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淡放得下世间万物就像“庐山烟雨”,几首禅意诗与君共赏


看得淡放得下世间万物就像“庐山烟雨”,几首禅意诗与君共赏


苏轼是北宋的大文豪,他在临终时曾给儿子写下一首诗,短短四句,却道出人生大智慧。

《观潮》 苏轼

苏轼是北宋的大文豪,他在临终时曾给儿子写下一首诗,短短四句,却道出人生大智慧。

《观潮》 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一开始看到这首诗时,以为是后人误传,第一句和第四句怎么一模一样?

后来才发现这是苏轼故意为之,而这首诗也是脱胎于青原惟信禅师的“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晚年的苏轼参禅悟道已登堂入室,他听闻儿子苏过中山府任通判,便写下了这样一首禅诗来提点儿子。

他不提自己的官场经历,而是从令无数人向往的两处风景说起。

朦胧美丽的庐山烟雨,波澜壮阔的钱塘江大潮,是何等的神奇,令人心向往之,这一生若是无法亲见,该是何等的遗憾!

可是当看到了庐山蒙蒙烟雨,钱塘浩浩大潮,有人觉得不虚此行,有人却觉得不过如此。

是庐山烟雨和钱塘大潮徒有其名吗?

并不是的,只是当你完成了心中的执念,澎湃的心潮已平复,那么自然就不会那般激动。

这是一种经历过世事沧桑后的淡然。

看得淡放得下世间万物就像“庐山烟雨”,几首禅意诗与君共赏


那么苏轼为何会给儿子写这样一首诗呢?这得从他的官场经历说起。

他在21岁那年,便和弟弟苏辙跟着父亲苏澈进京赶考。在考场上,他写下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当时的文坛泰斗欧阳修读后赞不绝口。在欧阳修的极力推荐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但后来他的母亲、父亲相继病逝,他和弟弟只能回乡守孝。一直到了1066年,他通过制科考试(科举之外的非常规选拔人才的考试),开始步入官场。此时的他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本想着大干一番事业,却赶上了“王安石变法”。因反对新法,和王安石政见不合,他自请离开京城,到外地为官。虽然表面上是自愿,但其实他的内心到底也是有几分意难平的。

1079年,他由徐州调任湖州,按照惯例,向朝廷上书了一封谢表,而正是这份《湖州谢上表》改变了他后半生的命运。当时就有人说他目无朝廷,妄自尊大。当然单凭“新进”、“生事”这些反对新政的字眼,并不足以定苏轼的罪。那时御史台有个叫“舒亶”的,早就看苏轼不顺眼,想搞垮他,于是花了整整四个月的时间,从苏轼的诗词中又找到了他反对新法的证据,将这些证据上呈皇帝。宋神宗看后大怒,当即下令逮捕苏轼,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对于御史台的指控,苏轼大都承认了。李定、舒亶这些人都是铆足了劲儿要置苏轼于死地,幸好还有很多正义之士为他求情,再加上宋太祖早有誓约,除非谋反,否则不杀大臣。故而苏轼逃了一命,最终被贬到了黄州,担任团练副使。那年他44岁,正值壮年,却要在偏僻的黄州混日子,心中的苦闷可想而知。但他却在这期间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念奴娇》、《定风波》等等都是这段时间所写的。

看得淡放得下世间万物就像“庐山烟雨”,几首禅意诗与君共赏


这也正是他为后人所钦佩之处,“一蓑烟雨任平生”。而此时的他对于官场仕途是什么态度呢?

