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推恩令可解决藩王问题,为何建文帝却不采纳?

太史沐阳


推恩令未必能解决藩王的问题,还会自毁长城为北元南下做“贡献”。更何况建文帝名儒实法是一名刻薄寡恩的皇帝,明太祖的封建制度,使他有绝对的优势削藩,故而他对推恩令采而不纳。



第一、以德取胜有外患,一劳永逸为“上策”。

建文帝继位后,与众臣商量削藩,多数人的意见,是简单粗暴的削藩,“返聘”的前前军都督府左断事高巍和御史韩郁则建议:不要用西汉晁错的削夺之谋——削藩,采用西汉贾谊、主父偃的高见——推恩之策。不仅如此,他们两个想出了更高明的加恩(明史原文为加恩)之策——北方诸王的子弟封到南方,南方诸王的封到北方。如此,加恩就是削藩,这是不削而削的妙招。

独巍与御史韩郁……曰:“贾谊曰:‘欲天下治安,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在北诸王,子弟分封于南;在南,子弟分封于北。”

对于这个妙招建文帝非常满意,点头称好。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建文帝对此妙策是采而不纳,赞而不用。小姐姐讲史认为,建文帝可能考虑有外患的问题。当时,元朝初灭,北元虎视眈眈,有南下反攻之心。九大塞王削弱之后,会造成边疆隐患。建文帝的高见是,让塞王叔叔们保卫边疆,先从邻王(不是边塞的王爷们)叔叔们下手。如此一来,先南后北,先易后难,而且还要稳、准、快、狠,不给他们一喘息或准备,试图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第二、建文帝这么做,是有这方面的信心、准备和实力的!

从洪武31年七月到建文元年6月,这不到一年的时间,建文帝将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岷王等五位王叔全部废为庶人,逼的湘王自焚。他这不是削藩,而是灭藩,削是削弱,灭是灭绝。建文帝刚一继位,之所以就在削藩上效率这么高,效果这么好是因为他有这方面的信心和实力的,得益于朱元璋在分封制度上的大手笔。

塞王虽然兵强马壮,但外有北元反攻之心,内有地方和朝廷的监视以及制衡。制衡方面,主要是塞王兵马归属于兵部,钱粮由朝廷所出。建文帝在处置关内五王时,也是做足了功课。建文帝还是皇太孙的时候,就像他的爷爷明太祖朱元璋表露削藩之意。给他皇爷爷出难题,他直接向朱元璋提问,蒙古找事儿有皇叔,皇叔搞事为之奈何?朱元璋知道建文帝担心皇叔们对他不服,但又不想让儿孙相残,就把球踢过来,反问你怎么看?朱允炆只好表示先礼后惩,实在不行再发兵。


惠帝为皇太孙时……谓子澄曰:“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对曰:“诸王护卫兵,才足自守。倘有变,临以六师,其谁能支?——《明史.列传第廿九》

而对他的老师黄子澄,这名皇太孙提出忧虑,黄子澄对诸王比较藐视,对朝廷很有信心,同时也有削藩之心。

对朱棣也许是打草惊蛇,但更多的是杀鸡儆猴。诸王不是反抗而是等死,他们知道反抗就是找死,而且会早死。就是朱棣起兵靖难,也是下了很大的决心,成功有很大的运气因素,最重要的就是建文帝虽然太狠,雷厉风行,但因为轻敌还有李景隆大坑才导致的大败。至于历史上记载的“毋使朕负杀叔父名”,从逻辑上说不过去,湘王都自焚了,也没挡住建文帝削藩的脚步。


平保儿……建文中从军与王师战于白沟河,保儿枪几及上,马忽蹶,乃免。

上面这段话是跟王阳明、唐伯虎同时代王鏊记载的。王鏊曾是侍讲学士、日讲官(跟皇帝讲历史的官员),后任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是个好官。王阳阳、唐伯虎是他的铁粉,王阳明说他是“完人”、唐伯虎说他是“”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他这段话说,要不是平保儿的突然人仰马翻,朱棣靖难之役就成为了遇难之役。事后,平保儿还后悔。

