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在慈禧死后才开始大乱,慈禧真的有那么大的威慑力吗?

大史官


慈禧的威慑力毋容置疑

袁世凯也算是一代人杰了,政治手腕也比较强硬,从他对待慈禧的态度就可看出来慈禧的威慑力。维新变法的时候,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密谋叛乱,决定发动政变干掉慈禧,他们看中了袁世凯,准备拉拢袁入伙。袁世凯一边装病,不见来客,实在躲不过了又支支吾吾表面答应,维新人士前脚刚走,袁世凯就赶紧找到荣禄告密,结果慈禧先下手,维新变法流产。

八国联军侵华,慈禧逃亡西安,让李鸿章在京城谈判。谈判妥当,迎接慈禧回京的重任就交给了袁世凯。袁世凯极尽谄媚,恭迎皇上,皇太后回京,把列车布置的奢华无比,更是请最好的驾驶员,掐着点送到北京城,不差一秒!可见慈禧在清末的威慑力。

虽然国家不怎么样,三天两头挨欺负,但是在大清的一亩三分地,慈禧太后是说一不二的一号人物,没有人胆敢忤逆太后。

从孤儿寡母起家的强人

对任何家庭来说,孤儿寡母都是悲惨的,对皇家来说更是如此。一不下心就被政敌吃的骨头都不剩,要想不挨欺负只能强硬一点,站稳脚跟更待强硬一点。宣太后与嬴稷,秦惠文王死后,嬴荡继位,但是嬴荡早死,嬴稷上了大位。但是王位并不安稳。宣太后展现了无与伦比的政治智慧,超强的政治手腕,或是杀,或是安抚,或是隐忍,女中豪杰。慈禧也是这样,咸丰帝死后,朝政被顾命大臣把持。奕䜣被排除在外,因此非常恼火转而扶持慈禧,联合发动政变,史称辛酉政变,这次政变搞掉了顾命八大臣,新皇帝的年号也由肃顺等人拟定的 “祺祥”改成了“同治”,同治什么意思呢,慈安太后,慈禧太后与新君同治天下,也意味着奕䜣与新帝分享权力。这次政变恭亲王奕䜣掌握了大权,所以慈禧并不十分开心。奕䜣的爵位前又加了一个“议政王”,这是多尔衮时期才有的。昔日的盟友已经成为了敌人,对慈禧来说,敌人必须消灭。

在奕䜣的眼中慈禧与帝国中的其他女人一样,目光短浅,知识浅陋,自己屈居她之下只是因为尊卑名分而已。奕䜣的傲慢更加剧了慈禧的不满。两人明争暗斗,同治四年慈禧利用御史,弹劾奕䜣拿掉了他的“议政王”头衔,但是奕䜣在朝中还是大权独揽。接着慈禧宠信的太监安德海,出宫办差,仗着慈禧耀武扬威,飞扬跋扈,被山东巡抚拿下。报告到奕䜣那里,奕䜣授意杀了那阉贼。两人的梁子大了。

时间到了1884年,同治已经驾崩,新帝是同治的堂弟醇亲王府来的载湉,也就是光绪帝。法国入侵藩属国安南(现在的越南),奕䜣不想打仗,按兵不动展开外交手段,但是他的行为被御史指责为,畏缩不前,有投敌卖国的嫌疑,恭亲王不得不出战迎敌,结果清军溃败,这到了御史的嘴里又成了因循懦弱,贻误战机,无军事才能。

这次慈禧的盟友是光绪的生父醇亲王。奕䜣倒台,礼亲王接了他的班子,礼亲王是大清的铁帽子王,是第一代礼亲王代善的后人,到光绪年间,血缘越来越远已经不受皇帝信任了,宗族中没啥影响力。因此把礼亲王排在前边只是一个面子工程,重点是后面那句话,“与醇亲王商办”。这次权力的更替叫做“甲申易枢”。

醇亲王虽然是帝国新晋的红人,慈禧扶持他,但是因为皇帝生父的身份,慈禧也是时刻点醒他,叫他不要忘了身份。醇亲王深知“这个嫂子不简单”,因此唯命是从,成了慈禧独揽大权的白手套。慈禧从此树立了在帝国的权威,乾纲独断,说一不二。