在黄州的时候,爱妾朝云曾给他生下一个儿子,在儿子的洗三宴上,他曾写过这样一句诗“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这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殷切希望,这两句诗的大意就是:大官还是要做的,只是不要像他一样经受磨难。

其实,也很好理解,古代读书人最好的出路就是科举入仕,即使他遭受劫难,还是觉得应该走仕途之路。

但是我们再来看看他临终给苏过的这首诗,这是在劝诫儿子不要过于执迷官场,显然这时他的心境又发生了变化。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被贬黄州后,苏轼曾有过短暂的“东山再起”。1085年,宋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重新起用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而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就被各种打压。苏轼就是在这个时候被召回朝廷。但他又看不惯旧党一味排挤新党人员,于是旧党的人就认为他是“叛徒”,搞得是里外不是人。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再次请求外调。过了几年高太后去世,宋哲宗亲政,新党又得到重用。而苏轼再次被贬至惠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岭南一带”。岭南在唐宋是令人闻风色变的荒蛮之地,而苏轼却在岭南高歌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实在令人佩服。然而岭南还不是他被贬的终点,1097年,已经62岁的苏轼被一叶扁舟送到了儋州(海南岛)。据说在宋朝,流放海南岛是仅比满门抄斩轻一等的处罚,若换了其他人估计早就凄凄惨惨戚戚。

可是苏轼却乐呵呵地道:“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将儋州当成了第二故乡,在那里兴办学堂,开创教育,很多人都将他当成了儋州文化的开拓者。一直到了1100年,宋徽宗继位,大赦天下,苏轼才得以北归。

而他在北归的途中听闻儿子苏过出任中山府任通判,于是便有了这首《观潮》。他经历了东山再起,流落儋州,早已看透宦海的沉浮,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醉心功名,沉迷官场仕途,于是便以此诗来做警示。

这首诗表面上是说的“庐山烟雨”和“浙江潮”,但其实只是以此为喻,指代世间万物。

在他看来,世间万物不过如此。

每个人都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从虚无中来,到虚无中去。

既然如此,又何必苦苦追求,执迷不悟呢?

苏轼这里不是不让儿子追求功名利禄,只是不想他沉迷其中罢了。

叔本华曾说:“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虽然很悲观,但也很有道理。

每个人的一生都该有所追求,方不负来这世上一遭,但是切莫让这追求成了执念,迷了你的双眼,束缚了你的脚步。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人生无常,我们总是试图抓住点什么,却常常徒劳无功。

既然如此,何不潇洒放开呢?

看淡,放下,你会发现世间万物,就像“庐山烟雨”,不过如此罢了。

看得淡放得下世间万物就像“庐山烟雨”,几首禅意诗与君共赏


苏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佛儒道在其身上都有印记。尤其是在他仕途受挫之时,佛教思维对于其的影响非常之大。而在苏轼的一首送别诗当中,禅意浓厚,而且后两句直接引自佛教经典。

且看:

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

何处低头不见我?四方同此水中天。

这首诗的题目是《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是一首风味别具、充满禅味的送别诗。菩萨泉在武昌寒溪,王子立既是苏辙的女婿,又是苏轼的弟子,深得苏轼的喜爱。

开篇两句写诗人送行的场景,“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因自己囊中没钱买酒,便酌取一杯菩萨泉送给对方。诗人虽然此时非常落魄,但是内心却依然旷达。取一杯菩萨泉相送,较之有酒,反而有过之而无不及。毕竟,这里所表达的,是苏轼对于王子立的美好祝愿。

诗的末两句,“何处低头不见我?四方同此水中天”,意思是泉水能够照人,这里的泉水能够照人,别处的泉水又何尝不能照人?所以说是何处低头,照不见我,四方同时,水中之天。这其实是佛教导诸菩萨修习水观的活用,正如《楞严经》所说:“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菩萨,修习水观,入三摩地。”何谓三摩地?三摩地就是心不散乱,入于定境,也就是入于禅的境界。在这里表达的是对于王子立的美好祝愿。

苏轼的一生极尽坎坷。虽然少年成名,但是因为乌台诗案等,导致其仕途一再受挫。不过幸运的是,这样的词人留给我们的,是更多的诗词经典,里面所渗透的人生哲理,在今日依然能够博得大多数人的共鸣。

