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三講:八佾「yì」篇第三

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義”、“禮”、“智”。《論語》作為孔子及門人的言行集,內容十分廣泛,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直到近代新文化運動之前,約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一直是中國人的初學必讀之書。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而且論語教給了後人如何為人處世的道理。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三講:八佾「yì」篇第三

八佾篇第三

包括二十六章,涉及內容包括:主要講述了孔子“禮”的問題,主張在維護禮的制度上禮節上的重重規定,孔子在這一篇中提出“繪事後素”的命題,表達了他的倫理思想和“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張,下面給大家一一講解: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注】季氏:魯國正卿季孫氏,即季平子。八佾:佾,行列的意思。古時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據《周禮》規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諸侯為六佾,卿大夫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可忍:可以忍心。一說可以容忍。

【譯】孔子談到季氏時說,“他用天子規格的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還有什麼事情不可狠心做出來呢?”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三講:八佾「yì」篇第三

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闢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注】三家:魯國當政的三家: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他們都是魯桓公的後代,又稱“三桓”。《雍》:《詩經·周頌》中的一篇。古代天子祭宗廟完畢撤去祭品時唱這首詩。相維闢公,天子穆穆:《雍》詩中的兩句。相,助。維,語助詞,無意義。闢公,指諸侯。穆穆:莊嚴肅穆。:接客祭祖的地方。

【譯】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在祭祖完畢撤去祭品時命樂工唱《雍》這篇詩。孔子說:“(《雍》詩上這兩句)‘助祭的是諸侯,天子嚴肅靜穆地在那裡主祭。’這樣的意思,怎麼能用在你三家的廟堂裡呢?”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三講:八佾「yì」篇第三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譯】孔子說:“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麼能實行禮呢?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麼能運用樂呢?”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與其易也,甯戚。”

【注】林放:魯國人。:這裡指有關喪葬的禮節儀式辦理得很周到。:心中悲哀的意思。

【譯】林放問什麼是禮的根本。孔子回答說:“你問的問題意義重大,就禮節儀式而言,與其奢侈,不如節儉;就喪事而言,與其儀式上治辦周備,不如內心真正哀傷。”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三講:八佾「yì」篇第三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

【注】夷狄:古代中原地區的人對周邊地區的貶稱,謂之不開化,缺乏教養,不知書達禮。諸夏:古代中原地區華夏族的自稱。:同無。古書中的“無”字多寫作“亡”。

【譯】孔子說:“夷狄之國雖然有君主,還不如中原諸國沒有君主呢。”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汝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若林放乎!”

【注】旅:祭名。祭祀山川為旅。當時,只有天子和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資格。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生於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29歲。當時是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責備他。:同汝,你。:諫止。

【譯】季孫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對冉有說:“你難道不能勸阻他嗎?”冉有說:“不能。”孔子說:“唉!難道說泰山神還不如林放知禮嗎?”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三講:八佾「yì」篇第三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注】射:此處指古代的射禮。:拱手行禮,表示尊敬。

【譯】孔子說:“君子沒有什麼可與別人爭鬥的事情。如果有的話,那就是射箭比賽了。比賽時,先相互作拱手行禮互相謙讓,然後走上臺階。射完後,又互作拱手行禮謙讓再退下來然後登堂喝酒。這就是君子之爭啊。”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三講:八佾「yì」篇第三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詩已矣。”

【注】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前兩句見《詩經·衛風·碩人》篇。倩,笑得好看。兮,語助詞,相當於“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絢,有文采。繪事後素:繪,畫。素,白底。起予者商也:起,啟發。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譯】子夏問孔子:“‘笑容真好看啊,美麗的眼睛真明亮啊,好像潔白的底子上畫的美麗的圖畫。’這幾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這是說先有白底然後畫畫。”子夏又問:“那麼,是不是說禮也是後起的事呢?”孔子說:“商,你真是能啟發我的人,現在可以同你討論《詩經》了。”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三講:八佾「yì」篇第三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注】杞:春秋時國名,是夏禹的後裔。在今河南杞縣一帶。:證明。:春秋時國名,是商湯的後裔,在今河南商丘一帶。文獻:文,指歷史典籍;獻,指賢人。

【譯】孔子說:“夏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是它的後代)杞國不足以證明我的話;殷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它的後代)宋國不足以證明我的話。這都是由於文字資料和熟悉夏禮和殷禮的人才不足的緣故。如果足夠的話,我就可以得到證明了。”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三講:八佾「yì」篇第三

子曰:“諦(dì),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注】禘: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舉行的祭祀祖先的非常隆重的典禮。:禘禮中第一次獻酒。

【譯】孔子說:“對於行禘禮的儀式,從第一次獻酒以後,我就不願意看了。”

或問諦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注】禘之說:“說”,理論、道理、規定。禘之說,意為關於禘祭的規定。:指後面的“掌”字。

【譯】有人問孔子關於舉行禘祭的規定。孔子說:“我不知道。知道這種規定的人,對治理天下的事,就會像把這東西擺在這裡一樣(容易)吧!”(一面說一面)指著他的手掌。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三講:八佾「yì」篇第三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譯】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說:“我如果不親自參加祭祀,那就和沒有舉行祭祀一樣。”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也。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注】王孫賈:衛靈公的大臣,時任大夫。:諂媚、巴結、奉承。:這裡指屋內位居西南角的神。:這裡指灶旁管烹飪做飯的神。:以天喻君,一說天即理。

【譯】王孫賈問道:“(人家都說)與其奉承奧神,不如奉承灶神。這話是什麼意思?”孔子說:“不是這樣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沒有地方可以禱告了。”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三講:八佾「yì」篇第三