久居高位,不怒自威

慈禧为了掌握大权,她想了一个损招,怎么损呢,任用一大批志大才疏的人,这造成新的军机大臣与上一届差距很大,新的大臣只知道阿谀奉承,不断重复慈禧的决定,都是一批只知道做事的奴才,这才是慈禧想要的。结果上行下效。

一个愚笨的领导,怎么保证自己的权威呢任用才能比不上自己的人,下一级的干部呢,也这样做,机构不免都烂掉了,大清就这样腐朽的。

幸亏慈禧为人不蠢,清朝在她手里延续了几年,但是她忘记了,新君需要能臣辅佐才能保证国家不乱,朝廷留下的都是庸臣,自然镇不住。

果然慈禧死后,被强行融合在一起的帝国分崩离析。袁世凯的北洋军阀也是这样。

袁世凯在都和和气气,袁世凯一死军阀头子谁都不服谁,各自占山为王,划分势力范围,对北京政府阳奉阴违。


良人说史


一提到慈禧,我们都会说她祸国殃民。中国近代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她的腐朽统治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有一个事实我们不能不正视,这就是慈禧去世后,大清王朝很快就土崩瓦解了。这是不是说明,慈禧对于大清王朝来说非常重要,不可或缺呢?是不是说明,如果大清王朝没有慈禧太后的统治,就真的不行了呢?

(慈禧剧照)

这件事看起来确实很有道理,在慈禧统治期间,有几方面可以表现慈禧统治下,国家的稳固性。

其一,虽然国内起义不断,但无法动摇国家根基。自古农民起义,尤其是像太平天国运动这样超大型的农民起义,一般都会由此引发天下大乱,诸侯割据。比如陈胜吴广起义、黄巾军起义、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无一例外。但是慈禧统治下,天下并没有大乱,诸侯也不割据。曾国藩这样的诸侯,还及时解散湘军,阻绝了藩镇的产生。

其二,没有任何人能动摇慈禧的统治。在皇权社会,大家为了最高权力,都会展开血腥的厮杀,没有任何人能够长久地保持稳定统治。但是慈禧却能够。尤其是戊戌变法。虽然大家都知道慈禧的统治是腐朽的,但是最终朝中的实权派,包括荣禄、袁世凯等人,都倒向了慈禧一边。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大家极力撺掇李鸿章取代西逃的慈禧。但是,李鸿章却并不愿意。总之,当时并没有朝中大臣想造反,也没有宗室成员站出来把慈禧赶下台。

其三,外国的持续入侵并没有引发迁都之类的事情。古代只要外国入侵得太厉害,都会引发迁都。比如东周、东晋、南宋、南明等等。但是慈禧一直没有迁都,这说明中央政权极为稳定。

总之,慈禧的存在,确实确保了大清朝的稳定和持续。

(李鸿章剧照)

但是,虽然慈禧的存在,确保了大清朝的稳定和持续。但正是慈禧的存在,把大清王朝推向了灭亡。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一,慈禧没有培养强有力的接班人。

慈禧为了自己能够在清廷的最高权力位置上呆更长的时间,多次反复选择幼年皇帝,包括同治、光绪、宣统,都是年幼的皇帝。在选择宣统的时候,她都要行将就木了,可她依然不愿意放弃权力,要选幼年皇帝。

慈禧不但选择幼年皇帝,而且从不对幼年皇帝进行培养。大事小事,都是自己说了算,不给渐渐长大的幼年皇帝做事的机会。就算给了机会,也不支持他。比如,当她还政于光绪后,又反复对他指手画脚。光绪稍微有点什么变法,她立刻就叫停,还把他囚禁起来,这样怎么能培养光绪能力呢?