看得淡放得下世间万物就像“庐山烟雨”,几首禅意诗与君共赏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人总是在经历了生命的艰难苦恨大起大落之后,才能对生命有深刻的体悟。作为晚唐诗人,在经历了狼奔豕突茫然无措的怀才不遇之后,李商隐认识到,世界无限,时间无限,而人只是大千世界中的一粒微尘而已。在时间的节点上,正如庄子所说,就是白驹过隙的一瞬间而已,人的悲欢离合喜乐哀愁,对于大千世界来说,实在算不上什么。所以,在此之前的那些痛苦和迷茫,实在是毫无意义。这是对生命的一种深刻的体悟。正如经历多年宦海沉浮的苏东坡所认识到的一样: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满庭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原来,我们所热衷的,我们追逐的,无非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已,所有自认为宏大的东西,其实不过是螺蛳壳里的一场游戏而已。我们所有的追逐,无非是一场梦幻而已,这既有对现实失望的幻灭感,更有从此以后改弦更张重新认识这个世界的大彻大悟。在官场失意多年的李商隐,在去拜访一个孤僧之后,也产生了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的大彻大悟。

我以为,晚唐的李商隐,宋代的秦观和姜夔,应该是一路人,他们有着文人特有的敏感,他们原本对生活充满希望,原本以为一身大才就可以直上青云,但是生活还是把他们打落云端,跌进尘土之中。这种怀才不遇的悲伤,给他们的诗词染上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凄凉的美感。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秦观的“飞红万点愁如海”,姜夔的“数峰清苦,略黄昏雨”,其实都是他们一生的写照。而李商隐,相较这二人,似乎又有一些洒落豁达,他是能在无可奈何之中顺时安命的人。因为,李商隐早年学过道教,后来又沉浸在佛学中,恰如苏轼,在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下,终于活成了一个快活的苏东坡一样。

李商隐早年在山中学道,道是什么?道是万物之根,是无为而为顺应自然的清净散淡。虽然说李商隐学的道教和道家思想有很大的不同,但在对待世界的方式上,是一样的。而李商隐毕竟未能脱离红尘,在学道之时,爱上了一个清丽的小尼姑,最终东窗事发,被赶下山,从此走向繁华世界。

李商隐在晚唐的时代中,载沉载浮了一生,就像一朵浮萍,随着水流的方向,无问西东。在牛李党争的漩涡之中,李商隐变成了一个谁都看得起但谁都不敢重用的人,这让李商隐感到无比的痛苦,所以我们在他的诗歌中,可以明显感觉到扑面而来的失意与绝望。

但人生的失意是难免的,没有人能永远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个世界,不如意才是本质,春风得意马蹄疾毕竟是小概率事件,大部分人都是愁云惨淡。认识了这一点,我们的灵魂才会安然一些。在寻找心灵的解脱的方法上,中国哲学最有发言权。儒家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道家说,一切都应该自然而然,命运让你如何,你就如何好了,何必与不可改变的命运较劲;佛家说一切都如梦如幻如泡影,你何必对本来虚幻的东西耿耿于怀呢?这就是宗教的力量,它们能让我们暗夜中找到一盏温暖的灯。宗教让我们找到人生痛苦的根源,那就是太在乎自己。要是按照佛教经典《楞严经》的说法,“人在世间直微尘耳,何必拘于爱憎而苦此心也”,人生与人,与我们所处的世界,无非是沧海一粟呼吸之间的事情,所以,你的痛苦除了你之外,毫无意义。

李商隐肯定是读过楞严经的。因为在一个人孤独寂寞心无所依的时候,必然走向宗教,而最有阿Q精神的,就是佛教了。

所以,在李商隐的缠绵悱恻、孤独清冷的诗歌中,有一首叫《北青萝》的诗,却写出了达观洒脱,写出了对生命的彻悟。这首诗是写他去拜访一个住在山中茅屋的僧人的。诗歌没有写他到底见没见到这个僧人,却实实在在地写出了他对人生的感悟——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大千世界尽在微尘之中, 人也不过就是一粒微尘而已。我又何须存有爱憎之心呢,何须凄凄惶惶呢?所以,我们可以说,这首诗是李商隐的凤凰涅槃之诗,他终于认清了人生与世界的本质!