平保儿是谁?平保儿叫平安,其父亲是平定,干爹更厉害是朱元璋。平保儿的部将火耳灰差点要了朱棣的老命。

燕王乃身自迎战,安部将火耳灰挺槊大呼,直前刺王。马忽蹶,被擒。——《明史·卷一百四十四》

明史给的答案,跟王鏊的讲述不同,但也说明建文帝实力强,也够狠,并非是妇人之仁的君主。建文帝不采用推恩令就是他“恃强凌弱”,采取“先易后难”的灭藩,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他还是太自信、太心急、太心狠了,如果实行推恩令,一定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一家亲的其乐融融景象。


小姐姐讲史


推恩令解决不了明朝那会儿的藩王问题。

第一,朱棣当时是九大攘夷塞王之首。他三个哥哥,朱标,朱樉,朱棡都死在爹前头了。朱棣在诸皇子中是最大的,也是最有权威的。首先,朱棣是剩余皇子中不多的参与过朱元璋起义的儿子。其次,朱棣镇守燕云,那是大明朝最多边境战争的地方。从军事上来讲,朝廷不可能不需要这样一位有震慑力,有威望的亲王元帅。

第二,朱棣在燕云只负责镇守,不负责行政。有封地但是不属于封国。可以升帐却不能开府。所以这个封地对他来说没有意义。相对于当地行政长官,说到底他还是一个客人。而且他自己没有军队。打仗的时候他只能通过地方调兵他统兵,他下辖三个王府卫队三万人也是朝廷派遣的,他自己也是只能统兵不能调兵。所以反过来看,朝廷根本无恩可推。总不能说我推给你的恩就是让你儿子继续镇守燕云帮朝廷打仗吧?

第三,推恩令是纵横家的策略,属于术而不属于道。当时辅佐建文帝的方孝孺,齐泰都是儒家代表,所主张的都是行王道啥啥的。对于纵横家的这种阳谋诡计根本就看不上。去翻翻史料,他们的昏招一个接一个。

说到底,靖难之役是书生误国的最典型代表。坐而论道,夸夸其谈,去跟一个尸山血海里滚出来的亲王对抗。而且,他们削藩居然从最弱的开始,给了朱棣,朱权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策划时间。一下子把朱元璋的所有儿子都得罪了,所谓疏不间亲,老朱家的事由得一群外人掺和,朱允炆又是个晚辈,懦弱无能。既不会打仗,又不会治国。方孝孺甚至鼓捣朱允炆恢复井田制,这不正给了人家靖难的口实?


永乐大帝Judy


在明朝历史上,曾经有一场著名的靖难之役,广为后世所熟知。这场靖难战争,名义上是因为建文帝削藩,导致藩王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开始。最终的结果,则是以藩王朱棣成功打下南京,成为了明朝第三个皇帝。

在后世史学家眼中,作为失败者的建文帝,应该算是一个庸而不昏的皇帝。本身算是非常勤勉,如果不算削藩失败这一事,建文帝绝对算是一代明君了。所以也有人觉得,建文帝最大的失误,就在于削藩策略上。

如果采用汉武帝曾经使用过的推恩令的政策,会不会就能完美解决这个问题?

众所周知,西汉王朝在建立后,也曾大肆分封刘姓藩王。而且在刘邦去世后,也曾出现过数次藩王叛乱的问题。这个问题,直到汉武帝时期,采用了主父偃的推恩令政策,终于成功瓦解了诸侯王,让藩王再也无法对中央产生威胁。

电视剧中的主父偃

要是建文帝也采用推恩令的政策,会不会就能避免靖难之役,并且成功进行削藩呢?

1.汉朝和明朝,藩王制度不同

所谓的推恩令,其实就是一种另类的长子继承制。按照推恩令:前代藩王去世后,封地要分配给所有儿子,而不能全部由长子继承。长子能继承的,只有前代藩王的封号。

这种有封号而无封地的制度,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快速瓦解藩王的势力。

在推恩令实施前,前代藩王去世后,所有的封地和势力,都会有长子继承。这样一来,如果一个藩王家族,几代人都比较英明而不败家的话,会在地方积累下很庞大的势力,足以和中央抗衡。

而在推恩令出现后,因为长子之外的孩子,也能够继承封地,这就使得前代藩王积攒下的家底,必须分配给每一个儿子。古代又不像现代,没有计划生育这种说法,讲究的是多子多福。儿子多了,老藩王去世后,原有封地势力,自然就会分裂成更多份。

因为有资格继承封地,那些非嫡长子的儿子,也开始加入到争夺老藩王遗产的队伍里,藩王自家就先乱了起来。所以,推恩令这个政策,在汉武帝一朝,很顺利的就瓦解的地方强大的藩王势力。在武帝后,一直到西汉灭亡,国家都再没有发生藩王之乱。

朕的推恩令是不是很英明?