慈禧不但不培养接班人,同时,由于害怕光绪在她死后,改变她的政策,还提前把光绪毒死,让大清王朝彻底后继无人。

(光绪剧照)

其二,清朝走向灭亡主要是慈禧的腐败统治造成的。

清朝最初和洋人开战,打不赢洋人,这怪不得慈禧。是从乾隆开始的闭关锁国及自命不凡造成的恶果。但是,此后清朝走向更加落后,以及最后崩溃,慈禧却要负重要责任。

首先,慈禧没有坚决抗战的勇气,这给予了西洋人、东洋人瓜分中国的信心。武器固然落后,打仗固然打不赢。但是,只要坚决抗战,未必就场场失败。再说了,与其拿那么多钱赔偿洋人,不如把这些钱都用来买武器,进行军事强国。

其次,慈禧不积极自强奋进。清朝开展的洋务运动,以及光绪皇帝的变法维新,都是一种自强奋进的方式。但是慈禧不但自己不自强奋进,还打击自强奋进的奕和光绪,同时还为了自己过生日,动用北洋舰队的军饷。

所有这些,都寒了仁人志士的心,让他们最终选择与清廷离心离德,选择暴力革命来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

可以说,慈禧太后是腐朽清朝的最后一块挡板。虽然她这块挡板看起来还比较完好。但是,整个那条船已经被慈禧自己给弄破了,她又没有培养出新的修理师。因此,她的去世,就相当于把最后一块稍微好一点的挡板给抽走了。这样一来,整个一条破船,怎么还会不土崩瓦解呢?


张生全精彩历史


不得不说,慈禧太后在满清末年时代的威慑力是相当强大的。她是满清末年政治上的女强人,被朝野称为老佛爷,她在政治上确实有相当大的天分,能够紧紧把持朝政,控制朝中大臣。如果武昌起义的时候,慈禧太后还在世的话,满清基本上是不会那么快灭亡的。

慈禧太后执政半个世纪,有了丰富的执政经验,而且她的威信也非常高。尤其是到了老年,她的执政经验完全是炉火纯青了,当时朝中即便是多么强大的满汉大臣,到了慈禧面前无一不战战兢兢。据宫里的人在民国的时候回忆,慈禧平时的时候,和一个普通和蔼的老太太没有什么两样。但是一涉及政治权力方面的事情,眼光立刻变得无比锐利,在那种情况下,周围的人连大气都不敢喘。那些实力强大的大臣如李鸿章、袁世凯等,在她面前都如同乖巧温顺的免子一样。

实际上,满清的灭亡有好几个失误,首先是在金融市场的失误,不过这个和满清倒没有多大的关系。据说是西方列强为了即将到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做准备,进行了一场所谓的橡胶战争,而满清不幸被这场战争所击中,导致出现了大规模的亏损。而满清中央以摄政王载沛为首,居然打算将铁路收归国有,以此做抵押来度过这场危机。结果实施不当,引发了大规模的保路运动。在载沛等人眼里看来,这完全是动乱,居然决定用武力强行镇压。

如果慈禧太后还在世的话,碰到这种情况,肯定不会如此轻率地做决定。因为以她的几十年的执政经验,肯定能从事件表象中,嗅觉到事情的严重性,会把这件事做得滴水不漏,不会引发如此之大的动乱。载沛等人看到四川乱了起来之后,第一反应就是派就近的湖北新军前往镇压,这件事的结果是,一个乱子还没有平息下去,结果另外一个更大的乱子又起来了。只能说摄政王载沛实在是太年轻,经验阅历方面都不足,以慈禧太后的老道肯定不会这么干。即使这么干,肯定也会留有很多的后手,绝不会搞得一团糟。

事实上,最终引起满清灭亡的是北洋军阀,北洋军阀的首领袁世凯对北洋军有很大的掌控力,而摄政王等人根本就指挥不动北洋军。但是这些到了慈禧太后那里一切都不是问题,因为有慈禧太后在,袁世凯根本不敢有任何的异动。慈禧太后如果真的派袁世凯南下平叛的话,只需下一道圣旨即可。袁世凯也只敢乖乖的立刻带兵出征,根本不可能向朝廷提各种要求。