北青萝: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我们用朦胧诗的味道,翻译一下,也许我们就能更懂李商隐了。

夕阳往西走,无法挽留,

它最终落入崦嵫山中,回到开始的地方。

在茅屋的僧人,和满山的孤独住在一起,

落叶纷纷,有着宗教般的意味深长。

寒云沿着沿着山路,山路抱着寒云,

夜来了,僧人独自敲磐诵经。

陪伴他的,只有一根青藤。

大千世界无非是一粒微尘,

爱和恨淹没其中,

不必再去寻找了。

彻悟的李商隐,你可以不必那么悲伤了。

看得淡放得下世间万物就像“庐山烟雨”,几首禅意诗与君共赏


灵感对于凡人来说,可遇不可求;对于高僧来说,却是开悟的必须,只是很难很难!当年唐代女禅师无尽藏参悟不了,师父便让她四处寻找春天。可怜女禅师历经千辛万苦,访遍名山大川,最后却在自己庵庙门口发现了第一枝春梅,并写下了《嗅梅》。诗中“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令人惊艳,最终无尽藏成了我国第一位女禅师。

其实久久不能参悟的不只是无尽藏一人,还有北宋的一位“笨和尚“白云守端。守端20岁出家,年少聪慧,对其它佛理无一不通,唯参悟不了”色即是空“4字。其实这4个字出自玄奘译的《心经》,全句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看似字字简单,却是很玄的一句禅语。

当时白云守端理解不了,老师父便让他闭门细想。守端连想几日都不明白,一天夜里突然看见只苍蝇在灯光下冲向纸窗,希望能离开窗户,在试过几次失败后便四处乱撞,最后终于被它撞到了大门,飞了出去。看见这一幕,守端大彻大悟写下一首名为《蝇爱寻光纸上钻》的禅诗,全诗寥寥数句,道尽你我常犯的错,流传了千年。

《蝇爱寻光纸上钻》北宋.白云守端

蝇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几多难,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平生被眼瞒。

首句钻纸蝇看见外面的光线从纸窗透进来,便冲了上去,这是不少飞蛾类生物共同的特性,是再常见不过的现象。但诗人却陷入了深思,他想到了佛理,窗户看似是出口,其实不过是表象。

次句“不能透处几多难”一语双关,钻纸蝇终究不可能从窗户飞出去,这是它的难,无论它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而对于世人来说,如果只看事物的表象,终难有所突破,更无法获得心灵的自由。

第三句诗人笔锋一转,“忽然撞着来时路”是钻纸蝇突然间找到了出口,但这个出口不是窗户,而是“来时路”,也就是大门口。诗人用“来时路”来形容这个出口是因为钻纸蝇本来是知道来路的,只不过被光线蒙蔽了眼睛,一时迷糊而已,这就是所谓的忘了初心。对于世人来说,人生种种难题的答案或许我们是知道的,只是在纷繁中失了心智,才会终日纠结。

最后一句“始觉平生被眼瞒”是诗人悟透了“空即是色”之理。钻纸蝇被眼前所瞒,那瞒住你我的又何尝不是眼前看似真实,实则虚妄的表象呢。诗人用7个字,将这个道理一笔点出,十分高明。

全诗用字通熟易懂,无一生僻字,但在明如白话的语句中却道出了深刻的道理。事实上,往往最难悟透的道理,都能在平日的生活里找到答案,因为这只钻纸蝇,白云守端最后终成一代高僧,而他这首诗也流传了千年。

看得淡放得下世间万物就像“庐山烟雨”,几首禅意诗与君共赏


寒山禅师是唐代高僧,他30岁后就隐居于浙江天台山,与山林为伴,以吟诗为乐,每得好诗,他便刻于山间石头或大树上。

他的诗歌通俗易懂,有些如同大白话,但又诙谐幽默,富含禅理,让人回味无穷。正因如此,他在国外也拥有很高的知名度,他的诗歌在日本、美国都广为流传。

登陟寒山道

释寒山(唐)

登陟寒山道,寒山路不穷。

溪长石磊磊,涧阔草濛濛。

苔滑非关雨,松鸣不假风。

谁能超世累,共坐白云中。

译注:

