境日益險惡。在封建社會,太子是國家儲君,是國之根本。為了國家長治久安,陸遜不得不選擇立場,他連續上三四道奏章,力勸孫權說:“太子是正統,應當有穩如磐石的地位;魯王是藩臣,在恩寵上理應有所差別。尊卑有別,上下才能平安。”

至此,陸遜已經身陷奪嫡之爭的漩渦之中。

第三,陸遜遭到孫權的懷疑

陸遜連續上幾道奏章,闡明自己的立場。然而,這些上書都石沉大海,沒有迴音。孫權保持著可怕的沉默,沉默的背後,是對陸遜的疑心與不信任。

作為東吳最偉大的將領,夷陵之戰的英雄,陸遜在東吳政壇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以前孫權對陸遜極為信任,然而到了晚年,他疑鬼疑神,對手握重兵的陸遜更是一萬個不放心。在呂壹擅權時,孫權就默許這個大特務秘密調查陸遜,可見對上大將軍已有足夠的戒心。

孫權對地方將領的不信任並不是沒有原因。在公元239年,東吳爆發一起嚴重的叛亂事件。時任帳下都督的廖式起兵襲殺臨賀太守嚴綱,擁兵自重,割據一方。叛軍攻掠零陵、桂陽,發展到數萬人,勢力波及交州的蒼梧、鬱林諸郡。儘管廖式之亂最終被鎮壓下去,但是在孫權心裡卻留下一道抹不掉的陰影。

多年來,陸遜一直帶兵在外,儘管兼任丞相,實則掛名而已,並沒有主持政府日常工作。陸遜才氣過人,手握東吳最精銳的武裝部隊,萬一他像廖式那樣叛亂,孫權如何製得住他?

但是陸遜似乎並沒有意識到孫權心態上的微妙變化,上書不成後,他沒有放棄,打算京自進京面聖,對孫權曉以利害。在陸遜看來,立長不立幼不僅是政治傳統,也是政權穩定過渡的基礎。之前袁紹、劉表都選擇立幼子而不立長子,結果導致集團內部大亂,這就是前車之鑑。然而,孫權非但拒絕陸遜的建議,甚至認為他手伸得太長,干涉宮中之事。

到這個時候,孫權已全然失去對陸遜的信任。

第四,陸遜之死

陸遜因支持太子孫和而遭到孫權的斥責,孫權的態度,無疑令魯王黨大為振奮。全琮的兒子全端、全緒誣陷支持太子的顧譚、顧承、張休等人,孫權把三人流放交州,後來又逼迫張休自殺。顧譚、顧承兩人是陸遜的外甥,兩人遭流放,這也是魯王黨對陸遜的間接打擊。

不僅陸遜的處境愈發艱難,太子

孫和的地位也岌岌可危。

太子太傅吾粲親自出馬,三番五次向孫權提出請求,把魯王孫霸調離京師,以鞏固太子的地位。為了尋求支持,吾粲又多次派人與陸遜聯絡,希望憑藉陸遜巨大的威望,力挽狂瀾。可是此時的陸遜早已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了。

其實陸遜不能算是太子黨,他只是公忠體國,從維護帝國穩定出發,按傳統辦事,明確太子作為儲君的地位。然而,在孫權看來,陸遜是暗藏巨大私心。陸遜、顧譚、吾粲等人都力主把魯王調離京城,這豈不令孫權狐疑?

在封建社會,皇子與外地官員私下往來是大忌。當初曹丕與曹植爭奪太子位時,秘密將好友吳質從外地召回京城,被楊修告密,差點陰溝裡翻船,此即是一例證。儘管太子孫和並沒有直接與陸遜聯絡,但是太子太傅吾粲病急亂投醫,與陸遜頻頻接觸,這是犯下大忌。

很快,魯王孫霸就指控吾粲圖謀不軌,孫權下詔捉拿吾粲,下獄處決。很顯然,處死吾粲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吾粲只是個文官,能掀多大波瀾?背後的大老虎是陸遜!