推恩令很成功,这是肯定的!

但问题是,任何政策的成功,都要考虑当时的社会环境。

明朝的藩王制度,和汉朝的藩王制度,有本质上的不同。如果把推恩令拿到明朝的话,非但不会削弱藩王,反倒会让藩王更加强大!

汉代的藩王制度,其实是沿袭了周朝的分封制度。藩王拥有自己的封地。在自己的封地内,藩王拥有极高的权力,包括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军事指挥权等等。可以说,整个封地,就是藩王的自家私产,连皇帝都没有多少能力去指挥。

而明朝则截然不同。

明朝的藩王,讲究‘分封而不锡土’。虽然有自己的封号,但却没有实际的封地。

被外派到地方后,也只有军事指挥权,而无实际的军事领导权。简单来说,就是战时藩王可以指挥打仗。但军队的根本所有者,是中央朝廷。如果中央朝廷不允许藩王调兵的话,藩王从法理上,其实并无权力调集军队,最多也就只能调动自己王府的私军。

至于行政权、司法权之类的,那更是完全没有了,最多只有监察地方的权力。

没有封地,手里也没有实际的大规模军队,又怎么能使用推恩令呢?总不能说,老藩王死了以后,几个儿子接班领导军队,继续打仗?

要那样的话,几代人之后,地方军队,绝对会完全成为藩王的私军,中央根本就调不动了。

所以,在明朝,如果实施推恩令的话,非但不会削弱藩王,反倒在某种程度上,会加强藩王的实力。

2.不是没有人建议,只是建文帝没有采用

当然,如果单纯觉得,建文帝很傻很天真,连推恩令都想不到,那也就是我们太傻了。就算建文帝真的傻,手下人也不可能想不到吧?

在历史上,不是没有人给建文帝提过相关建议。

比如,在建文帝刚刚开始着手准备削藩的时候,前军都督府断事高巍,就曾上书谈到过推恩令。

“臣愚谓今宜师其意,勿施晁错削夺之策。效主父偃推恩之令,西北诸王子弟分封于东南,东南诸王子弟分封于西北,小其地,大其城,以分其力。”

简单来说,高巍的建议,是让藩王子弟进行互换,避免几代人在同一个地方封王就藩,积累强化势力。

如果每一代新藩王,都得到一个新的地方去就藩,那叛乱的可能就小很多了。毕竟古时候人的寿命也比较短,一般成为藩王后,能再活上二十年就已经很不错了。二十年的时间,一个藩王想要积攒出威胁到中央的实力,也确实不太可能。

但问题是,这个建议,其实也就是看起来很美好。

我其实很聪明的!

朱允炆不傻,如果他真的是个傻子,分不清利弊的话,朱元璋怎么可能选他做皇帝?之所以拒绝了这个建议,就是因为朱允炆看到了这个计划的不足之处!

因为明代的藩王,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抵御外敌

明太祖朱元璋,号称是‘开局一个碗,打下全中国’。但实际上,一直到朱元璋去世的时候,被他赶走的北元朝廷,依然非常强大,随时都有可能南下,给中原王朝造成致命一击。

所以,在老朱去世之前,这个问题就来了。

朱允炆是文治之君,对军事可谓一窍不通。那北方草原上的敌人,一旦再次南下,谁来挡?尤其是为了让朱允炆顺利接班,朱元璋大肆屠杀武将。在朱允炆即位后,手上能用的而且还能打的武将,已经极少了。

唯一的选择,就是藩王。

在老朱看来,让自家人统兵,总比让外人统兵更放心吧?老朱也不是没考虑过藩王会谋反的问题,所以才只给指挥权,不给封地。

如果按照高巍的计划,直接进行削藩的话,那北方的敌人谁来挡?

