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最低調古城 與世界遺產相伴 被譽“川西第一門戶”卻少有人知


說起四川都江堰,大家都知道是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其實這座千年古堰不僅造就了錦繡天府,也孕育了一座被譽為“山水入懷、生活道場”的灌縣古城。始建於南北朝時期的灌縣古城,因堰而起、因水而興,是古蜀國的發祥地之一。

灌縣古城作為茶馬古道的起點和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千百年來一直是西御土蕃、東控川西平原、拱衛成都的屏障,堪稱名副其實的“川西第一門戶”。明朝弘治中期,知縣胡光砌石成牆,奠定了縣城的格局。其中的東城門“宣化門”,已成為遊客到都江堰必“打卡”的景點之一。

整個古城面積2.86平方公里,總人口48724人,走進宣化門,街道兩旁的房屋多為典型的川西民居木構建築。據記載,自清代至民國時期,阿壩州等地出產的山貨藥材主要在此銷售,由於經貿發達,古城內外店鋪林立、繁榮興旺,素有“小成都”之稱。


古城昔日商賈雲集的繁華景象,雖早已不復存在,但其厚重的文化積澱、特有的風土人情和浪漫的生活情調,一直吸引著四面八方的來客。近年來,當地對城內的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了保護性改造,再現了“城中有景,景中有城,半山半城”的歷史風貌。

位於古城南門外、都江堰寶瓶口下側的南橋,是一座橫跨內江的廊式古橋,其始建年代已無法考證。千百年來,古橋歷經戰火、水災,曾多次損毀,現存南橋是1979年由當地政府撥款重建。2009年,經加固維修後的南橋,成為都江堰景區的主要景觀之一,被譽為“天府第一橋”。

始建於秦昭王末年(公元前256年)左右的都江堰,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其最偉大之處是建堰2250多年來,一直髮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2018年,都江堰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坐落在玉壘山南麓、都江堰景區旁的城隍廟,始建於明洪武初年。廟內的十龍殿修建在一條筆直上行梯道的兩側,呈對稱跌落佈局,屋面飛簷錯落有序,似群雁展翅,給人的印象最為深刻。該建築已被收錄進清華大學建築學教材,並於2013年被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起灌縣古城西街、北至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城的松茂古道,全長700多里,早在三國時期就是北連甘、青邊區,南接川西平原的商旅通衢和軍事要道。令人遺憾的是,這條曾長達700餘里的交通大動脈,如今僅存都江堰景區內不到2公里的一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