吾粲一死,陸遜處境更加不妙。

清算完吾粲,接下來便是陸遜。孫霸的黨羽楊竺羅列陸遜二十條罪狀,上呈孫權。孫權連續派出幾批中使,前往責問陸遜。中使就是宮中派出的使者,多為宦官。身為帝國最高軍事統帥與丞相,陸遜被一群宦官晝夜不停地質詢、審問,試問情何以堪?

孫權不敢像處決吾粲那樣處決陸遜,畢竟投鼠忌器,萬一把陸遜逼得造反就得不償失了。面對莫須有的指責,面對皇帝的不信任,面對宦官趾高氣揚的傲慢,陸遜憤恚難當,竟一病而死。從某種程度上說,陸遜是被孫權逼死的。不過,就當時的情形而言,這樣死去,對陸遜或許算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君山話史


這是因為陸抗的原因,陸遜的兒子陸抗比孫權的兒子們都來得出色。而陸抗又是孫策的嫡親外孫,這使得孫權防著陸抗比防著賊還厲害,因為孫權在孫策死後確實幹了很多對不起兄長的事,這使得他心裡有鬼,擔心兄長的後人群起而復之,而陸遜又手握重兵重權,一旦孫權死後,陸抗與孫策後人勾結反抗孫權的兒子,那麼孫權的兒子很可能得栽。

孫策死的時候才27歲,孫策的長子這時候才十歲,於是孫策臨死前把權力轉移給孫權,並將妻小託給孫權照顧。孫權即位後不斷啟用新人,安插自己的羽翼勢力,排擠孫策勢力。並把孫策的妻小護送到吳中軟禁。為了掩人耳目,還派自己的心腹愛將陸遜娶了孫策的長女孫氏,這也是為了控制權力。尤其是周瑜死後,基本上孫策勢力也就被清除乾淨了。這時候孫權的政權算是完完全全是自己的了,而不用擔心孫策的長子回來跟自己搶位置。

隨著時間的發展,孫權歲數越來越大,他這時候是不擔心孫策的兒子來跟自己搶位置,但是他卻擔心孫策的兒孫們來跟自己的兒子搶位置。所以,這時候他便只能清洗朝臣,把所有可能對孫權傳子繼位有威脅的人全部幹掉,而陸遜便是首當其衝。


優己


對於東吳來說,陸遜可以用中流砥柱來形容,白衣渡江、夷陵之戰、石亭之戰都是陸遜的傑作,然而晚年的陸遜卻被孫權幾乎迫害致死,確卻是為何?



一、陸遜之死

陸遜的結局並不簡單,我們來看看陸遜的身份就知道了:陸遜出身於江東四大世族朱張顧陸的陸家,他的叔父是被孫策殺死的廬江太守陸康;後來長大了他娶了孫策之女孫氏,是孫策的女婿;他官拜東吳丞相、荊州牧、武昌留守,身兼軍政大權;同時,陸遜還曾是諸皇子的老師。

實際上,陸遜之死,是東吳幾方勢力博弈的集中提現。我們先來看,陸遜之死的過程。

孫權太子孫和與父親失和,派人躲在孫權宮中偷聽到孫權有意立孫霸為太子,十分惶恐。朝臣們分為兩派,互相攻擊。孫和為了保住太子之位,讓陸遜的族子陸胤多次前往武昌,請陸遜代為申辯;同時,孫和的太子太傅吳粲多次與陸遜書信密談太子之事。

陸遜因此多次上書孫權,陳述嫡庶之分,然而孫權不聽。

這些給了孫霸徹底扳倒孫和的機會。在孫霸和全公主的引導下,孫權發現中宮密談居然有所洩露。孫權震怒,陸胤、吳粲先後落網,而陸遜之事也盡為孫權所知。孫權屢次派遣中官譴責陸遜探聽中宮秘密,雖未降罪,但陸遜不久還是憂憤而死。



二、孫權的偏心和世族的向背

表面上,陸遜是死於孫和和孫霸奪嫡之爭。但有一點很讓人不解,孫和本身並沒有什麼過失,而孫霸並沒有什麼突出的事蹟,陸遜為之辯白也無可厚非何至於此?而且在孫和失寵、孫霸得勢的過程中,孫權明顯偏向孫霸,這又是為何呢?