一个弄不好,就不是王朝内藩王作乱的结果,而是北方游牧民族再次南下,直接把明朝灭国。

这是朱允炆最大的难题。

所以,在真正着手进行削藩的时候,朱允炆才会采用了在后世眼中,最蠢的一个削藩方案:先削兵权最弱的周王、齐王、湘王,最后再削北方实力最强的燕王和宁王。

不是因为他蠢,而是因为如果一开始就直接削掉燕王和宁王的话,整个明朝说不定都有覆灭之危

3.削藩失败,在人而不在制度

当然,建文帝也不是没想到,北方实力最强大的燕王和宁王,会因为削藩而叛乱。

所以,在着手削藩之前,建文帝已经在燕、宁两王的后方,布置了重重大军。只要他们敢正式谋反,直接就可以派出大军打掉他们。

另外,就算实力最强的燕王和宁王,从军事实力来看,也根本无法和中央朝廷抗衡。

朱元璋在封王的时候,就曾经想到过这一点。所有藩王的直属兵力,全都加起来,也不超过当时全国军队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就算全国藩王同时谋反,在军事实力上,依然远不是建文帝的对手。

一直到这里,建文帝采用的削藩策略,其实都是最优方案。

但问题在于,他选的人,他身边的人,还有他自己,在人选上,全都不对!

派去燕王后方的将领,军事才能都太差,根本不是朱棣的对手。朱允炆身边主要出谋划策的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都是有名的大儒,读书做学问可以。但在政治和军事上,实在是弱的可以了。尤其是方孝孺,甚至还想重新实行春秋时代的井田制。

黄子澄画像

至于朱允炆自己,梦想是做一个仁孝皇帝,太顾及自己的清誉。所以,就连大军和燕王对峙的时候,还要派人告诉前线将领,千万不要杀了朱棣!

正主都不愿意杀人,手下将领就更想磨工不出力了。

甚至于,等到朱棣带着一支孤军,打到南京城下的时候。朱允炆手里可调动的,至少超过十万大军。而朱棣带来的,只有不到五万人。朱允炆都不用正面歼灭朱棣,只要据守拖时间,等到各地勤王军队赶来,靠人也能堆死朱棣。

奈何,守城的李景隆,直接开城献降了,几乎可以说是不战而降。

我投降!我投降!

客观来说,朱允炆的削藩失败,其实不是政策或者大方向上的问题,而是一个用人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因为他身边的那些猪队友,才一步一步把朱棣推上了皇帝宝座。再加上朱允炆实行削藩政策,也实在是太过心急,刚刚上位,龙椅还没坐稳,便直接开始实行削藩。

如此削藩,焉能不败?!


深蓝妖火


其实,是有人向朱允炆提出推恩令的。当时,高巍就主张:“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这样看,朱允炆手下还是有明白之人。

推恩令是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朔二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推恩将自己封地分给子弟,由皇帝制定封号。使诸侯王多分封子弟为侯,使王国封地被分割,以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推恩令是削弱了王国的土地权。

可是,明朝的藩王并没有拥有土地权,只拥有统兵权,难道把藩王得军队分散?这样一来,还是会造成藩王的快速造反。所以,推恩令并不适合此时明朝,但是高巍的主张还是有可取之处,就是削蕃应缓不宜急。

可是,朱允炆是个欲有作为的皇帝,但是太急于求成。所以,在皇帝的权威还没确立之时,朱元璋的不得更改祖训还在耳边,就大刀阔斧地进行“维新之政”,这样既落下了口实,又失去了很多的支持者。

朱允炆太急了,一心想快速解决藩王问题,以至于他不管其他人的建议。而且,朱允炆不善用人,信任齐泰和黄子澄等人,而不信高巍。而齐泰和黄子澄终究是一介书生,没有实战经验,一而再错误的削蕃政策和应敌之策,使朝廷军节节败退,最终失去了战场主动权,丢了江山。


【end】


十点乌托邦


都别抢,我来答。

关于这个建文削藩的事情,向来争论还是比较大,推恩令是汉代比较成功的一个削藩政策,在明朝时建文帝准备削藩的时候,也有大臣向建文帝提出过利用推恩令这个经验来进行削藩。当时这群大明朝臣们还进行一番争论。

  • 废藩还是削藩

当时的建文朝廷上实际有两种种针对削藩的不同声音,以黄子澄、齐泰为首的帝师们坚持废藩:

比即位,命子澄兼翰林学士,与齐泰同参国政。谓曰:“先生忆昔东角门之言乎?”子澄顿首曰:“不敢忘。”退而与泰谋,泰欲先图燕。子澄曰:“不然,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问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谋定,明日入白帝——《明史》