陟(zhì):登高,上升。

濛濛:草木茂盛。

我独自登上了寒山的道路,这条路蜿蜒曲折地通向远方,看上去似乎没有尽头。

山上嶙峋的巨石遍布,其间流淌着一条绵长的溪水;开阔的山涧下面,生长着茂盛的草木。

走在山间,没有下雨,却到处是湿滑的青苔;没有起风,却听见松林在鸣唱。

有谁愿意摆脱世间的纷纷扰扰,和我共坐于悠悠白云之下,共享这良辰美景?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寒山向我们描绘一幅清幽寂寥的山间美景。诗人独自漫步在山间小路上,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美景:满眼的绿意、清澈的溪水、飞流的山涧。

然后,他停下脚步静静感受。青苔湿滑,却不见雨;松林鸣响,却没有风。这种超然的意境,让人想起了王维的“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诗人也似乎在思考,世间的一切,真的都有因果关系吗?

可是,陪伴他的只有无言的山谷。是啊!滚滚红尘中,又有多少人能摆脱名利,静下来体悟这天籁绝响?

在终南山上,居住着一些隐士,他们自给自足,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生活。这样自由自在的生活,对习惯于了都市生活的人们来说,却是无法适应的,除了艰苦的生活条件,更让人无法忍受的是孤独。

但是,对于真正的隐士来说,是不会存在孤独这个问题的。因为山中到处都是如画的美景,鸟鸣虫唱,泉水叮咚,对他们来说都是悦耳的音乐。

身在名利场中无法自拔的人们,永远也理解不了隐士。而隐士们也不明白,上天恩赐的这些高级享受,都不需要花一分一文,为什么人们还要拼命赚钱去购买快乐呢?

正如《菜根谭》所说:“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里听来,识天地自然鸣珮;草际烟光,水心云影,闲中观去,见乾坤最上文章。”

世间最动听的音乐,最美妙的文章,都蕴藏在大自然中。

所以,对于隐士来说,青山绿水是一座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精神宝藏,是永远抵挡不了的诱惑。

我们也许不能像他们这样超脱,但是在心累时,可以抛开烦恼,独自去山林间静静地发一场呆,或者干脆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卸下心灵的包袱,去迎接崭新的明天。

看得淡放得下世间万物就像“庐山烟雨”,几首禅意诗与君共赏


看得淡放得下世间万物就像“庐山烟雨”,几首禅意诗与君共赏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船子和尚,名德成。南宗禅师。这一首诗是他六首钓鱼偈中的第三首,也是最好的一首,首两句叙垂钓实况:“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前句表明钓者稳坐钓台居高临下;后句把垂纶入水激起波纹以钓线为圆心身四周层层荡开的景象,描绘得生动传神,极富动态美。这里采用以动写静的手法,反衬出万籁俱寂的宁静氛围,既是月夜垂钓的逼真写照,又暗示出佛家禅定的最佳境界,钓境与禅境密合无间,“清波皓月照禅心”的感受油然而生。

看得淡放得下世间万物就像“庐山烟雨”,几首禅意诗与君共赏


后两句写垂钓结果:“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水寒而钓鱼无获,自在情理之中,然而,钓者却另有所获。上句的“静”字和下句的“空”字是全诗的诗眼,言在此而意在彼,寄旨遥深。佛教禅宗认为,宇宙万物“四大皆空”,一切事物都无实体,修炼者静坐敛心、专注一境,久之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终以悟“空”而进入涅盘之门。“满船空载月明归”不正反映了参禅者对“禅定”的潜心领悟吗?

黄庭坚极爱此诗,曾经依照原诗写成长短句一首: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钓翁。金鳞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吞又吐,信还疑,上钩。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明月归!