摄政王载沛在满清末年的时候,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张之洞劝他的时候,他就说“有兵在”,在他眼里只要有北洋军在,就可以平定一切。张之洞就说不愿闻此亡国之音,事实上张之洞早就看出来了,以载沛的名望和实力根本就掌控不了北洋军。但是慈禧太后在的话,掌控北洋军肯定没有任何问题。北洋六镇是当时中国实力最强大的一股军队,在国内没有任何军队的实力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当时国内虽然号称有36镇,但事实上很多都是空壳子,除了北洋六镇之外,也就湖北新军实力稍微强一点点。但是在武昌起义之后的作战中,湖北新军也完全不是北洋军的对手。而在民国,由于袁世凯违宪,孙中山组织革命,北洋军完全是以碾压的态势击败孙中山组织的二次革命。

慈禧太后不在,摄政王载沛和隆裕太后根本掌控不了北洋军,所以给了袁世凯逼宫的机会。如果慈禧太后在的话,北洋军应该很快就能击败湖北新军,收复武昌。而其他各地军队的实力则更加弱小,根本不是北洋军的对手,所以满清收服武昌之后,完全可以循序渐进地攻下各省,革命军估计只能和孙中山一样逃亡海外。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慈禧不死,威慑力肯定在,毕竟,作为晚清最重要的政治人物实际统治者不是虚的,而是实打实的统治者,她的为政举措不仅稳固了自己的地位,更是让晚清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例如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早期训练新兵、购买枪炮、军舰这些,都是为政举措,不仅增进了军事工业还有民用工业,她的威慑力,在于实权。

慈禧的威慑力在于实权

正因为她的有些新政举措也导致让很多旧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顽固派不服,从而落下后续的伏笔,作为一个女人想要留下千古美名没得错,所以在洋务运动这些改革时遭遇老旧派坚决反对也实属正常。

但在反对,这位晚清统治者还是以实际行动去捍卫了自己的统治力,这些统治力也让她在死前拥有巨大权力,以至于死后清朝才开始真正崩溃大乱。

也许慈禧名声可能并不好,但她的变法新政的确做得相当好,开辟了中国近代化取到了至关重要,从洋务运动,到君主立宪,再到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禁鸦片之类,都非常好。

慈禧的眼光很远瞩,作为晚清女人却站在了国际前沿,在用人之际摒弃成见,汉臣也敢重要,而且还让女性提前走入近代西方文化,那就是兴办女学,这些新学可说在后续的辛亥革命都起到了一些重要,毕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她在打破几千年的封建传统道德上走在了前沿,哪怕被封建这些旧人诋毁和抵制,依然我行我素,这就是她,也是为什么死前威慑力都在。

哪怕在乱,权贵都会给予这位统治者几分颜面,这也是慈禧死后,这些人才敢跳出来大乱。

慈禧在当政的女性中可以说是手腕极其干练,较之武则天都不相上下,虽不是女皇帝,却犹如女皇帝,以在晚清脱离中国近代上这点,可以说是超越武则天,清朝更是因她而延续灭亡数十年。

不然,清朝早该支离破碎,她的威慑力不仅体现在一些为政举措上,早期的夺政权也手法残忍,也是后来让这些作乱之人不敢乱来的因素,要知道,噬人的虎,终是虎,不因老与不老。


探索历史奇闻


慈禧太后对于大清王朝确实起到了续命的作用!很多人觉得如果晚清时期没有慈禧太后临朝听政、把持朝政;中国也许便可以完成维新变法走向现代化强国!但实际上慈禧太后才是清朝时期最后的救命稻草。


尽管慈禧太后作为一介女流。在当时对于权术和奢侈的生活有着极高的要求和向往。慈禧太后日常的生活起居也十分铺张浪费。但是慈禧太后却在用人方面大胆的启用能人。比如说晚清时期的四大重臣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全是因为慈禧太后的重用,而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和声名!同时也挽救了摇摇欲坠的晚清政府。使得这座千疮百孔的大船继续向前驶进。





反观之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同治皇帝是慈禧太后的亲儿子,光绪皇帝是慈禧太后的亲外甥和亲侄子。后来也过继给慈禧太后做了干儿子。也就是说,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在位期间,慈禧太后实际上也并非对其赶尽杀绝。而是在对其短暂的放权之后发现两任皇帝均不具有乱世之中治理国家、挽救满清政府的能力。因此慈禧太后才一而再、再而三的退隐后宫又复出主持朝政。