第二种声音就是以前军都督府左断事高巍和户部侍郎卓敬为首的以“推恩”的方式进行削藩:

“高皇帝分封诸王,此之古制。既皆过当,诸王又率多骄逸不法,违犯朝制。不削,朝廷纲纪不立;削之,则伤亲亲之恩。贾谊曰:‘欲天下治安,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今盍师其意,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在北诸王,子弟分封于南;在南,子弟分封于北。如此则籓王之权,不削而自削矣——《明史》

我们先不谈建文帝支持那一种,先来谈谈“废藩”和“削藩”的不同点。实际上明朝的藩王和汉代的藩王是有区别的,简单来说汉代的藩王有封国之实,如贾谊在《治安策》中说:高皇帝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诸公,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县。

正因为汉代的藩王有自己的土地、军队以及高度独立的权力,所以汉代的藩王有多削的实体。但是明代的藩王不同,简单来说明代的削藩只有封国之名,却没有封国之实,很多藩王仅仅只是具有一个名头,但是没有统治封地的权力。

除了个别藩王,如沐英、朱棣和宁王朱权因为承担着驻防边境的需要,所以手底下掌握有兵权以外,其它的藩王实际上都没有什么实力,换句话说叫“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

也就是说分封的王侯不给他土地,虽然有爵位但是不能管理百姓,有俸禄但是不用管理事务。所以这就是和汉代藩王的不同,汉代削藩主要削的就是藩王们的土地,让他们的子孙都参与到瓜分土地中来,最后越分越小,诸侯们的势力自然就会严重下降。

但是明朝的藩王们并没有土地,也没有管理地方的权力,所以削的其实主要还是他们的地位。明朝的藩王们地位很高,尤其是在明初的时候,由于国家才刚刚步入正轨,很多制度还没有完善。拿明仁宗朱高炽的弟弟朱高煦来说,这是一位在造反路上蹦跶的很厉害的王侯。

当年跟着朱棣打天下,按理来说应该掌握着很大的兵权,但是偏偏没有。那么他的兵源从哪里来呢?就是王府护卫和私募军队,当时朱高煦密谋造反的时候,给自己增添了很多超过规格的护卫士兵,而且还私下悄悄的招募军队,由此可见这些藩王本身是无法直接掌控朝廷军队的,都得自己去招人。

请得天策卫为护卫,辄以唐太宗自比。己,复乘间请益两护卫,所为益恣。私选各卫健士,又募兵三千人,不隶籍兵部,纵使劫掠——《明史·朱高煦传》

而当时建文帝面临的形势时整个明朝才建国几十年,很多藩王手里还掌握着兵权,譬如朱棣,以及“带甲八万”的朱权,对于朝廷来说都是巨大的威胁。由于这些藩王都没有土地,所以削藩怎么削?没办法削。

按照高巍他们的思路“在北诸王,子弟分封于南;在南,子弟分封于北”,把这些藩王都调离他们的大本营,但是这并不妥善,到了新的地方他依然有办法培养自己的势力,只要他手中有权力,只要他还是王爷,手中有钱,他总是有办法的。

只不过说这种方法相对温和一些,所以当时建文帝采取的压根不是削藩,而是废藩,就是直接把你藩王的爵位和权力一起剥夺了,没有了爵位和权力,这些藩王自然再也没有能力翻起什么风浪了。

所以像建文帝最初处理的那五位藩王,都是直接废为庶人,要么就是软禁,要么就是流放。应该说这是由于当时建文帝面临的形势不同,所以采取的方式也不同,因为这些藩王都没有土地,只有手中的权力,所以只能选择剥夺他们的权力,废除他们的爵位,这样才能一劳永逸。

因此当时建文帝针对朱棣拿出的方案就是先夺权,再废藩。

于是命都督宋忠调缘边官军屯开平,选燕府护卫精壮隶忠麾下,召护卫胡骑指挥关童等入京,以弱燕。复调北平永清左、右卫官军分驻彰德、顺德,都督徐凯练兵临清,耿瓛练兵山海关,以控制北平——《明史》

最初事情进展的非常顺利,当时建文帝命令北平都指挥使谢贵和张信秘密逮捕朱棣,但是因为张信的背叛,导致这一计谋被朱棣知晓,最终功亏一篑,导致靖难之役的爆发。可以说如果不是这个环节出现问题的话,朱棣早就被废藩咔擦了。

所以这就是影响历史进展的细节啊,就是因为这个人的背叛,最终改写了明朝的历史。

亲,如果对这篇文章满意的话,点赞关注以便查阅资料所需喲~


围炉谈史


汉武帝时,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堪称削藩千古奇谋,和平解决藩王尾掉不大的问题,建文帝为什么弃之不用?