看得淡放得下世间万物就像“庐山烟雨”,几首禅意诗与君共赏


法国哲学家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可是,人生如逆旅,谁都不是天生的勇者。任何一颗心灵的成熟,都必须经过挫折的洗礼和孤独的磨炼。年轻的时候,我们在跌跌撞撞中摸索着前行,逐渐走向成熟;待到成熟时,我们却已不再年轻。

一路走来,有迷茫,有坚持,有徘徊,甚至还有倒退。但是不论怎样,我们总能在峰回路转处看到最美的风景。因为,尘世对谁都是一样的,都有风起雨落,都有潮来潮涌,都有黑暗黎明和日月星辰。行走在尘世,什么都重要?修炼自已的内心!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留风尘。人累了就休息,心累了就淡定,把自己丢了就慢慢捡回来。下面十首唯美禅意诗,十种人生大境界

看淡得失心

唐·鸟窠禅师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

哲学家们将人的一生概括为三句话: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这三句话看似简单易懂,但却直击人心。人生天地之间,山川是永恒的,江河是永恒的,日月星辰是永恒的。唯有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就如蜉蝣一般。云散了还会再聚,风去了还会再来,可是,我们的人生却永远没有回头的时候。身在红尘,只是浮生一梦。一得一失之间,很多人就匆匆度过一生。既然如此,何不将得失看淡一些,珍惜生命中的每个日出和日落。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看淡得失心。

退一步看世界

唐·契此和尚(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人心复杂,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看清自己,也看不清别人,更搞不懂这个世界。所以面对周遭,我们多数时候都会从本能出发。苦了就说不好,痛了就说不对,烦了就甩手不干,受委屈了就心生怨恨。

可是,世界哪里只有你看到的那一面啊!我们的本能只是让我们活着,但是却不能让我们很好地活着。因为靠本能活着,只是人类作为动物的一种天性,而不是人的特性。无论失意和得意,都请你选择冷静面对。有时候,退一步并非妥协,而是为了看到更远的天地。

不忘本心

唐·无尽藏(比丘尼)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人们为什么喜爱春天呢?因为人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像春天一样充满希望,充满生机。所以,我们总是害怕春天的流逝,害怕时光的一去不复返。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我们只是自顾自地往前赶,却从不曾回头看看自己最初的梦想。到最后,我们离心中的“春天”反而越来越远。人生不论走出多远,都要记得时常回头看看,看看那个曾经执着的自己,不忘记自己的本心。

大智若愚

《洗儿》 宋·苏东坡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为人父母,谁不是“望女成凤,望子成龙”?于是,我们处处教育孩子要争强,要好胜,凡事不能吃亏,要学聪明点。久而久之,孩子们还未读懂人生,就先学会了成人世界的“尔虞我诈”和“见风使舵”。月满则亏,人太聪明了,不见得就是好事情。真正幸福的人生,一半要争,一半要随。这争,不是与他人,而是与生活中的不顺与挫折;随,也不是那随波逐流自甘庸俗,而是知止而后安。这才是人生大智慧。

时常自省

元·石屋《裁缝诗》

手携刀尺走诸方,线去针来日日忙,量尽前人长与短,自家长短几时量?

有句笑话说:青春痘长在谁的脸上,你不着急?答:别人脸上。这个笑话看似俗气,实则直击人性。很多时候,我们不就是这样吗?用放大镜看自己,用显微镜看别人。就像那奔四方给人量体裁衣的裁缝一样,只会拿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别人,却从不知道量量自己。

照人先照己,责人先责己在你开口指责别人之前,你先想想你自己几斤几两,要学会时常自省。

自然恬淡过一生

宋·无门慧开禅师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春天有百花,秋天有明月,夏天有凉风,冬天有飞雪,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风景。人生其实也和四季一样,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阶段都有想做和该做的事情。青年的时候,就努力拼搏,让人生轻舞飞扬;中年的时候,就沉稳睿智,让生命继续大步向前;老年的时候,就学会放下,让生命更急从容。保持一颗自然恬淡的心,学会享受,学会珍惜,跟自己的内心交流,不急不慌地过一生。

心境开阔

《题鹤林寺壁》唐 | 李涉

终日错错碎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已故著名作家林清玄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要常想一二,忘记八九。生活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烦忧,你若每天愁眉苦脸,生活也会阴云密布,你若心情明朗,快乐也会多些。每日为一些琐碎小事斤斤计较,人生就这样转瞬而过,犹如梦一场。忘记一切不如意,放下名利心,让自己从得失中解脱出来,你就会得到不一样的收获。偷得浮生半日闲,心境开阔的人生才能走的更远。