我们来看一下,持续了103天的百日维新。也就是著名的戊戌变法。光绪皇帝想要凭戒指一群只会读书写文章的文人。来实现改变中国国体,变法图强的目的。但事实上是变法期间颁布的许多政策都不符合当时的国情,同时也严重的触犯到了当时的贵族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利益。这才促使利益严重受损的贵族阶级和地主阶级不得不去求慈禧太后老佛爷出来主持公道。

实际上当时的慈禧太后本已经放权给已经成年并且成婚的光绪皇帝。但是看到戊戌变法中的种种条款并不适合当时的国情。并且在从中央向地方推广的过程中,地方官员根本没有执行变法中的相关条款。慈禧太后相信如果任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继续进行变法。势必将大清王朝带入万劫不复之地。



因此慈禧太后才决定出手制止戊戌变法。其实在慈禧太后将要动手处置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时,光绪皇帝曾经秘密召见了袁世凯,希望袁世凯能够为戊戌变法保驾护航。而袁世凯表面答应暗中却支持慈禧太后镇压戊戌变法!实际上袁世凯也并非是看重当时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之间的实力差别。而是因为明白光绪皇帝及变法派人士所推行的政策并不正确。


正是由于慈禧太后在用人方面以及把控时局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而且在满人和汉人之中都拥有着极高的威信力。因此在慈禧太后没有去世之前,尽管天下也遭遇了太平天国运动、捻军叛乱、义和团运动、收复新疆等等活动!但是最终都化险为夷,成功的保留了清王朝的国体和统治的稳定。在这些事件中,慈禧太后所发挥的作用是积极的!

而且如果慈禧太后尚未去世,在武昌首义爆发之后,袁世凯也不敢玩弄心机、左右逢源,一方面派人与南方革命军协商窃取武昌起义的胜利成果;一方面又软硬兼施劝说清朝皇室和平逊位,退出历史的舞台。倘若慈禧太后仍在世,恐怕袁世凯早已人头落地!孙文也不敢大摇大摆的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



珞珈山的猫


首先清末,中国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清统治已是摇摇欲坠,此时慈禧掌握实权。光绪帝虽然想要变法,但无奈没有实权,只得郁郁无为。光绪帝和明朝末期的崇祯帝一样,有心治国,无力回天。如果把权力交予光绪,那么袁世凯极有可能会叛乱,像袁世凯这样的权臣怎可会听从于一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发号施令。慈禧太后虽然守旧,因为当时慈禧太后掌握着实权,所以袁世凯还是极为害怕慈禧太后的。



慈禧,后人对她的评价大多为心狠手辣,独裁等等,但在当时慈禧太后的地位还是不可磨灭的,若不是慈禧太后,清朝的统治可能会比起历史缩短十年甚至二十年。那么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人呢?她的威慑力到底从何而来呢?

慈禧17岁那年便入深宫,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 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慈禧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慈禧开始独掌大权; 1898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



经历了如此多的事件,慈禧早已褪却了有人当政时的蹑手蹑脚,开启了自己独裁的一生。

慈禧太后活着的时候,政府官员还是不敢觊觎权力的,还是能安分守己的。但慈禧太后一死,这个约束力就没有了。 总的来说,慈禧太后是一个强权性的人物。但是强权性的人物背后,也必然存在另一个情况,就是后辈子女的才能被压制,即使有才,也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后继接班人一旦乏力,强权性的臣子必然一跃而起,纷纷为自己谋权夺利。


难道真是因为慈禧的存在才得以保住大清命脉这么多年。 只不过,慈禧有政治手腕,能让朝臣互相保持平衡,并以西方列强周旋才能一直为大清续命,慈禧死后,清朝再有没有人有慈禧的能力,故清朝很快走向了灭亡。