“推恩令”,顾名思义,就是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皇帝广施德惠,诸侯王原来只有一位嫡长子继承人改为所有子弟都可以继承,比如以前的各诸侯的封国只由其长子继承,现在成为由诸侯王的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这种制度传递两三代以后,再大的封国也会越来越小,最终变成郡县制,纳入国家统治范围。

公元前127,朝臣主父偃上书汉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这一建议是汉武帝的及时雨,因此立即为武帝所采纳。推恩令十分有效,避免了景帝时削藩引起的“七国之乱”,在这之后,完美解决了诸侯国尾大不掉的问题。

这么有效的和平削藩政策,为什么建文帝弃之不用呢?难道是不知道?

这不可能吧,即使建文帝不清楚历史典故,他身边的亲信大儒如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肯定会提出这种削藩策略啊。可当时情况是建文帝朱允炆在即位不到一年,他爷爷朱元璋尸骨未寒,就把屠刀伸向了他的五个叔叔。周王朱橚是第一个倒台的,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以及岷王朱楩相继被废,其中还闹出了人命。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建文帝没有推行“推恩令”呢?

首先,没必要。

朱元璋在分封自己的20多个儿子为藩王时,就考虑到了藩镇割据的情况,极大地限制了藩王的权力。如规定藩王的卫士数量,不得干预当地行政、财政,仅仅在打战时,拥有军队的指挥权,抵御蒙古入侵。相当于藩王就是给皇帝打工的,没经济收入,就形不成大规模私人武装。当时削藩,建文帝一年轻轻松松就削平了五个叔叔,证明了各藩王都是纸老虎,真没必要绕弯子来“推恩令”。各藩王当时情况,根本不是朝廷的对手。

其次,没经验。

建文帝和他的团队—文官集团有学问,可治理朝政,处理各项事务还缺乏锻炼,没正确选择削藩策略,只是盲目地要削藩,统一朝廷法令。

建文帝当皇帝时才20出头,一直深宫里长大,学习儒家文化,没经历过大是大非,他的团队,一群书生,写文章,做学问在行,可也没多少治国理政的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就这样,他们在削藩上,先犯了理想主义,选错政策,又遵循“先易后难”方针,给了燕王朱棣充足的准备时间,导致了国破人亡。

最后,没时间。

腐朽的元朝统治了一百多年了,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朱元璋称帝30年,一直忙于追击北元政权,同时也实行了不少弊政。建文帝急于推行自己的仁政,靠推恩令来削藩,得好多年才见成效,他等不及。所以才登基不到一年就着手削藩了。

千古奇谋“推恩令”—削藩的制胜法宝,被束之高阁,可怜建文帝在北京城破时,神秘失踪,还没来得推广他的文治,悲夫哀哉!

假设建文帝削藩成功,又是不同的繁荣昌盛的大明帝国。






成武畅通


没当一回事,觉得打得过,直接削藩就好了!

推恩令虽好,但实施过程太漫长了,我觉得建文帝集团就是这么想的。

  • 为什么不把藩王们当一回事呢?因为那时候藩王只是有兵权,且兵力有限。并非真正军政合一的地方军阀。


朱棣起兵造反的时候,还纠集各方兵力、包括雇佣军什么的,发现只有10万。建文帝派去镇压的部队就有50万,朱棣其实是胆战心惊啊。

还有明朝藩王权利其实很有限,基本限于军权,不得干预当地行政、财政等等。真要造反,军饷后勤补给什么的,全是问题。所以说明朝藩王,跟唐朝节度使、汉末的州牧、甚至民国的军阀什么的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甚至还不如雍正时期的“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对军政的掌控程度高。

  • 建文帝智囊集团的决策错误——没大局观的乱来!

削藩这个是个技术活,还是蛮危险的,康熙削三藩也是差点丢了半壁江山,还好至少后期没犯大的错误。建文帝智囊集团一帮读书人比较腐朽,面对削藩太草率,太急。比如说,削的时候竟然先易后难,不先啃朱棣这个最硬的骨头,这就给了朱棣大量的准备时间,让他有时间去收归了其他藩王的兵力。


小姐姐爱历史


这个问题有意思,津城沐雨来回答。

明智推恩令可以解决藩王问题,为何建文帝不采纳?