耐住寂寞,不怕等待

宋·白云守端

岭上白云舒复卷,天边皓月去还来。低头却入茅檐下,不觉呵呵笑几回。

这是一个留行说寂寞唱寂寞的时代!每天都有无数的人在寂寞中迷茫与痛苦。其实,我们只是不懂得寂寞的含义。寂寞是一种不凑热闹、不追风潮的生活境界,是一中永远相信自己追随自己内心的生活方式。迷茫与痛苦只属于难不住寂寞的人。天上云卷云舒,月缺月圆,都有自己的规律。人生如此,只有耐得住寂寞,才经得起岁月的繁华。

只有不怕等待,才能看到最美的人生风景。

笑口常开

禅意诗七 《对酒》 唐·白居易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人世间,每个人的背后都有别人体会不到的辛苦;每个人心里,都有旁人无法看到的伤痛;每一个坚强的外表下,隐藏着不能说的心声。所以,何必总是看到别人的得意,不忿自己的失意呢?不要为了一些蜗角小事而去斤斤计较。人生就像是在电光火石中中一样争斗不休,很快就会过完一生。人人都有得意失意时,你过得好不好,你的心知道微笑面对一切,是得是失,心知就好。

活在当下

元·石屋《山居诗》

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只道只今句,梅子熟时枙子香。

人生如一条淙淙流淌的长河,既有平缓静流时,也有波澜壮阔时,既有峰峦叠嶂的秀时,也有一泻千里的壮丽。不同的时候,人生就有不同的风景。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抓住眼前,享受当下。生活就是一个过程,只要努力了,就终会有属于自己的成功。活着,也不是为了让别人喝彩。四季流转,花开花落,今天有今天的精彩,明日有明日的灿烂。

看得淡放得下世间万物就像“庐山烟雨”,几首禅意诗与君共赏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又送10首禅诗,10种意境给您,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1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神秀大师《修行偈颂》

神秀是北宗禅的创始人。他将人的身心比做菩提树与明镜台。人身本是佛身,心性也本来清净。只是由于执着,生起了相对间识,以致于经常为尘垢所染。

因此,要保持心的澄明清净,就必须“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即通过坚韧不拨的修习,才能渐次领悟到佛理而成为佛。

神秀的诗偈,形象地浓缩了佛家修持过程的三个阶段:戒、定、慧,这三个阶段体现着佛教基本世界观。

2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终南别业》

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文学史上尊他为「诗佛」。「水穷处」指的是什么?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登山者索性坐下来,看见山岭上云朵涌起。原来水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

人生境界也是如此。从水穷到云起到下雨的过程,正如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有身体的障碍,有心理的障碍,还有环境的障碍。如果因此而退心,就要把念头回到初发心的观点上。初发心时什么也没有,但回溯当时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已经走了相当长的路了吗?

3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慧开禅师《颂平常心是道》

这几句诗有着高山流水的味道,天生有些人一看就能明白。禅宗讲究顿悟,这首诗在某种程度上也给未开悟者呈现了以手指月的姿势。闲事,也即烦心之事。关键在于是否能在任何环境中都找到通往风花雪月的境界之路。

春天有百花,夏天有凉风,秋天有明月,冬天有白雪,风、花、雪、月这些在不同时刻都能象征着令人心境豁达之意的事物,便是开悟的人能够保持淡定从容的绵绵无绝之力。说白了就是:若心境豁达,淡定从容,不为琐事所扰,那每一天每一季都是好时节。

4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一别都门三改火,

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

送行淡月微云。

樽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人生如寄,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苏轼一生虽积极入世,具有鲜明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但另一方面又受老庄及佛家思想影响颇深,每当官场失意、处境艰难时,他总能“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以一种恬淡自安、闲雅自适的态度来应对外界的纷纷扰扰,表现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洒脱情怀。