大汉英魂


大清王朝的定海神针

晚清时期,慈禧太后可以说就是大清朝的中流砥柱。她对大清朝来说,其实就像是定海神针的作用一般。



就晚清时期的政局来说,可以说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着慈禧这一个人展开的。在这一时期中,其实也曾出现过几个新的政治中心,慈安太后的短暂光芒,还有同治皇帝,还有光绪皇帝,但是也都是繁星与皓月之争。

绝对的统治地位

在封建王朝,地位是决定着一切的。其实在慈禧去世以后,如果可以有一个人能够代替慈禧的地位,而且还有着一些威慑力的话,那么大清朝肯定还可以多存在几年,尽管大清的地位已经是岌岌可危了。但是封建帝制的约束力绝对不会这么轻易被克服。



可惜很不幸,偏偏慈禧太后走的时候,将光绪皇帝也给带走了。大清朝算是失去了最后都一个可以震慑群雄的人物。


慈禧太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震慑力,其实究其原因,她就是政治中心。她可以决定大清朝的所有事务,即使有些事情她不去管理,而这个位置其实就代表着皇帝。这是她经过长时间的权力收集才获得的,而她在这一段属于她的时期其实就是象征着皇帝。

不可小觑的封建思想的约束力

在慈禧去世之后,其实如果光绪依旧活着,那么很快以光绪为中心的新的政治中心就会建立。其实仅仅只是皇帝这两个字,还有封建礼仪,文化传承的威慑其实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由于这些束缚,而叛乱也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产生的。


实际上就光绪而言,实际上在慈禧去世之后,可以站在他背后的力量绝对是不容忽视的。但是很不幸,慈禧太后偏偏要选择一个溥仪。

慈禧太后她是靠着自己的个人魅力还有手段强行的建立的地位,而大清朝只要有这样的一个中心,那么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国破,就不会亡。所以有人可以取代这个中心,只要慈禧赋予他正统地位,那么之后封建礼教的约束下,绝对可以为大清再次延寿,但是真是没想到,慈禧竟然选择了溥仪。


一寸三分


可以说忌惮慈禧的威慑力,也可以说是忌惮慈禧的权谋。


慈禧一没有培养继承人;二没有对清王朝进行“大手术”(深度改革)。慈禧就是在逆历史潮流而动,因为她的能力强悍,虽然丧权辱国了,但对内还可以维持清王朝的统治;可是后来者才智平平,最终被淹没在历史潮流中。

慈禧可是个权谋很厉害的人物,别看打洋人不行,玩内斗没有几个斗得过慈禧,咸丰帝死前留下八位顾命大臣,就是怕女人干政,皇权旁落,可慈禧联合恭亲王奕䜣、慈安太后发动辛酉政变,诛杀咸丰帝留下的顾命大臣;后来同治帝去世,光绪帝继位,慈安太后也去世了,后来慈禧突然袭击罢免了恭亲王奕䜣等全部军机大臣,自此慈禧成了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后来还政光绪,不久后又发动政变,幽禁了光绪帝。


慈禧的一生都在发动政变,夺权。


慈禧对权力抓的十分牢靠,就连西逃,都没有掉,是个厉害角色;


慈禧在内部势力上,倚重顽固派,但还是会扶植洋务派。要的就是他们之间的势力相互牵制,发展洋务维护清朝统治根基,发展的快了就要顽固派出来掣肘一下。慈禧的权谋玩得十分高,当时地方武装已经不少,因为这个掌舵人是个非常狠、权谋又玩的过的角色,大清王朝尚可维持,可是慈禧死后,没有人能有慈禧的这番心机、权谋。朝中势力平衡一旦打破,各种势力就会窥测到天机,那就会蠢蠢欲动;再加上对外逆历史潮流的政策,昏招迭出,清王朝再也维持不下去了。


过去即历史


慈禧,清朝末期朝政一把手。属于清朝政治核心枢纽,特别在软禁光绪之后更是巅峰。关于她本人更是争议不断,有人唾弃她祸害清王朝,也有人说她是清王朝续命功臣。

那么为什么她活着的时候清朝还能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死后就天下大乱了呢?