其实,这主要有两个大方面的原因:



其一,就五个字:太慢,易生变

推恩令是通过把封国分裂,把大化小,把小化了的方式,非经过数代人不能完成,等藩王实力削弱了,建文帝早就不在了。所以,推恩令对建文帝来说来的太慢。

推恩令谁都知道,历史不就是在那摆着的嘛!推恩推恩,推着推着就推没了,诸侯王们都不是傻子,面对既得利益一步步损失,一个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太祖王子,哪能忍气吞声?

所以,诸侯王们一时不会反,但一旦造反,就是做好了充足准备,到时候朝廷被动,还不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暴力削藩来的好。



其二,大明不同于大汉

大汉朝的诸侯王除了有封国的军队,地方财政也归诸侯王管,大汉王朝的诸侯王那是实实在在的地方大佬啊!

可明朝不同,朱元璋为了防止出现汉朝七国之乱和西晋八王之乱,对各地诸侯王进行了严格的限制。

诸侯王对军队的掌握受朝廷干预,财政等更是如此,诸侯王不得干涉地方。

所以,大明王朝分封的诸侯王相对于大汉王朝权力遭到削弱,也真是如此,朱允炆才有了冒险暴力削藩的做法。

为何汉景帝一削藩马上就有七国之乱,朱允炆削藩并没有藩王马上造反?就是因为大明王朝的诸侯王实力不如大汉。



所以,面对相对好控制的诸侯王,朱允炆暴力削藩会来的更快,用时更短,有生之年就可以解决问题。

哪成想,自己根本就玩不过能力强、野心大的四叔,最终落得个江山易手的下场。

知历史,明兴替,懂得失,本文由津城沐雨原创,欢迎大家随手关注,您的支持是我不断创作的动力。


津城沐雨


怎么可能解决藩王问题?这可不是藩王们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明朝当时本身不能这么干。这些藩王都在镇守边关,你用推恩令把他们的封地变小,不就等于把边关防线剁碎了给外族入侵提供方便吗?


藩王,之所以叫藩王,藩的原意是篱笆,引申为屏障、保卫。所谓“以藩屏周”,藩王就是护卫国家边疆的。有些朝代,藩王的作用确实被弱化,但明初可不是,那时候的藩王真的是本意。从民初藩王的布局图可以看出,主要的藩王都在北边,这作用就是镇守边疆,防范蒙古。


再看推恩令是干嘛的?就是改变原本嫡长子全部继承的传统,让诸侯王把自己的封地拆分了分封给其他儿子。从而封国越来越小,没有实力跟朝廷抗衡。这个在西汉武帝时候可行,因为西汉不靠诸侯王镇守边疆抵抗匈奴,匈奴已经让卫青霍去病收拾服帖了,剩下的也有朝廷驻军镇守边疆,防卫万一。诸侯国基本都在内地,是些历史遗留问题,所以可以靠推恩令慢慢分解削弱。

明初你怎么用推恩令?让这些藩王的封地越来越小?这些封国可都是军事布防区,把封国变小的直接代价就是整条北部防线被剁得支离破碎。这还有什么用?比如一个原本的藩国可以有几万兵,三五代推恩令下去,最小的国大概也就一两千兵马了,你能挡住谁?北元、鞑靼、瓦剌、女真,一个个外敌都能把你们逐个击破。

所以,像明朝初年,包括后来清朝初期三藩之乱时(三藩用来对付南明、台湾郑氏、南方流寇等),朝廷都是选择撤藩,而不能用什么推恩令。


伊耆角木


汉朝的推恩令根本不适合在明朝推行。

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所载,所谓“推恩令”:“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从以上的记载,我们可知“推恩令”的大致内容就是将原本诸侯国中只有诸侯王的嫡长子一人能继承诸侯国的土地,变成只要是诸侯王的儿子,他就能从诸侯王的手中分得一块土地,然后自建侯国。



也就是说西汉所推行的“推恩令”,它的核心内容就是借着分割诸侯国的疆土,来达到削弱诸侯王实力的目的,即用“以地侯之”的方法来让诸侯王“不削而稍弱矣”