5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

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妙色王求法偈》

大多数的男男女女,世间纠葛,总难离爱恨二字。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讲的是佛道修行,讲的是人的七情六欲,贪嗔痴念。

佛教修行更多的讲究反查自身,通过禅达到悟的境界。什么是禅?大概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身的“禅”,从现代人的观念出发,禅更具有广泛的含义,一花一木是禅,吃喝拉撒亦是禅,世间万物,莫不有禅,莫不有佛性真如。

禅是梵文“禅那”的音译,在梵文中的本意是“静虑”,通过瑜珈禅坐的方式澄心静虑,返观自身,去除爱恨纠葛,截断贪嗔痴念,从而消除一切外界加诸的影响,以人的本心去悟到世间万物的真理,去掌握无处不在的佛性真如。

6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

世人多熟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有人则更喜欢“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那天然、如璞玉一般的诗词直抒胸臆,没有一点矫揉造作的成分。“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种意境更是每一个现代人毕生追求但却永远无法达到。

其实,有时候,我们应该让我们收拢身心,远离一些名利、物质、世俗的追求,心情自然会变得宁静起来,渐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将会更加真率,更为自然!

7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唐伯虎《桃花庵歌》节选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车尘马足”只是富贵者的趣味,而花和酒注定与贫者结缘。如果用金钱和物质来衡量,这两种人两种生活自然有着天壤之别,但换个角度去理解,那些富贵者须得时刻绷紧神经,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过活,而所谓贫者,却能多几分闲情,多几分逸趣,反而活得更加自然、真实,更加轻松和快乐。

然而此中真义并非人人悟得,君不见“别人笑我忒疯癫”?而“我”,却不以为然:“我笑他人看不穿。”难道你们没有看到,昔日叱咤风云富贵至极的君王将相,如今又如何呢?不但身已没,势已落,连花和酒这些在他们生前不屑一顾的东西都无法奢望了,甚至连坟茔都不保。

8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佛在灵山莫远求,

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座灵山塔,

好向灵山塔下修。

——吴承恩《西游记》乌巢禅师偈子

正法合道,也就是正法和道原本就是一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没有道,舍本逐末的四处寻访也是白搭。

慧能大师在《六祖坛经》里面说: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心外无佛,自己纯真的本性就是佛。把心治好,有清净正直的思惟,有善良的言行,有知足常乐的心态,我们的生活自然就能安稳祥和、幸福快乐。

9

心底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底清静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布袋和尚《退步》

不可否认,世界存在着不公平。有时候我们的退步,可能会让一些人得寸进尺,但小人得志,是永远笑不到最后的。人,任何事都容易学,而最难学会的就是宽容。人与人相互间碰撞的时机很多,有很多事都是在有意或无意间发生的。所以,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当然,宽容绝不是听之任之,也不是怯懦、放纵的代名词。忍让并不是不要尊严,而是成熟、冷静、理智、心胸豁达的表现。有句老话说的好:吃亏者长在,能忍者自安。所谓忍,不是忍气吞声,而是一种大度;退,不是怕而退,而是谦让宽容。

10

菩提何来有证果,今日方知我是我。

平生不修善果,

只爱杀人放火。

忽地顿开金绳,

这里扯断玉锁。

咦!钱塘江上潮信来,

今日方知我是我!

——施耐庵《水浒传》鲁智深偈子

佛家有人生三重境界之说,即: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菩提何来有证果,今日方知我是我。即一旦放下种种执着,包括“放下”这一念也不生起,这时我们本有的清净自性或说佛心、如来藏,就得以显发。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此为做人与处世。在人生历程中,三个阶段交互错杂,时而看山是山,时而看山不是山,时而又看山还是山,反思过来,终于明白原来人生就是熬,需要更多历练,更多感悟。


很高兴能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与您相识,每天为您推送我的最爱——国学文化经典。喜欢国学的朋友,让我们静下心来,一起品读鉴赏那些快被时光遗忘的国学文化,修身养性,传承经典。小编期待您的关注点赞,给与鼓励和鞭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