子曰:“周監(jiàn)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注】監:音,同鑑,借鑑的意思。

二代:這裡指夏代和周代。鬱郁:文采盛貌。豐富、濃郁之意。

【譯】孔子說:“周朝的禮儀制度借鑑於夏、商二代,是多麼豐富多彩啊。我遵從周朝的制度。”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zōu)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注】太廟:君主的祖廟。魯國太廟,即周公旦的廟,供魯國祭祀周公。:春秋時魯國地名,又寫作“陬”,在今山東曲阜附近。“鄹人之子”指孔子。

【譯】孔子進入太廟,每件事都要問。有人說:“誰說此人懂得禮呀,他到了太廟裡,什麼事都要問別人。”孔子聽到此話後說:“這就是禮呀!”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三講:八佾「yì」篇第三

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注】皮:用獸皮做成的箭靶子。:等級。

【譯】孔子說:“比賽射箭,不在於是否穿透靶子,因為各人的力氣大小不同。自古以來就是這樣。”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xì)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注】告朔:朔,農曆每月初一為朔日。告朔,古代制度,天子每年秋冬之際,把第二年的歷書頒發給諸侯,告知每個月的初一日。餼羊:祭祀用的活羊。

:愛惜。

【譯】子貢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廟用的活羊。孔子說:“賜,你愛惜那隻羊,我卻愛惜那種禮。”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三講:八佾「yì」篇第三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譯】孔子說:“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禮的規定去事奉君主,別人卻以為這是謅媚呢。”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注】定公:魯國國君,姓姬名宋,定是諡號。公元前509~前495年在位。

【譯】魯定公問孔子:“君主怎樣使喚臣下,臣子怎樣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說:“君主應該按照禮的要求去使喚臣子,臣子應該以忠來事奉君主。”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三講:八佾「yì」篇第三

子曰:“關雎(jū),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注】《關睢》:睢,音jū。這是《詩經》的第一篇。此篇寫一君子“追求”淑女,思念時輾轉反側,寤寐思之的憂思,以及結婚時鐘鼓樂之琴瑟友之的歡樂。

【譯】孔子說:“《關雎》這篇詩,快樂而不放蕩,憂愁而不哀傷。”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注】社:土地神,祭祀土神的廟也稱社。宰我:名予,字子我,孔子的學生。

戰慄:恐懼,發抖。

【譯】魯哀公問宰我,土地神的神主應該用什麼樹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樹,商朝用柏樹,周朝用栗子樹。用栗子樹的意思是說:使老百姓戰慄。”孔子聽到後說:“已經做過的事不用提了,已經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三講:八佾「yì」篇第三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diàn)。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注】管仲:姓管名夷吾,齊國人,春秋時期的法家先驅。齊桓公的宰相,輔助齊桓公成為諸侯的霸主,公元前645年死。三歸:相傳是三處藏錢幣的府庫。:兼任。樹塞門:樹,樹立。塞門,在大門口築的一道短牆,以別內外,相當於屏風、照壁等。反坫:古代君主招待別國國君時,放置獻過酒的空杯子的土臺。

【譯】

孔子說:“管仲這個人的器量真是狹小呀!”有人說:“管仲節儉嗎?”孔子說:“他有三處豪華的藏金府庫,他家裡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職而不兼任,怎麼談得上節儉呢?”那人又問:“那麼管仲知禮嗎?”孔子回答:“國君大門口設立照壁,管仲在大門口也設立照壁。國君同別國國君舉行會見時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設備,管仲也有這樣的設備。如果說管仲知禮,那麼還有誰不知禮呢?”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三講:八佾「yì」篇第三

子語(yù)魯大(tài)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xī)如也。從(zòng)之,純如也,徼(jiǎo)如也,繹如也。以成。”

【注】語:告訴,動詞用法。大師:大師是樂官名。:合、聚、協調。:放縱、展開。:美好、和諧。:音節分明。:連續不斷。

【譯】孔子對魯國樂官談論演奏音樂的道理說:“奏樂是有規律循的:開始演奏時,各種樂器合奏,聲音繁美;繼續展開下去,悠揚悅耳,音節分明,連續不斷,直到最後完成。”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三講:八佾「yì」篇第三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注】儀封人:儀為地名,在今河南蘭考縣境內。封人,系鎮守邊疆的官。從者見之:隨行的人見了他。:失去,這裡指失去官職。木鐸:木舌的銅鈴。古代天子發佈政令時搖它以召集聽眾。

【譯】儀這個地方的長官請求見孔子,他說:“凡是君子到這裡來,我從沒有見不到的。”孔子的隨從學生引他去見了孔子。他出來後(對孔子的學生們)說:“你們幾位何必為沒有官位而發愁呢?天下無道已經很久了,上天將以孔夫子為聖人來號令天下。”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三講:八佾「yì」篇第三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注】韶:相傳是古代歌頌虞舜的一種樂舞。:指樂曲的音調、舞蹈的形式而言。:指樂舞的思想內容而言的。:相傳是歌頌周武王的一種樂舞。

【譯】孔子講到“韶”這一樂舞時說:“藝術形式美極了,內容也很好。”談到“武”這一樂舞時說:“藝術形式很美,但內容卻差一些。”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三講:八佾「yì」篇第三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譯】孔子說:“居於執政地位的人,不能寬厚待人,行禮的時候不嚴肅,參加喪禮時也不悲哀,這種情況我怎麼能看得下去呢?”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三講:八佾「yì」篇第三

武漢加油

八佾篇第三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