而我们要知道,明朝的藩王是没有属于自己的疆土的。当初朱元璋在建立明代藩封制度时,虽赋予藩王提兵专制的重权,让他们替中央朝廷来抵御外族的侵略和反击,从而护佑明朝江山社稷的安稳,但朱元璋也深知,让藩王在边疆手握重兵,如果再让他们有自己的疆土,有自己的子民,有自己的征税权,这恐怕会对中央政府造成极大的威胁。



因此,朱元璋定下祖制,明朝藩王是“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即藩王不会有自己的封地,也不参与地方的治理,也没有征税权,只享有朝廷发放的俸禄。

如此,试问一个没有封地的藩王,朱允炆拿什么去实行“推恩令”?难道先给他们土地,然后再去实行这个?这不是瞎闹吗。同时朱允炆要削藩,只是想削藩王的兵权,藩王所享受的其余权力,如俸禄、对王府署官的自治权等权力,他并不会去剥夺。而如果只是想削藩王的统兵权的话,“推恩令”就更是没有推行的可能性,要知道藩王所领的兵,归根结底还是朝廷的兵,将朝廷的兵分来分去,这置朝廷威严于何地呢?



所以,西汉的“推恩令”在明朝根本就没有可以推行的土壤。

当然,在朱允炆主政时期,的确有大臣向他提过要效仿主父偃的“推恩令”来进行削藩。高巍曾向朱允炆上书:“今盍师其意,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 ,其意就是不要效仿晁错的强行削藩,而因效仿主父偃的怀柔削藩,即因在不引起国家内乱,又不引起藩王大规模反抗的情况下,来行削藩之事。



可以说,高巍的这种削藩思想无疑是正确的,毕竟以当时的环境,如果明廷采用怀柔的方式去剥夺藩王手中的兵权的话,以朝廷绝对的实力,在性命无忧的情况下,那些藩王,即使是朱棣,也多半是不会造反的,而是会乖乖交出手中的兵权的。

与此同时,在高巍提出要用怀柔的方法去削藩时,户部右侍郎卓敬还额外补充道“在北诸王,子弟分封于南;在南,子弟分封于北。如此则籓王之权,不削而自削矣”,即对新藩王进行“异地分封”,原来在北方的藩王,其子嗣在继承藩王爵位时,就要被封在南方;原来在南方的藩王,其子嗣在继承藩王爵位时,就要被封在北方。



显然卓敬的这个意见,他的目的就是为了瓦解藩王对于地方的干扰与控制,从而让朝廷可以更加容易的对藩王进行控制。试想,一个藩王如果世代都待在一个地方,以藩王的身份,地方上在日积月累下,它肯定会被藩王所控,因此朝廷要想对付藩王,肯定就会遇到百般阻扰,肯定是难上加难。因此,如果是让藩王只能在一个地方待上一代的话,那他肯定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控制住这个地方的。也就是如此,如果让这种情况维持下去,藩王必定不会再有机会去威胁中央政府的。

同时,卓敬还建议朱允炆“燕王智虑绝伦,雄才大略,酷类高帝。北平形胜地,士马精强,金、元年由兴。今宜徙封南昌,万一有变,亦易控制”,卓敬清晰的认识到这次削藩最大的变故在燕王朱棣这边,只要朱棣被控制,削藩必定成功。因此,他劝说朱允炆,如果真要削藩,那就先对朱棣下手,先把他迁到南昌,这样即使他会反,朝廷也好控制。



由此,如果当时朱允炆真的遵循高巍和卓敬所提出“怀柔削藩”、“异地分封”的计策,朱允炆的削藩必定是可以成功的。

只是可惜,朱允炆最终没能听得进去他们二人的削藩之策,他最终采用的还是以武力来进行削藩,而且他采用的武力削藩还是最为下策的黄子澄所提出的“先弱后强”,即“先干掉弱小的周、齐、代诸王,去燕王的羽翼,待时机成熟再动燕王”,而不是齐泰所提出的“先强后弱”,即“先干掉燕王,再干掉其他弱小的藩王”。

如此,朱允炆的武力削藩不但失去了先机,而且这般对藩王下死手的做法,最终也逼的朱棣只得造反,而其余有权力的藩王,虽不敢明着反对朱允炆,但因朱允炆如此这般绝情的削藩,他们也不支持朱允炆,只是作壁上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