我們看一下,隨著孫和失寵而遭受貶黜的一份不完整的名單,或許會有所發現:陸遜、陸胤、顧譚、張休、朱據、吳粲等等。眾所周知,漢末三國,東吳世族的代表是“朱張顧陸”四姓,而這份名單中,幾乎涵蓋了四大家族的代表人物,這樣的一個太子怎麼能不引起孫權的忌憚?

孫家根源本不在江東,對於江東世族來說,孫家是一個外來戶,孫策時期採取了壓制本地世族,重用北來世族和寒族的政策,陸康之死也發生在這樣的背景下,孫氏一度跟東吳世族難以合作。

孫權繼承的東吳政權也是這樣一個框架,東吳前三任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皆是北來世族。孫權為了緩和關係,鞏固統治,通過相互舉薦的辦法,主動接納東吳世族。東吳世族也逐漸轉變了態度,與東吳政權合作,這樣,在孫權的朝堂上,東吳世族的份量逐漸加重了。東吳兩任丞相顧雍、陸遜、驃騎將軍朱據、太常顧譚都是世族的代表。



而朱張顧陸四家本有聯姻,顧譚是陸遜外甥,張休與顧譚少時交友,他們逐漸成為了一個利益共同體,力量變得十分強大。在孫和和孫霸爭寵過程中,他們又大多陳述嫡庶之分,反對孫霸支持孫和。這讓本來就是一個外來戶的孫權感覺自身權利受到了威脅。

因此,這就能夠解釋為何孫權不聽陸遜們的勸諫,執意偏袒孫霸,疏遠孫和了:孫權本意是要打擊江東世族的勢力,保證皇權的絕對權威;同時,孫和不能繼承皇位被孫權疏遠,是因為如果朱張顧陸利益相同,難保孫和即位後不會被架空,而和孫和本身的素質沒有太大關係了。

而且,孫和的支持者中還有一批人,大將軍諸葛恪、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績、尚書丁密,他們並沒收到嚴厲懲罰,而諸葛恪還成為了孫權託孤重臣。可見,孫權本身並不是要針對孫和,而是要針對日益崛起的江東世族勢力。

同樣,陸遜在兩宮之爭中並沒有明顯的站隊,還曾勸說依附孫霸的全琮不要輕易站隊,但卻有如此結果,也說明孫權是要針對江東世族。



三、陸遜的尷尬和兩難

瞭解了這些,再回看孫權的態度,也就不足為奇了。

作為世族朱張顧陸的代表,陸遜還有另一個十分尷尬的身份,孫策的女婿。孫權地位繼承自孫策,而自身在開疆拓土功業上並沒有絕對的聲威,而孫策之子還活著。

對於這個一個重臣,晚年猜忌的孫權打心底沒法絕對信任,然而陸遜於國有大功,二宮之爭中站隊又十分謹慎,又沒有明顯的過錯。於是,孫權屢次遣使斥責,卻沒有明顯的處罰。

與其說殘忍,不如說晚年的孫權對陸遜的態度是深深地忌憚。



陸遜對這件事應當也不是一點都沒有認識,尷尬的身份讓陸遜十分苦惱,雖一心為國,卻無法自清,最終導致了陸遜的鬱鬱而終。

而殘忍的孫權,自以為嚴重打擊了以陸遜為首的世族勢力,可以保證孫氏皇族的絕對權威,結果也是一場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