我个人浅见俩点

1清王朝内部原因—权力真空。溥仪虽然名义上是王朝一哥,但是实际上只能算个摆设,而且当时也没有哪一个人能有慈禧那么大影响力。那么慈禧不在,权利出现真空,势必内部各派系为了当老大要展开一番争夺,乱妥妥的。这也可以理解为中央集权王朝的一个权力更迭的隐形弊端。

2慈禧本人原因—屁股决定脑袋,慈禧执政多年,若一味说她只会过生日和祸害朝纲的话,那肯定不符合现实逻辑。慈禧政治手段还是高明的,同时作为清王朝风雨飘渺状态下的一把手,慈禧的老练毒辣,雷厉风行的手段正适合这个阶段,不过封建王朝终究是淘汰产物,故步自封,以己为大肯定不符合历史浪潮,即使慈禧还在,清王朝也不会维持太久的。


船长大书


毫无疑问的,慈禧太后绝对是一个历史的罪人,虽说是罪人,但若是没本事的罪人,自然不值得被人所记住,所憎恶,只有有本事的罪人,才会被人们记住,被人们憎恶,慈禧太后恰好属于这一类人。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慈禧就是一个没本事的老妇人,贪慕虚荣,自己还没本事,祸害中华,无力阻挡洋人入侵。这一切是慈禧的过错吗?当然是,但不全是,当时的中国,本就风雨飘摇,若是像日本一样变法成功,或许中国还能走上一条强国之路,奈何,慈禧虽并非庸才,确也没有抓住那一丝希望,而是贪图个人荣华富贵,尽举国之力满足一己之私。

慈禧有才能吗?当然有。

1861年,咸丰帝在热河去世,临终前,咸丰帝任命了怡亲王,郑亲王等八人做顾命八大臣,从一开始,就没慈禧什么事。

当时的慈禧与慈安被并尊为皇太后,顾命八大臣实际上是大清实际处理朝政的一伙人,此时新帝同治皇帝年幼,慈禧虽然拥有皇权,但却不直接掌权。

正是在这般情况下,慈禧太后不满足于权力被掌握在顾命八大臣手中,于是便联合了恭亲王奕欣,设计逮捕了顾命八大臣,最终顾命八大臣死的死,伤的伤,没一个能再与慈禧一争高下。

恭亲王奕欣?虽然帮助慈禧设计将顾命八大臣弄下去了,但奕欣也因为与慈禧政见不合,逐渐被慈禧排挤出了权力核心,从此慈禧一人一家独大。

慈禧没手腕吗?没有手腕的话,慈禧如何能够联合奕欣击败先帝亲封的顾命八大臣,如何能够将奕欣排挤出权力核心?

政治手腕慈禧肯定是有的,这才是慈禧掌权四十八年的最重要基础。

其次,慈禧做了大清统治者四十八年,声望也是积攒起来不少的。

慈禧手底下没有强人吗?当年太平天国运动声势浩大,自从湘军横空出世以后,太平天国也逐渐的得到了镇压,太平天国以后,地方势力隐隐有超过中央的趋势,但慈禧却是凭借着自己的手腕,硬生生平息了祸患。

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慈禧早就在不少人心目中立下了无上威严,立威的基础,那可是要杀人的,慈禧杀的人少吗?一点也不少,慈禧的权势,同样也是建立在鲜血之上的。

慈禧去世以后,留下了年幼的溥仪做小皇帝,年少的载沣做摄政王,还留下了隆裕太后做慈禧的继承人,溥仪年幼,载沣无为,隆裕太后更是像个乡野妇人般短见,但这群人却又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都是慈禧的人。

慈禧凭借自己的手腕,自己的威势,为大清续了十几年的命,若是慈禧留下了几个靠谱的继承人,或许大清还能再挺个三五年,只是可惜,隆裕太后胸无大志,载沣无力回天,袁世凯靠着坑蒙拐骗,让隆裕太后错误的认为大清已如孤舟般风雨飘摇,这才匆匆下了台。

慈禧的威慑力当然还是有的,慈禧的手腕同样也不差,只是慈禧本人却只想着个人的荣华富贵,导致了国虽变却不能强,最终受尽屈辱。


分享到:


相關文章: